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论语·卫灵公(注)

湛然 注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军队列阵作战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俎(zǔ)豆〕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这里喻指祭祀礼仪。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随从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愠(yùn)〕怒,怨恨。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子贡(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忠恕)来贯穿其始终。”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识(zhì)〕通“志'',记住。〔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来贯穿其始终这个根本,即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论语·里仁第四·第十五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体系是用一个根本来贯穿始终曾子说:嗯。曾子出来后,同学们问他:‘这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和恕而已!’)〔忠恕〕忠,尽心为人;恕,推己及人。

〔曾参〕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颜回〕字子渊,又称颜子、颜渊。唐代为避李渊名讳,曾改其字为子泉。春秋鲁国人。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十哲中德行科之一。被视作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门第一位。家境贫穷,但能安贫乐道;为人聪敏、好学,闻一知十;品行优越,孔子称赞其贤德,是孔子心法传承的直系弟子,但年仅四十岁就去世了,后世尊称为“复圣”。

〔子思〕孔伋(),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孟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性爽直勇敢。〔德〕人们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鲜〕少。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夫〕文言发语词。〔南面〕面向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诸侯见群臣,皆面南而坐,故用以指居帝王、诸侯之位。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子张(颛孙师)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行得通。

〔颛(zhuān)孙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行〕通达。〔忠信〕忠诚信实〔笃(dǔ)敬〕非常恭敬”:一心一意。〔蛮貊(mò)〕古时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在北方。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建制,后泛指乡里或本土。〔参〕列,显现。〔衡〕车辕前面的横木。〔车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史鱼〕卫国大夫,名䲡,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如矢〕形容其直。矢。〔卷〕同“卷”。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对於劝说没有效果的人去劝他,那是失言;对於劝有效果的人而不去劝他,那是失人。智者既不失言,亦不失人

〔知者〕智者。“知”:古同“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仁〕人与人相互友爱、同情、帮助、尊重。将心比心地考虑问题,为人处世。仁的基本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仁之道德行为准则,是世人,尤其是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信念)。

据《宋史》记载,南宋文天祥就义后,在其衣带中发现有这样一段赞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译文: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义做到了极致,那么仁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致。我们读圣贤的著作,所学的是什么?不就是仁和义吗?既然已经学到了仁和义,那么从今以后,才能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孔曰成仁〕《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孟曰取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义。)文天祥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舍生而取义。〔庶几〕连词。前面先说明某种情况或条件,然后以“庶几”连下句,说出后果,含“才能、以便”的意思。例如:“创口久溃不收,唯有割去腐肉,庶几生新。”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精良。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通常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是比喻说:要实行仁德,首先须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乐,则演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花言巧语的人郑国的乐曲萎靡放荡,侫人太危险。”

〔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殷之辂(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周之冕〕周代的帽子。〔韶舞〕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放〕禁绝、排斥、抛弃。〔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远〕远离。〔侫(nìng)〕古同“佞”。意思是:用花言巧语谄媚。〔殆〕危险。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罢了!我没有过有如同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臧文仲〕姬姓,臧氏,名辰,曲阜(今山东曲阜市)人。春秋时鲁国大夫。世袭司寇,执礼维护公室。博闻强识,不拘常理。服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位国君〔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私谥(shì)古时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谥号〕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一般为褒扬之词。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遇事从来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末〕通“没”。〔末如之何〕(拿他)没有办法。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净说些无聊的话,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

〔孙(xùn)〕古同“逊”。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君子忧虑的是死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疾〕忧虑。〔没世〕死。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矜(jīn)〕庄重。〔党〕为了政治目的或者私人利害关系结合起来的团体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原谅,宽容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通过实际考验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由于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来调教,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不忍,就会败坏大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查证是否有如此之坏;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查证是否如此之好。”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应当弘扬道,不是来装饰门面以提高自己的声誉。”

〔能〕应该。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地竭力思考那个问题,并无进展;倒不如去认真学习研究那个问题的有关资料,并且实地进行考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来思考它。

〔不如学也〕《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面这段语录是就“思而不学则殆”而言。〔罔〕通“惘”,迷糊(模糊不清)。〔殆〕殆尽(消耗完了)。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如何学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尚有饥饿读书,可得俸禄。然而,君子只忧虑是否做好了学道和行道,不去忧虑贫穷。”

〔馁(něi)〕饥饿。〔禄〕做官的俸禄。

这是说,君子只忧虑是否做好了学道和行道不去忧虑是否贫穷。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凭借智力来得到国家,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智力来得到国家,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凭借智力来得到国家,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知〕同“智”。〔之〕国家。〔莅(lì)〕临,到的意思。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小知〕做小事情。知作为。〔大受〕承担大任。责任使命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这是说,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贞〕假借为“正”。〔谅〕信实

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食〕食禄,俸禄。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阶级。”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名字是冕的盲乐师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师冕〕名字是冕乐师。古代的乐师一般是盲人。师:乐师。冕:人名。〔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