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吉安起兵家书序(注)

(全名:《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

(原文录自《龙溪王先生全集》)

湛然 注

 

明朝正德十四年已卯(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造反。阳明先生在奉命去往福建勘处叛军的途中,闻讯返回吉安,起兵讨伐宁王(详见《王阳明传》),先后写信给他的父亲海日翁报告情况。本篇是先生的弟子王龙溪,为其第二封信“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写的序言,题为“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

〔王龙溪(1498-1583年)〕王畿(),字汝中,号龙溪。王阳明大弟子之一,他与钱德洪代师授教,被称为教授师。〔海日翁〕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王华(1446-1522年)〕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浙江余姚县(今宁波市余姚市)人,因年轻时曾在余姚龙泉山中刻苦攻读,人称龙山先生,明朝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序中记述:阳明先生在危谤四起的艰难境地中,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摒除一切利害毁誉之计较,以良知来正确判断是非取舍,一举而竟全功,平定叛乱,洗清诬陷,此乃千古经纶之实学。

 

伏读(恭敬地阅读)吾师(阳明先生)“吉安起兵再报海日翁(阳明先生的父亲)”手书(阳明先生写他父亲的亲笔信)(信中)至情溢发,大义激昂。虽仓卒遇变,而虑患周悉。料敌从容,条画措注,终始不爽。逆数将来(逐条预测未来),历历若道其已然者(清清楚楚,就像在讲已经发生过的事)。所谓良工苦心,非天下之至神,何以如此?而世之忌者(而世间那些嫉妒阳明先生的人),犹若未免于纷纷之议(还在滔滔不绝地诽谤污蔑),亦独何哉(这究竟要干什么)?

〔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这是阳明先生亲笔写给他父亲(海日翁)的信。〔吉安起兵〕宁王朱宸濠造反,阳明先生在吉安起兵平叛。《王阳明年谱》记载:“正德十四年已卯(1519年),四十八岁,在江西。六月,奉命勘处福建叛军。至丰城,闻宁王朱宸濠反,遂返吉安,起义兵,平宁王之乱。”(平叛始末详见《王阳明传》)〔亦独何哉〕这究竟要干什么?“独”:难道,岂。例如:“君独不见夫趣(趋)市者乎?”

夫宸濠逆谋已成(宁王朱宸濠造反阴谋已成气候),内外协应,虐焰之炽,熏灼上下。人皆谓其大事已定(人们都认为朱宸濠造反篡位肯定成功),无复敢撄其锋者(再也没有人敢与他对敌)。师(阳明先生)之回舟吉安,倡义起兵也,人皆以为愚(人们都认为太愚蠢了),或疑其诈(或者怀疑阳明先生起兵反宁王,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实际上是与宁王同谋)

时邹谦之在军中(当时先生的门人邹谦之在军中),见人情汹汹(看到认为宁王朱宸濠篡位肯定成功的舆论似排山倒海),入请于师(入内请先生对起兵平叛之事一定要慎重考虑)。师正色曰(先生严肃地说道):“此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使天下尽从宁王(即便 全都跟随宁王造反),我一人决亦如此做。(更何况)人人有个良知,岂无一人相应而起者?若夫成败利钝,非所计也。”

〔入请于师〕入内请先生对起兵平叛之事一定要慎重考虑。因为先生当时是奉命勘处福建叛军,完全可以径直去往福建,置身事外。何况先生本未领军,若是现在仓猝起兵讨伐蓄谋已久羽翼丰满的朱宸濠,一旦他篡位成功,先生必被诛三族。〔三族〕父族、母族、妻族。〔我一人决亦如此做〕先生切实做到了“虽千万人,吾往矣”,谓之大勇。〔虽千万人,吾往矣〕大义所在,纵然面对千万人的反对阻拦,我也勇往直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宸濠始事(朱宸濠开始起事时),张乐高会(奏乐举办盛大的宴会),诇探往来(并刺探先生的往来动静)。且畏师之捣其虚(而且畏惧如果领兵出城,先生将乘机攻陷南昌城),浃旬始出(过了十天才出城。这是大败着!)。人徒见其出城之迟,不知多方设疑用间,有以贰而挠之也。(人都只见朱宸濠率兵出城太迟,却不知道先生多方布设疑阵并使用离间计,令他拿不定主意而阻挠他出城。)

〔浃(jiā)旬〕一旬,十天。

宸濠出攻安庆,师既破省城(南昌),以三策筹之(推测朱宸濠有三种选择):‘上策直趋北都(北京),中策取南都(南京),下策回兵返救。’或问计将安出(有人问:朱宸濠会做哪一种选择)

〔三策〕因为朱宸濠不惜重金地多年拉拢收买经营,朝内朝外的势力和舆论都很强大,明武宗又沉溺于淫乐不理朝政,舆论一致认为朱宸濠篡位肯定成功。如果他直趋北京或者南京夺帝位,沿途必定会有许多人马拥戴他,军力、气势会迅速增加,大家都一心只想封爵、封官、封赏地向前奔,就像滚雪球,势如破竹。只要攻陷北京或者南京(明朝是两京制,南京也有六部班子),他都可以登基以号令天下。那时候就完全成气候了,所以是上策与中策。如果他回兵返救南昌,众人只会惦记城内之事,而不再有封爵、封官、封赏的激励,军心沮丧动摇,也得不到拥戴他的新人马,故为下策。〔滚雪球〕雪球在雪中滚动,越滚越大。比喻越活动越发展的事物。

试想,如果朱宸濠造反当日,就立即率军出城(此时阳明先生兵马未集),直奔北京。对于个别不受招安的城市,能够轻易攻下的,就一举歼灭,否则便绕过去。沿途以封爵、封官、封赏来招募天下兵马,滚雪球地飞快发展,壮大声势,猛攻京城,里应外合。那将是什么样的后果?

师曰:“必出下策(朱宸濠一定会选取回兵返救的下策),驽马恋栈豆,知不能舍也(肯定他舍不下他的老窝)。”

〔驽马恋栈豆〕劣马惦着的只是马棚里的饲料。比喻无能的人只图苟安,无远大志向。

及宸濠回兵,议者皆谓归师勿遏,须坚守以待援(必须坚守南昌城以等待援军)

〔归师勿遏(è)〕退回本国的军队,不应该去阻击他们,因为他们归家心切、救家心切,会拼死作战。

师曰:“不然,宸濠气焰虽盛,徒恃焚劫之惨,未逢大敌。所以鼓动煽惑其下,亦全恃封爵之赏。今未出旬日辄zhé,就、立即)返,众心沮丧(出师便不利,老窝被端),譬之卵鸟破巢,其气已堕。(如果我们)坚守待援,适以自困。若先出锐卒,乘其惰归,归而击之,一挫其锋,众将不战自溃矣。”已而果然。人徒知其成擒之易,不知谋定而动,先有以夺其心也。

〔焚劫〕宁王宫中眷属听到城被攻破,而纵火自焚、延及居民房屋之浩劫。〔徒恃焚劫之惨,未逢大敌〕朱宸濠只有靠纵火自焚的惨祸来鼓动士气,但他的军队从未打过大仗,没有实战经验。〔惰归〕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故先以防御行动迟滞消耗敌人,等待敌人在其生理心理上出现疲惫和松懈时,再以强大的攻势行动给敌致命一击。〔夺其心〕抢先一步,争取主动。

师既献俘,闭门待命(在家等待皇上的命令)。一日,召诸生入讲,曰:“我自用兵以来,致知格物之功愈觉精透。”众谓兵革浩穰,日给不暇(每天时间都不够用),或以为迂。

〔献俘〕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浩穰(ráng)〕繁多,重大。〔兵革〕兵器与衣甲,这里喻指战争。〔或以为迂〕众人都认为,在行军打仗这样匆忙紧张的时候还要格物致知,实在太迂腐了。〔迂〕言行或见解陈旧不合时宜。

师曰:“致知(致良知)在于格物(格除私欲),正是对境应感,实用力处。平时执持怠缓,无甚查考,及其军旅酬酢(应对),呼吸存亡(呼吸之间决定存亡),宗社(国家)安危所系,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检(防范检束),一毫容不得放纵。勿助勿忘,触机神应,乃是良知妙用(乃是良知正确判断是非取舍之妙用),以顺万物之自然(完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我无与焉(没有那个小我参与)(有此功夫,命终心不颠倒,必定了脱生死。)

〔私欲〕以损人利己损公利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宗社〕宗庙和社稷的合称,借指国家。〔一念入微〕一般人妄念纷飞,心学较有功夫者,能够做到万念归一,也就是说,只有唯一的一个正念,例如觉照之念,而无其它念头。进一步,就做“一念入微”的功夫,令这个唯一的正念愈来愈轻微,具体详见《心学功夫》。王龙溪云:“吾人此生干当(所作所为),无巧说,无多术,只从一念入微处讨生死。全体精神打并归一,看他起处,看他落处,精专凝定,不复知有其他。此念绵密,道力胜于业力,习气自无从而入,杂念自无从而生。此是端本澄源(复还本体)第一义,所谓宗要也。”(《答李渐庵·第二书》)又云:“致知(致良知)无巧法,无假外求,只在一念入微处讨真假。”(《与陶念斋》)又云:“从一念入微取证,便是入圣之基。”(《书庐野永思卷后》)〔勿助勿忘〕既不著意去保持一念入微,也不要忘记一念入微。〔小我〕从私利出发的我。

夫人心本神(神奇),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世人利害,不过一家得丧(得到、丧失)尔已;毁誉,不过一身荣辱尔已。今之利害毁誉两端,乃是灭三族、助逆谋反,系天下安危。

〔本能开物成务〕本就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开:开通、了解;务:事务。

只如人(上奏)疑我与宁王同谋,机少(稍微)不密(而我证明自己清白之谋略稍有疏漏),若有一毫激作之心(如果有丝毫愤怒激动而乱了方寸,没能够智慧地处理),此身已成齑粉jī fěn,细粉),何待今日(哪里还要等到现在)?动少(稍微)不慎,若有一毫假借(因恐惧而委屈求全)之心,万事已成瓦裂,何有今日?此等苦心,只好自知。譬之真金之遇烈焰,愈锻炼愈发光辉。此处致得,方是真知;此处格得,方是真物。非见解意识所能及也。

〔只如人疑我与宁王同谋〕皇上所宠幸的张忠、许泰等人,嫉妒先生平叛功绩,向皇上诬告先生其实是与与宁王同谋,因惧怕事发败露,才起兵讨伐宁王以灭口,并捏造假证据。如果先生不能够完全无漏地证明自己清白,其结果是诛灭三族,牵累学生、朋友,并背上助逆谋反的历史大罪名。今后谁还敢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所以说“系天下安危”。〔瓦裂〕像瓦片一般碎裂,比喻崩溃破败。

自经此大利(封爵位)(诛三族)、大毁(勾结宁王)(平定叛乱)过来,一切得丧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岂)足以动吾一念?今日虽成此事功,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过眼便为浮云,已忘之矣(并非遗忘,而是‘不取不念’功夫臻于圆熟)!夫死天下事易,成天下事难;成天下事易,能不有其功难;不有其功易,能忘其功难。此千古圣学真血脉路。”

心学到达如此境界,是大自在人,肯定了脱生死(命终之后就不再生死轮回)。

吾师(这是吾师阳明先生)一生任道之苦心也。

(作者王龙溪的自称)既读是书(读完这封家书),并述所闻,缀诸卷端,归之(交付给)嗣子正亿(王阳明的儿子,王正亿),服膺(望他铭记在心)以为大训。是岂惟足以祛(消除)纷纷之义,千古经纶之实学亦可以窥其微(精微之处)矣!继述之大(继承并且著述以发扬之大者),莫善于此(没有比这千古经纶之实学更好的了),嗣子其图之(嗣子,您要好好来担当这一使命啊)

〔嗣()子〕帝王或诸侯的承嗣之子。阳明先生封新建伯,故称继承其爵位的王正亿为嗣子。〔精微〕精深微妙。

 

 

参考阅读:

王阳明传

心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