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临终正念

湛然

 

往生的原理:临终正念,感佛来迎。

 

 

一、善导大师开示

 

二、永明大师开示

 

三、莲池大师开示

 

四、蕅益大师开示

 

五、省庵大师开示

 

六、彻悟大师开示

 

七、印光大师开示

 

八、元贤禅师开示

 

问:为什么要临终正念方得往生?阿弥陀佛五劫的思维,无量劫的修行,整个的大愿都是要救度每一个众生。有着这样的大悲心,难道在我们临终之时不施展威神愿力,予以接引吗?

〔正念〕不夹杂妄想的念佛之念。

答:每一个众生临终之时,阿弥陀佛都在接引。只不过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看不到而已,便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所以,必须要有临终正念,才看得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而随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只不过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看不到而已,便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所以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云:“若一念差错(若是临终一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历劫受苦(就会经历许多劫在六道轮回中受苦)。”

对于这一道理,誉为江南古佛的中峰大师在《三时系念》中开示道:“然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毕竟)非从外得。”

〔唯是随心自现〕阿弥陀佛来接引(摄取)众生,唯是随心自现,这是感应道交的缘故,而非从外得。所以只有临终正念者能见佛来,而周围的其他人看不见。对于那些没有临终正念的临终众生,由于自心浊乱,没有正念(十念相续)之感,自然阿弥陀佛来接引也就不会在心中应现出来,所以也就看不见佛来,而不是阿弥陀佛没有来接引所以,得生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有无临终正念(临终十念相续)这就是为什么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都谆谆教导:要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详见《往生的条件》。这是阿弥陀佛的教导啊!

〔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对于临终感应道交之原理,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开示道: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译文: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而静则月现(喻正念之净心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若是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而与佛相违背,则如水浊而动,佛月虽然不遗漏地照临(喻阿弥陀佛总是在接引每一个临终之众生),但是不能够昭彰影现啊(喻动浊之乱心不能够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却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

“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捨,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

译文:只有水清而静则月影现,水浊而动则月影不现。月固然是没有取捨地照临,之所以不现,这是由于水昏浊奔腾,无法呈现月影。(喻:只有那些临终正念的众生,才能够看到阿弥陀佛之接引,而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却看不到阿弥陀佛之接引。阿弥陀佛固然是没有取舍地接引每一个临终之众生,而那些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之所以看不到阿弥陀佛接引,是由于自心昏浊散乱,于是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

所以,对念佛人而言,临终一心正念,极其重要。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佛者,无非为熟此念佛一念,以确保临终之时此念相续不断,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因此,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莲池大师开示道:“今既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竟生彼国。”(《阿弥陀经疏钞》)

〔相续〕念佛之念相继,不被妄念间断。

 

问:《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既然已经达到了系念不乱(一心不乱),为何又讲阿弥陀佛来后“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答:系念不乱(一心不乱)是感得佛迎,但是系念不乱(一心不乱)是浅层次的功夫,常常不足以在四大分解、苦逼魔现之时,继续保持其心不乱,所以阿弥陀佛“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以确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称扬诸佛功德经》云:“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这就是临终正念,感得佛迎,阿弥陀佛将(带领)诸众僧(声闻弟子菩萨众)住其人前,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此善男子或善女人)正觉之心。”这里,“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正觉之心”,就是由于阿弥陀佛“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现将祖师对于临终正念的开示,抄录注释如下:

善导大师开示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所以,善导大师所说的话,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云:

【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若是病重将命终的时候,亲属们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出嗟叹懊恼的声音,以免惑乱病人之心神,使他失去正念。而必须齐声念佛,待病人气尽了,才可以哀泣。因为病人才有丝毫留恋世间之心,便成往生的挂碍,不得解脱。若是能够有明晓净土之人,来时时策励,这是非常幸运的。若依此而行者,病人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无疑也。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赞善导大师云:“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于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恳切真诚)。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着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念佛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耶?死生事大,须是自家着力始得若一念差错(若是临终一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

......此“临终往生正念”之法(病人要尽力保持临终正念,亲属不得哭泣哀叹以免搅乱病人的临终正念,善知识时时的开导策励能够帮助病人提起并保持临终正念),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定无疑也。我见到世上许多人,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非常恳切真诚。及至生病,却又怕死,完全不说往生解脱之事。直待自己气消命尽,神识投入冥界,才来念佛鸣钟。这恰如贼去关门(贼已经把东西偷走了,才来关门防盗),有什么用呢?死生事大,必须是自家精勤用功才可以若是临终一念差错(若是临终一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其后果是历劫受苦,谁人相代?你要好好考虑!要好好考虑啊!在尚未生病之时,就应当以此“临终往生正念”之法精进受持(自己要为临终正念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就是永明大师所说的“预办津梁”,同时告诫亲属到时候不得哭泣哀叹,能够有善知识的临终帮助就更好了),这就是临终大事啊!

永明大师开示

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所以,永明大师所说的话,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永明大师《万善同归集》云:

【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一定要悲恳、痛切、虔诚没有其它杂念,如临刑场、如在牢狱、如被怨贼所追、如被水火逼迫,一心求救,愿脱苦难,速证无生,广度众生,绍隆(继承发扬)三宝(佛宝、法宝、僧宝),誓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心诚恳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不虚弃)

〔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所以永明大师的诞辰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就被作为阿弥陀佛圣诞。对于永明大师,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赞曰:“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大慈大悲,开化众生。”(《印光法师文钞·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含识〕含有心识者,指六道之众生。〔狴()牢〕牢狱。

【如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

如果言行不符,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而有数数间断(念佛之念被妄念间断)之意,依仗这样的懈怠之行,临终虽然望生净土,但为业障所阻,又恐怕难以遇到能够令自己成就临终正念的善知识,在身体四大(地、水、火、风)分散,风火逼迫时,不能够成就临终正念,因而不得往生。

〔言行不称〕言行不符。口头上说自己真信切愿,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是信不真、愿不切:畏难畏苦,懒惰懈怠。所以永明大师的下一句就是:“信力轻微。”并且呵斥道:恃此懈怠。”念佛人应当牢记佛在《无量寿佛经》中的谆谆教导: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回向临命终时),念念不亏(做到念念相续),即无虑矣。】

为什么呢?如今修持是因,而临终能否往生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果要临终十念成就,就必须预先做好准备(念念相续积习成性),合集功德,回向临命终时,做到念念相续,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无虑矣)。

〔临终十念成就〕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详见《往生的条件》)〔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

莲池大师开示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云:

【临终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将舍暖触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为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竟生彼国。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净想成就,必得往生,固无疑也。】

临终颠倒者,都是由于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四大分解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举止失措。应入地狱者,就将刀山剑树,看成美丽的园林。应堕畜生者,就将马腹驴胎,认作华丽的殿堂。即便作善者,应生人道或天道,入胎时也不免爱母憎父而作男身,或者爱父憎母而作女身。乃至小乘初果及初发心菩萨,犹有隔阴之迷,不能够正知地入胎出胎。这统统都是颠倒。由于临终的颠倒,于是就在三界中的七趣,随业而受生。如今既然已经成就念佛一心不乱,则临终时,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径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其心净,则所生之佛土亦净。)佛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一切国土,全是心想所依持。)所以,念佛人净想成就,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此,当然没有丝毫的怀疑。

〔七趣〕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罗。“趣”是趣向的意思。〔佛土〕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之分。

蕅益大师开示

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问:散心念佛,也除罪吗?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岂不除罪?但不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因为悠悠散善,难敌无始以来所积之罪的缘故。应当知道,无始以来所积之罪假使有体相的话,尽虚空界也容纳不了,虽然一百年中,每一昼夜念阿弥陀佛十万声,每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而所灭之罪如指甲上的土,未灭之罪如十方大地之土。只有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勇士突围而出,敌之三军(指烦恼、业障)也奈何不了。

蕅益大师在这里明确指出:散心念佛,并非不能除罪,但不一定往生极乐世界,并阐明了其中道理:“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那么,该怎么办呢?蕅益大师接着说道:“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所以,出路是“唯念至一心不乱”。这就是为什么世尊明示要念佛一心不乱,而且再三叮咛要“如说修行”。

〔爪上土〕又作“甲上土”,指甲上的土。经论中常用爪上土与大地土相比较来譬喻,形容前者极其微少,后者极其众多。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学人问道:《无量寿经》中讲“十念得生”,《宝王论》中讲“一念得生”,此十念一念是指平时呢,还是临终呢?蕅益大师答道:通常所说“十念”有两种情形,一指平时,一指临终。慈云忏主提倡的“晨朝十念”是指平时;“十念得生”,与《观无量寿经》中“十念称名”相同,都是指临终时最后十念。而《宝王论》中所讲的“一念得生”则仅指临终时最后一念。

〔大本十念〕指《无量寿经》中所讲的“十念得生”。〔宝王一念〕指《念佛三昧宝王论·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中所讲的“一念得生”。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学人又问道:临终十念或一念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又何必要有念佛一心不乱的功夫呢?蕅益大师答道:若无平时一心不乱的功夫,哪里会有临终之十念一念呢?纵然下下品逆恶之人,皆是夙因成熟,故感得临终遇善友,闻后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驳斥这一“十念一念皆得往生,何须平时一心不乱”的谬论最为详尽,今人不可不读。

关于临终十念的问题,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论述道:临终十念,必须深植善根,才能够临终正念现前。若是现今逆、顺境缘一来,便不再有正念,更何况临终时要能够保持正念?况且,现今青天白日,明明朗朗,尚且不能对明师善友真实的劝诫教导信受奉行,而妄图在临终苦现时,仅只借助于善友提醒教导就要做到信受奉行?更何况,当临终时,哪能就保证有真正的善友现前?即便有真正的善友现前,如果在开示时,其人又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这又是绝不可能的事!(原文是:“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於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

由此可知,十念得生是临终最后十念,一念得生亦是临终最后一念,临终最后的决定,才是真正的决定。临终之际,犹如人到机场,平时说要到这里要到那里,而究竟会到哪里,全看他最后登上的是哪一架飞机。所以,临终最后能够专心一意地念一句佛号、十句佛号,是非常关键的。

关于十念一念得生与一心不乱的关系,蕅益大师明确指出:“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平时一心不乱的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

关于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而往生的念佛状态,印光大师开示道:他虽然没有亲证一心不乱,但是临终之心除了念佛之念,毕竟了无异念。(印光大师开示原文:“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原注: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省庵大师开示

省庵大师《念佛着魔辩》云:

【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涂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

倘若临终一念颠倒,非但不能够九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甚至难免堕入恶道三途(地狱、饿鬼、畜生),阿弥陀佛虽然大慈大悲,也救我不得。怎么办啊!怎么办啊!

〔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是由于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那里的众生常为镬汤炉炭所苦,而且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那里的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那里的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

彻悟大师开示

彻悟大师《彻悟大师遗集》云: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赶蝇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

我们现前一念,是缘生而无自性,无自性而缘生。不生佛法界,便生九法界。若就缘生而无自性来说,则众生与佛平等,都是一空。若就无自性而缘生来说,则十法界中彼此之胜或劣非常悬殊。阿祈达王临终时,因为赶蝇人不小心以扇拂面,生起一念瞋心,由于这临终一念是瞋心,于是堕为毒蛇。一位妇人渡河失手,她的孩子落水,因救孩子的缘故,她和孩子都被水淹没。由于临终一念是慈心的缘故,这位妇人得生天上。临终一念慈或瞋,于是慈者生天,瞋者生畜生,胜劣遂分,难道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以不谨慎吗?如果临终以此心缘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难道会不见佛往生吗?

〔无自性〕“诸法无自性”的意思是说,一切法没有实体,皆是幻象,如梦中事。无自性,又称作无性。《唯识论》云:“一切法皆无自性。”《法华经》云:“知诸法常无性。”《楞严经》云:“诸幻成无性。”〔阿祈达王〕即阿耆达王,一生造立佛塔无数,供养三宝,护持正法,功德广大。临命终时,因侍者失手以扇拂面,遂起瞋心,而堕为毒蛇。事见《杂譬喻经》。〔临终之缘生一念〕临命终时,决定神识投生到何处的那一念。

【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但此临终一念,不可以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所以,我们于此一句阿弥陀佛,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是为熟此念佛一念,以保证临终之念是念阿弥陀佛。果真做到念佛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念佛一念,更无它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那么只有念佛之念而别无它念,不就是在定之心吗?临终既然是在定之心,不见阿弥陀佛,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怕我们自己对上述道理没能真正相信罢了,果真相信,怎么会不努力熟此念佛一念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熟此一念〕就是要做到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净念相继”,亦即是善导大师(净宗第二祖)所说的:“念念相续”。(请注意:“念念相续”是说念佛之念念念相续,而不是口中不断念佛心中却在妄想那种情形。)善导大师云:“是以大圣(释迦牟尼佛)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 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所以,平日念念相续,是临终正念分明的保障;而临终正念分明,又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关键。

印光大师开示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云:

【《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原注: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

《观无量寿佛经》中讲到,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人教他念佛,虽然他只念了十声,或者还不到十声就断气了,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这是由于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勇猛真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所以能够往生。因为他被地狱极苦所逼迫,一听到念佛能够不堕地狱而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是就全副精神来念。除此念佛之念外,绝无他念。虽然他并没有亲证一心不乱,然而临终时,其心毕竟除了念佛之念外,完全没有其它念头。

〔五逆〕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为这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痴。

《印光法师文钞·初机净业指南序》云: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而静则月现(喻正念之净心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若是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而与佛相背,则如水浊而动,佛月虽然不遗漏地照临,但是不能够昭彰影现啊(喻动浊之乱心不能够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

元贤禅师开示

(原文录自《径中径又径征义》)

 

〔元贤禅师〕明代曹洞宗僧(1578-1657年)。建阳(福建省)人,俗姓蔡,字永觉。万历六年七月十九日生。天资聪颖,少时习儒,颇为精进,获举邑庠弟子。万历三十年(1602),二十五岁时,始知除周孔外,尚有佛道之学,遂博涉经论,深究义理。翌年,归依寿昌慧经,四十岁从其披剃。万历四十六年(1618),寿昌示寂,乃事其弟子博山元来,受具足戒,复往香炉峰、金仙庵、荷山等地研修数年。天启三年(1623)九月,归闽,途过剑津时,闻舟中人诵《法华经》,廓然心悟。崇祯六年(1633),从闻谷广印受云栖戒本,次年,住福州鼓山,又历住泉州开元寺、杭州真寂寺、延州宝善寺等刹。后再返鼓山,整建寺观堂宇,大振洞上宗风,时人皆称古佛再世。师志在西方,常劝人修持净业。清·顺治十四年十月七日示寂,年寿八十。弟子有为霖道霈等多人。著有《永觉贤和尚广录》三十卷、《楞严经略疏》十卷、《金刚经略疏》一卷、《般若心经指掌》一卷、《四分戒本约义》四卷、《律学发轨》三卷、《净慈要语》一卷、《禅门疏语考证》四卷、《继灯录》六卷、《建州弘释录》二卷、《禅余内集》二卷、《禅余外集》八卷等书。

【净业之功,虽积于平日,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紧要。盖以生净生秽,入圣入凡,唯此一念为之转移也。】

净业之功,虽然积累于平日,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紧要。这是因为生净土还是生秽土,入圣流还是入凡位,完全是由这临终最后一念来决定的啊!

【每见念佛之人,寻常俱说求生净土,及临命终时,多无正念。或贪生怕死,恋此皮囊;或目顾妻儿,难忍分别;或系念家财,放舍不下;或因境界不顺,抱恨而终;或因病苦逼迫,饮痛而去。既失正念,甘从沦堕。】

每见念佛之人,平常都说要求生净土,及至临命终时,大多无正念。或者贪生怕死,留恋这个色身;或者眼看着妻子儿女,难舍难分;或者系念家财,放舍不下;或者因为境界不顺,抱恨而终;或者因为病苦逼迫,饮痛而去。既然失掉正念,就只好随着临终妄念而沉沦堕落。

【我劝修行人到此,只要谛信经文,坚凝正念,百般放下,念佛待尽。呜呼!死门事大,顷刻来生。一念差错,历劫受苦,可不惧哉!】

我劝修行人到临命终时,只要谛信经文,坚凝正念,百般放下,念佛不断,直至气绝。呜呼!生死事大,顷刻就是来生。临终最后一念出了差错,而导致历劫受苦,难道可以不畏惧吗!

 

 

参考阅读:

临终正念答客问

信愿行

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吗

称名必生吗?

往生的原理

第十八愿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以心转业

莲池大师《一笔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