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话头禅湛然
参究,是斩断妄想的金刚王宝剑。
所谓禅,就是自在自主的状态: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话头禅是通过离念参究(向一念未萌前究)来达到这一境界。 要达到自在自主的境界,有三条途径:歇即菩提,直指见性,离念参究。 歇即菩提经论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因此,蓦直放下 ,行住坐卧皆是禅。 达摩祖师云:“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悟性论》) 马祖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蓦直放下,“不忆一切法”,“但莫污染”,这是做到自在自主最为直截省事的法子,但仅仅适合根性最上等的人。 直指见性善知识直指,令学人找到主人公(见性),然后通过牧牛行来去除妄执的习气,达到自在自主的境界。这是大慧宗杲之前的禅法。 例如,《禅苑瑶林注》记载:昔日懒安参访百丈禅师,礼而问曰:“学人欲来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你的自性就是佛,还说什么欲来识佛)。”曰:“识后如何(见性后又当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依性起修,令自性返本还源)。”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不知道至家途中,自始至终应当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临境遇缘中,念念断除习气)。” 〔妄执习气〕这是众生无始劫来以幻为真的习气,故被生死所流转。庵婆女问文殊云:‘明知生是不生之法,为甚么被生死之所流?’文殊云:‘其力未充故。’(译文:庵婆女问文殊菩萨:‘明明知道生是不生之法,为甚么还被生死所流转呢?’文殊菩萨回答道:‘这是因为息灭妄执的力量还不充足的缘故。’详见《论说生死》一文。) 离念参究到了南宋,人的根性陋劣了,在牧牛行中敌不过妄想,要通过见性后以牧牛行除习来达到自在自主,愈来愈困难。于是大慧宗杲(1089-1163年)大力提倡参话头,用参究来塞断意根,令妄想不行——斩断妄想。话头禅迅即成为禅宗主流,持续至今。 话头禅之所以如此受到禅人的欢迎,其原因是:此法锐利,直捷精一,只要靠住一个话头(不须旁骛其它),起疑情,参到底,就可以破烦恼,了生死。这的确是实修实悟之妙法!所谓“大法至简”。 黄檗祖师开示大众道:“若是个丈夫汉(有所作为的人),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抖擞精神):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甚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尔何!不信道:直有(真有)遮(这)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颂曰: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翻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传心法要》)这段开示,开话头禅之先河。 〔精彩〕这里是“精神”的意思。〔尘劳〕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尘劳迥脱事非常〕完全脱掉烦恼(断尽见思惑)一事,非同寻常。〔紧把绳头做一场〕这是以牧牛为喻,紧紧把住牛鼻绳来牧心牛,而牛鼻绳就是“看(觑究)个‘无’字”。只要觑究走失,心牛就会狂奔乱跑,甚至吃人庄稼。所以要“紧把绳头做一场”,直到牛驯人闲,乃至人牛双泯。〔先河〕《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古代认为黄河是海的本源,帝王祭祀时,先祭黄河而后祭海。后用“先河”称首先创导的事物。 后来,大慧宗杲极力提倡的就是这个“看个‘无’字”,以“无”字作话头。其它还有许许多多的话头,例如庭前柏树子、麻三斤、乾矢橛、狗子无佛性、放下著、须弥山,等等。 禅人将这些话头随提一则,蕴在胸中,默默参究,借此塞断意根,使妄想不行。久久话头得力,忽然㘞地一声,如冷灰豆爆,将无明业识窠臼,一拶百碎,而明心见性。 〔窠臼(kē jiù)〕老套子。〔拶(zā)〕压榨。 念佛是谁然而,禅人要明心见性,就已经够难了。在明心见性之后,还必须做保任功夫,直至见思惑断尽,才能够了生死,这真是难之又难。所以单靠参话头来了生死,如凤毛麟角。 〔见思惑〕见惑和思惑。见惑是凡夫在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不正见;思惑是凡夫们在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之烦恼。此二惑是众生流落三界枉受生死的根源,断之即能了生死、出三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于是明代楚山绍琦、毒峰本善、天奇本瑞、憨山德清等祖师就开始提倡参“念佛是谁”,因为这是以佛号作为话头,如果禅人具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愿,只要修成万念归一(这就是净宗的一心不乱),命终就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 而对于参禅来说,万念归一只是初步功夫,容易成就,其难易较之于断见思惑,实有天渊之别。因此参“念佛是谁”,就成为明代以后禅宗的主流,名为念佛审实公案,而净土宗则称作参究念佛。 人人能参参“念佛是谁”流行数百年来,参的人多,坚持下去的少,最终成就的就更少。于是就形成一种看法:参“念佛是谁”,只有根性好的才能够参。 其实,这一看法是错误的。之所以“参的人多,坚持下去的少,最终成就的就更少”,究其原因有二:一、没有先打基础就硬参,结果只有根性好的能够下手,能够坚持。二、理路不清楚,全靠自己摸索前行。结果只有根性好的能够找出路子,因之成就。而盲修瞎炼者,比比皆是,没有下落。 事实是:只要打好基础,参法正确,修行精进,信愿俱足,“念佛是谁”,人人能参,人人能够以此而了生死,万修万人去。 关于参“念佛是谁”的详细内容,见《参究念佛》一文。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