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断恶行善,随缘消业。
要以深信切愿 焕发出来的无比热情、恒心和毅力, 做到昼夜莫废,毕命为期。
坚忍
湛然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问:在《往生的条件:临终十念相续》中,阐明了临终十念相续,即生西方极乐世界(详见《往生的条件:临终十念相续》)。那么,应该怎样来修持,以成就临终十念相续呢? 答:要成就临终十念相续,就要把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而做到临危不乱;同时要断恶行善、修福消业,以避免尘境的蛊惑、冤孽的牵缠,并且防止临终业障现前。所以,成就临终十念相续的要诀是: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断恶行善,随缘消业。
其中:“十念相续,积习成性”是正行,“断恶行善,随缘消业”是助行。如是行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 〔积习成性〕通过反复练习,使十念相续成为本能。
现将此要诀之四句,分别解说如下: 一、十念相续一心不乱(系念不乱)有四个层次:十句不乱,百句不乱,千句不乱,随时不乱(详见《觉知念佛(精简版)》)。按照《觉知念佛(精简版)》一书来修持,要达到十念相续(十句不乱),这是相当容易的——对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人而言。 所谓十念相续,就是在称念十句佛号的过程中,念佛之念,念念相续,不杂妄念。怎样能够没有妄念呢?妙法是:觉知!觉知是息灭妄念的利器:觉知时,即无妄念;若妄念生起,就说明此刻失掉了觉知,应当立即提起。 因此,《觉知念佛(精简版)》分为前行和念佛两大部分。在前行中,通过修炼“觉知动作”来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在扎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即可全力以赴地念佛,以达到持名一心不乱(系念不乱)。
问:怎样直接做到十念相续? 答:莲池大师开示了一个妙法:“以心缘历,字字分明。”(《云栖法汇》)你坚持下去,就会做到十念相续,然后令其积习成性。若是对于这个方法还下不了手,就说明觉知力太差,应先修学《呼吸念佛精要》中“前行”一节来培养觉知力。觉知力培养起来了,用莲池大师的方法来做到十念相续,是毫无问题的。至于每十句的念法,你可以两句两句地念,两句为一组,默数五下便是十句。熟了不用数,出口就是清清楚楚的十句。这一方法既摄心又简便,容易成就“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或者这样来念佛:想象心如玉瓶,佛号如宝珠,随着念佛,粒粒落入。适当地调节佛号的快慢和佛号之间的时间间隔,要清楚地感受到每一粒宝珠的“落入”。行持熟了,佛号与心相应,自然相续(佛号不被妄念间断即为相续,不一定佛号之间没有时间间隔)。若是对于这个方法还下不了手,就说明觉知力太差,应先修学《呼吸念佛精要》中“前行”一节来培养觉知力。觉知力培养起来了,再这样来念佛。 此外,你也可以采用呼吸念佛法,使之积习成性。(详见《呼吸念佛精要》一文)
另外,介绍“系念门”如下: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系念不乱。”(详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注》)所以,在念佛时要以整颗心来系念,如子忆母。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系念力,系念力强了,十念相续自然成就。 对此,慈云忏主开示道: 无论办公还是居家,涉历种种缘务,虽然匆忙,而内心常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有迫切之事系于心中,虽然历经谈话、去来、坐卧、以及种种作务,都不会妨碍密忆此事,此事始终栩栩如生地现在眼前。系念佛之心,也应当这样。或若失去系念,便要屡屡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系心于佛,任运常自遮挡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也常自缓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 又,每当察觉心中微起恶念,便立即忆佛,以佛力的缘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救于势力强大的援助,必得免脱。 又,若见他人受苦时,以系念佛之心,怜悯于他,愿其离苦。若是判刑,由于系念佛的缘故,生怜悯心,虽是依循王法,应当默作愿云:‘我行王法,这不是我的本心,愿你往生净土,誓相救济。’ 凡是经历一切境界,或善或恶,由于系心于佛,都是真心在作主。故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就是这个意思。如是相续的地在心中系念佛,能办一切净因功德。 原文:“凡公临(办公)私养(日常生活),历涉缘务,虽造次(匆忙)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迫切的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而不妨碍内心想念),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系心,任运常遮(阻止)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又若见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判案),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王法,当密(通“默”)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此“系念门”,为益最大,下手处在于心中常自系念,不忘于佛。愿于一切善恶境界及种种作务,皆密忆系念不断,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顷刻)离也’。 在培养系念力时,可以提一句佛号,便系念一会儿。随着练习,逐渐增长系念的时间。在《一分钟禅定》网页上,有一个音频播放器:一分钟后,钟声敲响。(右击“播放键”,可在菜单上设定循环播放模式或者下载。)你可以用它来测量,提一句佛号能够系念多久而无妄念生起。并且用它作为工具,来帮助你练习逐步延长系念的时间。这是培养系念力的基本功,非常重要,一定要下苦功夫练好,令系念力专注、连贯、持久、抗干扰,做到一句佛号所向无敌,任运常自系念。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关于“守一不移”的开示,十分精辟,这是所有学佛人入门的基本功夫,希望你灵活运用。(详见《守一不移》一文) 〔任运常自系念〕随顺环境之自然变化而心中总是在默默地系念。 二、积习成性所谓“积习成性”,就是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十念相续成为本能。为此,要见缝插针地念,见缝插针地练,做到持久而不懈怠。要尽可能多地练,要练得炉火纯青,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十句佛号一溜而出,不杂妄念。记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你一定能够做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其实,修炼之道无它,一“熟”字而已。大将军百步穿杨,卖油翁滴油入钱,都是一个“熟”。“熟”字诀的要点,具体说来有三条:一、正确的方法和步骤;二、大量的重复训练(熟能生巧,巧能成妙,妙能入化);三、不断地琢磨、总结、改进。循此而行,没有不成功的。(详见《觉知念佛(精简版)》) 修学的关键是:将生处转熟,熟处自然转生。所谓生处,就是心安住在佛号上;而熟处,就是心攀缘五欲六尘,这是无始劫来养成的习气,也是生死轮回的根。所以念佛人必须制心一处,不令散乱,以心缘历佛号,字字分明,念念相续,若百声、若千声、若万声,一心念佛,精勤不懈。印光大师云:“无论在家在庵(住寺),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不要被妄念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不令间断〕不要被妄念间断。所以下文即说:“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这里所说的“不令间断”,即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念念相续。”(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
关于“十念相续,积习成性”的重要性,道绰大师精辟地开示道:“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wèi石磨),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译文:智者由于平时精进勤奋地摄心,临终心念就不会散乱。而平时不修习心念专一的人,临终心念必定散乱。那时心念如果散乱的话,你想要它专一你也办不到,这就像平时用拉磨来训练马,战斗之时马只会绕圈子而不会向前直行。)(详见《道绰大师净修开示》一文)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的过程,即是在精修净业。精修净业之妙果,彻悟大师开示道:于念佛时,须当万缘放下,一念(念佛之念)单提。如救头燃,如丧父母,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但只一心常这么念;这就是无上深妙禅。如此则未来的根身世界,密随其心,都在念念转变。这不是凡心肉眼,所能知见的。待到报终命尽,阿弥陀佛及诸圣众,忽现在前,或现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才说是净业成就。然而净业之成,哪里是在此时此刻呢?(原文详见《念佛论》中“念念转变”一节) 〔根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组合而成之身。〔诸灵瑞相〕彻悟大师本人,早在往生的十个月前,便予知时至,往生瑞象纷然。
在积习成性的过程中,要见缝插针!见缝插针的效果特好,其妙处要在自己的实践中多多体悟,悟得愈深,用得愈巧。
问:怎样“琢磨、总结、改进”? 答:首先要有及时正确的反馈:自己在这一次训练中做得怎么样?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哪些没有达到;自律克己功夫做得怎么样。然后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次的训练计划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保持发扬好的,纠正改进不好的。在下一次训练中,按此计划和目标实施。 〔自律〕自我约束。〔克己〕克去私欲。 训练是艰苦的,甚至是枯燥的,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是你可以在修炼和体悟中培养兴趣。兴趣一旦培养起来了,你就会乐在其中,享受整个训练过程。这时,功夫得力,兴味盎然,欲罢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断恶行善要保证临终十念相续,除了要将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同时还要断恶行善、修福消业,以避免尘境的蛊惑、冤孽的牵缠,并且防止临终业障现前。所以,断恶行善和随缘消业非常重要。而且,断恶行善和随缘消业不但集福消灾,也使得十念相续积习成性易于成就。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赞叹、所摄受之《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译文:不可以缺少善根福德这一因缘,得生极乐世界。详见《佛说阿弥陀经注》) 〔善根〕即身、口、意三业之善,因其能生妙果,故称作善根。〔身(行为)、口、意三业之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是口善;不贪、不嗔、不痴,这是意善。〔福德〕修善行所感得的福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唐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佛言:“欲生彼国(西方极乐世界)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因此,念佛人必须遵修净业三福,以具备多善根福德之因缘。 〔十善〕十种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讥刺恶声)、不绮语(不说无义语)、不贪、不瞋、不痴(不违背道理)。详见《十善业道经注》。〔三归〕即三归依(三皈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是归依三宝,诸佛是佛宝,正法是法宝,贤圣僧是僧宝。〔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成佛)下化众生的大心。 佛法戒定慧三学,戒是定的基础,念佛人务必严持五戒十善以增进善根福德,打好基础。若是缺少善根福德,便常为尘境蛊惑,冤孽牵缠,“十念相续,积习成性”难以修成。因此,佛在《佛说阿弥陀经》中特别指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佛说无量寿经》中,佛言:“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妻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心性的酒类或毒品。 所以,在精进念佛(正行)的同时,还必须断恶行善(助行),以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难。印光大师云:“一心念佛,兼修世善以为助行,依永明莲池之法行之,则无往不利矣。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复永嘉某居士书六》)又云:“而修持方法,唯持名念佛最为第一,是故当专主于信愿持名。再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为助行,则其益大矣。”(《复方圣照居士书六》) 〔行善〕去做一些慈善的事,固然是行善,但最最重要的行善,还是行自己身、口、意三业之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所以,行善最主要的是行自己身、口、意三业之善。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就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护持戒品,纤毫不犯。”(详见《净土圣贤录》) 在“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的课程表中,第一阶段就是断恶行善。通过这一阶段课程的修学,明白了断恶行善的道理、方法以及实施步骤,就会使断恶行善做得更系统、更深入、更扎实。 与此同时,还应加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以除苦予乐,而无怨无恼、无恚无恨。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给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除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 问:我也深知断恶行善是净宗修学的基础,但是感到难于下手。怎么办? 答:关于断恶行善如何下手的问题,特向你推荐一篇短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白话及原文)》(其注释详见《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注释》),希望你反复阅读,揣摩、体会、实施。其中,实施这个环节特别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地实施,才能够领悟到文中真意;而且,反复阅读和揣摩、体会,也都是为了实施。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最好是按照“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课程表中,第一阶段“断恶行善”的四门课程,系统修学。同样的,在这一修学过程中仍以实施为中心。 问: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开示道:“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然“纵令一生造恶”,只要“临命终时,十念相续”就一定往生,何须断恶行善呢? 答:“纵令一生造恶,只要临命终时,十念相续,就一定往生”,这表明临终正念(十念相续)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临终十念相续是往生的唯一要求,只要临终十念相续,就能够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 但是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平日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而断恶行善是非常重要的助缘。所以善导大师开示道:“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开示中的“厉心克己”,就是策励自己、约束自己。一个放纵自己行恶的人,是做不到“厉心克己”的,而且与不含杂念的一心念佛不相应。 对此,慈云忏主开示道:“如此系心于佛,任运常自遮挡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所以 ,一个不厉心克己的人,很难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因此临终十念相续没有保证。反之,如果真是做到了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就不至于继续造恶,因为“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 虽然也有极为罕见的例外,一生造恶而做到了“临命终时,十念相续”。这种情形,是那些前生已经具备相当功力的修行人,由于没有断尽见思惑,而轮回至今生。今生又误入歧途,而造恶一生。临终时,在善友的开示下幡然醒悟,至心忏悔,并且做到了十念相续而往生。试想,如果不是基于前生的菩提心和深厚的功力,在临终众苦交煎之时,怎么能够顿生信愿,骤然做到十念相续? 所以自己决不可效仿,因为这种情形万个往生人中难有一个,这一道理自古以来祖师大德都有许许多多的开示和论述。 例如,蕅益大师云:“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洪名耶?”(《灵峰宗论·歙浦天马院普说》) 藕益大师又云:“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不杂妄念的念佛之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於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灵峰宗论·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 译文:要做到临终相续的十念,必须深植善根。现今若是逆、顺境缘一来,便不再有正念(不杂妄念的念佛之念),更何况临终时能够保持正念?况且,现今青天白日,明明朗朗,尚且不能够对明师善友真实的劝诫教导信受奉行,而妄图在临终苦现时,仅只借助于善友提醒教导就能够做到信受奉行吗? 四、随缘消业通过持佛名号来随缘消业,这是在实战中修炼十念相续和积习成性。而且,这样做会使生活更加平顺安乐,也为临终十念相续铺平了道路,防止临终业障现前。 妄念生起,便是转业、消业的缘,要立即抓住这个机会来转业、消业。转一次业,业种子便削弱一些。不断地转,便不断地削弱,乃至拔除。 〔业种子〕众生所造之业存储在阿赖耶识中,因其能生现行而开花结果,故名种子。业种子又称业习气,亦简称为种子、习气,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潜在的影响乃至操控。 祖师云:“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因此,每当业种子起现行,就要乘此机缘削弱它,乃至拔除它;反之,如果随顺习气,即造新殃,业种子便更加强大了,以后发作起来,更难控制。 妄念生起,这是业来缚心;以佛号取代妄念,这是心在转业。随时随地以佛号取代妄念,十句不行,再来十句,如此继续下去,不断地以心转业,日久功深,妙不可言。《菜根谭》云:“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 记住:随着现行之心念流,净除妄想和贪瞋痴的习气。念念不放过,念念透得过。功夫深了,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乐莫可言喻也。 有关消业除习之道,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中“识心的运作过程”一节,以及《以心转业》一文。 五、答客之问问:临终十念相续,与《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一心不乱,有何异同?有何关系? 答:临终十念相续,是讲临终时;而《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说一心不乱,是指平时(详见《一心不乱》一文)。此二者的关系是:平时一心不乱,是临终十念相续最可靠的保证,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此,道绰大师有一形象的譬喻:战马必须在平时就要进行实战训练。若是平时只用牠来拉磨,那么作战时牠也只会转圈子,而不能够冲锋陷阵。(道绰大师原文:“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wèi,石磨),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详见《道绰大师净修开示》)
问:“万修万人去”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出自永明大师的《四料简》。在此文中,比较了参禅与念佛的难易。这说明通过参禅来了生死的人,须要有宿世打下的基础,才能够成就;而通过念佛来了生死的人,不需要宿世打下的基础。任何人只要方法正确,精进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就临终十念相续,因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生了生死),这就是万修万人去。请特别注意“万修万人去”中的“修”字,非真修者,则不在“万人去”之数。
问:我能够成就临终十念相续吗? 答:你的问题,可以转换为:我能够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断恶行善,随缘消业”吗?因为,你要是平日就做到了“十念相续,积习成性;断恶行善,随缘消业”,临终就一定能够成就十念相续。 为此,首先你要立下决心和誓愿,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想一想病苦,想一想死苦,再想一想要是今世不能够往生而未来历劫所受之苦,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呢?佛言:“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佛说无量寿经》) 然后,勇猛精进,见缝插针地念;勇猛精进,见缝插针地练。这样,你一定能够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断恶行善,随缘消业”。诗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会发现,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许多理由要把你拖离念佛、拖向行恶(此时不行恶即是在行善,不行十恶即是在行十善),这正是业障现前,不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正是对你的信和愿的考验,这正是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紧要关头。何去何从,是恶还是善,是念还是不念,就看你的信和愿!语云:“两军相逢勇者胜。”念佛人,当是顶天立地披荆斩棘的大勇士! 〔十善〕十种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口四),不贪、不嗔、不痴(意三)。 当然,有些事情必须专心一意地做,但这种情形,一天当中能有多少时间呢?而且,当事情必须专心一意地做时,你要是真的专心一意地做,这正是修炼心念专一的大好机会!也正是成就“十念相续,积习成性”的增上缘。 你要是按照上面所说来做,你一定能够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云:“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净业专杂二修说》)
问:“十念相续,积习成性;断恶行善,随缘消业”之要诀中,何为重点? 答:十念相续是重点。随时随地十念相续地念,即是在积习成性;处于十念相续的状态,即是在断恶行善;妄念若起,立即以相续十念取代之,即是在随缘消业。所以,最省事而成效又最高的法子是: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不要放下十念相续地念。故善导大师谆谆教导道:“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净业专杂二修说》)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至要!至要! 〔厉心克己〕策励自己、约束自己。“厉心克己”四字,是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的强大武器。“克己”:约束自己。〔昼夜莫废〕昼夜都不要停止念念相续。 然而,要注意的是:如果自己做不到“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不要放下十念相续地念”,则一定要找出原因来。其实,“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不要放下十念相续地念”并不比上班艰难,而往生极乐世界胜过挣得亿万富翁不知高出多少多少多少倍!但为什么许多念佛人做不到“不要放下十念相续地念”,却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能够受尽委屈日夜操劳呢?原因就是被业障住了(你剖析自己,观察别人,就会明白业是在怎样地障难)。这就是为什么念佛人非常强调断恶行善和持戒为本,因为这是“十念相续,积习成性”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怎么能够摆脱业障的笼罩和纠缠,怎么能够做到制心一处呢?这就会让“十念相续,积习成性”流于空谈。关于怎样做到断恶行善和持戒为本,详见“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课程表。
问:“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具体应当怎样来修炼? 答:可分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不断地十句十句地念,使其熟之又熟,直到纯熟。另一方面,培养忆佛之念力,令其专注、连贯、持久。方法是:提一句佛号,即专注地、绵密不断地、如子思母地忆念阿弥陀佛(佛光照耀身心,得大加持);待到妄念欲起之时,再提一句佛号,即专注地、绵密不断地、如子思母地忆念阿弥陀佛;如此继续。两句之间不杂妄念,其时间间隔愈长愈好。日久功深,那时不仅十念相续,而且能够百念相续,千念相续,随时相续。 〔念力〕专念之力,能抗干扰和诱惑。《佛遗教经》曰:“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曰:“念力强故,得见我身。”〔佛光照耀身心,得大加持〕《佛说无量寿经》云:“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印光大师《大势至菩萨赞》曰:“如子忆母忆世尊(阿弥陀佛),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觉两相契,立刻返本还源,都摄六根妙难论。”〔三垢〕三毒的别名,即贪、嗔、痴。〔三涂〕火涂、刀涂和血涂,即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彼处众生常为镬汤炉炭所苦,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彼处众生常受刀杖驱逼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彼处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
问:我也知道应当精进念佛,经常在下决心,但总是事与愿违,每天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过去了。怎么办? 答:问题在于:人人都知道自己会死亡,但是潜意识中,总是妄执自己不会死。所以,对于死亡的日渐逼近漠不关心,即便偶尔想起,也赶快摆脱这一念头。因此,所作所为都是以自己不会死为出发点,造种种业,“终朝(整天)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就是这种情形;更不知道去寻求今生出离死亡之圣道;即便已经在修学今生出离死亡之圣道,也是懈怠放逸。所以,要常常返观自心,来反省自己:是否又陷入妄执不死之颠倒?古德常说:“念佛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也就是说,头上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死亡迅速逼近,念佛就是要赶快,迫不及待地扑灭这个死亡之火,抢在昏迷死亡之前成就念念相续。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这)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但念死亡的到来),甚勿放逸。” 〔少水鱼〕池水日渐枯竭之鱼。〔无常〕无有常住,亦指死亡、勾魂之鬼。〔甚勿放逸〕千万不要放纵逸乐而浪费精神和时光。 所以,要了生死,必须痛下决心。莲池大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详见《莲池大师“一笔勾”词》) 人们在发心改过的初期,都曾有过徘徊不前的瓶颈阶段,我们来看看先贤是怎样走出这个困境的。在《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译文): 当俞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於是就在次日元旦,拜祷天地,发誓要痛改前非,断恶行善。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做“净意道人”,以表示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誓言:铲除意恶。 刚刚开始断恶行善的那些日子,杂念纷起,乘隙而入,要么疑虑不前,要么懒散懈怠打不起精神。时光迅速过去,自己却依然是老样子。因此,俞公在家堂所供的观音大士像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若自己断恶行善有丝毫放松,就永堕地狱。”每天清晨,虔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一百声,以祈求菩萨的保佑。 从此,一言一行,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心放肆。凡一切能够帮助人的,有利於公衆的,不论事之大小,身之忙闲,人们知道还是不知道,自己力量够还是不够,都欢欢喜喜去做,曲意求全,直到办好为止。依随机缘,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方法,广植阴功。并且用伦理、道德、勤学、谦虚、忍辱、以及因果报应的道理,逢人就劝化教导。这样整天地做,都还感觉做得不够。每月的最后一天,就统计这个月的所言所行,然后写成疏文,在灶神的牌位前禀报。行持得纯熟了,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念佛人亦当如是,痛下决心,恪守誓言,一言一行,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心放肆。光阴迅速,人命无常,切莫掉以轻心,嬉戏游乐,虚掷时光,而悔恨无穷! 想一想,在世间要成就一番事业,是何等的辛苦,何等的艰难!而且事不由己,须得求人,须得战胜竞争对手。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既不求人,又无竞争,仅需尽到自己应有的努力!所以印光大师开示道:“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善导大师开示道:“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昼夜都不要停止十念相续),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净业专杂二修说》) 〔厉心克己〕激励自己、约束自己。“厉心克己”四字,是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的强大武器。这里的“厉”同“励”,振奋、激励。“克己”:约束自己。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佛说无量寿经》中谆谆劝勉道:“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道德〕正法名为道,得道而不失谓为德。
问:我十念相续本来念得好好的,不知怎么搞的,大倒退了!怎么都念不好,烦乱、疲惫、昏沉相继而来,甚至妄想盘旋不去。这该怎么办? 答:这不是大倒退,而是前行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功夫得力,将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无量劫来的业种子逼急,蹦了出来。你要冷静地沉着应战。对付的办法,一个字:熬。用真信切愿焕发出来的热情和毅力来熬,熬过去就是胜利!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抖擞精神,始终不放下佛号。“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只管照顾好自己的佛号就翻不了船!“不管身心多疲惫,求生净土愿不退。”熬的时候虽说是要咬紧牙关,这主要是指坚韧不拔的信心,和不向困难低头的决心。但在具体做的时候,不妨来点小幽默,而且面带微笑,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记住,这是黎明前的黑暗。熬过这关,就是大胜利。 〔无量劫来的业种子逼急〕江味农先生在《复毛敬泉居士》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经验谈:“忆前五年,弟(江味农先生自称)在北京,一日正念佛次(有一天正在念佛的时候),忽起大恶念,骇极,汗出如洗(大汗淋漓),竟有数日不敢作功课。嗣思(随后自思)生平绝无此想,何来此念,殆多生业种乎(大概是多生以来蕴藏在阿赖耶识中的业种子罢)?稍稍自释(稍稍自行宽解)。然究疑莫能决(然而究竟是怎么回事,自己不能确定)。后叩诸谛老法师(后来请教谛闲法师),谛公曰:‘此多生种子(这是多生业种子),今为佛力熏逼而出,由此加功,即可拔去根株(即可根除这些业种子)。’” 憨山大师在《答郑昆岩中丞》一书中,也有这样的开示:如果工夫做到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缘无故突然四起。或者欲念横发,或者心生烦闷,或者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奈何。这是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无量劫来的习气种子(亦名业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这是最紧要的关头,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它们笼罩,决不可由它们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是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若是欲念烦恼还盘旋不去,就在这些念头起处,一直紧追下去:我这里本来并无此事,问它自何处来?毕竟是个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下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必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原文详见《禅净要旨》中“修悟法要”一节。) 另外,当烦乱(或疲惫、或昏沉)时,你就仔细观察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当你这样观察时,烦乱(或疲惫、或昏沉)会逐渐变得不那么强烈,也不那么搅扰人了,心就慢慢安宁下来了。
不管身心多疲惫,求生净土愿不退。
问:什么是出离心? 答:出离心就是出离娑婆世界、出离生死轮回之心。这是一切修行的原动力。净土宗常说:“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厌离娑婆就是出离心。修行懈怠畏难,贪恋尘事欲乐,这都是出离心不强的具体表现。所以,修出离心是净宗修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此,历来祖师大德都有许多重要的开示,详见《欣求极乐厌离娑婆》一文。 修出离心的关键是:看破,放下。要注意的是,放下并不是放弃、逃避。对于现实生活,念佛人要勇于面对,勇于承当。尽责尽力地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也是修行,而且是非常殊胜的修行。在锤炼中挺进,品位必高。(详见《佛法在世间》一文) 问:藕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这是什么意思? 答:这里的“七日”是指一心不乱。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人又问道:临终十念或一念相续都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何必要有念佛一心不乱的功夫呢?答:若无平时一心不乱的功夫,哪里会有临终之十念或一念相续呢?”古时行文,喜好用典(引用典故),“七日”之典故出自《佛说阿弥陀经》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关于若一日乃至若七日达到一心不乱的注释,详见《阿弥陀经注》。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