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一心不乱湛然
一、一心不乱确保往生《佛说阿弥陀经》,乃世尊不问自说之心要,各方佛赞之深经,究竟方便之妙法,最极圆顿之指归。经中,世尊专门开示了如何确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信愿持名,一心不乱。从而立定了净土宗之宗纲。 《佛说阿弥陀经》中,世尊说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净宗第九祖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云:“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详见《阿弥陀经要解注》一文) 信和愿必须在精进念佛上体现出来,方可为真信切愿。将蕅益大师开示的“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与“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两句连贯起来看,其具体意思是:非一心不乱之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所以真信切愿的落脚点和具体表现,是在一心不乱之持名妙行上。 净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云:“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彻悟大师法语》) 在阿弥陀经之玄奘大师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佛言:“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又,舍利子!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详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注》一文) 请特别注意:“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真信、切愿、实行。信愿行如三足之鼎立,缺一不可。信是眼目,愿是动力,行是实施,是信愿的具体落实。《径中径又径》云:“信既笃矣,愿既坚矣。无实行以自励,则信为徒信,愿为徒愿。空言无补,何能幸获?凡事必有苦行,方可成就,况出世之大乎!”故我净宗学人,当以一心不乱之实行,证其真信,满其切愿。 二、往生之原理念佛之所以要一心,是因为“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大师云:“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印光法师文钞·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关于此临终十念之所以往生,印光大师解释道:“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大师这一段开示的原文是:“《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原注: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 印光大师又云:“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 莲池大师云:“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竟生彼国。”(《阿弥陀经疏钞》) 请特别注意:“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这就是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原理! 三、何谓一心不乱问:何谓一心不乱? 答:将阿弥陀经的两种译本对照,罗什大师译本:“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玄奘大师译本:“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即知一心不乱就是系念不乱。由此可知,鸠摩罗什大师当初译成“一心不乱”,意思是:一心一意地念佛,不为烦恼所乱,历历分明,不昏不散。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善导大师所说的“念念相续”。
问:你所说的“历历分明”,是否是说佛号要念得清清楚楚? 答:不是这个意思。“历历分明”是说所念的佛号要在心中历历分明 。张光纬云:“吾向来念佛,亦只囫囵念过。今始知须字字从心里出,还须字字入心里去。当念佛时,先要闭目端坐,凝神定虑,不可有一毫杂乱心、躁竞心、昏惰心。开口出声,务令声从心发,心借口传,息调声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续。分之则一字可作一句,贯之则百千句直如一句。绵绵密密,自一声以至千万声,自一刻以至十二时,无断无续,不缺不漏。久之纯熟,华开见佛,到时自验,决不赚人。......愿以此告诸念佛人。须知心念,莫但口念。入此门时,去佛不远。”(《净土剩言》)
问:“不昏不散”是什么意思? 答:“不昏不散”的意思是:不昏沉、不散乱。这是说:妄念若起,知而勿随,不为妄念所乱。所以,念佛一心不乱不是说一个妄念都不起,而是说不被妄念瞒昧(不昏),不让妄念相续成想(不散)。总的来说,不为妄念所乱。当然,这只是一心不乱最初步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就会达到念念无妄念,佛号纯然一片的境界。
问:什么是事一心和理一心? 答:事一心和理一心的全称是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以上所说的一心不乱,即事一心不乱,是通过持名念佛来达到。理一心不乱是明心见性,这是通过修念佛三昧来达到。蕅益大师云:“事一心者,历历分明,不昏不散是也;理一心者,默契无生,洞明自性是也。”(《灵峰宗论·梵室偶谈》)
问:经云:“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在一日之中,乃至七日之中,真的能够达到一心不乱吗? 答: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乃例举之词,省略的说法。详细的说法,例如世尊在《大念住经》中所说:“比丘们!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年,就可以期望有两种果报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证阿罗汉果),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证阿那含果)。比丘们!不用说七年,......比丘们!不用说六年,......比丘们!不用说一年,......比丘们!不用说七个月,......比丘们!不用说一个月,......比丘们!不用说半个月,如果有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天,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四果〕修四圣谛有四种果位: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其中,四果阿罗汉是最高果位,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至于“在一日之中,乃至七日之中,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之问,回答是:念佛一心不乱是万念归一的境界,而万念归一这仅只是修行的最初步境界。就禅宗而言,须经万念归一、一归于无而明心见性,这才是破禅门三关的初关(破本参),后面还要破重关和牢关。所以有些禅人已经万念归一,但是离明心见性还相当遥远,一旦闻说净土法门之殊胜,转而念佛,即可在一日中乃至七日中念佛一心不乱。自古以来,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详见《净土圣贤录》。而已经明心见性的禅人转修净土法门,他们一日之内即可念佛一心不乱,许多后来还成为净宗之祖师大德,详见《净土圣贤录》。至于一般尚未达到万念归一的学佛人,时间就会长些;具体要多久,取决于各人的基础和修学进度。一般来说,只要方法正确(例如,按照《觉知念佛》来修),通过刻苦努力,人人都可以达到念佛一心不乱。此事须要有自信(深信自己能够达到一心不乱)、恒心和毅力。关于自信、恒心和毅力可以改变命运,俞净意公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详见《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原文及白话)》(其注释详见《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注释》)。 所以,念佛人须当真信切愿,精进不懈。虽然一生勤苦,须臾间尔;一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无量,快乐无极,成佛度众生,满菩提大愿。
问:有人说:“‘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不杂乱’。‘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行杂修。”这样来解释“一心不乱”对吗? 答:这样的解释是非常错误的。所谓“一心不乱”,《佛说阿弥陀经》明明讲的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也就是说,执持名号时,心念专一,而不散乱。所以,“不乱”是说执持名号时,心念不散乱,哪里是“不杂行杂修”的意思呢?藕益大师明确地开示道:“事一心者,历历分明,不昏不散是也。”(《灵峰宗论·梵室偶谈》) 对于什么是一心,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明确开示道:一心者,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详见《昙鸾大师净土开示》一文) 而这些人说:“善导大师有一首偈语解释一心不乱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于是得出结论:“‘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修杂行其他的法门,所以,很简单,‘一心不乱’就是‘专’。”“一心不乱,即是‘专复专’,不杂行杂修。” 事实上,善导大师“教念弥陀专复专”这首偈,是在教导要专持名号,而且要妄念愈来愈少——专复专。那么,专到什么样的境界即得往生呢?善导大师明确地开示道:“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然后语重心长地叮咛道:“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而念念相续,正是藕益大师所说的“历历分明,不昏不散”,正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才是“一心不乱”的正确诠释。 我们辨明经义,是为了指导修行实践,而修行实践的正确和精进与否,决定了我们命终之后的去处和境遇(境况和遭遇)。这不是口舌之争,到时候都要兑现的。所以在辨明经义时,务必诚实(不可自欺欺人)、仔细,否则误了自己就已经够惨了,又还误了其他许多念佛人,这个因果怎么背得起! 禅宗有一则公案“他日涅盘堂孤灯独照时自验看”,发人深省:克勤禅师(大慧禅师的师父)年轻时,博通经教,投五祖法演座下。一日入室请益,克勤自逞豪辩。五祖不悦,云:“是可以敌生死乎(你这一套敌得了生死吗)?他日涅盘堂孤灯独照时自验看(他日临危时你自己来验证)!”克勤忿然而去。至金山,染重病。危困中,以平生所学应对,无得力者。追忆五祖之言,乃自誓曰:“病稍愈,即归五祖。”后稍愈,即束包而返。五祖一见而喜,令入侍者寮。 〔涅槃堂〕送病僧入灭之处。
问:关于怎样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众说纷纭,学人无所适从。应当如何来辨别?如何来抉择? 答:正确地抉择修行道路,这是十分重大的问题。修路若错,南辕北辙,虽然自己刻苦努力,却愈修愈迷,烦恼丛生,白白耽误了一生,死后堕恶道,真是冤枉之至!建议你仔细地阅读《西方确指》(详见《西方确指注释》一书),这是来自西方极乐世界的觉明妙行菩萨之开示录。书名“西方确指”的意思是:确切指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修行正路。 〔南辕北辙〕目的地在南,车子却向北而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四、怎样达到一心不乱问: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易行道? 答:出离生死轮回的途径有两类:通途法门和净土法门。通途法门必须要断尽烦恼,才能够出离生死轮回,这是极其困难的。而净土法门只须达到念佛一心不乱(用佛号伏住烦恼),临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出离生死轮回,这比断见思烦恼容易得太多太多。而且,只要方法正确,通过刻苦努力,念佛一心不乱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故云净土法门是易行道。
问:怎样能够达到念佛一心不乱? 答:达到念佛一心不乱的最大障碍,是妄念。在“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的实修教材,《觉知念佛》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妄念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克服妄念;并且详细讲解了,怎样达到念佛一心不乱的具体修学步骤和方法。只要是真信切愿,刻苦努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达到念佛一心不乱。(更具体的回答,详见《怎样达到念佛一心不乱》一文。)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