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道绰大师净土教法

湛然 辑注

 

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心心相续十念,便得往生。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道绰大师净土教法

道绰大师传--白话

道绰大师传--原文

 

道绰大师 净土教法

 

印光大师云:“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净宗二祖),以至承远(净宗三祖)、法照(净宗四祖)、少康(净宗五祖)、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印光法师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译文:唐代则有道绰大师,继承昙鸾大师,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乎达二百遍。道绰大师门下英才辈出,有善导大师(净宗二祖),以至承远大师(净宗三祖)、法照大师(净宗四祖)、少康大师(净宗五祖)、大行大师,这样一来,净宗莲风炽盛于中外矣。

〔大行〕释大行,齐州人也。后入泰山,结草为衣,采木而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现身。行自叹曰:‘命且无常,必归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入藏内,信手探经,乃获西方圣教。遂专心思念阿弥陀佛三七日(三个七,二十一天)间,于半夜时,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见十方佛,犹如明鉴中像。后时诏行入内宫,寝于御殿,敕赐号常精进菩萨,受开国公。后一年乃示微疾,右胁(狮子卧)而终。葬后开棺,见仪貌如生,异香芬郁焉。(《宋高僧传》)

 

道绰大师是善导大师的师父,教、禅、净俱通,修为极高(详见后面之传记),对净土修学做了一系列精辟的开示,乃是净宗学人修行之指南。现摘录注释如下:

 

对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的含义,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明确地开示道:“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说无量寿经》)

在这里,道绰大师对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的含义,做了精准的阐释:临命终时,十念相续。所以,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是临终的十念,而且是相续的十念。

 

对于临终十念相续即生,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开示道: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

道绰大师在这里开示道: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心心相续十念,便得往生。也就是说: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刀风〕人临终时,四大分离,备受死苦。其中风解肢节如刀,名为“刀风”。《正法念经》云:“见命终时,刀风皆动,皮肉筋骨,脂髓精血,一切解截。”《五王经》云:“欲死时,刀风解形,无处不痛。”

 

对于临终十念相续,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还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现抄录注释如下:

【问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问: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有的人,闻此圣教,其表现是:全不在意。打算到临终的时候,才来达成十念相续。请问这种打算怎么样?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辨(办)?】

答:这种打算是临渴掘井。临渴掘井与预办津梁是两码子事(此事不类)。为什么呢?经上说‘十念相续’,这看起来似乎不难(所以许多人自以为临终便能够做到)。然而一切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于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何曾停息过?各人务必发信一之心,预先自己苦练心念专一、十念相续,使之积习成性(通过不断地练习,使心念专一、十念相续成为本能),临终时善根才能够坚固。如佛告大王:‘人们平常不断地累积善行,则临终时没有恶念;犹如树木倾倒时,必定会朝已经偏斜的方向倒去。’若是死亡之刀风一到,百苦逼煎,如果事先都没有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临终时光靠想要做到‘十念相续’,哪里就能够做得到呢?

〔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识剧猿猴〕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比胡跳乱蹦的猿猴还要折腾得厉害。〔积习成性〕通过反复练习,使之成为本能。

【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所以,大家最好邀约三、五个志同道合者,事先约定好:临命终时,相继开晓,为临终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鼓励他坚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志愿,声声相继,使他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譬如以蜡印印合泥模,加热时蜡印虽然融化,而印在泥模上的花纹已经成就;故断气(印坏)之时,便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文成)之时。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进入了正定聚,那时,又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各位一定要思量到这巨大的利益,为什么不预先练好十念相续呢?

〔相次〕相继。〔蜡印印泥,印坏文(花纹)成〕将刻有花纹的蜡印,印合在泥模上。加热烘干泥模时,腊印被融化,而印在泥模上的花纹形成。泥模是用来铸造金属器皿的模子。《涅槃经》云:“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道绰大师在这里用“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是譬喻我们用色身来修行,做到了临终十念相续,呼吸停止时色身虽死(印坏),而往生大事便于此刻成就(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正定聚〕三聚之一。〔三聚〕三聚就是三类众生。这三聚是: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

〔何不预克念也〕为什么不预先练好十念相续呢?这就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所说:“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万善同归集》)〔临终十念成就〕成就临终十念相续。永明大师开示道:“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万善同归集》)〔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对念佛往生还有两段十分重要的开示: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这一段是说:纵然是一直造恶,但悔改之后,能够系意专精(净念相继),而且经常念佛,那么,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请注意:“纵使一形造恶”,这是悔改之前的情形;“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这是悔改之后的情形。因为,若不是真正悔改了,怎么能够做到系意专精呢?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上尽一生念念相续,下至临终十念相续,皆无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即入正定聚,这与通途法门修道一万劫的功效相等啊!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从《安乐集》的全篇来看,意思是:上尽一生念念相续,下至临终十念相续。古人行文,崇尚简洁,所以理解时,一定要将前文后文联系起来看,切莫望文生义,或者断章取义。

我们阅读经文和祖师大德的论著、开示,都是为了要求得真理。所以,要真实心中作,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切莫为了自己的私心私利,玩弄断章取义的把戏,例如将“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曲解成:“道绰大师说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下至十念’),临终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不皆往’)。所以,称名必生。”事实是:在“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的前面,道绰大师已经清楚地讲明:“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但能系意专精(净念相继),常能念佛”等等,因此将前文后文联系起来看,“下至十念”是临终相续的十念,而不是平时散心念佛的十念。这样来断章取义,不仅误导他人,也害了自己。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又开示道:

【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劝告一切的众生,一定要做到系念常常现前。偈语说:青壮年精力充沛时,如果懈怠不精进,只贪心地经营各种事务,而不修行布施、持戒及禅定的话,等到临命终时,才来懊悔想要修善业就来不及了(这里的善业指上面所说的“施、戒、禅”——布施、持戒及禅定)。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善于观察自己的心念,以断除五欲的妄想。这样精进勤修心念专一的人,临终时就没有懊悔,因为心意既已专一成性,临终就不会有错乱的念头。智者由于平时精进勤奋地摄心,临终心念就不会散乱(于是成就临终正念而往生)。而平时不修习心念专一的人,临终心念必定散乱(于是不能够成就临终正念而六道轮回)。那时心念如果散乱的话,你想要它专一你也办不到,这就像平时用拉磨来训练马,战斗之时马只会绕圈子而不会向前直行。

〔五欲〕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故名五欲。《佛遗教经》中,佛言:“当制五根(眼耳鼻舌身),勿令放逸,入于五欲。”〔如调马用硙〕犹如用拉磨来训练马。“硙wèi”,石磨。

 

道绰大师传(白话)

(原文见《净土圣贤录》)


 

道绰大师,俗姓卫,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年十四岁出家,专门学习教理经论,又师事慧瓒禅师学禅法。后来居住在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这个道场是昙鸾大师过去所建立的。道绰大师平日非常仰慕昙鸾大师净土法门的修行功业,于是专心一意澄心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坐的时候常常面向西方,六时之中依时礼敬阿弥陀佛,从不缺漏,并且每天念佛七万声为固定的功课。有其他的僧人,在禅定中曾亲见西方净土殊胜的瑞相,又见到道绰大师手持念珠,全身赤色鲜丽犹如七宝山之高大,其他还有种种的瑞相感应,没有办法全部地叙说。

道绰大师曾为大众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几乎有两百遍之多。凡是听讲的人,都各个持著念珠,称念佛号,念佛的音声好像潮汐海浪一样壮大。讲经完毕散席,念佛的音声便响彻山林和深谷。道绰大师平日激励劝发众生修行净土法门,讲说的义理通达透彻,如清泉流水般不断地涌现出来。常劝人们收摄思虑,停止攀缘,一心一意忆佛念佛。著有《安乐集》二卷,远则总摄龙树和天亲两位菩萨的思想,近则贯通慧远和昙鸾两位大师的文句。其言词义理切中心要,为当时的人士所推崇尊重。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有一日共修的时候,大众都看到昙鸾大师乘坐在七宝船上,并告诉道绰大师说:“由于你精进修行,你在极乐世界感得果报的宫殿楼阁已经完成了,只是你还有一些业缘未尽。”同时又见到化佛满虚空,种种妙好的天华从虚空中飘散下来,大众都满怀欣喜地抬头仰望,并绝口赞叹其不可思议。道绰大师自此以后因精进修行感得的色身体力愈来愈强健,容貌颜色也更加光彩焕发。无论出家在家闻风向往而来的信众日益增多,一直到了年纪八十多岁时才往生。

当时有一位名为释道抚的僧人,和道绰大师同一志向求生净土,两人每次相见,必定以同生净土为彼此互相的期许。道绰大师往生三日后,道抚听到消息则说:“我常期望能够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后,我再稍加用一点气力,就可以追随道绰而去了。”于是在佛像前,叩头顶礼祝祷发愿,然后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

 

道绰大师传传(原文

(录自《净土圣贤录》)

 

·道绰、道抚

道绰,姓卫,并州汶水人。年十四,出家,习经论,又事瓒禅师学禅。后居汶水石壁谷玄中寺,昙鸾法师之所立也。绰慕鸾法师净土之业,于是潜心观想,坐常向西,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计。有僧定中睹西方灵相,见绰手持数珠,赩如七宝山。他诸瑞应,未可殚述。绰为众讲无量寿经,观经,几二百遍。听讲者,各捏珠,称佛号,若潮汐声。或时散席,响弥林谷。平时激劝净业,理致泉涌。劝人摄虑静缘,一心念佛。著净土论二卷,统该龙树天亲,迩及慧远昙鸾文句,词旨切要,当世重之。贞观二年,从咸见鸾法师坐七宝船上,谓绰曰,汝净土堂皇成,但余报未尽耳。又见化佛住空,天华下散,从皆忻仰叹异。绰自此报力愈强,容色盛发,道俗嚮风者日众。年八十余,卒。时有释道抚者,与绰同志,每相见,必指净土为期。绰亡三日,抚闻之曰,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后。吾加一息之功,可追而及矣。于佛像前,叩头祝愿,退就座而化。

 

 

参考阅读:

本愿法门是附佛外道

什么是本愿法门

法然上人捏造弘愿门

法然上人曲解《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法然上人的失足处

法然上人教法之实践

这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吗

法然等人歪曲污蔑善导大师

不要提倡日本本愿法门

称名必生吗?

 

昙鸾大师净土开示

善导大师传(白话及原文)

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善导大师:相续即生

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注)

第十八愿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观经下品下生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