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开悟

湛然 注

 

开悟有两个层次:解悟与证悟。顿悟渐修之悟(见性)是解悟,渐修顿悟之悟(明心见性)是证悟。顿悟渐修和渐修顿悟是修行的两条路子,各有所长。

〔见性〕瞥见自性,找到了主人公。例如禅宗公案中的直指见性。〔明心见性〕彻见本性(详见《明心见性》)。关于自性与本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顿悟渐修者:如《修心诀》所言(详见《修心诀精解》),就是首先见性(开悟), 然后依悟起修,做保任功夫(牧牛行):调心除习,定慧等持。

牧牛行〕驯服心牛。详见《大慧禅法》中“牧牛”一章。

关于直指见性的公案,《景德传灯录》云:“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我向汝道,汝还信否?’师曰:‘和尚发诚实言,何敢不信?’宗曰:‘即汝便是。’师曰:‘如何保任?’宗曰:‘一翳在眼,空华乱坠。’”

〔保任〕保护和任运。〔一翳在眼,空华乱坠〕患眼疾者,见到空中有华(花),实则无华。“一翳在眼,空华乱坠”的意思是说:一旦迷妄遮蔽本心,幻相纷呈。

在这个公案中,灵训禅师突然听到“即汝便是(你就是佛)”,猛地一惊!在思想续流被截断的一瞬间,瞥见自性,找到了主人公(顿悟)。于是问道:如何保任(渐修)?

渐修顿悟者:以悟为期,一参到底,直至彻见本性(明心见性)。虚云老和尚说:“一句话头参到开悟(明心见性)为期。”(《虚云和尚方便开示》)这里的开悟,是根尘脱落彻见本性。如《五灯会元》载,百丈禅师上堂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只要不妄自攀缘尘境),即如如佛。”

 

对于解悟与证悟,憨山大师在《梦游集·答郑昆岩中丞》中开示道: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顿悟渐修),有先修后悟者(渐修顿悟),因此悟有解悟与证悟。若依佛祖言教而明心者(这是见性),是解悟。解悟者,多落于知见,在一切境缘上,多不得力。这是因为心与境还是对峙状态,未能融会,因此对境遇缘即被牵缠,多所障碍,这是相似般若,而不是真参。

【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

若是证悟者,则是从自己心中,踏踏实实地(将观心工夫或者参禅工夫)做下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微细念)顿歇,彻底了悟自心(这是明心见性),就如像十字街头遇见自己父亲一般,一眼就认出来,不会怀疑是不是。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热的状况只有自己知道,也没法告诉他人。这才是真参实悟。然后就以悟处来融会心与境,净除现业流识,将妄想情虑,全都镕成一味真心,这就是证悟。

 

在《继灯录》中,蒙山德异禅师自述参禅开悟的经过:

(蒙山德异禅师自称)年二十,知有此事(明心见性)。至三十二,请益十七八员长老,问他做工夫,都无端的。后参皖山长老,教看‘无’字。十二时中,要惺惺 ,如猫捕鼠,如鸡抱卵,无令间断。未透彻时,如鼠咬棺材(只有咬穿才能够活命),不可移易。如此做去,定有发明(心花顿发)时节。于是昼夜孜孜(勤勉不倦地)体究,经十八日,吃茶次(饮茶时),忽会得‘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胜欢喜。(“忽会得”,这是解悟。)求决三四员长老,俱无一语。或教只以海印三昧一印印定,馀俱莫管。便信此说。

〔海印三昧〕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风平浪静澄清之海面,无相不印现。《楞严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过了二载(过了两年),景定五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六月,在四川重庆府,患痢(患痢疾),昼夜百次(昼夜腹泻百次)。危剧濒死,全不得力(功夫全不得力)。海印三昧,也用不得;从前解会的,也用不得。有口说不得,有身动不得,有死而已。业缘境界俱时现前(亲身体验到解悟敌不得生死),怕怖慞惶,众苦交逼。遂强作主宰,分付后事。高着蒲团,装一炉香,徐起坐定,默祷三宝龙天,悔过从前诸不善业:若大限当尽,愿承般若力,正念托生,早早出家;若得病愈,便弃俗为僧,早得悟明,广度后学。

作此愿已,提个‘无’字,回光自看。未久之间,脏腑三四回动,只不管他。良久,眼皮不动。又良久,不见有身,只话头不绝。至晚方起,病退一半。复坐至三更四点,诸病尽退,身心轻安。

八月至江陵落发(削发为僧),一年起单(离开寺庙)行脚。途中炊饭,悟得工夫须是一气做成,不可断续。到黄龙归堂,第一次睡魔来时,就座抖擞精神,轻轻敌退。第二次亦如是退。第三次睡魔重时,下地礼拜消遣,再上蒲团。规式已定,便趁此时,打并(收拾)睡魔。初用枕短睡,后用臂,后不放倒身。过二三夜,日夜皆倦,脚下浮逼逼地。忽然眼前如黑云开,自身如新浴出水一般清快。心下疑团愈盛,不着用力,绵绵现前。一切声色,五欲八风,皆入不得。清净如银盆盛雪相似,如秋空气肃相似。

〔五欲〕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故名五欲。〔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却思工夫虽好,无可决择(没有善知识决断其疑,分别其理)。起单(于是离寺参访)入浙,在路辛苦,工夫退失。至承天孤蟾和尚处归堂,自誓:未得悟明,断不起单(决不离开这个寺庙)。月馀,工夫复旧(工夫恢复)。其时遍身生疮亦不顾,舍命趁逐(追究),工夫自然得力,又做得病中工夫。

因赴斋出门,提话头而行,不觉行过斋家,又做得动中工夫。到此(到此时,疑团)却似透水月华,急滩之上,乱波之中,触不散,荡不失,活鱍鱍地。三月初六日,坐中正举‘无’字。首座入堂烧香,打香盒作声。忽然[@]地一声,识得自己(识得自己本来面目,这是证悟),捉败赵州(透过赵州的“无”字公案)。遂颂云:没兴( 晦气)路头穷,踏翻波是水(悟得波即是水);超群老赵州(出类拔萃的赵州老和尚),面目只如此(其本来面目也不过是同我 悟得的一样啊)

〔月华〕月的光亮。〔鱍鱍bō bō〕鲜活貌。

秋间,临安见雪岩、退耕、石坑、虚舟诸大老,舟劝往皖山。山(到了皖山,皖山愚谷贤禅师)问:‘光明寂照遍河沙,岂不是张拙秀才语?’某开口,山便喝出。自此行坐饮食,皆无意思。经六个月,次年春,因出城回,上石梯子。忽然胸次疑碍冰释,不知有身在路上行。乃见山,山又问前语,某便掀倒禅床。却将从前数则极淆讹公案,一一晓了。

〔光明寂照遍河沙,岂不是张拙秀才语〕这是皖山愚谷贤禅师要他参张拙之偈,令他有无俱泯。

《五灯会元》记载: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点,去参访石霜禅师)。霜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寻求巧尚且不可得,哪里还有拙?这是石霜禅师就张拙的名字来讲诸法实相,引导他入不二法门。)(张拙)忽有省(豁然大悟)。乃呈偈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这首偈(世称《见道偈》)是张拙大悟后,对自己境界的描述,呈给石霜禅师,请他印证。现将此偈解释如下:

【光明寂照遍河沙】是说开悟时彻见本性的情形:本性光明湛寂,遍照恒河沙那样无数的大千世界。

【凡圣含灵共我家】凡夫圣人之自性与我家那个(自性)其体相同(彼此等同)。含灵,含有灵性者,指有情众生,但在本句中是指自性。这句是说,凡夫与圣人,他们的自性与我这个自性其体相同,只不过迷与觉有差别。《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关于自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众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粗念、细念和微细念都停息),则本性彻现(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动,自性本有光明即被烦恼遮盖,呈习性状态。

【断除烦恼重增病】自性灵明湛寂,万德具备,本自圆成。起心动念去断除烦恼,反增迷惑。《修心诀》云:“不知善恶性空,坚坐不动捺伏身心,如石压草以为修心,是大惑矣!故云:‘声闻心心断惑(见思惑),能断之心是贼。’但谛观杀盗淫妄从性而起,起即无起,当处便寂,何须更断?所以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又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故悟人分上,虽有客尘烦恼,俱成醍醐。但照惑无本,空华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汤消冰。”(注释详见《修心诀精解》但要注意的是,悟后起修有两门:任运门和对治门。“断除烦恼重增病”和下一句“趣向真如亦是邪”是讲任运门;如果自己虽然开悟,但是基础不够,烦恼浓厚,习气坚重,做不到“但照惑无本,空华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汤消冰”译文:只须观照见思惑本来就没有,就知道三界如空华,于是烦恼如风卷烟一样地消失了;知道六尘是幻化,于是烦恼如滚汤消冰一样地融化了),即应先入对治门,切不可妄执“断除烦恼重增病”而“随心自在”。

〔见思惑〕见惑和思惑。见惑是凡夫在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不正见;思惑是凡夫们在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之烦恼。此二惑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断之即能了生死出轮回。〔醍醐〕经过多次制炼的乳酪,味中第一,药中第一。《大般涅槃经》曰:“醍醐者名世间第一上味。”又曰:“诸药中醍醐第一,善治众生热恼乱心。”

【趣向真如亦是邪】起心趋向真如(本性)也是错误的,因为自性要呈现本性状态,不仅粗念、细念要停息,微细念也必须停息,怎么可以起心动念去返本还原(趋向)呢?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大师,有次听见一僧人念张拙的《见道偈》,当念到“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时,紫柏说:“错了!应该是‘断除妄想方无病,趣向真如不是邪’。”僧云:“你错他不错。”紫柏大疑,从此以后,每到一个地方,就把这两句话写下来,挂在墙壁上,行住坐卧都在参究这个问题,最后参至头面俱肿。一日吃完斋饭后,紫柏突然开悟,头面之肿立消。

【随顺世缘无罣碍】如今了悟第一义谛,因此随顺世缘,无有挂碍地化生度日,缘来即施,缘去即寂。

〔第一义谛〕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即诸法实相。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

【涅槃生死等空花】因为涅槃与生死都是幻象(空花)啊。《圆觉经》云:“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诸仁者,参禅大须仔细。山僧若不得重庆一病,几乎虚度。要紧在遇正知见人。所以古人朝参暮请,决择身心,孜孜切切,究明此事。”

〔山僧若不得重庆一病,几乎虚度〕我若不是在重庆患重病濒死,身临其境,才晓得解悟敌得生死,几乎虚度一生。亲身体验到解悟敌不得生死,大慧的师父圆悟克勤禅师年轻时也有同样的经历,这是修行人的警钟。

《僧宝正续传》记载:克勤禅师投五祖法演座下,“师(克勤)恃豪辩,与之争锋。演不怿(法演不悦;怿yì,喜悦)曰:‘是可以敌生死乎(你这雄辩能敌生死吗)?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自验看!’(克勤)以不合辞去。抵苏州定慧,疾病几死。因念畴昔(从前)所参,俱无验(临命终时,从前的参究功夫都无效验,生死关头做不得主),独老演不吾欺(只有法演老师父不骗我,对我说实话:‘是可以敌生死乎?’)。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病一好,当天就收拾行李回到法演那里)。演喜其再来,容为侍者。

〔五祖法演〕法演禅师晚年住蕲州五祖山东禅寺,世称“五祖法演”。

 

关于悟后的光景,月溪法师开示道:“悟后无量的生死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尘识俱变为佛性。见性后在本体上看,是一律平等的,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识所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山河皆为佛性,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谈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盖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前时怎样也不得,现在怎样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月溪法师问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