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亲情法侣(原文摘自《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湛然 注
虚云大师在其年谱中写道: 宣统二年庚戌七十一岁(1910年)...... 夏间,由鼓山(福州鼓山涌泉寺)转来湘(湖南省)中家信,弹指五十年(转眼五十年过去)。成诗三首,有:‘只此一生清白业,更无余事记心田。’‘久矣浑忘尘世事,莫将余习到云边。’后陈中翰荣昌,为作《妙净尼留偈记》,刊之石。 〔弹指〕形容时间极短:弹指之间。
【附录:尼妙净留偈记】 比丘尼妙净者,俗姓王氏,云公之庶母(父亲的妾)也。云公法名古岩,字德清,号虚云,湘乡人,俗姓萧,梁武(梁武帝)之后也。父玉堂,佐治福建泉州府幕。母颜夫人,年踰四十无子,祷观音大士得孕。父母梦一长须青袍人,头顶观音,身骑猛虎,跳入床上。母惊醒,异香薰室。既(不久)生云公,落地乃一肉球,母大失望,气壅而绝。越日(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肉球得男,即云公也,庶母抚育之。 云公性不喜茹(吃)荤,稍长就傅(从师读书),不嗜儒书,性好佛经。父滋(更加)不悦,严责之。年十七,以(由于)兼(兼父亲和叔父两房)祧(tiāo,继嗣)故,父为娶二媳,一田氏,一谭氏。云公不欲也,遁于闽(福建省)海鼓山,礼妙莲长老为师。同治三年甲子岁(1864年,虚云25岁)父去世,庶母遂领二媳入佛门为尼。田氏旧患咯(kǎ)血,披剃四腊(出家后四年)即病殁(mò,死)。谭氏尚存,为湘乡观音山尼,法名清节。尝寄书云公,称己酉腊八(1909年腊月八日)庶母西归。当弥留(濒死之际)时,跏趺(双盘坐)留偈而逝。其偈曰: 人生养子有何益,翼硬展翅便冲飞;怀胎命若悬丝险,既生得安谢神祇。 乳哺不倦尿屎苦,如狮捧球不暂离;待得稚雏成鹏去,慈亲衰老犹靠谁? 兄薄弟寒父亡故,弃我婆媳竟何依?痴情难解鞠育念,益想益悲令人啼。 〔兄薄弟寒〕你(虚云)既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鞠(jú)育〕养育。 欲作鬼母寻子去,举目云山万重围;汝能志办生死事,不见庞蕴把道违。 〔庞蕴〕唐代著名在家禅者,世称庞居士。〔不见庞蕴把道违〕意思是:你为什么不学庞居士在家参禅修行,却弃家而去有违孝道。 俗情法爱何殊义,山禽尚晓栖落晖;虽获同愿奉佛寺,日洗寒山冷翠微。 儿既早为空王子,世尊昔曾度阿姨;恨兹娑婆尽烦恼,休心今向极乐归。 〔儿既早为空王子,世尊昔曾度阿姨〕孩子(虚云)你早已得道,为什么不来度我呢?要记得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曾度化抚养自己的姨母啊!〔世尊昔曾度阿姨〕释迦牟尼佛曾为抚养自己的姨母大爱道夫人,广开方便法门,允其率五百释种女众出家,于是佛教有了比丘尼教团。 又一偈云: 每因恩爱恋红尘,贪迷忘失本来人;八十余年皆幻梦,万事成空无一人。 今朝解脱生前累,换取莲邦净妙身;有缘念佛归西去,莫于苦海甘沉沦。 云公得书悲喜交集,悲者悲抚育之恩未报,喜者喜庶母出家四十余年,命终心不颠倒,留偈而逝,即生西之兆也。 民国十一年(1922年)岁次壬戌夏陈荣昌敬撰并书
【附录:清节尼(谭氏)来书】 拜违尊颜,时深系念。奈云山阻隔,音问难通,疏慢之愆,职是(由此)之故,遥维(同“惟”,希望)德公(虚云字德清)大和尚,动定绥和(安和),法体康健,曷胜(何胜,用反问语气表示不胜)远祝。忆君遁别家山,已五十余年,寤寐之间,刻难忘怀。未审道履何处,仙乡何所,未获卫侍左右,实深歉仄(zè,内心不安)。 今春正月,侧闻高隐闽海,优游自得。闻之不禁悲喜交集,然究未知的实下落,真令悬恋难测。因念上离父母养育之恩,下弃吾等结发(元配夫妻)之情,清夜思惟,其心安忍?况今兄薄弟寒,父母年迈,吾等命乖,未能兴宗继嗣,家中无倚靠之人,宗嗣无接续之丁,每忆念及,未尝不涔(cén)涔泪下也。 儒以五常(这里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道,昔湘仙尚度文公及妻,且我佛以亲怨平等,调达(即提婆达多,斛饭王之子,佛之堂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诵六万法藏,为利养造五逆重罪,多次谋害佛,生堕地狱)耶输(即耶输陀罗,佛尚未出家时的妻子),尽先度之,想吾等与君岂非缘乎?既不动乡关之念,还须思劬(qú)劳之恩。吾等无奈之何,今将家事,略述大概。 〔五常〕五种道德修养。一、指仁、义、礼、智、信。二、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昔湘仙尚度文公及妻〕昔日韩湘子(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愈之族侄)尚且度化韩愈(世称“韩文公”)和他的妻子成仙。〔劬(qú)劳〕特指父母抚养儿女的幸苦劳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自驾(大驾)别后,慈父令人四探无著,恸(tòng,极悲哀)念于怀,常感有病,告老回家。养病一年余,至甲子年(同治三年1864年,虚云25岁)十二月初四日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逝世。丧事办妥后,姨母(即庶母王氏)领我并田氏小姐,同入佛门。姨母法名妙净,田氏鹅英法名真洁,我名清节。家事概交叔婶料理,多作善举公益,余不烦叙。鹅英吐红(吐血),披缁(出家)四腊(四年),撒手西归。乙亥年(1899年),伯父在温州病故,我大哥现牧(做官)西宁府,荣国(从弟)偕鹅英三弟赴东洋。华国继续君嗣,至富国从君去后,未见信音。 古谓大善无后,君虽僧伽再世,然顿绝二祠香烟,虽是菩萨度尽众生,未免使愚迷谤无孝义。吾本于孝义有亏,常慕君之灵根深厚,志昂誓坚,若莲花之不染污泥,又何必远离乡井,顿忘根本?吾之所以痛苦呈书者,特为此也。 去冬(去年冬天,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岁,十二月初八辰时(上午七点钟到九点钟),姨母王氏(比丘尼妙净)告辞西归。在弥留时,跏趺说偈(偈见上文《尼妙净留偈记》),偈毕,敛视寂逝。异香数日,端坐巍巍,俨然如生。嗟乎,世虽梦幻,木人也感涕矣!今寄数语,使知家中事务。 信到之日,速请束装就道,万勿迟延,并将(带领)富国一同回家,不枉清节倾渴翘冀(虔诚希望),竭尽愚忱,是吾所深幸也。况兹圣教凋凌(何况现在圣教凋零),楚夏风俗(中华传统风俗),君岂不知?伏祈我师如迦叶尊者,放紫金光,同作法侣。满腔蓄泪,尽形(尽形寿,即尽此一生)一望也。鄙语千言难尽,意义在不言中,匪朝匪夕(每朝每夕),盼祷无涯矣。肃此(敬此)敬叩慈安,伏乞丙鉴(明察)不宣(不再一一细说)。
君亦鸿雁别故乡,冲霄独自向南翔; 可怜同巢哀哀侣,万里秋风续恨长。
望断天边月,泪泉泻满睛; 我栖湘江上,竹痕已成斑。 〔竹痕已成斑〕相传舜南巡时死去,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江湘之间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从此竹子上有了斑点,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
君必成大道,慧业日当新; 昔时火宅侣,原是法城亲。 〔火宅〕三界之中动乱无安,犹如火宅,故将三界喻为火宅。《法华经》云:“三界无安,有如火宅。” 观音山尼弟子清节顶礼百拜哽咽泣书 时庚戌(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十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