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修悟法要《梦游集·答郑昆岩中丞》 明·憨山大师 著 湛然 注
修:随顺自心现流,净除妄想习气。 悟:一念顿歇,彻见本性。 〔自心现流〕现行之心念流。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柰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若是讲到此段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虽然这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怎奈无始劫来,爱欲的习气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真心,而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这一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是随顺机宜,破除众生之我执和法执的器具,本来没有实法给人。 〔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启佛之知见,演示佛之知见,体悟佛之知见,证入佛之知见。〔爱根〕爱欲。爱欲为烦恼之根本,故称爱根。〔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元无实法与人〕如来说法如标月指(如标示月在何处的指头),而不是明月(实法)。所以,自己还必须依指见月。《圆觉经》云:“修多罗教(如来所说经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修多罗〕汉译:经,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于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所谓修,也只是随自心现流,净除妄想和贪瞋痴的习气。于此用力,就叫做修。这样扎扎实实地修下去,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就叫做悟。并非除此心之外,还别有可修可悟者。因为心体如镜,而妄想攀缘影子,乃是真心之尘垢。所以说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打磨铜镜,尘垢除净,则镜体彻露,光明显现,法尔如此。 〔妄想习气影子〕妄想和贪嗔痴的习气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称之为影子。〔法尔〕天然的、不待造作的意思。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但是我们无始劫来积累的习气染污坚固,我爱根深难以拔除。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知道了自己的本性,发心立志要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本,一时顿拔,这哪里是小事情呢?若不是大力量的人,全力担荷,单刀直入,要了脱生死,那真是难之又难!古人说道:了脱生死,就如同一人与万人作战。这并不是虚假的话啊! 〔我爱〕爱著自己所妄执的我(五蕴身心)。〔本有〕即本性,亦名佛性。因为本性万德圆满,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譬如矿中之金,暗中之宝,故称为本有。〔根株〕植物的根和主干部分,比喻事物的根本。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著,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大体上来说,末法时期,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没有在直捷下手处用力,只是在前人的见闻、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来揣度,而压制妄想,在光影门头做工夫。总是先将古人的玄言妙语蕴藏在胸中,当作实法(以为标月之指就是明月),把它们当作自己的知见(这是学来的知见,而不是悟来的知见,所以并不是自己的知见)。殊不知,这些知解和玄言妙语,在修悟中一点用不着,这正是所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光影门头〕指见道不真。天上明月喻道,月在水中之光影喻道之流露处。应由光影而仰视天月,而不应以月在水中之光影,便为真月也。憨山大师云:“不从境缘上打炼者,亦只是光影门头事,及临逆顺八风境界,便被摇夺将去,都透不过。”(《梦游集·径山杂言》)〔八风〕“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种顺逆境况。“利”是获得胜进,“衰”损失败退;“毁”是背后被人毁谤,“誉”是背后被人称誉;“称”是当面被人称誉,“讥”是当面被人讥讽;“苦”是身心的各种痛苦,“乐”是身心的各种快乐。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故喻之为“八风”。
【如今做工夫,先要刬(同“铲”)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如今做工夫,先要铲去知解,单单的的只在一念上做。真正相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幻妄不实,只不过是真心中所现的影子。
【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著力一拶(zā),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 】 如此勘破后,就在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自何处,又灭向何处?(这就是后文所说的观心之法。)如此著力一拶,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妄念,一拶就粉碎,当下消失。切不可随它(妄念)流转,亦不可相续,这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要断相续心。 〔觑qū〕读区,意思是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仔细看。〔拶zǎn〕挤榨。〔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永嘉人。出家遍探三藏,精通天台之止观。后诣曹溪六祖,言下契悟,一宿而去,时称“一宿觉”。著《证道歌》一首,又有《永嘉集》盛行于世。
【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duō,呵叱),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由于妄念,本来无根,切不可当作实事,放在胸中。妄念起时便咄,一咄即消失。切不可去压制念头,否则会跟着它转,如水上葫芦,这个按下去,那个又浮上来,没完没了。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看妄念起自何处,又灭向何处?或者,念起便咄)。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善念)是魔(恶念),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地紧拶妄念,这一妄念无处藏身的境界,就是以直心正念真如。(庞居士云:“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如水上葫芦〕孩子们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水中按葫芦。半人高的水缸盛了水,三、五个葫芦往里一扔。常常这个葫芦按下去,那个又葫芦浮上来,小心翼翼把十个手指都派上用场,局面似乎为我掌控,一不留神又溃不成军,手忙脚乱,却又其乐无穷。〔赤力力〕亦作“赤历历”,象声词。 关于如何渐修,憨山大师在“渐修之法”一节中说:顿悟之后,必须渐修。然而渐修功夫,也不是有一定的次第。只是日常间,向未起心动念处立定脚根,返观内照。妄念若起,就立即追审此一念:从何处起?追到一念生处,本自无生,则一切妄想情虑,当下冰消矣。但是所忌的是,没有勇猛力,不能够把断咽喉(要害,指一念起处),失去觉照而令妄念相续,则陷入妄想中不能自拔了。
【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 修行最初发心,要确实相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这八个字,阐明其中的道理,使每个人都能够相信。总的说来,圣凡二途,只是自心之迷悟二途。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没有一事可得。因为我们的妙性是天然的,本来就不属于悟,又怎么会迷呢?如今说迷,只是不了知自心本来无一物,没有体悟到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住,故说为迷。由于一向专用妄想生灭心来思维计度,并且把它当以为真,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详见本院教材《禅净要旨》中“转识成智”这一节。
【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著。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如此深观。】 如今发心要了脱生死,这是返流还源之向上一著。就要将从前知解,全部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都用不着。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这全都是自心中所现的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单对外境如此,就是自心的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要如此深观。
【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个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别扯玄妙知见巧法来逗凑,全没交涉。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抛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 凡是一念生起,就一定要勘他个下落,看他起自何处,又灭向何处?切不可轻易放过,也不可被他瞒过而陷入妄想中。这样来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另外扯些玄妙知见和巧法来凑合,全都是毫不相干。就连说做工夫,这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也都是没有办法才用它。公案虽然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在烦恼中极易得力。虽是容易得力,也不过如同敲门瓦子一般,最终是要扔掉的,只是在开始阶段,少不得要用它一番。 〔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对此,虚云老和尚说:“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或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参禅的先决条件》)〔尘劳〕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敲门瓦子〕在地上捡一块瓦片来敲院门,门开后就扔掉;“瓦子”,碎瓦片。
【如今用此做工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 如今用此话头(念佛是谁)做工夫,必须要信得过,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可以今日这样,明日又那样;又恐怕不得悟,又嫌它不玄妙。这些思虑盘算,都是障碍,所以先给你说破,到时候就不会生疑虑。
【至若工夫做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柰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我者里元无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 如果工夫做到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缘无故突然四起。或者欲念横发,或者心生烦闷,或者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奈何。这是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无量劫来的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这是最紧要的关头,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它们笼罩,决不可由它们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是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念佛是谁)。若是欲念烦恼还盘旋不去,就在这些念头起处,一直紧追下去:我这里本来并无此事,问它自何处来?毕竟是个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下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必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 〔渠〕他。
【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华影落,阳焰波澄。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处,不为玄妙。及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 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落,如空华影谢,阳焰波澄。过了这一关,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学得力处,不可视为玄妙。至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碍了。 〔空华〕病眼者,见虚空有华,虚空原无华,只是病眼之妄见。这是以空华譬喻幻象。“华”,古同“花”。〔阳焰〕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鹿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幻象;大乘十喻之一。〔初心〕初发心学佛。
【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尘。从上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佛则明言,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须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若是阿赖耶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这时,参话头不得力,观心又照不见,自己下不了手。就必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因为诸密咒,都是佛之金刚心印。我们持念咒心,就如同手执金刚宝杵,遇物则碎之如微尘。从前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而佛则明言开示众生,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对此秘而不言,非不用也。密持咒心必须每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是不可希求神应。 〔咒心〕诸咒中之精要者。在《楞严经》中,佛说楞严咒已,称之曰咒心。经云:“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觉。……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顿悟渐修),有先修后悟者(渐修顿悟),因此悟有解悟与证悟。若依佛祖言教而明心者,是解悟。解悟者,多落于知见,在一切境缘上,多不得力。这是因为心与境还是对峙状态,未能融会,因此对境遇缘即被牵缠,多所障碍,这是相似般若,而不是真参。若是证悟者,则是从自己心中,踏踏实实地(将观心工夫或者参禅工夫)做下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微细念)顿歇,彻底了悟自心,就如像十字街头遇见自己父亲一般,一眼就认出来,不会怀疑是不是。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热的状况只有自己知道,也没法告诉他人。这才是真参实悟。然后就以悟处来融会心与境,净除现业流识,将妄想情虑,全都镕成一味真心,这就是证悟。 这一段是说:禅宗修行有两条路子,顿悟渐修和渐修顿悟,其开悟(见性)之含义亦有所不同,顿悟渐修之悟是解悟,渐修顿悟之悟是证悟。《禅源诸诠集都序》云:“若因悟而修者,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者,即是证悟。”
【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kē jiù),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于此一关,最要透过。】 此之证悟,也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单单的的只在一念上做),打破八识窠臼,顿时掀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这是上上利根之人,所证者深。其余之渐修,所证者浅。最怕的是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以为究竟而不更进。为什么呢?因为八识的根本无明未破,纵然有所作为,也都是识神(识心)这边的事。如果就以此为真,简直就像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生死之根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堕在光影门头这一关,千万要透过。 〔打破八识窠臼〕打破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缘境生心这个老套子——这是大澈大悟的境界。“窠臼”,现成格式、老套子。〔根本无明〕又名无始无明,即自性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认贼为子〕《圆觉经》云:“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识神〕识心。识心又名缘虑心——攀缘六尘而起之心。
【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 所言顿悟渐修者,乃是先已经彻悟,但是犹有习气,未能顿净。于是就在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这又全是以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来的,就更为得力。 〔本智〕即根本智,又名无分别智,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遣。此中病痛,略举一二。】 凡是利根而信心勇猛的人,他们修行都肯下苦工夫,其事障易除,而理障难遣。此中病痛,下面略举一二。 〔事障、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著其心,将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因为此事本来就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曾增一丝一毫),但不是旧时行履处(悟后眼光雪亮,不被见闻觉知瞒昧,故于境缘上对待处理不同旧时,不再著相)。”所以,更无玄妙。工夫若到家,自然平实。但是由于我们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知解习气所熏,以识情抟量,就生起诸多幻化,而产生种种虚妄的玄妙见解,缠裹其心,却自以为玄妙,深入不舍。哪里知道这正是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又叫做见刺。它比以前的粗浮妄想不同,此乃是微细流注生灭,又叫做智障,正是障碍正知见者。若自己误认,以为是真实境界,则起种种狂妄之见。这是修行中最为忌讳的。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因为我们的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来因为妄想凝结,心与境、根与尘,相互对峙,故起惑造业。如今修行,就只在一念上做工夫。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观心或参禅)向前,切莫管他悟还是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地做下去。若是工夫到家,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预先计度?若是将心待悟,即此待悟之心,便是生死根本。如此待到驴年马月,也不能悟。这是因为不了知绝待真心,还以为别有甚么的缘故。倘若待悟之心不除,则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寻不见,便起休歇想。 〔绝待〕绝诸对待。对待是双方对立的意思,如黑白、大小、善恶等等。绝待是真如平等,无法可得,故绝诸对待,简称绝待。与绝对同义。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红罏,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因为众生之生死妄心,本来就是如来果体。(自性迷是众生,自性觉是佛。)如今自性在迷,就将诸佛之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和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造化之大红炉,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本来就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本来就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之情忘,欣厌之心歇,步步是华藏净土,心心是弥勒下生(成佛)。若如先就安心欲求妙果,则此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障碍正知见。愈求妙果,离证道就愈远,求之不得而力疲,则生厌倦了。 〔大冶〕比喻造化。
【第四、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古同“渺”)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较计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采,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虑。凡是做工夫,一旦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既已离开了熟悉的旧路,在新路上向前望去,又陌生渺茫,没有个安身立命处。向前没有新证,后退又失掉故居。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前后筹划顾虑,则生疑心。于是起无量思算,计较得失。或者别生主观之见,动发邪思,障碍正知见。这一条必须勘破,而决定直入,不再有顾虑。一般来说,当工夫做到做不下去的时候,正是得力之处,应当更加抖擞精神继续做下去,如此则不会退屈。要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精采〕神采;精神。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对于这种情境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者将此豁达空(一切都空),当作胜妙境界。若认此空为胜妙境界,则起大邪见,不再相信因果,这是最险的一关。 〔拨无因果〕否定因果。“拨”,废弃。《楞严经》云:“拨无因果,一向入空。”
【第六、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第六、决定相信自心是佛。然而佛没有别的佛,自心即是。因为佛之真法身,犹若虚空。如果证悟到妄想原是虚妄,则本有之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不要将心向外驰求,若是舍此心而另外别求,则心中会变现出种种无量梦想的境界。这正是识神变现的幻象,切不可作奇特想。要知道我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是起心动念,就背离了法体。
【第七、须知妄想元是虚妄。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儿戏灯影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滚,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作实法耳。者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 第七、须知妄想原本虚妄。现在做工夫的修行人,都不知道自心妄想,原本虚妄。将此妄想,误以为真实,专门只与它作对头。这就如像小孩子玩灯影相似,愈玩愈不相干,玩得久了则自己都被灯影吓着了。(这是说:若将妄想误为真实,而与之作对,就像小孩子戏弄自己在墙上的影子相似,不但妄念没有息灭,反而愈弄愈怪,弄久了还以为是魔而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人,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它打滚,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这样厮缠日久,信心会愈来愈疲惫。于是就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心,此乃初学之通病也。这没有其它缘故,都是由于没有了悟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而将妄想认作实法。这里一定要透过,如果透得过这一关,自有向上一路。
【第八、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著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韝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第八、只须离心意识来参,离妄想境界而求。只要有一念生起,不管它是善还是恶,当下就撇过,切不要与之作对。真实相信自己心中,本无此事,只是将本参话头,用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恶念)来魔斩,佛(善念)来佛斩。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坚韧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迟疑。只要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这些妄想缠绕,如脱韝之鹰,自由飞翔。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被牵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是初学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心、意、识〕心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意指第七识(末那识),识指其余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脱韝之鹰〕如解开脚扣而脱离皮制袖套之鹰,譬喻不再受拘束;韝gōu,古代射箭时戴的皮制袖套。
【已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竟,亦非实法。盖在路途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岐径,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须从者里透过始得。】 已上所言数则,简直就像画蛇添足,只不过是一时之方便语罢了。本非究竟,亦非实法。因为您已上路,唯恐您出门这一步走错,误入歧途,枉费心力,虚丧光阴,不得已讲了这一番话。修行,必须要走一条真正的成佛之路(一门超出之妙庄严路)。如果路子正确,方法也正确(行步平正,其疾如风),那么进展之疾速,就像原来须得一个大劫的时间,现在仅须一日就达到。总之,佛祖向上一路,并不是一定要走多远的路程,花多长的时间,才能够证果。这在初学起步时,也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才行。 〔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楞严经》云:“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三昧),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楞严经》的全称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首楞严〕佛所得三昧之名。〔行履〕行走。〔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传心法要》云:“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