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修行功夫

湛然

 

什么叫修行功夫?

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这是真功夫。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本觉,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不觉若离妄想(通过离念而返本还源,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恢复原来的本觉。”

〔本觉〕心性(自性)在最初妄想之前,具有如来智慧的状态。若离妄想〕有念皆妄,离妄想即是离念。离念三个层次:粗念灭,细念灭,乃至微细念灭。详见《起信论注》的“觉之四段”一节)〔粗念、细念、微细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妄念(相对于正念而言)是粗念;正念是细念,例如念佛人之佛号,禅人之话头;微细念是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

所以,修行就是离念(息灭妄想)

 

修行功夫,也就是离念功夫,有三段:一、念起不随(业不能系);二、爱恶已泯(了断生死);三、微细念灭(圆证佛果)

 

圭峰大师云:

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同“则”)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了断生死),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微细念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圆证佛果)(见《景德传灯录》)

这里讲了修行的三个层次:

一、伏烦恼。其要求是:妄念若起,都不随之。(请特别注意句中的“都”字。)其果效是:临命终时,业不能系缚,虽然有中阴身,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

二、断烦恼。其要求是:爱恶之念已泯。其果效是:了生死(不再有分段生死),出三界。

三、证佛果。其要求是: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微细念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其果效是:不再有变易生死,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

〔中阴〕中阴身,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胎。〔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业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中的圣者,已断见思惑,了脱分段生死。在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见思惑〕见惑和思惑。见惑是凡夫在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不正见;思惑是凡夫们在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之烦恼。此二惑是众生流落三界枉受生死的根源,断之即能了生死、出三界。

〔粗念、细念、微细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例如,对念佛人而言,妄念是粗念,念佛之念是细念,粗念若息,即是一心不乱(万念归一)的境界。通常,当粗念和细念均息,就称为无念,这是一般所说的无念,即一念不生(一归于无)的境界。进一步,如果微细念也停息,这是究竟的无念。所以,“无念”一词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例如本心无念”的“无念”,即是指究竟的无念。〔微细流注〕即微细念,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微细念暂息,即明心见性;微细念永息,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则圆证佛果。《大乘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修满十地),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圭峰大师云:“若微细流注(微细念)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见《景德传灯录》)

〔爱恶之念已泯〕元音老人说:“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之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达到平等无为之境。作到这个地步就能变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

 

那么,具体怎样来做功夫呢?

圭峰大师《禅源诸诠集都序》云: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是你自性)。】

〔空寂之知〕空寂之知是无念之知,为了区别于见闻觉知的取相之知,因此也称之为“灵知”。(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憨山大师《观楞伽记》云:“心寂而知,真妄皆离,即名自觉圣智。”〔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当念头未息灭时,你所感受到的都是身体感官之知和头脑的思维,感受不到自性的存在——空寂之知。一念顿歇,感受到空寂之知,称之为见性。

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空寂之知),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善恶都不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空寂之知,乃众妙之门。(详见《知之一字》)《修心诀》云:“悟此(空寂之知)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动解脱;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长劫轮回。”(详见《修心诀精解》)〔坐一如〕“坐”:坚守。“一如”:一者,不二之义;如者,不异之义。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坐一如”:坚守一如。就具体行持来说,就是:善恶都莫思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云:“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妙用无穷如恒河沙数)。”(详见《六祖坛经精解》

〔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知(空寂之知)尚且无念无形,此时哪里还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呢?〔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妄执五蕴身心为实有,并以之为“我”而生心,例如得失、逆顺、荣辱等等。〔人相〕妄执对方、他人是实有而生心,例如爱恶、是非、高下等等。〔众生相〕这里“众生”是指人群,例如按照亲疏、好恶、友敌、年龄、性别、工作单位、地区、种族、肤色、国家等等来区分的人群,众生相就是妄执这些人群为实有而起分别心。〔寿者相〕妄执寿命实有,而计较其长短。迷惑众生最为关切者,莫过于寿命,故将寿者相从我相中分出来,单立一项。

〔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觉悟到诸相是幻,心中自然无念(善恶都不思量)。妄念若起,就要立即觉悟到这是以幻为真,被幻相所转。觉悟到了这一点,妄念也就立即消失。修行之妙门,就在这里啊!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当功夫上路(已经具备初步的无念功夫),妄念若起,便凛然一觉,妄念即无踪影。〔无念功夫〕关于怎样达到无念,可参考《参究念佛》《参禅法要》

但得无念知见(只要做到无念之知和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

〔无念之知和见〕此知此见,如镜映物,而无思惟计度。也就是:知道只是知道,看见只是看见,而不起思量。

【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不取不念)。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诸相非相〕所有一切相都是幻象。《金刚经》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注释详见《金刚经精解》)〔生灭灭已〕《涅盘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上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是众苦之因;下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灭苦之道。上半偈说生死法,后半偈说涅槃法。〔诸行无常〕“行”者,迁流之义。“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迁流)之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切事物变化无常,是生灭法。这是众苦之因。〔生灭灭已〕心念(包括微细念)之生灭都完全止息,而证入涅槃。这是灭苦之道。〔寂灭为乐〕无明梦醒,于是一种发自内在的平安和喜悦油然而生,远远超过世间(包括帝王、豪富和一切成功者、幸福者)之乐,永不再有世人的焦虑、恐惧和烦恼。(详见《雪山偈注》

 

上文中,若是做到了“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即是成就伏烦恼(业不能系);做到了“烦恼尽时,生死即绝”,即是成就断烦恼(了断生死);做到了“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即是成就佛果( 圆证佛果)

 

问:怎样去除爱憎取舍这一习气?

答: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如此修炼下去,功夫深了,积习成性,自然不会再有爱憎取舍。

〔积习成性〕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其成为本能。

又,“不取不念”亦是妙法。《起信论》云:知心妄动,无前境界(境界现前时,就知道这是自心妄动入无明梦而见,实际上并无当前境界)修远离法(知幻即离)。以(由于)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这是般若熏无明),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详见《起信论注》

又,上文圭峰大师开示道:“但得无念知见(只要做到无念之知和见),则爱恶自然淡泊。”

〔无念之知和见〕此知此见,如镜映物,而无思惟计度。也就是:知道只是知道,看见只是看见,而不起思量。

以上三条途径,看似容易,其实甚难。若是功夫做不下去,可从参禅入手,详见《参禅法要》

 

 

参考阅读:

观心

知之一字

无门为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