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

郑韦庵居士著述
(1933年佛学书局出版)

 

附录:念佛现世获十种殊胜功德浅释


 

编者按:

憨山大师云:“如此念佛,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单单只有一声阿弥陀佛现在目前,一心不乱,自然得见阿弥陀佛亲来接引。一念之顷,即得往生净土,从此即得永脱生死之苦,高登极乐,莲华化生,便是一生念佛之效验也。”(《梦游集·示宜华众道人》)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具体而又切实地教导我们在各种境缘中,如何用心,如何念佛。时时披阅之,不断地揣摩、领会、实施,必定永脱生死之苦,高登极乐。

自序

若论净土,法门广大。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十方纷来,数如雨点。于修行中不专念佛,于念佛中不专持名,而已高标姓字,稳坐金台。此盖或乘大愿,或由妙悟,或备众福,或秉戒力,或精观想,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以今言之,观既未易成就,戒又未易全持,众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钝根可得,大愿坚固,更罕有焉。若不再从老实持名上出一头地,必致长沉苦海,永受轮回。千佛慈悲,亦难救汝。故持名一法,普摄三根,速归净土。方便之胜,无过于斯。深浅合离,惟人自取。勉矣前程,幸毋自误。

护意根持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应毕则舍(应付一毕则当舍去),勿令缠绵,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缠绵者,意地(第六识)用事故也(用事之故也)。若念到心地光明时,意地自妙於观察(第六识自然起妙用,善于观察诸法之相、众生之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当知念佛能转凡为圣,为世出世间第一了脱之方。

〔意地〕这里“意”指意识(第六识),是支配一身之所,又为发生万事之场处,故曰“地”。〔妙观察智〕妙观诸法之相、众生之机,而施展说法断疑之用。〔意根〕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一,即指第七识(末那识)。“根”为能生之义。六根中之前五根所对之境为四大(地、水、火、风)所形成之色法而产生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根所对之境则为心法,而产生意识。二、又作意地,即指第六识(意识)。

戒口业持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杀、盗、淫、妄之事,不可任口头播弄。若一涉及,当自思维,念佛之人,不当如是,猛念佛数声,以提醒而涤荡之。

端身持名

〔端身〕这里的“身”是指行为、举止。端身,就是端正行为、举止。


既以此身念佛,於一切行、住、坐、卧时,务常端正(行为举止务必时常端正)。身若端正(行为举止若端正),心即清净,当人自验(你自己可以试验),诚不我欺(绝无欺诳)

过珠持名

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于四字中,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上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高声持名

若神智昏沉时,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到得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且耳根最灵,外缘易入,声感心动,杂想炽然;惟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心听自声,声声快足,一切闲是闲非,自然罢遣也。

低声持名

若精神散失时,或劳极逼迫时,不必高声,自收敛神明,低声细念,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便可高声念佛。

金刚持名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高声低声总觉不便,则只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

默然持名

又或高声低声,都不相宜,手过珠又嫌烦碎,金刚持仍嫌著迹,古有至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声音,但使系心一缘,微以舌根(舌为六根之一,故曰“舌根”;这里的“舌根”就是指“舌”)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

〔念根〕五根之一,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调息持名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矣!

随分持名

或时昏沉多,则经行以持之;或时杂乱多,则端坐以持之。即使行坐皆不合宜,或跪或立,乃至暂卧,亦广作方便,持名随分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却,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也。

到处持名

不问净处秽处、闲处忙处、高兴处失意处,但自迥光返照,自思曰:此等境界我从久远劫来,经历过百千万亿遭也,惟于念佛往生一事,未能办得了当,所以轮迥辗转,不得出头。我今亦不他念(我现在再也不作它念),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断此念头(只管发誓:此念佛之心,至死也不断此念佛的念头)。何以故?念佛的念头一断,一切善、恶、无记种种杂念则又生也。

虽至大小便时,女人生产时,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如儿呼母,那管母之嫌与不嫌。若怕他嫌我,便不呼唤,则小儿之堕落坑厕者,只有一死而已,何日见母哉!

〔无记〕非善非恶,无可记别。

有定无定持名

有定者,早晚二时,划定常课,从今至死,不增不减,其馀十二时中,能念一句则念一句,不论高声低声。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然哉(是这样啊)!然哉!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西方确指》云:“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对像离像持名

对像时,即以此像为真佛,不拘一方,不问三身(不问是法身、报身,还是应身),但思我止一心(我止于一心),心止一佛(心止于一佛),面对感念(面对真佛而感激思念),诚敬可知,诚敬之至,必邀灵感。若无佛像时,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动念时,当念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业自能消灭也。

忙中持名

能一句则一句,能十句则十句,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诵。白乐天诗曰:“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即使)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古人之用心,亦可见矣!

闲中持名

世间一切苦人,求闲不得,故不能修行。今闲矣!又闻此念佛之法,务须绵密持续,振作收敛,方能不负光阴。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济事,虚延岁月,辜负四恩,一朝无常忽到,将何抵对耶?

〔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尊贵持名

今世之福,从前世修来。尊贵一辈(身世显贵的这一类人),大半苦行高僧转世(大半是苦行高僧转世)。但虽有荣华,不能长久,设再造孽,必致沉沦。当自思维,与其带业归去,不如借水行舟,或置念佛堂,或选念佛僧,或刻净土书,或置弥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更宜决志往生,为富贵贫贱一切人修行榜样(为富贵、贫贱一切人,做个修行的榜样),法王使者(成为佛的使者),尊胜如何?

卑贱持名

呜乎!身为人役,苦矣!不求出离,苦之苦矣!当知四字佛名,不论尊卑贵贱、老少男妇,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称名号,求生极乐,不间不断,现世自获利益,没世(离开人世)自得往生,阿弥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静细持名

〔静细持名〕可能传抄或者印刷检字有讹,似应:静思持名。〔静思持名〕心中默定“阿弥陀佛”这一念,百毒不侵。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不可落入狂慧),最宜静细(静思)念佛以坚固之。当知智慧人念佛,则天下之念佛者必多;智慧人念佛,则外道之修行者易返。何以故?有智慧之声名以启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也。

老实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实修行,最为难得。祖师云:“参禅中,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今之念佛人,正患其不痴钝耳。老实二字,是生西方之一直大路,何以故?老实者,不於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喜庆持名

或因人而喜,或因事而庆,虽细小之端,皆人生乐境也。当知此乐虚幻,不能久常,乘此好时,回光念佛,则仗佛光明,于顺境去多少恶念,吉祥连绵,如意修行,直至命终,往生极乐,不亦大快也哉!

许愿持名

持名原为往生,然诸佛威光,不可思议,念彼名号,所愿从心,所以经言念佛有十种利益也(详见附录《念佛现世获十种殊胜功德浅释》)。与其祈祷鬼神,杂修事忏,广许恶愿,旁信巫师,不如以念佛期许之也。或曰:“如其不应何如?”答曰:“子未念佛,先忧不应。即此不应之因,必招不应之果。如是因,如是果,可畏哉!”

解释持名

〔解释持名〕在逆境中,持名念佛而得解脱释放。


凡一切逆境当前,俱是惑缘照面,不可再起恶念,引起将来恶果。只须顺而可避则避之,可消则消之。但随因缘,勿忘念佛。佛有无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缘即转,无疑也。

愧奋持名

凡今生前世,恶果成就,苦报必来。故一切苦,即一切恶也。不可诿于命运之不济,但当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五脏)若裂,悲伤感奋,痛不欲生。如此,则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今之僧俗念佛者,或口念而心驰,或念时心摄,歇即心昏。又有正念佛时,间以杂语。如此,虽念到终身,绝无灵感。人见之者,遂谓念佛往生,终成虚语也,岂佛之咎哉!

恳切持名

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然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岂明佛性乎!既悲矣,则当思出苦,当思与一切众生毕竟出苦,当思佛之所以称大悲者,为其能拔众生出苦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念宜何如恳切耶(其念应当何等的恳切啊)

供养持名

〔供养持名〕称名念佛是法供。心之法供,胜于一切财供。


凡遇佳节,或佛诞日,香花灯果,随时供养,是谓财供,非法供也。心之法供,胜于一切财供。近来邪教盛行,上供之法,广罗祭品,何益修行?如“清净普度皇极寿元”、“无为大乘”等种种邪教,请乩圆光,招魂引鬼,耗人家财,欺世妄言。而于念佛一门,迥然各别(而念佛法门是法供,与种种邪教之财供迥然不同),有识者万勿为所惑也(有识者万勿为种种邪教所惑也)

报答持名

父母之恩,恩之最大者也。宜如何报之哉?一切饮食供奉,立功扬名,衡以世间之法,报非不善,然究非了局。我惟报以念佛为彼迥向西方,已为下一金刚种子,再出头来,自有解脱时分,况无边罪障,悉能消释乎?欲报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布施持名

凡见苦恼者,先安其身,然后开导其心,劝之念佛,所谓: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历劫之苦,念佛为要。或见人有难,力不能救,当急为彼念佛,安其魂识。或清夜朗诵,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诵佛名,能消冤厉。当思我此一声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上至世界之最顶层),下极风轮(下达世界之最底部),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议也。

心念心听持名

心忆而后动於舌,舌动而复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是为心念心听也。心念心听,则目自不能妄视,鼻自不能妄嗅,身自不能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

声中持名

念佛之声,既已纯熟,于六尘中,惟一声尘。六根之用,全寄於耳,身亦不觉其旋绕也,舌亦不觉其鼓动也,意亦不觉其分别也,鼻亦不觉其呼吸也,眼亦不觉其关闭也,观音势至两圆通,即是一也(到此地步,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与大势至菩萨之念佛圆通,即是一也)。无不通也,无不圆也。根即尘也,尘即根也,根尘即识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调,久当自入。

凡念佛时,取净地四五尺,右绕一匝,然后徐徐出声,渐渐声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后,觉自己心声透露,旋绕太空,圆裹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声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声中而念佛也。此是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十八界〕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名为“十八界”。

光中持名

声者,心声也;光者,亦心光也。心声旋绕之处,即心光焕发之处。安住于心声中而念佛,即安住于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镜中持名

心声旋绕,心光焕发,心体自然披露矣!夫此一真心,如大圆镜,洞达无遮,十方三世,我佛众生,浊世苦轮,净邦莲萼,皆镜中影也。声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镜中,此是最胜境,能永灭心垢,宜加意勤习之。

不断持名

朝也念,暮也念,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净处也念,秽处也念,无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应酬有时间断,然断其言句,不能断其真命脉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不杂持名

不杂者,即是止也。止者,定之机也。止杂念,而正念现矣!杂念有三:一善念,一恶念,一无记念。三者除尽,方为不杂。心要寂寂,寂寂则善恶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则无记念不生。佛外无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是观也。观者,慧之机也。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现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即禅即佛持名

或看一话头者,谓之参禅;或坐或息念者,谓之坐禅。参也坐也,总是禅也。禅也佛也,总是心也。禅即佛之禅,佛即禅之佛,念佛法门,何碍于参禅坐禅乎?且参禅者,能将此阿弥陀佛四字,当做一句话头,念来念去,反覆不舍,不言参禅,禅在其中矣!坐禅者,要到一念相应,豁然如托空,方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非相应乎?念到心空时,非永远相应乎?于念佛时,不昏不散,止观定慧,念念圆成。若欲别求禅,那禅当更在何处?

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纯,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头;板板念佛,则临命终时,打破鬼门关,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顾者,且勤念佛,如救头然。

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经,皆从心起;心若无佛,教亦徒然(学教也是白学)。然心中亦何人无佛哉(然而哪个心中无佛呢)?自不念耳(只是自己不念罢了)!教下未有不看楞严者也,看楞严未有不轻势至而重观音者也(看楞严经未有不轻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而重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者也)。即此一见(即此一见解),已成生死根本。纵学遍种种知能,不过滋润苦芽,生死关头总不得力。愿速放下,往生西方亲观弥陀。若不能放下,即将此学经演说功德回向西方,发四宏愿,亦不唐捐(亦不落空)。若弘扬净土一门,详说念佛功德,则举目动念,皆是庄严西方,上品往生,更复何疑?

〔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不持而持持名

一事才完,一语才罢,尚未打点念佛,而四字佛名,滚滚出来,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持而不持持名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时,明明持此四字,念头不转,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离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谓暂得胜境,非真心空也。

然勤勤念佛,此境屡现,则渐渐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谓无慧。当知心愈空,则念愈灵;心愈空,则念愈净。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与不空,更在何处?譬如日与月,赫渥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觉圆明哉!

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侣,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缓急随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时。当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诸佛及弥陀之心,未尝暂舍乎我,举意佛知,开口佛闻,何忧孤寂乎?

若净土法门,未能了了,须多购净土书读之。如弥陀经、观经、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则禅师净土或问、大佑禅师净土指归、龙舒净土文、净土晨钟、西方公据、西方确指、云栖法汇、弥陀疏钞等书,宜勤披阅。此姑举明白易晓者言之。此外尚有举不胜举也,或访通晓净土者叩问之。

结期持名

结期者,结七日为期也。若独自结期,可用干粮、水果、生姜、麻油四种为食物,炉香、灯油、蒲团、坐椅、棉衣、风帽、净桶、草纸八种为用物。除十二种外(除此十二种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与人来往,畅然念佛也。若有五六人,同发心结期者,则必延请护七师一位,严立条规,约束在前,一切起居欲食、香花灯果,护七师照应全备,则同七者亦可于七日中至心念佛也。若局于情见,不知修行利害者,未可草率为之。

聚会持名

四五人偶然同聚,作念佛会者,务先束约而后开口。单念四字,一字一鱼(一字一木鱼),用小引磬专击阿字、陀字,不得参差错落,反致纷心。

成就他人持名

或静处安置,或同结念期,或告以净土之事,或借以净土之书,或破其念佛之疑,或坚其念佛之志,一切功德,此为胜矣!

若于人临命终时,为之念佛,或令病人记取阿弥陀佛四字,随忆随念,得见如来,使此人气尽往生,是成就其法身慧命矣!

难中持名

凡难中有发心念佛者,必有奇应。虽遍地干戈、一乡疫厉,而求佛呵护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无心而应也。何以故?动念发声,觉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则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坚固,念念长久,佛光所加,吉神拥护,自能离难,勿转念也。

梦中持名

愿力坚,功夫熟,昼既绵密,夜间亦然,则梦中自能念佛,此往生之兆也。当调和精进,勿退勿狂。

病中持名

病者,死之机也。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病中当作死想,勤念佛名,决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愿。若於病中略一停想,则一切爱恋、恐怖、烦恼、安排种种杂念一齐现前,生死关头如何济事?昔有一僧病甚,呼啊唷,自觉其非,即念阿弥陀佛,如是痛不自止。一声啊唷,一声阿弥陀佛,昼夜不绝。病愈谓人曰:“我病中念啊唷,念阿弥陀佛,今病好,阿弥陀佛尚在,啊唷二字不知何往矣!”善哉!此病中之精进者也。

临终持名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将四字默记于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百劫千生,所有乱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迥,皆一念为主。若一念专注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

发愿忏悔持名

呜呼!世之不知念佛者众矣!儒中人摈佛为异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较也(这是从大体上来说)。即间有村愚夫妇,闻说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来生得受福报,依旧为轮迥种子;求一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须知人既念佛,即当念佛慈心,行佛悲行,发广大愿,济度众生,一切众垢冤缠,普为忏悔,一切巨细功德,迴向西方,如此乃为念佛之正因也。

附录:念佛现世获十种殊胜功德浅释

昌臻老法师讲解


一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漫漫长夜里的明灯。尤其是末法时期的众生,人根陋劣,退缘很多。正如《大宝积经》所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证道果),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当代高僧道源法师也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道源法师:《弥陀经讲录》)说明念佛法门是未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有人以为,念佛法门是老年人修的,是消积送死的,是临终用的。这些都是片面的、错误的理解。本来我们自心就是佛,念佛是念心,就是“是心作佛”。“投佛号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心)。”夏莲居居士说得好:“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可见,一句佛号,就能了脱生死,出离轮回,往生净土,圆证菩提,实在是捷径中的捷径。还有一点必须明确,念佛不只是临终得大利益,生前就得大利益。印光大师说:一切事都可以念佛求成就,除了做坏事以外。

本文所列举的念佛现世获得的十种殊胜功德,概括得比较全面。这些都是佛陀亲口开示,从佛经中摘录出来的。佛无妄语,千万不要怀疑!为便于初机阅读,谨作肤浅解释。如有不当,敬祈指正。

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我们念佛的功德,必然感动天神,欢喜赞叹,冥冥中加以保护。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这对念佛的人说,不过是现世获得的小利益。对天神说,也是积累功德,双方均有利益。

二、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菩萨的任务,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时常分身无量,游化十方,普度有缘。念佛众生和诸佛菩萨有缘,众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称名,是向佛菩萨发出的呼救声。所以古德说:“生死海中,念佛第一”。称名求救是因,菩萨寻声救苦是缘,因缘和合,感应道交,自然逄凶化吉,离苦得乐,这就是果。古今来,许多有缘众生,由于遭受厄难苦恼而称念名号,由于称念名号而转危为安,也由于获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发愿,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三、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常得诸佛护念:护,保护;念,惦念。《阿弥陀经》说:“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之藐之菩提。”说明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由于诸佛保护和惦念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他们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转,直到得着佛的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照这样说,就算这一世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既已种下善根,就不会退转,一定有一天会往生净土,见佛闻法。

阿弥陀佛放光摄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佛。佛的智慧之光,横遍十方,超越空间。佛的光明比太阳的光大千亿倍,太阳的光,一道墙便隔断了。佛的光明无所不照,任何东西也阻隔不了。“阿弥陀”是无量光寿,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心头清净,即心即佛。也就是“妄去真显”的道理。

四、念佛之人,光明烛(照)身,四十里之遥(远),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

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圆镜,能照天照地,具有无量光明。但被多生尘垢蒙蔽,晦暗无光。一句佛号,是消除妄念的净化剂,妄念消除,心光显露,身放光明可达四十里之远。这是真实不虚的。《藕益大师文选》记载,安徽桐城县,有甲乙二人,外出经商,后甲病死异乡。乙将他安埋并带回遗物,交给甲妻。甲妻以其夫年轻体健,何以突然死去?怀疑乙谋财害命。乙深感委屈,又无法证明。便去甲坟前痛哭,倾诉冤屈。忽然甲的声音附耳说:“你对我有恩情,我妻冤枉你,我可以附在你的身上,回家去对妻解释清楚。”于是乙便折回。一路上,甲和他对话,和生前一样。不过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一次,乙偶然失脚,几乎跌倒。不自觉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这一下,甲用惊恐的声音在远处说:“你怎么放光吓我?”乙听到念佛会放光,又连念几声佛。这一来,甲的声音距他更远,说:“你念佛时,胸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没法靠拢你身边。请你回去告诉我妻,叫她到坟前来,我会向她解释清楚。”乙便照办。通过这件事,使乙深感佛力不可思议,便弃商出家,潜心修行。后来成为一位高僧。

1948年,成都杨昌平居士,一天路经成都东门大桥时,脚下踩着石头几乎跌倒,不觉口中念一声“阿弥陀佛”!当夜做一梦,梦中有五个花枝招展的美貌女子,约他同行,他心动了,便伙同一道行至某街某号,她们进去并向他招手。这时有白胡子老人阻挡他说:“你是念佛人不要去。”他仍然拼命往里面钻,突然便醒了。杨觉得这梦离奇,次日亲往某街某号,向主人询及昨夜梦中情景。主人说:“并无五个美女前来,只是我家昨夜母狗产下了6只狗仔,有5只雌性的花狗,一只雄性的狗出生便死了。”杨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心想如果不是念了一声佛,就变狗去了。从此,他更虔心奉佛并常举此事劝人。以上是范隆奕居士(现年89岁住乐至报国寺念佛安养院)亲自听杨所说。

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光明,都怕佛名。《普门品》说:假设在三千大千国土中,到处均有夜叉罗刹,想来害人。听见他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那些恶鬼,连看都不敢看他,更不可能加害了。一切恶龙毒蛇猛兽,也不会加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急走无边方(迅速逃往远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燃)。念彼观音力,寻声(闻声)自回去(回避)。”至于毒药,也有明确的开示:“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想用它害别人),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害人终害己)。”以上都是佛陀亲口宣讲,说的虽是念观音菩萨,其实念佛也是一样。

五、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五浊恶世的众生,种种厄难苦恼,层出不穷。这里列举水灾、火灾、冤对、强盗、枪炮(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枪炮,都是杀人的凶器。刀箭之灾,包括战祸在内)、牢狱以及遭受横祸冤屈而死或枉堕恶道等。其实,灾难远不止此,不过举这些作为代表罢了。

贪嗔痴三毒是万恶的根本,是灾难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烦恼,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于无形。平时能一心称名念佛,到紧急关头,我们自性中的弥陀,自会救护弥陀心中的众生,而使他逢凶化吉。如果平时不念,到灾难临头时,内心恐怖张惶,六神无主,很难想起念佛。还有,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必须牢记!

六、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如果罪业有形状、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了。所以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妙空法师《持名四十八法》说:“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万劫之苦,念佛为要。”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对于过去所杀害的冤命,我们应当至诚恳切地称念佛名,解冤消结,使他们能蒙佛慈悲加被,往生善道。自然化仇为恩,转祸为福,无形中消除寻仇报复的恶报。

七、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梦境是唯心所现。欲念重的人多淫秽梦,嗔心重的人多恐怖梦。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夜眠安稳,不会做恶梦、邪梦。还有上床后,默持佛名或静听念佛磁带,可以养心安神,既能对治失眠,又可消除恶梦。如在梦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现梦魇时,一称佛名,顿时化为乌有。

老实念佛,绵密用功,妄想逐渐消除,心光逐渐显露。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净空法师语)。水清月自见,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殊胜的庄严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欢喜心、执著心。这不但无益,反致受害。印光大师说:“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于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界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著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娑婆众生,身为苦本。一生多在惊恐、怨愤、忧愁、痛苦中度过。只有念佛的人,内心清净,一心念佛,随缘消业,不被境转。内心充满法喜,容貌充实光辉,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长寿,不求自得,这只算念佛的付产品。念佛的人,诸佛欢喜,龙天拥护,善缘增长,所作的事必然吉利。净空法师说,台湾有位男居士,九十多岁,每天走三万步路,念三万声佛,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腰背挺直。他将来临命终时,必能毫无病苦,安祥往生。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念佛的人,内心清净,和气迎人,广结善缘,助人为乐。孔子说:“敬人者人恒(常)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敬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尊敬他是结善果。爱护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爱护他是结善果。)种这样的因,结这样的果。受到人们的恭敬、欢喜、礼拜,这是必然的事。

以上九条,都是念佛现生就获得的大利益。那种认为念佛是消积等死的,是临终才得用的说法,不攻自破。

十、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临命终时,拥有无上权势的帝王,拥有亿万资财的豪富,和一无所有的叫化子,完全一样。他们手中的权势和财富,丝毫帮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这时才能无留恋、无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同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莲邦。从此超凡入圣,直至成佛。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九愿是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是临终接引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顷(顷刻之间),即生我刹(国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不能实现此愿,我誓不成佛。)”这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众生作的保证。还用怀疑么?

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也。但当精进,勿用怀疑!

本文列举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经所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讲的。既然对现生和来世都有利益,那么,无论从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说,一切法门中,没有比念佛法门更重要的了。

但是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不少学佛的人,也并不完全了解,或许还有怀疑。正如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念佛不专一”一文所说:“我以前在某寺参学,一天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将做盂兰盆会,我以为一定要设斋供众,结果并未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某寺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要诵经持咒,结果只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两件事,皆出于常情意料之外。可见大德们的思想作法,不同凡响,很值得学习。但是今天许多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净土,可是为了求延寿,便诵《药师经》;为了消罪业,便拜《梁皇忏》;为了救厄难,便念消灾咒;为了求智慧,便念观音文。把平时念的佛号放在一边,以为念佛无济于事。为什么不想一想: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往生的人也寿命无量,何况求人间百年的寿命呢?《观无量寿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眼前的厄难还不能消除吗?《无量寿经》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无边)界”,念佛的人,弥陀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没有智慧呢?“一句佛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么用呢?”这段重要的开示,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导意义。

我们念佛的人,必须深信佛言。“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但当精进念佛,切勿丝毫怀疑!疑则自生障碍,断难获得念佛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