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乃至十念

湛然

 

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八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说无量寿经》)在这段愿文中,“乃至十念”四字极其重要,这是往生的条件。请问,“乃至十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五逆〕五逆罪,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为这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答: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是“乃至临终,十念相续,称我名字”的省略说法。对此,得道证果之圣人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明确地开示道: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在这里,道绰大师对于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的含义,做了精准的诠释: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详见《道绰大师净土教法》

所以,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的具体含义是:乃至临终,十念相续,称佛名号。

 

对于什么是十念相续,以及往生的条件,得道证果之圣人昙鸾大师开示道(详见《昙鸾大师净土教法》

 

无他心间杂(不夹杂妄念),心心相次(心心相继),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临终十念相续,便得往生。

 

所以,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的具体含义是:乃至临终,十念相续,称佛名号。

 

关于怎样修持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在《净业专杂二修》中开示道:

 

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策励自己、约束自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对于这一段开示,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极为赞叹: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对于往生的条件,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开示道: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下至临终相续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下至十念〕这里所说的“下至十念”,结合善导大师上面开示的“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来看,明显地知道,这是“上尽一形(一生)念念相续,下至临终十念相续的省略说法。因为善导大师已经清楚地说过:“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而“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正是为了使念念相续积习成性,以确保临终十念相续若是平时虽然念佛而临终没有念佛,或者临终虽然念佛而是散心念佛,这都不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所以,“下至十念”的意思是“下至临终相续的十念”。这种精要表述的修辞法,在古文中比比皆是。因此“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意思即是:下至临终十念,相续即生。〔十念〕念十句佛号。〔念念相续积习成性〕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念念相续成为本能。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的话。怎样能够往生,当然是以他的话为凭据,这是圣言量。念佛人务必铭刻在心,信而更信,凭而尤凭。

按:在善导大师时代,经过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和善导大师这三代祖师的教化,临终十念相续是往生的条件,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当时念佛人的共识,也是当时念佛人的起码常识,而且善导大师还专门著有《临终往生正念文》(详见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注)》因此“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意思明显地是:下至临终十念,相续即生。除非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或者别有用心的谤法恶人,否则绝不至于把“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曲解成“平时散心念佛十句即得往生”。所以善导大师采用了“下至十念”的精要表述,使整个句子简洁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便于记诵,这是古时行文的惯例。况且善导大师明明讲清楚:“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策励自己、约束自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若是“平时散心念佛十句即得往生”,善导大师何须说“相续即生”何须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又何须说“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所以慧净、净宗等人将“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曲解成“平时散心念佛十句即得往生”(于是大肆鼓吹“称名必生”),是完全错误的。

所以,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的具体含义是:乃至临终,十念相续,称佛名号。

 

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对于往生的条件,在《万善同归集》中开示道:要以念念相续之心,成就临终十念。永明大师云:

 

如或言行不称(如果言与行不相符合)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回向临终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

 

〔永明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所以永明大师的诞辰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就被作为阿弥陀佛圣诞。对于永明大师,印光大师赞曰:“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大慈大悲,开化众生。”(《印光法师文钞·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临终十念成就〕成就临终十念相续。〔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

永明大师这一开示,与善导大师的开示完全一致,与得道证果之圣人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的开示完全一致。

所以,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的具体含义是:乃至临终,十念相续,称佛名号。

 

问:英国宗教大家穆勒(Max Muller)等对第十八愿的翻译如下:“薄伽梵,当我成菩提时,若无量无数佛国的众生,听到我的名字之后,我将使其心念我的佛国,且将使他们以善根的积蓄而往生的愿望实现,甚至他们只有十次的心念(往生之心念),如果他们没有往生到我佛国,那么我就不成为无上等正觉。除非他们犯了五逆罪和妨碍、诽谤正法。”他们将“乃至十念”诠释成“甚至他们只有十次的心念(往生之心念)”,这样来理解“乃至十念”正确吗?

答:《佛说无量寿经》中的这段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穆勒等人没有佛法修行的实践,所以翻译是望文生义,根本不知道“乃至十念”的内涵,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通达往生的原理,没有达到一心不乱的人,根本没有资格来翻译这段愿文。“按图索骥”这一成语,讲的就是这种望文生义的外行:伯乐在他写的《相马经》书里有“额头高、眼睛亮、蹄子大,就是好马”的说法。一次,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认马。他抓到一只癞蛤蟆,就对父亲说:“我抓到了一匹千里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点不够大!”伯乐知道儿子很蠢,被他气得笑了起来,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能骑啊!”

所以我国翻译佛经非常慎重,专门设有译场。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而且担任主译的,必须是三藏法师,就是精通经藏、律藏和论藏的比丘。

佛经不是文字之学,而是指导修行证果的经典。只有通晓修行而且证果之人,才能够领会其中真义,才有资格翻译。试想,如果一部绝世武功秘籍,让一位从未习武的秀才来讲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懂一点英文、德文的中学生就要翻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所以,那些仅凭字典学了一点梵文的人就要来翻译佛经,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必然会闹出把懒蛤蟆认成是千里马的大笑话来!

就是在这一部经(《佛说无量寿经》)还有这样一段经文:“升道无穷极(往生到极乐世界,其道业飞升的速度和果位都无可比拟)易往而无人(然而这一容易成就的修行,却很少有人认真去做到),其国不逆违(极乐世界并不拒绝任何人往生那里),自然所牵随(那些没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是跟随着自己的临终妄想,自然地去六道投生)。”若是按照穆勒等人的翻译“甚至他们只有十次的心念(往生之心念)”就一定往生,怎么会“无人”呢?

〔易往而无人〕这里的“易往”,是相对于其它法门而言。例如禅宗,必须经过万念归一(这就相当于净宗的一心不乱)、一归于无、明心见性,然后做保任功夫,断尽烦恼,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而净土法门只须临终相续十念,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出轮回,所以称之为“易往”。

而且世尊在这部经的三辈往生中讲道,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若是“甚至他们只有十次的心念(往生之心念)”就一定往生,还需要什么“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呢?根本连念佛都不需要,只须有十次往生之心念就成了!还有什么念佛法门呢?

而且世尊(释迦牟尼佛)还在这部经中叮咛要“如说修行。”(《佛说无量寿经》云:“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若是“甚至他们只有十次的心念(往生之心念)”就一定往生,还需要什么修行呢?世尊说的“如说修行”中的“如说”又是什么呢?

而且世尊还在这部经中勉励道“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若是“甚至他们只有十次的心念(往生之心念)”就一定往生,还勤苦什么呢?

过去外事活动中,曾有翻译官将中方代表所说的“胸有成竹”,翻译成“胸中有棵竹子”,听者莫名其妙。这个笑话,也足以给那些懂一点梵文就要翻译佛经的人敲响警钟。

 

对那些以为有了梵文本,就可以重译佛经的人,印光大师开示道:“人贵自知,不可妄说过分大话。观汝之疑议,看得译经绝无其难,只要识得外国文,就好做译人。译人若教他译经,还是同不懂外国话的一样。你要据梵本,梵本不是铁铸的。须有能分别梵本文义,或的确,或传久讹谬之智眼,方可译经。然非一人所能,以故译经场中,许多通家。有译文者,有证义者。其预译场之人,均非全不通佛法之人。汝完全认做为外国人译话,正如读书人识字,圣人深奥之文,了不知其是何意义。此种妄话,切勿再说。”(《印光法师文钞·复王子立居士书一》)

译文:人贵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说过分的大话。观看你的议论,把翻译佛经看得毫无困难,就像只要懂得外国话,就好做译人(做翻译工作的人)。译人若是教他翻译佛经,就还是同不懂外国话一样。你想要按照梵本来译经,梵本又不是铁铸的(意思是:梵本又不是在漫长岁月的流传中没有一点差错,而且每个字的含义都是呆板的,不会随着字句的组合而变化)。必须要能够真正分别梵本之文义,而且要有智眼能够分辨所要翻译的梵本是正确无误的、还是传久讹谬的,这样才可以译经。然而这并非一人所能,因此译经场中,要有许多通家(同时精通梵文和汉语,而且精通三藏,有修有证的人)。有译文者,有证义者。那些参加译场之人,均非全不通佛法之人。你把译经完全当作为外国人译话。这正如一个读书识字之人,虽然每个字都认得,但是圣人深奥之文,他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也就像自以为懂英文的人,就能够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翻译成中文本一样,真不知道天高地厚!)这种擅自想翻译佛经的妄语,千万别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