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为什么要断恶行善

佛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明德

 

问:断恶行善对学佛有什么意义?

答: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断恶行善的核心是:循天理,去私欲。《佛遗教经》中,佛言:“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四十二章经》中,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如身上裹着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所以,信因果、循天理、去私欲,这是学佛的基础。因此,印光大师不遗余力地宣讲断恶行善,这在大师的《文钞》中随处可见。

〔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欲〕对色、声、香、味、触的欲求。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悦耳的声音和动听的言辞;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持戒清净,就是要能够控制五根,不为五欲所动。

对净宗学人而言,《佛说阿弥陀经》中,佛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中的愿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并且要求临终正念分明(临终十念相续,详见《往生的条件》。试想:平时都是私欲在操纵,善根福德从何说起?厌离娑婆从何说起?临终能够正念分明(临终十念相续)吗?

〔善根〕即身、口、意三业之善,因其能生妙果,故谓之善根。

对禅宗学人而言,要做到无我无念。平时都是私欲在操纵,能够无我无念吗?必然是口口说空,步步著有。

所以印光大师说道:“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世间和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当以世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即《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俾(使)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请特别注意“人人可以了生死矣”这一句。

〔世出世间〕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是众生的世界;出世间是佛菩萨的世界。〔阴骘(zhì)〕即“阴德”

 

问:上面说“去私欲”,这岂不是禁欲主义吗?

答: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去私欲的道理。孔子曰:“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愿意要的,不可施加于别人。)为什么要“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呢?除了道德、良心乃至法律要求我们应当这样做以外,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你所发出去的,统统都会回来”——这是宇宙的法则。就像物理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一样,只要有作用力,就必然有反作用力;你推墙壁,墙壁就推你。你发出去什么,你就会遭受到什么。你做恶事,恶事就会加诸于你;你说恶语,恶语就会加诸于你;你起恶意,恶意就会加诸于你。反之,你做善事,善事就会加诸于你;你说善语,善语就会加诸于你;你起善意,善意就会加诸于你。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有一句成语叫做“请君入瓮”,说的是武则天下面的酷吏周兴的故事。有人告密说周兴和丘神勣(jì)串通谋反,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于是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一边饮酒,一边议论一些案子。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承认罪行,有什么办法使他们认罪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拿一个瓮,用炭火在周围烧它,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在周围烧着,于是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瓮里去吧(请君入瓮)!”周兴非常惊慌,当即磕头认罪。

宇宙大法官也是这样,对于作恶之人,统统都会请君入瓮。所以,在《佛藏经》中,佛言:“恶有恶报。”这就是有恶因,必有恶果。智者畏因,是知道造因必受果;愚人畏果,是愚人不相信因果法则,或者是不愿意相信因果法则,造因时肆无忌惮,祸殃来临,就惊慌失措,怨天怨地,唯独不知道怨自己。

你所发出去的,统统都会回来”这条宇宙法则,对善心、善语、善行者,也同样适用。所以,佛在说了“恶有恶报”之后,紧接着就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就是宇宙的因果法则,或称之为因果报应。世人都是“近视眼”,只看见目前,不知道还有未来,更不知道还有来世。就像知了(蝉)只顾享受夏天,却不知道秋天和冬天会相继到来!

在哲学上有句名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一般人以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忘记了这个“干什么”是在造因,必然还会有果来报。你有从楼上跳下去的自由,就有摔断腿的自由;你有大吃大喝的自由,就有疾病缠身的自由;如是因,结如是果。所以,智者知道,只有对必然(因果报应)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你想要有得福免祸的果,你就必须造此得福免祸的因。如果你想要有健康、快乐、长寿的果,你就必须造此健康、快乐、长寿的因。

以上是就世间法来说。学佛人的目标是出世,出离三界,了断生死。净宗念佛要做到临终正念分明(临终十念相续);禅宗修学要万念归一、一归于无而明心见性。所以,除了要修定力,还必须削除尘世的牵缠力。心就像一匹马,如果是驯服的马,只要缰绳一带牠就不会入歧途,甚至牠自己就知道要走在正道上。如果是匹没有驯服的马,你就必须随时随地勒紧缰绳(定力),来驾驭牠。一旦野性发作,可能还驾驭不住呢!去私欲就是削除尘世的牵缠力,以做到修行功夫得力,临终正念分明,确保了生死出三界。

读了以上这些话,你还会认为去私欲是愚昧、是迷信,是所谓的“禁欲主义”吗?

 

 

参考阅读:

感应篇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