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离念中修

(《梦游集·示沈大洁》)

湛然 注

 

【禅净二行,原无二法,永明大师,示之于前矣。禅本离念,固矣。然净土有上品上生,未常不从离念中修。若曰念佛,至一心不乱,岂存念耶?但此中虽是无二,至于下手做工夫,不无巧拙。以参究用心处,最微最密。】

禅宗与净宗这两门修行,原本并无二法。对此,永明大师以前就已经开示了。禅宗修行,固然是以离念为本,然而净宗要上品上生者,未尝不从离念中修。若是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哪里还有念呢?虽然禅净二行的修法,从根本上来说并非二法,至于下手做工夫,却也不是没有巧拙之分。修法当中,以参究来用心,最为精微细密。

〔至一心不乱,岂存念耶〕这里所说“一心不乱”,是指理一心不乱,是究竟的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云:“事一心(事一心不乱)者,历历分明,不昏不散是也;理一心(理一心不乱)者,默契无生,洞明自性是也。”(《灵峰宗论·梵室偶谈》)详见《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一文。

【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此,不无两橛。念就参究念佛处,打作一条,要他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双流之实行也。何耶?若论参究提话头,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虽是参的工夫,古人谓‘抱桩摇橹’。只者要他不生的一念是生也,岂是真不生耶?】

若当参究时,在于一念不生。若是念佛,则念又生也。如此一来,参究与念佛便成为两桩事。所以,念就要在参究念佛处来念(无念而念),将参究与念佛成为一桩事(打作一条),要它(念头)不生而生,生即不生,这才是永嘉大师惺惺寂寂等持之实行也。为什么呢?因为,在参究时提话头,来堵截意根,要它一念不生。这样虽说是在做参究的工夫,而古人称之为‘抱桩摇橹’(譬喻:要它无念的同时,又在起念)。这里要它(念头)不生的这一念,即是念头生起也,哪里是真不生念呢?

〔念而无念〕以无念(一念不生)来念佛,这是实相念佛,念法身佛。(详见《念而无念》一文)〔实相念佛〕以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佛藏经》中,佛言:“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此)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何以故?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于此念中乃无微细心心念业,况身口业!”“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所谓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觉观〕新译作“寻伺”,旧译作“觉观”。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都能扰乱定心。〔永嘉惺寂双流〕“惺惺”,是警醒、警觉的意思。“惺寂双流”就是既要警醒(惺惺)又要一念不生(寂寂)。永嘉大师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这里的“无记”,是昏昧的意思。〔抱桩摇橹〕抱桩,是将木船系在岸桩上,防止它漂走。摇橹,是要使木船离岸前行。

【只如念佛,若将一声佛号,挂在心头,念念不忘,岂是真一心不乱?古人教人参活句,不参死句,正在生处,见不生意。如经云:‘见刹那者,方悟无生。’即此一语,则参究、念佛,当下可成一条矣。】

就如念佛,若将一声佛号,挂在心头,念念不忘,哪是究竟的一心不乱呢?古人教人参活句,不参死句,正是在生处,见不生意。如经云:‘见刹那者(见微细生灭者),方悟无生。’即此一语,则参究、念佛,当下可成一桩事矣。

〔活句死句〕禅林用语。意路不通之无义味句,谓之活句;有义味之通意路句,谓之死句。《林间录》云:“洞山初禅师云: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刹那〕梵语音译。意译: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常用来表示极短的时间。〔见刹那者,方悟无生〕见微细生灭者,方悟无生。憨山大师云:“沩山云:‘今人一念顿了自心,名之为悟。即以所悟,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然流识者,谓微细生灭,即刹那心也。”(《梦游集·示径山西堂灵鉴智禅人》)〔微细生灭〕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

【道人谛听!参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讹,不可忽也。如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耶?如今参究,就将一句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

道人(修道之人),你要听仔细!参究与念佛,此中最容易弄错,不可轻忽也。如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呢?如今参究,就将一句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

〔就将一句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这是参究念佛。详见《参究念佛》一文。〔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参究是离心意识参,所以先要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离心意识参〕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心、意、识”中,心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意是指第七识(末那识),识指是其余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离心意识参”是说:离开识心的运作来参。(关于识心的运作,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中之“识心的运作过程”一节。)“离心意识参”,亦即是六祖在《坛经》中所说:“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译文:告知各位学道人,做功夫时须用意(末那识);不要修学的是大乘法门,却用识心来做功夫。)〔意〕即末那识,亦名意根。末那识的特点是恒审思量而起分别心。〔努力须用意〕末那识恒审思量,攀缘法尘,分别心和妄想常由它生,所以参禅就是用末那识去参,堵截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处,看取本来面目。憨山大师云:“此一上是大慧老人寻常惯用的钳锤,其意只是要你将话头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处,看取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向公案上寻思,当疑情,讨分晓也。”(《梦游集·示参禅切要》)〔生死智〕识心。

【就从空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提起时,就在直下看觑,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情,审之又审,疑之又疑,如驴觑井。】

就从空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提起时,就径直觑究,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情(这里所说的‘疑情’,就是集中精神去觑究:念佛的是谁?),审之又审(这里所说的‘审’,就是觑究),疑之又疑,如驴觑井。

〔如驴觑井〕譬喻超越情识分别地觑究。《曹山录》云:“师(曹山本寂元证禅师)问德上座曰:‘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么生说应底道理(此道理要怎么来说)?’德曰:‘如驴觑井。’山曰:‘只道得八成。’德曰:‘和尚作么生(和尚,您怎么说呢)?’山曰:‘如井觑驴。’”

【觑来觑去,疑来疑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铁壁,无转身吐气处。是时忽然磕著触著,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身汗流,如大梦觉,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也。】

觑来觑去,疑来疑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铁壁,无转身吐气处。是时忽然磕著触著,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此时则通身汗流,如大梦觉醒,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才知道向来所作所为,犹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

〔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含元殿是唐朝都城长安中的皇宫之正殿,“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譬喻本来是佛而觅求作佛。

【如此做工夫,最怕将心要悟。才有要悟的心,便是拦头板也。只管一直做将去,不计工程。即到做不得时,则打起精彩,又从新做起。】

这样做工夫,最怕将心待悟。才有待悟的心,便是拦头板也。所以,只管把功夫一直做将下去,不计工程。即便到做不得时,也一定要打起精神,又从新做起。

〔拦头板〕遮住视线的木板,譬喻要悟的心,便是遮住见道的障碍。

【又,切不可贪求玄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好处,直须吐却。切不可将佛祖玄言妙语来作证,当作佛法,又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

又,切不可贪求玄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好处,直须把这欢喜心抛弃(吐却)。切不可将佛祖玄言妙语来作证,当作佛法,又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

〔切不可将佛祖玄言妙语来作证,当作佛法〕本篇是讲在离念中修,即是离心意识参,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若在此参究过程中去思量佛祖玄言妙语,便落入意识心,与明心见性背道而驰。所以前面说道:参究时要“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下面又叮咛道:“总之,一切圣凡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佛祖玄言妙语是标月指,真实佛法是天上明月。〔无事甲〕无所事事的甲壳,指无妄想、亦无觑究之空心静坐。法演禅师云:“须是猛著精彩,提个话头,昼参夜参,与他厮捱。不可坐在无事甲里,又不可蒲团上死坐。若杂念转斗转多,轻轻放下,下地走一遭,再上蒲团。开两眼,捏两拳,竖起脊梁,依前提起话头。便觉清凉,如一锅沸汤,搀一杓冷水相似。如此做工夫,定有到家时节。”(《佛祖纲目》)

【总之,一切圣凡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如十字街头见阿爷,更不向人问觅也。】

总之,一切圣凡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明心见性),如十字街头遇见自己的父亲,确信无疑,更不须向他人询问这是否就是见自本来面目(明心见性)。

〔如十字街头见阿爷〕如十字街头遇见自己的父亲,不会错认。譬喻确知这就是本来面目,没有谬误。

【看来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甚奇特处。道人真真实实为生死大事,试从此下手,决不相赚。】

此事看来,原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甚么奇特处。道人,你若真真实实为生死大事,试从此(离念中修)下手,绝不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