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印光大师论无量寿经会集本

智钰

 

对于王龙舒之无量寿经会集本(《大阿弥陀经》),印光大师云:“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印光大师又云:(明代幽溪大师所著《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简称《弥陀圆中钞》,与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和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并列为《阿弥陀经》之三大注解)中所引大本(无量寿经)乃《大阿弥陀经》。幽溪取其文义详悉,举世流通,故特引之。”(《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正文

无量寿经现有内容不全相同的五个译本,为了弘扬无量寿经,便于宣讲和熏习,于是出现了将五个原译本的内容综合起来之会集本,详情见《无量寿经会集本答客问》

在《印光法师文钞》中,有以下三处谈到无量寿经会集本,现在被广泛引用作为印光大师反对会集无量寿经的“铁证”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在这三段开示中,印光大师不但没有说无量寿经不可以会集,而且是说无量寿经可以会集

现剖析如下: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印光大师云:“《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馀经(不是无量寿经的其它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以后会集无量寿经时,绝不可以依从他这种做法)。”

【剖析】印光大师这一段开示是说:魏承贯的会集本(简称《魏会本》)不应当依其它的经(不是无量寿经原译本的其它经)来增添。这只是批评魏承贯会集的方法不恰当,根本没有说无量寿经不可以会集!而且印光大师说:“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以后会集无量寿经时,绝不可以依从他这种做法)。”这也说明:印光大师认为无量寿经可以会集!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永嘉某居士(周孟由)给印光大师写信,称赞清人王耕心所著《弥陀衷论》一书“痛切”,希望印光大师倡导发行。于是,印光大师回了这封信。在回信中,印光大师明确指出《弥陀衷论》不可流通:因为它“改经斥古”。“改经”,是指该书欲以《魏会本》取代康僧铠所译的《佛说无量寿经》;“斥古”,是指该书指斥飞锡大师、莲池大师和蕅益大师等祖师。

请注意,印光大师是批评《弥陀衷论》“改经斥古”,而不是批评会集本“改经斥古”。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文章以讹传讹,说:印光大师批评会集本“改经斥古”,所以不可会集。

 

印光大师云: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

【剖析】以上是讲佛经传布的问题,而会集本不是佛经,所以不在此列。

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云栖以犹有不恰当处,故此后渐就湮没。魏承贯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於龙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我辈)何敢流通魏本,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

【剖析】这一段是说:王龙舒之会集本《大弥陀经》(简称《王会本》)虽然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但由于有不恰当处,所以莲池大师不再流通。而魏承贯之会集本还不及《王会本》,就更不应当流通。

请特别注意:印光大师是说《王会本》有不恰当处,而《魏会本》)还不及《王会本》。而不是说王龙舒和魏承贯根本就不应当会集!

印光大师“吾侪何敢流通魏本,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这一段开示,是针对有人把《魏会本》当作佛经来流通(不标明是会集本)所做出的批评。这也给会集本的流通敲响了警钟:会集本就是会集本,而不是佛经。在流通会集本时,一定要标明是会集本

试想:如果会集本已经在封面上明显地标出“会集本”字样,怎么会“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呢?因为会集本根本就不是佛经,也就谈不上是妄改佛经和编造佛经了。

莲池大师之所以不流通《王会本》,并非由于它是会集本,而是因为它有不恰当处。并且莲池大师在惋惜地指出不恰当处时,还赞叹道:“诚哉,大有功於净土矣!”莲池大师云:“居士之会四译也(王龙舒居士之会集四种原译本)言简而义周,辞顺而理显诚哉,大有功於净土矣!惜其中颇有未安可惜其中颇有不妥之处)。”(《诸经日诵》)

〔居士之会四译也〕无量寿经有汉、吴、魏、唐、宋五种译本(详见《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可惜王龙舒居士当时不知道有唐译(《大宝积经卷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而是根据汉、吴、魏、宋这四种译本来会集,这也是《王会本》美中不足之处。

在这一段中,印光大师根本没有说无量寿经不能够会集!而是说魏承贯会集得不好,而且不可当作佛经来流通(不标明是会集本)。

 

以下两段是讲《弥陀衷论》之事。

“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改经”,是指以《魏会本》取代康僧铠所译的《佛说无量寿经》;“斥古”,是指王耕心在《弥陀衷论》中指斥飞锡大师、莲池大师和蕅益大师等祖师;“愆(qiān)”,罪过、过失),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直捷专精之行,是指《弥陀衷论》中所讲的持名念佛、闭关专念和修证念佛三昧)

〔此经此论〕此经,指魏承贯之会集本;此论,指王耕心的“衷论”。《弥陀衷论》一书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魏承贯之会集本;第二部分是王耕心的“衷论”。〔改经〕《弥陀衷论》中说:五种原译本“皆非善本”。还特别批评了康僧铠所译的《佛说无量寿经》,说它:“重复沓冗,......故无量寿经,至今丛林不列于日课。使我佛世尊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大愿,不章(古同“彰”)于世。岂非净土经教之大憾哉!”而盛赞《魏会本》乃“是经(无量寿经)之冠冕”,欲以《魏会本》取代康僧铠译本。〔斥古〕在这封信的前面部分,印光大师写道:“至于指斥紫阁(飞锡大师)、云栖(莲池大师)、蕅益等,适彰其少见少闻。”

【剖析】这一段是说:《弥陀衷论》一书,虽然对于上根之人有大利益;但是对于下根之人,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

观机设教,对证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证等耳。敢以一二可取(一二可取,是指《弥陀衷论》中所讲的持名念佛、闭关专念和修证念佛三昧),而遂普令流通(这是说:不应当普遍地流通《弥陀衷论》),以贻下士之罪愆乎(这是讲《弥陀衷论》若是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然而下士观之,会被其改经斥古所误导)。”

【剖析】这一段是说:不应当普遍地流通《弥陀衷论》,以免误导下根之人。

 

小结:在以上四段开示中,印光大师根本没有说无量寿经不可以会集!

(录自《印光法师文钞·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下面这封信中,印光大师主要是阐明王龙舒会集本错误之所以:死执无量寿经所说的的三辈,即是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九品中的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

这一错误(三辈往生中,只有中辈发菩提心),莲池大师虽然指出,但没有具体讲明这是“死执三辈即是九品”的缘故,故印光大师在这封信中阐明其所以。

信末印光大师总结性地写道:“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写以上这些话,一方面是可见会集之难,一方面是杜绝后人死执‘三辈即九品中的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之妄见)。”同时也指出魏默深胆大心粗,他的会集本(《魏会本》)不值得作为效法的榜样(“不足为训”)。

〔莲池大师虽然指出,但没有具体讲明......〕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云:“其中(王龙舒会集本)去取旧文(去取原译本之经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佛说无量寿经》)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故印光大师在这封信中阐明其所以〕在无量寿经原译本中,上中下三辈都发菩提心,所以都是善人。王龙舒却错误地认为无量寿经中的上辈、中辈、下辈,即是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的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而在观无量寿佛经中的下三品都是恶人。于是他就认为,下辈既然是恶人,恶人怎么会发菩提心呢?所以《王会本》云:“其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这是原则性的错误。因此印光大师在这封信中批评道: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这就是“无事生事”),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

〔一方面是杜绝后人死执‘三辈即九品中的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之妄见〕实际上,在印光大师这封信之前,一般没有深究过莲池大师之开示的人,都以为:无量寿经中的三辈即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的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而且就在这封信发表之后,许多没有读到印光大师这段开示的人,也还都想当然地以为:无量寿经中的三辈即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的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

〔《魏会本》不值得作为效法的榜样〕印光大师云:“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馀经(不是无量寿经的其它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以后会集无量寿经时,绝不可以依从他这种做法)。”(摘自《印光法师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印光大师云:“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死执无量寿经所说的三辈,即是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九品中的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这就是无事生事),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观无量寿佛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既然已经有了无量寿经所说上中下三辈的往生正因,为什么还无事生事硬要去套观无量寿佛经九品中的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呢?——此即王氏之误。请注意:在这整封信中,印光大师都是在讲王氏之误,而不是在讲是否可以会集无量寿经!所以,“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一句,切不可曲解成既然已经有了原译本,为什么还要无事生事去会集呢?而且,如果印光大师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已经有了原译本,为什么还要无事生事去会集呢?他一定会说:既有原译本,何无事生事?”而不是说: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因为“无量寿经”是对应于“观无量寿佛经”,在这封信一开始印光大师就写道: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对应于会集本”的,应当是“原译本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於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一方面是杜绝后人死执‘三辈即九品中的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之妄见。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榜样)。”

【剖析】印光大师这一段开示,是讲《王会本》的问题:“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死执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三辈,即是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九品中的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根本没有说无量寿经不可以会集!

而且印光大师在最后写道:“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写以上这些话,一方面是可见会集之难,一方面是杜绝后人死执‘三辈即九品中的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之妄见)。”

这是说:会集无量寿经之难,像魏默深这等胆大心粗的人是不能够胜任的,他的会集方法(“依馀经(不是无量寿经的其它经)增益”)更不值得作为效法的榜样。这也证明印光大师认为无量寿经可以会集,但一定要由能够胜任的人来完成。因为,如果印光大师认为不可以会集,就会说:“书此,一以见不可会集。”而不是说:“一以见会集之难。”

结论

综上所述,在这三段开示中,印光大师根本没有说无量寿经不可以会集!而是讲:不可以将会集本当作佛经来流通(也就是说,流通会集本时一定要标明是会集本),而且会集难度大,必须由能够胜任的人来承当。而且,印光大师说“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这句话,就证明:印光大师是说无量寿经可以会集

无量寿经会集本,是在弘扬无量寿经,帮助学人熏习:领悟经义,加深信愿,如说修行。所以莲池大师说会集本:“大有功於净土。”蕅益大师说会集本:“此即法藏愿轮。”莲池大师在其名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数是引用会集本,而间或引用原译本。幽溪大师在其名著《弥陀圆中钞》中则全部引用会集本。而且,王龙舒之会集本经过高僧们的审定收入乾隆大藏经。这都说明,所有高僧都一致赞同无量寿经可以会集“此即法藏愿轮”,以弘法度生,此英雄所见略同也。一代祖师的印光大师,怎么会在这之外,而且加以反对呢?说印光大师反对会集无量寿经,实在是把印光大师冤枉了,陷大师于不义

〔法藏愿轮〕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的誓愿:广度一切众生,速生西方极乐世界。法藏比丘云:“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愿轮〕指菩萨之誓愿,以其愿求坚固,能摧毁一切魔障敌众,如金轮王之轮宝,故喻称为愿轮;而且菩萨本身,从始至终回转于自己之誓愿而精勤不已,故亦喻称为愿轮。

〔实在是把印光大师冤枉了,陷大师于不义〕《阿弥陀经》共有三大注解,为后世学习此经,弘扬净土者必备之参考书: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幽溪大师《弥陀圆中钞》和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莲池大师在其名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数是引用会集本,而间或引用原译本,并称会集本:“大有功於净土。”幽溪大师在其名著《弥陀圆中钞》中则全部引用会集本。而蕅益大师更是亲自校刻王龙舒之会集本,并作序赞叹“此即法藏愿轮。”净土宗的这三位大师之见地超迈、教眼圆明,印光大师向来佩服之至,他自己的见地怎么会差到与这三位大师唱反调,而反对会集无量寿经呢?所以云:说印光大师反对会集无量寿经,实在是把印光大师冤枉了,陷大师于不义!

 

 

参考阅读:

无量寿经会集本答客问

无量寿经会义

无量寿经会义(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