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担板汉歌(注释)

(录自憨山大师《梦游集》)
湛然 注

一、前言

二、正文

三、答疑

 

一、前言

担板汉”,禅林用语。本指背负木板之人力夫,语云:“担板汉,但见一方。”以其仅能见一方,故禅门用来比喻见解偏执而不能融通全体之人。这里是指那些参禅得少为足者,他们做到一念不生,便以为究竟,犹如背扛木板,只看得见一方,而不知整体,误将化城(一念不生)当宝所。所以歌中说道:“惜乎坐在洁白地上(可惜停滞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不肯放舍,以为奇特,不知反成法碍也。”“我劝君,不要担(不要执著于一念不生的境界)又云:“此参禅得少为足,古今之通病也。恐落世谛流布(我恐怕这些得少为足的世俗之见广为流传),疑误多人(迷惑贻误许多人)。有请益者(有来请教者),乃笑为‘担板汉歌’以示之。”

〔化城〕幻化之城郭。出自《法华经·化城喻品》中的化城喻。化城喻说道:成佛之境界(究竟涅槃)为宝所,然而修道人要到达宝所,路途艰险遥远。佛恐他们因疲倦退却,于是在中途变出一座城郭(化城),使其暂得止息,蓄养精力,然后直奔宝所。

憨山大师又开示道:“参禅人不得坐在洁白地上,此是千生万劫陷坑,我欲为众说破,故作担板汉歌。”(《梦游集·径山杂言》)箇中道理,请参阅《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参禅人不得坐在洁白地上参禅人切不可停滞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便不再继续参究,以求明心见性,然后由大死转大活,直奔宝所。

在一念不生阶段,有两点须要特别注意,此是千生万劫陷坑:

一、虽无妄想,亦无觑究,而是空心静坐。这是冷水泡石头,坐到无量劫亦无益处。

空心静坐〕无念而失去觑究(路头不清之人往往还自诩为“清静自在”)。古德称之为“冷水泡石头”、“坐枯木岩”、“坐在黑山鬼窟里”、“溺在一潭死水里”,这时必须提起觑究(关于觑究,详见《参禅法要》)。所以,在一念不生阶段,务必做到“一念不生,觑究不灭”,始终照顾好这个“不生不灭”。

二、误将化城当宝所,以为一念不生便是证道,便是究竟,因而止步不前,不再继续参究。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精勤参究,直到明心见性(彻见本性),然后由大死转大活,直奔宝所。

二、正文

正文分两大部分:序和歌。

【径山法窟(径山寺,位于浙江余杭县,是达观大师道场之所在地,憨山大师来此吊唁达观大师,为他作荼毗佛事。在此期间对诸请益者,各说法语,并作《担板汉歌》),自大慧中兴临济之道(自宋代大慧宗杲禅师在这里中兴临济宗),相续慧命,代不乏人(每一代都有传承者)。近来禅门寥落(但近代以来禅门冷落荒芜),绝响久矣。】

〔径山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杭州城西北约50公里处),初建于唐代。〔法窟〕传法之地。〔绝响〕本指失传的音乐,后来泛指传统已断的事物。

【顷一时(这时候)参究之士,坐满山中。至有一念瞥地(有的已经达到一念不生),当体现前(瞥见自性),得大自在者。惜乎,坐在洁白地上(可惜他们停滞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不肯放舍,以为奇特,不知反成法碍也,教中名为所知障。】

对此,虚云老和尚开示道:“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dí)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虚云和尚方便开示·参禅的先决条件》)

〔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直到大死(绝思绝虑)功夫成就而开悟(明心见性)。〔撒手纵横去〕悬崖撒手,由大死转大活。(详见《绝后方苏》)〔觌(dí)〕见;相见。〔觌体相见〕亲自会见。〔大死转大活〕对此, 憨山大师开示道:“此事(向上一路)若不放下身心,苦切根究到水穷山尽处,终无下落。纵到水穷山尽处,古人谓之静沈(同“沉”)死水,又谓之玄妙窠窟。若不回头转脑,则面前如铁壁银山相似,只是得力时,不是受用处。古人用心,不是死到底,须是死中发活始得,要在回机转位。所以道:‘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亲证诸法实相)。’”(《梦游集·示颛愚衡禅人》,详见《憨山大师开示录》

【所以古德云:“直饶做到(就算你做到)‘寒潭皎月,静夜钟声,随叩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这四句是描绘一念不生的境界),犹是生死岸头事(仍然未了生死)。”所谓荆棘林中下脚易(由妄念丛生修到一念不生易),月明帘下转身难(而不贪恋一念不生的境界更向前迈进以明心见性难,进而由大死转大活)。名“抱守竿头”(月明帘下不转身者,即名‘抱守百尺竿头’)。静沈(同“沉”)死水,尚不许坐住,况有未到瞥地(何况那些未到一念不生),偶得电光三昧,便以为得,弄识神影子者乎!】

〔荆棘林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最困难的不是在艰难困苦中取得成就,而是舍弃已经取得的成就(毅然转身)更向前迈进。“月明帘下转身难”本来是说:贪恋美好的月色,舍不得转身离去。憨山大师在这里说“荆棘林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的具体含义是:在妄念丛生中修到一念不生易,但在一念不生的基础上进而明心见性、由大死转大活难。

〔抱守竿头〕道原禅师偈云:“百尺竿头不动人(已经做到一念不生),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以明心见性、由大死转大活,十方世界现全身(亲证诸法实相)。”(《景德传灯录》)〔不动人〕“不动”,念头不动(不起念),即一念不生。“不动人”,一念不生之人。〔电光三昧〕憨山大师云:“疑至情识不到,语言不通时,拶逼极处,迸出些子光影,谓之电光三昧。正好进步,不得欢喜。若认此为是,则得少为足,贴体(全部)都被者(这)点光覆住,不复能出。过后发出,都被所使矣。”(《梦游集·径山杂言》)

【此参禅得少为足,古今之通病也。恐落世谛流布(我恐怕这些得少为足的世俗之见广为流传),疑误多人(迷惑贻误许多人)。有请益者(有来请教者),乃笑为“担板汉歌”以示之。】

大慧禅师云:“如今人多是得个身心寂灭,前后际断,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去,似古庙里香炉去,冷湫湫地去,便为究竟;殊不知却被此胜妙境界障蔽,自己正知见不能现前,神通光明不能发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前后际断〕前际指过去,后际指未来。“前后际断”即既无前念、亦无后念之一念不生境界。〔一念万年去〕“一念万年(始终就这一念)”在此处是形容万念归一的境界,“去”,息灭。“一念万年去”,将万念归一境界中之唯一一念也息灭,而进入无念境界。〔古庙里香炉去〕古庙里香炉(古庙中仅存的一点香火):譬喻心念纯一无杂,这是万念归一的境界。“古庙里香炉去(将古庙中仅存的一点香火也去掉)”,这是譬喻由一归于无,而进入无念境界。

虚云老和尚开示道:“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有些人因为到了这一念不生境界),功夫有些微把握,又没有遇著什么打不开(对付不了)的境界,便自以为无明断尽,功夫到家;哪晓得天天坐在无明窟里过日子还不自知。忽然遇著一个境界,便打不开(对付不了),作不得主,依旧随它去了,岂不可惜!

“或有等(或者有些人)到了真疑(真正的疑情)现前的境地,空中发点慧,领略了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便放下疑情不再参究),自以为大彻大悟(自以为已经大彻大悟了),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自称)善知识。这种人自误误人,罪过无边。

“又有等(又有些人)把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涵义错会了,便以坐在枯木岩边为极则(便以为一念不生即是证道、即是究竟)。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客地作家乡。”(详见《虚云禅法》

〔真疑〕真正的疑情。虚云老和尚开示道:“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详见《虚云禅法》〔涵义错会了〕一、达摩祖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之开示中,“可以入道”一句是说:可以开始证道了,也就是说,做到了前三句,就做好了证道的前行。而有的人却误以为,做到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就是证道,就是究竟。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之开示中,“那个”是现代汉语中“哪个(Which)”的意思(古语中没有“哪”一字,“那”字有二义,一是现代汉语中的“那”,一是现代汉语中的“哪”),而不是现代汉语中“那个(That)”的意思。而有的人却误以为“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是:那个(That)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因此误以为“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就是本来面目。

那么,应当怎么办呢?

对此,虚云老和尚开示道:“到这时(枯木岩前)只要不自满,不中断,绵绵密密做去(绵绵密密地向一念未萌前,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明心见性)。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详见《虚云禅法》

 

 

枯木岩前〕古德云:“枯木岩(喻一念不生之境)前错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虚度光阴)。”〔抽钉拔楔〕解黏去缚。〔向一念未萌前〕这是明心见性的关键:无念无究,这是枯木禅;无念而究,方为祖师禅。虚云老和尚开示道:“要向一念未萌前究,不分动静,念念不间。”(详见《虚云禅法》

歌曰:

担板汉,担板汉,如何被他苦相赚?(怎么被这一念不生的境界所骗,便以为究竟呢?)

只图肩上轻(只顾这一念不生境界的轻安自在),不顾脚跟绊(却不知烦恼未断,生死未了)

纵饶(就算你)担到未生前(见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早已被他遮一半(只见化城不知宝所)

〔早已被他遮一半〕禅宗修行,成佛之路上,有六个里程碑:万念归一,一念不生,明心见性(断见惑),断思惑,得无生忍,圆证佛果。其中,万念归一和一念不生是前行,圆证佛果是终极目标。而明心见性(断见惑)、断思惑(断烦恼)和得无生忍是修行途中的三道关隘(ài),被称之为禅门三关:初关(明心见性,断见惑),zhòng(断思惑),牢关(得无生忍)。

这片板(喻指一念不生的境界),项上枷(是颈项上的枷锁),浑身骨肉都属他(你所有的一切都被它禁锢)

若不快便早抛却(若不赶快抛弃对于一念不生境界的执著,而直奔宝所),百千万劫真怨家(它会误你百千万劫,而流转生死)

坐也累,行也累(坐也被它累赘,行也被它累赘),明明障碍何不会(明明这是障碍,为什么你还不明白呢)

只为当初错认真(只因为当初错认化城为宝所),清门静户生妖魅。

〔妖魅〕指执著一念不生境界的心魔,他令你不能了生死。

开眼见,闭眼见,白日太虚生闪电。

〔白日太虚生闪电〕这是说一念不生的境界并非真无生。六祖坛经云:“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注释详见《六祖坛经精解》

乾闼婆城(幻城,犹如海市蜃楼)影现空,痴儿认作天宫殿。

要得轻(若要不受累赘),须放下(须放下对于一念不生境界的执著),臭死虾蟆争甚价发臭的死虾蟆有什么值得宝贵、值得留恋的呢

〔虾蟆(há má)〕“蛤蟆”的旧称。〔臭死虾蟆〕一念不生本来也是挺好的境界,但比起明心见性、断思惑、得无生忍乃至究竟涅槃,就差得太远了。所以憨山大师斥为“发臭的死虾蟆”!这是祖师望子成龙心切,痛下钳锤。憨山大师苦口婆心地叮咛道:“参禅人不得坐在洁白地上(参禅人千万不要停滞在一念不生境界上),此是千生万劫陷坑。”(《梦游集·径山杂言》)

乌豆将来换眼睛(乌豆拿来当做眼睛),鱼目应须辨真假(不可把鱼目当成珍珠)

有条路,最好行,坦坦荡荡如天平(如天下太平的阳关大道,既无盗匪路又好走)

〔有条路,最好行,坦坦荡荡如天平〕这条路就是下文所说的“不要担(不要执著于一念不生的境界)”:“我劝君,不要担,髑髅有汗当下干。分身散影百千亿,从今不入死门关。”虚云老和尚开示道:“到这时(达到了一念不生境界),只要不自满,不中断(不半途而废),绵绵密密做去(绵绵密密地向一念未萌前究),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自然明心见性)。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见《虚云禅法》)〔向一念未萌前究〕详见《参禅法要》。〔抽钉拔楔〕解黏去缚。

但不留恋傍花柳(只要不留恋徘徊于路边风景。路边风景,喻指途中境界),管取他年入帝京(包管他年抵达宝所)

〔傍花柳〕指途中风景。这里用来喻指修道途中的境界。〔不留恋徘徊于途中的路边风景《憨山大师年谱疏注》记载憨山大师二十八岁时在盘山修道的一段经历云:“师(憨山大师)经行,忽然顶门响一声,轰如炸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境非寻常目前空可喻。如是空定,有五寸香许(的时间),渐觉有身心,渐觉脚下踏实,开眼渐见山河大地,一切境相,还复如故。身心轻快,受用亦无可喻。举足如风轻。......师还京,妙师(妙峰大师)、汪公迎师,笑曰:‘回何迟耶?’师具陈岩上因缘。公曰:‘如是,则吾师住山已竟(则你住山的任务已经完成)。’师曰:‘犹是途路边境界耳。’公(汪公)与妙师相视大笑。”〔帝京〕京城。例如:“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白居易《琵笆行》)帝京在这里喻指宝所。

舍身命,如大地,牛马驼驴不须避(舍弃身命,如同大地一样,牛马驼驴践踏都没有丝毫的嗔怨)

果能一掷过须弥(果真能够完全断去爱憎取舍),剑树刀山如儿戏(则百毒不侵)

若爱他(若是执著于这一念不生的境界),被他害,累赘多因费管带(照管)

〔累赘多因费管带〕在此一念不生的阶段,临境遇缘,须得时时管带,不让妄念生起。憨山大师开示道:“参禅暂有诸念不生时,此非真不生,乃是话头得力处耳。此得力处,不能久常,及至遇缘便打失,或被境界摇夺,自然动(临境遇缘)(打坐)两般,起灭不停耳。若果能用心,单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向一念未萌前究,久久纯熟,一念不生,本体现前(明心见性),常光了了,明暗不移,动静一如,方为打成一片。到此应缘,不须管带,自然任运合道。”(《梦游集·答湖州僧》)

一朝打破琉璃瓶(一旦放下最后护惜之物——法执,大地山河都粉碎(亲证实相)

〔琉璃瓶〕这里喻指最后护惜之物。大慧禅师“我这里无法与人,秖是据款(根据条款)结案(意思是:我只不过是照章办事)。恰如将个琉璃瓶子来(这就像你拿个琉璃瓶子来),护惜如什么(护惜得不得了)。我一见,便为你打破。”《指月录》)〔法执〕妄执道法为实,以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执著于修因证果。

我劝君,不要担,髑髅有汗当下干(不再被它累赘)

分身散影百千亿(随机应现百千亿化身度有缘众生),从今不入死门关(从今了断二死)

〔二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业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中的圣者,已断见思惑,了脱分段生死。在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三、答疑

问:如何是“明月帘下转身”?

答:“明月帘下转身”是说:向着明心见性前进。了知一念不生不是证道,不是究竟,因而必须继续参究“不中断”),直至明心见性,进而由大死转大活。对此,虚云老和尚开示道:“到这时(达到了一念不生境界),只要不自满,不中断(不半途而废),绵绵密密做去(绵绵密密地向一念未萌前究),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明心见性)。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见《虚云禅法》

〔抽钉拔楔〕解黏去缚。

虚云老和尚又开示道:“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dí)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虚云和尚方便开示·参禅的先决条件》)

 

问:如何是“明月帘下不转身”?

答:“明月帘下不转身”是说:停滞于一念不生境界。误以为一念不生便是证道,便是究竟,因而不再继续参究(这就是“担板汉”)。对此,虚云老和尚开示道:

“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有些人因为到了这一念不生境界),功夫有些微把握,又没有遇著什么打不开(对付不了)的境界,便自以为无明断尽,功夫到家;哪晓得天天坐在无明窟里过日子还不自知。忽然遇著一个境界,便打不开(对付不了),作不得主,依旧随它去了,岂不可惜!

“或有等(或者有些人)到了真疑(真正的疑情)现前的境地,空中发点慧,领略了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便放下疑情不再参究),自以为大彻大悟(自以为已经大彻大悟了),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自称)善知识。这种人自误误人,罪过无边。

“又有等(又有些人)把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涵义错会了,便以坐在枯木岩边为极则(便以为一念不生即是证道、即是究竟)。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客地作家乡。”(详见《虚云禅法》

 

 

参考阅读: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