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但观自心(观心)

湛然

心病还须心药治。

观察内心的感受(观心),这是释放负面情绪、息灭妄想的妙法。

闲谈不论人非,独坐但观自心。

观自心,息妄想,制三毒,集百福。

观心即是觉醒。

任运无念。
 

附录:前行

 

观心,就是不加评判地观察内心的感受。这一由浅入深之灵修,彻上彻下(贯通上下),非常殊胜,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达到全然地觉悟。

〔内心的感受〕这是心的状态(例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焦虑、沮丧、无聊、不安、宁静等等)之反映。

通过观察内心的感受,可以更加确切地了知心的状态,不受它的操控,并且能够平息情绪和妄想。

 

当你专注、连贯、不加评判地观察内心的感受时,妄想就息灭了,心中三毒(贪嗔痴)也就消失了,这是处于觉的状态。

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以及恒河沙数众恶,它们都以三毒为根本。此三毒根,自能具足一切诸恶。就像大树,根虽是一个,所生枝叶,其数无边。而三毒根,生出的种种恶业,百千万亿,远远超过大树之根所生无边枝叶数,不可用言辞来述说。一切诸善,以觉为根;一切众恶,三毒为根。所以,要时刻警醒:此时心中是觉,还是毒?三毒去,烦恼灭,百福集。

〔三毒〕贪、嗔、痴。贪是贪欲,嗔是嗔恚(恼怒),痴是愚痴(违背义理,颠倒行事)。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大乘心地观经》中,佛言:“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不加评判地观察内心的感受,不仅能够释放负面情绪,不受它的伤害和操控,而且这正是削弱、拔除业种子的大好时机。

削弱、拔除业种子业报现前时,不起习性反应,即可削弱、拔除业种子。不加评判地观察内心的感受,便是不起习性反应,这是在随缘消旧业。(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中“识心的运作”一章)〔习性反应〕对于所发生的情境,不由自主习惯性地爱憎取舍。停止习性反应,才能够正确地行动。〔爱憎取舍〕贪爱、憎恶、逐取(追逐、求取)、斥舍(抗拒、排斥)。

每当负面情绪出现,这是业种子起现行,业来缚心不加评判地观察内心的感受,这是以心转业,并削弱、拔除业种子。

 

实践证明,观察内心的感受(观心),这是息灭妄想,行之有效的妙法。以“观察内心的感受(观心)”来禅修,不仅息灭妄想,而且去除负面情绪,令你内心宁静恬适安乐。每天这样禅修两次,每次二十分钟,这是最好的冥想(Meditation)、静坐。若是中小学规定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这样禅修二十分钟,社会效益极其巨大。体育锻炼,令身体健康;观心禅修,令心灵健康。鸟之双翼,车之二轮,缺一不可。现在,心理疾病愈演愈烈,心灵健康尤为重要。

〔心理疾病愈演愈烈〕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而在一众精神障碍里,抑郁症则是离人们最近,也最令人们困扰的精神疾病。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我国抑郁症患者超过5400万人。也就是说,每25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抑郁症。在庞大的抑郁症人群里,年轻一代则是抑郁症发生的“重灾区”。近些年来,大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逐年走高。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中国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曾感觉抑郁。据中国儿童中心的一份报告,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抑郁、焦虑、强迫、自杀自伤等。

 

要注意的是:你必须具备一定的觉知力,才能够有效地实施以上操作。如果在实施上有困难,可按照“附录:前行”所讲,来培养觉知力。

 

【编者按】以上所介绍的观心方法,可以预防、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请将此法转告身边的患者。如果有条件(例如,具备已经掌握这一观心方法的教师),可举办学习班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功德无量。若是卫生部门能够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加以推广,利国利民,天下幸甚!

〔利国利民〕根据统计,我国抑郁症患者超过5400万人,也就是说,每25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抑郁症;40年前,我国的焦虑症发病率大概为1%,现在是13%,100个人里有13个人患有病理意义上的焦虑症。

 

问:观察内心的感受时,是否一定要坐着?

答:在行住坐卧中,由于行、住(站立)时,心不容易收摄,卧时容易昏沉,所以,初学者主要是以打坐的方式来修持,然后推及行、住、卧。当然,基础好的人,也可以齐头并进。除了每日早晚定课,平时要尽可能多的观心,见缝插针。

 

问:观察内心的感受时,是睁眼还是闭眼?

答:睁眼闭眼均可。最好做到无论是睁眼还是闭眼,都能够很好地观察内心的感受。

 

问:我常常被负面情绪笼罩,怎么办?

答:负面情绪是身心之大敌,它不仅使我们蒙受不必要的痛苦,而且会造成许多疾病。你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当你被负面情绪笼罩时,你会事事处处都不顺当;反之,当你心慈意悦时,你会事事处处都顺当。所以,及时发现负面情绪,并且及时地释放、化解它,非常重要。

其实,有许多不安、忧愁、焦虑等负面情绪是虚假的,与你现实生活的困难、危险无关。例如,当你被这些负面情绪笼罩时,看一场好电影,或者读一篇好文章、一本好小说,几天来的闷气就一扫而光,而你的现实生活条件并无变化。这类负面情绪,就是虚假的。所以,要解决的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实际困难、危险,而是你怎样辨别出这些虚假的负面情绪,并且处理好它们。

 

问:怎样能够释放、化解负面情绪?

答:不加评判地观察内心的感受,饶有兴趣地观察它,直到这哭闹不休的孩子露出笑脸。

 

问:怎样解除紧张和压力?

答:你不加评判地观察紧张和压力所引起的内心感受,持续地观察下去,你就会进入一个没有紧张和压力的状态。然后,就安住这没有紧张和压力的状态之中。时常这样来解除紧张和压力,他们就不会沉积下来为非作歹。

 

问:心中不时升起莫名的不安,令人十分难受,怎么办?

答:你就不加评判地观察这莫名不安的感受,直到它消失。只要莫名不安出现,你就立即观察这一感受,直到它消失。这时候不是它在掌控你,而是你在掌控它,就不会难受了。行之既久,莫名不安就不再出现了。

 

问:如是观心,有何功用?

答:有以下功用:

一、去除负面情绪;

二、令头脑更清晰更灵活,富于创意。

三、息妄想,制三毒,集百福;

四、明心见性;

五、若念佛人兼修观心,可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境界,上品往生。

 

柳毅若非传书信,缘何得入洞庭湖。

 

《大念住经》中,佛言: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比丘们!

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

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

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

当心收摄时,清楚了知心收摄;当心涣散时,清楚了知心涣散。

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狭隘时,清楚了知心狭隘。

〔心广大〕心量广大,包含容纳。

当心向上(正面心态)时,清楚了知心向上;当心向下(负面心态)时,清楚了知心向下。

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

〔心解脱〕没有妄念,清净自在,不受境缘的牵缠。

于是,他持续地就内在的心观察心,持续地就外在的心观察心,同时持续地就内在、外在的心观察心。因此,他持续地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持续地观察心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内在的心〕攀缘内境的心。〔外在的心〕攀缘外境的心。

于是,他清楚地知道:“这就是心!”修成了只有觉知和观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爱憎取舍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

释放负面情绪

人类绝大多数的苦难都是不必要的。它们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未受到观察的心智在掌控你的人生。你现在所创造的痛苦,总是来自对于当下本然的抗拒。而痛苦的强度,取决于抗拒的程度。”《修炼当下的力量》

负面情绪是源于内在的抗拒,并经由痛苦之身加以放大,让你受苦。

〔痛苦之身〕积累在你内心深处的过往旧痛,它形成了一个占据你身心的负面能量场,这就是痛苦之身。详见《瓦解痛苦之身》

所以,接纳(不反感、不抗拒)当下之本然而临在,负面情绪就失去了力量。

所谓“接纳当下本然”,并不是指要被动地忍受你所在的每个情境,什么都不做,也不意味着要停止计划,或是不采取冷静而智慧的行动。接纳当下本然与采取行动、进行改变或达成目标,是完全并行不悖的。《心术》云:“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突然出现)于左(旁边)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把握)利害,可以待(对付)敌。”

对于负面情绪的处理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发泄、压制(例如压制怒气、悲伤)、转移(例如大吃大喝、看小说、看视频、购物等等)和释放。前面的几种方式(发泄、压制、转移),只是把负面情绪推入更深的潜意识,在里面悄悄地繁衍增长,造成更大的问题。而释放,却能够化解、消除负面情绪。

释放负面情绪的方法:每当你内心有粗重、针刺、郁闷等不快的感受时,就聚精会神不加评判地观察这一感受,直到它消失为止。这种练习做得愈多,就愈能够及时逮住负面情绪而不受其害,并使它们成为觉悟道上的增上缘。例如,当你愤怒(或悲伤)时,如果你能够及时以观察者的身份不加评判地观察它,愤怒(或悲伤)即便尚未平息,但它却不能够掌控你了,妄想亦随之息灭。

附录:前行

人们心思散乱,如野马狡猿,狂奔乱跳,片刻不停。在这妄念丛生的情形下就来观心,会感到难以下手,或者难以为继,甚至造成身体不适。这是许多人观心一阵子便放弃了的主要原因。所以,观心之前,最好先修前行,扎下基础。基础愈牢实,以后的修学就愈顺畅、得力。

筑基的方法甚多,例如《觉知禅》中就介绍了许多种方法。本文的筑基方法,是觉知腹部的起伏(升降),以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为观心打下扎实的基础。

常见的呼吸主要有两种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因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本文之呼吸是采用腹式呼吸的顺呼吸法(如下图),即吸气时扩张腹肌(腹部上升),呼气时收缩腹肌(腹部下降)。这种呼吸方法,比较胸式呼吸而言,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甚多。(详见《腹式呼吸》

 

 

当你吸气时,腹部会逐渐上升;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上升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上”。当你呼气时,腹部会逐渐下降;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下降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下”。要点是:要持续地保持对腹部起伏的觉知。开始练习时,可以把手置于腹部,来感受腹部的起伏。

自然地呼吸,只是专注地觉知腹部的起伏,将注意力放在腹部的起伏上。

只要是在觉知腹部的起伏,就不会有妄念。若是妄念生起,就说明失掉了觉知,就要立即把注意力收回来,专注地觉知腹部的起伏。失掉,收回来;失掉,收回来;......。如果整整一个钟头都是在这样打拉锯战,你这一个钟头都没有白费。随着不断地练习,你会发现失掉觉知的次数愈来愈少,失掉与收回来之间的时间间隔愈来愈短,这就是进步。

 

黄金法则:但有觉知,即无妄念。

 

祖师云:“一念不在,即同死人。”这是说:一瞬间没有觉知,这一瞬间即是死人。若是一分钟没有觉知,这一分钟即是死人。若是十分钟没有觉知,这十分钟即是死人。如此等等。

〔一念〕这里的“一念”是指一瞬间(一动念间)。

所以,修道人切莫成为行尸走肉,一定要行住坐卧、时时刻刻,都保持觉知。这是要诀!

 

问:但有觉知,即无妄念。那么,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觉知与妄念同时并存呢?

答:这是因为觉知不专注不连贯,尚未连成片段,于是出现瞬间觉知和瞬间妄念交替进行的情形,就误以为是二者并存。所以,做觉知功夫,首先是要把觉知连成片段。觉知成了片段,在这些片段中自无妄念。平时,要尽可能多地做到:觉知而无妄念,从妄念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前行阶段的核心是: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

 

当觉知腹部的起伏比较有把握时,便进一步去觉知腹部起伏过程中的感受(而不要去注意腹部的外形)。

在觉知腹部的起伏时,如果妄想炽盛,收回来比较困难,就不要再勉强去收,而是专注地观察妄想,看它要想什么,并将妄想分类标记:“分心”,“乱想”,“计划”,等等。待到妄想削弱后,便又回到觉知腹部的起伏上来。

修持时,就只有觉知腹部的起伏和观察妄想这两件事,而且是以觉知腹部的起伏为主,二者灵活地交替运用。(请注意,觉知腹部的起伏时,就不要去观察妄想,而是专心地觉知腹部的起伏。)

在专练时间之外,要尽可能见缝插针地练,而且要尽量保持对日常活动中各个动作的觉知(可参考《觉知禅》中“觉知动作”一章)。总之,抓紧一切机会练习觉知,培养觉知力,这是观心的基本功力。绝不要轻忽每一个一两分钟的练功机会!

开始时,主要是在坐、卧的情形下专练。然后逐步做到行、住(站立)也练。(经行时,可以四步一吸,四步一呼。)这样,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在做功夫,功力就长进得快,而且适应性强。

躺下来睡觉时,也要觉知腹部的起伏,直到入睡前的最后一刻。

当对腹部起伏的觉知清晰专一时,便可进入观心。而且在观心阶段,也不要忘记经常抽时间来觉知腹部的起伏,以加深和巩固基本功。基本功愈牢实,观心就愈顺畅、得力。

 

这里介绍一个对于身心非常有益,性命双修的功法:无念深呼吸。其方法是:每一个呼吸是15秒(可以对着有秒针的钟表来练),呼气的时间等于或者略长于吸气的时间,还可以在吸气与呼气交换之间屏息(停住呼吸)两三秒钟。在呼吸过程中,要清楚地觉知到腹部起伏的情形,因而无念。每天做两次,每次10分钟。并且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做。

 

问:标记是否就是心中默念?

答:不是。如果随着腹部的起伏默念“上”、“下”,那么当你念得熟了,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实际上已经忘掉了觉知腹部的起伏,心中却还在机械式地念“上”、“下”。而标记是:当你觉知到腹部上升时,告诉自己这是“上”;当你觉知到腹部下降时,告诉自己这是“下”。没有觉知到,就没有标记。

 

问:禅修时,采用什么样的坐姿?

答:禅修贯穿于行住坐卧。佛弟子要有威仪,外具威仪,内则心正。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打坐时,选择一个能让你坐得长久的姿势。你可以盘腿坐,或者是在椅凳上正坐(背要离开椅背,令气脉通畅),两腿下垂。坐定之后,让背部与头部保持挺直(这一点很重要),但不僵硬。

 

对于初学者而言,在练功时有三种情形:一、失掉觉知;二、在觉知,但有妄念,这说明觉知不连续;三、觉知而无妄念,这说明觉知连续。应当避免第一种情形,保持第二种情形,以达到第三种情形。

 

 

参考阅读:

生活的艺术:内观

瓦解痛苦之身

破相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