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蕅益大师论信愿行

湛然
 

问:有文章说,蕅益大师讲:只要有信愿,必定往生。也有文章说,蕅益大师讲:只要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亦必往生。我读蕅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却截然相反,在《要解》中,蕅益大师是讲: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以行满愿,以行证信。请问三者当中,何者为是?

答:说“蕅益大师讲:只要有信愿,必定往生”者,其依据是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于是将“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理解成:只要有信愿,即得往生。这样来理解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一、如果这样来理解,那么“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的意思就是:只要有信愿,即得往生;只要有持名功夫,即得往生(功夫深者,高品位往生;功夫浅者,低品位往生)。这样一来,前半段说只要有信愿,即得往生;后半段说只要有持名功夫,即得往生。那么,往生究竟是只要有信愿,还是只要有持名功夫呢?试想,蕅益大师怎么会讲出这样自相矛盾的话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全由”与“全凭”二词在含义上的差别:“全由”是必要条件(必不可少的条件),“全凭”是充分条件(只要具备这一条件就够了)。

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两句,是出自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其文曰:“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详见《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注》

在这段文中,“信、愿、持名,一经要旨”,是说:信、愿、行(持名)三者密不可分,是本经要旨,亦是净土修行之要径。“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和“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是说:信愿是前导,如同眼看;持名是正修,如同足行。没有眼看会乱走,而没有足行根本不能够前进。所以,从“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的上下文来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得生者,必须要有信愿;而且还必须有持名功夫,功夫深者高品位往生,功夫浅者低品位往生。

在这段文中,蕅益大师讲得很清楚,信愿是前导(引路),持名是正修(履行),怎么可以只要有前导而无正修就可以了呢?而且大师还形象地譬喻说:信愿如目,持名如足,那么行人要到目的地(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眼睛要看路、足要行走(目足并运),怎么可以只要有眼睛看路而足不行走就到达目的地了呢?正如蕅益大师在《要解》前面“明宗”一节中开示道:“宗是修行要径......。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请注意,蕅益大师说:“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哪里是说行都不要,只要有信愿就必定往生了呢?

 

说“蕅益大师讲:只要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者,其依据是蕅益大师说:“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这一提法是错误的,所以蕅益大师本人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就更正了这一提法,明确指出:散心念佛,不定往生;唯念至一心不乱,才必定往生。《要解》云:“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并且,蕅益大师在《要解》中对信愿行三者的关系,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而且说道:“慧行(信愿)为前导,行行(持名)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所以,信愿如目,持名如足,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而且蕅益大师对信愿行的内容及要求也作了明确的开示:“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以,行的要求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且蕅益大师说道:“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一心不乱)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所以,若真的“信得决,愿得切”,其结果必然是一心不乱。哪会散心念佛就算是信得决、愿得切呢?难道以散心念佛来满其切愿、以散心念佛来证其决信吗?这符合经义吗?

关于真信切愿力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净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开示道:“不信姑置(不信者,姑且放在一边不说他们)。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也还是)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也还是不)愿也。行而不猛,犹弗(也还是不)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详见《念佛论(彻悟大师语录注释)》) 这里,彻悟大师开示道:“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这是信愿行的精髓。

〔三不退〕一、位不退,即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蕅益大师对信愿行的观点是: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以行满愿,以行证信。

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极为赞叹,尤其是对蕅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云:“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印光法师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而对于散心念佛是否必定往生,印光大师则说道:“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由此可知,就散心念佛是否“亦必往生”而言,应以《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的观点为准:散心念佛,不定往生;唯念至一心不乱,才必定往生。既然散心念佛尚且不定往生,若是只有信愿而无实行,更不可能必定往生了。至于那些仅凭没有切愿、没有力行之信,就必定往生的说法,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问:难道仅有真信,或者仅有真信切愿,也不定往生吗?请注意:我说的是真信、切愿。

答:有信即能启愿,有愿即能导行。所以,没有猛行的愿不是切愿,没有切愿的信不是真信。对此,净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讲得十分清楚: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这一段开示的全文:“不信姑置(不信者,姑且放在一边不说他们)。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彻悟大师遗集》))蕅益大师在《要解》中,也讲得十分清楚:“此经(佛说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参考阅读: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注

临终正念

临终正念答客问

信愿行

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吗

称名必生吗?

往生的原理

第十八愿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以心转业

莲池大师《一笔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