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往生的原理

湛然

 

往生的原理:临终正念,感得佛迎。

 

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原理是什么?

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原理是:临终正念,感得佛迎。莲池大师云:“内凝正念,外感佛迎”(《阿弥陀经疏钞》)

〔临终正念,感得佛迎〕临命终时保持念佛之正念,与佛感应道交,佛来接引。所以,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都开示道:临终十念相续,便得往生。(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昙鸾大师净土开示》《道绰大师净修开示》

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

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印光大师云:“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印光法师文钞·饬终津梁跋》)〔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念念相续〕佛号彼此之间不被妄念间断,但可以有时间间隔。〔毕命为期〕终生都这样行持。

印光大师云:念佛一法,当依净土经论为准。末世众生,业重障深,依观经修观,尚难成就。是以莲宗诸祖,多皆专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续即生。”(《印光法师文钞·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对于那些临终没有正念而颠倒者,在业力的牵引下去六道中与之相应的一道投生(随业受生)的情形,莲池大师开示道“临终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将舍暖触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为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阿弥陀经疏钞》)

译文:临终颠倒者,都是由于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将四大分解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举止失措。应入地狱者,就将刀山剑树,看成美丽的园林。应堕畜生者,就将马腹驴胎,认作华丽的殿堂。即便作善者,应生人道或天道,入胎时也不免爱母憎父而作男身,或者爱父憎母而作女身。乃至小乘初果及初发心菩萨,犹有隔阴之迷,不能够正知地入胎出胎。这统统都是颠倒。由于临终的颠倒,于是就在三界中的七趣,随业而受生。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生,下至餓鬼、地獄;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身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禪十八天;無色界是已無色身,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輪回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首先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七趣〕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罗。“趣”是趣向的意思。

 

《中峰三时系念》云:“然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

〔唯是随心自现〕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心水澄清(静而清),则佛月现;心水荡浊(动而浊),佛月虽照,其影不彰也。〔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

印光大师在谈到临终之时,感应道交的原理时说道:“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印光大师文钞·初机净业指南序》)

这是说:众生之心如一池一池的水,阿弥陀佛如天上的明月。众生临终以正念感佛,则佛应之,若是池水清彻平静,则明月影现其中。这是譬喻临终正念,感现阿弥陀佛前来来迎。若是临命终时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而与佛相违背,则如池水混浊而动荡,天上明月虽然不遗漏地照临,但是在这池水中明月不能够清楚地影现。这是譬喻临终动浊之乱心,不能够感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

 

关于临终之缘生一念,彻悟大师开示道:

〔临终之缘生一念〕临命终时,决定神识投生到何处的那一念。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赶蝇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

译文:我们现前一念,是缘生而无自性,无自性而缘生。不生佛法界,便生九法界。若就缘生而无自性来说,则众生与佛平等,都是一空。若就无自性而缘生来说,则十法界中彼此之胜或劣非常悬殊。阿祈达王临终时,因为赶蝇人不小心以扇拂面,生起一念瞋心,由于这临终一念是瞋心,于是堕为毒蛇。一位妇人渡河失手,她的孩子落水,因救孩子的缘故,她和孩子都被水淹没。由于临终一念是慈心的缘故,这位妇人得生天上。临终一念慈或瞋,于是慈者生天,瞋者生畜生,胜劣遂分,难道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以不谨慎吗?如果临终以此心缘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难道会不见佛往生吗?

〔无自性〕“诸法无自性”的意思是说,一切法没有实体,皆是幻象,如梦中事。无自性,又称作无性。《唯识论》云:“一切法皆无自性。”《法华经》云:“知诸法常无性。”《楞严经》云:“诸幻成无性。”〔九法界〕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的其余九个法界。〔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阿祈达王〕即阿耆达王,一生造立佛塔无数,供养三宝,护持正法,功德广大。临命终时,因侍者失手以扇拂面,遂起瞋心,而堕为毒蛇。事见《杂譬喻经》。

【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彻悟大师遗集》)

译文:但此临终一念,不可以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所以,我们于此一句阿弥陀佛,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是为熟此念佛一念,以保证临终之念是念阿弥陀佛。果真做到念佛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念佛一念,更无它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那么只有念佛之念而别无它念,不就是在定之心吗?临终既然是在定之心,不见阿弥陀佛,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怕我们自己对上述道理没能真正相信罢了,果真相信,怎么会不努力熟此念佛一念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熟此一念〕就是要做到善导大师(净宗第二祖)所说的:“念念相续”。(请注意:“念念相续”是说念佛之念念念相续,而不是口中不断念佛心中却在妄想那种情形。)善导大师云:“是以大圣(释迦牟尼佛)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所以,平日念念相续,是临终正念分明的保障;而临终正念分明,又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关键。

 

“临终之时,内凝正念,外感佛迎”之感应原理,印光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有一段精辟的开示,现抄录并注释如下: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

有人问道:阿弥陀佛安居于极乐世界。而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之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怎么能够以此一身,一时之间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呢?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

答:你怎么可以以凡夫之知见,来推测佛的境界呢?(井底之蛙,焉知尚有山川、海洋、市镇?)姑且以譬喻来说明,使你解除疑惑。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千万条江河都有月影出现,而明月岂是有意要去照哪条江、哪条河?

【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

天空中只有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都映现全月。即便小至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

【......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捨,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

......然而只有水清而静,则月现;若是水浊而动,则月隐。月固无取捨(明月并不是有意要照哪些水、不照哪些水),之所以不现者,是由于水昏浊奔腾,而不能够受其影现啊!(所以,某水月影不现,咎不在月(“其国不逆违”)而在于水(“自然之所牵”)。《佛说无量寿经》云:“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拒绝任何众生(其国不逆违),但是众生之所以不能够往生那里,是因为自己临终时不能够保持正念而阴境现前,于是就随着业力去六道投生,自己丝毫不能做主(自然之所牵)。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而静则月现(喻正念之净心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若是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而与佛相背,则如水浊而动,佛月虽然不遗漏地照临,但是不能够昭彰影现啊(喻动浊之乱心不能够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

【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

月乃世间色法,尚且有如此之妙。何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众生遍法界感,阿弥陀佛遍法界应。阿弥陀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之相,而能令缘熟之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带领)诸众僧(声闻弟子、菩萨众)住其人前,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此人)正觉之心。”

省庵大师(净宗第十一祖)云:“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不仅)九品不生,抑亦三涂难免(也许堕入三恶道都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念佛着魔辩》)

印光大师云:“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印光大师文钞·复顾宗况居士书》)

 

印光大师在谈到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接引念佛众生之原理时说道:“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印光大师文钞·初机净业指南序》)

所以,印光大师在其《临终三大要》中开示道:“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此三要,都是为了使临终人生起正念,凝聚正念,保持正念,感得佛迎。印光大师云:“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印光法师文钞·饬终津梁跋》)

 

问:怎样能够做到临终内凝正念,外感佛迎?

答:内凝正念的最大障碍,是妄念。在“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的实修教材《觉知念佛》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妄念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克服妄念;并且详细讲解了,怎样达到念佛一心不乱(系念不乱)的具体修学步骤和方法。只要是真信切愿,刻苦努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达到念佛一心不乱(系念不乱),临终内凝正念,外感佛迎。

 

问者云:“临终正念,佛来迎接”观点则错,“佛来迎接,即住正念”则对 。法然上人曰:“又真有往生之志,信弥陀本愿而念佛之人,临终无颠倒之事也。其故者:佛之来迎,本为行者之临终正念故也。不知此理之人,皆以为自己临终正念,念佛时佛则来迎;此之见解者,既不信弥陀本愿,亦不知经文也。《称赞净土经》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平常之时常念佛故,佛必来迎;一见佛现,即住正念。故勿思念佛徒然,唯祈临终正念之人者,甚为谬误之事也。故信弥陀本愿之人,怀疑临终之心不可有。于临终之时方念佛之人,弥陀亦为其立来迎之愿。以临终念佛而往生者,本无往生之愿,偏造罪业之恶人,于临终时,始遇善知识之劝导而念佛往生,《观经》亦言之。若本念佛之人,未必强论临终之相状也。佛之来迎一定故,临终之正念亦是一定,此理应存知于心也。”

答:在《称赞净土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的这段经文是:“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此)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世尊在这里明确开示道:念佛系念不乱(一心不乱)之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所以,佛“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的前提是,此临终者已经达到了系念不乱(一心不乱)

所以,世尊在这部经中是讲:念佛达到系念不乱(一心不乱),佛来迎。然而,法然上人却将经文曲解成:“平常之时常念佛故,佛来迎。”反而斥责道:“不知此理之人,皆以为自己临终正念念佛时,佛则来迎;此之见解者,既不信弥陀本愿,亦不知经文也。”请问:究竟是谁不知经文?

问:既然“是(此)善男子或善女人”已经达到了系念不乱,为何又讲阿弥陀佛来后,“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答:系念不乱是感得佛迎,然而系念不乱是浅层次的功夫,常常不足以在四大分解、苦逼魔现之时,继续保持其心不乱,所以阿弥陀佛“慈悲加祐,令心不乱”。《称扬诸佛功德经》云:“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这就是临终正念,阿弥陀佛将(带领)诸众僧(声闻弟子菩萨众)住其人前,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此善男子或善女人)正觉之心。”

而且,世尊在这部经(《称赞净土经》)中,讲了系念不乱(一心不乱)之后,就反反复复、再三再四地强调要“如说修行”。这里所说的“如说修行”,即是信愿持名要达到系念不乱(一心不乱)。并且明确的告诉我们:只要如说修行,就为十方诸佛所摄受,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永不退转速证佛果,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哪里是说只要信,就会“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呢?

世尊开示道:

  •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

  • 如说行者,一切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是故,舍利子。汝等有情,一切皆应信受领解,我及十方佛世尊语,当勤精进,如说修行,勿生疑虑。”

  • 如说行者,一切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是故,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应于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深心信解,发愿往生,勿行放逸。”

  • 于此杂染堪忍世界五浊恶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说如是一切世间极难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无量佛所,曾种善根。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种种功德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

至于《观经》中,“偏造罪业之恶人,于临终时,始遇善知识之劝导而念佛”之所以往生,印光大师云:“《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原注: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印光法师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而且,对于这样能够往生的人,蕅益大师云:“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问者云:太虚大师在其《念佛往生的原理》中说道:“依善法力就是信心,发愿往生就是愿力,信愿真正确定坚固,那么无论行的浅深,都能往生;不过行的深,品位高就是了。”所以,只要信愿真正确定坚固,那么无论行的浅深,都能往生。

答:信愿行中,行的目的就是要令信愿真正确定坚固,在临终之时能够做到正念分明,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行和浅行能够做得到临终正念吗?佛在经中一再告诫“如说修行”,祖师也一再讲“以行满愿,以行证信”,为什么总要把行与信愿割裂开来,而且把行讲得无足轻重呢?(深思!)好像离开刻苦努力地精进念佛,就能够做到信愿真正确定坚固,而在临终之时正念分明。这符合佛语、祖语,以及实际情形吗?其实,也不必说临终之时,就是现在,你可以试验一下:能否在欢喜时、恼怒时做到正念分明?这就可以分辨出自己的信愿是否真正确定坚固,以及临终之时何去何从。

问:太虚大师在其《念佛往生的原理》中说道:“愿力——誓愿力——不可思议:就是由心力集中所发生的极诚挚得意志力。如念佛的人之发愿往生,当时发愿,使心力集中在往生的誓愿,积久纯熟,成就为习所成的誓愿力,由此誓愿力所成功用,可以发现异乎寻常可思议因缘力所生的果。”难道“使心力集中在往生的誓愿,积久纯熟”,有了这样坚固的信愿,也不是必定往生吗?

答:“使心力集中在往生的誓愿,积久纯熟”,这就是行,而且是非常精进的行,其下文所作结论中的“那么无论行的浅深”与此自相矛盾。试问:行浅能够做到“积久纯熟”吗?你自己可以验证。

问者云:太虚大师在其《念佛往生的原理》中说道:“虽没有成就善根的,只要信善法力,同自心中恳切的愿力,就成了善根,就可与阿弥陀佛愿力相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的,就成为自己的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就有了分。现在举个很普通的例来说明,如有一个富翁,他立有一个遗嘱,说他所有的财产,帮助全世界六根残缺的废人。这时若有人是已残废了的,那么这人就有享用富翁遗嘱财产的分了。发愿往生极乐的人,就有了极乐的分,亦复如是。”

答: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大势至菩萨亦有一喻:譬如有甲乙二人,甲专心一意地思念乙,而乙却丝毫不想念甲;这样的二人,即便相逢,也等于不逢;或许相见,也等于未见。如果这二人都专心一意地思念对方,两人思念之情就愈来愈深,铭心刻骨,以致一生又一生,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形影不离,情同一体,不相离弃。十方诸佛,怜爱思念众生,犹如母亲思念儿子。如果儿子逃离母亲,母亲虽然思念他,对他而言,这样殷切的思念又有什么用呢?儿子若是思念母亲,就像母亲思念他那样,则母亲与儿子生生世世,既不相违,也不相离。如果众生心,忆佛念佛,念至功纯归一,现前或者将来,必定见佛,离成佛不远,不须假借其它法门,就会自得心开。(原文:“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认为哪一个譬喻恰当呢?

对于怎样能够往生,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将这一开示与太虚大师《念佛往生的原理》相比较,孰真孰伪,一目了然。

 

关于必定往生的道理,以及怎样做到必定往生,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佛讲得一清二楚。释迦牟尼佛在此经中,开示了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当生解脱法门。此法门,为十方诸佛同声赞叹。深生信解者,必为十方诸佛所摄受;如说行者,定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云:(十方诸佛)各各示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围绕,说诚谛言:汝等有情,皆应信受如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又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或已得闻、或当得闻、或今得闻,闻是经已,深生信解。生信解已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之所摄受如说行者,一切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我们应当严格遵循《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之经文,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经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

所以,念佛人在修学时,一定要根据《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之经文,看清种种异说的实质,坚定不移地走在正道上,切莫误了自己的往生大事!

种种异说的实质这种种异说的实质,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畏难畏苦,逃避、否定如说修行佛言:“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佛说无量寿佛经》) 〔畏难畏苦〕人生在世,即便要做好一份本职工作,尚且不可畏难畏苦。更何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一生成佛,如此头等大事,竟然编造出种种虚假的理由来避难避苦,岂不可笑?

 

 

参考阅读:

临终正念

临终正念答客问

信愿行

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吗

称名必生吗?

往生的原理

第十八愿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以心转业

莲池大师《一笔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