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随缘保任

原文录自《宇宙万有本体论》

湛然 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整个佛法,就是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而修行,则是了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即名之为佛)。”

〔即名诸佛〕即名之为佛。“诸”在这里犹如“之”,例如:“能事诸乎?”

 

〔保任〕保护和任运,这是见性后净除习气的两个阶段。“保护”,就是尽力照顾圣胎(无念心体),使其不受贪嗔痴的侵害,以成就四忍中之前二忍(伏忍和柔顺忍);“任运”,就是圣胎长大成人后随顺境缘而自然运作,在顺逆境缘中进一步的磨炼,以成就四忍中之后二忍(无生忍和寂灭忍)。〔四忍〕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不起贪嗔痴),先须调伏其心;柔顺忍,是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而自然能忍(不起贪嗔痴),此时之心,柔和善顺;无生忍,是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寂灭忍,是果位圣人,彻证涅槃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如如〕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诸法实相),故云“如如”。

 

宇宙万有本体论》,这是一部划时代承前启后之佛法巨著,一代时教之大纲,末法乱世之火炬。这是“金陵白衣定熙”,博览群经所集,堪称“大乘起信新论”。

书以“宇宙万有本体论”为名,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东西方哲学莫不在孜孜寻求宇宙万有之本体。故本书昭示天下,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给出正确答案:宇宙万有之本体是诸法实相,宇宙是无明梦,并且开示了怎样从这个梦中醒来。(详见《诸法实相》一文。)观乎现代科学,佛之论断正在一一被证实,愈显佛之大智,究竟圆满。

由于本书作者隐名埋姓,其生平事迹不可得知,只能够以文见人:居士金陵(南京)人也,与印光大师同时或者稍晚。居士号定熙。定熙者,“定西”之谐音也——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先生不仅佛法义理精彻,学贯中西,而且本人之修证境界也非常之高,禅净俱通,悲心无际,实乃大菩萨也。

 

注:文中之小标题,是注释者所加。

 

一、毕竟体空

【古往今来,事事物物,唯因缘起,唯心识变。梦幻泡影,石火电光,毕竟体空,无有自性。人法顿寂,万缘自息,对境随缘,过而不留。】

古往今来的事事物物,都是由于因缘和合所生起(而不是心识变现出来的),随各自心识而有不同的看法和对待。它们如梦幻泡影,石火电光,毕竟体空,没有自性。了悟到这个道理,则我执与法执顿然寂灭,万缘自息,对境时一切随缘,过而不留(过后不思量,如水上画图,随画随消)。

〔唯心识变〕“变”,是说人们对于这些事事物物的看法和对待,受到各人的观点、立场、爱憎、利害等等因素的影响,带有主观性。这里的“唯”,用于句首,无实义。这是古汉语的用法,例如:“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论语·先进》〔毕竟体空〕诸法是幻象,没有实体。(详见《诸法实相》一文)〔人法二空〕人空、法空。亦称我法二空。无人我之执,因为身心为五蕴假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无法我之执,因为诸法如幻,没有实体,称为法空。〔人法顿寂〕我执与法执顿然息灭。〔石火电光〕形容事事物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无有自性〕没有自己的体性。这是说,一切诸法没有实体,是幻象。亦称之为无性。《法华经》云:“知诸法常无性。”《楞严经》云:“诸幻成无性。”

二、如镜照物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照物,随缘映现。来不预计,去不留恋,不被境惑,一无系著。不即一法,不离一法,不住一法,不思一法,不见一法,不碍一法。不取不舍,不贪不昧,不滞不著,不随不坏。不立不受,不动不遣,无人无我,不昏不散。】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照物,随缘映现。来不预计,去不留恋,不被境惑,一无系著。不即(不粘著)一法,不离一法,不住一法,不思一法,不见一法,不碍一法。不取不舍,不贪不昧,不滞不著,不随不坏(不追随它,也不否定它)。不立不受(不立親疎,也不受它影响),不动不遣(不为它所动,也不驱遣它),无人无我,不昏沉不散乱。

〔如镜照物〕镜虽然照物,随缘映现,而镜与所照之物两不相干。

三、无心无为

【但使六识,出于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念念正住,了不可得,念念圆明,清净本然。莫作观行,亦莫澄心,不为法缚,不为境转。任意纵横,随缘放旷,一切时处,无心无为。】

但使六识,出于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念念正住,万法了不可得,念念圆明,自性清净本然。莫作观行,亦莫澄心,不为法缚,不为境转。任意纵横,随缘放达,一切时处,无心无为。

〔六门〕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观行〕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放旷〕放达不羁,不受拘束。

《六祖坛经》云:“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五灯会元》记载,禅宗四祖道信开示法融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心);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法融(594-657年)〕牛头宗的创始人。〔心源〕心为万法之根源,故曰心源。《菩提心论》曰:“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止观》曰:“结跏束手,缄唇结舌,思想实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又曰:“若欲照知,须知心源。心源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非人〕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亦作为鬼神之泛称。〔自在〕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有结〕有者,生死之果报;结者,可招感此果报之烦恼。贪、嗔、痴等诸烦恼,能束缚人,而使住于生死境界之中,不得出离,故称有结。

四、动静如如

【动静如如,性常自在。善照诸幻,似镜无痕。分别诸法,而得不动。随顺众缘,无障无碍。心地荡然,任运腾腾。犹如痴人,心如顽石,无须世人,识与不识。应用诸根,不染万境。生灭诸法,透心不入。】

动静如如,自性总是自在。善于明照诸幻,似镜映物,物去镜空,不留痕迹。善于分别诸法,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随顺众缘,而无障无碍。心地坦荡,任运腾腾。犹如痴人,心如顽石,无须世人,识与不识。应用诸根,不染万境。生灭诸法,透心而过,不存于心。

〔如如〕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诸法实相),故云“如如”。〔任运〕随顺境缘而自然运作。〔腾腾〕不停地翻腾滚动。〔生灭诸法,透心不入〕生灭诸法,透心而过,不入于心。例如,窗外烦人的机械噪音生起,你可以想象自己的身心透明无碍,让噪音穿透而过,不起反应。

五、即名保任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真性常住,昭昭灵灵,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冥心合道,行解相应,密加守护,即名保任。】

譬如虚空,备含森罗万象,而于种种境界,无所分别。真性常住,昭昭灵灵,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冥心合道,行解相应,密加守护,即名保任。

〔冥心合道〕泯灭心念,合于大道。

六、保养圣胎

【安坐水边,深山林下,保养圣胎,修习那伽。从假入空,观一切法,自性无生,法性常住。体证无生,绝诸戏论,灭生死因,从真出俗。】

安坐于水边,深山林下,保养圣胎,修习那伽定。从假入空,摄相归性,观一切法,自性无生,法性常住。体证无生,绝诸戏论,灭生死因,依从真谛而超越俗谛。

〔那伽定〕“那伽”义译为龙。“那伽定”就是“龙定”,如龙之潜伏深渊。〔二谛〕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到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的离言法性。

七、内证外导

〔内证外导〕内证真实,以脱生死;外导万行,以入愿海。

【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悲悯饶益,摄化有情,拔苦与乐。内证真实,以脱生死,外导万行,以入愿海。尽于未来,以智慧力,随顺众生,令发菩提,获深法利,悉得解脱。彻底悲心,究竟大慈,般若空慧,之所成就。】

观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业果不失。悲悯饶益,摄化众生,拔苦而与乐。内证真实,以脱生死;外导万行,以入愿海。尽于未来,以智慧力,随顺众生,令发菩提心,获深法利,悉得解脱。如此彻底悲心,究竟大慈,是般若空慧之所成就。

〔饶益〕使人受利。〔愿海〕菩萨之愿既深且广,犹如大海之浩瀚无际。《华严经》云:“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

八、悲智双运

【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起于大悲,不住涅槃。自觉觉他,悲智双运,行如来行,入佛境界。智慧方便,了世如幻,权现世间,无边幻法。】

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起于大悲,不住涅槃。自觉觉他,悲智双运,行如来行,入佛境界。智慧体实(体证实相)而权行方便,虽然了悟到世事如幻,仍然应机施现世间无边幻法来度化众生。

〔不住涅槃〕菩萨由于大悲,怜愍众生,故不住涅槃以度化他们。〔自觉觉他〕自己觉悟,亦令他人觉悟。

九、方便不离

【方便不离,一切智慧,而现世间,无智境界。方便不离,超出世间,而现世间,垢浊境界。方便不离,菩萨实际,而现住世,凡夫境界。方便不离,无生真实,而现世间,幻妄境界。方便不离,涅槃清净,而现世间,愦闹境界。方便不离,甚深禅定,而现世间,纷扰境界。方便不离,平等一相,而现世间,差别境界。】

方便不离,依一切智慧,而现世间无智境界。方便不离,依超出世间,而现世间垢浊境界。方便不离,依菩萨实际,而现住世凡夫境界。方便不离,依无生真实,而现世间幻妄境界。方便不离,依涅槃清净,而现世间愦闹境界。方便不离,依甚深禅定,而现世间纷扰境界。方便不离,依平等一相,而现世间差别境界。

〔方便不离〕菩萨悲智双运,依真谛而施方便,不离于俗谛。〔方便〕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应机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

十、触事全真

〔触事全真〕于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

【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即是如来,实际境界。无有差别,无有障碍,无有边际,无有分量。事中见理,即事即理,即假即空,不相超隔。翠竹黄花,无非般若,青山碧水,尽是真如。真如妙性,非物所拘,才涉有无,便隔霄壤。智者会得,触事全真,迷者不会,转趋转远。】

摄相归性,则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即是如来实际境界。无有差别,无有障碍,无有边际,无有分量。事中见理,即事即理;即假即空,不相超隔。翠竹黄花,无非般若;青山碧水,尽是真如。真如妙性,非物所拘,才涉有无,便隔霄壤。智者会得,摄相归性,则触事全真;迷者不会,为相所转,愈转愈趋,愈趋(离实相)愈远。

〔分量〕没有量(数量、重量、程度,等等)的分别。〔摄相归性〕将森罗万象销归于诸法实相,于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详见《诸法实相》一文)〔霄壤〕天地。多形容差距极大:霄壤之别。

十一、应用自在

【念念合道,步步无生,心常湛然,应用自在。任性逍遥,了无住著,触目遇缘,总是妙用。】

念念合于道,步步见无生,心常湛然清净,应用自在无碍。任性逍遥,了无住著,触目遇缘,总是妙用。

十二、觉性圆彰

【世间诸法,即涅槃相,头头是道,法法全彰。无漏相应,名无漏智,即此身心,自在解脱。心心寂灭,觉性圆彰,自然流入,一切种智。】

世间诸法,即是涅槃相,每件事(头头)都是道,每一法(法法)都在彰显道。与无漏相应,名无漏智,就此身心,便自在解脱。心心寂灭,觉性圆彰,自然流入,一切种智。

〔头头是道〕意指道无所不在。〔无漏〕清净没有烦恼。“漏”,烦恼之异名。〔无漏智〕离诸烦恼的清净智,此智有断惑证真的功用。〔即此身心,自在解脱〕现在就自在解脱,不待命终。〔一切种智〕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总相〕诸法共通之相。〔别相〕诸法各别之相。

 

 

参考阅读:

逆流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