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唯心识观

湛然

 

切莫攀缘而不自知。

 

唯心识观,即是唯心识而观诸法,以转识成智。憨山大师云:“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梦游集·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宝臣法师云:“永嘉云:‘渡海先须上船,非船无以能渡。’修心必须入观(这里的‘观’是指唯心识观),非观无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注大乘入楞伽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云: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

学唯心识观者,就是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都应当观察,知道这都是内心在运作,乃至于一切境界。若心住念于境界,就要察知它;不要让心无记(昏昧,不清醒),在攀缘境界时,却不自觉知。于念念间,都应当这样来观察自己的内心。

〔身口意所有作业〕即身所做的动作,口所说的言语,意所起的念头。

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随着心有所缘念,就要使心跟踪这个缘念的念头,令心自知道。知道是自己内心在起念想,而不是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是自己内心生起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解,而有无量种种想(思量)。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思量),起于分别。当知道一切境界自己无分别想的缘故,便自然没有长短、没有好恶,乃至没有有无等等思量,而离一切相(不著相)。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当你看见一物,它就是你看见的那个样子,无所谓是长是短。是长是短,那是你内心起念与某物比较才有。同样,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等,也都是自己内心起念比较才有。所以,“若使离心(不起念),则无一法一想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想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如是观察,一切法之差别(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心想。若使离心(不起念),则无一法一想而能自见有差别。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道这都是妄念作祟并没有真实境界,勿令休歇停止如是守记内心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己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