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知之一字

湛然

 

问:本心(真心)知还是无知?

〔本心〕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答:知。《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说明无明未起之前本来有知,此即本心之知。这个知,即是般若之知。而所立之知,即是识心见闻觉知之知,乃六尘缘影。《楞严经》接着又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此无见之知,即是本心之知。憨山大师《观楞伽记》云:“心寂而知,真妄皆离,即名自觉圣智。”永嘉大师《禅宗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云:“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心体)历历。”僧肇《般若无知论》云:“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

问:“知”之一字,历来颇有争论。圭峰大师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黄龙死心禅师云:“知之一字,众祸之门。”请问,何者为是?

答:《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句中的第一个“知”,是众妙之门;若沦于第二个“知”,即是病眼见空花,且又邀空花而结空果,是为众祸之门。憨山大师云:“佛未出世,祖未西来,现成家业,人人具足。由其具足而不知,故黄面(释迦牟尼佛)、碧眼(达摩祖师)忍俊不禁,特地出身,为人说破。灵山百万众,传灯千七百(传灯录等一千七百则公案),都皆一唤回头,顿知本有。此则‘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矣。噫!佛祖元无实法与人,岂期人人病眼空花,且又邀花结果,佛祖之心然哉?此则‘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也。吾人若不重刮金篦(去除眼翳,以免病眼见空华),何以世(继承、荷担)其家业?”(《梦游集·送无言道公住持少林序》)紫柏老人云:“知之一字众妙门,知见立知祸大矣。”(《紫栢老人集》)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圭峰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所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是说:空寂之知,众妙之门。

〔空寂之知〕空寂之知是无念之知,为了区别于见闻觉知的取相之知,因此也称之为“灵知”。(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憨山大师《观楞伽记》云:“心寂而知,真妄皆离,即名自觉圣智。”

〔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重刮金篦〕去除眼翳,以免病眼见空华。诗曰:“纷纭翳膜刮金篦。”〔金篦〕古代治眼病的工具。形如箭头,用来刮眼膜。

结论:空寂之知,众妙之门。分别之知,众祸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