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存天理 去人欲

(原文录自《礼记·乐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人之心生来好静,这是天性。感知外物以后,心就动起来了,于是天性转化成识性而产生欲求。外物到来被心智感知,然后形成好恶之情。好恶之情不节制于内,外物感知后产生的诱惑作用于外,而不能够反省自己、约束自己,天理就泯灭了。

〔欲〕欲求。〔物至知(同“智”)知〕外物到来被心智感知。〔好恶(hào wù)〕喜好和厌恶。〔天理〕无私欲之心。阳明先生云:“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王阳明全集》)〔人欲〕私欲之心。〔私欲〕以损人利己损公利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阳明先生云:“只要存天理、去人欲,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动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不管宁静不宁静。”(《王阳明全集》)

〔反躬〕反省自己、约束自己。〔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外物给人的感受无穷无尽,而人的好恶之情没有节制,人就被外物转化了。人被外物转化,就会灭绝天理而去穷尽人欲。

〔夫〕文言发语词。〔人欲〕即私欲,损人利己损公利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于是就有狂悖、逆乱、欺诈、作假的念头,有荒淫、佚乐、犯上作乱的事。因此,强大者胁迫弱小,众多施强暴于寡少,聪慧多智的欺诈愚昧无知,勇悍的使怯懦者困苦,疾病者不得养,老人、幼童、孤儿、寡妇不得安乐,这就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因此,先王制礼作乐,都是对人的行为加以节制:以衰麻哭泣的礼仪制度,节制丧葬;钟鼓干戚等乐制,调和安乐;婚姻、冠礼和笄礼的制度,而别男女;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及其他宴客享食的礼节制度,端正人际间的交往关系。用礼节制民心,用乐调和民气,以政治推行之,刑罚防范之。

〔衰〕麻:丧服,此处指有关衰麻的礼仪制度。〔干戚〕干(盾)和戚(大斧)。古代武舞执干戚:操干戚以舞。〔冠(guàn)〕古代男子到成年(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别男女〕《礼记.昏义》:“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射乡〕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行乡射礼。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礼、乐、刑、政四者都能通达而不相悖乱,帝王之道也就完备了。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存天理,去人欲〕阳明先生云:“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又云:“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王阳明全集》)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记》、《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无私欲之心天理,是良知做主,支配着身(行为)(言语)(思想)。反之,私欲之心,是贪、嗔、痴在做主,支配着身(行为)(言语)(思想)

〔良知〕《孟子·尽心上》云:“所不虑(没有人我、亲疏、毁誉、得失等等的考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未被染污之本原道德意识即是良知,它能够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 ,是客观、公正、如实之知。〔贪嗔痴〕贪是贪欲,嗔是嗔恚(恼怒),痴是愚痴(违背义理,颠倒行事)。它们是身(行为)语(言语)意(思想)一切恶行的根源,被称之为“三毒”,一切烦恼皆由此而生起。

 

二程云:“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二程遗书·卷二十四》)〔二程〕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

朱子(朱熹)云:“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私欲)。”(《朱子语类·卷十二》)

阳明先生云:“只要存天理、去人欲(私欲),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动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不管宁静不宁静。”(《王阳明全集》)

〔念念存天理、去人欲〕每一念都要站在天理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人欲(私欲)的立场上。贤臣清官,其原因就在于站在天理的立场上;奸臣贪官,其原因就在于站在人欲(私欲)的立场上。

人事(人之所作所为)所以与天理不一,是由于私欲(又名人欲)。而私欲之生,在于一念之发,所以必须于其发动处下工夫。故须:常起觉照,狠斗私欲一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