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耳根圆通法门

湛然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因侍者阿难遭摩登伽女所摄之难,在解救之后,循循善诱,多方为他讲说:解脱的关键在于证悟本性(如来藏)

〔遭摩登伽女所摄之难〕阿难托钵乞食,遭摩登伽女以幻术蛊惑,将使淫乐,佛令文殊菩萨持神咒解救了阿难。

怎样证悟本性呢?阿难及法会大众俱闻十方微尘数佛异口同音告言:“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译文:你要知道,俱生无明能够使你轮转生死这一结缚的根,就是你的六根,更没有别的什么;你还要知道,无上菩提能够令你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也是六根,更没有别的什么。)这是说:要解生死结缚(了分段生死),就要从六根下手;要证菩提道果(了变易生死),也要从六根下手。所以证悟本性,是从六根下手。

〔汝欲识知〕你要知道。“欲”,需要、要。例如:胆欲大而心欲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俱生无明〕自性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俱生无明(与生俱来之无明),又名无始无明、根本无明。众生的无明和本具的真如,都是无始的。《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如风飘火猛焰可制,如海涛波亦可息之,唯有妄心甚难调伏。何以故?无始无明迷心性故。”〔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离轮回。〔变易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其方法是:从六根中选择一根深入观修,即可返本还原,证悟本性。佛言:“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解脱。”(译文:任选一根,不让它和妄尘交粘,而使它内伏识心,归于本元之真心。就能够发挥本有的明耀。明耀之性一经发出,则通天彻地,耀古辉今,不为六尘所牵动。则其余五根,就不再去粘合妄尘,再发妄相。自然会随着这一根的圆满解脱,而同时都得到圆满解脱。)也就是:“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于是,佛要会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讲述其证悟之方法,佛言“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漏尽〕断尽一切的烦恼。“漏”是烦恼之异名。〔无学〕断三界诸惑已尽,证真谛之理,不更要学修之圆满智慧。〔十八界〕六根、六尘和六识合称十八界。〔三摩地〕即三昧。

有二十五圣,各述其证悟之方法,共二十五个圆通法门,即: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及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之圆通。他们是:

一、憍陈那等之声尘圆通;二、优波尼沙陀比丘之色尘圆通;三、香严童子之香尘圆通;四、药王、药上二法王子之味尘圆通;五、跋陀婆罗等之触尘圆通;六、摩诃迦叶等之法尘圆通;七、阿那律陀之眼根圆通;八、周利槃特迦之鼻根圆通;九、憍梵钵提之舌根圆通;十、毕陵伽婆蹉之身根圆通;十一、须菩提之意根圆通;十二、舍利弗之眼识圆通;十三、普贤菩萨之耳识圆通;十四、孙陀罗难陀之鼻识圆通;十五、富楼那之舌识圆通;十六、优波离之身识圆通;十七、大目犍连之意识圆通;十八、乌刍瑟摩之火大圆通;十九、持地菩萨之地大圆通;二十、月光童子之水大圆通;二十一、琉璃光法王子之风大圆通;二十二、虚空藏菩萨之空大圆通;二十三、弥勒菩萨之识大圆通;二十四、大势至菩萨等之根大圆通;二十五、观音菩萨之耳根圆通。

 

然后,佛要文殊菩萨选择这二十五个法门中,哪一个最为契机、最易成就,佛言:“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由于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因此观世音菩萨所修从耳根证圆通的路子,最为契机、最易成就。故文殊菩萨所选,是以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法门为第一,文殊菩萨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耳根圆通法门的核心是“返闻闻自性”。经云: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关键是:返闻。

〔返闻闻自性〕把向外循声之妄闻(外闻)回转过来,向内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由于返闻自性)自性由识性状态转化成本性状态(返本还源)而圆证佛果(无上道)。〔无上道〕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法华经》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经又云:“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闻思修,闻思而修——内闻心念(思)而修。在内闻过程中,心念(思)息灭了,继续内闻,即是在内闻自性——返闻自性。所以,返闻自性的下手处是:内闻心念

“内闻心念”,通俗的说,就是不加评判地聆听头脑里的那个声音。当你专注连贯地聆听时,那个喋喋不休的声音会突然停歇,于是妄想的续流就出现一个无念的间断。随着返闻功夫的深入,这个无念的间断会逐渐增长,乃至成为稳定的无念境界。在无念中的返闻,就是在返闻自性。此即般若熏无明,无明一破,法身顿现。一超直入如来地,不历僧祗获法身,故称之为圆顿法门。

〔僧祗〕“阿僧祗劫”的略写。

 

这一修法的优点是:一、持久、抗干扰,是非常美妙而且享受的修法;二、入三摩地三、能够做到无念(于念无念)、无相(于相离相)、无住(于境不思);四、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本经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又云:“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又云:“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耳根不再缘声尘(一根既返源),于是六根也就不再缘六尘,而根尘脱落。〔本闻〕内闻自性是本闻,循声外闻是妄闻。〔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把你向外循声之颠倒妄闻回转过来,向内返闻自性。〔一路涅槃门〕进入涅槃(圆证佛果)之门径。

 

问:“闻思修”是三慧:闻慧、思慧和修慧。闻慧是听闻佛法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禅定生智慧。为什么这里将“闻思修”解释成“闻思而修”内闻心念呢?

答:经云:“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如果把这里的“闻思修”解释成三慧:闻慧、思慧和修慧。这样解释,显然与下面的经文不相吻合。因为紧接着的经文,全是讲如何,而且经中还说:“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观世音菩萨说,祂的修行方法就是“由我思,脱出六尘。”“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文殊菩萨在选择圆通时,也是讲“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欲取三摩提,实以中入,离苦得解脱”“众生迷本,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大众及阿难,旋汝倒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以上经文都只是在讲而且这个“闻”是返闻,是向内闻,不是向外循声而闻,丝毫没有涉及三慧中的思和修。更何况观世音菩萨明确地说:祂的修行方法是闻思(内闻心念):“由我闻思,脱出六尘。”

 

那么,怎样闻呢?回答是:返闻自性。这是正确理解耳根圆通章的关键所在。性是体,心为用;然而自性无相,所以用闻达体,从内闻心念而自性。也就是说闻思而修——内闻心中的念头,待到心念息灭(入流亡所),所闻即是自性——“返闻闻自性”。

《楞严经》中,文殊菩萨赞观音耳门圆通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盘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并且推举为诸圆通法门中之第一:“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过去诸佛,依此耳根圆通法门已经成就;现在诸菩萨,也依此法门各各入於圆明。

 

本修法的要点通过返闻自性与自性连结,不离自性。惠能云:“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六祖坛经》)返闻自性之境界是由粗至细,愈行愈深。

《修心诀》云:“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曰:闻。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尔,尔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彼时)莫是虚空么?曰:元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如何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虚知清净心体,而此清净空寂之心,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亦是众生本源觉性。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动解脱;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长劫轮回。”(详见《修心诀精解》

 

现将《楞严经》中有关耳根圆通法门之经文,摘录并注释如下:

经文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注解

耳根圆通法门做功夫的点是:专注、连贯、持久地返闻自性。首先,要通达“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和“闻、所闻尽”这三个阶段。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在往昔,无数恒河沙劫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观世音佛,发菩提心。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心念修,入三摩地。

第一阶段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在闻思而修的最初阶段(初于闻中):功夫做到一定程度,向内闻(返闻)时,所闻的心念就息灭了。

〔闻〕这里的“闻”是向内闻,即不加评判地聆听头脑里的那个声音。

向外闻声尘是“出流”,向内闻心念、闻自性(返闻)是“入流”。无始劫来的习气是出流,循声而闻,现在反其道而行之(“旋汝倒闻机”),专注地向内闻——入流,以达到返本还源。

“所”,与“能”相对待,是指所闻的对象。这里的“所”,是所闻的心念。返闻(入流)之功稍深,即可做到只要专注地,妄念自息,这就是“入流亡所”。“亡所”之后,所闻即是自性——“返闻闻自性”,感受到自性的存在,并与其合一。

问:返闻自性时,妄念若起怎么办?

答:妄念若起,这说明返闻松懈了。立即振作精神,专注、连贯地往内闻,返闻妄念,妄念自然息灭。

问:怎样能够达到“入流亡所”?

答:方法是:内闻心念。当你专注内闻时,妄念就停息了。但是,只要一松懈,注意力走失,或者忘记内闻,则妄念复起,甚至浮想联翩。一旦发现,便要立刻凛然一觉,把注意力收回来,再次专注地内闻,这时妄念又停息了。如此反复进行,内闻的注意力旋失旋收,妄念也就旋起旋停。随着返闻功夫的深入,专注连贯内闻的时间会愈来愈长,无念的状态也就保持得愈来愈久。妄念都是在内闻不连贯的间隙处生起,所以这一阶段返闻的核心是使内闻心念专注、连贯、持久,行住坐卧都要练。久久行之,直至功夫成片,便是“入流亡所”的境界。

这种修法非常美妙,每当头脑有噪音(妄念),这是非常烦人而一般人又无可奈何的事,然而你只要专注地内闻它在说什么,噪音便立刻消失了。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止息妄念的按钮——返闻!只要按着它,妄念便停息了。当返闻功夫上手,你就会体验到

〔当返闻功夫上手〕在短时间内能够没有间断的连贯内闻,也就是内闻连续(于是妄念息灭),就叫做返闻功夫上手。在这之前的返闻,是瞬间闻、瞬间断(不闻),二者交替进行,因而觉得是在边返闻边妄想,甚至被妄想拽走而忘掉返闻。妄念就是在返闻间断之处生起,在返闻忘掉之时炽盛。

第二阶段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返闻的心念(所入)已经息灭(既寂),念起(动相)、念灭(静相)这二相,完全不生。此时,“亡所”的境界已经很稳定,功夫打成一片。

〔动静二相〕事物所具有之二种相状。动相,事件发生、进行;静相,事件结束、止息。这里的事件是心念。动相,是念起;静相,是念灭。〔了然〕全然,完全。例如:了然无闻——完全没有听见。

第三阶段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返闻自性的功夫愈做愈深,能闻和所闻俱泯——能所双亡证“闻、所闻尽”。

〔闻、所闻尽〕能与所俱灭。这是能所双亡,根尘脱落,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明心见性的境界。百丈禅师上堂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五灯会元》)

〔迥脱根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舌身香味触法)截然脱落,即通常所说根尘脱落。〔妄缘〕妄自攀缘;这里“缘”是动词。〔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只要离却妄自攀缘,即是法身佛。《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法佛(法身佛)者,离攀缘。”《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如如佛〕觉悟如如理体之佛,即法身佛。《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

以下四、五两个阶段是层层遣除。

第四阶段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虽然闻、所闻尽,但不停滞在“尽闻”这一境界中,提起觉照,继续前进。于是,觉的意念和所觉的对象都不复存在了证“觉、所觉空”

〔尽闻〕能闻所闻俱泯。〔觉、所觉空〕能觉与所觉俱灭。

第五阶段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虽然觉所觉空去,但不停滞在“空去觉”的境界中。继续前进,“空去觉”这个空空掉,以进入极圆的境界,证“空、所空灭”。

〔空、所空灭〕能空与所空俱灭。

第六阶段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于是,心念(包括微细念)之生灭都完全止息,而证入常乐我净的寂灭境界(涅槃)。

〔寂灭〕寂灭者涅槃也。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盘。”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当心念(包括微细念)之生灭都完全止息,大梦醒来,即证入常乐我净的寂灭境界(涅槃)。〔微细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例如,对念佛人而言,妄念是粗念,念佛之念是细念。通常,当粗念和细念均息,就称为无念,这是一般所说的无念。进一步,如果微细念也停息,这是究竟的无念。所以,“无念”一词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本心无念”的“无念”,是指究竟的无念。〔微细念〕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大乘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修满十地),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圭峰大师云:“若微细流注(微细念)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见《景德传灯录》)

第七阶段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忽然超越世间和出世间,十方圆明。

〔十方圆明〕我与十方世界融合无碍,尽大地是我自性的光明,尽虚空是我自性的体相。十方所有诸法,无非自性光明,周遍圆满。

获殊胜果

【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获得两种殊胜:一、上合十方诸佛所证之本来妙觉真心,与诸佛具有同一慈力;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他们心心相连,有感皆通),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对于一切众生的苦难以及出苦得乐的渴求,感同身受)。

既有能拔一切众生苦、能与一切众生乐的神力,又对一切众生的苦难以及出苦得乐的渴求感同身受,这就是我们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二殊胜〕上同诸佛,下合群生。〔慈力〕能拔一切众生苦、能与一切众生乐的力量。〔悲仰〕悲者哀伤,仰者渴求,众生在苦难的煎熬中,哀伤其苦,渴求得乐。〔有感皆通〕当众生具深心祈念观世音菩萨慈悲救度的净因时,其渴仰之心与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悲立即相互感应,契合一致;接受观世音菩萨加持的信息渠道于是畅通无阻,因而观世音菩萨所证超越世间一切障碍的无碍妙用、无作妙力,就得以加持他们,激发他们心性本具的无碍妙用,从而显现为超越世间物质、时空等障碍的不思议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