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學

智鈺

返回学院           返回园地

 

其修也,有從入之階;

其證也,有自得之實。


一、發菩提心

二、正確知見

三、解行並進

四、出離三界


學佛的目的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也是每一個學佛人的偉大使命。那麽,怎樣來達到這一目的,完成這一使命呢?

一、菩提心

學佛,首先必須發菩提心,因為發菩提心是成佛度眾生這一偉大使命的莊嚴誓言,是橫渡生死苦海的燈塔,是乘風破浪的動力。

徹悟大師云:“大心(菩提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已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徹悟大師遺集》)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云:“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彭際清《省庵法師遺書序》云:“昔我世尊始成正覺,嘆曰:‘奇哉!奇哉!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吾壹不解(我一直不理解)此諸眾生於妄想執著,何苦而不離?於如來智慧,又何憚(畏難)而不證?卒(終於)乃舍父逃逝,長劫漂流,甘為客作賤人,而不知反此?無他故,不覺而已矣!菩提心者,即覺之異名。才覺,則現前妄想執著,全是如來智慧。蓋如來智慧無體,以眾生妄想為體;眾生妄想無體,以如來智慧為體。如水成波,全波是水。從本以來,畢竟當住無餘涅槃故。然而覺與不覺之分,斷不可以自瞞自昧者也。於此瞿然而思,砉(皮骨相離聲)然以解,則菩提心之發,自有沛然莫御者。此心既發,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現前,又何用他求哉!”

二、正

虛雲老和尚說:“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起休。”《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此,學佛人具備正確知見,至關重要。如說修行網上佛學院(學院網址:www.cfolu.com)的課程安排,就是通過系統的修學,以建立正確知見,並落實在行持上。其修學共分四個階段:一、斷惡修德;二、戒定為本;三、般若破妄;四、極樂為歸。培養的目標是:發菩提心,解第一義,信願持名,一心不亂;牢牢掌握佛法基本理論,具備直接閱讀經論原文的能力,為弘法利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學院的具體課程如下表:

一、斷惡修德


二、戒定為本

三、般若破妄

四、極樂為歸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四學年

第五、六學年

地藏菩薩本願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金剛經


阿彌陀經要解

十善業道經


八大人覺經

心經

念佛論

了凡四訓

佛遺教經

六祖壇經


禪淨要旨


俞淨意公遇竈神記


大念住經

佛藏經

念佛三昧摸象記


三、解行並

學佛是一個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過程,因此經論的修學,最終都要落實在行持(心念和行為)上。

修學的方法是:聞→思→修。聞,是聽聞教法(包括閱讀教法);思,是思惟教法之義理;修,是按照教法之義理,切實行持。通過這一過程,將我們的無明知見,轉化成正知正見,並落實在身(行為)、語、意上。在這個過程中,薰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過不斷地薰習,才能悟入佛的知見,生起慧解,指導自己的行動。

一般來說,修學一部經論時,首先要將它劃分成若干個單元,例如以品或章來劃分。

首先,對每一個單元:

1、粗讀。將這一單元讀三遍,建立起一個總體認識,清楚地知道本單元的具體內容是什麽。

2、細讀。劃分段落,寫出段落大意,和本單元的中心思想,並且對難字、難句都要清楚明白。

3、精讀。通過精讀,術語名詞的含義要記得住,能夠背誦精要的句偈,並且能夠講述本單元,特別是對難點難句的闡發。

然後:

4、全書融會貫通。其要求是:寫出全書的中心思想和脈絡,能夠不看教材而略述全書。

5、薰習。通過不斷地薰習,悟入佛的知見,生起慧解,指導自己的行動。這一步非常重要,要時時在境緣上運用、勘驗、轉化、提昇。

對於初學者而言,直接從經論原文下手是相當困難的,最好從注釋本開始。當具備一定能力之後,就要直接閱讀經論原文,這樣更容易生起慧解。所以在用注釋本修學時,就要有意識地培養直接閱讀經論原文的能力。如說修行網上佛學院的教材,就是這樣設計編寫的:幫助讀懂所注釋的經論,同時培養直接閱讀其它經論原文的能力。教材如下表所列:


一、斷惡修德


二、戒定為本

三、般若破妄

四、極樂為歸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四學年

第五、六學年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錄


佛說四十二章經注

金剛經精解


阿彌陀經要解注

十善業道經注


八大人覺經注

心經精解

念佛論

了凡四訓注釋

佛遺教經注

六祖壇經精解


禪淨要旨


俞淨意公遇竈神記注


大念住經注

佛藏經選注

念佛三昧摸象記精解


四、出三界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所以,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說羊車(聲聞乘)、鹿車(緣覺乘)、牛車(菩薩乘)乃至大白牛車(佛乘),都是要救度眾生出此三界火宅。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生,下至餓鬼、地獄;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身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禪十八天;無色界是已無色身,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輪回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首先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那麽,怎樣出離三界呢?答案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最易、最捷、最穩的途徑。而念佛法門中,持名念佛又是最易、最捷、最穩者,古德贊為“徑中又徑(捷徑中之捷徑)”。

一切其它法門要出離三界都必須斷盡煩惱,而持名念佛只要能夠用佛號伏住煩惱,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用佛號伏住煩惱,比起斷盡煩惱來說,實在容易得太多太多。並且一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證不退位,在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的教導下,清淨大海眾菩薩的切磋幫助下,迅速成佛,满菩提願。所以,持名念佛是最為殊勝的了生出死法門。

持名念佛的具體方法甚多,其目標都是要達到一心不亂,以確保臨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佛說阿彌陀經》中,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念佛一心不亂的最大障礙就是妄念。在《覺知念佛》一書中,詳細分析了妄念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克服妄念,並且詳細講解了達到念佛一心不亂的具體修學步驟和方法。《覺知念佛》是如說修行網上佛學院的實修教材,其網址是:http://cfolu.com/001jzn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