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中峰三时系念注

湛然 注


前言

正文

戒定真香赞

觉海虚空起

开示一 恭聆妙法

开示二 燃香供养

注:每段开示之标题,是为方便阅读而设,非原文所有。

 

前言

三时系念”为净土宗念佛法门之一。乃元朝中峰国师所提倡,主要目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离茫茫业海。中峰国师所著有关三时系念之书有二,一为《三时系念仪范》,用于结会自修;一为《三时系念法事》,用于作法度亡,超荐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二者皆由诵经、念佛、开示、行道、忏悔、发愿、唱赞等七个部分组成,而且每一时法事都包含这七个项目。本篇是《三时系念法事》开示部分的注释。

〔三时〕早晨、日中、日没之时。〔系念〕一心系属于阿弥陀佛,不杂他念。

第一时法事,开示行者(包括生亡两者),极乐世界无有众苦,道人(修道之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却自心(息灭妄心)。众生之所以受苦无尽,乃从贪欲而起,而贪欲更从忘却自性、异念纷驰而来。欲离苦得乐往生净土,须信、愿、行三者具足。故行者要具深信、发切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第二时法事,开示行者(包括生亡两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开显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虽法性湛然如是,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故众生轮回六道,流转四生,行者当须发露忏悔,洗除业垢,增长善根,舍此报缘,往生净土。

〔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报缘〕果报之因缘,即一期之寿命。

第三时法事,开示行者(包括生亡两者),“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巨大功德:一称阿弥陀佛名号,即能坐断六根,灭除八万亿劫生死重罪。犹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故行者但须举起佛号,直下更无异念。如太阿剑,斩断烦恼;如大火轮,烧毁无明。直至一心不乱,能所两忘。如此系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行愿既深,功无虚弃,必能托质莲胎,永离业海,直证阿鞞跋致(不退位),圆满无上菩提(成佛)。

正文

戒定真香赞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爇在金炉放。

顷刻氤氲,即遍满十方。

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戒定真香〕燃香是净化空气,而戒定真香是净化身(行为)心和社会环境。〔爇(ruò)〕烧。〔氤氲(yīn yūn)〕弥漫。〔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昔日耶输陀罗,持守戒定非常精严。由于戒定真香的熏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在香光庄严的护佑下,免难消灾障。这是后学的光辉榜样,所以在赞文中特别举出。

耶输陀罗的事迹: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前是悉达多太子,耶输陀罗是他的妻子。太子出家六年后,耶输陀罗生下了儿子罗睺罗。大家一看,怎么太子都已经离家六年了,耶输陀罗居然还生了孩子?一定是不守妇道!当时印度的风俗是非常严酷的,女人一定要贞节,不贞节的话就用火把她烧死。所以挖了一个坑,把里面的柴堆点燃,要把耶输陀罗和罗睺罗活活烧死。这时耶输陀罗就说:“如果我是贞节的话,那我和孩子都不会被烧死,还会涌出莲花出来保护我们。”说完,她制心一处,跳下去。结果真的从火里现出莲花,把她们母子托住。所以耶输陀罗因为严持戒定而“免难消灾障”。为什么耶输陀罗可以说免难就免难呢?因为她过去世和今生,戒定都持守得非常精严。

觉海虚空起

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

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

 

觉海依空而起,娑婆世界(此岸)业浪横流;你们要登上涅槃彼岸,极乐世界有回家(成佛)的船。

这首偈是全篇之总纲:娑婆世界冥阳两界的众生,要出轮回,证佛果,其最佳途径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觉海虚空起:觉海依空而起,万有顿现,两岸(生死此岸和涅槃彼岸)始分。在生死此岸和涅槃彼岸之间,横隔觉海。“觉海”譬喻觉悟之旅犹如横渡大海之风险路遥。古人云:“假筏迷津,施航觉海。”

〔觉海依空而起〕这是最初一念妄动,而入无明梦(详见《无明梦》一文),妄现境界。《楞严经》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娑婆业浪流: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娑婆世界(生死此岸),众生所造之业如洪流翻滚,汹涌澎湃,泛滥成灾。

若人登彼岸:你们要登涅槃彼岸(成佛)。

〔若人〕你们,与“若辈”意思相同。这里的“若”意思是你、你们。

极乐有归舟:极乐世界有直抵涅槃彼岸的宝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得不退转位(阿鞞跋致),一生成佛。故云:“极乐有归舟。”这是譬喻到了极乐世界,就有宝舟乘风破浪,横渡觉海,直抵涅槃彼岸,而不须隻身泅水(隻身泅水渡海是譬喻通途法门全凭自力除烦恼、断无明,艰险曲折无比)。所以,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归舟〕回家的船。众生本来成佛,现在妄住娑婆世界是流浪他乡,而登上涅槃彼岸(成佛)就是回家。〔众生本来成佛〕《圆觉经》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生死与涅槃皆无明梦中之事,如今无明梦醒,回顾往事,如昨夜之梦也。(详见《圆觉经精解》

〔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劝进善财童子,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对此,印光大师开示道:“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极其神妙的法门),成佛之捷径也。”(《净土决疑论》)〔华藏海〕华藏系莲花藏世界之略称,乃释迦如来真身毗卢遮那佛之国土,因莲花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云华藏海。〔极其神妙的法门〕念佛法门之神之妙,唯佛与佛乃能知。

开示一 恭聆妙法

法王利物,悲智洪深,

普遍十方,冥阳靡隔。

 

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悲心妙智深广无际,遍及十方,阴间和阳世都没有阻隔。

〔法王〕佛于法自在,称为法王。这里是指阿弥陀佛。〔物〕众人。例如:物望所归。这里的“物”是指一切众生。〔靡()〕无、没有。


今蒙斋主,恭为,届逢之期,特请山僧登座,依凭教法,作三时系念佛事。乃尔亡灵,遭此胜缘,自宜严肃威仪,来临座下,恭聆妙法,一心受度。

今日承蒙斋主xxx,恭为xxx,正逢xxx之期,特请山僧(谦词)登上法座,按照佛所说的言教,作三时系念佛事。你们这些亡灵,幸逢如此殊胜的因缘,应须严肃自己的仪容举止,来到法座之下,恭敬地聆听妙法,专注至诚地一心接受超度。

〔斋主〕布施斋食的施主。〔山僧〕山野之僧。

开示二 燃香供养

此一瓣香,根蟠劫外,枝播尘寰,不经天地以生成,岂属阴阳而造化?

这一瓣香(真香),根蟠于无始劫前,枝叶繁衍于人世间,不是经由天地以生成,更非阴阳而创造演化。

〔香〕香在这里表戒定真香,是接着上面《戒定真香赞》而说。〔瓣香〕香之形似瓜瓣,故称瓣香。《祖庭事苑》云:“古今尊宿,拈香多云‘一瓣’。”〔尘寰〕人世间。

爇向炉中,专伸供养。常住三宝,刹海万灵,极乐导师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悉仗真香,普同供养。

香(真香)在心炉中燃烧,虔诚地专表供养。常住(指寺院)和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极乐世界导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及清净大海众菩萨,都凭借此真香,普同供养。

刹海全称“刹土大海”,指十方世界。〔万灵〕一切有情众生。

第一时法事

开示一 但了自心

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

 

世界为什么称作极乐?只因为众苦不能入侵;修道之人若要寻求归家之路,此路就是:但在六尘中了却自心(息灭妄心)。

〔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佛说阿弥陀经》中,佛言:“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缘之境。

这首偈是引子,下面的开示就是讲如何了却自心。

 

心心即佛,醍醐酥酪,咸自乳生;佛佛惟心,钗钏瓶盘,尽从金出。

心心即佛,醍醐酥酪,咸自乳生:将妄心转变成真心即是佛,要知道各个位次的菩萨乃至于佛,都是来自凡夫啊!

〔心心即佛〕将妄(第一个“心”字)转化成真(第二个“心”字)即是佛。〔醍醐酥酪,咸自乳生〕这是譬喻佛与众生是自性的不同状态。《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醍醐酥酪,咸自乳生〕牛乳炼制后得酪,酪炼制后得酥,酥炼制后得醍醐。印度人不但视醍醐为“人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这里以乳、酪、酥、醍醐来譬喻不同的修行位次,其中乳喻凡夫,酪、酥喻各个位次的菩萨,醍醐喻佛。

佛佛惟心,钗钏瓶盘,尽从金出:由众生而成佛,也唯有将妄心转化成真心,因为凡夫与各个位次的菩萨乃至于佛其本质都是一样,仅因自性之迷、觉而有差别。

〔佛佛惟心〕理即(第一个“佛”字,这是众生)要成为究竟即(第二个“佛”字,这是圆证佛果之佛)也唯有将妄心转化成真心。〔钗钏瓶盘,尽从金出〕钗、钏(chuàn,镯子)、瓶、盘等金器,同样都是由黄金制成,其本质一样,只是形态不同。譬喻众生与佛本质一样,只是前者迷,而后者觉。〔理即佛、究竟即佛〕六即佛中最初和最终的两个位次。

〔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以示凡夫修行成佛果的位次: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佛说大般泥洹经》云:“当知解脱即是如来,其如来者,即如来性,一切众生身中悉有。”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然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

十万亿程,东西不隔;二六时内,凡圣同途。

娑婆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虽有十万亿佛刹之遥,但实际上并未隔开;二十四小时中,阿弥陀佛与我同在。

这是说:觉悟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眼前,阿弥陀佛就与我昼夜同在。

〔东、西〕指娑婆世界(东方)、极乐世界(西方)。〔二六时〕即十二时辰。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个时辰。这里“二六时”的意思是整日整夜。〔凡、圣〕“凡”指娑婆世界的众生,“圣”指阿弥陀佛。

低头合掌白玉毫,星明日丽;歌咏赞扬紫金容,霆震雷轰。

低头合掌礼拜阿弥陀佛,自心清澈铮亮,如星之明,如日之丽;歌咏赞叹称颂阿弥陀佛,其音声如霆震,如雷轰,响彻寰宇。

〔白玉毫、紫金容〕阿弥陀佛是紫金色身,眉间有白玉毫,故以此表示阿弥陀佛。〔霆〕霹雳。

清凉月兮有水皆含,功德云而无山不戴。

〔清凉月兮有水皆含〕明月当空,影现于千江万水。譬喻阿弥陀佛在每一个众生心中,只要一心念佛,就会感应道交。〔功德云而无山不戴〕譬喻阿弥陀佛的功德无处不在,利益着每一个众生。

香象渡河,一举洪名超二死;迦陵出壳,千称嘉号压群音。

〔香象渡河〕香象(巨象)渡河,塞断流水。譬喻念佛便能断除生死。〔一举洪名超二死〕称念阿弥陀佛,便能了断二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业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中的圣者,已断见思惑,了脱分段生死。在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迦陵〕迦陵频伽之略称,鸣声极其美妙。《楞严经》云:“迦陵仙音,遍十方界。”〔迦陵出壳〕譬喻众生成为念佛人,犹如迦陵频伽出壳。〔千称嘉号压群音〕念佛声胜过其它一切音声,喻指念佛法门比其它一切法门更为殊胜。

下情唯忖cǔn,揣度)以难思,一念回光而易往。究竟不居心外,分明只在目前。

凡夫根本无法以情识来揣度净土法门之神妙,但只要将心念回转到阿弥陀佛圣号上来,便很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究竟而言,西方极乐世界并非心外,分明就在眼前。

审如是,即今众等,系念弥陀,三时佛事,只如不涉证修。

果真能够听闻到以上开示,便一念回光而了却自心(息灭妄心),那么今天的三时系念佛事,就不用再涉及如何修、如何证了。

〔审如是〕果真这样。〔不涉证修〕亡灵果真一念回光而了却自心,便当即得蒙超度,而不再须要修证了。所以下面“亲蒙授记一句,如何举扬?风吟树树千般乐,香浸池池四色华”一段,是主法者授记得度之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风吟树树千般乐,香浸池池四色华〕这是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色。〔四色华〕《佛说阿弥陀经》云:“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亲蒙授记一句,如何举扬?

风吟树树千般乐,香浸池池四色华。

〔亲蒙授记一句,如何举扬〕“亲蒙授记”一句,怎么宣说呢?〔授记〕记名之义,佛对发大心的众生预先记名,过了多少年代,在某处某国之中,成什么佛。这里授记,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蒙授记〕觉明妙行菩萨菩萨在《西方确指》中,关于他往昔“亲蒙授记”一事时,开示道:“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由于)夙业(前世的罪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如我昔年无异。”(详见《西方确指(注释)》)〔风吟树树千般乐香浸池池四色华〕这两句是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色:风吹行树发出种种微妙音声,四色(青、黄、赤、白)莲花香浸各处的七宝池。这是授记:必生极乐。

开示二 悟无生法

诸苦尽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苦全都是从贪欲而起,那么贪欲又是从何而起呢?答案是下面两句: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自性弥陀佛〕众生自性本具如来智慧德能,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故称之为自性弥陀佛。只是众生在迷,不能证得。《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详见《金刚经精解》)《六祖坛经》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都是不忘自性弥陀佛的要诀。(详见《六祖坛经精解》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由于忘却自性才是自己,而以此身心为我(入轮回梦),便生爱恶等情,而妄想(异念)纷驰。于是贪欲随情随想而起(着魔),在贪欲的驱使下造种种业,因业而受报,招来诸苦,生死轮回不息。《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就像迷路人把东南西北的方向都搞错了),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由此妄有,轮转生死。”(详见《圆觉经精解》

〔异念〕非正念。〔四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由地、水、火、风等四元素组成,故称之为“大”,所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四大在这里指人的身体。〔六尘缘影〕六根缘六尘所产生的种种念想,而这些念想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称之为六尘缘影——缘六尘之幻影。

 

本章核心是悟无生法。

〔悟无生法〕了悟无生法(诸法实相)。关于诸法实相,详见《诸法实相》一文。〔无生法〕万法皆是幻象,本未曾生,故亦无灭。《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云:“法本不生,今则无灭。”

 

教中道:生而无生,法性湛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

经教中常常说道:“生而无生,法性湛然(清澈明净);无生而生,业果俨然(栩栩如生)。”

〔俨然〕好像是真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幻象,是无明梦中事。《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然有万事万物生起,实际上并没有这回事(生而无生),证悟了无生法的圣者,其法性清澈明净而不受污染(法性湛然);要是从事相上来看,虽然无生,却有幻象出现(无生而生),没有证悟无生法的众生,却被这些幻象所转,所造的业和所受的果报都栩栩如生(业果俨然)。

〔教中〕“教中”即“教内”,亦称“教下”。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法,自称做“教外”;其他各派都有佛的言教、文字可循的,皆称做“教内”。禅宗自称宗门,对其他均称“教中”或“教下”。中峰大师是禅师,故如是说。〔法性〕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

所谓生者,即众生生灭之迹也;谓无生者,即诸佛寂灭之本也。

这一句是解释上文所说的“生”和“无生”:所谓生者,就是众生所见诸法之忽生忽灭的虚幻迹相;所谓无生者,就是诸佛所见诸法之不生不灭的本质真相(诸法实相)。后文云:“故诸佛于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众生于湛然无生中,唯见生灭。”

法性湛然者,灵明湛寂,玄妙真常,个个不无,人人本具。

所谓法性湛然者,是众生个个本具之佛性,灵明湛寂,玄妙真常。

〔灵明湛寂,玄妙真常〕这是形容众生个个本具之佛性(即有情之法性)。灵者,不同于木石之无知;明者,光明也;湛寂者,清澈明净,不存一物;玄妙者,深奥微妙、无所不能;真常者,真实存在、无始无终。

只因最初不觉,忽尔动心,认妄为真,迷己逐物。

只因最初不觉,忽然动心,认幻象为真实,迷己本性而追逐外物。

〔最初不觉,忽尔动心〕这是无始无明,又名根本无明。〔物〕身外的一切,均称为物。〔本性〕自性之本原状态。详见《心、自性、如来藏》

由是业网牵缠,流转五道。恒随生死以升沉,亘古至今而靡间。

于是造业受报,受业网之牵缠,而流转于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不断地随着生死上升(生善道)下沉(生恶道),从古至今永无休歇。

〔五道〕亦称五趣。五道者,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也。若言六道,则加阿修罗。此不言者,以阿修罗一道,摄于天、人、畜生、饿鬼诸趣之中故也。(《三藏法数》)

当知:生自缘生,而法性不与缘俱生;灭自缘灭,而法性不与缘俱灭。所以云:法性湛然。是谓生而无生者也。

应当知道:生是由于缘(条件)聚合而生,而法性并不因为缘之聚合而生;灭是由于缘分散而灭,而法性不因为缘之分散而灭。所以说:法性湛然不变。这就是所说的生而实无生者也。

无生而生者,众生迷妄入心,积业成果,虚受轮转。妄见生灭,于法性体上,如镜现像,似珠随色。

虽然无生,却有幻象出现(无生而生),而众生迷妄(以为这些幻象是真实的)入心(深深根植于心),于是积业成果,虚受轮回。如此妄见生灭,于其佛性体上,如明镜现出影像,似宝珠随映种种颜色。

当知镜光本净,珠体绝痕;物镜互彰,不违色像。彼色像之去来,犹业果之俨然也。

应当知道,镜光本净无物,珠体也无痕迹;物、镜互相彰显,珠不违色,镜不违像。彼色、像之去来,犹如业果好像是真的(俨然)。

故诸佛于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众生于湛然无生中,唯见生灭。

因此,诸佛于俨然之生灭中,唯见无生;而众生于湛然之无生中,唯见生灭。

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现量之不一。实乃生无自性,无生亦无自性。

只因为众生与佛之迷、悟不同,因而导致现量之不一。实际上,生无自性,无生亦无自性。

〔现量〕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自性〕自性一词,在佛学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妙明万德之灵能,例如众生之自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是实体的意思,无自性就是没有实体,是幻象。“生无自性,无生亦无自性”的意思是说,生与无生皆是幻象,是无明梦中事。无自性,又称作无性。《唯识论》云:“一切法皆无自性。”《法华经》云:“知诸法常无性。”《楞严经》云:“诸幻成无性。”

悟则生灭皆无生,迷则无生皆生灭。所以离此别无,是乃一体而异名也。

悟则生灭万象也都是湛然无生,迷则湛然无生也都是生灭万象。所以离此没有别的什么,生与无生乃是对同一体之所见和所说不同而已。

〔是乃一体而异名也〕就如同经论中常举的“空华”之例:有眼病之人望见空中有花,而无眼病之人望见空中没有花。待到前者眼病疗愈后,也会望见空中原来无花。空中有花、无花,只是眼睛不正常和眼睛正常的人对同一件事之所见和所说不同而已。又例如有飞蚊症的人,看见眼前有黑点飞舞;眼睛健康的人,看见那人眼前并没有黑点飞舞。有黑点飞舞和无黑点飞舞,是乃一体而异名也。

审如是,则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岂非迷悟之自殊,何有圣凡而彼此?

果真证悟到生灭皆无生,则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岂不是由于迷、悟之不同才有这些区别,实际上哪里有彼圣而此凡呢?

乃知现前众等,以自性阿弥陀,与大众舌根,普同运转,根本法轮。

到此地步,乃知现前众人,是以自性阿弥陀佛,与大众之口中念佛,在普同宣说一乘之教法。

〔运转根本法轮〕宣说一乘之教法。乃三法轮之一。〔三法轮〕又名三转法轮:一、根本法轮,指佛初成道,对菩萨说《华严经》,属一乘之教,为诸法根本,故称为“根本法轮”。二、枝末法轮,谓众生于一乘教,不易了解,于是佛接著说阿含、般若、方等诸经,这些经对根本来说,是属于枝末,故称“枝末法轮”。三、摄末归本法轮,指佛说《法华经》,会三乘归一佛乘,即摄枝末归于根本,故称“摄末归本法轮”。〔一乘〕又名“一佛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诸仁还委悉么?

诸位仁者都已经详尽知晓了吗?

〔仁者〕对人的尊称。

生灭无生生不生,乐邦那肯禁人行?

谁知万丈红尘里,菡萏华开月正明。

生灭无生生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乐邦)哪里会禁止让人去呢?谁知道就在这万丈红尘里,池池莲花盛开,一轮皓月正明亮地照耀。

〔生灭无生〕即上面所说“悟则生灭皆无生”。〔生不生〕是说生、还是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乐邦那肯禁人行〕是说: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完全取决于自己。印光大师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这是以故乡譬喻西方极乐世界,你要回家乡是理所当然,谁会阻挡你呢?问题是在于你自己回不回去。所以中峰大师说:西方极乐世界哪里会禁止让人去呢?〔菡萏(hàn dàn)〕荷花。〔谁知万丈红尘里,菡萏华开月正明〕是说此方即是西方极乐世界(上文云:“此方即净土。”)。〔红尘〕指人世间。“红尘”一词是在唐朝开始使用的。因为京城长安在西北,是黄土地质,在盛世之下的长安总是车水马龙,在夕阳下卷起的尘土在当时长安人看来是红色的,故有“红尘”之说,后来用这个词形容俗世、人世间。

开示三 一念违真

人人分上,本有弥陀;个个心中,总为净土。了则头头见佛,悟来步步西方。

人人分上,本有阿弥陀佛;个个心中,总为西方极乐世界。了(通达无生法)则事事都见到阿弥陀佛(自性即是阿弥陀佛),悟(证悟无生法)即步步都是西方极乐世界(自心即是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在讲“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持名念佛分事持和理持两种: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事持,念自性弥陀是理持。(理持详见《念佛三昧摸象记精解》理持必须是在事持已经一心不乱的基础上进行,方免落空之祸。印光大师云:“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明心见性),尚未能即了生死。”(《印光法师文钞·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尚未能即了生死〕自力了生死必须要断尽烦恼。所以在明心见性之后,还要做保任功夫来断尽烦恼。

上来启建三时系念净业道场,今当第一时佛事已圆。

从上以来启建三时系念净业道场,现在正当第一时佛事圆满。

〔上来〕以上,上述。

如上殊勋,投入弥陀大愿海中,专为往生堂上众等亡灵,求生净土。

如上特出的功勋,投入阿弥陀佛大愿海中,专为往生堂上众等亡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但念自从无始,迄至今生。一念违真,六根逐妄,随情造业,纵我为非。

但思念自从无始以来,直至今生。由于一念违背真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追逐虚妄之幻相,而随着情感和欲望不断造业,放纵自己为非作恶。

身业则杀、盗、邪淫,口过则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恶则常起贪、嗔,深生痴爱。

身业则是杀、盗、邪淫,口过则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恶则是常起贪、嗔,深生痴爱。

由兹三业,钩锁妄缘,常汩汩于尘劳,但茫茫于岁月。

由此身口意三业,钩锁妄缘,故常自匆忙于世俗事务,但茫茫虚度于岁月。

〔汩汩(gǔ gǔ)〕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欲思出离,唯凭忏悔熏修之力。俾眼耳鼻舌身意之过愆,应念顿消;使色声香味触法之浮尘,即时清净。

欲思出离生死,唯有凭借忏悔熏修之力。使眼耳鼻舌身意之过失错误,应念顿消;使色声香味触法之浮尘烦恼,即时清净。

又,极乐求生,全凭发愿。仰劳法众,异口同音,敬为亡灵至心忏悔发愿。

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全凭发愿。仰劳法会大众,异口同声,敬为亡灵至心忏悔发愿。

开示四 随心自现

上来忏悔发愿已竟。

从上以来,忏悔发愿已经完毕。

往生堂上众等亡灵当知:夫净土之为教也,仰承阿弥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愿力,摄取十方,一切众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

往生堂上众等亡灵,你们应当知道:净土法门之教义是,仰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大慈大悲的深重愿力,摄取十方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

〔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请注意下文云:“信而无行,即不成其信。”

信者,信有西方净土,信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之事,我等众生,信有往生之分。

信者,是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之事,我等众生信有往生之分。

然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

然而,虽说是阿弥陀佛摄取众生往生,但要相信这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

〔唯是随心自现〕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心水澄清(静而清),则佛月现;心水荡浊(动而浊),佛月虽照,其影不彰也。〔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

阿弥陀佛来接引(摄取)众生,唯是随心自现,这是感应道交的缘故,而非从外得。所以只有临终正念者能见佛来,而周围的其他人看不见。对于那些没有临终正念的临终众生,由于自心浊乱,没有正念(十念相续)之感,自然阿弥陀佛来接引也就不会在心中应现出来,所以也就看不见佛来,而不是阿弥陀佛没有来接引。所以,得生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有无临终正念(临终十念相续)。

如是信者,是为真信。

如是信者,才是真信。

信而无行,即不成其信。行者,《楞严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信而无行,就不能够圆满其信。行者,《楞严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如是行者,是名正行。

如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之行者,是名正行。

行而无愿,即不成其行。愿者,要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相应,是为大愿也。

行而无愿,就不能够圆满其行。愿者,要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相应,这才是大愿。

信行愿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信行愿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今尔亡灵当知:现前一念,本自圆常;信行愿,原是自己本来具有。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性光明显发耳。

现在你等亡灵应当知道:现前一念,本自圆常;信行愿,原是自己本来所具有。如是之性德,如今只是本性光明显发啊!

第二时法事

开示一 要归便得

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

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

 

即便今朝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去,阿弥陀佛已嫌太迟,更何况现在还要咬文嚼字地空谈理论,保管他轮回没有了时。

〔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因为此前的生生世世都白白地耽误了,没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乎者〕之乎也者。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原夫:遍十方是极乐世界,山光水色,似空合空;尽大地是清泰故乡,华笑鸟啼,如镜照镜。

本来,遍十方都是极乐世界,山光水色,似空合空;所有大地都是清静平安的故乡,花笑鸟啼,如镜照镜。

〔原夫〕发语词,意思是:本来这个......。〔似空合空,如镜照镜〕是说极乐世界山光水色、清泰故乡花笑鸟啼也都是幻相,是无明梦中事。那么既然是幻相,是梦中事,为什么还要努力修道以求往生那里呢?因为娑婆世界是噩梦,极乐世界是美梦。在娑婆世界这个噩梦中,是迷之又迷,受苦不已。但在极乐世界这个美梦里,是觉之又觉,直至无明梦醒;而且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对此,净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开示道:有禅者问:“一切诸法,都是如梦一样。娑婆世界固然是梦,极乐世界也是梦啊。既然都是梦,在梦中修行又有何益处呢?”我(彻悟大师)回答道:“你说得不对。七地菩萨以前,都是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然是等觉菩萨亦未全醒。只有佛,才能够称为是彻底觉醒。当梦眼尚未睁开之时,梦中之苦乐宛然如真。与其在梦中受娑婆世界之极苦,何不如在梦中受极乐世界之妙乐?更何况娑婆世界之梦,是从梦更入于梦。梦之又梦,愈迷愈深。极乐世界之梦,是从梦入于觉。觉之又觉,渐渐就完全醒来了。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虽然都是梦,但是两种梦的性质截然不同,哪里可以一概而论呢?”(原文详见《念佛论·梦中修道》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完全是你自己不愿回家乡(西方极乐世界),你只要决心回去便一定能够回去,五湖云烟缭绕的美景有谁跟你争呢(意思是:有谁会为了争这美景而阻拦你回家乡呢)?

〔归便得〕你只要决心回去便一定能够回去。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要求是临终十念相续,而这一要求每一个人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不像通途法门,只有极少数人当生能够了生死。所以说:念佛求往生,是“归便得”。〔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是摘自唐代诗人崔涂之《春夕·水流花谢两无情》,以家乡喻指西方极乐世界。〔五湖〕太湖及其附近的四个湖。〔烟景〕云雾缭绕的美景。

黄金臂昼夜常垂,惟许行人独委;白玉毫古今不昧,全凭愿者承当。

黄金臂昼夜常垂(譬喻阿弥陀佛日日夜夜都在接引众生),只有修行人才能够胜任;白玉毫的光芒古今都在照耀(譬喻阿弥陀佛从古至今都在作生死苦海中为众生领路的灯塔),全凭愿者承当。

所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所以说道:万法是心之光,诸缘唯有自性觉的人知晓;本来就没有迷人、悟人,关键是要今日了却自心。

即今现前众等,系念第二时佛事,且了之一句,如何举扬?

即今现前众等系念第二时佛事,且以一句来概括,怎么宣说呢?

琉璃池上悬明月,菡萏华间戏水禽。

这一句是授记信愿行具足者要归便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开示二 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将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

撒手归来重检点,华开赤白与青黄。

 

此心是佛将心念,直念到能所双亡。命终归来再重新审视周围,啊!这已经是西方极乐世界了。

〔是心是佛〕此心作佛,此心即是佛。《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到心空佛亦忘〕这是念佛念到能(能念之心)所(所念之佛号)双亡的境界。〔撒手归来重检点〕“撒手”是撒手尘寰(离开尘世)的意思。“归来”是说回家(往生)。“重检点”,重新审视周围。〔华开赤白与青黄〕这已经是西方极乐世界了。“华开赤白与青黄”,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色,表示已经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佛说阿弥陀经》云:“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教中道:“惟心佛亦尔,惟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经教中说道:“惟心佛亦尔,惟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惟心佛亦尔,惟佛众生然〕心(自性)与佛是相同(彼此没有差别)的啊,佛与众生也是相同的啊。这是以究竟的体性(法身)而言。“惟”,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例如:惟二月既望。“亦尔”的意思是:都是相同的啊。“亦”,表示同样。“尔”,相当于“罢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说:心、佛、众生这三者的究竟体性,彼此等同,无有差别。这里的“心”是指自性(而不是识心)。而这究竟体性,就是法身。也就是说,心、佛、众生这三者的法身,彼此等同,无有差别。《华严经(六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第十六》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本篇后文云:“是以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且心外无佛,亦无众生。唯迷悟之有间,故凡圣而迥异。”

所谓心者,心有多种。

所谓心,有多种。

曰肉团心,乃现在身中,父母血气所生者是。

一是肉团心,乃现在身中,父母血气所生者。

曰缘虑心,即现今善恶顺逆境界上,种种分别者是。

一是缘虑心,即现今在善恶顺逆境界上,起种种分别者。

曰灵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居涅盘岸,桂轮孤朗于中天。

一是灵知心,在千差万别中不被扰乱,历三际(过去、现在、未来)而没有变迁,光明(炳然)独照,卓然独立,在圣人并无增加,在凡夫也不减少。处于生死流中,犹如骊珠独耀于沧海;居于涅盘岸上,犹如明月孤朗于中天。

〔骊珠〕传说中出于骊龙(黑色的龙)颔下的宝珠。出自《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桂轮〕指月亮。汉晋以后,中国神话中认为有月中桂树的传说盛行,故称月亮为桂轮。

上面讲了三种心:肉团心、缘虑心和灵知心。肉团心是人体器官,与佛法中所说的心不相干。而缘虑心和灵知心则是心之迷与觉的两种状态。

灵知心空寂无念,灵明洞彻,卓然独立,这是心的本原状态,故称之为本心,是心之觉的状态。《六祖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本心无染,故又名清净心。本心无知而无所不知,所以本心被称作灵知心。要注意的是:灵知的“知”是无知之知(寂而知),为了区别于见闻觉知的取相之知,故称其为灵知。《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憨山大师《观楞伽记》云:“心寂而知,真妄皆离,即名自觉圣智。”

缘虑心是攀缘六尘而起之心,又称之为识心,是心之迷的状态。其特点是分别计度、欣厌取舍。起心动念、见闻觉知(这里的“知”是分别之知),这都是识心在起作用。

修行就是要悟到灵知心,并时时守护不忘,先保后任,直至无为。《修心诀》云:“悟此(灵知心)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动解脱;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六道)而长劫轮回。”(详见《修心诀精解》)〔坐一如〕“坐”:坚守。“一如”:一者,不二之义;如者,不异之义。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坐一如”:坚守一如。就具体行持来说,就是:善恶都莫思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云:“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妙用无穷如恒河沙数)。”(详见《六祖坛经精解》)〔保任〕悟(见性)后起修有保和任两个阶段:一、保。保护自心,不跟境界跑,以伏烦恼。二、任。任运自心,不跟境界跑,以断烦恼。〔任运〕任心自然运作。

 

诸佛悟之,假名惟心;众生迷之,便成妄识。

此心诸佛悟之,假名惟心(灵知心);众生迷之,便成妄识(缘虑心)。

是以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且心外无佛,亦无众生。唯迷悟之有间,故凡圣而迥异。岂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以佛即众生,众生即佛,而且心外无佛,亦无众生。仅只是迷悟之不同,故凡夫与圣人大不相同。岂知究竟而言,心、佛、众生,这三者并无差别。

永嘉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永嘉大师《证道歌》云:“梦(无明梦)里明明有六趣(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

这是证得无生法的境界(详见《证道歌注》)。

既然如是,则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总不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

既然如此,则《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总不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即通常所说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由是而知:即今现前往生堂上众等亡灵,其生也莲华朵朵,其殁也行树重重,无一时不达莲邦,无一念不依慈父。

由此而知:即今现前往生堂上众等亡灵,在生时也是莲华朵朵,死之后也是行树重重,无一时离开过极乐世界,无一念不仰赖阿弥陀佛。(只不过众生心迷,而入无明梦。若是无明梦醒,便知道本在净土。)

〔殁()〕死。

审如是,且道:离此心佛众生外,别有商量处也无?

果真如此,且道:离此心、佛、众生外,还别有商量处没有?

大圆镜里绝纤埃,碧藕华中有圣胎,

遥望金沙池沼外,宝光常照玉楼台。

大圆镜(灵知心)里没有丝毫尘埃,宝莲花中有圣胎,遥望金沙池沼外,宝光常照玉楼台。

〔大圆镜里绝纤埃〕这是喻指灵知心现前的境界。〔碧藕〕神话传说中仙人所食的藕。〔碧藕华〕指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圣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在花开见佛之前,称之为圣胎。〔金沙池沼〕金沙布底的七宝池。〔遥望金沙池沼外〕是说圣胎从自己所在的莲花向外望去的情景。

开示三 沤生巨海

盖闻:虚而有鸣答之声,寂而无形影之相。然谷响自然,非呼之而不答;佛身无作,非扣之而不彰。

常听说:空旷而有鸣答之声,静寂而无形影之相。然而山谷的回响是自然发出,若非有呼叫之声就不会有回响之音;佛身不会故意去造作,众生要有感,阿弥陀佛才会有应。

〔盖闻〕常听说。“盖”是发语词。

上来启建第二时系念佛事已圆,如上殊勋,投入如来大愿海中,出生功德。

从上以来启建第二时系念佛事已圆,如上特出的功勋,投入如来大愿海中,出生功德。

专为往生堂上众等亡灵,洗除业垢,增长善根,舍此报缘,往生净土。

专为往生堂上众等亡灵,洗除业垢,增长善根,舍此报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报缘〕果报之因缘。

但念自从无始,迄至今生。沤ōu生巨海,逐识浪以高低;云点太清,任情风而人我。

但思念自从无始,直至今生。如水泡生于巨海,逐识浪而升高降低;如云朵漂浮在辽阔的天空,随情识之风而区分人我。

〔无始〕一切世间,众生及诸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它的前世之因缘而有,如是展转推究,众生及诸法之元始终不可得,故云“无始”。

于是:循环诸趣,流转四生;业海茫茫,罪山岌岌。

于是:轮回六道,流转四生;业海茫茫,罪山高耸。

〔岌岌(jí jí)〕形容山势高耸。〔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

匪凭发露,曷遂消除?

不凭借发露,怎能消除?

〔发露〕显露表白自己所犯之罪而无所隐藏。《四教仪》云:“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

忏摩已往,发愿当来。再劳法众,至心忏悔发愿。

忏悔已往,发愿当来。再劳法会大众,至心忏悔发愿。

〔忏摩〕忏悔。

开示四 信犹眼目

上来忏悔发愿已竟。

从上以来,忏悔发愿已经完毕。

具信犹人具眼目,愿如日月灯光明,依光照烛见分明,行者方能达前境。

具备信犹如人之有眼目,具备愿犹如日月灯之光明,眼目因为光明的照烛才能够看清道路,这样行人才能够到达目的地。

是以念佛之人,若不发愿往生,纵有功行,亦成虚设,以不顺佛故。

所以念佛之人,若不发愿往生,纵然有功行,亦成虚设,这是由于不遵循佛之教导的缘故。

今尔亡灵,当知此意。

现今你等亡灵,应当知道这个道理。

第三时法事

开示一 舍妄归真

十万余程不隔尘,休将迷悟自疏亲,

刹那念尽恒沙佛,便是莲华国里人。

 

〔十万余程不隔尘〕极乐世界距此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其实并无微尘之隔。这就是前面开示所说:“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凡夫只因心迷而不能证得。所以下一句便是:“休将迷悟自疏亲。”〔休将迷悟自疏亲〕迷则极乐世界距此有十万亿佛土(疏),悟则此方即是极乐世界(亲)。〔刹那念尽恒沙佛〕念佛念到能所双亡,即是刹那念尽恒河沙数佛。〔便是莲华国里人〕这时就在极乐世界。

 

合尘背觉,栽荆棘于七宝园林;舍妄归真,列珠网于四生门户。

合尘背觉,于是栽荆棘于七宝园林(喻指将此方的极乐世界变成娑婆世界);舍妄归真,于是列珍妙宝网于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门户(喻指把此方的娑婆世界还原成极乐世界,)。

〔合尘背觉〕尘是一切世间之事法染污真性者,觉是众生本有的觉性。“合尘背觉”就是迷陷于尘境而背离本有的觉性。〔珠网〕极乐世界的珍妙宝网。

纵横万法,圆裹一心。非思量处,阿弥陀佛,坐断六根;无造作时,清泰故乡,横吞八极。

森罗万象都在心中(一心圆裹纵横万法)。于非思量处(没有它想)称念阿弥陀佛,坐断六根(令六根不攀缘六尘);没有造作时,西方极乐世界(清泰故乡),遍及寰宇。

〔圆裹一心〕这是倒装句,以加强语气。〔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

破群昏,如杲日丽天;疗众病,如善见神药。所以云:一称阿弥陀佛名号,能灭八万亿劫生死众苦。

破众生之昏昧,如丽日当空;疗愈众病,如善现药王。所以说:一称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够灭除八万亿劫生死众苦。

〔杲(gǎo)日丽天〕明亮的太阳照耀天空。〔善见神药〕即善现药王,乃妙药之名。《华严经》云:“譬如雪山有大药王名曰善现,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闻香者鼻得清净,若尝味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取彼地土,悉能除灭无量众病,安稳快乐。”

利益如是,岂譬喻言说之可及乎?只如即今系念,第三时佛事。

念佛之利益是如此殊胜(一称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够灭八万亿劫生死众苦),哪里是譬喻和言说能够讲得清楚呢?就如现在的第三时系念佛事,其利益是何等的巨大啊!

且道:现前众等,同声相应一句,如何指陈?

现在,大家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以上所说,这一句该怎么讲呢?

一从佛向舌根念,不觉华随足底生。

口中一念阿弥陀佛,不觉便有宝莲足下生。

〔宝莲〕《佛说无量寿经》云:“众宝莲华(花),周满世界。”

开示二 清珠澄水

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藏豁然开,

直饶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毕竟该。

 

打破虚空庆快平生(笑满腮),本性彻现(玲珑宝藏豁然开),纵使要见到本来面目这等大事(直饶空劫生前事),持名念佛便能够做到(六字洪名毕竟该)。

这是证入念佛三昧而明心见性的境界。

〔直饶〕纵使。空劫四劫之一,即此世界坏灭之后,只有虚空的时期。四劫在一个大劫中,有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之四个中劫,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小劫。所谓“成”,即世界由众缘集合而组成;“住”即众生安住,有动植物,有国境,有历史;“坏”即开始毁坏,初十九小劫,坏一切动植物,后一小劫,坏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空”即坏尽后,一切俱成虚空。世界就是这样不停的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空劫生前事〕见到本来面目。

 

古人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古德说:古人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就一定会清洁;念佛投于乱心,乱心就一定会清净,念佛之念与佛无间。

西天有宝,名曰清珠。谓此珠投入浊水中,入水一寸,则一寸之浊水,即便清洁。此珠入水,自寸至尺,乃至于底,则浊水亦随之而澄湛。当知清珠者,喻念佛之净念也;浊水者,喻杂乱之妄心也。

西天有宝,名叫清珠。因为此珠投入浊水中,入水一寸,则一寸之浊水,立即清洁。此珠入水,自寸至尺,乃至于至底,则浊水亦随之而纯净。当知清珠者,譬喻念佛之净念也;浊水者,譬喻杂乱之妄心也。

当妄心杂乱之顷,能举起一念,如对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则此杂乱,自然随念寂静。

当妄心杂乱的时候,能举起一念,如同面对阿弥陀佛,称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一一出口入耳(听得清清楚楚),则此杂乱,自然随着念佛之念而寂静。

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谓净念相继者也。

由此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都是念佛之念,即是经教中所说的净念相继(不被妄念间断)。

念佛之人,须要信心恳切,正因凛然。重念死生轮转之可悲,深厌尘劳纷扰为可痛。

念佛之人,必须要信心恳切,正因凛然。再三思虑死生轮转之可悲,深深厌恶尘劳纷扰为可痛。

举起一声佛名,直下更无异见。如太阿剑,横按当轩;如大火轮,星腾焰炽。万物撄之则燎,触之则伤。直至一心不乱,能所两忘。

举起一声佛名,直下更无异念。如太阿剑,横按当轩;如大火轮,火星飞腾巨焰炽烈。万物撄(yīng,接触)之则燎(烧焦),触之则伤。直至一心不乱,能所双亡。

〔如太阿剑,横按当轩〕如一手持锋利无比的太阿剑,另一手按住战车前面的横杠,而率领全军冲锋杀敌(这里的“敌人”是妄念和习气)。〔一心不乱〕这是万念归一的境界,仅存念佛之念。〔能所两忘〕能(能念之心)所(所念之佛号)双亡。这里的“忘”通“亡”。关于怎样达到一心不乱和能所双亡,详见《参究念佛》

到家之说,不容再举;捷迳之词,何劳挂齿?

功夫到了这一步(“一心不乱,能所两忘”),到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说,不容再举(因为已经肯定上品往生);捷迳之词,何劳提起(因为已经肯定上品往生)?

可谓:证修行之神术,超方便之正途;破死生蛰户之雷霆,烛迷妄幽衢之日月。

可说是:证修行之神术,超方便之正途;破毁死生洞穴之雷霆,照亮迷妄黑路之日月。

〔蛰户(zhé)〕蛰虫伏处的洞穴。〔蛰虫〕藏在泥土中过冬的虫豸(zhì)。〔衢()〕大路。

今宵三时系念佛事将圆,往生堂上众等亡灵,承兹上善,决定往生。

今晚三时系念佛事即将圆满,往生堂上众等亡灵,承此上善,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且道:一念未萌以前,还有者个消息也无?

试问:一念未萌以前,还有个消息没有?(答案就是下面这首偈。)

是心空寂念何依,故国云归孰未归?

华外玉鸡啼晓日,远迎新佛奉慈威。

此心空寂妄念怎能依附,故国(极乐世界)说要归为什么还未归?花外的玉鸡啼晓日(以天亮譬喻往生时刻已到),奉阿弥陀佛之令远迎新佛。

〔新佛〕指新来的往生者。因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便一生成佛,故称之为新佛。

开示三 得佛受用

念佛既从心出,结业岂属外来?须臾背念佛之心,刹那即结业之所。

念佛既然从心出,造业岂属于外来?瞬间背离念佛之心,立即便是造业之所。

〔结业〕由烦恼而生的思想和行为。

今则众等,依凭教法,作三时系念佛事。所集胜因,专为往生堂上众等亡灵,决生净土。

今日法会大众,依凭教法,作三时系念佛事。所集胜因,专为往生堂上众等亡灵,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自今戒香馥郁,慧炬荧煌。迷云开,而性天独朗;妄尘尽,而心地廓通。诸根圆净,群业顿空。

今日戒香馥郁(香气浓厚),慧炬荧煌(辉煌)。迷云开,而性天独朗;妄尘尽,而心地廓通(通畅明亮)。六根圆净,群业顿空。

一举念,一华开,挹露迎风,香浮玉沼;一驰情,一果熟,含烟对日,影落金园。

一称念佛名,便一莲花开放,汲露迎风,香浮宝池;一放纵情识,则一业果成熟,如烟蔽日,尘盖心田。

〔一驰情〕一放纵情识。〔含烟对日〕烟雾遮蔽了太阳。譬喻因迷妄而背离了阿弥陀佛。〔影落金园〕六尘缘影(缘六尘之幻影)铺盖自心。

经行坐卧在其中,游戏逍遥非分外。得佛受用,彻法源底。常寂光处处现前,大愿王尘尘契会。

经行坐卧都在其中,游戏逍遥并非分外。得佛受用,通彻佛法源底。常寂光土处处现前,十大愿王尘尘契会。

这是证得“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境界。

〔常寂光〕即常寂光土,四土之一。〔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大愿王〕普贤菩萨之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十大愿王尘尘契会〕在极其微细之每一点上都与十大愿王契合。

更为亡灵,至心忏悔发愿。

更为堂上亡灵,至心忏悔发愿。

开示四 永离业海

上来三时系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劝导往生堂上众等亡灵,忏除结业,发愿往生。行愿既深,功无虚弃。

从上以来的三时系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劝导往生堂上众等亡灵,忏除所造之业,发愿往生。行愿既深,功无虚弃。

惟愿亡灵,闻斯法要,信受奉行。从是托质莲胎,永离业海,直证阿鞞跋致,圆满无上菩提。

惟愿亡灵,闻此法要,信受奉行。于是往生极乐,永离业海,直证不退位,圆满无上菩提(成佛)。

〔托质〕寄身。〔莲胎〕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都在莲花内化生,因此莲花好像母胎,所以叫“莲胎”。〔阿鞞()跋致〕不退位。这是菩萨的阶位名,菩萨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够到达此位。从此只有步步增上,直至成佛,中间没有退转。《佛说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参考阅读: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