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离四相

(原文录自《金刚经》)

湛然 注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世尊说:为什么要“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呢?须菩提!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算不得菩萨。

〔相〕表现于外、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我相〕妄执五蕴身心为实有,并以之为“我”而生心,例如得失、逆顺、荣辱等等。〔人相〕妄执对方、他人是实有而生心,例如爱恶、是非、高下等等。〔众生相〕这里“众生”是指人群,例如按照亲疏、好恶、友敌、年龄、性别、工作单位、地区、种族、肤色、国家等等来区分的人群,众生相就是妄执这些人群为实有而起分别心。〔寿者相〕妄执寿命实有,而计较其长短。迷惑众生最为关切者,莫过于寿命,故将寿者相从我相中分出来,单立一项。离寿者相 ,就是要做到夭寿不二。

这四相是妄执我、人(对方、他人)、众生(人群)、寿命为实有,于是站在“我”的立场上来分别、计度、对待、起行。四相一立,即不能够了知诸法如幻,为其所缚,而不得解脱。

四相当中,我相为首。此相一立,其它三相相应而生。于是私心、私利、私欲篷然而起,烦恼业报也就相随而来。擒贼先擒王,学佛人第一要破我相,因为有我相,便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无我相,即无一切相,当体空寂,一切智慧自然现前。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大心众生,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必须信解诸法实相,因为诸法实相才是佛道。有四相者,这是妄执五蕴身心为实有的具体表现,说明并没有信解诸法实相,所以不是菩萨。(关于诸法实相,详见《诸法实相》一文)

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异。但由于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心(色受想行识)为自己(我相),故生爱恶取舍等情。于是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例如以东为西、以南为北等等),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惟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亦名为“五阴”。其中,色蕴是指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这是构成身心的五大要素。其中色蕴是身,其余四蕴(受、想、行、识)是心。〔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有坚、湿、暖、动之四性,故称为“大”。〔六尘缘影〕六根缘六尘所产生的种种念想,而这些念想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称之为六尘缘影——缘六尘之幻影。

自性迷,就是妄认这个有名字、有形象、有性别、有身份、有年龄的五蕴身心为自己——“我”,于是造业受报,轮转生死。

 

问:既然五蕴身心不是我,那么,哪一个是我?

答:自性是我。身体是自性的躯壳、住宅。《六祖坛经》云:“色身是舍宅。”临济祖师云:“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全靠)里头人。”这是说色身如木偶,而操纵这个色身的是里头的自性。禅宗所谓的“见性”,即是体悟到自性,找到这个主人公,称之为“开悟”。(关于自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

自性有觉与迷这两种状态。《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详见《六祖坛经精解》

〔众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问:离四相是受持《金刚经》的核心,那么,怎样来离四相?

答:可分两步来做:

第一步,对这五蕴身心和一切境缘都不要误以为实而起执著。《大乘入楞伽经》中,佛言:“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若是对于境界起了有、无之执——执著是有、是无,例如妄执牛有角而兔无角等等),则著我、人、众生、寿者。”在境缘中,时时体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第二步,当你已经具备念起不续的功力时,离四相即是离四想。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就是在你心中浮现的关于我、人、众生和寿命的念头,所以有的《金刚经》译本,将四相译成四想。鸠摩罗什(350-413年)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而真谛三藏(499-569年)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一切菩萨无我想、众生想、寿者想、受者想。”

所以只要有关于我、人、众生或寿命的念头浮现,就要立即将它息灭(观心功夫深了,就可以做到),切不可让它相续成想;要做到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佛藏经》云:“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之名,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修心诀》云:“故悟后长须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随之(不让它相续成想)。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到此无为地步,勿须照察,妄亦不起,不照而照),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是也。”(详见《修心诀精解》

圭峰大师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是你自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详见《修心诀述要》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禅源诸诠集都序》

〔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觉悟到诸相是幻,心自然无念。妄念若起,就要立即觉悟到这是以幻为真,被幻相所转。觉悟到了这一点,妄念也就立即消失。修行之妙门,就在这里啊!〔宗〕主要的目的和意图。

 

离四相的操持要点:不取不念。

《起信论》云:“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

译文:知道一切万法皆是自心妄动入无明梦而见,实际上并无现前的境界,于是修远离法。由于如实知道没有现前境界的缘故,以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知幻即离),持之以恒,乃至久远。(由于不取不念之)熏习力的缘故,无明则灭。 (详见《起信论注》

 

 

参考阅读:

《金刚经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