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西方确指注释

觉明妙行菩萨 说

菩萨戒弟子常摄 集

湛然 注

 

 

是非弱小缘,应具难遭想,

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

 



本书(《西方确指》)乃觉明妙行菩萨 之开示录。觉明妙行菩萨自西方极乐世界来,凡所言说,皆是修行要妙。若能能时时体悟,极力遵行,决生上品。

〔西方确指〕确切指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正真修行路。

 

西方确指序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曰:“此宝筏也,且缘起甚奇。”】

丁未年( 康熙十六年,1667年)夏天,我(作序者)拜访雪山和尚方丈。他拿出一书交给我,说道:“这是横渡生死苦海的宝船啊!而且缘起十分奇特。

【明末时,吴城八友,同修玄门,日请乩仙,以谈其术。于卒末了)也,有仙至,所谈与诸仙异。 】

明朝末年,吴城(今江苏省吴县,属苏州市)有八位友人,一同修习玄门,每日扶乩请仙,谈论修仙之术。末了,有一仙人降谕,所谈与其他仙人大不相同。

〔扶乩()〕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鸾、降笔、请仙等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被称为鸾生。神明便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来,以传达他的指示(神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明沟通。〔扶鸾〕鸾鸟是中国古代传说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负责带来神明的讯息。因此扶鸾有传达神谕的意思。

【因日事之,甚狎xiá,亲近)熟。久之,忽劝以念佛。众问:‘念佛可乎?’曰:‘善。’众皆称:‘南无佛。’曰:‘不如是念也。’众问如何?曰:‘汝须合掌,至心向西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众从之。 】

因此他们每日奉侍请教这位仙人,日益熟悉、信服。久之,仙人忽然劝他们念佛。众人问 道:“念佛可以成道吗?”他回答道:“这是成道之妙法。”众人皆称念:“南无佛。”仙人说:“不是这样念。”众人问道:“要怎样念呢?”仙人说:“你们必须合掌,以最诚挚之心向西方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众人依教,顶礼阿弥陀佛。

〔至心〕最诚挚之心。〔南无(nán mó)〕表示对佛尊敬、皈依。

【于是为之微细开示念佛法门,令舍伪归真,求生极乐。始宣示夙昔因缘,菩萨名号,及现异香天花,种种灵瑞。而八人者,皆反其邪修,归于正信。】

于是,仙人就为他们详细地开示念佛法门,令其舍伪归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开始宣示往昔因缘(八百年前菩萨是他们的师父), 以及他的菩萨名号(觉明妙行菩萨),并示现异香和天花等种种灵瑞(这是佐证)。因而这八人,都舍弃邪修,归于正信。

【无朽者,八人中之师也。菩萨令往三昧和尚处,受毗尼(受戒),圆僧相。和尚始难之,既而见菩萨《月偈》,遂敬礼西方,为之剃度。 】

无朽,在 这八人中是师父。菩萨令他前往三昧和尚处,剃度受戒以圆满僧相。起初,三昧和尚为难他(起初,三昧和尚见无朽奉乩坛神谕而来,以为是神鬼差遣,便拒绝给他剃度受戒),后来见到菩萨所示之《月偈》,知道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来的大菩萨之令,于是敬礼西方,为他剃度。

〔三昧和尚〕即著名的三昧律师(详见《一梦漫言》)。他一生弘律,预知时至,定期坐脱。在明朝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廿六日,三昧和尚由苏州回到南京的宝华山,大众向他礼拜问安,和尚微笑着说:‘今日与汝等约(今日与你们事先说定),三日以后,七日之前,吾岂无悬解乎(我将自在往生,原文意:我岂不能自在往生吗)?’大众听了都悲泣起来,和尚说:‘生死幻化,实无来去,何以泣为(你们哭什么呢)?’到了初一,和尚翻阅了历本说道:‘初四日已时(上午9-11时),吾取涅槃!’于是就在方丈室里鸣槌集合大众,传法给见月律师(《一梦漫言》之作者),咐嘱寺务,并处理身后各事。到初四日那天,又集合大众,取水沐浴。开示道:‘吾水干即去,汝等莫作去来想,不得孝服涕泣,不可讣闻诸方,凡世俗礼仪,总而捐却(全都舍去),三日后即葬寺之龙山。’遂命大众念佛,水干后即趺坐微笑而逝。寺中惟至诚诵经三天,概不举行俗仪。〔悬解〕解除倒悬:在困境中得救。

【盖(这是由于)菩萨始至时,众以为仙,指月为题求句,因示以偈曰:‘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当知本体原无二,不动庄严变化机。’】

这是由于菩萨初临乩坛时,众人以为是仙人,便指月为题,求取诗句。菩萨因此说偈曰:“一月(喻菩萨报身)(喻菩萨化身)(笼罩)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分身无量照群迷(分出无量化身救度无量迷惑颠倒的众生),当知本体原无二(应当知道菩萨的报身始终就此一个),不动庄严变化机(虽然以无量化身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应机普度无量众生,而在极乐世界的报身却始终如如不动)。”

〔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众生迷而不显,佛菩萨是觉而证得。报身,是由佛菩萨的智慧功德所成就的身。化身,是佛菩萨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身。

【始于明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迄止于)清顺治丁亥十月初二日,前后共二十四会。所说皆修行要妙,因偈中有‘确指正修路’句,遂名之曰《西方确指》”。】

菩萨开示念佛法门,是从明朝崇祯 十六年(癸未,1643年)五月二十八日开始,至清朝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十月初二日结束,前后共二十四会。所说皆是修行要妙,因为菩萨开示的偈中有‘确指正修路’一句,所以将这一开示录题名为《西方确指》”。

以上是雪山和尚所说。

【余读之,身心踊跃,不啻bù chì,如同)醍醐之滴入焦肠也!因叹奇不已。和尚曰:“余始亦不之信,既而阅之,神采焕发,即欲不信而不能矣。”】

我(作序者)读后,身心踊跃,如同醍醐滴入焦枯的心田!因此赞叹惊异不已。雪山和尚说:“我开始也不相信,后来读完,神采焕发,就要不 相信也不可能了。”

【余曰:“菩萨往昔因中,与八人具有大缘,悲念深故,权巧接引,此岂同于应乩之流!且观菩萨临行,有曰:‘鸾乩之设,本为神鬼所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则是书也,岂可作乩书视耶?”】

我说:“菩萨往昔在因地中,与八人具有大缘,悲念甚深的缘故,因此权巧地应乩来接引他们,这哪里能同应乩的神鬼混为一谈呢!而且菩萨在 最后的临别开示中说道:‘扶乩本为神鬼之所依凭,而不是大菩萨应机度化众生之常事。’所以这本书,怎么可以看作是乩书呢?”

【余时即愿刊布流通,广利群有,而因缘未和。迄今己酉春,僧俗道侣,无不踊跃欢喜,愿施赀(zī,同“资”)助成。 至有读而哭,哭而读,顿舍所爱室宇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岂非菩萨以无缘大慈,摄化众生,不可思议乎?遂与灵曦、慧楫二老师,谋付诸梓,梓(zǐ,印书的刻板)成,道其始末如此。】

我当时就想刻板印书来流通,以广利众生,而因缘未具。到现在, 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春天,僧俗道侣(同修),无不踊跃欢喜,愿意出资助印。甚至有读而哭,哭而读,顿舍所爱的房屋衣服器具,入深山念佛者。岂不是菩萨以无缘大慈,摄化众生,之不可思议吗?于是与灵曦、慧楫二位老师,商量刻板付印。印书完毕,而记述此事之前后经过如此。

【时,康熙己酉,九月既望(望日的次日,即农历每月十六日),古吴净业弟子,朗西金锷撰】

时, 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九月十六日,吴城净业弟子,朗西金锷序

西方确指后序

【古先圣人,去今远矣。然读其书,知其言,决不可以伪为者,断之于理而已矣。 】

古 时的先贤圣人,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然而读其书,知其所讲道理,决不可有以假乱真者,是因为可以根据书中所讲的道理来判断的缘故。

【佛法入中国千五百年,其间豪杰明睿之士,得一经一偈,决定信入,了脱生死者,殆(dài,几乎)不可悉数。而浅智之流,辄(zhé,则)以私意窥之,谓其原出于老庄(老子、庄子),乃其徒所伪作。 】

佛法传入中国一千五百年,这中间豪杰明睿之士,得到一经一偈,决定信入,而了脱生死者,几乎数之不尽。而浅智之流,却以一己之私意来窥视佛经,说是源于老子和庄子,是他们的徒子徒孙之伪作。

【即今老庄书具在,试取而与楞严圆觉诸经絜之(相比较),其浅深离合之故,略(全)可见矣。老庄所不能为,而谓学老庄者能为之乎?此不能察理,而自徇(xùn,曲从)其私者之过也。】

现今老子和庄子的书都在,将它们与《楞严经》、《圆觉经》等诸经相比较,二者之浅深离合,全都清楚可见。老子和庄子尚且写不出《楞严经》和《圆觉经》那样的书来,难道他们的徒子徒孙还写得出来吗?那些说佛经是出自于老子和庄子的徒子徒孙之手的人,就是不能明察书中所讲的道理,而曲从个人之私心来打胡乱说啊!

【近世飞鸾之化行,三教(释﹑道﹑儒)圣贤往往随方应感,宏法度人,是皆出于不得已之心。读其书,知其言,决不可以伪为者,亦断之于理而已矣。】

近世扶乩之教化施行,三教(佛家、道家、儒家)之圣贤也往往依据情势而应感, 来宏法度人,这都是出于不得已之心啊(因为当时扶乩盛行,菩萨只好权宜地临坛降谕来度化众生,这是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然而读其所写出的乩书,就知道他所讲的道理,决不可有以假乱真者,也是因为可以根据乩书中所讲的道理,来判断是菩萨所言还是神鬼所说的缘故。

〔当时扶乩盛行〕明朝尊崇道教,扶乩出自道家,所以也备受上层人物的重视,盛行于士大夫之间,中下阶层竞相效仿,盛极一时,历至清朝不衰。

【《西方确指》者,极乐界中,觉明妙行菩萨所说法也。其为教,贬斥邪修,指归净土,阐一心之妙谛,穷向上之玄关,诚学佛者之指南也。】

《西方确指》一书,是极乐世界中,觉明妙行菩萨所说之法也。他的开示,贬斥邪修,指归净土,阐明一心之妙谛,穷究向上之玄关,这真是学佛者 的指南啊!

〔一心之妙谛〕“一心”,有事一心和理一心:无余念,为事一心;入实相,为理一心。“妙谛”,精妙之真谛。“谛”,真实不虚的道理。〔向上之玄关〕宗门(禅宗)之极处谓之向上一路。“向上之玄关”,即向上一路之门径。

【予反复读之,作(起)而叹曰:嗟夫!莲华国土,不离当处;阿弥陀佛,全体众生。奈此众生日用不知,未曾发一念回向心,从迷入迷,漂流长劫,可不哀哉!菩萨悲愿深重,与此众生世世随逐,不相舍离。】

我反复阅读,起身赞叹道:啊!莲华国土,不离当处;阿弥陀佛,全体众生。怎奈这些众生日用而不知,未曾发一念回向心,于是从迷入迷,漂流长劫,可不哀哉!菩萨悲愿深重,与这些众生世世随逐,不相舍离地度化他们。

〔莲华国土,不离当处;阿弥陀佛,全体众生〕中峰三时系念云:“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岂非迷悟之自殊,何有圣凡而彼此?”

【飞鸾之化,与现身说法何异?读是书者,诚能信自本心,如说修行,心心回向,无诸异念,念极情空,脱然无住,虽现居五浊恶世,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报缘一谢,弹指往生。是果是因,初无先后。如其不信自心,因而不信净土,甚者或疑此书为伪作,则吾末如之何也矣!】

扶乩之教化,与现身说法又有何不同呢?读《西方确指》一书者,诚能信自本心,如说修行,心心回向,无诸异念,念极情空,脱然无住,虽然现居五浊恶世中,就已经浑身坐在莲华国里了。报缘一尽,弹指之倾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是果如是因,本无先后。要是不信自心,因而不信净土,甚至于怀疑此书为伪作者,那我也就没有办法了!

〔五浊〕一、劫浊,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二、烦恼浊,世人心中充满贪、嗔、痴等烦恼;三、众生浊,众生资质低劣,苦多乐少;四、见浊,邪见流行,思想混乱;五、命浊,众生因恶业受报,心身交瘁,寿命短促。〔报缘〕果报之因缘。这里指一期之寿命。〔末如之何〕没有办法,莫可奈何。

【是书得之友人王贯三,向有刻板,顷(不久前)毁于火。吾党诸贤将复刻以行世。予谨为订其章句,次其先后。既成,而为之叙如此。】

此书(《西方确指》)得自友人王贯三,原来有刻板, 但不久前毁于火灾。乡里诸贤将再次刻板印刷,以流行于世。我恭敬地校订章句,编次先后。书既成,而为之叙述如此。

〔吾党〕我们乡里。这里的“党”指乡里。“党”,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一党。

【乾隆三十八年秋八月,东林后学,彭绍升撰】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季八月,东林后学,彭绍升 序

〔东林后学〕“东林”即庐山东林寺,这是净宗初祖慧远大师首建莲社之地。“后学”,后进之学人。〔彭绍升(1740-1796年)〕清代大居士、学者。江苏长洲(吴县)人。字允初,号尺木,又号二林居士。法名际清。出身士族家庭,祖父和父亲均状元出身,父亲官至兵部右侍郎。绍升自幼聪颖,年十六为诸生(秀才),明年举于乡(中举人),又明年捷南宫(中进士),而辞官不就。尝读先儒之书,通宋、明理学,善古文。后习道士修炼之术,三年而无成,因读佛书,二十九岁时转而信佛,自号知归子。日以礼诵为务,并阅大藏经,受菩萨戒,素食净行。更从闻学定公受净土之教,闭关于苏州文星阁,勤修一行三昧。平生乐善好施,致力净土之弘传,撰述宏富。其《一乘决疑论》,主张佛、儒一致;《华严念佛三昧论》,主张禅、净融合;《净土三经新论》,发挥净土教义。此外尚有《居士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等。晚近净土宗昌盛,得以超迈诸家,先生实有开启之功。

西方确指(正文)

一、序分

【一时,菩萨自极乐国来,降于娑婆(娑婆世界)震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古时)勾吴(句吴,今江苏省吴县,属苏州市)地。在会弟子,以(由于)往昔因缘,得蒙化度。菩萨将显净土法门,而说偈言:】

一时,觉明妙行菩萨自西方极乐世界来,降于娑婆世界之中国江苏吴县。在会弟子,由于往昔因缘(八百年前菩萨为在会八人的师父),得蒙化度。菩萨将要开显净土法门,而说偈言:

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牟尼(释迦牟尼佛)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繇yóu,古同“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缘,应具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

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

牟尼(释迦牟尼佛)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

更以异方便(更以格外殊胜的方便),显示安乐刹( 显示西方极乐世界),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

〔安乐刹〕西方极乐世界。〔大愿摄群品〕以四十八大愿广摄各种根性的众生。诸恶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因为这五道是生死轮回之途,对于要了生死出三界的修道人而言,皆是恶道。《佛说无量寿经》云:“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道趣自然闭。”〔横截诸恶趣〕通途法门要了生死,唯仗自力,断尽见思惑(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修行途程艰险漫长。就像一条虫,生在一根竹里最下的一节,只好一节一节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节咬破了,才能够出来,被喻为“竖出”。而念佛法门了生死,是自力兼仗佛力,只须临终相续十念(详见《往生的条件》),即在阿弥陀佛的接引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这比断尽见思惑容易得太多太多了。就像这条虫子,不向上面一节一节咬,只向旁边横咬一孔,便能出来,被喻为“横超”(横截诸恶趣)。所以念佛法门被称为“易行道”。

(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

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成就甚深之念佛三昧),现前亦见佛。

〔专念心常一〕专念佛号,因而心中经常唯存佛号这一念。这是非常殊胜的,详见《一心念佛》中“一心念佛,极其殊胜”一段。

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

〔确指正修路〕确切地指出正确修行道路——净土法门。

是非弱小缘,应具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

【菩萨说偈已,令诸弟子朗宣一过。复言:“汝等向来学宗玄术,心溺邪修。我以夙缘慈念深故,来此化导。今已首标西方净土为正向正修一门,犹虑未能极信,次当说我名号及我所证,令知说是法者,是大菩萨。】

菩萨说偈已,令诸弟子朗声宣读一遍。然后说道:“你们向来尊奉修学玄术,一心沉溺于邪修。我因往昔与你们有很深的因缘,慈悲感念,来此化导你们。现在已经首先标立净土法门为方向正确的正修之路,但还是担心你们未能彻底相信,所以下面将宣说我的名号及我之所证,让你们知道说此法者,是大菩萨。

【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觉心,照明一切诸所有刹土,众生所同具足。即以觉妙妙觉觉明妙心,起无量妙行,度诸众生。是故阿弥陀佛印我名号,号曰‘觉明妙行’。汝等从此皈依,更无疑二。”时,同会者八人,俱合掌,至心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敬礼而起。菩萨曰:“善哉!如是。”】

善男子,我往昔在因地中,以妙湛觉心(本觉之心),照明十方一切所有的刹土。此妙湛觉心,一切众生也都具足,不过迷而不显。我即以觉妙妙觉之觉明妙心,起无量妙行,度诸众生。因此阿弥陀佛印可我为觉明妙行,并赐予‘觉明妙行’之名号。你等从此皈依,更不要再有任何疑惑。”这时,同会的八人,俱合掌,至心称念“南无觉明妙行菩萨”,敬礼而起。菩萨说:“很好!就是这样。”

〔众生所同具足〕此妙湛觉心,一切众生也都具足,不过迷而不显。

二、正宗分

一、经咒持法

【或(有人)问持经咒之法。菩萨曰:“所谓持经咒者,自持其心也。要在(关键是要)直明心地。若止云持得熟,诵得多,又念某经、某咒、某佛,谓我有大功德,而不能句句销归自性,又不能深解如来妙谛(精妙之真谛),谓可以获果证者,不见十字路口,若无眼,若无足,若乞妇,若乞男,终日不住口念到夜,计其所持,一岁何啻(一年何止)数十万遍?究竟是(终究还是)残疾者,求乞者,并不曾证得一毫果在。此何以故?只无解无行故耳。故知,持是经,即当依是经而修行。又发大愿,或求生佛国,或求明心地,或发大智慧,或利济众生。俱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如是,方为持经、持咒、念佛。”】

有人请问持经、持咒的方法。觉明妙行菩萨说道:“所谓持经持咒,即是自持其心,令与经、咒相应,其关键是要直明心地。若只说是持得熟,诵得多,又念某经、某咒、某佛,便以为我有大功德,却不能够句句销归自性,又不能够深解如来精妙之真谛,就说这样可以获得功德的人,没看见那些在十字路口,无眼、无足之残疾者和男女乞丐,他们终日不住口地从早念到晚,一年所念何止数十万遍?终究还是残疾者,求乞者,并不曾证得丝毫的功德。为什么呢?只因无解无行的缘故。因此知道,持这部经,就应当依照这部经来修行。又还要发大愿,或是求生佛国,或是求明心地,或是发大智慧,或是利济众生。而这些愿,都是依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加持修行人方得以成就。要这样,才是持经、持咒、念佛。”

这里,觉明妙行菩萨开示持经、持咒、念佛之法:直明心地,销归自性,如说修行。

〔所谓持经咒者,自持其心也〕所谓持经咒者,即是自持其心,令与经、咒相应。所以觉明妙行菩萨接着就开示道:“要(关键是要)直明心地”“句句销归自性”“故知,持是经,即当依是经而修行(如说修行)。〔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称心为“心地”。又,修行者依心而行,故称心为“心地”。〔直明心地〕径直去除心中的妄想和贪瞋痴,令心归于明净。〔句句销归自性〕句句落实到自己的心行上,令自性由迷转觉。《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入山待死

【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径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菩萨曰:“汝欲住山待死,是无事讨事耳!汝愁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耶?不知眼光落地(人死),直伸两脚,任他刀砍斧斫zhuó,用刀、斧等砍劈),火烧水浸,与尔无干(都与你无干),乃为他作久远计,亦太愚矣。且此身生时,尚是无益,何况死后?】

天然老僧因为久病不愈,打算入径山等死,好将骸骨投于普同塔中。菩萨说:“你想去住山等死,这是无事找事做!你还担心你那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吗?不知两眼一闭,两脚一伸,神识(自性)离开后,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都与你无干,而你还在为他作久远之计,也太愚痴了。而且此身活着时,尚是无益,何况死后?

〔径山〕位于杭州城西北50公里处,震旦五山之一,在佛教中享有盛名。〔普同塔〕藏亡僧之骨于一处之塔,故云普同塔。

【汝今宜简省诸事,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与汝为好伴侣。大限(死期)到时,现身接引,得生极乐,岂不愈(岂不胜过)入山待死耶?又(而且)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他愈不愈,但一念一心,生也由他,死也由他便了。”】

你现在应当把那些多余的事都统统去掉,集中精力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与你为好伴侣。大限(死期)到时,祂现身来接引你的神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岂不胜过入山等死吗?而且,生老病死,这是世间难免之苦。你虽然久病,也不要去管他愈不愈,就只是一心一意地专念一句佛号,生也由他,死也由他便了。”

与其消极入山待死,不如积极念佛求生,这才是智慧的抉择!

投师受戒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阴,自贻万劫之累。】

僧不二将要投师受戒。菩萨对他说道:“可惜啊!可惜!堂堂相貌,一表人才,却不知道自己反省。考察你之所作所为,与俗人无异。我见你身在此处,却已经神游地狱了!你必须赶紧痛加修身反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丧失这有限光阴,给自己招来万劫难了之祸殃。

【至(至于)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毁犯。当守护清净,如白璧明珠,了无瑕玷,斯成戒品。盖(这是因为)戒为三世诸佛入道根本,勿同儿戏!又若住静参方,更宜亲近善友,远诸庸劣。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此二语,终身学道之要,慎之!记之!”】

至于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是一受,更不得有分毫毁犯。必须守护清净,如同白璧明珠,了无瑕玷,这样才能够成就戒品。因为戒乃是三世诸佛之入道之根本,非同儿戏!倘若住于一处静修,或是行脚参学,更宜亲近善友,远离那些庸俗下劣之人。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这两句话(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是终身学道之要诀,你要切实做到,牢记心中!”

修行人,远恶亲善,至关重要。

〔修身〕陶冶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瑕玷(xiá diàn)〕玉上的斑点或裂痕,比喻缺点或过失。

长寿之道

【马永锡兄弟,夙世(前世)为猎户。一日入山,共杀一鹿,当获短命报。又尝见塔中佛像仆地,扶起安座,礼拜而出,以善因故,再得人身。菩萨先为永锡开示已。永锡惧,求永年(长寿)之道。】

马永锡兄弟,前世为猎户。一日入山,共同杀死一鹿,当获短命报。又曾见塔中佛像倒地,扶起安于座上,礼拜而出。以此善因的缘故,再得人身。菩萨先为永锡开示。永锡听完,十分恐惧,向菩萨求长寿之道。

【菩萨曰:“昔北方妙觉寺,有童子沙弥,年十六时。有一相师,说人生死,不爽毫发。谓沙弥言:‘汝年十八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九月),当死。’沙弥恐甚,夜祷于佛,愿于藏(大藏经)中赐经一卷,终身受持,以祈长寿。言已,悉泣不胜,再拜而起。于大藏中,随手取得金刚般若经(即《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遂书写受持,晓夜无懈,兼持戒精严,了悟玄理。年未四十,道风流播,四众归仰,后至八十坐化。即洛阳微行禅师也。为唐玄宗开元六年事,我所亲见。】

菩萨说道:“昔日北方妙觉寺,有童子沙弥,年十六时。有一相师,说人生死,不差毫发。他对沙弥说:‘你在十八岁那年的九月,当死。’沙弥非常恐惧,夜间祈祷于佛,愿佛在大藏经中赐经一卷,终身受持,以求长寿。说完,悲泣不止,再拜而起。于大藏经中,随手取得《金刚经》。于是书写受持,昼夜不懈,并且持戒精严,了悟玄理。年未满四十,道风流播,四众归仰。后来活到八十岁,端坐而圆寂。这就是洛阳微行禅师。是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的事,我亲眼所见。

〔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者。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优婆塞〕汉译为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优婆夷〕汉译为清净女,即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

【“汝今既怖短命,欲求永命,当依此沙弥求金刚善本,发心书写,勤行读诵,复求解义趣,此内功德也。从今日始,不得更杀物命,当爱如己身,又多积阴德,此外功德也。内外俱修,功德甚大,自能与天合体,而夭寿不二之理立矣,何虑年寿之不永乎?然须慎终如始,如彼沙弥八十而不怠,方为合道。切莫有头无尾,或行十日半月,一年两岁便丢手了也。若果尽形遵奉,先后无间(从不间断),不遂所求,诸佛及我,俱堕妄语。”】

你现在既然惧怕短命,欲求长寿,应当依照这个沙弥,求得《金刚经》善本(文字清楚正确的抄本),发心书写(书写经卷是当时佛经流布的重要方式),精勤地行持读诵,并且求解义趣,这是内功德。从今日起,不得再杀害物命,应当爱如己身,又要多积阴德,这是外功德。内外俱修,功德甚大,自能与天合体,而夭寿不二之理立矣,何虑年寿之不永乎?然而必须至始至终谨慎地做好内外俱修,如像那个沙弥直到八十岁都毫不懈怠,方为合于天道。切不要有头无尾,或者实行十日半月,一年两岁便丢手了也。若是果真尽形寿遵奉,从不间断,不遂所求而长寿,则诸佛及我,俱堕妄语。”

〔阴德〕暗中做的有德(恩惠)于人的事。〔夭寿不二〕无论寿命是长是短,都永不改变。此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是:“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等待)之,所以立命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尽自己的仁爱之心,就会觉悟到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会知道上天。要保持自己的仁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事奉上天。无论寿命是长是短,都永不改变,只管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这就是在塑造自己的命运啊!)〔尽形〕尽形寿,尽这一世的身形和寿命。

持志久远

【菩萨示陈定耑zhuān,同“专”)曰:“汝父子奉行我教,最为难得。但必持志久远,不得便生感应希求之念。将‘修行’二字,正如日用间穿衣吃饭之事方可。”】

菩萨对陈定耑开示道:“你们父子二人奉行我的教导,最为难得。但必须发长远心,不得便生感应希求之念。将‘修行’二字,做到正如日用间穿衣吃饭那样不可或缺才可以。”

〔持志久远〕奉行我教之志,历久不变。〔长远心〕历久不变之心。

邪见误道

【菩萨示查定宏母曰:“汝夙有向道之念,而未遇正人,深为可悯,今当为汝分别开示。汝往昔为比丘时,力行精进,昼夜不怠。心猛烈故,于静定中,忽起一见,云:‘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又一日闻‘诸佛无相,即心是佛’之语,复益邪思,云:‘既诸法空寂,我心是佛,何用修习?’不知此为究竟空理,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

菩萨对查定宏的母亲开示道:“你过去有向道之念,而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真是令人怜悯,现在我就为你分别开示。你往昔为比丘时,精进力行,昼夜不懈。心行猛烈的缘故,于静定中,忽起一见:‘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又一日闻‘诸佛无相,即心是佛’之语,又更增加邪思,自言道:‘既然诸法空寂,我心是佛,又何用修习呢?’不知这是究竟空理,其精妙的义理不是初学者可以轻易揣摩的。

【比丘从此竟堕邪见,不复进修。自谓已证大道,所以从迷入迷,沈沦长夜。悲哉众生!求道不遇真善知识,未免陷于罗网,不可不慎!汝今当知,由昔以见邪故,报获五漏失正知故,复遇邪师,毒螫shì亲遭,岂得不生恐怖?今应速发正信,至心忆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

比丘从此竟然堕入邪见,不再进修。自己以为已证大道,所以从迷入迷,沈沦长夜。众生真是可悲啊!求道不遇真善知识,未免陷于邪见的罗网,不可不警惕啊!你现在应当知道,由于往昔邪见的缘故,感得流转五道的果报。失去正知见的缘故,又再遇邪师,亲遭毒害,岂得不生恐怖?现在应当速发正信,至心忆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

〔五漏〕这里指有漏之五道。漏者,烦恼之别名。〔五道〕为烦恼众生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

问:既然“诸法空寂,我心是佛”,何用修行?

答:“诸法空寂”,是说一切法空无所有,寂无生灭。整个十法界是一场无明梦(详见《诸法实相》一文),所以一切法都是幻象,空无所有,寂无生灭。“我心是佛”,即通常所说“即心即佛”,这里的心是指自性,而身心的“心”是指自性的功能。“即心即佛”的意思是说:佛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心(自性)。而且从本质上来说,诸佛的自性与众生的自性都完全一样,不过诸佛之自性觉,而众生之自性迷。《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修行就是要令自性由迷而转觉,由众生而成佛。所以,必须修行,才能够出离轮回,才能够成佛。

〔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

究明身心

【无朽为一友问,得寿几何?菩萨示偈曰:“人命如朝露,虚浮无定期,未能逃梦幻,何必预求知?”复示曰:“且莫为他问日期,到腊月三十日,管取手忙脚乱在。”是友果以次年腊月三十日疾终。无朽闻说,遂求开示。】

无朽为一友人问,其寿命有多长?菩萨以偈开示道:“人命如朝露,虚浮无定期,未能逃梦幻,何必预求知?”又再开示道:“切莫为他问寿终的日期,到腊月三十日,保管手忙脚乱。”这位友人果然在下一年的腊月三十日病故。无朽听到噩耗,于是求菩萨开示。

【菩萨曰:“元柏当知,学道而不明此心,譬如造屋无基,渡水无筏。欲明心者,当微细观究:此身此心,从何而有?既四大虚幻,心将谁寄?身心既幻,世界微尘了无差别。目前万法,从何处生?从何处灭?若无生灭,则照与能照,两无所依,自见真如寂灭场地。”】

菩萨说道:“元柏,你要知道,学道而不明此心,犹如造屋无基,渡河无船。要想明心,必须微细观究:此身此心,是从何而有?既然四大(这里指身体)虚幻,心又将寄托在哪里?所以心亦虚幻。既然究明了身心虚幻,那么整个世界与一粒微尘就毫无差别,因为它们都是幻象。再进一步观照:眼前万法,从何处生起?从何处灭去?它们若无生灭(幻象当然没有生灭),则能照与所照,二者都无所依凭,自会见到真如寂灭场地,亲证生死虚幻。”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有坚、湿、暖、动之四性,故称为“大”。例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心将谁寄〕这里的心是指六尘缘影。〔六尘缘影〕六根缘六尘所产生的种种念想,而这些念想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称之为六尘缘影——缘六尘之幻影。《圆觉经》云:“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惟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译文:什么是无明呢?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种种颠倒,认妄为真,这就是无明。这就像有人迷失了方向,认北为南、认东为西一样,妄认地水火风四大形成的肉体为自身相、六根缘六尘所起的念想为自心相。这就像眼睛发花,妄见空中有花并有第二个月亮。善男子!实际上,空中并没有花,这是病眼者妄执的幻象,由于妄执的缘故,不仅妄执虚空是实有,而且还以为真有花从那里生出来。众生由于颠倒迷惑而妄认幻现的身和心是实有,并执之为我,于是就轮转生死,所以称之为无明。)

死后云何

【勾曲孔生,持斋二十年矣。自念衰老,问:“死后云何?”因泣下不已。菩萨曰:“不须悲泪,但从我说,深信遵行,自有好处安身在,遂授偈曰:西方有净土,人天皆所依,汝能修此门,安隐(同“稳”)无惊疑。”】

勾曲的孔生,素食已经二十年。自念衰老,问菩萨道:“死后会怎么样?”因而哭泣不已。菩萨开示道:“你不须悲哭,只要按照我说,深信遵行,命终之后自有好的安身处所,于是授他一偈:西方有净土,人天皆所依,汝能修此门,安稳无惊疑。”

寒入心包

【沈文州以伤寒名家,适至作礼。菩萨问曰:“寒入心包,当作何病?”答曰:“名中寒zhòng hán,因受凉而生病)。”因喻诸人曰:“汝等但知寒入心包,名曰中寒之疾。若邪入于心,即为殒命之病矣。汝诸人但以身病为病,调之治之,至于心有大病,则不问明医,不求妙药,任其患苦而莫之觉,哀哉!”】

沈文州是精通《伤寒论》的名家,刚刚到达,向菩萨作礼。菩萨问他:“寒入心包,这是什么病?”沈文州回答说:“这是中寒(zhòng hán,因受凉而生病)。”于是菩萨就开导众人道:“你们只知道寒入心包,会得中寒之病。若是邪入于心,则是致命之病啊!你们这些人只以身病为病,就赶紧调理医治,至于心有大病,则不问明医,不求妙药,任其患苦而而不觉,真是悲哀啊!”

〔伤寒论〕现存中医学中最早系统论述外感疾病的著作。共十卷。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创立六经辨证和治疗原则、方剂的配伍等,在诊断方面贯串运用了四诊八纲。

莲花已种

【陈大心奉教念佛,极其诚至。菩萨示偈曰:“八德池中莲已种,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虽藉如来力,长养全凭决定心。”又喻诸人曰:“此土有发愿往生者,彼土即生莲花。故作是语,汝等应生深信。”】

陈大心遵奉菩萨的教导念佛,极其至诚。菩萨以偈开示道:“八德池中(充满八功德水的七宝池中)莲已种,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虽藉如来力,长养全凭决定心。”又晓谕众人道:“此土有一发愿往生者,彼土(极乐世界)即生一莲花。所以我偈中说‘八德池中莲已种’,你们应当生起深信。”

〔八功德水〕极乐国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此水有八种殊胜功德: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

好炼丹术

【孙中白好丹术,日久无效,因来会作礼。菩萨呵曰:“老秃今日换这副嘴脸见我么?且问尔:金丹几时可成?”答曰:“正尔求成。”菩萨曰:“若成了,千万留却几颗,莫都吃到肚子里去。俟等待)汝见阎罗老子时,好做些人事送送。痴老儿,此事决无你分,不如做你本等去。”孙拜谢。】

孙中白喜好炼丹术,日久无效,因此来会,向菩萨作礼。菩萨呵斥道:“老秃今日换这副嘴脸见我么?我且问你:金丹几时可以炼成?”孙中白回答说:“正是来请您帮助我炼成。”菩萨说:“若是炼成了,千万要留几颗,不要都吃到肚子里去。等到你见阎罗老子时,好当作礼物送给他,求他饶了你。痴老儿,炼就金丹而成仙这事,决定没有你的分,不如做你本等(分内应作的事)去。”孙中白下拜,感谢菩萨的开示。

〔炼丹术〕包括“外丹”和“内丹”两种。外丹是用丹砂(红色硫化汞)与铅、硫黄等原料烧炼而成的黄色药金,其成品叫金丹。道教认为服食以后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老。金丹多指外丹,亦指修炼成的内丹,即把人体作“炉鼎”,以体内的“精”、“气”作药物,用“神”烧炼,道教认为使精、气、神凝聚可结成“圣胎”,即可脱胎换骨而成仙。〔人事〕赠送的礼物。

【有顷,菩萨又曰:“痴老儿,知得你自己本等么?”答曰:“我求见性是我本等。”菩萨曰:“汝知此性,为大为小,为青为黄?”答曰:“性无如是等相。”菩萨曰:“然则汝欲向甚处求见?”孙无语,乃发信皈依,愿为弟子,求示法名。遂示以偈曰:“性无大小青黄相,那有声名任汝呼?不达此中玄妙处,一言半字总淆讹。】

过了一会,菩萨又说道:“痴老儿,知道你自己的本等吗?”孙中白回答道:“我求见性,这是我的本等。”菩萨道:“你知道此性,是大是小(形体),是青是黄(颜色)?”孙中白回答道:“性没有如是等相。”菩萨道:“既然无相,那你要向甚么处求见?”孙中白答不上来,于是发起信心,皈依菩萨,愿为弟子,求菩萨赐予法名。于是菩萨以偈开示道:“性无大小青黄相,哪有声名任汝呼?不达此中玄妙处,一言半字总淆讹(弄错)。

【我今强为汝立名,可曰:达本。汝此后光阴,不上七八年矣,莫负却八百年前三十六载苦行也。”孙因问此身如何结局。菩萨曰:“结局便结局,又问如何结局耶?”孙乃问如何修持。菩萨曰:“净土一门,能广摄群品。汝问修持,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便得一了百了,汝无再惑。”

我现在给你取名达本。你此后寿命,不过七、八年,千万不要辜负了你八百年前三十六载的苦行啊!”孙中白因而问道此身如何结局。菩萨道:“结局便是结局,为什么还要问如何结局呢?”孙中白于是问道:“如何修持?”菩萨道:“净土一门,能广摄各种根性的众生。你问如何修持?你应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能够一了百了,你不要再迷惑。

〔强为汝立名〕诸法本来无名,故此立名曰“强为”。〔便得一了百了〕孙中白志在见性开悟,菩萨教以念佛,因为“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云:“便得一了百了。”

尊崇正信

【菩萨又喻诸人曰:“从古大圣大贤,阐微(阐明精妙的道理)立教(进行教化),皆至精至简。上士闻而悟,中下闻而修,皆归大道。乃后之著述,务为繁言隐说,使凡流揣摩成见,遂至以讹传讹,深入邪僻抱暗没世(紧抱着这些邪僻糊涂的见解直至命终),竟不自觉。】

菩萨又开导众人道:“自古以来,大圣大贤阐明妙理,进行教化,都是至精至简。上士(上等根性的人)闻而悟,中士、下士闻而修,皆归大道。而他们之后的那些有关著述,却专门追求繁言(连篇累牍,编些来说)隐说(故弄玄虚),使得凡夫之流揣摩而成见(去揣摩他们的那套说法,而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而至于以讹传讹,深入邪僻(不正谓邪,远离中心谓僻)。于是紧抱着这些邪僻糊涂的见解一辈子,竟然都不自觉。

〔编些来说〕佛和祖师大德是将他们证得境界和经验如实地讲述出来,就像本书所说去过燕京的人,告诉别人要怎样走,就能够到达燕京,皆至精至简。但自古以来,也有不少钓名沽誉之徒(从来没有去过燕京的人),将经论东挖一块,西扳一牙,然后想当然地串起来妄加发挥、渲染,故作宏论,遂至鱼目混珠,真假难辨。许多上当的学人,照之而行,虽然刻苦努力,但是南辕北辙,愈修愈迷,烦恼丛生,抱暗没世,耽误了自己的一生。所以,阅读这些“大作”的时候,首先要审查其内容是否与经论一致,以及作者的实修功力和境界,才不至于被误导。法然上人混水摸鱼,便是一例惨痛的教训(详见《法然上人捏造弘愿门》)。

【如达本,因读参同(《参同契》)悟真(《悟真篇》)诸书,不知法要,曲信(妄信)讹传,谓为有得,执吝(迷执爱惜)不舍。白首无成,动诸烦恼。菩萨说,为真可悯者。是故,汝等既识前非,当崇正信。”】

例如达本,因为读了《參同契》、《悟真篇》等书,不知道真正的法要,而妄信讹传,还以为自己有得,迷执爱惜不舍。结果是白首无成,烦恼丛生。菩萨说,这些被误导的众生真是令人怜悯啊!因此,你们既识前非,就应当尊崇正信。”

夙世因缘

【一时,菩萨将临法会,弟子八人,无朽、常摄、常源、定茂、达本、查定宏、陈定耑、查定敏,恭谨颙yóng景仰的样子)zhù长时间地站着),齐唱佛号。忽闻异香,从空中来,众皆欢喜,得未曾有。】

一时,菩萨将临法会,弟子八人,无朽、常摄、常源、定茂、达本、查定宏、陈定耑、查定敏,恭谨肃立,齐唱佛号。忽闻异香,从空中来,众人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菩萨曰:“善哉!善哉!尔等知今日之会,有夙因否?昔梁武皇天监六年,我出家于北魏之东都净因寺,为大比丘。因避乱南游,住锡鸡鸣山麓(山脚)。时,尔八人依我修学,不久以兵乱各散。我越后二载,示寂于武林天竺。后复于唐僖宗朝,为清河献王长子,亦弃位出家。今尔八人,同会念佛,亦由我发心,正如往昔无异。但尔等去我以来,八百余年矣,仍复飘流未反,真为可悲,真为可痛!今为汝等重加发明所修行业,令速成办,早登解脱,宜各谛听。”】

菩萨说道:“善哉!善哉!你们知不知道,今日之会是有过去世的因缘。昔日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我在北魏之东都净因寺出家,为大比丘。因为避乱南游,住锡鸡鸣山山脚。那时,你们八人依从我修学,不久由于兵乱各自分散。两年后,我示寂于武林天竺。后来又在唐僖宗(862-888年)时,为清河献王之长子,亦弃位出家。现在你们八人,同会念佛,也是由于我发心,正如往昔无异。但是你们离开我以来,已经八百多年了,仍然还在六道中轮回不息,真为可悲,真是可痛!现在我为你们重新阐发明白修行的途径,令你们快速成道,早日解脱。你们现在各自凝心谛听。”

〔住锡〕僧人在某地居留。锡,锡杖。〔示寂〕称佛菩萨及高僧身死。寂是圆寂,涅槃的意思。示寂,就是示现涅槃,并非真灭。

精修净业

【示无朽曰:“汝向者虽从事玄门,而能恭敬诸佛,当知即是夙因。今宜速发深心,精修净业,为诸人唱导(犹倡导,带头提倡)。无空掷后此一十三年光景也。付汝偈言:八百年前有胜缘,今来相遇指青天,已知本地中秋月,莫向长江觅渡船。”】

菩萨对无朽开示道:“你向来虽然从事玄门,而能恭敬诸佛,当知这就是夙因。现在应当速发深心,精修净业,带领众人正道修行。不要空掷后此一十三年的寿命啊!付你一偈:

八百年前有胜缘(八百年前曾为师徒),

今来相遇指青天(令其见月——真正的大道),

已知本地中秋月(譬喻既然已经知道了最为应机的大道——净土法门),

莫向长江觅渡船(就不要再去觅船寻看他乡月,譬喻:不要再去寻找别的什么修行路子了)。”

持大悲咒

【示常摄曰:“汝常持大悲神咒,云何而持?”答曰:“所持之咒,历历分明;能持之心,了不可得。”菩萨曰:“能如是持,是名真持。有偈嘱汝:汝持大悲咒,应识大悲心,离名亦离相,以此度群生。”】

对常摄开示道:“你常持大悲神咒,是怎样持的?”常摄回答道:“所持之咒,历历分明;能持之心,了不可得。”菩萨曰:“能这样持,是名真持。有偈嘱咐给你:汝持大悲咒,应识大悲心,离名亦离相,以此(悲空双运)度群生。”

即汝本心

【示常源曰:“汝既出家,要须(一定要)谦下柔和,敬事师长,虚己请益,增长志气,莫只坐云雾中过日。”源不达(常源不明白)。复示曰:“汝懜懜mèng méng,昏昧糊涂)若此,可晓得自己的心么?”源无语。乃令诵准提咒一遍,源随诵之。菩萨曰:“此不是你心,唤作甚么?偈曰:见初无心;即汝本心,准提一遍,全体分明。”】

菩萨对常源开示道:“你既然出家,一定要谦逊柔和,敬事师长,虚心请教,增长志气,不要只坐在云雾中懵懵懂懂地过日子。”常源不明白。菩萨再开示道:“你如此昏昧糊涂,可晓得自己的心么?”常源答不上来。(常源连自己的心都不晓得,修行从何做起?所以下面菩萨告诉他什么是心。)于是菩萨令他诵准提咒一遍,常源随即诵咒。菩萨说道:“这不是你的心,唤作甚么?授你一偈:见初无心,即汝本心;准提一遍,全体分明。”

〔准提咒〕南无飒哆喃nā mó sà duō nán,三藐三菩陀sān miǎo sān pú tuó俱胝喃jù zhī nán,怛侄他dá zhí tuō,唵折戾主戾ǎn/ōng, zhé lì zhǔ lì,准提娑婆诃zhǔn tí suō pó hē.〔此不是你心,唤作甚么〕心是自性的功用。常源诵准提咒,菩萨即说道:“这不是你的心,唤作甚么?”所以,诵咒即是自己的心在起用。同样,若是打妄想、生贪嗔痴,也是自己的心在起用。不过前者觉,后者迷。〔见初无心,即汝本心;准提一遍,全体分明〕此偈的意思是:见到当初无念之心,这就是你的本心(无念是本心,有念是识心);诵一遍准提咒,要做到咒在心中历历分明(全体分明),这样就不是坐在云雾中懵懵懂懂地过日子。

持准提咒

【示定茂曰:“汝持准提咒,平日须要细密用心。观一切境,若喧若寂(或喧闹或寂静),若物非物,若欣若厌,无非此咒现体,即我妙心刻刻流露。如是奉持,必获果证,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当诵我偈:两行(指准提咒)秘密,即汝本心,莫谓法少,是法甚深。”】

菩萨对定茂开示道:“你持准提咒,平日必须要细密用心。观一切境,或喧闹或寂静,或物或非物,或欣喜或厌恶,无非都是此咒现前而不被境牵,此即是自己妙心每时每刻流露。如此奉持,必获果证,我亦以神力助你成就。应当诵我的偈子:两行(指准提咒)秘密,即汝本心,莫谓法少(不要以为准提咒只有两行字),是法甚深。”

〔两行秘密,即汝本心〕准提咒之秘密,就是持至本心现前。〔是法甚深〕持咒有三关:万念归一,三昧现前和离持正定。慧明法师开示道:“云何初关?学人持诵真言(咒语),持到万念归一,不起二念,名透初关。但此乃以石压草,尚非究竟。云何二关?真言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是谁在持,自己亦不知,乃至同时好似有二人同持,是名三昧现前,亦名透二关。云何三关?真言持到真妄法三者不知,深入三昧,而得离持正定,一无所有,即证实相,一切具足,名透三关。”(详见《慧明法师开示录》)这也是念佛三关,由事一心入理一心。

〔观一切境,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厌,无非此咒现体,即我妙心刻刻流露〕万法空寂,咒体空寂,妙心空寂,三而一。这是持咒入实相,理一心的境界。由于初学难以领会,所以未作如是解释,若是行人功夫近此,无需解释,自能领会菩萨教示。下文偈中“两行秘密,即汝本心”,也是这种情形。故彭绍升先生之《后序》赞曰:“阐一心之妙谛,穷向上之玄关。”

精勤念佛

【问达本曰:“汝将云何?”答曰:“欲明心。”菩萨曰:“得无口头话否?当勤念佛,其功十倍。亦示汝偈:心外无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无生。”】

菩萨问达本道:“你打算怎么样?”达本回答道:“欲明心见性。”菩萨道:“这不是口头禅吗?你应当精勤念佛,其功效十倍于你的口头禅。也示你一偈:心外无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无生。”

〔心外无佛,佛即汝心〕关于“即心即佛”的义理,可参考《六祖坛经精解》

持金刚经

【示查定宏曰:“汝持金刚般若,当知有七不持,所谓:心昏散不持,有过犯不持,入不净处后不持,饮酒后不持,人扰不清净不持,有事将作未作不持,心别有记忆不持。若坚意受持,应离此七,诵至纯熟,即于观心中持之。果能如是,则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佛有诚言,汝须保任。复与汝偈:般若一经,功德无尽,拔妄想根,脱生死病。”】

菩萨开示查定宏道:“你持金刚经,应当知道有七不持,所谓:心昏散不持,有过犯不持,入不净处后不持,饮酒后不持,人扰不清净不持,有事将作未作不持,心别有记忆不持。若是坚意受持,应当离此七条,诵至纯熟,即于观心中持之。果能如是,则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佛有诚言,你一定要好好保任。再授你一偈:般若一经(指《金刚经》),功德无尽,拔妄想根,脱生死病。”

〔佛有诚言〕受持读诵《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极其巨大,果报不可思议,佛在《金刚经》中反复说道。例如:“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保任〕保护和任运,这是见性后除习的两个阶段。“保护”,就是尽力照顾圣胎使不受损害;“任运”,就是圣胎长大成人后随顺境缘而自然运作,在顺逆境缘中进一步的磨炼。

恒一其心

【示陈定耑曰:“小人之为恶也,惟恐人知;君子之为善也,亦惟恐人知。汝当以君子慎道之心,而作佛事。更有偈曰:勿贵人知,勿希天应,恒一其心,必坚必正。”】

菩萨对陈定耑开示道:“小人之为恶也,惟恐人知;君子之为善也,亦惟恐人知。你应当以君子慎道之心,而作佛事。更有一偈与你:勿贵人知,勿希天应,恒一其心,必坚必正。”

〔慎道〕凡事都要小心谨慎地依道而行,不可背离。

命名曰敏

【示查定敏曰:“汝未及弱冠,已知向道,可验夙因。今为汝命名曰敏,敏有聪、勤、妙、捷四义。聪以除汝暗,勤以励汝怠,妙以开汝慧,捷(疾也)以发汝废(荒废)。汝当顾名思义,莫谓菩萨徒与尔一个字也。复示汝偈:汝年正幼,当学孝弟,以是持身,毋惰其志。”】

菩萨对查定敏开示道:“你年龄不到二十,便已知向道,可见这是有夙因的。现在为你命名曰敏,“敏”这个字,有聪、勤、妙、捷四义。聪用来除你的暗昧,勤用来鞭策你的懈怠,妙用来开启你的智慧,捷用来防止的荒废。你应当顾名而思义,不要以为菩萨白白给你一个名字。再示你一偈:汝年正幼,当学孝弟,以是持身,毋惰其志。”

〔未及弱冠〕年龄不到二十。“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为还没达到壮年,称做弱冠。〔孝弟〕亦作“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惟修净土

【是日,陈大心后至,菩萨问曰:“汝云何修持?”答云:“惟修净土。”菩萨曰:“舍此别无胜门矣。嘱汝一偈:道无他说,唯心而已,莲胎始成,专精勿二。”】

这天,陈大心后来才到,菩萨问他:“你如何修持?”陈大心回答道:“专修净土。”菩萨道:“舍此别无更好的法门了。嘱咐你一偈:道无他说,唯心而已,莲胎始成,专精勿二。”

菩萨成道

【菩萨曰:“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人道和天道了脱生死之捷径)。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由于)夙业(前世的罪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

菩萨开示道:“我所开示的净土法门,真是诸佛之心宗,人道和天道了脱生死之捷径。现在你们虽然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是发愿不真切,就像入大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我在往昔于晋明帝(299-325年)的时候,受生为穷苦人。因为穷苦的缘故,于是发大愿:‘我由于前世的罪业,受此苦报。若是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纵令丧命,也绝不后退,绝不休息。’发誓后,我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来到七十五岁时坐化,直接生西方极乐世界。(由此可知,菩萨成道于晋明帝时,此后再来,皆是示现。)

【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长寿乐,不思进修,我现仙身,救其迷坠,如唐僖宗朝一事也。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如我昔年无异。有偈四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后来因为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夫、乞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化各种根性的众生。又因为修仙道的人大多未悟真常,而沉溺于长寿之乐,不思进修,所以我现仙身,救他们出迷途,如唐僖宗朝一事也(前面说道菩萨“于唐僖宗朝,为清河献王长子,亦弃位出家”)。现今又为你们分明邪与正,阐扬净土法门。你们应当一意一心,坚定地修此法门,必不相误。若是心志一坚定,便不待命终往生极乐世界而见阿弥陀佛,现前也能够见到阿弥陀佛,如我昔年一样。有偈四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得离尘欲

【或问(有人问):“学人云何得离尘欲,得无障碍?”菩萨曰:“我将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内,汝等当善解其义。有人于此,无故而夺汝一钱,动嗔恨否?”答:“以一钱虽微,见夺则嗔。”“又、无故而与汝一钱,生喜悦否?”曰:“一钱虽微,见与则喜。”有答:“以一钱甚微,与何足喜?夺无可嗔者。”】

有人问道:“学人怎样能够远离尘欲,而无障碍?”菩萨说道:“我将由小推到大,由外推至内,你们一定要善解其义。有人在这里,无故而夺你一文钱,你嗔恨吗?”答:“一文钱虽然微小,无故被夺去,当然嗔恨。”菩萨问:“那么,无故而给你一文钱,你喜欢吗?”答:“一文钱虽然微小,无故被给与,当然欢喜。”有人答道:“一文钱甚为微小,被给与有什么欢喜?被夺去也没什么可嗔。”

【菩萨曰:“汝能如是,心之清净久矣,何至今日尚沉浊垢耶?汝等当知,学人洗心不密,见有见无,处处是著,念念皆贪,所以业识纷驰,无暂停止。即念一句阿弥陀佛,心想依然外游,未能顷刻归一。良由汝等于无量劫来,未尝发一时一日远离尘欲之心,故此尘欲,亦从无始劫来,未尝一时一日肯离汝心。身缠心缚深入尘网,哪得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菩萨说道:“你要是能够这样,心早就清净了,何至于今日还沉沦在浊垢中呢?你们应当知道,学人洗涤自心不细致,见有见无,处处都是染著,念念都是贪嗔,所以业识纷驰,没有暂停的时候。即便念一句阿弥陀佛,心想依然外游,未能片刻归一。这都是由于你们无量劫来,未尝发一时一日远离尘欲之心,因此尘欲也从无始劫来,未尝一时一日肯离开你们的心。身缠心缚而深入尘网,哪里能够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呢?

【故知,欲断贪著,先从一钱之与夺作弃舍观,作非我有观。夺不起嗔,与不起悦。如是乃至百千万钱,乃至亿亿万钱,乃至国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过现未来心、意、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钱之与夺无异,自然习漏消亡,障缘永灭,渐履清净,成就道品。汝等当依此修行,勿更自虞(自欺)窒碍zhì ài,障碍)。”】

因此知道,要断贪嗔和染著,应当先从一文钱之给与夺去作弃舍观,作非我有观。夺不起嗔,与不起悦。如是乃至百千万钱,乃至亿亿万钱,乃至国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过去现在未来之心、意、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槃,一切都像这一钱之与夺无异,自然习气和烦恼消亡,障缘永灭,渐次清净,成就道品。你们应当依此修行,不要再自欺自障。”

〔心、意、意识〕心为集起之义,即第八识(阿赖耶识);意为思量之义,即第七识(末那识);意识为了别之义,即第六识。〔漏〕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而且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

设供称寿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十月)二日,为菩萨诞生之辰,众设供称寿。菩萨曰:“汝等以何物寿我(你们用什么来给我祝寿)?”皆曰:“心以为供。”菩萨曰:“心是何物,可以持供?”答曰:“唯一至诚,本是无物。”菩萨曰:“既言无物,谁知至诚?能知诚者,定有处所,可得举示,云何无物?”答曰:“实无所得。”菩萨曰:“汝言无得,为是暂无,为决定无?”众拟议未对。】

十月二日,是菩萨之诞辰,众人设供祝寿。菩萨说:“你们用什么来给我祝寿?”都回答说:“以心为供。”菩萨说:“心是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供?”众人回答道:“唯一至诚,本是无物。”菩萨说:“既言无物,谁知道是至诚?能够知道是至诚的,一定有处所,可以谈论说明,为什么说‘无物’?”众人答道:“实无所得。”菩萨说:“你们说无得,这是暂无,还是决定无?”众人商议,没有回答。

〔心以为供〕即以心为供,词序倒装是用来加强语气。

【菩萨曰:“无则决定无,有则决定有,一涉纤疑,毫厘千里。当知汝等,言诚言妄,说有道无,皆是起灭计较、推详卜度之心。以是祝我,均无所益。听我妙偈:至真无二心,至真无量心。心非一切心,一切性非心。除妄心不实,依真心强名。真妄两不立,南无释迦尊。了心无处所,方便福群生。”】

菩萨说道:“无则决定无,有则决定有,若有丝毫疑虑,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应当知道,你们言诚言妄,说有道无,都是生灭计较、推详卜度之心。以这样的心来给我祝寿,你我都没有益处。听我妙偈:至真无二心,至真无量心。心非一切心,一切性非心。除妄心不实,依真心强名。真妄两不立,南无释迦尊。了心无处所,方便福群生。”

修行路径

【时,诸弟子咸(全体)再拜,愿更闻法要。菩萨曰:“善哉!善哉!汝等愿更闻法要,当诚解我语,善答我问。诸弟子,譬如有人谓一人言:‘燕京帝王所都,富贵无比。’是人闻言有志往否?”咸曰:“愿往。”菩萨曰:“汝不识路径,当云何?”咸曰:“有人指示,从之而行。”菩萨曰:“不可。倘是人指以向南向东,若不明辨,竟从其言,则燕都远之又远矣。”众曰:“然则如何?”菩萨曰:“毕竟得一走过燕都之人,教是人曰:‘汝须向北而往,便可直达帝所。’诸弟子,此人所指,有错谬否?”咸稽首曰:“无谬。”】

这时,诸弟子全体再拜,希望进一步听闻法要。菩萨说道:“善哉!善哉!希望进一步听闻法要,就应当真诚地理解我的话,好好地回答我的问题。诸弟子,譬如有人对一人说:‘燕京(现在的北京,因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国都而得名)是帝王的都城,富贵无比。’此人听后是否愿意去到那里?”全体答道:“愿去。”菩萨说:“但不识路径,怎么办?”全体答道:“有人会指路,依之而行。”菩萨说:“不可以。倘若这人指以向南向东而行,若不明辨,就按照他的话走,则愈走离燕京就愈来愈远了。”众人说:“那该怎么办呢?”菩萨说:“必须要找一个去过燕京的人来教导这个人,说道:‘你必须向北走,便可直达燕京。’诸弟子,此人所指,有无错误?”全体跪拜说:“没错。”

【菩萨曰:“又譬如有人,欲登万仞之巅,九层之顶,当如何教之?”咸曰:“从卑至高。”菩萨曰:“然。古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须是从第一级至第二级,乃至最上一级,方为正说。若云一步便跨到最高处,为浪语(随意瞎说)矣。又譬如有人,天子将命以官,诏是人曰:‘汝愿为宰相耶?小吏耶?’是人云何上答?”咸曰:“必愿为宰相。”菩萨曰:“然。又譬如有人,在于岐路,不知所从,有悯之者,指曰:‘是边极艰险,极曲折,不得便出头(走不出去)。是边极正大,极平坦,走去便得出头。’其人受指,于此两边当走何路?”咸曰:“走正大,走平坦。”菩萨曰:“善哉!善哉!尔等酬我所问,俱合正理。然尔等能明解我所喻否?”咸再拜曰:“唯垂开示。”】

菩萨说:“又譬如有人,欲登万仞之山巅,九层之塔顶,应当怎样教他?”全体答道::“从低到高。”菩萨说:“是这样。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是从第一级至第二级,乃至最上一级,这才是正说。若说是一步便跨到最高处,那是随意瞎说。又譬如有人,皇帝将让他做官,下诏书问他:‘你愿为宰相呢?还是为小吏?’此人会怎样回答?”全体答道:“一定是愿为宰相。”菩萨说:“是这样。又譬如有人,在岔路口,不知走哪条路,有怜悯他的人,指示他:‘这边的路极艰险,极曲折,走不出去。这边的路极正大,极平坦,可以走出去。’此人接受他的指示,应当走那条路?”全体答道:“走正大、平坦的路。”菩萨说:“善哉!善哉!你们回答我的问题,都符合正理。然而你们能明白我的譬喻吗?”全体再拜说:“唯愿菩萨开示。”

【菩萨曰:“善听。尔等向来虽有求道之心,而不识修行之要,趋向无据,如人欲往燕都,而不知路径者是。若遇邪师,教以邪法,如帝都在北,而反指以往东向南者是。则其人虽终日行,而茫无归宿,何由觐jìn朝见君主或朝拜圣地)至尊?何由成大道?今我所示弥陀净土,帝都也。信愿行三,勤加精进,终至往生,是从第一级至最上一级也。期登上品,是愿为宰相,不愿为小吏也。依此而修,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我即走过燕都之人也。若尔等不能深信,是舍帝都而趋边地也。弃宰相之尊,而就小吏之贱也。背正大而求艰僻也。万仞之山巅,九层之塔顶,非尔所及矣,可胜悲痛哉!”】

菩萨说道:“你们现在凝心谛听。你们向来虽然有求道之心,但不识修行之要径,应该怎么样修,没有正确的依据,这就如同有人欲去燕京,而不知道路径。若遇邪师,教以邪法,就如同燕京在北,反而指示往东或者向南而行。这样一来,此人虽然终日勤苦地修行,却茫无归宿,怎么可能觐(jìn朝见君主或朝拜圣地)见至尊呢?怎么可能成就大道呢?现今我所开示弥陀净土,是帝王之都也。信愿行全都具足,勤加精进,终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从第一级至最上一级也。期登上品,是愿为宰相,不愿为小吏也。依此而修,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我便是去过燕京之人也。若是你们不能深信,是舍帝都而趋边地也。弃宰相之尊,而就小吏之贱也。背正大而求艰僻也。那么,万仞之山巅,九层之塔顶,就不是你们所能到达的了,真是可悲可痛啊!”

积田修行

【众欲积田为修行计。菩萨曰:“汝等欲矢志同学(你们誓欲一同修学),久聚不散,谢绝世故,于衣食所从,不复为求人计,故发此议。以我观之,念头虽好,然毕竟是贪恋尘劳,非清净法。何以故?街头一饭,冢zhǒng坟墓)间一宿,先佛道范。若必藉田而修,倘一不就,则汝诸人终无修行之日矣。】

众人想要置办田产,作为修行之衣食给养。菩萨说:“你们誓欲一同修学,久聚不散,谢绝世故,于衣食之来源,不再求人,故有此商议。依我看来,念头虽好,然而毕竟是贪恋尘劳,非清净法。为什么呢?街头一饭,坟间一宿,这是先佛修道的榜样。如果必须凭借田产为生活来源而修行,倘若田产置办不成,那么你们众人就没有修行的那一天了。

【又、若言自无其赀(同“资”),将出自募化,更为不可。佛一代教,无此二字(无此‘募化’二字)。盖自末世不识礼义、不惧因果、不知廉耻之徒所为。真修道人,生死念切,断断不作是想。然更有一言,汝诸人但执持正念,各各努力,是即不聚而聚。若身心散逸,事无常恒,是虽聚而实散。苟明此意,止应随分随时,莫去闲思预计。”】

而且,若是自己没有这笔钱,就要出去募化,这更是不可以的。佛的一代时教,无此‘募化’二字。这都是末世不识礼义、不惧因果、不知廉耻之徒所为。真修道人,生死念切,断断不会有这种想法。然而更有话要叮咛你们,你们众人只要执持正念,各各努力,便是不聚而聚。若是身心散逸,不能够持之以恒,便是虽聚而实散。若是明白这个道理,就只应随分随时,不要去闲思预计。”

〔一代教〕即一代时教,这是释迦牟尼佛自成道至灭度之一生中所说之教法,即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等。

即尘而觉

【菩萨又告众曰:“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耶?我有一法,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尘劳而觉路矣。”】

菩萨又对众人说道:“你们顾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吗?我有一法,你们只要发个远离娑婆求生极乐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来换掉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够在尘劳而行觉路了。”

念佛一心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戄jué然念数声。菩萨曰:“如是。如是。”】

有人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说道:“你只要息想止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于心念,心念随于声,这样念久了,自然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能所双亡),证入念佛三昧。然而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容易成熟。若是勉强地使之归一,终究不能一也。”这时,达本于座下,忽然警醒地念佛数声。菩萨说:“是这样,是这样。”

造像供养

【诸弟子欲造像供养,请示法相。菩萨曰:“诸弟子欲造相供养,积诚已久,合当显示,但汝尘劳中(但是你们在尘劳中),我妙明内(而我在妙明内),即今显现,汝等不能见也。又、我随机感化,身相不一,今但从本起修(现在就依从我本初起修的相貌),可画作大比丘相,面如满月,形体丰伟(形体丰满魁梧),着袈裟坐莲花上,左手置膝,右手作说法相,眉间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弥陀佛结跏趺坐。要须(一定要)庄严相好,不得潦草。”诸人闻已,皆拱立(肃立,恭敬地站着)思维如是法相。菩萨乃言:“诸弟子,人人有个觉明妙行,不即不离,在汝诸人摸索不着处,时时出现。即今明白,更不须设像供养,愿见于他日也。”】

诸弟子准备造像供养菩萨,请示法相。菩萨说:“诸弟子欲造像供养,已经虔诚地筹划了很久,本当显示,但是你们在尘劳中,而我在妙明内,即便显现,你们也不能看见。而且,我随机感化,身相不一,现在你们就依从我本初起修的相貌,可画作大比丘相,面如满月,形体丰满魁梧,披袈裟坐在莲花上,左手放在膝上,右手作说法相,眉间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一定要庄严相好,不得潦草。”诸人听毕,都肃立思维如是法相。于是菩萨说道:“诸弟子,人人有个觉明妙行菩萨,不即不离,在你们众人摸索不着处,时时出现。如今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再须要设像供养,愿他日在极乐国相见。”

〔面如满月〕脸盘圆圆的、白白的,象满月一样。形容相貌白净丰满而有神采。〔跏趺(jiā fū)坐〕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

弃家为僧

【查定宏因丧子,欲弃家为僧。菩萨曰:“汝且莫妄想是事,是事汝做不得。汝但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断无益之事,绝无益之友,皈心大觉,愿出迷途。挹舀)彼洪波,滋我燥土,精求加被,驱诸障缘。汝向畏祈寿保身,当注力于此,勿多言也。”定宏乃问:“奉教持《金刚经》,但诸字句有不同者,当从何本,得无差谬?”菩萨曰:“‘金刚般若波罗密’七字,并无差谬。”】

查定宏因为丧子,欲弃家为僧。菩萨曰:“你不要妄想这事,这事你做不得。你只要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端正自己的举止行为以治理原来歪邪的举止行为),断除无益之事,绝离无益之友,皈心于佛,愿出迷途。以佛法来滋润枯焦的心田,精诚地求佛加被,驱诸障缘。你向来敬服祈寿保身,而祈寿保身当注力于此,不要再多说了。”查定宏于是问道:“奉教持受《金刚经》,但各种版本字句有不同者,应当依从哪种版本,而无差谬?”菩萨说道:“‘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七个字,并无差谬。”

〔大觉〕伟大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这里指佛。

有疾求示

【沈天宇有疾,设供求示。菩萨曰:“汝今有疾,尚未即死,当息诸牵累,安心端坐,念身无常,念世无常,所有妄缘,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弥陀佛。自然六尘不生,一心清净。不唯愈汝今生之疾,即生死病根,亦从此拔出矣。】

沈天宇患病,设供求菩萨开示。菩萨说道:“你现在生病,尚未即死,当息掉各种牵累,安心端坐,念身无常,念世无常,所有妄缘,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弥陀佛。自然六尘不生,一心清净。不仅治愈你今生疾病,就是生死这一病根,也从此拔出了。

【汝今设供求示,不过望我有甚好方与汝,口诀传汝,可愈汝疾。岂知,菩萨无是等虚伪之法,但此实实数言教汝而已。汝若信而行之,真一服上品还丹妙药也。付汝一偈:病从己作,还由己除,摄心清净,得常安乐,坚久不变,同无量寿。”】

你现在设供求我开示,不过是希望我有甚么好药方给你,有甚么妙口诀传你,可治愈你的疾病。你哪里知道,菩萨并无这些虚伪之法,但就是这实实在在的几句话教你而已。你若信而实行,那真是一服上品金丹妙药。授你一偈:病从己作,还由己除,摄心清净,得常安乐,坚久不变,同无量寿。”

〔还丹〕亦称金丹,道家合九转丹与朱砂再次提炼而成的仙丹,说是服后可以即刻成仙。

一举两得

【菩萨示达本曰:“汝欲究明心地,极为有志。但你一肚皮砂铅水火(炼丹之术),本来面目、真空真净等话,实实塞却,如何做得?你若要做,必须将此一络索,抛向东洋大海始得。不然,枉却用心,误却工夫矣。不如的的确确念一句阿弥陀佛,明心在是,生极乐在是,一举而两得,极是便宜也。”】

菩萨对达本开示道:“你想要究明心地,极为有志气。但你一肚皮的炼丹之术,本来面目、真空真净等道理,都完全被这些垃圾堵塞住了,如何做得?你若要究明心地,必须将这些纠缠,抛向东洋大海才行。不然,枉自用心,误却了工夫。倒不如切切实实地念一句阿弥陀佛,究明心地在此,往生极乐也在此,一举而两得,极是便宜啊!”

〔明心在是,生极乐在是,一举而两得〕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即生极乐;证入念佛三昧,即究明心地。

仰酬祖父

【无朽问:“云何仰酬祖父(祖父与父亲)?”菩萨曰:“世间所谓孝者,以何为上?”曰:“能敬养,能为善,以无忘先德。”菩萨曰:“此虽孝而有限,惟能发大愿,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满,岂但福及九祖,即历劫冤亲,俱蒙解脱。汝能专修净土,是为大孝。”】

无朽问道:“如何报答祖父与父亲的深恩?”菩萨说:“世间所谓孝者,以何为最佳?”无朽回答说:“能敬养,能为善,以无忘先人之德。”菩萨说道:“此虽孝而毕竟有限,唯有能发大愿,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满,岂只是福及九祖(泛指历代祖宗),即便历劫冤亲,俱蒙解脱。你能专修净土法门,这就是大孝。”

持咒明心

【定茂问:“持咒云何明心?云何究竟?”菩萨曰:“心不离咒,咒不离心,是持之义。汝当于一切时观此咒体,与我心体是一是二?若云二者,云何心能持咒,咒能显心?若云一者,云何忘则咒无,忆则咒有?则知此咒与心,离诸名相,毕竟空寂,是名究竟。若但持而不究竟,即无妙解,平等大慧云何显发?平等大慧不现,何由照生死之昏迷,达三界之实际乎?”】

定茂问道:“持咒怎样明心?怎样是究竟?”菩萨说:“心不离所念之咒,所念之咒不离心,这是持咒之义。(以上回答“持咒怎样明心”。)你必须于一切时观此咒体,与我心体是一还是二?若说是二,为何心能持咒,咒能显心?若说是一,为何忘记持念便无咒,想起持念则有咒?则知此咒与心,离诸名相,毕竟空寂,是名究竟。(以上回答“怎样是究竟”。)若只是持而不究竟,即无妙解,平等大慧怎么能显发?若是平等大慧不现,怎么能照生死之昏迷,达三界之实际呢?”

念佛上火

【达本问:“出声念佛,每易发火,得默念否?”菩萨曰:“汝一念佛,便云火发,何故汝终日向人说话,便没一毫火起耶?当知此火,乃汝无量劫来,无明烦恼之所积聚,由汝今日信之不真,故念随火起,火逐妄生,以烧汝法身慧命耳。昔牟尼世尊为大法故,于无量劫,舍身求道,所以得成无上宝王。】

达本问道:“出声念佛,每易上火,可以默念吗?”菩萨说:“你一念佛,便说上火,为什么你终日向人出声说话,便没有一毫火起呢?你要知道,你念佛上火这个火,乃是你无量劫来,无明烦恼之所积聚,由于你现在信之不真切,故念随火起,火逐妄生,以烧毁你的法身慧命。昔日世尊释迦牟尼佛为了大法,于无量劫,舍身求道,所以得成无上宝王。

菩萨不仅示明达本念佛上火之缘由,而且以世尊于无量劫舍身求道为例,批评达本之退缩。

【今汝年力已衰,日夕勤行,犹嫌迟暮,尚乃恋著尘劳,希图丹药,以求延年益寿。汝不闻非非想天,尚有报尽,劫火洞烧,坏至三禅,况区区水火铅汞假缘和合之法,而求其永无变灭耶?汝今闻我所言,当如梦初觉,如醉初醒,精修净土,正念往生。彼世界之寿命,无穷无尽,成就法身,到一切智,非浅浅长生久视之术,可同日而论也。”】

你现在年老力衰,就是日夕勤行,还嫌来不及,而你还在贪恋尘世,希图炼成丹药来延年益寿。难道你没有听说就是非非想天,尚且还有寿尽之时,劫火洞烧,坏至三禅,何况妄图服用区区水火铅汞假缘和合之丹药,而求寿命之永恒呢?你现在听了我的话,应当如梦初觉,如醉初醒,精修净土,正念往生。那个世界的寿命,无穷无尽,并且成就法身,达一切智,这远不是浅浅的长生久视之术,可同日而论的。”

〔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之略称,为三界之顶,寿命八万劫。〔四劫〕在一个大劫中,有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之四个中劫,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小劫。所谓“成”,即世界由众缘集合而组成;“住”即众生安住,有动植物,有国境,有历史;“坏”即开始毁坏,初十九小劫,坏一切动植物,后一小劫,坏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空”即坏尽后,一切俱成虚空。世界就是这样不停的成、住、坏、空,周而复始。〔劫火洞烧,坏至三禅〕坏劫之大火熊熊燃烧,从地狱烧至色界之第三禅天,世界化为灰烬。〔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下至饿鬼、地狱;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身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是已无色身,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空无边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轮回的境界。〔十八天〕色界的十八层天,其中初禅天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共有九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久视〕耳目功能不衰退。

多生恐怖

【查定宏问:“持咒时,多生恐怖,求示方便。”菩萨曰:“谁来怖汝?谁是受怖者?由汝夙生习气不净,故从微想中忽现此相耳。汝但精诚诵持,自当除灭,得如意意顺,善能护伏烦恼,而造入玄微,何恐怖之有?”】

查定宏问道:“持咒时,多生恐怖,求菩萨开示办法。”菩萨说道:“谁来恐怖你?谁是受恐怖者?由于你前生习气不净,故从微想(细微念头)中忽现此恐怖相罢了。你只要精诚诵持,习气自会除灭,得如意意顺,善能降伏烦恼,而证入玄微,哪里还有什么恐怖呢?”

孝首万德

【陈定育为母疾致祷,问:“作何功德,可获全愈?”菩萨示偈曰:“孝首万德,孝贯三才(天﹑地﹑人),大哉孝行,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之师。汝以好心,求愈母疾,汝当安适,念母痛楚。汝食美味,念母减食,汝衣轻软,念母脓血。污其衣襟,露其胸胁(胸膛至腋下),如是思维,夙夜靡处。归命大圣,精诚不二,力行众善,仰答四恩。愿母福益,愿母寿增,愿母病愈,愿母体康。觉明菩萨,为汝依怙yī hù,依靠),苟如其言,无愿不果。”】

陈定育为母亲生病祈祷,问道:“作何功德,可使母亲痊愈?”菩萨以偈开示道:“孝首万德(孝为万德之首),孝贯三才(天﹑地﹑人),大哉孝行,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之师。汝以好心,求愈母疾,汝当安适,念母痛楚。汝食美味,念母减食,汝衣轻软,念母脓血。污其衣襟,露其胸胁(胸膛至腋下),如是思维,夙夜靡处。归命大圣,精诚不二,力行众善,仰答四恩。愿母福益,愿母寿增,愿母病愈,愿母体康。觉明菩萨,为汝依怙(yī hù,依靠),苟如其言,无愿不果。”

上面这首偈是说:孝为万德之首,孝能感通天、地、人。孝行至大至广,是一切伦常的老师。你以美好的孝心,求母亲病愈。在你安逸舒适的时候,要想到母亲生你时的痛楚;在你吃美味的时候,要想到当年母亲为抚养你在节衣缩食;在你穿好衣服的时候,要想到母亲生你的时候,脓血污染了她的衣服,胸腋也无所遮掩。如此念想,昼夜难安。只有归命于佛,精诚不二,努力地做一切善事,以报答父母、众生、国家、三宝(佛、法、僧)之恩。并愿母亲增福增寿,疾病痊愈,身体健康。觉明妙行菩萨是你的依靠,若是按照菩萨的话去做,一切所愿,都能成就。

舍咒念佛

【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请问。菩萨曰:“汝欲舍持咒而念佛,一志专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为持斋好善之人,不得名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舟,欲驰千里,必择良马,故念佛人先须具大手段,割绝牵缠,打开尘网,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为念佛人也,汝应善解此义。”】

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请问菩萨。菩萨说道:“你想要舍去持咒而念佛,一志专修,这是最好不过。但是你未知念佛法要,只可以名为持斋好善之人,不得名为念佛之人。为什么呢?欲航大海,必须要有大舟,欲驰千里,必须择用良马,因此念佛人先须具有大手段,割绝牵缠,打破尘网,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如此乃名正念念佛,得名为念佛人也,你应当善解此义。”

〔尘网〕人在世间受到种种束缚,如鱼在网,故称尘网。

勤办道业

【有年少僧四人进谒。菩萨曰:“诸年少,众生无始时来,因于恩爱,故成眷属。而眷属中父母于子,又为恩之至重,爱之至切,难割难舍。今尔等出家离俗,得为比丘,当知父母于尔,又有恩上之恩,非言所喻(不是言语所能够表达的)。故应趁此壮年盛力,勤办道业,答父母最初割恩断爱一片苦心,方不愧‘出家’两字。若复放逸懈怠,以致终身废坠(以致于终身荒废道业,退步堕落),是不孝中之不孝,为天地间极重罪人矣。当因吾语,猛生痛念。”】

有四位年轻僧人来拜见菩萨。菩萨说道:“诸位年轻人,众生无始时来,由于恩爱,故成眷属。而眷属中父母于子女,又为恩之至重,爱之至切,难割难舍。现今你们出家离俗,得为比丘,当知父母于你们,又有恩上之恩,这不是言语所能够表达的。故应趁此壮年盛力,勤办道业,报答父母最初割恩断爱送你们出家的一片苦心,方不愧‘出家’二字。若是再放逸懈怠,以以致于终身荒废道业,退步堕落,这就是不孝中之不孝,为天地间罪业极重的人。你们听了我这番话,应当猛生痛念。”

父母生育

【菩萨又示众曰:“诸善男子,人之一身,父母所生,父母所育。现前尔等种种营谋,种种受用,即使父母不曾与得一钱,也还是父母生却你身,故有今日。万事身为大,身为本,从本而推,岂不是父母之恩,难言难尽?所以佛言:‘于父母边出一高声重语,尚获罪无量。’况今有甚于此者耶?若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不得不诤,则是视父母如路人矣。只可欢然顺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决不得争个你非我是,做逆天背伦之人。”】

菩萨又对众人开示道:“诸善男子,人之一身,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育。现前你们的种种营谋,种种受用,即使父母不曾给与一文钱,也还是父母生了你身,才有今日。万事身为大,身为本,从本而推,岂不是父母之恩,难言难尽?所以佛言:‘于父母边出一高声重语,尚且获罪无量。’何况现在还有甚于此者的呢?若说是父母让人受不了,不得不争辩,则是视父母如路人。你们只可以欢然顺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决不得争个你非我是,做逆天背伦之人。”

忆佛念佛

【菩萨曰:“诸弟子当知,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是故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然亦非诸佛之入于尔心,亦非汝心出于诸佛,皆是觉妙本明不可思议。”】

菩萨说道:“诸弟子应当知道,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因此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你心内。然而也不是诸佛之入于你心,也不是你心出于诸佛,皆是觉妙本明不可思议。”

尽形修习

【菩萨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

菩萨开示道:“心于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于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是你们能够绵密加勤用工,使此心无一点空隙,方得有几分相应。不要稍做半年十月工夫,便说我能苦心修道,不知这正是障道处,切宜慎之!

铜山铁壁

【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涂(同“途”)之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到达最高点)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又、工夫虽然进步,倘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是没有打成一片。千万不要见到些成效,便即歇手,这是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这又是学道人之大病,不可不知。要知道佛法如大海,愈入愈深,绝不是小小知见之所能穷尽。应当尽形寿修习,登峰造极为原则,千万不要作容易想。”

用心不力

【菩萨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尔等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间真,皆是用心不得力处。”】

菩萨说道:“念佛三昧,是你心的大势力之所成,而不是由其它什么。现今你们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仍然间插,都是用心不得力处。”

一心不乱

【顾定成求教。菩萨曰:“汝来此庵,欲依净业,可知道云何得生极乐?”答曰:“念佛往生。”菩萨曰:“汝知云何念佛,即得往生?”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曰:“如何是一心不乱?”定成不能对。菩萨曰:“吾知汝第(但)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谛听我语。】

顾定成求教。菩萨说:“你来此庵,欲依从净业,可知道为何得生极乐世界?”顾定成回答说:“念佛往生。”菩萨说:“你知道怎样念佛,即得往生?”顾定成回答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问:“如何是一心不乱?”顾定成不能对答。菩萨说:“我知道你就会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却未必能够如法念地到一心不乱。你凝心谛听我的话。

【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定要)一心,方得(才可以)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

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而此想虚妄不实,故流转生死。现在应当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法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一定要一心,才可以名为执持名号,才可以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可参阅《一心不乱》一文)

【定成再拜曰:“浊世凡夫,心智浅劣,未能深达至理,更求详示。”菩萨曰:“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汝今当具深信,慎毋学彼庸流,闻而不受,更莫学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

顾定成再拜,说道:“浊世凡夫,心智浅劣,未能深达至理,更求菩萨详细开示。”菩萨说:“你现在应当发大愿,愿生极乐世界,然后至诚恳切,称念阿弥陀佛。必须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若是更欲上进,应当广参善知识,广泛请教高明,自悟‘即心是佛’之妙谛。你现在应当具有深信,千万别学那些庸流之辈,闻而不受,更不要学那些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

〔即心即佛〕自心原来就是佛。(详见《六祖坛经精解》

勤勤念佛

【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

菩萨对查母说道:“你为何不勤勤念佛?”查母回答说:“因为新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菩萨说:“你以为不净念佛,恐怕会有罪,却不知道不念佛则获罪无量。你不要去计较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

守此四法

陈永寿问结局,菩萨示偈曰:“节欲戒嗔,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作家法。随力婚嫁,是省事法。行善念佛,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陈永寿问自己的结局,菩萨以偈开示道:“节欲戒嗔,是保身之法。收敛安静,是持家之法。随力婚嫁,是省事之法。行善念佛,是出世之法。守此四法,结局自会通达。”

正邪终身

【顾善记问终身及行善之方。菩萨曰:“汝若存正心,行正事,得个正终身。你若存邪心,行邪事,还你个邪终身。至于善之一字,随时随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又兼戒杀放生,随力舍贫施苦,持念阿弥陀佛,回向极乐,日日不间。如是三年不改,方许你‘好心行善’四字。”】

顾善记问自己这一生将如何以及行善之方。菩萨说道:“你若是存正心,行正事,则得个正的一生。你若是存邪心,行邪事,则得个邪的一生。至于善之一字,随时随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同时又要戒杀放生,随力济贫拔苦,持念阿弥陀佛,回向极乐世界,日日不间断。如此坚持三年不变,方许你‘好心行善’四字。”

修净之法

【菩萨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死期)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大事件,指大限到来)也。】

菩萨对无朽开示道:“大体来说,修净业的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都要面向西方,则机感容易成,根境容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的物件。庭中也要扫除干净,使经行没有障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体,不知有世界,并且不知道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此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由于你在生时抛弃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点牵挂,则大限到来时,洒洒落落,不会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这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你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大事件也。

【“至于修净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

至于修净业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你现在每日晨起,即诵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因为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开始时或是身心未宁时,每日只做四时。稍安宁后,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折合诵经十二卷,念佛号一万二千声。而且在回向时礼佛的一百拜,也可以分作四时。这是每日的常课,至于课外念佛,不必计数,或默念或出声念,只是摄心谛念而已。

〔一心归命文〕“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渡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若余年未尽,犹得以其所证,为四众向导,报佛深恩。汝若于我所说,一一遵依,方不负觉明菩萨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方不负三昧和尚为汝剃度,授汝大戒。此非小小因缘,汝莫自生轻慢,慎之!慎之!”】

又、持名之法,必须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坐宝莲华,登不退地。若是余年未尽,犹得以其所证,为四众之向导,报佛深恩。你若是对我所说,都一一遵依,才不辜负觉明妙行菩萨向你开示正道,令你出家;才不辜负三昧和尚为你剃度,授你大戒。这可不是小小因缘,你不要自生轻视怠慢之心,慎之!慎之!”

兼程而进

【菩萨示常摄曰:“汝向(你一向)持大悲神咒,祈观音冥加,速得入道,甚好。但不得一向延缓,使志事不立。要须并日而作,兼程而进。自今当刻定期限,约准数时,杜绝人事,安止一室。每咒百卷作一时,兼礼四明所立忏法(四明法智大师《大悲忏仪》)一卷,忏诸业障,助发胜功,为一时。昼夜分为六时,以五时持咒,一时礼忏,余时安坐修禅,深入不思议慧。】

菩萨对常摄开示道:“你一向持大悲神咒,祈求观世音菩萨加被,速得入道,这是非常好的。但不得老是延缓拖沓,使抱负不能实现。必须要并日而作,兼程而进。从今日起,当刻定期限,订下数量和时间,杜绝人事,安止一室。每持咒一百卷,作一时;礼四明法智大师所立《大悲忏仪》一卷,以忏诸业障,助发胜功,作一时。昼夜分为六时,以五时持咒,一时礼忏,其余时间安坐修禅,深入不思议慧。

【何言乎不思议慧?了知心外无法,法法无名,直下纤尘不立,一念圆融,不可以思思,不可以议议,故名不思议慧。依此妙慧,则心摄于微,摄无摄相,所谓摄无所摄,而不碍于摄,名善摄心也。由心摄故,无事不办。总而言之,无时无在而不心心流入,为持咒摄心之本。自然夙障冰消,定心朗现,或得三昧开发,契本妙心。庶无虚縻岁月,可以刻期进道。不然,今日明朝,来年后月,若作不作,欲前不前,保汝百年后,仍自目前行止,断不能移易寸步也。慎之!勉之!”】

为什么说是不思议慧呢?了知心外无法,法法无名,直下纤尘不立,一念圆融,不可思维来思,不可以议论来议,故名不思议慧。依此妙慧,则心摄于微,摄无摄相,所谓摄无所摄,而不碍于摄,名善摄心也。由心摄故,无事不办。总而言之,无时无在而不心心流入,为持咒摄心之本。自然夙障冰消,定心朗现,或得三昧开发,契本妙心。千万不要虚度岁月,而要刻期进道。不然,今日明朝,来年后月,若作不作,欲前不前,保管你百年后,仍是目前这个样子,绝不会有所改变。慎之!勉之!”

〔并日而作,兼程而进〕两天的活一天干完,一天走两天的路程。

【菩萨又示常摄曰:“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在今日决不是牵郎拽弟、打哄过日之时矣。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菩萨又开示常摄道:“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这八个字,误了你一生大事。现在决不是牵郎拽弟、嘻哈打笑过日子的时候了。自己道业未成,无常很快到来,你要立即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敛迹韬光〕意思是:悄无声息,隐匿才华。敛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

奉教出家

【达本奉教出家。菩萨示曰:“汝老年出家,不得泛学余事。但诵弥陀经,日课佛名一万二千,自少至多,真真切切,求生极乐,此事一了百当之法。莫学世俗愚流,高谈阔论,说性说心,见人念佛,便一概抹去,及叩其所行,不及三家村里一个不识字的汉子,十字街头一个念三官经的乞儿。枉使掷却光阴,误却大事。因汝平日喜说禅而不达要妙,又未必能深信净土,老实念佛,故发此论。”】

达本奉教出家。菩萨对他开示道:“你年老出家,不可广泛去学其他的事。就只诵佛说阿弥陀经,日课佛名一万二千,自少至多,真真切切,求生极乐,这是一了百当(把一件主要的事情办好了,便一切都妥当了)的妙法。不要去学世俗愚流,高谈阔论,说性说心,见人念佛,便一概抹去,待到考察他的所作所为,还不及三家村里一个不识字的汉子,十字街头一个念三官经的乞儿。枉使掷却光阴,误却大事。因你平日喜说禅而不达要妙,又未必能深信净土,老实念佛,所以对你讲这些话。”

〔三家村〕指偏僻的小乡村。〔三官经〕即《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

依我行去

【菩萨又示无朽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减,只依着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沉念去,至千回向。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无所著,如虚空等,是名回向。】

菩萨又开示无朽道:“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加,不要减少,只依着我的话足踏实地做去。但诵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徐,念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沉念去,持至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回向时,不是只诵旧文一过便了,必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无所著,如虚空等,这才叫回向。

【“又、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便有苟且了局之念,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学道人不遵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

又、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这就叫修行三昧。要小心,不要忘形死心,否则又落外魔知见。如此坐一时,便起身经行,然后持诵,这样有个次序。若是匆匆忙忙,一气赶去,以为这就可以完成一日课诵,便有马虎了结之念,而非真正修行矣。大多学道人不遵守善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

【“又、诸经中所谈净土依正庄严,须讲诵明白,倘坐中或经行或礼诵时,净土现前,便可觉了,不为异境所惑。”】

又、诸经中所谈净土之依正庄严,必须讲诵明白,倘若坐中或经行或礼诵时,净土现前,便可觉了,不为异境所惑。”

不涉别想

【菩萨示陈大心曰:“尔道念增矣,世念亦不减。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来,始为(才是)牵连尘网;但心上略带些子,即属障道因缘,尔须要明白。尔但身礼阿弥陀,口诵阿弥陀,心念阿弥陀,不涉分毫别想,便得洗涤干净,打破尘网,生极乐国,尔须要明白。”】

菩萨开示陈大心道:“你道念增加了,而世念也不减少。凡是世间的一切人相、我相,名利相,嗔喜相等,不是要在身上行出来,才是牵连尘网;只要心上略带一点儿,即属障道因缘,你必须要明白。你只身礼阿弥陀佛,口诵阿弥陀佛,心念阿弥陀佛,而不牵涉分毫别的念想,便能够洗涤干净,打破尘网,往生极乐国,你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

或问终身

【或问终身。菩萨曰:“汝问终身耶?我这里没有断终身的法,为因菩萨历劫修行,不曾学得这事。然汝亦太愚痴,终身便不过如此,问他何益?汝何不问头儿白了,面儿皱了,身子软了,无常将次到了,阎罗大王面前,如何抵对他一言半句,免得披枷带锁去?这事汝何不问问?”】

有人问终身。菩萨说道:“你问终身吗?我这里没有断终身的法,因为菩萨历劫修行,不曾学得这等算命之事。然而你也太愚痴了,终身便不过如此,问他何益?你为什么不问头发白了,面皮皱了,身子软了,无常就要到了,阎罗大王面前,如何抵对他一言半句,免得披枷带锁去?这事你为何不问问?”

〔问终身、问结局〕问终身、问结局的真正答案是:虽然穷一点,病一点,挫折多一点,寿命短一点,只要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终身就是好终身,结局就是美满的结局。反之,虽然富一些,健康一些,顺利一些,寿命长一些,而命终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终身就是坏终身,这个结局就是悲惨的结局。所以,与其关心贫或富、生病或健康、逆或顺、夭或寿,倒不如去关心怎样念好佛。而且,贫或富、生病或健康、逆或顺、夭或寿常常由不得自己,而是否念好佛,操之在我。所以念好佛,这是一了百了之妙法,其它用不着太去关心。

结期礼忏

【僧法缘将结期礼弥陀忏,先来求示。菩萨曰:“弥陀忏是近代慈云忏主所集,亦具事理一心(也具备事一心和理一心)。事一心,专于一事;若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生,湛若虚空,名理一心,此一心难到。外则勤修忏法,以除夙障;内则依理修观,驯致一心。既得一心,何患不能入道?汝今在期,莫管为自己,为施主,亦莫管长久不长久,只要扫除习气,打荡身心,不成三昧,誓不休息,便了。】

僧人法缘将结期礼弥陀忏,先来求示。菩萨说道:“弥陀忏是近代慈云忏主所集,也具备事一心和理一心。事一心,专于一事;若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生,湛若虚空,名理一心,此一心不乱难到。外则勤修忏法,以除夙障;内则依理修观,驯致一心。既得一心不乱,何患不能入道?你在这一期中,不要去管为自己,为施主,也不要去管长久不长久,只要扫除习气,打荡身心,不成三昧,誓不休息,便了。

【又、汝在彼,虽然次第,但不是个修行地面。若真正要修行,将万缘放下,一钵依于十方,一身依于大地,真真切切,求度生死,乃为正修行法。若区区三载(三年)忏期,又夹杂世故,而欲成净业,出生死,譬如吸风吞雾而求饱足,世上必无之事。汝莫作此大愚痴想,以至冻馁而死也。”】

又、你在那里礼弥陀忏,虽然有次第,但不是个修行的处所。若真正要修行,将万缘放下,一钵依于十方,一身依于大地,真真切切,求度生死,乃为正修行法。若区区三年忏期,又夹杂世故,而欲成就净业,离出生死,犹如吸风吞雾而求饱足,这是世上必无之事。你莫要作此大愚痴想,以至冻馁而死也(譬喻不得实际成效而枉过一生)。”

〔一钵依于十方,一身依于大地〕诗云:“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为了了却生死大事),乞度过春秋(乞食度化,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乞食〕僧人以托钵行乞为生,行止没有定止、也没有贫富的分别与选择,是在行脚中次第乞食,所到处便是暂时依止处。

又遭兵变

【王师初下三吴,湖寇突发,阖全)城奔窜。久之事定,稍稍复集。菩萨示曰:“后六月十三之变,得无惊恐耶?汝等当知,此皆无始劫来,不能修善,广造恶业,所以生生世世,不离此祸。如梁武皇时,八人以兵乱各散,今日又遭兵变,逃窜无地。可见众生不能超三有,获无生,毕竟因缘业报,分寸难免。汝等幸而不死,亦大险矣。三世业果,可惊可怖,汝等尚不一心办道,早出苦轮,隔世他生,正未了在(像这样的灾难,还没完没了)。奈何!奈何!】

王师(指清兵)初下三吴(苏州﹑常州﹑湖州),湖寇突发,全城奔窜逃跑。久之事定,众人稍稍安定,又聚集在一起。菩萨开示道:“不久前,六月十三日的灾难,难道不惊恐吗?你们应当知道,这都是无始劫来,不能修善,广造恶业,所以生生世世,不离这些灾祸。又如梁武皇时,你们八人因为兵乱各散,今日又遭兵变,逃窜无地。可见众生若是不能超三有,获无生,毕竟因缘业报,分寸难免。你们幸而不死,也万分危险了。三世业果,可惊可怖,你们还不一心办道,早出苦轮,那么隔世他生,像这样的灾难,会没完没了。奈何!奈何!

〔王师初下三吴,湖寇突发,阖城奔窜〕觉明妙行菩萨的法会是在吴城,从明朝崇祯癸未(1643年)五月二十八日开始,至清朝顺治丁亥(1647年)十月初二日结束,前后四年余,共二十四会。其间,于1645年,清兵攻陷扬州,屠城十日,杀八十万人,又攻陷江陵,杀十三万人。吴城即今苏州,位于江陵下方,滨临太湖。〔三有〕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无生〕涅槃之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

最忌夹杂

【菩萨示沈元辉曰:”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当授汝一偈,依而行之: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菩萨开示沈元辉道:”大凡修净土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什么是夹杂?即是又是讽经,又是持咒,又是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这便是夹杂。既然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都不要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才不会走错路)。现在授你一偈,依而行之: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大难幸免

【菩萨示定恺kǎi曰:“汝既遭大难,幸而得免。自今当痛思前过,断其后愆qiān罪过)。更无躁心竞气,逞志使能,贻厥yí jué,遗留)身灾。今为汝立名曰恺。恺者何?慈也,仁也。慈以立身,仁以及物。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惟务培育善心,坚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菩萨对定恺开示道:“你既遭大难,幸而得免。自今日起,当痛思以前之过,断其以后之过。更不要躁心竞气,逞志使能,给自己招来祸殃。现在为你取名:恺。“恺”是什么意思呢?慈也,仁也。慈以立身,仁以及物。功名得之不足以喜,失之不足以忧。只是专意地致力于培育自己的善心,坚固善行,以报答四恩而已。”

〔慈以立身,仁以及物〕以慈(和善)来做人,来修养自己;以仁(博爱)来恩及万物。〔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佛门)。〔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

降临法会

【一时,菩萨降临法会。士庶(儒生和百姓)三十余人,未决心疑,咸来咨请。菩萨悯兹众等,虽同禀诚心,而不识修行正路,乃垂示曰:“今日之会,可谓有缘,但若与尔等说佛法,非所习闻,恐难信入。不若举一则世典儒书,与众等一话,或能信得一句、两句。《中庸》说:‘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一时,菩萨降临法会。儒生和百姓三十余人,未解心中疑惑,都来咨询请教。菩萨怜悯在场的众人,虽然同具诚心,但不识修行正路,于是赐示道:“今日之会,可说是有缘,但是如果与你们讲说佛法,由于过去不常听闻,恐一时难以信入。不如举一则儒家经典上的话,与你们讲解一番,或者能信得一句、两句。《中庸》说:‘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中庸〕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这段话的全文是:“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因为当时的读书人,四书都背得烂熟,平民百姓也耳濡目染,所以菩萨在这里只引了前三句,而后面两句稍后再引用。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些人理所当然地去做,有些人是因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则须要勉强他才会去做,然而一旦做成功了,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今日看来,安与利且莫说起,即勉强而行者,亦不可得。即如尔等,自遇我之后,亦曾发心勉强为善,乃有一旦弃捐,或渐至懈废者,其故何在?只是将‘善’之一字,看得太缓。谓行善无功,不如为恶之有效耳。不知为善若果无功,何以古来圣贤之徒,断不作些微小恶,善则尽力尽心,必要做到十二分满足?】

现在看来,‘安而行之’与‘利而行之’且不要说它们,即便是‘勉强而行之’的人,也不可得。就如你等,自从遇我之后,也曾发心勉强为善,竟然有一旦废止,或渐至懈怠而废止者,其原因何在?只是将‘善’之一字,看得太缓,难以奏效。以为行善无功,不如为恶之有效。不知道为善若是果真无功,为什么古来圣贤之徒,绝不作些微小恶,而行善则尽力尽心,一定要做到十二分的满满足足呢?

【“若果为恶有效,又何故古来仁人君子,不惟有效是求,反作无功之事?且现见为恶之人,眼前虽得便宜,到头几个有好结局,好断送,好名声,好子孙以延其世代?又如世间数岁小儿,见说个好人,便知赞美,岂不是为善有大利处?见说个恶人,便要嗔怪,岂不是为恶无大利处?】

若是为恶果真有效,又为什么古来仁人君子,不做有效的事,反而去作无功之事呢?而且现在为恶之人,眼前虽得便宜,到头来几个有好结局,好下场,好名声,好子孙以延其世代呢?又如世间才几岁的小孩子,见说这是个好人,便知道赞美,岂不是为善有大利处?见说这是个恶人,便要嗔怪,岂不是为恶无大利处?

【“此事极易晓。非是尔等不聪明,真不知得。但是不能实心向善,故一时不细察耳。所以平日间,舍一钱,也要向人说一遍,有句好话,也要向人说一遍,都是从外边做手脚,全不体会大圣大贤用心切己处,觉得没滋味,便抛弃了。】

此事非常容易明白。不是你们不聪明,真不知道。但是不能够实心向善,因此一时没有细察。所以平日间,舍一文钱,也要向人说一遍,讲了句好话,也要向人说一遍,这都是从外边做手脚,全不体会大圣大贤用心切己之处,觉得没滋味,便抛弃了。

【“汝等今日,若果将真真实实的心,行真真实实的事,无一毫妄想觊觎于其间,坦坦然乐天知命,守其在我,不见有终身可祈,结局可问,五行八字之穷通可卜,吉凶得失之可得而趋避。自然无祸不消,无福不至,道与时增,德与岁积,成圣成贤无难矣。此尔将来一定的实事,所以说‘及其成功,一也’。反此,则生为无忌惮之小人,死为腐烂之草木,可不痛哉!”】

你等今日,如果将真真实实的心,来行真真实实的事,而无一毫妄想觊觎于其间,坦坦然乐天知命,真心做实事之操守全在于我,而不见有终身可祈,结局可问,五行八字之穷通可卜,吉凶得失之可得而趋避。则自然无祸不消,无福不至,道与时增,德与岁积,成圣成贤无难矣。这是将来一定的实事,所以说‘及其成功,一也’。若是与此相反,则生为肆无忌惮之小人,死为腐烂恶臭之草木,可不痛哉!”

〔切己〕和自己密切相关。〔觊觎jìyú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菩萨说是语已,默然而住。时,众犹颙颙yóngyóng期待盼望貌)有待,更有再拜而致祷者。菩萨曰:“甚哉!尔众之愚也。闻如是言,竟不生希取之心,反顾之念,只要将胸中儿女、身家之事,一问而后已。苦哉!苦哉!然菩萨大慈无已,当更说些古话,醒豁尔等痴梦。】

菩萨说完这番话,默然而住。这时,众人还有所期待盼望着,更有再拜而祷告者。菩萨说道:“你们众人也实在太愚痴了。听到我上面这番话,竟然不生希取之心,反顾(回头检点自己)之念,只是要将胸中儿女、身家之事问了才称心。苦哉!苦哉!然而菩萨大慈无边,就再说些古话(古人流传下来的的话),点醒你们的痴梦。

【“一者、学道之士,情不正,性则离;心不坚,德乃阙(同“缺”)。往往慎于斯须(片刻),而变于顷刻。若是者,谓之造就无地之流,难以入道。非圣人之诲人或倦,而故绝之也。众中有识者,思之!】

一是:学道之士,情不正,性则离;心不坚,德乃阙(同“缺”)。往往谨慎片刻,瞬间即变。这样的人,就是无地可造就之流,难以入道。这并不是圣人之诲人有所懈怠,而故意不教化他们。众人中有识者,思之!

〔情不正,性则离〕情有贪嗔痴,即是不正。如此,则本性离位而迷。〔心不坚,德乃阙〕心志不坚定,则道德缺失。

【“一者、天下又尽有聪明向上之士,却为自是之见所障,不成大器。盖人一自是,决不肯虚心就正有道。其平日所交所接,定是一等庸下之徒,互相称誉。凡有所为,不能面闻其过,而德业殆矣。众中有识者,思之!】

一是:天下又有很多聪明向上之士,却被自以为是之见所障碍,不成大器。因为人一旦自以为是,就决不肯虚心请教有道之人指正。他们平日所交接的,必定都是最为平庸下劣之徒,而互相称誉。凡有所为,都不能当面闻其过失,其德行与道业就非常危险了。众中有识者,思之!

【“一者、世人贪得,都务强求。不知一钱之获,尚有命焉,而况功名富贵之大!曰:‘吾智力可求。’若然,则苍苍者天,赫赫者神,将无用乎?即使强求而得,亦是命数合有,不因尔用却许多龌龊心机,天悯而与之也。然则勉强而求者,有辱无荣,有失无得,有僇同“戮”)身之祸,无利物(众生)之功,有损德之灾,无进善之福,天厌之,神弃之矣。众中有识者,思之!】

一是:世人贪得,都专意强求。不知道一钱之获,尚且有命,何况功名富贵之大者!有人说:‘我用智用力就可以谋取。’若是这样,则苍苍上天,赫赫诸神,就没有用了吗?即使强求而得,亦是命数中应当有,而不是因为你用了许多龌龊心机,上天怜悯而给你。然则勉强而求者,有辱无荣,有失无得,有杀身之祸,无利物(没有利益众生)之功,有损德之灾,无进善之福,天厌之,神弃之矣。众人中有识者,思之!

【“一者、天下大恩莫过父母。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父母而没,犹可追报也。试思:此身从何而来?何由而长?乃不能反本寻源,尽心尽力,敬事承顺,而至有结怨于父母而不顾,自利其妻子而不养,更甚至有病而不知,死而不葬,或一言亦报复如平人者,是皆禽兽所不若也。呜呼!人而禽兽不若耶?可畏哉!众中有识者,思之!”】

一是:天下大恩,莫过于父母。父母若在,即是堂前活佛也;父母没世,犹可追报也。你们想一想:此身从何而来?何由而长?乃不能反本寻源,对父母尽心尽力,敬事承顺,而甚至有结怨于父母而不顾,只顾妻子儿女而不孝养父母,更有甚者,父母有病而不知,死而不葬,或一言也要报复视如路人者,这都是禽兽不如啊。呜呼!难道作人却连禽兽都不如吗?可怕啊!众人中有识者,思之!”

欲求做官

【或(有人)欲求官,问可得否?菩萨曰:“做官一事,你更莫想!你须知得,通经史之谓文,练韬略(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也泛指兵书)之谓武,膂力lǚ lì,体力)过人之谓勇,智能出众之谓才。汝自思量,有一于此否?若四中不具其一,要做官,不过图侥幸而已。要图侥幸,念头先已不正。一做了官,便去假威仗势,一味虐疲民而饱我腹,决不思为国为民做些好事。以至积恶日深,不知改悔,来世定作牛马驼骡有力报人等畜。如目前兵戈战阵中一类畜生,皆夙世冒禄贪功,无一毫功德于天下之徒也。】

有人欲求做官,问菩萨能否得到?菩萨说道:“做官一事,你更不要想!你必须知道,通晓经史者谓文,精通兵法者谓武,体力过人者谓勇,智能出众者谓才。你自己思量,是否具备其中一种本事?若是四种本事中你一种都不具备,要想做官,不过是图个侥幸而已。要图侥幸,念头先已不正。一旦做了官,便去假威仗势,一味虐疲民众而饱我腹,决不考虑为国为民做些好事。以至于积恶日深,不知改悔,来世定作牛马驼骡等有气力的畜生,服劳役来还债。如目前兵戈战阵中一类畜生,都是前世冒禄贪功,无一毫功德于天下之徒也。

【“且报应之理,远近无期,或致祸于现世,或殃及于子孙。如目前一等(一类)罪犯囹圄líng yǔ,也作“囹圉”,监牢),身受屠戮,继嗣不肖,或绝灭无传者是也。又、损害良民而取其财货,谓之不仁不义之物。以之祀祖先,而祖先益愆qiān,罪过);事神明,而神明加怒;供诸佛圣贤,必为之堕泪;奉仁人有道,反为之生惭。即罪恶不极,而冤结相酬,后世定作一类羊猪鸡犬,无力报人之畜,及世间一等贫穷下贱剧苦之人。又、此图侥幸一辈,在官即做些好事,亦未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恶。罪福影响,不漏丝毫,贪有限之荣名,受累生之恶果。侥幸做官,溺心利欲,如上所谈,势所必至,可不畏哉!”】

而且报应之理,是远是近没有定期,或遭灾祸于现世,或殃及于子孙。如目前监狱中的犯人,身受屠戮,子女不肖,或断子绝孙者是也。又、损害良民而取其财货,谓之不仁不义之物。用来祭祀祖先,而祖先增罪;用来事奉神明,而神明加怒;用来供养诸佛圣贤,诸佛圣贤必为之堕泪;用来孝敬仁人有道者,仁人有道者反为之生惭。即使罪恶不到极点,而冤结相报,后世定作羊猪鸡犬一类无气力服劳役的畜生,以自己的血肉来还债,及作世间最贫穷下贱剧苦之人。又、此图侥幸一辈,在官即使做些好事,也未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恶。罪福之报,不漏丝毫,贪有限之荣名,而受多生之恶果。侥幸做官,溺心于利欲,如上所谈之恶果,势所必至,能不畏惧吗!”

定佑求子

【王定佑求子,菩萨曰:“汝自今莫杀生命,勿食异物(指稀有的美食),勿多欲逞忿。何以故?杀生伤天地之慈,乖长zhǎng养之道。食异物,必增淫秽,或致恶疾。多欲逞忿,则戕qiāng杀害)损寿命,暴折元和(根本的祥和),又多犯阴阳之忌。汝当永戒此三,一意奉养老母,推惠行慈,济贫拔苦,广行阴德,积累不废,天必锡(赏赐)汝佳胤yìn子孙、后裔)也。”】

王定佑祈求生子,菩萨说道:“你自今日起,不要杀害生命,不要吃稀有美食,不要多欲逞怒。为什么呢?杀生伤天地之慈,背离长(zhǎng)养之道。吃稀有美食,必增淫秽,或致恶疾。多欲逞怒,则毁损寿命,猛烈地摧折元和(根本的祥和),又多犯阴阳之忌。你应当永戒这三条,一心一意奉养老母,推惠行慈,济贫拔苦,广行阴德,积累不止,上天必赏赐好儿孙给你。”

〔推惠〕把好处让给别人。〔行慈〕令众生安乐。

莫狎恶少

【菩萨示陆定息偈曰:“亲近老成,莫狎恶少,君子上达,汝曹(你们)当效。劝母修行,是为大孝,必诚必敬,遵菩萨教。”】

菩萨对陆定息开示一偈:“亲近老成,莫狎(xiá亲昵)恶少,君子上达,汝曹(你们)当效(应当效法)。劝母修行,是为大孝,必诚必敬,遵菩萨教。”

〔恶少〕品行恶劣、胡作非为的年轻人。〔上达〕修养德性通达于仁义者。

【复示曰:“回去向尔母亲,谆谆切切,劝她至心念佛,求生极乐。即不能素食,莫勉强她,但不可杀生。她若肯归向弥陀,自断血肉。此是世间第一等孝行,汝宜勉之。”】

菩萨又开示道:“回去向你母亲,反反覆覆真真切切地,劝她至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是不能素食,不要勉强她,但不可杀生。她若肯归向阿弥陀佛,自会断食血肉。这是世间第一等孝行,你要努力地去做。”

三、流通分

各授以训

【尔时,菩萨化缘已终,因遍召诸弟子,各授以训。】

这时,菩萨化缘已终,因而把诸弟子召集在一起,一一加以训导。

【示定勉曰:“汝名定勉,当号自开,勉力修行,自得开悟无上菩提,作善知识,续佛慧命。汝毋(你不要)自弃。”】

菩萨对定勉开示道:“你名叫‘定勉’,理当号‘自开’,一定要勉力修行,自得开悟无上菩提,作善知识,续佛慧命。你不要自暴自弃。”

〔号〕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称。例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定开问一心三观之旨,菩萨曰:“台宗三观,妙在圆心。圆心若知,其道尽矣。”令与定勉(自开)并立(叫他与定勉并肩站在一起),付偈曰:“一开二开,今日重来,菩提有种,妙手双栽。”】

定开问一心三观之旨,菩萨说道:“天台宗之三观,妙在圆心。圆心若知,则一心三观会究竟明白。”然后,菩萨叫他与定勉(自开)并肩站在一起,付与一偈:“定开与自开,今日又重来,菩提自有种,妙手双培栽。”

〔一心三观〕天台宗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三谛〕空谛、假谛、中谛。空谛是说空无自体;假谛是说但有缘生假相;中谛是说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实理。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

【示上德曰:“头既秃,当知足。念无常,断爱欲。南无阿弥陀,念念恒相续。”】

对上德开示道:“头既秃(年迈力衰),当知足。念无常,断爱欲。南无阿弥陀,念念恒相续。”

【示耳之曰:“勤则不病,不勤则病,勿谓夙业,其报甚近。慈父弥陀,数数亲觐,可以永年,况乃却病。”】

对耳之开示道:“勤则不病,不勤则病,勿谓夙业,其报甚近。慈父弥陀,数数(常常)亲觐,可令长寿,还可以去掉病痛。”

【示陈大心曰:“老不撇脱,死定兜搭。儿女债完,可以怡悦。极乐非遥,勿自隔绝。”】

对陈大心开示道:“老不撇脱(年老都还不摆脱纠缠),死定兜搭(死时一定被它们拖累)。儿女债完,可以怡悦。极乐非遥,勿自隔绝。”

【示沈元辉曰:“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败。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祸福吉凶,汝自作怪。”】

对沈元辉开示道:“深藏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败。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祸福吉凶,汝自作怪(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示杜义见曰:“善则为义,不善不义,义善无二,所见唯义。以义为见,不见非义,见非义时,见无见义。”】

对杜义见开示道:“善则为义,不善则不义,义善无二,所见唯义。以义为见,则不见非义,以非义为见,则不见义。”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示女弟子意安曰:“汝因病不念佛耶?噫感叹声)!病愈甚,念愈勤乃好也。若病到念不得的时节,却是错了也。”】

对女弟子意安开示道:“你因为生病就不念佛吗?噫!病愈重,念佛要愈精勤才好。若是病到念不得的时节,却是错了也。”

【示无朽曰:“尺璧岂宝,寸阴当惜。正念弥陀,信光赫奕(光辉炫耀)。莫贪旧游,前途永失。”】

对无朽开示道:“尺璧不算宝贵,寸阴才宝贵而当珍惜。正念弥陀,信光赫奕辉耀。不要贪恋昔日交游的友人,否则道业永失。”

〔尺璧〕直径一尺的璧玉。〔寸阴〕短暂的光阴。《淮南子·原道训》曰:“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示常摄曰:“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

对常摄开示道:“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道业成就才能够宏大)。”

【示常源曰:“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废者,多身后忧。”】

对常源开示道:“你修行不可懈怠,懈怠即非比丘,那些自己荒废道业的人,后麻烦就大了。”

【示定茂曰:“汝是道人,当净其心,能净心者,可以超群。”】

对定茂开示道:“汝是道人(你是修道之人),当净其心,能净心者,可以超群。”

【示定随曰:“老实是宝,又有不好,若只如此,止堪温饱。何用出家,愿离痴恼,当发道意,莫空过了。”】

对定随开示道:“老实是宝,又有不好,若仅只如此,止够温饱。何用出家,愿离贪嗔痴等烦恼,当发道意,莫空过了。”

【示查定宏曰:“菩萨说偈,家常茶饭,归告汝母,己事早办。”】

对查定宏开示道:“菩萨说偈,家常茶饭,回去告诉你的母亲,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大事要及早办好。”

〔归告汝母,己事早办〕菩萨对查定宏之母的开示,见“邪见误道”一节。

【示陈定耑曰:“惟天最高,无所不见,护汝初心,慎勿少变。”】

对陈定耑开示道:“惟天最高,无所不见,你要保护自己的初心,一定谨慎不要让它退失。”

【示达本曰:“达本无本,万缘应息,胡不宁处,犹是汲汲jíjí?一朝撒手,男耕女织,回想生前,汝自哭泣。”】

对达本开示道:“达本无本(世间是幻相),万缘应息(应放下万缘),为什么不静心修行,却还在急切地向外拼命追求?一旦命终,来生又是轮回,回想生前不努力,你只有悔恨哭泣。”

〔一朝撒手,男耕女织〕一旦命终,来生又是男的耕女的织(喻今生未得成道,来生仍在轮回中)。

不复再来

【时,菩萨一一示已,复告诸人曰:“我自降此以来,凡所言说,皆修行要妙。汝等能时时体会,极力遵行,决生上品。菩萨从此,不复再来矣。诸弟子宜各努力,勿虚此会。”】

这时,菩萨一一开示完毕,又对众人说道:“我自降临此处以来,所有的言说,都是修行要妙。你们能够时时体会,极力遵行,决定上品往生。从此以后,我不再来了。诸弟子应各努力,不要白白地参加了这个法会。”

【时,诸弟子闻菩萨语,皆涕泣悲恋,不能仰视。菩萨谓曰:“诸弟子,汝等谓菩萨不复再降,恐生懈怠,从此失足。然实不尔。何以故?从是以后,汝等精进,只是自己精进,舍尘涂(同“途”)而登圣域,大智大贤之所为也。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淤泥,无知下愚之所为也。诸弟子,但须前进,莫生系恋,但急着力,无事悲哀。”】

这时,诸弟子听到菩萨这样说,都涕泣悲恋,不能仰视。菩萨对他们说道:“诸弟子,你们因为菩萨不再降临,恐怕自己懈怠,从此失足堕落。然而实在不是这样。为什么呢?从今以后,你们精进,只是自己精进(精进由己),舍娑婆而登极乐,这是大智大贤之所为也。若是懈怠,也是自己懈怠(懈怠亦由己),背大道而入淤泥,无知下愚之所为也。诸弟子,只须奋力前进,不要系恋,只须紧急着力,无须悲哀。”

【顷之,复谕曰:“汝等不得更作菩萨再降想。所以者何?鸾乩之设,本为神鬼所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汝等若奉教无失,于菩萨生恭敬之心,难遭之想(甚难相遇之想),即是大报恩处。”】

过了一会儿,菩萨又开示道:“你们不得更作菩萨再降临之想。为什么呢?扶乩本为神鬼之所依凭,这不是大菩萨应化之常事。你们若是奉教无失,于菩萨生恭敬之心,甚难相遇之想,即是大报恩处。”

【时,诸弟子虽闻法谕,犹故围绕,不忍散去。菩萨又谕曰:“诸弟子,菩萨往昔因中,与汝等具有大缘,从此虽不再降,然不得作远离想。当知觉明妙行,时时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汝等慎无一日废弛,自舍却觉明妙行也。”】

这时,诸弟子虽闻菩萨法谕,仍然围绕着,不忍散去。菩萨又开示道:“诸弟子,菩萨往昔因中,与你们具有大缘,虽然从此不再降临,但不得作菩萨远离想。当知觉明妙行,时时在你们眼前,相逐不舍。你们切莫有一日荒废懈怠,否则便是自己舍弃觉明妙行啊!”

【少顷,又谕曰:“诸弟子,法会既终,宜各散去。菩萨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莫只呆呆守着,菩萨定不在一幅纸儿上也。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诚作礼,顶戴(恭敬地承受)奉行可矣。”】

过了一会儿,菩萨又开示道:“诸弟子,法会既然已经结束,大家应当散去。菩萨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不要只是呆呆守着,菩萨毕竟不在这张扶乩之纸上啊(意思是:要在心上守着觉明妙行菩萨,而不是在扶乩之纸上守着觉明妙行菩萨)。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诚作礼,恭敬地承受我的教导,切实奉行就可以了。”

 

西方确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