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禅净宗师-憨山大师

湛然

 

 

一、了义法门

 

二、念佛为始

 

三、五台证道

 

四、弘扬净土

 

五、念佛书经

 

六、念佛精义

 

七、念佛参禅

 

八、精修净业

 

九、指归净土

 

十、往生灵瑞

 

十一、乘愿再来

 

纵观憨山大师一生行谊,与永明大师(净宗第六祖)、彻悟大师(净宗第十二祖)一样,禅、净的修持和弘扬都是彪炳卓著,而且名列《净土圣贤录》,所以既是禅门宗师又是净土宗师。只因憨山大师之肉身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肉身并列于曹溪,故被误认为仅是禅宗祖师。其实,憨山大师为度学佛人现生了脱生死,处处指归净土,一生都在倡导弘扬净土法门,事理圆明;而且又以身作则,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当之无愧的净宗祖师。

 

《净土圣贤录》记载:

·德清1546-1623年,明代圣僧)

德清,字澄印,晚号憨山老人,金陵蔡氏子也。母梦观音抱送童子而孕。及诞(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诞生),白衣重胞(白色双层胞衣)。年十九,出家,专心念佛。一夕,梦中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当日落处,面目光相,了了分明。自此圣相炳然(自此阿弥陀佛的圣相光辉明燿),时时在目。寻(不久)至五台习定,发明本有(彻悟心性)。剌血书《华严经》,每下一笔,念佛一声。久之,动静一如。

〔发明本有〕憨山大师三十岁彻悟心性一事,《梦游集·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记载道:“予独住此(五台山北台之龙门),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树桩),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妙峰大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予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一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半载尚有余。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煮饭的锅)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

〔动静一如〕憨山大师三十二岁时,发心刺血泥金(刺出鲜血合上黄金粉来写经),写《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李太后知道了,就赐送金纸给憨山大师写经。次年四月,憨山大师开始写经。写经时,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心念佛一声。一些游山的僧俗到了大师的静室,常常都要寒暄请教,而大师一面应付对答,一面手中不停地抄写着。其中一些高人故旧,大师则延请他们坐上禅床,和他们谈论佛法,与此同时手中仍然不停地写经。大师每日如此,虽然人来人往,接应交谈,却写经不停,心中了无动相可得。许多老宿(年长资深的读书人)听到大师如此情形,都难于相信。一日,老宿们率领了许多弟子来到大师静室,想证实一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在大师身旁故意提问、喧嚷,用种种方法来搅乱,等大师写完一个段落,拿来与原本对照,果真没有丝毫差错,这才确信大师的功夫非同寻常。但他们对此仍不理解,又去问妙峰大师:“憨山大师为何能够一心多用?”妙峰大师答道:“我师兄念佛三昧已臻精纯!”(见《梦游集·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

万历二十三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大师五十岁),清居牢山(遁迹东海牢山之那罗延窟),李太后命输金造寺(李太后下命送金银给憨山大师在那里建造寺院),赐额曰海印。时,太后数遣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修诸塔寺。朝中权贵与中使有隙(有怨恨)者,令东厂(东厂,明代特务机构,诸事可直接上达皇帝,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差役)扮道士当时皇帝明神宗崇奉道教击登闻鼓(朝堂外悬之鼓,允许臣民击鼓上闻,谏议或伸冤),以侵占事闻。事连清(事情连累到憨山大师;清,即德清——憨山大师),坐(定罪)私造寺院,戍雷州(流放到雷州从军戍守边防;雷州,广东省西南部之雷州半岛之州府)。清随所至,冠巾说法(因被当局取消僧籍,故穿戴着儒士衣帽说法),又发宏经之愿,疏论楞伽、楞严诸经。

〔事连清〕事情连累到德清(憨山大师)。当时,李太后虔诚信佛,广做佛事,而神宗皇帝因信仰道教,对内使经常为佛事行走,素来憎恶。有一次,太后派内使到东海牢山时,内庭以偶然事故触怒了神宗,又傍及太后。这正给朝内反对太后的权贵们一个下手的机会,他们打算先把送经的内使除掉,然后借用以前方士闹事的流言来打击太后。因此派东厂差役,扮作道士的模样,上殿击鼓呈状,诬告憨山大师侵吞国家库银。皇上一阅,不禁大怒,下旨逮捕大师与送经使者。

四十二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憨山大师六十九岁),奉恩诏,反僧服(恢复僧服)。还过庐山,结庵五乳峰下,效远公(慧远大师)六时刻漏(以六时念佛为定课,六时相当于现在的十二小时),修净业益精。

时有海阳禅人,求授戒法,因问修净土之要。清(憨山大师)曰: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此之法门,乃佛无问自说,三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权宜)为下根设也。

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杀生、偷盗、邪淫)、口四(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三(贪欲、嗔恚、愚痴),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身业、口业、意业)清净,则心自净。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即西方极乐世界),立念佛正行。

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心不向它事攀缘)

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然一心持名,固是正行。

又必资以观想,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便得一生取办。今当于十六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十六种观想)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华宝池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临命终时,一念顿生(一念倾,顿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此用心,精持戒行,永断恶念烦恼。以此净心,观、念相继,净土真因,无外此者。

又有净心居士者,问:念佛不能成片,请开示。清示之曰:

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即便今生要修行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平时都是念念随着情识流转),未尝反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杯水救车薪之火,岂有是理哉(哪有这个道理呢)

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每一念都是佛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求成片而自成片矣。

此事,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装样子),如此驴年无受用时(如此到驴年亦无受用之时,即:如此永无受用之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若救头然(燃)〕形容这是刻不容缓、压倒一切的大事。

居庐山数岁,之(去到)曹溪。天启三年十月,示微疾。谓人曰:“老僧世缘将尽矣。”沐浴焚香,危坐(端坐)而逝,有光烛天(有光明照亮了整个天空),年七十八。

〔有光烛天〕《梦游集》中,门人记述当时情景云:(天启三年十月)十一日巳时(上午九时),别张公(憨山大师与入山问安的韶阳太守张公告别)。申时(下午三时)饮水沐浴,焚香示众曰:‘大众当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心端坐而逝。于时百鸟悲鸣,四众哀号不已。星夜毫光烛天,隔山之人,咸疑寺中火也(全都怀疑寺中起火)。三日(逝后三日),面色如生,发长(zhǎng,头发在继续生长)唇红,鼻端微汗,手足如绵。”

一、了义法门

憨山大师云:

“至若净土一门,修念佛三昧,此又统摄三根,圆收顿渐,一生取办,无越此者。”这里,憨山大师明确指出:净土法门是“统摄三根,圆收顿渐,无越此者”之了义法门(究竟圆满的法门)。现将此文摘录如下:

〔三根〕众生善根的强弱有三种:上根、中根和下根。〔顿渐〕顿教和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

至若净土一门,修念佛三昧,此又统摄三根,圆收顿渐,一生取办,无越此者。从上佛祖,极力开示,已非一矣。无奈末学,志尚虚玄,以禅为高,薄净土而不为。时当末法,众生垢重,岂得人人皆称上根?以多自欺,而不量己之德器,但随声妄和,曾无实行,岂非自误也耶?嗟乎!宗门久无明眼知识(宗门很久以来就无明眼善知识),莫与正之(所以没有人来纠正这一偏向)。至若义学(有关教义理论之学)之徒,虚事浮谈,多乖实际(大多违背实际),不惟无禅,而教眼不明,亦无甚于今日也。

云栖大师(即莲池大师),蚤(古同“早”)悟唯心,因极力主张净土,以救末法之弊。自建丛林,身教弟子,日夜无替者,几(将近)四十年。故海内缁白(僧俗),信从者众。大师所著弥陀疏钞,发明殆尽(对净土宗旨作了完全彻底的阐发)。至于寻常开示言句,提唯心以阐净土之旨居多。心空居士朱君,为入室弟子。所录此语,目曰了义。诚禅宗之圆鉴,一心之指南,直抉末法翳眼之金篦也(简直就是末法时期令众生瞎眼复明之金篦。〔金篦〕用金篦刮去眼球表面的翳膜,使人瞎眼复明)

在《梦游集·化生仪轨》中,憨山大师又说道:

(九品往生)虽未断烦恼,以但得生彼国,见佛闻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从此发愿,再来三界度生,则来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恼羁留。所以永明禅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此一法门,一生精诚可办,一得生彼,顿脱生死,永出轮回。如此直捷法门,又何患而不修,且薄之耶?然参禅了生死难,念佛了生死易,只要当人一念真实肯切苦心耳。从古生净土者,无量无数,皆世人眼见而不信,又有何法可信耶?今奉劝高明智士,当信自心,不可谬信邪说也。即在法门中,有禅净兼修之士甚多,如永明所说:念佛参禅,参禅念佛。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亦最上之行也。”(《梦游集·云栖大师了义语序》 )

二、念佛为始

憨山大师十九岁剃度出家,即专心念佛。在《自序年谱》中大师写道:

乃专心念佛,日夜不断。如是未几(这样念了不久),一夕梦中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当日落处。见其面目光相,了了分明。予接足体(我跪下以两手承接阿弥陀佛之双足,并以自己的头面接触),哀恋无已。复愿见观音势至二大士(又愿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即现半身(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即现半身)。自此时时三圣炳然在目(自此,三圣光辉明耀,时时在目),自信修行可办也(于是相信自己的修行可以证果)。”

〔三圣〕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三、五台证道

憨山大师三十岁时,在五台山证道,《自序年谱》中大师写道:

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忽然站着入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出定),则朗然(则一片光明),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回到屋内,看到饭锅上已生厚厚的灰尘,因独居无侣,无人问时间,不知道过去多久了)。”

四、弘扬净土

憨山大师一生极力弘扬净土。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在开示净土是超生脱死法门时说道:况末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故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我憨翁大师又云:‘今时若有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在。’此皆深慈大悲,真语实语。伏愿:诸仁者!莫堕狂野覆彻;直须痛念无常,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歙西丰南仁义院普说》)

蕅益大师本人对憨山大师也是推崇备至。在其晚年所著的自传中,蕅益大师写道:二十三岁,……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二十四岁,梦礼憨山大师,哭恨缘悭,相见太晚。……一月中,三梦憨师。师往曹溪,不能远从。乃从雪岭师剃度,命名智旭。雪师,憨翁门人也。”

同时,憨山大师与净宗八祖莲池大师莲谊情深。憨山大师《梦游集·自序年谱》云:

四年(万历四年)丙子,予年三十一。春三月,莲池大师,游五台过访,留数日,夜对谈心甚契。”

四十五年丁巳,予年七十二岁。春正月,下双径吊云栖(莲池大师),时缁白弟子千余人,久候于山中。留二旬,每夜小参闻法,各各欢喜,发挥莲池大师生平密行(足见憨山大师对莲池大师知之甚深)。弟子闻之,至有涕泣,谓予发人所不知者(认为我讲的都是众人所不知道的),乃请作塔铭(《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

憨山大师所著《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感人至深,详见《莲池大师塔铭》

五、念佛书经

憨山大师《梦游集·自序年谱》云:

五年(万历五年)丁丑,予三十二岁。春,自雁门归,因思父母罔极(无穷尽)之恩莫报,且念于法多障。因见南岳思大师发愿文,遂发心刺血泥金写华严经一部,上结般若胜缘,下酬罔极之恩,以是年春创意。先是,慈圣圣母(慈圣李皇太后,为明神宗嫡母,信佛甚殷,布施甚广,京师人称佛老娘娘)以保国选僧诵经,予僭(僭jiàn,表示自谦)列名。至是(到了那里),上闻书经(皇太后听到了我要刺血泥金写华严经,即赐金、纸以助。明年四月,书经起(开始写经)。”

〔刺血泥金写华严经一部〕刺出舌上的鲜血,和上黄金粉,来书写一部华严经。印光大师云:“憨山大师写经,系皇太后供给纸与金耳。金书之纸,须用蓝色方显,白纸则不显。......如憨山于五台妙德庵,刺舌血研金,写华严经。”(《印光法师文钞·复弘一师书一》)

六年(万历六年)戊寅,予三十三岁。刻意(专一心思)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

憨山大师《梦游集·示惺初元禅人书经》云:

老人(憨山大师自称)昔住五台,曾刺血泥金,书写华严大经。每于书写之中,不拘字之点画,大小长短,但下一笔,则念佛一声。如是点点画画,心光流溢,念念不断不忘,不错不落。久之,不在书与不书,乃至梦寐之中,总成一片。由是一切境界,动乱喧扰,其心湛然,得一切境界自在无碍解脱门,乃至一切见闻,无非真经现前。”

六、念佛精义

憨山大师经常开示学人念佛,在《梦游集》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梦游集·答德王问》中,对于如何念佛更作了十分精辟的开示,现摘录并注释如下:

【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饭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

佛号是了生死出轮回的命根子,须臾不可离,行住坐卧,此一声佛号,时时现前。

这是说:首先,做到念佛不断。

【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这)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以念头来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今以念头念佛来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便是阿弥陀佛度众生了生死苦之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

念头是什么,决定了来生。念烦恼是入生死轮回,念佛是出生死轮回。千万记住:“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

〔拶zǎn〕挤榨。

其次,做到念佛消得烦恼。

【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

然后,念佛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于睡梦中作得主,于病苦中作得主。

【此事不难行,只是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殊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也。】

了生死之心切,自无难事。要在习之以渐,持之以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五欲〕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故名五欲。

七、念佛参禅

长久以来,禅净双方一直争执不下,水火不容。憨山大师站在更高的角度,将禅与净统一起来:念佛即是参禅。憨山大师开示道:

若约唯心净土(若就唯心净土而言),则心净土净。故初参禅未悟之时,非念佛无以净自心,然心净即悟心也。菩萨既悟,而不舍念佛,是则非念佛,无以成正觉,安知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若似菩萨,则是悟后不舍念佛。故从前诸祖,皆不舍净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乃生净土。”(《梦游集·示慧镜心禅人》)

〔念佛即是参禅〕参禅,是要净心以达到悟心。上文云:“初参禅未悟之时,非念佛无以净自心。”“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安知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所以,念佛即是参禅。而且,这样参禅的殊胜处,是不须断尽烦恼即得了生死。因此,念佛是统摄三根,圆收顿渐,一生取办的了义法门。

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瞋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如此日用,动中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死净土之时节也。”(《梦游集·示凝畜通禅人》)

〔心中不断〕心中忆念不断。〔箭筈相拄〕箭箭相接,首尾相拄。筈kuò,箭的末端。

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然随缘即安命也;第四、要认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厌苦切,然厌苦心切,则欲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诀,单持一念。”(译文: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然而随缘即安命也;第四、要认得真,认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厌苦切,既然厌苦心切,则欲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诀,单持一念。)(《梦游集·与陈剑南贰师》)

、精修净业

憨山大师本人,就是身体力行,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师在晚年的书信中写道:且惧余日无多,生死心切,闭关绝缘,单提一念,待死而已(尽形寿)。昨于中秋,业已从事(昨日中秋节,我就已经开始闭关绝缘单提一句佛号)。念二十余年,苦海风波。青山白云,时在梦想。今幸一旦遂之,又肯作等闲看耶?今关中(闭关之中)一切禅道佛法,束之高阁,一味守拙(单纯一意地念佛;守拙,这里是指不再参禅研教)。每想古人有昼夜弥陀十万声,今愧衰老,色力不充,自试常能强半。特效远公(慧远大师)六时莲漏(“莲漏”即莲华漏,此是净宗初祖慧远之弟子慧要,以莲华作漏刻在庐山道场计时),以香代花(我以燃香代莲华漏计时)。数月以来,身心自臻极乐。知垂念之深(知道您对我十分关怀),故敢以告(所以冒昧地告诉您)。”(《梦游集·答钱受之太史》)

请注意“数月以来,身心自臻极乐”一语,这是大师晚年念佛境界的写照。

、指归净土

憨山大师不仅自己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极力主张一切法门皆当指归净土。

〔憨山大师不仅自己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憨山大师于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十三日圆寂,世寿七十八岁。据《憨山大师年谱疏》记载:“日午十月十三日中午),张公(韶阳太守张三星,入山送紫缙罗禅衣为大师祝寿,十月十二日是大师寿辰)别去,即唤侍者取净水漱口,云:‘今日乃截断葛藤。’仍唤汤沐浴更衣,大众围绕念佛。嘱云:‘汝等勿得惊惶,当依佛制,不得披麻服孝,勿得悲哭,一心念佛。’正申时(下午三点钟),师端坐而逝。是夜,毫光烛天,群鸟悲鸣,缁素哀恸,声撼山谷。化去,端坐三日,面皙唇红,手足緜輭,如入禅定。”这说明憨山大师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梦游集·净土指归序》中,大师写道:“若净土一门,普被三根,顿渐齐入,无机不摄,所谓横超三界,是为最胜法门。从上诸祖,悟心之士,未有一人不以此为归宿者,如龙树(龙树菩萨)、马鸣(马鸣菩萨),极力而称扬之。”“禅家上上根,未有不归净土。”现将此文摘录注释如下:

【净土指归,盖指修者归于净土也。吾佛世尊,摄化群生,所说法门,方便非一。而始终法要,有性相二宗。以其机有大小,故教有顿渐之设。末后分为禅教二门,教则引摄三根,禅则顿悟一心。如一大藏经,千七百公案,其来尚矣。】

净土指归,这是指引修行者归于净土也。吾佛世尊,摄化群生,因机施教,所说法门,多种多样。而始终法要,有法性宗和法相宗。这是因为众生根性有大小,故教门有顿渐之设。末后分为宗、教二门。教门则引摄三根(上根、中根、下根),宗门则顿悟一心。如一大藏经,一千七百公案,长久以来,都是在引摄三根和顿悟一心。

〔性相二宗〕法性宗(略称性宗)和法相宗(略称相宗)。〔一心〕本性、佛性、如来藏之异名。憨山大师《观楞伽经记》云:“迷一心而为八识。”又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这是说:如来藏(本性)迷,转为识藏(习性)而有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八个识。《大般涅槃经》云:“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云:“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

【若净土一门,普被三根,顿渐齐入,无机不摄,所谓横超三界,是为最胜法门。从上诸祖,悟心之士,未有一人不以此为归宿者,如龙树、马鸣,极力而称扬之。】

至于净土这一法门,普被三根,顿渐齐入,无机不摄,所谓横超三界,是为最胜法门。从上诸祖,证悟一心之士,没有一人不以此为归宿者,例如龙树菩萨和马鸣菩萨,都极力称扬。

〔横超三界〕净土法门是横超三界而了生死,其它法门是竖出三界(断尽烦恼)而了生死。印光大师云:“若论竖出,非力修戒定慧道,断尽烦惑不可。倘烦惑稍有未尽,则三界依旧莫出。况末世众生,善根浅薄,寿命短促,修者纵有亿亿,出者难得一二。以其唯仗自力,是故难得实益。若论横超,但依净土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万不漏一,咸得往生。既往生已,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临终方念者,亦预末流。此则全仗佛力,其利益与唯仗自力者,天渊悬殊。”(《印光法师文钞·横超莲社缘起序》)

【说者以为俯提中下,非知净土之旨者。何耶?良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依正二报,虽有胜劣净秽之殊,皆从一心之所感变。故云“心净则土净”,所谓唯心净土。是则土非心外,净由一心。苟非悟心之士,安可以净其土耶?斯则禅家上上根,未有不归净土者,此也。】

那些议论的人以为净土法门只是为了俯度中、下根人,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净土之旨意。为什么呢?因为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其依报(环境)和正报(身心),虽然有胜劣、净秽之不同,但都是由一心之所感变。心净则感变胜、净之依报和正报;心秽则感变劣、秽之依报和正报。故云“心净则土净”,这就是所说的唯心净土。因此,土非心外,土净全由一心之净。若非证悟一心之士,怎么可以净其土呢?因此禅家上上根人,未有不归净土者,就是这个道理。

〔正报、依报〕正报,指众生的身心,这是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故名正报。依报,身心(正报)依之而住的环境,这也是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的果报,如国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等。

【中下之士,修持净戒,专心注念,观念相续,临终必得往生。虽有去来之相,而弥陀相好,宝树华台,实由自心之所感现,譬若梦事非从外来。至若愚夫愚妇,但修十善,精持五戒,专心念佛,临终必得往生者,此以佛力加持,行人念想增胜。此以胜想,彼以大愿,愿与念接,自心与佛,默尔相应,虽净土之境未现,而往生之功已成,实由自心冥感之力,亦非外也。若十恶之辈,临终业胜,在狱苦事已现在前,但为苦逼极,脱苦心切,极苦之心而成念力,极尽悔心,悔心已极,即此极处,全体转变,一念与佛相应。故佛力加持,应念现前,化刀山为宝树,变火镬为莲池,故此恶辈,亦得往生。然此净土之境,良因自心全体转变之功,实非外得。】

中下之士,修持净戒,专心注念,观、念相续,临终必得往生。虽然有去来之相,而阿弥陀佛相好,宝树华台,实是由自心之所感现,譬若梦事非从外来。至于愚夫愚妇,但修十善,精持五戒,专心念佛,临终必得往生者,这是因为佛力加持,念佛人念想增胜。念佛人以胜想,阿弥陀佛以大愿,愿与念接,自心与佛,默然相应,虽净土之境未现,而往生之功已成,实是由自心冥感之力,亦非外来也。若是十恶之辈,临终业胜,在地狱苦事已经现前,为苦逼极,脱苦心切,极苦之心而成念力,极尽悔心,悔心已极,即此极处,全体转变,一念与佛相应。故佛力加持,应念现前,化地狱之刀山为极乐世界之宝树,变地狱之火镬为极乐世界莲池,故此恶辈,亦得往生。然此净土之境,都是因为自心全体转变之功,实非自外得来。

【由是观之,三界万法,未有一法不从心生;净秽之境,未有一境不从心现。所以净土一门,无论悟与不悟,上智下愚之士,但修而必得者,皆由自心。斯则唯心净土之旨,皎然若视白黑矣。以佛体如空,自心空净,与佛冥一,惟假一念愿力庄严,而净土之境顿现,不借功勋,是为上上,殊非浅智薄信者可到也。】

由此观之,三界万法,没有一法不是心之感变;净秽之境,没有一境不从心而现。所以净土一门,无论悟与不悟,上智下愚之士,但修而必得者,皆由自心。如此,则唯心净土之旨,都一清二楚了(皎然若视白黑矣)。因为佛体如空,念佛人自心空净,与佛冥一,惟假借一念愿力庄严,而净土之境顿现,不依赖功果、段位,是为上上法门,完全不是浅智薄信者所能够领悟的。

〔冥一〕混然而不可区别彼此者,称为冥一。〔功勋〕禅林用语,指修行之功果、段位。

【中下之士,依观念相续,不为爱缘业习之所倾夺,根虽少劣,而志实上上,且修之惟难,以断爱根为难耳。恶辈往生更难,虽云带业,亦由多生夙习善根内熏所发,根虽恶劣,即一念勇猛之心,超于上上,较彼放下屠刀,便作佛事,又差胜矣。然此万万无一,世人若必待此而求生,谬矣。以愚所观,根无大小,究竟必由向上一念而得成就。故此法门,岂特权为中下而设耶?】

中下之士,依观、念相续,不为爱缘业习之所倾夺,根性虽然低劣一些,而其志实是上上,并且修之颇难,因为爱根难断。恶辈往生更难,虽说带业,也是由于多生夙习善根内熏所发,根虽恶劣,即以一念勇猛之心,超于上上。他们与那些放下屠刀便作佛事者相比较,又略胜一筹矣。然而恶辈临终往生者,此万万人中难得其一,世人若想靠这种办法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以我所观,根无大小,究竟必由向上一念(由迷入觉)而得成就。故此法门,哪里是专为中下根性之人而权设的呢?

〔爱根〕爱欲之烦恼为根本,生他烦恼,谓之爱根。《圆觉经》曰:“轮回爱为根本。”〔向上一念〕心念由迷入觉。

《梦游集·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中,憨山大师云:

【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以(因为)众生久沈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世人只知道祖师门下,是以悟心为上。然而悟心之本意,是要出生死,念佛难道不是出生死之法吗?参禅者大多不能够出生死,而念佛者出生死必无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参禅要离想,而念佛在于专想。因为众生无始劫来久沉妄想,要完全离掉妄念实在是难。若将染想变为净想,这是以毒攻毒,用佛号来取代妄念,这是置换之法,故容易。所以参究难悟,而念佛易成。如果真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来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往生灵瑞

憨山大师的一生修行以念佛为始,念佛为终,并以“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净宗第十二代祖彻悟大师云:“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见《彻悟大师遗集》)

《八十八祖道影传赞》记载:憨山大师“丁巳,返庐山建法云寺于五乳峰下,效远公六时刻漏,专修净业。天启壬戌,复住曹溪。癸亥十月十一日,示微疾,沐浴焚香,集众告别。顾曰:今日截断葛藤。端坐而逝。世寿七十八,僧腊六十。……先是乙丑岁,龛归庐山五乳峰法云寺塔而藏焉。崇祯癸未,粤人复奉其龛,归曹溪。历年二十,端坐如生,遂金漆涂体升座,与六祖肉身相望,就天峙冈旧塔院地供养,名曰憨山院,去南华寺半里许。

〔葛藤〕禅林用语。指文字、语言一如葛藤之蔓延交错,本用来解释、说明事理,反遭其缠绕束缚。打闲岔,说废话,叫做扯葛藤。

〔历年二十,端坐如生,遂金漆涂体升座〕憨山大师圆寂后,面色依然如玉般的洁润,嘴唇依然还是那么红泽,手足依然还是那么柔软,就像平时入定一样。弟子们将大师的肉身护送到庐山后,因庐山气候阴湿,侍者福善建造了一座塔院,将大师肉身龛安供在塔上。二十年后,岭南弟子去庐山迎大师归曹溪。到了曹溪,护龛的弟子广成、慈力,见龛内有罅(xià裂缝),就在罅上私自凿了一个小孔向内窥视,见大师肉身端坐如生,于是告知大众,打开龛室,看见大师双趺端坐,如在生时一样庄严,指甲和头发都在生长,肤色依然红润,紫谱罗衣和挂珠还崭新。这时一阵风吹来,衣服忽然如云碎星散,随风飘舞,地方群众把它们掇拾去,作为吉祥的象徵。正在这时,忽然来了一位僧人,请求要用印度保肉体的方法来保护大师肉身征得大众同意后,他就用海南的栴檀香末,涂在大师身上,在外表看来,好似一层油漆一样。这僧人涂毕后,竟自而去。大师在生时,曹溪的一位善信妇女,发愿绣制千佛衣一席供奉大师,她怕口气不净,就用黄绢裹口绣制千佛衣制成后,大师却已圆寂入龛,这件千佛衣就藏在宝林库笥里。现在又取出此衣,披在大师肉身上,虽然经过了二十年,但光彩照人,如新制的一样。封龛圆满后,弟子们就将大师安置在旧塔院供养,并改号为憨山寺,距离六祖肉身所在的南华寺约半里地。弟子们根据供养六祖的惯例,每日早晨用热水香汤一盂,熏大师面出汗,又以毛巾拭干,接著和在生时一样,供给饮食。一周年还要进行一次沐浴。(摘自《憨山大师的一生》)

十一、乘愿再来

印光大师云:“憨山宿愿尚未酬,故复示生作截流(行策大师)。呵斥修人天福者,直是阐提旃陀俦(简直就是一阐提、旃陀罗之流)。佛我心性原不异,佛是已成我未修。欲得心佛两无差,当向忆佛念佛求。”(《印光法师文钞·清十祖虞山普仁行策大师》)

〔阐提〕一阐提之简称。即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旃(zhān)陀〕旃陀罗的简称,这里是指邪恶之人。

行策大师1628-1682年,净宗第十代祖师),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字截流。其父全昌精通儒、佛,与憨山德清有亲交(与憨山大师是知心好友)。德清示寂后五年,全昌梦其杖锡入室而生行策(全昌梦见憨山大师拄锡杖入室而生行策),因名之曰梦憨。及长,父母相继逝,发出世志。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ruò)庵问公出家。胁不至席(长坐不卧)者五年,顿彻法源。问公化去,师住报恩寺;遇同参息庵瑛师,劝修净业。又遇钱塘樵石法师,引阅台教,乃同入净室,修法华三昧,宿慧顿通,穷彻教髓。康熙二年,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因名所居曰莲柎庵(柎,花萼)。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学者翕(xī)然宗之(学者一致称颂并跟随他)

著《劝发真信文》曰: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其由来久远)。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都是由于)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没有以往生净土为要的缘故)

〔以信愿导行〕以信愿指引行,而且落实在行上。〔以往生净土为要〕对于念佛人,应当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首要大事。

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预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谓真信者

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第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理性佛,名字佛〕六即佛之前二位。〔六即佛〕标示凡夫修行直至成佛的六个位次: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善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豁然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理慧相应者,理即所观之理境,慧即能观之智慧。应者,相当也。谓境智相当,言行一致。)四、相似即佛,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三德〕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

第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

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则一切所作之善),功不唐捐矣。

有漏〕这里是指有漏因:招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果报之业因。〔唐捐〕虚弃。

尝起精进七期,作文以示众曰: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若是真正道流(道流,学道者流),直能体究万法皆如(“如”与法性、实际,皆是诸法实相之异名),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忻(同“欣”)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安排),但自如实体究(自己只是如实地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着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觑毫发许异相不可得,虽则至心偁(同“称”)念,亦同肆口诃骂,虽则精进修持,亦是梦中苦行。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也。

前一心(事一心不乱)似难而易,后一心(理一心不乱)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一心,皆是博地凡夫边事(都是凡夫所能行之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缁素(僧俗),切勿高推圣境,甘处下劣。各须勤策身心,近则七日内,远则一生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纵不证克(纵然未能证到与自本心契合这一境界),为因亦强,华宫托品(莲花苞中化生之品位),必不在中下矣。倘或七日之后,置若罔闻,熟处(指情执)毕竟不生,生处(指念佛)依然难熟,无明业习,牵合交缠,仅欲邀功七日,而此七日,又未曾到一心不乱田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安望往生彼国?致令金口诚言,翻疑诳妄,是谁之咎乎?同七净众,愿各自审,而诫勉之。

〔博地凡夫边事〕博地凡夫这边的事。博地凡夫,亦名薄地凡夫,指凡夫位。〔薄地〕薄者,逼也。“薄地”,为诸苦所逼迫之地位也,指凡夫之境界。《净心戒观》曰:“薄地凡夫臭身鄙陋,果报卑劣。”

居普仁十三载,至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日卒,年五十五。时有孙翰者,病死一昼夜复苏。曰:吾为冥司勾摄,系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华布空,阎罗伏地,迎西归大师。问:大师何人?云:截流也(即行策大师)。吾以师光所照,遂得放还。同日,有吴氏子病死,踰夕(第二夜)复活,具言所见,亦如翰言。

赞曰:憨山大师,以夙愿未遂,还来度生,示生为截流大师。宏扬净土,劝人专信愿以导行,精进持名,明第一义。其料拣法门,及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等,竭净宗解行之能事,足为后世之津梁。其西归也,为冥司所敬,事与永明(宋时高僧,净土宗第六代祖)相类。可谓先祖后祖,其揆kuí一也矣(都是相同的啊)

〔第一义〕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料拣法门〕截流大师著有《料柬法门》一文。〔料柬〕亦作料拣、料简,是拣择的意思。经论中之“料柬”,常常指善能分别选择正法。〔津梁〕渡口和桥梁。这里喻指得度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阅读:

梦游集

憨山大师年谱疏注

憨山大师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憨山大师的一生(新版)

憨山大师法语

憨山大师开示录注(禅净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