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修行功夫湛然
修行功夫有三段:一、念起不随(业不能系);二、爱恶已泯(了断生死);三、微细念息(圆证佛果)。 圭峰大师云:“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同“则”)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了断生死),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圆证佛果)。”(见《景德传灯录》) 这里讲了修行的三个层次: 一、伏烦恼。其要求是:妄念若起,都不随之。(请特别注意句中的“都”字。)其果效是:临命终时,业不能系,虽然有中阴身,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 二、断烦恼。其要求是:爱恶之念已泯。其果效是:了生死(不再有分段生死),出三界。 三、证佛果。其要求是: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其果效是:不再有变易生死,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 〔中阴〕中阴身,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胎。〔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业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中的圣者,已断见思惑,了脱分段生死。在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见思惑〕见惑和思惑。见惑是凡夫在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不正见;思惑是凡夫们在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之烦恼。此二惑是众生流落三界枉受生死的根源,断之即能了生死、出三界。 〔粗念、细念、微细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例如,对念佛人而言,妄念是粗念,念佛之念是细念,粗念若息,即是一心不乱(万念归一)的境界。通常,当粗念和细念均息,就称为无念,这是一般所说的无念,即一念不生(一归于无)的境界。进一步,如果微细念也停息,这是究竟的无念。所以,“无念”一词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例如“本心无念”的“无念”,即是指究竟的无念。〔微细流注〕即微细念,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微细念暂息,即明心见性;微细念永息,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则圆证佛果。《大乘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修满十地),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圭峰大师云:“若微细流注(微细念)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见《景德传灯录》) 〔爱恶之念已泯〕元音老人说:“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达到平等无为之境。作到这个地步就能变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 那么,具体怎样来做功夫呢? 圭峰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 〔空寂之知〕空寂之知是无念之知,为了区别于见闻觉知的取相之知,因此也称之为“灵知”。(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憨山大师《观楞伽记》云:“心寂而知,真妄皆离,即名自觉圣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空寂之知,乃众妙之门。(详见《知之一字》)《修心诀》云:“悟此(空寂之知)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动解脱;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长劫轮回。”(详见《修心诀精解》)〔坐一如〕“坐”:坚守。“一如”:一者,不二之义;如者,不异之义。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坐一如”:坚守一如。就具体行持来说,就是:善恶都莫思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云:“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妙用无穷如恒河沙数)。”(详见《六祖坛经精解》) 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空寂之知),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 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善恶都不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觉悟到诸相是幻,心中自然无念(善恶都不思量)。妄念若起,就要立即觉悟到这是以幻为真,被幻相所转。觉悟到了这一点,妄念也就立即消失。修行之妙门,就在这里啊!〔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当功夫上路,妄念一起,便凛然一觉,妄念即无踪影。 但得无念知见(只要做到无念之知和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 〔无念之知和见〕此知此见,如镜映物,而无思惟计度。也就是:知道只是知道,看见只是看见,而不起思量。憨山大师云:“此经(《楞伽经》)直指众生识藏即如来藏,显发日用现前境界,令其随顺观察自心现量,顿证诸佛自觉圣智。”(《观楞伽宝经阁笔记》) 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诸相非相〕所有一切相都是幻象。《金刚经》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注释详见《金刚经精解》)〔生灭灭已〕《涅盘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详见《雪山偈注》)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是观心功夫。怎样观心,详见《观心》一文。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