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四祖开示法融

原文录自《五灯会元》

湛然 注

 

保:绝思绝虑。
任:任心自在而无爱憎取舍。

 

〔绝思绝虑〕一念不生。〔任〕任心来去自由,而无染无杂。六祖云:“使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出六门(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六祖坛经》)孔子云:“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儒家功夫也有“保”和“任”这两个阶段。保的阶段是克己复礼,具体来说就是“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任的阶段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矩”即是儒家之“礼”。〔礼〕礼者,人品行(人的品性行为)之节文(规范)也。夫人在世,凡尘为染,花花世景,多以名利为欲,而动其心也。心之动,邪则生。不正之心,则生不正之念,其行亦不正。故以礼节之,以乐和之,导其不正之心,而正其不正之行。身心端正,以达乎人道之正。〔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符合于“礼”。克:克制。

 

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华之异(有百鸟衔华来献之异象,可见法融此时功夫已经非同一般

〔法融(594-657年)〕牛头宗的创始人。

唐贞观中,四祖禅宗四祖道信大师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亲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得道之人?’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那么,哪一个是得道之人,你说说看。僧无对此僧无言可答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莫非是得道之人么)?’祖遂入山,见师法融端坐自若依然如故,曾无所顾一点也不理睬他

祖问曰:在此作甚么?’师曰:观心(这说明法融是通过观心来达到后文所说的“绝思绝虑”。’祖曰:观是何人哪个在观心是何物心是什么?’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我没有固定的住处,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久仰德风,冀一礼谒希望能够拜见。’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居住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

〔观心〕观察自心。心为万法之主,无一事漏于心者,故观察自心,即观察一切。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达摩祖师《破相论》云:“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四祖举起双手做出惊吓恐惧的样子)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甚么?’师无语少选(过了一会儿,祖却于师宴坐打坐石上书一字,师睹之竦然毛骨悚然:怎么可以在坐的地方书写‘佛’字!祖曰:犹有这个在尚有凡圣二边。’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

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古同“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绝思绝虑)汝今已得已经做到了绝思绝虑——保的功夫已经成就,更无阙同“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你现在开始做任的功夫——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心源〕心为万法之根源,故曰心源。《菩提心论》曰:“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止观》曰:“结跏束手,缄唇结舌,思想实相心源一止,法界同寂。”又曰:“若欲照知,须知心源。心源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非人〕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亦作为鬼神之泛称。〔保任〕保护和任运,这是见性后除习的两个阶段。“保护”,就是尽力照顾圣胎(无念心体)使不受贪嗔痴的侵害,以成就四忍中之前二忍(伏忍和柔顺忍);“任运”,就是圣胎长大成人后随顺境缘而自然运作,在顺逆境缘中进一步的磨炼,以成就四忍中之后二忍(无生忍和寂灭忍)。法融以绝思绝虑,而成就了保护;现在四祖要他任心自在,以成就任运。禅林称“保”为大死,“任”为大活。保的功夫成就后转入做任的功夫,称之为绝后方苏(详见《绝后方苏》)。

〔四忍〕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不起贪嗔痴),先须调伏其心;柔顺忍,是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而自然能忍(不起贪嗔痴),此时之心,柔和善顺;无生忍,是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寂灭忍,是果位圣人,彻证涅槃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如如〕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诸法实相),故云“如如”。〔观行〕观心之行法。

师曰:‘心既具足(心既然具足一切,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意思是: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也就是常说的:即心即佛。

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心若不硬要去分别是好还是不好,妄情从何起(爱憎取舍之情从何而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对境缘不强名而已,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这是任运成就之境界,无有变异不再有变易生死。吾受璨(càn,禅宗三祖僧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以后将有人通达你的禅法,暗指牛头宗之二祖智岩至六祖慧思等五人),绍汝玄化(继承你的圣德教化)。’祖付法讫(四祖付法完毕,遂返双峰(湖北黄梅双峰山)终老

〔境缘无好丑〕境缘没有好还是不好。在这里“丑”是不好的意思。〔妄情从何起〕若是爱憎取舍之情生起,这就是迷,以幻为真。当即提一句“本来无一物”,将其照破。〔本来无一物〕我们生活在无明梦中,所有一切,森罗万象,都是梦中事,实际上并不存在(详见《诸法实相》)。〔自在〕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有结〕有者,生死之果报;结者,可招感此果报之烦恼。贪、嗔、痴等诸烦恼,能束缚人,而使住于生死境界之中,不得出离,故称有结。

〔二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业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中的圣者,已断见思惑,了脱分段生死。在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问:境缘明明有好丑(好与不好),为什么四祖要说“境缘无好丑”?

答:“境缘无好丑”,这是就诸法实相而言(详见《诸法实相》一文)。在无明梦中森罗万象都有种种分别,所以有好丑之分,但它们都虚幻不实,是梦中事。就实际而言,它们根本就不存在,哪里还有什么分别呢?所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译文:这一切法都是幻相;实际上并没有生和灭,垢和净,增和减。)注释详见《心经精解》

 

小结:

法融的修行过程可分成两大阶段:保和任。

保:绝思绝虑。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就是禅宗所说的大死,是通过观心来达到。

任:任心自由运行而无染污。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生无所住心。”这就是禅宗所说的大活,绝后再苏。

道冲禅师(宋代临济宗僧)云:“悬崖(绝思绝虑)撒手(无复对治),自肯承当(敢于由保入任);绝后再苏(就会出大死而大活),欺君不得(决不骗你)。兄弟家,果能于无气息处(绝思绝虑),绝后再苏(随心自在而无所住),等闲(寻常)用将出来,不堕在是非得失窠臼,便可出丛林,入保社。”(《道冲禅师语录》)

〔窠臼(kē jiù)〕老套子。〔出丛林,入保社〕意思是便可出山入市度化众生。〔丛林〕僧人聚居之处,因指寺院。〔保社〕这里指乡村、市镇,因为它们是依保而立。

 

 

参考阅读:

境缘无好丑

守护本心

绝后方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