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逆流觉照

原文录自《宇宙万有本体论》

湛然 注

 

不照,不转。

〔不照,不转〕不觉照,就不能够转烦恼成菩提。〔菩提〕汉译:觉。

 

 

 

宇宙万有本体论》,这是一部划时代承前启后之佛法巨著,一代时教之大纲,末法乱世之火炬。这是“金陵白衣定熙”,博览群经所集,堪称“大乘起信新论”。

书以“宇宙万有本体论”为名,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东西方哲学莫不在孜孜寻求宇宙万有之本体。故本书昭示天下,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给出正确答案:宇宙万有之本体是诸法实相,宇宙是无明梦,并且开示了怎样从这个梦中醒来。(详见《诸法实相》一文。)观乎现代科学,佛之论断正在一一被证实,愈显佛之大智,究竟圆满。

由于本书作者隐名埋姓,其生平事迹不可得知,只能够以文见人:居士金陵(南京)人也,与印光大师同时或者稍晚。居士号定熙。定熙者,“定西”之谐音也——定生西方极乐世界。先生不仅佛法义理精彻,学贯中西,而且本人之修证境界也非常之高,禅净俱通,悲心无际,实乃大菩萨也。

〔逆流觉照〕返观内照。“逆流”,向外循声逐色是顺流,向内返闻返观是逆流。本篇逆流觉照的核心功夫就是:看念起处。

 

注:文中之小标题,是注释者所加。

 

一、现前一念

【现前一念,体即法界。以随染缘,奔放流逸,全真成妄。随顺觉性, 入流返照,全妄即真。】

现前一念,其体即是真心。由于随顺染缘,奔放流失,整个真心就转化成妄心(全真成妄)。若是随顺觉性,而 入流返照,则整个妄心就会转化成真心(全妄即真)。

〔法界〕“法界”一词有多种含义。在这里,是真心之异名。《真心直说·真心异名》云:“离妄名真,灵鉴曰心,《楞严经》中发明此心。或曰:‘但名真心,别有异号耶?’曰:‘佛教祖教立名不同。......《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奔放流逸〕“逸”,散失。〔入流〕循声逐色是出流(向外),返闻返观是入流(向内)。无始劫来的习气是出流,轮回不已;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入流内观,返本还源。

〔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现前一念之心有真、妄两种状态,自性做主是真,习气做主是妄。“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是说真妄不两立,要么全真,要么全妄。一念迷,整个真心转成妄心(全真成妄);一念悟,整个妄心转成真心(全妄即真)。这里的“真”是本原的意思,即真心是心的本原状态;“妄”是妄动之妄,乱也。本原状态因妄动而浊乱,真心就成了妄心。《六祖坛经》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二、梦幻非实

【若了一性,不随识转,则无二相,诸法如尔。举凡一切,起心动念,思量分别,见闻觉知,行住坐卧,穿衣吃饭,皆是本体,所起妄用,皆是自心,所现幻影。】

若是了悟到真心和妄心其体本来是一,不随识转,则无真妄二相,诸法本来如此。举凡一切起心动念,思量分别,见闻觉知,行住坐卧,穿衣吃饭,皆是本体(自性)所起之妄用,皆是自心所现之幻影。

〔一性〕真心和妄心其体本来是一。上极诸佛,下至蠕蜚,虽然品类千差万别,莫不本乎一性。迷之则成生死,悟之而为涅槃。迷悟虽殊,其体本一,是为一性也。〔蠕蜚(rú fěi)〕爬行和飞翔的昆虫。〔妄用〕荒诞不合理的乱用。〔皆是自心,所现幻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

【能知身心,无明之妄,空华无性,梦幻非实,应当远离,幻化虚妄,化有还空,溯本穷源,万法一体,同归真净。】

能够知道身心乃是无明之妄现,如同空华无体,是梦幻而非真实,则应当远离幻化虚妄,化有还空,溯本穷源,万法都是一体(诸法实相),同归于无(同归真净)。

〔空华〕即空花,空中之华。(“华”,古同“花”。)病眼者,于空中妄见有华。虚空原无华,只是病眼之所见,这是用来譬妄心所计著之诸相是幻象。《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传灯录》曰:“一翳在眼,空华乱坠。”〔无性〕性者体也,一切诸法无实体,谓之无性。《法华经》曰:“知诸法常无性。”《楞严经》曰:“诸幻成无性。”〔化有还空〕将妄有之幻相,还原成本来空无之实相。〔万法一体〕这个一体,就是诸法实相。《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法华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

三、看念起处

【依本觉体,起始觉智,逆流返照,湛寂不动,自性本体。于念起处,一觑觑定,察其起灭,审其动静。一念不起,即是无生。犹观湛水,察波生处;犹观虚空,察风动处。如猫伺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制心一处。一刹那间,亦不放松。】

依本觉心体,起始觉之智,逆流返照这湛寂不动之自性本体。于念起处,一觑觑定,察其起灭,审其动静。(返观内照,看念起处,如珠吐光,还照珠体。)一念不起,即是无生。如观湛水,察波生处;如观虚空,察风动处。如猫伺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制心一处。一刹那间,也不放松。

〔本觉、始觉〕一切众生之心体(自性),本来具有圆满觉了之性德,是名本觉。然此本觉心体,无始以来,被无明烦恼覆盖,隐藏至今;一旦依修治之功,始显其觉了之智,是曰始觉。本觉如满月,始觉如新月,体虽为一,所现不同。《起信论》曰:“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曰:“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仁王经》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觑(qū)〕把眼睛合成一条缝仔细看。〔依本觉体,起始觉智,逆流返照,湛寂不动,自性本体〕感受本体(自性)而观心,如观平静不动之水,觉察波浪生起之处。

这里所讲“看念起处”的方法是:于无念状态下,看念起处,向一念未萌前究。故云:“犹观湛水,察波生处。”所以做此功夫,应当已经具备一定的无念功夫。

做功夫的要点:行住坐卧,不令妄念相续成想——“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具之清净心体;始觉是本觉被无明蒙蔽之后,又从新开始觉悟,渐除无明、渐息妄心之心体;究竟觉是终极彻底觉悟之心体,也就是佛之心体。

问:我很喜欢这篇文章,虽然努力,但觉照功夫始终不得力,不知是什么缘故。

答:本文写道:“犹观湛水,察波生处。”湛水是譬喻无念的状态,也就是在无念的状态下觉照,看念起处(察波生处)。如果没有初步的一念不生功夫,脱不开妄想,而是在妄想中来觉照,自然不会得力。要是属于这种情况,你可以先按照《参禅法要》,修至具备初步的一念不生功夫(这时的一念不生只是短暂的),然后再来觉照,看念起处,功夫就会得力。这样,你就在做“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功夫,将一念不生由短暂变长久,而且在各种情形下都能够做到一念不生,并保持下去。

四、问渠何来

【第一义中,元本清净,问渠何来?决定见个,水落石出。紧紧莫散,谁来斩谁,任何妄念,一拶粉碎,灭迹潜踪,当下冰消。】

第一义(诸法实相)中,本无一物,妄念若起,便问它从何而来?决定要见个水落石出。集中心力,紧紧追审,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谁来就斩谁。任何妄念,这样一拶(问渠何来)粉碎,令其完全冰消绝迹。

〔第一义〕至高无上的义理,即诸法实相。《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渠〕他。〔拶(zā)〕压榨。〔潜踪〕消失无踪。

憨山大师云:“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我者里元无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梦游集·答郑昆岩中丞》)

憨山大师又云:“但日用中,向未起心动念处立定脚根,返观内照。于一念起处,即追审此一念,从何处起?追到一念生处,本自无生,则一切妄想情虑,当下冰消矣。然所忌者,无勇猛力,不能把断咽喉,不觉相续,则流而不返也。”(《梦游集·示萧玄圃宗伯》)

译文:但于日常间,向未起心动念处立定脚根,返观内照。每当念起,就立即追审这一念:从何处起?追到一念生处,本自无生,则一切妄想情虑,当下冰消矣。但是所忌(害怕)的是,没有勇猛力,不能够把断咽喉(要害,指一念起处),失去觉知而令妄念相续,则陷入妄想中不能自拔了。

五、一念万年

〔一念万年〕1.刹那一念之心,而摄万年之岁月无余。2.用于宗门做功夫,意思是:永久地保持这一正念。例如,刘洙源先生在《佛法要领》中说道:“达摩三句(‘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括尽一切。六祖之‘不思善不思恶’,即是‘外息诸缘’。‘正与么时’,即是‘内心无喘’。文句不同,岂有二致?做到‘正与么时’,只是一味不动,一念万年做去,哪更有法?”(详见《白云心要》

 

【前后际断,心行路绝,一念万年,永永觉照。惺惺寂寂,无妄无惛;明明历历,有体有用。精进不懈,直至无生,瓜熟蒂落,冷暖自知。】

前后际断,心行之路绝,恒常保持着看念起处(一念万年),永永地觉照。惺惺寂寂,无妄想不昏沉;清清楚楚(明明历历),有空寂之体及灵知之用(有体有用)。如此精进不懈,直至无生(能照与所照俱泯),瓜熟蒂落(功夫落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前后际〕前际指过去,后际指未来。《净影疏》曰:“有为之法,前后相起。前为前际,后为后际。”〔前后际断〕无前念亦无后念,亦即一念不生的境界。《宗镜录》:“故《心要笺》云: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禅源诸诠集都序》云:“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心行路绝〕这里是说:心行之路断绝,不再起心动念。(按:通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是,真空妙有的如来真实意,是无法用语言来解说,也不能用思维去推测。《佛说华手经》云:“世间、出世间法则无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故如来,虽复言说而无所著,亦不决定分别眼相。”《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云:“非相非无相,非取非舍,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而观如来。”)〔惺惺〕神志清醒,不昏沉。〔寂寂〕一念不生。〔功夫落堂〕打成一片,动静一如。

六、此即等同

【此即等同,返观自心,返闻自性。亦同参谁,即是圆照,清净觉相。即是明彻,本来面目,真如妙性。即是遍观,万法一体,平等之性。】

此(看念起处)即等同于返观自心(观心法门),返闻自性(耳根圆通法门),亦等同于参念佛是谁,亦即是《圆觉经》中之圆照清净觉相,亦即是明彻本来面目真如妙性,亦即是遍观万法一体平等之性。

〔即是圆照,清净觉相〕《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真如本体,即如如理;观照妙用,即如如智。依如如理,起如如智;以如如智,照如如理。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孤孤。能观之智,观此本性,无念之境。极静之念,照极静体。拶至极处,静极光通。寂而照之,发本明耀。此即离念,而后圆照,即是直心,正念真如。】

真如本体,即是如如理;观照妙用,即是如如智。依如如理,起如如智;以如如智,返照如如理。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孤孤的一念不生,便是能观之智观此本性无念之境。极静之念(空寂之知),照极静本体。拶至极处,静极光通。寂而照之,焕发出本明之光耀。这就是离念而后圆照,就是直心正念真如。

〔真如本体,即如如理;观照妙用,即如如智〕理是智之体,智是理之用。理智不二,体用一如,故名为如。

七、摄之令还

【心缘外境,摄之令还。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即此觉心,便名为观。虽起觉心,亦无觉相。所言觉者,谓心离念。念念念觉,念念追觉,念念即觉。觉念皆空,觉而常照,照而常觉。以镜喻体,镜光喻智。依镜起光,返照镜体。镜光不二,理智一如,体即用也,用即体也。】

若是心缘外境,摄之令还。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样的觉心,便名为观。虽起觉心,亦无觉相。所言觉者,是说心体离念。念念都是在念觉,念念都是在追觉,念念即是觉。觉与念皆空,觉而常照,照而常觉。以镜喻体(本体),镜光喻智(空寂之知)。依镜起光(依本体起空寂之知),返照镜体(以空寂之知返照本体)。镜光不二,理智一如,体即用也,用即体也。

【又如闇(同“暗”)室,闇本无性,灯光一明,闇相即灭。真智一照,无明何在?全体即是,大光明藏。正恁么时,智与理冥。孤月圆明,晴虚独朗,身心脱落,慧光顿发,便得无量,轻安自在。此初得力,不可欢喜。】

又如暗室,暗并不是恒常的,只要灯光一亮,暗相即灭。真智(灯亮)一照,无明(暗相)何在?全体即是,大光明藏。正在这个时候,智与理俱泯。孤月圆明,晴虚独朗,身心脱落,慧光顿发,便得无量轻安自在。这是功夫初得力的境界,不可欢喜,以为究竟。

八、逐层遣除

【立智立境,有照有觉,为初方便。仍属情识,同为空华,俱名障碍。大休大舍,逐层遣除,境智一如,一心圆明。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无知而知,知而无知。时节一到,桶底自脱。

立能照之智与所照之境,有照有觉,这是最初之方便。仍属情识,同为空华,都是障碍。因此还应当大休大舍,逐层遣除,达到境智一如,一心圆明。能照与所照,同时寂灭;无知而知,知而无知。时节一到,黑漆桶底自然脱落。

〔桶底自脱〕众生旷劫无明,结习胶固,恰如贮漆之桶(黑漆桶),黑洞洞地不明也。“打破黑漆桶”或“桶底脱落”是形容打破无明,豁然大悟的境界。五祖禅师曰:“与他打破漆桶。”(《碧岩录》)雪峰告岩头曰:“我问德山从上宗乘事,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见《景德传灯录·雪峰义存》)

【若有能观,犹未离幻。觉所觉空,空所空灭。诸幻灭尽,真体自显。真境无相,真智无知。智外无境,境外无智。无如外智,能证于如。无智外如,为智所证。即智即境,即境即智。境智不二,体用一如。理无不尽,鉴无不穷。灵灵不昧,寂而常照。三际洞晰,十方无遗。真如实性,照而常寂,湛然无际,周遍法界。】

若有能观,犹未离幻。尚须觉与所觉俱空,空与所空俱灭。诸幻灭尽,真体自显。真境无相,真智无知。智外无境,境外无智。无如外之智,能证于如;无智外之如,为智所证。即智即境,即境即智。境智不二,体用一如。理无所不尽,鉴(明鉴之智)无所不穷。灵灵不昧,寂而常照。三际洞晰,十方无遗。真如实性,照而常寂,湛然无际,周遍法界。

〔如〕万物之本性,法的真面目,也就是诸法实相。〔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

九、觉识烦动

【初次用功,未忘能所,故分境智。观久功纯,粗念不起,六根清净,意识冰消,人无所依。】

用功之初,尚未泯去能观与所观,故分境(所观)与智(能观)。观久功纯,粗念不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意识冰消,人无所依。

〔未忘能所〕未泯能所。这里的“忘”是舍弃的意思。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憧憧往来,起灭不停。内心烦恼,无状横起。向来妄心,譬如浑水,不见泥沙。今水既澄,泥沙自现。前六清净,末那复将,八识体上,含藏无始,习气种子,翻出传于,第六意识,令不清净。是故现此,微细生灭,未能净尽。功夫相应,方能见之。】

由于澄静诸念,于是感觉到意识(第六识)翻涌烦动,憧憧往来,起灭不停。内心烦恼,无状横起。这是由于向来妄心,譬如浑水,不见泥沙。如今浑水澄清,泥沙自现(喻觉识烦动)。虽然前六识清净,外境不入,但是末那识(第七识)又将阿赖耶识(第八识)体上所含藏的无始劫习气种子,翻出来传给第六识(意识),使它不得清净,是故现此未能净尽之微细生灭。正是由于有了澄静诸念的初步功夫,才能够觉察到意识之微细烦动(所以觉识烦动不是功夫倒退,而是前进中的新关隘)。

〔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之前六识,故常被称为“前六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末那识)是念虑之根(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关隘(ài)〕险要的关口。

所以,遇到内心烦恼翻腾时,一定要沉着耐心,不可慌张,这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紧要关头。要立即抖擞精神,极力前进,如下文所说:“细审体究,觉照者谁?”如此绵密做去,难关一破,大好风光便呈现在眼前。

记住,每当恼火的时候,便是进功的好机会!要善加利用。

关于这一修行隘口,憨山大师开示道:“至若工夫做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柰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我者里元无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华影落,阳焰波澄。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处,不为玄妙。及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梦游集·答郑昆岩中丞》)

译文:如果工夫做到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缘无故突然四起。或者欲念横发,或者心生烦闷,或者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奈何。这是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无量劫来的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这是最紧要的关头,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它们笼罩,决不可由它们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是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若是欲念烦恼还盘旋不去,就在这些念头起处,一直紧追下去:我这里本来并无此事,问它自何处来?毕竟是个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下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必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落,如空华影谢,阳焰波澄。过了这一关,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学得力处,不可视为玄妙。至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碍了。

〔空华〕病眼者,见虚空有华(花),虚空原无华,只是病眼之妄见。这是以空华譬喻幻象。〔阳焰〕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鹿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幻象;大乘十喻之一。〔初心〕初发心学佛。

十、觉照者谁

【此境现前,极力前进。抖擞精神,发奋勇猛,不可放松。百尺竿头,极处迈进,细审体究,觉照者谁?无相疑情,大逼大拶。】

此觉识烦动之境现前时,应当极力前进。抖擞精神,发奋勇猛,不可放松。百尺竿头,更向极处迈进,细审内究:觉照者谁?以此无相之疑情,大逼大拶。

道原禅师偈云“百丈竿头不动人已经做到一归于无),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亲证本性,十方世界是全身。”(《景德传灯录》)

【一鼓作气,纵上高峰,绝壁之巅,悬崖之顶。放身直下,撤手纵横,灭迹扫踪,不留寸丝。七识不死,法身焉活?】

一鼓作气,纵上高峰,绝壁之巅,悬崖之顶。然后放身直下(不再去细审体究觉照者谁,而是凝心寂照),撤手纵横,灭迹扫踪,不留寸丝。七识(末那识)不死,法身怎么得活?

〔一鼓作气,纵上高峰,绝壁之巅,悬崖之顶〕一鼓作气地将“细审体究,觉照者谁”的功夫做到极处,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放身直下,撤手纵横〕不再细审体究而进入寂照,即下文所说的“凝心寂照”。对此,虚云老和尚开示道:“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禅堂开示》)〔用功到这地步〕“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不再提〕此时虽然不再提觉照,其照仍在,自然而照,谓之寂照。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大愚法师偈云:“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做主,无他秘密。”就是讲这个寂照之境界。〔七识不死,法身焉活〕即本书(《宇宙万有本体论》)前面所说:“七识大死,法身顿活也。”〔七识大死,法身顿活〕第七识(末那识)既妄执身心为我,又不断地攀缘阿赖耶识中的法尘供给第六识(意识)思惟。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大死(不再有执著和妄想),则法身顿活。

十一、冷灰爆豆

【行住坐卧,不离功夫。心如木石,如痴似呆,设不如是,非能究竟。凝心寂照,绵绵密密,亲亲切切。逼至极处,山穷水尽。机缘成熟,触著碰著,见色闻声,忽惊而惺。冷灰爆豆,绝后复苏。云开天朗,身心顿寂,体同虚空,遍身汗流,豁然彻悟。自性智光,全体透露,静慧发生,十方廓然。昊hào日当空,圆照明彻。】

行住坐卧,都要不离寂照功夫。心如木石,如痴似呆,若不如此,便不能究竟。凝心寂照,绵绵密密,亲亲切切。直到逼至极处,山穷水尽。机缘成熟,触著碰著,见色闻声,忽惊而惺(清醒)。于是冷灰爆豆,绝后复苏。此时云开天朗,身心顿寂,体同虚空,遍身汗流,豁然彻悟。自性之智光,全体透露,静慧发生,十方廓然。自性之智光如昊日当空,圆照明彻。

〔绝后复苏〕昏死过去(即本段文中所说“心如木石,如痴似呆”),又苏醒过来(即本段文中所说“豁然彻悟,自性智光,全体透露,......昊日当空,圆照明彻”)。“绝后复苏”即是禅宗常说的大死大活:须是大死一番,方得大活。《碧岩录》云:“须是大死一番,却活始得。”亦即“全身放下,方有自由之分。”〔廓然〕空寂貌。

十二、顿契无生

【三关透脱,顿契无生,智周法界,道证真常。亲证藏性,亲见本来。此即所谓,大寂灭海,大自在性,大智慧光,大解脱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客尘烦恼,从此永灭。冷暖自知,亦不吐露。即以悟处,历境验心,随缘保任,珍养婴胎,净除流识,镕成真智。】

于是三关(明心见性、断思惑、得无生忍)透脱,顿然契合无生之理(得无生忍),智周法界,道证真常。亲证如来藏性,亲见本来。此即所谓,大寂灭海,大自在性,大智慧光,大解脱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客尘烦恼,从此永灭。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向人吐露。即以悟处,历境验心,随缘保任,珍养圣胎(无念心体),净除现业流识,而镕成真智。

〔三关〕一、破初关,明心见性(断见惑);二、破重关,断思惑;三、破牢关,得无生忍。(详见《禅门三关》)〔如来藏〕即本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真智〕明白真如实相的智慧,又名“圣智”。〔无生〕涅槃无生灭,故云“无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曰:“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无生忍〕亦名无生法忍,真智安住在“诸法本未曾生,故亦无灭”之理上,不再退堕。无生法忍是菩萨对诸法毕竟空的体证。《大般若经》云:“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由得如是无生法忍故,名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参考阅读:

随缘保任

宇宙万有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