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担板汉歌(注释)

(录自憨山大师《梦游集》)
湛然 注

 

参禅有三个阶段:唯存话头(万念归一),一念不生(一归于无),明心见性(亲证本性)。

对于这三个阶段,憨山大师开示道:“如此靠定话头,一切妄想杂念,当下顿断,如斩乱丝,更不容起,起处即消。唯有一念,历历孤明,如白日当空,妄念不生,昏迷自退,寂寂惺惺。......到一念不生处,则前后际断,中间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则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十方圆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日用现前,朗朗圆明,更无可疑。始信自心,本来如此。从上佛祖,自受用地,无二无别。”(《梦游集·示念佛参禅切要》)

在这段开示中,“唯有一念(只有话头这一念),历历孤明”,这是万念归一;“看到一念不生处,则前后际断,中间自孤”,这是一归于无(话头这一念亦无);“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这是明心见性。“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十方圆明,成一大光明藏”,这是对明心见性境界的描绘。“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是讲明参究的目标是明心见性(亲证本性)

而明心见性之后,则是做保任功夫。

 

担板汉”,禅林用语。本指背扛木板之人力夫,以其仅能见前方,而不能见左右,故禅门用来比喻见解偏执而不能融通全体之人。这里是指那些参禅得少为足者,他们做到‘一归于无’(一念不生)便以为究竟, 犹如背扛木板,只看得见一个方面,而不知整体,误将化城当宝所。所以歌中说道:“惜乎坐在洁白地上(停滞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不肯放舍,以为奇特,不知反成法碍也。”“我劝君,不要担(不要执著于‘一归于无’的境界)。”

〔化城〕幻化之城郭。出自《法华经》中的化城喻。化城喻言:一切众生成佛之所为宝所,然而到此宝所,路途艰险遥远。佛恐行人疲倦退却,于是在中途变出一座城郭,使他们暂得止息,蓄养精力,然后直奔宝所。佛欲使一切众生证得佛果,然而由于众生心怯力弱,不堪承担,故先说小乘涅槃,使他们得此涅槃,暂为止息 ;由此更发大心,进趋大乘涅槃(佛果)之真实宝所。

 

径山法窟(径山寂照庵是达观大师的道场,憨山大师来此吊唁达观大师,为他作荼毗佛事。在此期间对诸请益者,各说法语,并作《担板汉歌》),自大慧中兴临济之道(宋代大慧宗杲禅师在这里中兴临济宗),相续慧命,代不乏人。近来禅门寥落 ,绝响久矣。顷,一时参究之士,坐满山中,至有一念瞥地,当体现前,得大自在者。惜乎,坐在洁白地上(停滞在一念不生的境界里),不肯放舍,以为奇特,不知反成法碍也,教中名为所知障。所以古德云:“直饶做到( 即便你做到)‘寒潭皎月,静夜钟声,随叩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所谓荆棘林中下脚易(要做到万念归一、一归于无容易),月明帘下转身难(由一归于无进而亲证本性难)。名‘抱守竿头’(月明帘下不转身者,即名‘抱守百尺竿头’)。静沈死水,尚不许坐住,况有未到瞥地,偶得电光三昧,便以为得,弄识神影子者乎!此参禅得少为足,古今之通病也。恐落世谛流布(我恐怕这些得少为足的世俗之见广为流传),疑误多人。有请益者,乃笑为‘担板汉歌’以示之。

〔电光三昧〕形容极为短暂的三昧,犹如闪电瞬间即逝。〔抱守竿头〕道原禅师偈云:“百丈竿头不动人(已经做到一归于无),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亲证本性),十方世界是全身。”(《景德传灯录》)〔不动人〕“不动”,念头不动(不起念),即一念不生。“不动人”,一念不生之人。

大慧禅师云:“如今人多是得个身心寂灭,前后际断,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去,似古庙里香炉去,冷湫湫地去,便为究竟;殊不知却被此胜妙境界障蔽,自己正知见不能现前,神通光明不能发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一念万年去〕“一念万年”在此处是形容万念归一的境界,“去”,息灭。“一念万年去”,将万念归一境界中之唯一一念也息灭,而进入无念境界。〔古庙香炉去〕古庙香炉(古庙中仅存的一点香火):譬喻心念纯一无杂,这是万念归一的境界。“古庙香炉去(将古庙中仅存的一点香火也去掉)”,这是譬喻由一归于无,而进入无念境界。〔一条白练去〕白练:白绢。这里,白练也是譬喻心念纯一无杂,这是万念归一的境界。“一条白练去”是说将唯一之念亦去掉(一归于无),而进入无念境界。

虚云老和尚开示道:“有等(有些人)因为到了这境地,功夫有些微把握,又没有遇著什么打不开的境界,便自以为无明断尽,功夫到家;哪晓得天天坐在无明窟里过日子还不自知。忽然遇著一个境界,便打不开,作不得主,依旧随它去了,岂不可惜!或有等到了真疑现前的境地,空中发点慧,领略了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这种人自误误人,罪过无边。又有等把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本面目’的涵义错会了,便以坐在枯木岩边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客地作家乡。”(详见《虚云禅法》

憨山大师开示道:“此事(向上一路)若不放下身心,苦切根究到水穷山尽处,终无下落。纵到水穷山尽处,古人谓之静沈死水,又谓之玄妙窠窟。若不回头转脑,则面前如铁壁银山相似,只是得力时,不是受用处。古人用心,不是死到底,须是死中发活始得,要在回机转位。所以道: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梦游集·示颛愚衡禅人》,注释详见《憨山大师开示录》

〔向上一路〕宗门之极处(超圣凡、出生死),谓之向上一路。

歌曰:

担板汉,担板汉,如何被他苦相赚?(怎么被这一念不生的境界所骗,便以为究竟呢?)

只图肩上轻(只顾这一念不生境界的轻安自得),不顾脚跟绊(却不知 烦恼未断,生死未了)

纵饶(就算你)担到未生前(见性),早已被他遮一半(只见化城不知宝所)

这片板,项上枷,浑身骨肉都属他。

若不快便早抛却,百千万劫真怨家(它会误你百千万劫流转生死)

坐也累,行也累(坐也被它累赘,行也被它累赘),明明障碍何不会(明明这是障碍,为什么还不了悟呢)

只为当初错认真(认化城为宝所),清门静户生妖魅。

开眼见,闭眼见,白日太虚生闪电。

〔白日太虚生闪电〕这是说一归于无的境界并非真无生。六祖坛经云:“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详见《六祖坛经精解》

乾闼婆城(幻城,犹如海市蜃楼)影现空,痴儿认作天宫殿。

要得轻,须放下,臭死虾蟆争甚价?

乌豆将来换眼睛,鱼目应须辨真假。

有条路,最好行,坦坦荡荡如天平(如天下太平的阳关大道,既无盗匪路又好走)

但不留恋傍花柳,管取他年入帝京(宝所)

舍身命,如大地,牛马驼驴不须避。

果能一掷过须弥,剑树刀山如儿戏。

若爱他(若是执著于这一归于无的境界),被他害,累赘多因费管带。

一朝打破琉璃瓶,大地山河都粉碎(亲证本性)

我劝君,不要担,髑髅有汗当下干。

分身散影百千亿,从今不入死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