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散心念佛答客问

湛然

 

一心,这是净土宗正确修学的关键。

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

诵经、观想、忆念、礼佛、念佛和赞叹供养,

要一心,才是正行。

 

一心念佛是顺从阿弥陀佛之愿,

而散心念佛则是违背阿弥陀佛之愿。

 

“散心念佛而又真信切愿”这种情形,

根本就不存在,是伪命题。

所以,“若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根本就是谬论。

 

憨山大师一针见血地指出:

“口念弥陀心散乱(散心念佛),喉咙喊破也徒然。”

 

 

问者:在网上读到《散心念佛能否往生的辨析》一文,觉得似是而非。想弄清楚它究竟错在哪里,特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请您解答。

 

问:《观经四帖疏》云:“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这说明持名念佛是散善,也就是散心念佛。是这样吗?

答:善导大师说持名念佛是散善,但绝不是说持名念佛就是散心念佛。散善的“散”,是相对于《观经》中的前十三观(详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注》)之持久专注的精细定境的“定”而言。而散心念佛的“散”,是说边念佛边妄想。

〔《观经》中的前十三观之持久专注的精细定境的“定”〕在这十三观中,最初步的是日观。《观经》中,佛言:“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对于这最初步的日观,世尊开示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译文:在观想中见到落日后,闭目开目,都要观想得清清楚楚。)请看,这是何等精细的定境!更何况其余的十二观。所以善导大师称这十三观是定善,持名念佛相对而言是散善。所以散善的“散”,绝不是散心念佛的“散”

而且,就是在《观经四帖疏》中,对于怎样念佛,善导大师就开示道:要一心念佛。善导大师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念念都是佛号而没有妄念,即念念相续)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怎么可以将“散善”曲解成散心念佛,而说善导大师开示要散心念佛呢?

〔正定〕正确的禅定。身心清净,而不散乱,叫做“正定”。〔业〕身口意之造作。〔顺彼佛愿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这是顺从阿弥陀佛之愿的缘故。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的话。由此可知,众生一心念佛,念念不舍,这是顺从阿弥陀佛之愿。那么,散心念佛则是违背阿弥陀佛之愿!

所谓“念念不舍”,就是每一个念头都是弥陀名号,而没有妄念(如果有妄念,在这一念中佛号便已经舍去),这是一心念佛。而散心念佛是指边念佛边妄想。所以,散善绝不是散心念佛。

对于怎样持名念佛,善导大师明确地开示道:持名念佛要念念相续,相续即生。善导大师云:“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释迦牟尼佛)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净业专杂二修》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善导大师在这段开示中讲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所以观想念佛(从日观下至十三观)难以成就。因此释迦牟尼佛教导一持名念佛(“专称名号”)。那么应当怎样来持名念佛呢?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这里所说“念念相续”,即是一心念佛;而散心念佛,念佛之念就时时被妄想间断,就不是念念相续。所以,散心念佛完全违背了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关于持名念佛的教导,怎么能够往生呢?

一心(而不是散心),这是净土宗正确修学的关键。在《观经四帖疏》中,善导大师开示道:诵经、观想、忆念、礼佛、念佛和赞叹供养,要一心,才是正行。善导大师云:“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问:有一种说法:“若若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也一定往生。”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若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也一定往生”,这根本就是谬论!是把信愿与行割裂开来。

信愿行三者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彼此间的关系是: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以行满愿,以行证信。没有力行的信愿,是虚信浮愿。

净宗第九祖蕅益大师云:“此经(《佛说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阿弥陀经要解》)

净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云:“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彻悟大师遗集》 )

(译文:不信净土法门者,姑且放在一边不说他们。即如相信净土法门的人,信而不愿,犹如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如不愿也。行而不猛,犹如不行也。行之所以不猛,是由于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是由于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

而许许多多关于怎样能够往生的谬论制造者,其共同点的特征,就是把信愿与行割裂开来。有的甚至鼓吹:只要有信愿即得往生!信即往生!

这里,彻悟大师开示道:“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这是信愿行的精髓。

〔三不退〕一、位不退,即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

佛和祖师都一再教导要一心念佛,并且一再叮咛要如说修行(详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注》)。因此,真信切愿者,必定是如说修行,而一心念佛(详见《一心念佛,而不是散心念佛》)。散心念佛者,正是由于畏难畏苦,因而违背佛和祖师的教导而行,这正是信不真愿不切的具体表现(详见下面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之开示)。所以,散心念佛者,即如永明大师所说的:“信力轻微。”因此,散心念佛者,信愿一定不真切。“散心念佛而又真信切愿”这种情形,根本就不存在,是伪命题,就如同不存在临阵畏缩的勇敢战士一样。

若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是说:散心念佛而又真信切愿亦能往生。但是,既然“散心念佛而又真信切愿”这种情形都不存在,哪里谈得到往生不往生的事呢?所以,若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也一定往生”根本就是谬论。

永明大师《万善同归集》中开示道:“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即散心念佛)恃其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

〔恐难值其善友〕恐怕难以遇到能够加持他做到临终正念的大善知识。

在这段开示中,永明大师明确指出:为什么会散心念佛(“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呢?这是因为“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所以,言行相符,信愿真切的人,一定是一心念佛。而散心念佛,正说明此人是“言行不称,信力轻微”。而且永明大师特别指出:散心念佛是懈怠之行,这样懈怠下去(“恃其懈怠”),临终之时“风火逼迫,正念不成”因此不得往生

〔言行不称〕言行不符:口头上说自己是真信切愿,而实际行动却是懈怠的(既不真又不切):“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

所以,要害在于:散心念佛能不能够成就临终正念?因为临终正念是能否往生的关键。对此,道绰大师开示道:“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于是成就临终正念而往生)。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于是不能够成就临终正念而六道轮回)。”详见《道绰大师净土教法》)历来祖师大德,莫不如此开示、教导。

因此,永明大师接着就开示道:“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如果要成就临终十念相续),但预办津梁就要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回向临终之时),念念不亏(念念相续),即无虑矣。”(《万善同归集》)”

〔临终十念成就〕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详见《临终十念,相续即生》一文)〔但预办津梁〕就要预先做好充分准备。“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充分准备。

在以上开示中,永明大师把信愿与行、行与往生的因果关系阐述得一清二楚:信愿是因,行是果;行是因,往生是果。所以,“应须因实,果则不虚”。信愿行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以行满愿,以行证信。

 

问:蕅益大师云:“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所以,若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

答:“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这一提法是十分错误的,蕅益大师在生前,自己就已经改正过来了(详见《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吗》一文)。至于为什么要提倡一心念佛,而不要提倡散心念佛,其原因是:只有通过一心念佛,将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以保证临终十念相续,而这是往生的条件(详见《往生的条件》一文)。而散心念佛是边念佛边妄想,临终怎么能够做到十念相续呢?若是做不到,则不得往生,这就是主张散心念佛的严重后果!

 

问:许多人见憨山大师《费闲歌》里面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就以为散心念佛不能够往生。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要知道在这两句之前,憨山大师已经讲了“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说明这个“口念弥陀心散乱”的人是心口不一,没有真信切愿的。没有真信切愿,这样要想往生当然是很难的。所以,若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

答:憨山大师说:“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这里的“信”,并不是信愿行之信,而是信实的意思。例如“信风”,就是每年只要到了一定季节便会应期而来的风——信实之风。

所以憨山大师这段开示:“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其意思是:念佛容易而信实之心难,心口不一(心不信实:口中在念佛,心中却在想别的事)总是闲(都是白费功夫);口念阿弥陀佛心中却在想别的事,喉咙喊破也没有用。

憨山大师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口念弥陀心散乱(散心念佛),喉咙喊破也徒然。”

〔信心〕信实之心,心口不一即伪。所以,下一句就是“心口不一总是闲(都是白费功夫)”。这里的“信”,并不是信愿行之信,而是信实的意思。例如“信风”,就是每年只要到了一定季节便会应期而来的风——信实之风。〔信实〕诚实、不欺骗的意思。〔喉咙喊破也徒然〕因为“口念弥陀心散乱(散心念佛)”不能够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这是往生的最起码要求,详见《往生的条件》),所以不得往生,白费功夫。

 

正确的理论,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里讲两个案例:

一、净宗的案例。蕅益大师也曾主张:“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大师在圆寂前一个多月写了一篇《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文中记叙到大师当时在病中的情形:“今病患缠身,心虽明了,力不自由,痛哭号呼,罔知攸措。幸仗佛慈,残喘未绝,设非急勖净业,何以永脱苦轮?”(译文:今病患缠身,心明白应当提起正念、并保持正念以求往生,但是力不由己,痛哭号呼,不知所措。幸仗佛慈性命未绝(若是此时命绝,后果不堪设想),若不紧急地勉力精修净业何以永出生死轮回?)所以大师写下《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邀同志法侣(十人),及外护菩萨沙弥(五人),和合一心,结社三载(结净社三年)来精进念佛,以保证临终正念往生。(详见《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号呼〕哀号哭喊。〔正念〕净宗的正念是不杂妄念的念佛之念(念念相续),禅宗的正念是无念(一念不生)。〔罔知攸措〕不知所措。罔,是“不”的意思;攸,是“所”的意思。〔勖xù〕勉力。〔苦轮〕生死之苦果轮转不止,故云

二、禅宗的案例。克勤禅师(大慧禅师的师父)博通经教,投五祖法演座下。一日入室请益,克勤禀告自己修证的境界,请五祖印可。怎么说,五祖都说还不行。克勤不服,仗恃自己博通经教,口才又好,便于五祖豪辩起来。五祖很不高兴,就说道:“是可以敌生死乎(你这一套敌得了生死轮回吗)他日涅盘堂上孤灯独照时,自验看(他日临危之时,你自己来验证)克勤忿然而去。至金山,染重病。危困中,以平生所学应对(试图在此危难之际,提起正念、并保持正念),无一得力者(五祖预言验证)追忆五祖之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间(稍微好一点),即归五祖(迷途知返)。”后稍愈,即束包而返。五祖一见而喜(知是可造之材),令他作自己的侍者。

〔克勤禅师〕圆悟克勤佛果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继承法系的人),俗姓骆,彭州(今四川境内)人,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克勤禅师儿时记忆力极好,日记千言。......克勤禅师到各地参学,最后投五祖法演禅师座下。〔五祖法演〕五祖山法演禅师。〔涅槃堂〕送病僧入灭之处。

 

以上两个案例,是在病危时检验。蕅益大师在病危中发现了“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这个大问题,立即在佛前忏悔,并建立净社,精进念佛,当然这是精进地一心念佛。而克勤禅师在病危中发现了“以平生所学应对,无一得力者”这个大问题,立即发誓:只要病稍好,立即返回到五祖那里,按照他的指导来修。

〔心虽明了,力不自由〕三百多年过去了,现在竟然还有人在大肆鼓吹散心念佛!请问:散心念佛做得到力能自由吗?离我们最近的净宗祖师印光大师也和净宗历代祖师一样(详见《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吗》),谆谆教导要一心念佛(摄心念佛)。印光大师开示道:“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印光法师文钞·复刘观善居士书一》)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印光法师文钞·复幻修大师书》)你们为什么充耳不闻呢?〔摄心念佛〕摄心是令心专注于一境,不散乱不昏沉。所以摄心念佛就是一心念佛。

其实,也不必等到病危时来检验,你现在就可以检验散心念佛能否往生。往生的最起码要求是临终十念相续,你采用散心念佛,看能不能够做到十念相续?进一步,能不能够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如果能够,则散心念佛亦能往生;如果做不到,则散心念佛不能够往生。

再仔细分析一下,要将十念相续积习成性,那就必须随时随地都在十念相续地念佛,而这样念佛,就是一心念佛,而不是散心念佛了。由此可知,散心念佛不能够往生。这就是为什么憨山大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散心念佛),喉咙喊破也徒然。”(《费闲歌》,注释详见《费闲歌注》

 

现将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关于怎样念佛的开示,列举如下。主张散心念佛的人可以对照自己的言行,看看你是在怎样地误导众生。

善导大师开示道: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念念相续)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阿弥陀佛)愿故

 

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策励自己、约束自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永明大师开示道:

 

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念佛之念屡屡被妄念间断,这就是散心念佛)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恐怕难以遇到能够加持他做到临终正念的大善知识),风火逼迫,正念不成

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如果要成就临终十念相续),但预办津梁(就要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回向临终之时),念念不亏(念念相续),即无虑矣。

 

问:有文章说:“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三福乃至九品,甚至上品上生都是散善。这样我们就知道,你如果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也绝对百分之百往生。”是这样吗?

答:此文的逻辑是:“三福乃至九品,甚至上品上生都是散善”,散心念佛是散善,所以“散心念佛也绝对百分之百往生”。要是按照这一逻辑,既然“甚至上品上生都是散善”,那么上品上生都是散心念佛!这完全是对观经中散善的曲解。散善的“散”,是相对于前十三观(详见《观经下品下生章注》)之持久专注的精细观境的“定”而言。而散心念佛的“散”,是说边念佛边妄想。所以,这两个“散”不是一个含义

就在《观经四帖疏》中,善导大师还非常强调一心念佛。如果散心念佛是散善,为什么善导大师在同一文中还要开示说“一心念佛,才是正行”呢?善导大师云:“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不被妄想间断),是名正定之业。”(注释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如果散心念佛是散善,为什么善导大师在同书中还专门讲一心念佛呢?而且称一心念佛是正定之业!所以,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中关于散善的开示和一心念佛的开示,证明散心念佛并非散善,因为散心念佛不是正行,一心念佛才是正行!善导大师云:“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是名为正。”

事实上,“你如果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也绝对百分之百往生”,这根本就是谬论,哪有真信切愿的人还是散心念佛?散心念佛者,正是由于畏难畏苦,因而违背佛和祖师的教导而行,这正是信不真愿不切的具体表现。因此,散心念佛者,信愿一定不真切。“散心念佛而又真信切愿”这种情形,根本就不存在,是伪命题,就如同不存在临阵畏缩的勇敢战士一样。(详见上文)

 

问:有文章说:“前几年往生的,二十年行了十次般舟三昧的妙莲老和尚发了第四十九大愿:散心念佛也能往生。”是这样吗?

答:据我所知,妙莲老和尚的四十九大愿是:“凡见过我面,听过我法,乃至闻我名号者,我皆度令同往西方极乐世界;若其此生未能生西方者,我必再来化度,直至生西为止。”而不是:“散心念佛也能往生。”你可以到网上去查对。

如果真的有人发“散心念佛也能往生”的四十九大愿,则是在谤佛,是在指责阿弥陀佛为什么不接引散心念佛的众生。这样的人,自己不懂佛法,还竟然如此狂妄地发四十九大愿,要超于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之上!

〔佛中之王〕《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云:“阿弥陀佛光明,清洁无瑕秽,无缺减也。阿弥陀佛光明姝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诸佛光明中之极明也,光明中之极好也,光明中之极雄杰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光明中之最明无极也。”

事实上,每一个众生临终之时,阿弥陀佛都在接引,包括散心念佛的众生。只不过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看不到而已,便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所以,必须要有临终正念,才看得见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而随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对于这一道理,誉为江南古佛的中峰大师在《三时系念》中开示道:然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毕竟)非从外得。”

〔唯是随心自现〕阿弥陀佛来接引(摄取)众生,唯是随心自现,这是感应道交的缘故,而不是从外面得到。所以只有临终正念者能见佛来,而周围的其他人看不见。那些临终颠倒的众生,由于自心浊乱,没有正念(十念相续)之感,自然阿弥陀佛来接引也就不会在其心中应现出来,所以也就看不见佛来,而不是阿弥陀佛没有来接引《佛说无量寿经》云:“其国不逆违(极乐世界并不拒绝任何众生往生那里),自然之所牵(那些没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是自然地跟随着自己的临终妄想而去六道投生)。”所以,得生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有无临终正念(临终十念相续)这就是为什么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都谆谆教导:要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详见《第十八愿》一文)。这可是阿弥陀佛的教导啊!〔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

〔那些没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是自然地跟随着自己的临终妄想而去六道投生〕对此,莲池大师开示道:临终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将舍暖触之时(将四大分解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为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净想成就,必得往生,固无疑也。”(《阿弥陀经疏钞》)译文:临终颠倒者,都是由于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将四大分解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举止失措。应入地狱者,就将刀山剑树,看成美丽的园林。应堕畜生者,就将马腹驴胎,认作华丽的殿堂。即便作善者,应生人道或天道,入胎时也不免爱母憎父而作男身,或者爱父憎母而作女身。乃至小乘初果及初发心菩萨,犹有隔阴之迷,不能够正知地入胎出胎。这统统都是颠倒。由于临终的颠倒,于是就在三界中的七趣,随业而受生。......正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其心净,则所生之佛土亦净。)佛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一切国土,全是心想所依持。)所以,念佛人净想成就,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此,当然没有丝毫的怀疑。 〔七趣〕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罗。“趣”是趣向的意思。〔佛土〕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之分。

对于临终感应道交之原理,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开示道: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译文: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而静则月现(喻正念之净心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若是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而与佛相违背,则如水浊而动,佛月虽然不遗漏地照临(喻阿弥陀佛总是在接引每一个临终之众生),但是不能够昭彰影现啊(喻动浊之乱心不能够呈现阿弥陀佛之接引,却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

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捨,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

译文:只有水清而静则月影现,水浊而动则月影不现。月固然是没有取捨地照临,之所以不现,这是由于水昏浊奔腾,无法呈现月影。(喻:只有那些临终正念的众生,才能够看到阿弥陀佛之接引,而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却看不到阿弥陀佛之接引。阿弥陀佛固然是没有取舍地接引每一个临终之众生,而那些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之所以看不见阿弥陀佛接引,是由于自心昏浊散乱,于是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

所以,对念佛人而言,临终一心正念,极其重要。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佛者,无非为熟此念佛一念,以确保临终之时此念相续不断,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因此,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都谆谆教导:要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详见《往生的条件》这是圣言量!阿弥陀佛的话不听,还听谁的?

〔相续〕念佛之念相继,不杂妄念。〔圣言量〕这是圣人所说,正确无误,定可信受。例如,佛菩萨在经论中的言教,是圣言量。又例如,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永明大师、以及证道的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是圣人,他们的言教是圣言量。

 

《分别业经》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曰:是事云何(这是怎么回事)?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善心心所法生起),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去恶已熟,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不善心心所法生起),亦生恶处。”这是佛讲“善人生到恶处,恶人生到善处”的两个原因:成熟之业临终之念。例如,善人生到恶处的两个原因是:一、今世善业未成熟,宿世的恶业先成熟了,就会堕落恶道;二、虽然一生行善,但是临命终时起了恶念。所以,临终之念至关重要,因此净宗修学非常强调临终正念。

〔心数〕心所之异名,为心所的旧译。因此心法,其数多,故曰心数。〔心所〕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共有五十一种法。

 

 

 

参考阅读:

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