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莲池大师:警众

原文录自《云栖净土汇语·警众》

湛然 注

 

一、精实工夫

二、在呼吸间

三、旋散旋收

四、唤醒自心

五、示此法门

六、一请而别

 

注:文中标题是注释者为了便于理解和查阅所加,不属于原文。

、精实工夫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同“余”,我)至京师叩之,膝行再请。】

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至京拜他,跪着行走至座前,一向他

〔遍融大师〕明代高僧,事迹详见《补续高僧传》。

【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大师开示道:“你要安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务必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

受教退出。同行者都哈哈大笑,以为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什么高妙的开示,原来不值半文。

【予曰:“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玄说妙,陵驾超越,高出其上)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叮咛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着实遵守,不曾放失。

我说道:“这个正见到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此。他却不玄说妙,以显其高明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工夫,叮咛开示。因此,这正是他好处。”我至今着实遵守,不曾放失。

〔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夫〕这一句足见莲池大师别具慧眼,不去追逐那些纸上谈兵假、大、空的“高论”,故受益终生。
 

因果分明,一心念佛”,这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实是念佛人之座右铭。

〔因果分明〕深知“如是因,如是果”,因此便会警惕自己的一念、一言、一行,而佳果丰硕。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贪嗔作恶,都是由于不知因果,不信因果,或者口头言信,实未真信的缘故。一旦恶果现前,惶怖忧惧,不知所措。〔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印光大师云:“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印光法师文钞正编·与卫锦洲书》)

问:既然“如是因,如是果”。为什么又说断恶行善可以改造命运呢?

答:业是因,它的果是业果。业果的出现,须要有相应的缘。我们在过去生中造了许许多多的恶业,也造了许许多多的善业。断恶行善不仅是在断除恶业而造就善业,种下更多的善因,而且形成令善果(善的业果)出现的缘,消除令恶果(恶的业果)出现的缘,从而祸去福至,改造了命运。

 

一心念佛,极其殊胜:

〔一心念佛〕一心者,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

一心念佛,则戒定慧三学具备。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云: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心不系缘其它),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译文:戒乃是防禁过错的意思,若是能够一心念佛,则诸恶不敢入,这就是戒。定乃是去除散乱的意思,若是一心念佛,心不系缘其它,这就是定。慧乃是明照的意思,若是观照佛号做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和所念皆不可得,这就是慧。如是念佛,这就是戒定慧。)

一心念佛,则六度万行皆具足。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云: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密;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密;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密。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不出一心念佛),万行具足。”(译文:如今一心念佛,万缘自然舍弃,这就是布施波罗密;一心念佛,诸恶自然止息,这就是持戒波罗密;一心念佛,心自然柔软,这就是忍辱波罗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堕,这就是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其它念想不生,这就是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这就是般若波罗密。由此而推展到一切之行法,一心念佛,则万行具足。)

〔万行〕一切之行法也。《菩提心论》云:“复经三僧祇劫,修六度万行,皆悉具足,然证佛果。”

、在呼吸间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dài等到)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赍,带着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若非信,尚且不能够成就,何况善事呢?譬如世间盗贼,到时败露,官府不是不以极严重的刑法来惩治他。而等到他刑满释放,依旧不肯改悔。为什么呢?因为他坚信这条门路,不要一文本钱,便自获利无数。所以尽管备受苦痛,也决不退悔。

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hè,深沟),万牛不能挽矣。

现在人念佛,一再劝诫他,也不肯真切地加行用功,都只是因为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西方极乐世界,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在义理上并不是难以理解论说。你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也已经有许多“人命在呼吸间”的实样。如今要你们信得过“人命在呼吸间”这句话,却早已是不能够也。你们若是真实信得过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也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你们自会像山水向下流入涧壑一样,一万头牛都拖不住。

〔人命在呼吸间〕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他回答道:数日间。佛说:你还没有悟道。又问另一沙门:人命在几间?他回答道:饭食间。佛说:你还没有悟道。再问另一沙门:人命在几间?他回答道:呼吸间。佛赞叹道:很好,你悟道了!(原文:“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呼吸间〕呼吸之间就可能断命,所谓出息不保入息。佛在此明示:人命无常,出息不保入息,所以学道人务必惕厉精进,抢在死亡到来之前成就道业。

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你们睹此榜样,当愀(qiǎo)然不乐,痛相警策道:“大众!我与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我见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间也!

就如前些日子超送亡僧时,你们亲眼看见死亡的到来,应当忧愁严肃,沉痛地互相警策道:“大众!我与你们不断地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这时要悔恨就来不及了,务必现在就急忙念佛,时刻都不要放过,赶在死亡到来之前成就道业才好。”我见你们自家也说他道业未成死得可惜,对别人也说他道业未成死得可惜。待到堂中估唱他的遗物时,你们却依然言笑自如。你们只是不相信人命在呼吸间也!

〔津送〕寺院送亡僧称作津送。〔此时悔恨无及〕临终时才来悔恨以前精勤不够没有成就道业就来不及了。——这真是万万分可惜!〔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赶在死亡到来之前成就道业。〔可惜〕为亡僧道业未得成就而去世惋叹。〔估唱〕亡僧之遗物分与现前之僧,先定其价,谓之估衣;次于大众之前竞卖,谓之唱衣。

《阿房宫赋》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他们自己的灭亡又要再让他们后世的人为之哀叹了。)——哀而不鉴,古今同叹!

〔不鉴〕不吸取教训。

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今天一过去),命亦随减(活在世上的日子也就随之减少一天),如少水鱼(犹如池水日渐枯竭之鱼),斯有何乐(这有什么快乐可言)?大众!当勤精进(应当勤奋精进地修行),如救头然如同救护自己的头那样,迫不可待。但念无常(时时刻刻想到念死亡的来临),甚勿放逸(千万不要放纵自己,去贪图闲适安乐,而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应当勤奋精进地修行,如同救护自己的头颅那样,迫不可待。(例如,当有东西向头上砸来,就必须立即挡住,或者躲开,一刻也不能够耽误。同样,当死亡袭来,解脱此身的修行必须勤奋精进,一刻也不能够耽误。)“然”用于词尾,表示状态,例如:显然,忽然,飘飘然。这一句是说:死亡迅速逼近,念佛应当精勤不懈,赶快地迫不及待地,抢在昏迷死亡之前,成就“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详见《往生的条件》一文)。〔无常〕无有常住(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亦指死亡、勾魂之鬼。〔甚勿放逸〕千万不要放纵自己,去贪图闲适安乐,而浪费了宝贵的时光。佛言:“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佛说无量寿佛经》)

三、旋散旋收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

我见到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号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说是念佛工夫不能摄心。却不知道这妄想是你无量劫来生死的根由,如何能够马上就断掉?

【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亏得这句佛号。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而且这万念纷飞之时,正是做工夫的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这样坚持地做下去,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而且你之所以能够觉察妄念重者,亏得这句佛号。若是不念佛之时,妄想澜翻潮涌,刹那不停,你自己岂能觉察得到?

〔旋〕随即。〔旋收旋散,旋散旋收〕刚刚把心念收住在佛号上,随即又散乱(妄念生起);心念刚刚散乱,随即将它收住在佛号上。“旋收旋散”,是描述初学者念佛的情形;其对治的办法是:“旋散旋收”。〔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若是不念佛之时,妄想澜翻潮涌,刹那不停,你自己岂能觉察得到?

初学者没有念起即觉的功夫,经常陷入妄想而不能够觉察,更别说从妄想中脱离出来,这就是在造轮回业。所以务必要多多念佛,以减少打妄想而造轮回业的时间,而增加修净业的时间,同时也提升念佛的功夫。

〔净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因。

四、唤醒自心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而高声持觉得太费力,默持又容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这就是金刚持。但又不可执定哪一种念法。或若觉得费力时,则不妨默持;或若觉得昏沉,则不妨高声持。

【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木鱼,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木鱼,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道:“某人!”于是他就醒了(喻自心从妄想中醒过来)。所以念佛最能摄心除妄。

〔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憨山大师《梦游集·费闲歌》云:“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详见《禅净要旨》

五、示此法门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

今人不肯下苦功夫念佛,只因为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看得太容易。不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之人才能够承当的事。要由娑婆世界转生到极乐世界,不是那些寻常因缘便能够成就的。

〔只是轻视西方〕只因为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看得太容易。虽然都知道“临终十念,相续即生”,但是把这十念相续看得太容易,自以为临终时便能够做到。对此,道绰大师开示道:然而一切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于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何曾停息过?所以,各人务必发信一之心,预先自己克除妄念,十念相续,使之积习成性,临终时才能够做到十念相续。否则,死亡之刀风一到,百苦逼煎,如果事先都没有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临终时光靠想要做到‘十念相续’,哪里就能够做得到呢?(原文及注释,详见《道绰大师净修开示》)〔小可〕平常,寻常。例如,非同小可。

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

你们只看这城中,一日一夜,死却了多少人?不要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便生于天道,千百人中尚且没有一个。其中还有那些自负而单靠自力的修行者,也只不过是不失人身而已。

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净土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我等粉骨碎身,也不足以为报啊!

〔功过乾坤〕功德超过天地。乾坤(qián kūn):天地。

六、一请而别

幼时尚不知念佛,见邻家一老妪(yù),每日课佛数千。问云:“为何如此?”】

我在幼时不知念佛,见邻家一老,每日佛数千:“为什么这样?”

【彼云:“先夫往时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时,并无他病,只与人一请而别。”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她回答道:“先夫以往念佛,去世时走得甚好,所以也这样来念佛。先夫去时,并无病,只与人说声告辞,就走了。”我们出家人怎么可以精勤地念佛

〔一请而别〕说声‘告辞’,就走了。

 

 

参考阅读:

莲池大师塔铭

莲池大师:一笔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