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恰恰用心时

湛然

 

有念皆苦,无念为乐。

一念妄心仅动,即具世间诸苦。

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

 

永嘉大师之《永嘉集·奢摩他颂》云: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正好用心时,恰恰无心可用;无心正好是妙用,常用的恰恰是无心。

〔奢摩他〕汉译为“止”,即止息妄念。〔恰恰〕正好。〔无心〕真心离妄念,称作无心,而不是说无心识。黄檗祖师《传心法要》曰: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顿息一切攀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法佛〕法身佛。

这是奢摩他成就的境界:无心是道。

 

对于无心,永明大师《宗镜录》曰:“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处。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先德云:‘一念妄心仅动,即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则刺不伤(不动,则不会受到刺的伤害)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故经云:‘有心皆苦,无心即乐。’”《宗镜录》又曰:“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则能随顺觉性)。所以云:无心是道。黄檗祖师《传心法要》曰:“息念忘(通“亡”)虑,佛自现前。”

〔更无心想〕不再着意‘系心一处’,亦是系心一处,所谓习惯成自然。即上文所言:“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诸有〕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例如,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

 

问:具体来说,不做事怎样做到无心?做事时又怎样做到无心?

答:不做事时的无心,是一念不生,安住当下。印光大师云: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克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於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於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於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印光法师文钞·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

译文:然而作圣也不难,只在於彰明自己光明正大的性德。要彰明自己光明正大的自性之德,就必须从‘格除物欲,而显现自心本有之真知’下手。倘如物欲,不能极力克除,则本有的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就应当在日用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之时,常起觉照,不使一切与理相违的情绪、念头,哪怕是短暂地萌发於心。要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明镜当台,面前有什麽就映现什麽,而不要被外面境界所牵转。是美是丑是它们自己的事,与我有何干系?来时没有期望等待,去了也没有烦恼留恋。假如违理情想,刚有显露,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同与贼军对敌,不但不让他们侵犯我的疆土,尚须斩将夺旗,剿灭余党,连根铲除。

〔明德〕光明正大的自性之德。这是人人本具,但被种种违理情想所锢蔽而不显。〔格物致知〕格除人欲之物,而显现自心本有之真知。《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云为〕言论行为。〔觉照〕就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当下的念头、情绪是什麽。这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的基本功夫。故祖师大德常云:於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返观,了知是心。

做事时的无心,是没有妄想分别(不攀缘、思量自己的过去、未来、冤亲、利害、毁誉等等,就事论事,秉公办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做了便放下了)。做事时,专注于做事的本身;而不是做事的结果,以透过它来达到自己的满足和成就。这样,就不会去妄想分别,而是无人无我,无贪嗔,无爱憎,无胜负。这样做事,所有的负担、忧虑和挣扎就消失了,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已经尽其本份,并且做到历境炼心,历境验心。

〔秉公〕持心公正。〔成事在天〕事情之成功与否,还取决于众业和别业。〔众业、别业〕众生所造共同之业,谓之众业;众生所造各异之业,谓之别业。

至于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公事,更是练兵修行的大好时机,临在地做而不起妄想,这便是无心。如此一来,穿衣理床,刷牙洗脸,淘米切菜,入室出室,吃饭睡觉,无不是禅。

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五燈會元》)

译文:源律禅师问:‘和尚您修道,还做功夫吗?’师(大珠慧海禅师)说:‘做功夫。’问:‘怎样做功夫?’师说:‘饿了吃饭,困了就睡觉。’问:‘所有人都是这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同您在做功夫是否有所不同呢?’师说:‘不同。’问:‘为什么不同?’师说:‘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东想西想);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妄念纷飞)。所以不同。’源律禅师无言。

〔和尚〕吾师的意思,是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关于怎样做无心功夫,《永嘉集》中有二则非常重要的开示:

(一)

【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

修心的初学者,入门之后,须识得心念的五种情形:一、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

故起,是说有意起心思惟世间五欲,及杂善等事。串习,是说并非有意起心,却忽然思惟善恶等事。接续,是说串习忽起,心念驰散,又不制止,更复后念续前念,思惟不停。别生,是说觉知前念是散乱,即生惭愧改悔之心。即静,是说立即一念不生。

〔立即一念不生〕这是对已经初步具备无念功夫的人而言,倘若尚未具备,就要先打基础。

初修心人,须当随时观察自己是处于哪一种情形,若是前四种,就要立即转入“即静”。反反复复地做,功夫自然上路。

(二)

【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清醒而无念,这是正确的;无念却昏沉,这是错误的。无念而清醒,这是正确的;清醒却妄想,这是错误的。

这是说:要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惺惺与寂寂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若落入昏沉,则非惺惺;若生起妄想,则非寂寂。妄想和昏沉都是错误的。

〔惺惺〕清醒。〔寂寂〕无念。无记昏沉

初修心人,须当随时观察自己是处于哪一种情形:若是妄想,就要立即寂寂;若是昏沉,就要立即惺惺。

 

永嘉禅法的核心是奢摩、毗婆舍那和忧毕叉,即《永嘉集》中“四、奢摩他颂;五、毗婆舍那颂;六、优毕叉颂”等三章。奢摩他是修定,毗婆舍那是修慧,忧毕叉是定慧等持。

〔奢摩他〕汉译为“止”,即止息心念。〔毗()婆舍那〕汉译为“观”,即观察事理。〔忧毕叉〕又作优毕舍,意思是平等,即定慧等持。

〔永嘉〕温州永嘉玄觉禅师。永嘉人,姓戴氏。出家遍探三藏。精通天台之止观。后诣曹溪六祖惠能,言下契悟,一宿而去。时称‘一宿觉’。翌日(次日)下山,回温江,弘扬禅宗,学者云集,号为真觉大师。唐睿宗先天元年入寂,赐谥无相大师,有《永嘉集》盛行于世。

〔永嘉集〕全称《禅宗永嘉集》。唐代永嘉玄觉(665-713年)撰,庆州刺史魏静辑。全书共分十章:一、慕道志仪;二、戒憍奢意;三、净修三业;四、奢摩他(止)颂;五、毗婆舍那(观)颂;六、优毕叉(定慧等持)颂;七、三乘渐次;八、理事不二;九、劝友人书;十、发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