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弘一大师:改过十训

湛然 注

 

【余(我,弘一大师自称)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弘一大师〕李叔同(1880-1942年),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二十岁时)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一、虚心: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日:“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一、虚心:常人不理解为善之殊胜、作恶之可怕,不畏惧因果报应,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恶,哪里还会改除过恶呢?但古圣贤就不是这样。今举数例:

〔因果〕因果报应,即因果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是宇宙的基本法则,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因果报应之网;恢恢:广阔。这句话是说:因果报应如巨网,它看起来似乎不很周密,但最终,作恶必定受到殃报,为善必定受到福报。〔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如若深知“如是因,如是果”,便会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有过必改。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贪嗔作恶,都是由于不知因果,不信因果,或者口头言信,实未真信的缘故。一旦恶果现前,惶怖忧惧,不知所措。〔因果报应通三世〕报应有三种: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是今生作善作恶,今生就得到善报恶报。生报是来生受报应。后报是在以后的二生、三生......,终受报应。佛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是客观存在,有无数实例验证,亦有科学调查作证。如果你在改造自己命运上下过功夫,就更会深信不疑。改造命运的道理和方法,详见《了凡四训(注释)》

孔子说:“五十岁学《易经》,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又说:“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马上去做;有错误,却不能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啊!”

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派门人去问候孔子。孔子请他坐下,问道:“你老师最近怎么样?”门人对答道:“老师欲寡其过,而未能无过也。”圣贤尚且如此虚心,难道我等可以贡高自满吗!

〔蘧()伯玉〕与孔子同时代的人,春秋时代卫国的大夫,以道德高尚,善于改过闻名。他每天都在反省、检点、改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日不发现自己还有过错,无日不痛加改悔。〔夫子〕旧时学生称老师。〔寡过〕改除自己的过恶。《了凡四训》中说道:“从前,蘧伯玉先生改过非常努力。他在二十岁时,以为以前的过恶,已经全部改掉了。到了二十一岁,才知道二十岁时并没有把过恶改完。到了二十二岁,回顾二十一岁时,才知道那段时间仍然过得糊里糊涂,该改的过恶并没有改完。但是他坚持不懈,年复一年,每一年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即便五十岁时,仍然知道四十九岁时有改得不彻底的地方。古人改过的学问竟是如此精进!我们这些人都是凡夫一流,许许多多的过恶,就像刺猬的刺一样丛集一身;而回顾往事,却常常看不见有什麽过恶,这都是粗心大意,眼睛被私心、欲念蒙蔽了的缘故啊!”(原文详见《了凡四训(注释)》

【二、慎独: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二、慎独:我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然就不敢胡作非为。曾子说:“独处的时候,其实有许多眼睛盯着你,许多手指指着你,难道还不可畏吗?(这里的‘十’是泛指多数)”又如《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几句话,是我常常忆念不忘来对照自己言行的。

〔慎独〕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苟。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说:不要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用它来检点自己的言行。即使一个人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做失道失德的事。所以,君子不欺暗室。〔不欺暗室〕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欺心的事情,形容人光明磊落、表里如一。

典故“宫门蘧车”说的就是蘧伯玉慎独自律的故事。一天晚上,卫国国君卫灵公与夫人闲坐,听见辚辚车声,这车声到宫门前忽然不响了,过了一会儿又响起了。卫灵公问夫人:“你知道这是谁吗?”夫人说:“一定是蘧伯玉。”卫灵公问:“何以知之?”夫人说:“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走过君主的宫门前时,一定要下车行礼,表示对君主的敬重。忠臣孝子不会白天遵礼、夜晚堕行。蘧伯玉是一个德智兼备、敬事不苟的贤大夫,绝不会因为夜里没人看见而废礼,所以我认定是他。”卫灵公差人去问,果然是蘧伯玉。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身处世小心谨慎,要常怀恐惧惕厉之心,犹如站在悬崖的边缘,犹如踏在薄冰上一样,时时唯恐坠落。

【三、宽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三、宽厚:上天所忌讳的是刻薄取巧。圣贤处事待人,都是宽恕厚道。这方面的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清代金缨的《格言联璧·惠吉类》云:“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译文:上天所忌讳的是刻薄取巧,只有诚意与忠心方能与万物互相感应。)

【四、吃亏: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四、吃亏:古人说:“我不知道谁是君子,但看到每件事都肯吃亏的便是君子。我不知道谁是小人,但看到每件事都好便宜的便是小人。”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求遗训,贤人说道:“没有别的话,你们只要学吃亏,这是最要紧的。”

【五、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五、尽量少说话:此事最为紧要。孔子说:“话一说出口,就是用四匹马拉的快车也追不回来。”难道还不可怕吗?这方面的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六、不说人过: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六、不言人过:古人说:“时时检点自己都还来不及,哪里还有功夫去检点他人!”孔子也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别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时尽量做到和缓宽厚。)以上这几条,我常记在心,不敢忘怀。

【七、不文己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七、不掩饰自己的错误: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我们一定要知道,掩饰自己的错误(文过)乃是最为可耻的事情。

〔文过〕掩饰过错。

【八、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不隐藏自己的错误:我等倘若有得罪他人之处,就必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公开自己的错误,并且谢罪(承认自己有罪过,请求宽恕原谅),忏悔所犯的错误。千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欺骗自己。

〔前愆(qiān)〕以前的过失。

【九、闻谤不辩: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九、闻谤不辩:古人说:“怎样来止息诽谤?答案是:不去辩白。”又说:“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我三十年来屡次这样做都十分有效,所以深信这些话真实不虚。

〔闻谤不辩〕《了凡四训》云:“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译文:受到别人的诽谤攻击,只要我不起气,哪怕它气焰嚣张薰天,不过是举火焚空。无物可烧,火也就自动熄灭了。要是遭到别人的诽谤攻击,就生气发怒,虽然巧心力辩,也是作茧自缚,带来纠缠不已的麻烦。所以发怒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所以,闻谤不怒、不辩,是止谤的妙法!〔缠绵〕纠缠住不能解脱。〔自取缠绵〕自缚。

【十、不嗔: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十、不嗔:嗔的习气最不容易去除。古贤说:“我二十年对治一‘怒’字,都还没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啊!《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难道能不惧怕吗?

常言道:“一念嗔心起,万道障门开。”“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因此,切切不可起嗔心!对人处事,一定要有慈悲心和包容心。

 

 

参考阅读:

天理人欲图

了凡四训(注释)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