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修悟法要

《梦游集·答郑昆岩中丞》

·憨山大师 著

湛然 注

 

:随顺自心现流,净除妄想习气。

悟:一念顿歇,彻见本性。

 

〔自心现流〕现行之心念流。〔净除妄想习气净除妄想这一习气。〔彻见本性〕明心见性。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柰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若是讲到此段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虽然这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怎奈无始劫来,爱欲的习气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真心,而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这一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是随顺机宜,破除众生之我执和法执的器具,本来没有实法给人。

〔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启佛之知见,演示佛之知见,体悟佛之知见,证入佛之知见。〔爱根〕爱欲。爱欲为烦恼之根本,故称爱根。〔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元无实法与人〕如来说法如标月指(如标示月在何处的指头),而不是明月(实法)。所以,自己还必须依指见月。《圆觉经》云:“修多罗教(如来所说经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修多罗〕汉译:经,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

〔我执〕又名人执,妄执五蕴假合的身心为我。由于我执,便成烦恼障。〔妄执五蕴假合身心为我〕《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译文: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自性迷悖,起种种颠倒,认妄为真,这就是无明。这就像有人迷失了方向,认北为南、认东为西一样,妄认地水火风四大形成的肉体为自身相、六根缘六尘之缘虑心(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像眼睛发花,妄见空中有花并有第二个月亮。实际上,空中并没有花,这是病眼者妄执的幻象,由于妄执的缘故,不仅妄执虚空是实有,而且还以为真有花从那里生出来。众生由于颠倒迷惑而妄认幻现的身和心是实有,并执之为我,于是生死轮回不已,所以称之为无明。)

〔法执〕妄执道法为实,以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执著于修因证果。由于有了法执,便成所知障。《菩提心论》云:“二乘之人虽破人执(即我执),犹有法执。”《唯识论》云:“由我法执(由于有了我执和法执),二障具生。”〔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妄执五蕴身心为我而起的贪瞋痴等烦恼障碍,因烦恼障流转于生死轮回。〔所知障〕对于道法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见,这样的所知,障碍圆觉。

了生死者,了二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于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所谓修,也只是随自心现流,净除妄想这一习气。于此用力,就叫做修。这样扎扎实实地修下去,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就叫做悟。并非除此心之外,还别有可修可悟者。因为心体如镜,而妄想攀缘影子,乃是真心之尘垢。所以说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打磨铜镜,尘垢除净,则镜体彻露,光明显现,法尔如此。

〔妄想习气影子〕妄想虚幻不实的,所以称之为影子。〔法尔〕天然的、不待造作的意思。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但是我们无始劫来积累的习气染污坚固,我爱根深难以拔除。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知道了自己的本性,发心立志要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本,一时顿拔,这哪里是小事情呢?若不是大力量的人,全力担荷,单刀直入,要了脱生死,那真是难之又难!古人说道:了脱生死,就如同一人与万人作战。这并不是虚假的话啊!

〔我爱〕爱著自己所妄执的我(五蕴身心)。〔本有〕即本性,亦名佛性。因为本性万德圆满,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譬如矿中之金,暗中之宝,故称为本有。〔根株〕植物的根和主干部分,比喻事物的根本。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著,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大体上来说,末法时期,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没有在直捷下手处用力,只是在前人的见闻、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来揣度,而压制妄想,在光影门头做工夫。总是先将古人的玄言妙语蕴藏在胸中,当作实法(以为标月之指就是明月),把它们当作自己的知见(这是学来的知见,而不是悟来的知见,所以并不是自己的知见)。殊不知,这些知解和玄言妙语,在修悟中一点用不着,这正是所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光影门头〕指见道不真。天上明月喻道,月在水中之光影喻道之流露处。应由光影而仰视天月,而不应以月在水中之光影,便为真月也。憨山大师云:“不从境缘上打炼者,亦只是光影门头事,及临逆顺八风境界,便被摇夺将去,都透不过。”(《梦游集·径山杂言》)〔八风〕“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种顺逆境况。“利”是获得胜进,“衰”损失败退;“毁”是背后被人毁谤,“誉”是背后被人称誉;“称”是当面被人称誉,“讥”是当面被人讥讽;“苦”是身心的各种痛苦,“乐”是身心的各种快乐。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故喻之为“八风”。


【如今做工夫,先要刬(同“铲”)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如今做工夫,先要铲去知解,单单的的只在一念上做。真正相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幻妄不实,只不过是真心中所现的影子。


【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著力一拶(zā),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 】

如此勘破后,就在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自何处,又灭向何处?(这就是后文所说的观心之法。)如此著力一拶,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妄念,一拶就粉碎,当下消失。切不可随它(妄念)流转,亦不可相续,这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要断相续心。

〔觑〕读区,意思是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仔细看。〔拶zǎn〕挤榨。〔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永嘉人。出家遍探三藏,精通天台之止观。后诣曹溪六祖,言下契悟,一宿而去,时称“一宿觉”。著《证道歌》一首,又有《永嘉集》盛行于世。

 

【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duō,呵叱),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由于妄念,本来无根,切不可当作实事,放在胸中。妄念起时便咄,一咄即消失。切不可去压制念头,否则会跟着它转,如水上葫芦,这个按下去,那个又浮上来,没完没了。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看妄念起自何处,又灭向何处?或者,念起便咄)。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善念)是魔(恶念),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地紧拶妄念,这一妄念无处藏身的境界,就是以直心正念真如。(庞居士云:“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如水上葫芦〕孩子们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水中按葫芦。半人高的水缸盛了水,三、五个葫芦往里一扔。常常这个葫芦按下去,那个又葫芦浮上来,小心翼翼把十个手指都派上用场,局面似乎为我掌控,一不留神又溃不成军,手忙脚乱,却又其乐无穷。〔赤力力〕亦作“赤历历”,象声词。

关于如何渐修,憨山大师在“渐修之法”(详见《禅净要旨·渐修之法》)一节中说:顿悟之后,必须渐修。然而渐修功夫,也不是有一定的次第。只是日常间,向未起心动念处立定脚根,返观内照。妄念若起,就立即追审此一念:从何处起?追到一念生处,本自无生,则一切妄想情虑,当下冰消矣。但是所忌的是,没有勇猛力,不能够把断咽喉(要害,指一念起处),失去觉照而令妄念相续,则陷入妄想中不能自拔了。

〔向未起心动念处立定脚根〕这是对于已经有初步的无念功夫之人而言。如果没有这一基础,建议先按照《参禅法要》来修。


【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

修行最初发心,要确实相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这八个字,阐明其中的道理,使每个人都能够相信。总的说来,圣凡二途,只是自心之迷悟二途。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没有一事可得。因为我们的妙性是天然的,本来就不属于悟,又怎么会迷呢?如今说迷,只是不了知自心本来无一物,没有体悟到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住,故说为迷。由于一向专用妄想生灭心来思维计度,并且把它当以为真,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详见本院教材《禅净要旨》中“转识成智”这一节。


【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著。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如此深观。】

如今发心要了脱生死,这是返流还源之向上一著。就要将从前知解,全部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都用不着。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这全都是自心中所现的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单对外境如此,就是自心的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要如此深观。


【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个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别扯玄妙知见巧法来逗凑,全没交涉。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抛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

凡是一念生起,就一定要勘他个下落,看他起自何处,又灭向何处?切不可轻易放过,也不可被他瞒过而陷入妄想中。这样来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另外扯些玄妙知见和巧法来凑合,全都是毫不相干。就连说做工夫,这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也都是没有办法才用它。公案虽然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在烦恼中极易得力。虽是容易得力,也不过如同敲门瓦子一般,最终是要扔掉的,只是在开始阶段,少不得要用它一番。

〔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对此,虚云老和尚说:“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或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参禅的先决条件》)〔尘劳〕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敲门瓦子〕在地上捡一块瓦片来敲院门,门开后就扔掉;“瓦子”,碎瓦片。


【如今用此做工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

如今用此话头(念佛是谁)做工夫,必须要信得过,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可以今日这样,明日又那样;又恐怕不得悟,又嫌它不玄妙。这些思虑盘算,都是障碍,所以先给你说破,到时候就不会生疑虑。


【至若工夫做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柰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我者里元无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

如果工夫做到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缘无故突然四起。或者欲念横发,或者心生烦闷,或者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奈何。这是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无量劫来的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这是最紧要的关头,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它们笼罩,决不可由它们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是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念佛是谁)。若是欲念烦恼还盘旋不去,就在这些念头起处,一直紧追下去:我这里本来并无此事,问它自何处来?毕竟是个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下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必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

〔渠〕他。


【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华影落,阳焰波澄。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处,不为玄妙。及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

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落,如空华影谢,阳焰波澄。过了这一关,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学得力处,不可视为玄妙。至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碍了。

〔空华〕病眼者,见虚空有华,虚空原无华,只是病眼之妄见。这是以空华譬喻幻象。“华”,古同“花”。〔阳焰〕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鹿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幻象;大乘十喻之一。〔初心〕初发心学佛。


【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尘。从上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佛则明言,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须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若是阿赖耶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这时,参话头不得力,观心又照不见,自己下不了手。就必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因为诸密咒,都是佛之金刚心印。我们持念咒心,就如同手执金刚宝杵,遇物则碎之如微尘。从前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而佛则明言开示众生,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对此秘而不言,非不用也。密持咒心必须每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是不可希求神应。

〔咒心〕诸咒之精要。《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觉。”咒心:

哆侄他。唵。阿那隶。毗舍提。

duō zhí tuōōngā nà lìpí shě tí

鞞啰跋阇啰陀唎。槃陀槃陀你。

pí là bá shé là tuó lìpán tuó pán tuó nǐ

跋阇啰谤尼泮。

bá shé làbàng ní pàn

虎信都嚧瓮泮。莎婆诃。

hǔ xìndū lú yōng pànsuō pó hē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顿悟渐修),有先修后悟者(渐修顿悟),因此悟有解悟与证悟。若依佛祖言教而明心者,是解悟。解悟者,多落于知见,在一切境缘上,多不得力。这是因为心与境还是对峙状态,未能融会,因此对境遇缘即被牵缠,多所障碍,这是相似般若,而不是真参。若是证悟者,则是从自己心中,踏踏实实地(将观心工夫或者参禅工夫)做下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微细念)顿歇,彻底了悟自心,就如像十字街头遇见自己父亲一般,一眼就认出来,不会怀疑是不是。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热的状况只有自己知道,也没法告诉他人。这才是真参实悟。然后就以悟处来融会心与境,净除现业流识,将妄想情虑,全都镕成一味真心,这就是证悟。

这一段是说:禅宗修行有两条路子,顿悟渐修和渐修顿悟,其开悟(见性)之含义亦有所不同,顿悟渐修之悟是解悟,渐修顿悟之悟是证悟。《禅源诸诠集都序》云:“若因悟而修者,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者,即是证悟。”


【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kē jiù),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于此一关,最要透过。】

此之证悟,也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单单的的只在一念上做),打破八识窠臼,顿时掀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这是上上利根之人,所证者深。其余之渐修,所证者浅。最怕的是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以为究竟而不更进。为什么呢?因为八识的根本无明未破,纵然有所作为,也都是识神(识心)这边的事。如果就以此为真,简直就像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生死之根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堕在光影门头这一关,千万要透过。

〔打破八识窠臼〕打破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缘境生心这个老套子——这是大澈大悟的境界。“窠臼”,现成格式、老套子。〔根本无明〕又名无始无明,即自性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认贼为子〕《圆觉经》云:“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识神〕识心。识心又名缘虑心——攀缘六尘而起之心。


【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

所言顿悟渐修者,乃是先已经彻悟,但是犹有习气,未能顿净。于是就在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这又全是以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来的,就更为得力。

〔本智〕即根本智,又名无分别智,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遣。此中病痛,略举一二。】

凡是利根而信心勇猛的人,他们修行都肯下苦工夫,其事障易除,而理障难遣。此中病痛,下面略举一二。

〔事障、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著其心,将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因为此事本来就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曾增一丝一毫),但不是旧时行履处(悟后眼光雪亮,不被见闻觉知瞒昧,故于境缘上对待处理不同旧时,不再著相)。”所以,更无玄妙。工夫若到家,自然平实。但是由于我们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知解习气所熏,以识情抟量,就生起诸多幻化,而产生种种虚妄的玄妙见解,缠裹其心,却自以为玄妙,深入不舍。哪里知道这正是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又叫做见刺。它比以前的粗浮妄想不同,此乃是微细流注生灭,又叫做智障,正是障碍正知见者。若自己误认,以为是真实境界,则起种种狂妄之见。这是修行中最为忌讳的。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因为我们的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来因为妄想凝结,心与境、根与尘,相互对峙,故起惑造业。如今修行,就只在一念上做工夫。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观心或参禅)向前,切莫管他悟还是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地做下去。若是工夫到家,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预先计度?若是将心待悟,即此待悟之心,便是生死根本。如此待到驴年马月,也不能悟。这是因为不了知绝待真心,还以为别有甚么的缘故。倘若待悟之心不除,则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寻不见,便起休歇想。

〔绝待〕绝诸对待。对待是双方对立的意思,如黑白、大小、善恶等等。绝待是真如平等,无法可得,故绝诸对待,简称绝待。与绝对同义。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红罏,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因为众生之生死妄心,本来就是如来果体。(自性迷是众生,自性觉是佛。)如今自性在迷,就将诸佛之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和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造化之大红炉,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本来就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本来就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之情忘,欣厌之心歇,步步是华藏净土,心心是弥勒下生(成佛)。若如先就安心欲求妙果,则此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障碍正知见。愈求妙果,离证道就愈远,求之不得而力疲,则生厌倦了。

〔大冶〕比喻造化。


【第四、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古同“渺”)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较计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采,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虑。凡是做工夫,一旦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既已离开了熟悉的旧路,在新路上向前望去,又陌生渺茫,没有个安身立命处。向前没有新证,后退又失掉故居。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前后筹划顾虑,则生疑心。于是起无量思算,计较得失。或者别生主观之见,动发邪思,障碍正知见。这一条必须勘破,而决定直入,不再有顾虑。一般来说,当工夫做到做不下去的时候,正是得力之处,应当更加抖擞精神继续做下去,如此则不会退屈。要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精采〕神采;精神。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对于这种情境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者将此豁达空(一切都空),当作胜妙境界。若认此空为胜妙境界,则起大邪见,不再相信因果,这是最险的一关。

〔拨无因果〕否定因果。“拨”,废弃。《楞严经》云:“拨无因果,一向入空。”


【第六、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第六、决定相信自心是佛。然而佛没有别的佛,自心即是。因为佛之真法身,犹若虚空。如果证悟到妄想原是虚妄,则本有之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不要将心向外驰求,若是舍此心而另外别求,则心中会变现出种种无量梦想的境界。这正是识神变现的幻象,切不可作奇特想。要知道我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是起心动念,就背离了法体。


【第七、须知妄想元是虚妄。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儿戏灯影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滚,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作实法耳。者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

第七、须知妄想原本虚妄。现在做工夫的修行人,都不知道自心妄想,原本虚妄。将此妄想,误以为真实,专门只与它作对头。这就如像小孩子玩灯影相似,愈玩愈不相干,玩得久了则自己都被灯影吓着了。(这是说:若将妄想误为真实,而与之作对,就像小孩子戏弄自己在墙上的影子相似,不但妄念没有息灭,反而愈弄愈怪,弄久了还以为是魔而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人,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它打滚,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这样厮缠日久,信心会愈来愈疲惫。于是就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心,此乃初学之通病也。这没有其它缘故,都是由于没有了悟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而将妄想认作实法。这里一定要透过,如果透得过这一关,自有向上一路。


【第八、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著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韝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第八、只须离心意识来参,离妄想境界而求。只要有一念生起,不管它是善还是恶,当下就撇过,切不要与之作对。真实相信自己心中,本无此事,只是将本参话头,用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恶念)来魔斩,佛(善念)来佛斩。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坚韧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迟疑。只要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这些妄想缠绕,如脱韝之鹰,自由飞翔。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被牵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是初学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心、意、识〕心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意指第七识(末那识),识指其余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脱韝之鹰〕如解开脚扣而脱离皮制袖套之鹰,譬喻不再受拘束;韝gōu,古代射箭时戴的皮制袖套。


【已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竟,亦非实法。盖在路途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岐径,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须从者里透过始得。】

已上所言数则,简直就像画蛇添足,只不过是一时之方便语罢了。本非究竟,亦非实法。因为您已上路,唯恐您出门这一步走错,误入歧途,枉费心力,虚丧光阴,不得已讲了这一番话。修行,必须要走一条真正的成佛之路(一门超出之妙庄严路)。如果路子正确,方法也正确(行步平正,其疾如风),那么进展之疾速,就像原来须得一个大劫的时间,现在仅须一日就达到。总之,佛祖向上一路,并不是一定要走多远的路程,花多长的时间,才能够证果。这在初学起步时,也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才行。

〔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楞严经》云:“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三昧),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楞严经》的全称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首楞严〕佛所得三昧之名。〔行履〕行走。〔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传心法要》云:“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