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念而无念

湛然 注
 

江味农先生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深得念佛要旨。临命终时,自云:“金光遍照,佛来接引。”于佛号声中安然而逝。

下面是他在《金刚经讲义》中的开示:

 

【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杂乱之念。】

持名念佛一法,尤为断念的方便中之方便。不起它念而称念佛名,这是转换一个念头,因而持名念佛比较观想念佛更为亲切容易。持名念佛是净念,用一个清净念,来对治向来之染浊念。并要一心念佛,这又是以纯一之念,来对治向来之杂乱念。

要点:以净念,对治染念;以一心,对治乱心。

净念造作净业,为往生极乐世界之因;染念造作染业,为堕入六道轮回之因。吾人起心动念可不慎乎?

由它念转而称念佛名,这是转染业为净业

【且佛者觉也,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觉。觉者,觉其性本无念,故曰更亲切也。但能勤恳一心,便能做到念而无念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便是归于真如,则不说断而自断,不期证而自证矣,其方便为何如哉!】

而且佛者,觉也。念念是佛,则念念是觉。觉者,觉其性本无念,所以说更亲切。但能勤恳一心念佛,便能够做到念而无念。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这便是归于真如(本性),则不说断念而念自断,不去求证而自证矣(证:彻见本性。这是证入念佛三昧的境界),这是何等的方便啊!

〔念而无念〕以无念(一念不生)来念佛,这是实相念佛,念法身佛。莲池大师云:“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则念极而空,无念之念,谓之真念。”(《弥陀经疏钞》)〔实相念佛〕以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

《佛藏经》中,佛言:

“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此)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何以故?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于此念中乃无微细心心念业(于此念佛中乃至没有微细心之意业),况身口业(何况粗显之身业和口业)!”

“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所谓无生无灭,无相无为。”

“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

〔觉观〕新译作“寻伺”,旧译作“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都能扰乱定心。

【念佛功夫,虽未做到念而无念,但能行、愿真切,仗弥陀悲愿力,亦蒙接引往生,便同阿鞞跋致,此云不退,即是初住地位。如修他法,须经久远劫数,今一生办到,故曰方便之方便也。】

若念佛功夫,虽然尚未做到念而无念,但能行、愿真切,依仗阿弥陀佛悲愿力,亦蒙接引往生,便同于阿鞞跋致位。“阿鞞跋致”此土云‘不退’,即是初住菩萨地位。如修其他法门,须经历久远劫数,才能够达到此位。如今一生办到,故曰方便中之方便也。

〔阿鞞()跋致〕梵音,汉译:不退转。这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只有步步增上,直至成佛,而没有退转。

【然行、愿真切,必须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谓之真切。若一面念佛,一面又起尘浊之想,则行、愿不真切矣。】

然而行、愿真切,必须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才能够说是真切。若是一面念佛,一面又起尘浊之想,则行、愿不真切矣。

〔若一面念佛,一面又起尘浊之想〕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这是散心念佛,印光大师云:“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又云:“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印光法师文钞·复幻修大师书》)所以,念佛人应当摄心念佛,令念归一(万念归一),乃至断念(一归于无)。

【所以念佛人,于断念一层,纵令未易办到,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两句,务必做到。不然,则愿不切,行不真,何能蒙佛接引乎?尘浊气重,与清净二字太不相应,则佛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所以念佛人,于断念一层,纵然不容易做到,而《金刚经》中‘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两句,务必做到。否则,愿不切,行不真,怎么能够蒙佛接引呢?尘浊气重,与清净二字太不相应,则阿弥陀佛亦莫可奈何也。

〔末如之何〕莫可奈何。〔也已矣〕语气极重的感叹词。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盖(因为)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为什么呢?因为真如之性,本来无念的缘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对治其住于尘境之染念。因为念佛之念,虽然不是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

【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极乐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愿往生者,净幻非同染幻也。何以故?清净土本由清净心显现故,所谓心净则土净也。】

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清净心,念佛之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因此相应的缘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够达到无念,因此说持名念佛是胜方便(方便中之方便)。极乐世界,也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愿往生者,净幻非同于染幻也。为什么呢?清净土本由清净心显现的缘故,所谓心净则土净也。

【须知弥陀来接,初未尝来;往生西方,亦未尝去。虽未尝去,亦何妨现来现去。何以故?不来不去者,理体也;有来有去者,事相也。理、事从来不二,性、相必须圆融。故尽管不来不去,不碍有来有去;尽管有来有去,其实不来不去。 】

须知阿弥陀佛来迎接,原本未尝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原本亦未尝去。虽然未尝去,亦何妨现来现去。为什么呢?不来不去者,理体也;有来有去者,事相也。理、事从来不二,性、相必须圆融。故尽管不来不去,并不妨碍有来有去;尽管有来有去,其实不来不去。

【最要紧者,即是来去要在不来不去上体认,不来不去要在来去上做出,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诀。得此要诀,决定往生见佛。孰谓修净土无须学般若,且疑般若妨碍净土乎?】

最要紧的是,来去要在不来不去上体认,不来不去要在来去上做出,这是念佛求生之要诀。得此要诀者,决定往生见佛。谁说修净土无须学般若,而且怀疑学般若会妨碍修净土呢?

〔孰谓修净土无须学般若,且疑般若妨碍净土乎〕净宗大德王龙舒居士之《龙舒增广净土文》云:“十六观经(《观无量寿佛经》)云:上品上生者,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然则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龙舒居士本人就是这样,做到了生死自在,预知时至,站着往生。〔第一义〕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诸法实相,是第一义。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第一义,又名第一义谛。“谛”,真实无谬的道理。(《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实际情形。《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著。”《法华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关于诸法实相,详见《诸法实相》一文。

 

〔江味农(1873-1938年)〕清末民初著名之大居士。原籍江苏江宁,寄居湖北。俗名忠业,法名妙熙。自幼随祖父持诵《金刚经》,每有灵感。民国七年(1918年),礼禅宗大师微军为师,受菩萨戒。同年,并校订敦煌藏书中的古写本经典。历经二年,于残乱卷帙中辑成《大乘稻秆经随听疏》一卷、《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二卷。民国十年,从日僧觉随东渡日本高野山,专究东密。后因故未克潜修,不久返国。后与简照南等人于上海筹办功德林佛经流通处,搜集南北刻经处及诸名山各种经版流通全国。民国十四年,协助藏密名师白普仁尊者赴各处宣扬密法。居士慧解过人,戒行谨严,于般若体会颇深。所撰《金刚经讲义》一书,流通甚广。临命终时,自云:“金光遍照,佛来接引。”于佛号声中安然而逝,享年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