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复邓伯诚书(注)

原文录自《印光法师文钞·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书二》
湛然 注

 

书一

相晤已来见面以来,忽满六年。不但星霜屡更(不但年岁屡屡更替,即国历已非其旧(就连国家历法也改换了。世相无常,诚可叹悼

接手书,知不废净业知道你没有荒废净土法门的修学,洵足嘉美实在足以赞美而云身心不安之至,为境遇不嘉(是因为境遇不好,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缠绵,致不安耶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生起极端厌离娑婆世界之心,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须知具缚完全被贪嗔痴捆绑的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将日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没办法停歇。谁肯于得意烜赫显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回过头来思虑将来沉沦之苦难呢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把重大使命降临到此人身上时,一定要先危苦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冻他的身体,使他备受穷困和危难,扰乱他所做的一切,令其挫折屡屡。为的是要磨砺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益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敬奉)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下贱之凡夫位),直欲上承法王觉道觉悟之道),下化法界有情众生。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就是指这种情形。但当志心专诚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妄言因果报应虚假,佛法不灵。

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形体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

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

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断难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然而都是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实在难得其人。

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亵渎怠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凡遇知交,当谆谆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这是再好不过的了。若己智有不了若是自己智慧有限不能了达此法门,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

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登入初地之位的菩萨),不能尚且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下贱之凡夫位),妄生臆断乎胡乱猜测呢

若欲研究如果你想要研究净土法门,当看净土十要。此书乃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採其菁华,妙契时机,最为第一。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

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由于未亲近具眼具有眼力的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都是专重心性和理体的了悟,拨弃废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既然废弃了事修和因果,并理性而失之(那么心性和理体也就无从了悟了

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使得有上等智慧的人只好怜悯他们,下愚者依样妄为而下等愚蠢之辈就学他们胡作非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法苑珠林一书,(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廿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系新刻。)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为人所不见的地方),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

梦东彻悟大师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乃是千古不可磨灭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也是那些动辄显示其狂妄浅慧者之顶门一针。各流通处皆有,宜请而阅之,其利益当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阅之。令弟去秋复来山,亦曾以恭敬相勉,但未知伊以余言为是否也但不知道他是否认同我的话

 

书二

接手书,读之令人心神畅悦。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春秋时代卫国的大夫,寡过知非。要求自己十分严格,逐日反省、检点、改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日不发现自己还有过错,无日不痛加改悔。这样坚持不懈,每一年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即便五十岁时,仍然知道四十九岁时有改得不彻底的地方。)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孔子快要七十岁时还希望上天让他多活几年,完成《经》的修学,以无大过。)

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有不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的。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了完全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如同光明与黑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方榫圆孔,格格不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更不用说到隐微细密处的修为了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更何况在其下者

而博地凡夫(下贱之凡夫位)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不但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

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磨治),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又复加功,光明渐发。光明虽发,磨砻lóng更切,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

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若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

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则与佛平等,若不改恶修善,背尘合觉,性具功德,永不能发。以本具佛性之心识,造长劫沉沦之业苦。犹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损伤,可哀也已。

〔背尘合觉〕背离尘劳(烦恼)而与觉相符合。〔尘劳〕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因为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是环境不允许,或力不暇及或是力所不能及

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

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这就是念念不忘地念佛,造次必于是匆忙时一定要念念不忘地念佛,颠沛必于是也(困顿时也一定要念念不忘地念佛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必须改过向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形体)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前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咽喉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镣铐,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却毫无办法

〔尘点劫〕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为墨,每经一三千大千世界便下一点,墨用完了,而所经过的世界又全部碎为微尘,再以每一微尘当作一劫来计算劫数,这是表示时间非常久远的比喻。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众生此之谓也就是这个道理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看齐,当仁不让(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岂肯因循怠忽绝不要拖拉、懈怠、疏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努力勉旃zhān

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

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参与莲池海会众菩萨之行列,亲炙弥陀(亲受到阿弥陀佛的教育熏陶),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哪能与之相比呢

若能以此普告同人同仁,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而父母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的孝心不匮乏,孝行不终止,上天就会赐福给他的子子孙孙。〔锡〕赐予。)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