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离心意识参

湛然

 

六祖云:“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参禅的精髓:向一念未萌前究。

 

 

问:“离心意识参”是什么意思?

答:离心意识参,就是离念参究:向一念未萌前究。虚云老和尚云:“须知真话头,要向一念未萌前究。”(详见《虚云禅法》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心、意、识”中,心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意是指第七识(末那识),识指是其余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心、意、识”,即是构成识心的八个识:阿赖耶识,末那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由这八个识构成之识心的运作过程,即是思虑的过程。(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中之“识心的运作过程”一节。)《证道歌》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此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无念),顿入无生知见力(顿入无生无灭的知见力)。”(详见《证道歌注》

〔法财〕为“世财”之对称,指佛法。因为佛法能滋润众生,为众生长养慧命之资粮,犹如世间之财宝,故喻称为法财。〔损法财〕令真法不现前。〔灭功德〕灭去功德,最多只能够得到福德。例如着相布施仅获生天之福,而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了却心〕不用识心(心、意、识)。(关于识心,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离心意识参”是说:离开识心的运作,没有思虑地参。参禅过程中,凡有思虑,皆为妄想。

“离心意识参”,即是六祖在《坛经》中所说:“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译文:告知各位学道人,做功夫时须用意(末那识);不要修学的是大乘法门,却用心意识(识心)来做功夫。详见《六祖坛经精解》)拾得亦云:“嗟见世间人,永劫在迷津;不省这个,修行徒苦辛。”(《拾得诗集》)

〔生死智〕识心。

”,即末那识,亦名意根。末那识的特点是恒审思量而起分别心。“努力须用意”,是说:末那识恒审思量,攀缘阿赖耶识中的法尘,分别心和妄想由它生,所以参禅就是用末那识(意根)去参究,使其无法攀缘法尘,因而堵截妄想流注不行。憨山大师云:“此一上是大慧老人寻常惯用的钳锤,其意只是要你将话头(提起话头参)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处,看取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向公案上寻思,当疑情,讨分晓也。(《梦游集·示参禅切要》)

历来参禅,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弄识神:把卜度思量当疑情,用心意识想出一段光景来,便以为自己开悟了。于是做偈写文,以善知识自居,到处宣讲。其实,这是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误己误人。在阅读禅宗公案、语录和开示时,千万要小心。祖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识心)。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问:怎样用意(末那识)来参呢?

答:例如,大慧祖师云:“但着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药山惟俨禅师云:“思量个不思量底。”沩山灵祐禅师云:“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详见《大慧禅法》

憨山大师云:“若果能用心,单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梦游集·答湖州僧》)又云:“但于念念中,看觑念未起处。”(详见《离念一着》

虚云老和尚云:“须知真话头,要向一念未萌前究。”(详见《虚云禅法》

《参禅法要》一文中,具体地讲述了怎样离心意识参,而明心见性。

 

问:既然参话头,则心意识全体在用。又要离心意识,又要参话头,岂不自相矛盾?

答:首先要明确的是,“参话头”一语,是省略的说法,全称是:参话头禅。

参话头禅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彻见本性),而明心见性就是当微细念暂歇时本性呈现的境界。所以,通常来说,参话头禅有三个阶段:万念归一,一归于无,明心见性。万念归一是粗念歇,一归于无是细念歇;明心见性是微细念暂歇。若是微细念永歇,则圆证佛果。

〔粗念、细念、微细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例如,对念佛人而言,妄念是粗念,念佛之念是细念。通常,当粗念和细念均息,就称为无念,这是一般所说的无念。进一步,如果微细念也停息,这是究竟的无念。所以,“无念”一词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本心无念”的“无念”,是指究竟的无念。

〔微细念〕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大乘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修满十地),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圭峰大师云:“若微细流注(微细念)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见《景德传灯录》)

修行的过程,是依次息灭粗念、细念、微细念,由识心状态回复到本心状态。万念归一,是粗念息灭,唯存细念、微细念。一归于无,是细念息灭,唯存微细念。明心见性,是微细念暂息。圆证佛果,是微细念永息,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

现以参究念佛来说明。参究念佛的话头是一句佛号,念一句佛号,然后参:念佛是谁?若是用识心来参,只要回答一句‘是自性’即可。但这样能够明心见性吗?

所以,参‘念佛是谁’而明心见性的途径是:首先做到万念归一,即妄念全无,仅存一句佛号(话头)。然后做到一归于无,即佛号(话头)之念亦无,处于一念不生的境界。最后,在此一念不生的境界中继续穷追猛究(离心意识参),久久自见本来面目(本性)而明心见性。

所以,参话头禅并不是去思惟卜度话头,而是离心意识来参究,历来祖师对此有许多开示。话头仅只是在参禅的初步阶段,用来抵制纷飞不息的妄想(粗念)。一旦妄想(粗念)息灭,做到万念归一之后,连话头(敲门瓦子)也要放下,而进入一念不生的境界,向一念未萌前究(离心意识参)。整个具体的参究方法,详见《参禅法要》一文。

〔连话头也要放下〕祖师将话头譬喻为敲门瓦子。例如,憨山大师云:“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参“念佛是谁”),尘劳中极易得力。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抛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梦游集·答郑昆岩中丞》)〔敲门瓦子〕在地上捡一块瓦片来敲院门,门敲开后就扔掉了;“瓦子”,碎瓦片。

所以,参话头(参话头禅)仅只是在初步阶段用心意识,而且限定只能够出现一个念头——话头。随着功夫的深入,话头与话头之间的时间间隔愈来愈长,而在这些间隔中一念不生。在此一念不生中“追究”,即是离心意识参(即是离开识心的运作来参)。一旦进入一归于无阶段后,话头亦无,全部都是离心意识参。

由此可知,参话头(参话头禅),不是“心意识全体在用”。“又要离心意识,又要参话头(参话头禅)”,不仅没有自相矛盾,而且话头禅的参究,就是要离心意识来参,向一念未萌前究,这是参禅的精髓

 

 

参考阅读:

参禅法要

参究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