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从心而修

湛然

 

顿者,顿除妄念;

悟者,悟无所得。

 

众生见闻觉知者,乃是各自业力所现之相,所谓境风吹心海,合业生识浪。痛苦的根源,乃是对业相的执著而起爱憎取舍等习性反应,于是不断地造业受报,轮回生死。修行就是要停止这种习性反应,斩断痛苦的根。《心经》告诉我们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就能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在世度苦厄,寿终了生死,直至圆证佛果。

成语中有“杯弓蛇影”一则,这是汉代应劭(shào)讲述的真实故事:我祖父应郴(chēn)是汲县的县令,夏至那天宴请主薄(掌管文书的佐吏)杜宣,赐酒与他。当时,北边墙壁上悬有一张红色的弓映在杯中,其形如蛇。杜宣既惊怕又厌恶,但因上官所赐,不敢不饮,只好勉强喝了下去。一回到家中,便胸腹痛切,饮食大减,身体急剧衰弱,百般治疗均不见效。后来,应郴因事到杜宣家,见他病重,问其缘由。杜宣只好实说,是因为吞了杯中之蛇而生病。应郴听后,回到家中,百思不得其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忽然瞥见墙壁上所悬的弓,才明白过来。于是命令侍从用车将杜宣载来,仍在原处设酒招待。杜宣见杯中又有蛇,乃大惊。应郴就告诉他:这不是蛇,是墙壁上悬弓之影。于是将酒杯移动位置,便不见弓影。杜宣这才恍然大悟,疑虑消失,沈疴顿愈。(见汉代应劭《风俗通义》)

这个成语的喻意是说:人们常常因其错觉而受苦。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巨大作用。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中而不自知,被虚幻的欲望驱使着,而挣扎,而受苦,而老,而病,而死;然后又生,又挣扎,又受苦,又老,又病,又死;如是循环不已。人生的真实意义和使命,就是要从这个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经云:“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众生无始劫来,此心执妄为真,故流浪生死,受苦不断。如今要离妄归真,亦全由此心。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得用心药治,《心经》就是我们的出苦心药。

 

从何而修?这是修行人十分关切的大问题。《顿悟入道要门论》精彩地论述道: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问:)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问:)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枉费功夫和辛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心经》告诉我们,如何从心而修:依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注释详见《心经精解》

 

 

参考阅读:

心经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