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业不能系

湛然
 

诚心正意修根本,

念起不随为标准。
 

以自性为本体,勿认色身;

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

 

妄念若起,都不随之,

临命终时,业不能系,所向自由。

 

 

圭峰大师云:“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由于)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觉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都不跟随它),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不再有分段生死),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若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景德传灯录》)

〔以空寂为自体〕这是究竟而言。由于临在禅是了分段生死,故以自性为本体,这样比较容易领悟和把握。〔灵知〕即空寂之知。 〔中阴〕中阴身,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胎。

 

这里讲了修行的三个层次:

一、伏烦恼。其要求是:妄念若起,都不随之。(请特别注意句中的“都”字。)其果效是:临命终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

二、断烦恼。其要求是:爱恶之念已泯。其果效是:了生死(不再有分段生死),出三界。

三、证佛果。其要求是:微细流注一切寂灭,唯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其果效是:不再有变易生死,随机应现千百亿身度有缘众生,名之为佛。

〔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业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中的圣者,已断见思惑,了脱分段生死。在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圭峰大师又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是你自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禅源诸诠集都序》

〔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觉悟到诸相是幻,心自然无念。妄念若起,就要立即觉悟到这是以幻为真,被幻相所转。觉悟到了这一点,妄念也就立即消失。修行之妙门,就在这里啊!

 

对于临终能否自主,圭峰大师偈云(见《景德传灯录》)

作有义事是惺悟心

作无义事是狂乱心

又云:

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

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

现将二偈注释如下:

 

第一首偈,述说所造业因。起心动念之际,是随情,还是依智(悟理之智),这是迷与悟的分水岭。

作有义事是惺悟心

作有义事,这是醒悟心。

,是义理所作为审是非利害。必符合于义理然后行之,这是醒悟心,于昏醉颠狂之人

就佛法而言,三种有义事,即可为之、有于健康色身之事,例如衣食医药住处等世间义事;、有于证悟法身之事例如戒定慧六波罗蜜等第一义事;正法利济群生。也就是维生、修行和弘法这三桩事。

〔惺悟〕醒悟。

作无义事是狂乱心。】

作无义事,这是狂乱心。

所作若不缘于以上三种有义事,即名无义事。这是白白浪费精力和时间,甚至造恶业。如是狂乱者,便如世间醉人狂人,所往不拣处所,所作不量是非不择义利,但纵情妄计要为即为,这是乱心。

 

第二首偈,述说受果报。随情而为者,临终业系,随业受生;依智而作者,临终自由,不受业系。

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

狂乱心随情念而转(顺业而为),则临终被业牵。

既随妄念欲作即作,不以悟理之智拣择是非义利,犹如醉人狂人故临终时被业受当来报

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

醒悟心不随情念转(逆业而行),则临终能转业(业不能系)。

情中欲作,而察理不应作,即须立刻停止。情中不欲作,而照理应作,即须立刻去作。但依是非之理,不由爱恶之情,则临命终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

 

总而言之,若是朝暮之间所作,被情念所牵,则临终被业所牵而随业受生,善业生善道,恶业生恶道。若是所作所为,依于觉智,而不由情念,则临终由我,所向自由。若要勘验临终所去,是自主还是不自主,只须检验寻常用心,于尘境自由还是不自由。

 

所以,平时就要练就“觉照转念”的功夫。要时时凛觉,练得此心能够悬崖勒马,说止就止,说放下就放下。要觉得快,转得快,热恼顿成清凉地。对此,憨山大师《梦游集·答杨元孺元戎》中,有一段精辟的开示,现注释如下:

【古人云:‘热乱场中,难当冷眼。’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出入其中者,靡不为其烧煮。若从烈焰中觅得一片清凉地,非冷眼人不能得。苟能当下一念清凉,顿见大地皆冰,自不在身心世界中作归宿也。此从上大力量人,游戏生死场中,能转尘劳作佛事,化烦恼作菩提者,特仗渠一只冷眼,一片冷心肠耳,更有何神通妙用哉?】

古人云:‘热乱场中虽然事事搅心,但也经受不起冷眼观之。’由于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出入其中者,没有不被烧煮的。若要从烈焰中觅得一片清凉地,只有冷眼人才能够办得到。若是冷眼观世间,观到当下一念清凉,则顿见大地皆冰,自然不会把身心世界当作归宿也。自古以来大力量人,游戏生死场中,能够转尘劳作佛事,化烦恼作菩提者,也就是专仗他一只冷眼,一片冷心肠啊,哪还更有什么神通妙用呢?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特仗渠一只冷眼,一片冷心肠耳〕这是说:心空境自空,万法无缚,本自解脱。《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经文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冷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冷心肠。本句中,“渠”是“他”的意思。

【此言甚易知,甚难见。且如佛祖单以‘诸法如梦’一则语,为出世要路。而世之智愚,例皆能言人生如梦耳。其语虽似,其意则非。其实未曾真真实实,一眼观破人生如梦也。若果觑透,则自然能与一切荣辱利害、得失是非关头,掉臂而去矣,又谁敢撄其锋哉?】

此言(‘热乱场中,难当冷眼’)甚易知,而其真谛甚难见。就像佛祖单以‘诸法如梦’一则语,为出世之要路,但有几人见其真谛呢?而世间之智者和愚人,照样都会说‘人生如梦’。话虽然都是一句‘人生如梦’,而智者和愚人话中的意味却全不相同。愚人虽然口中在说,其实未曾真真实实,一眼观破人生如梦也。若是果真觑透,则自然能够在一切荣辱利害、得失是非的关头,转身而去,又有谁阻挡得住呢?(鲤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不再来。)

〔掉臂〕甩动胳膊走开——不顾而去。

【其实就中,无甚玄妙。至于最初一步,不无其方。吾人处世,先要将梦中事,试举向目前,细细观察。定要的的,看到不觉发一大笑处。到此,则顿觉寻常说‘如梦’话头,迥然不同矣。即将一同处,一念转将目前境界,置向梦中细细观察。看到昏沉沉重颠倒时,忽然猛觉来。如此,则回观生平,向来历过一切种种境界,谛实求之,了不可得。了不可得处,即是诸佛祖师出生死第一关也。】

其实这里面,并没有甚么玄妙。至于要迈出最初一步,也不是没有一定的方法。其方法是:我们处世,先要将此梦中事,试举在眼前,细细地观察。一定要真真切切地看,一直看到不觉哈哈大笑为止。到此,则顿觉寻常所说‘人生如梦’这句话,有着迥然不同的意味。就将此哈哈大笑之悟处,一念转向目前境界,将它放在‘人生如梦’这个框架中,细细观察。看到昏昏沉沉、颠颠倒倒时,忽然猛地觉醒过来。如此,则回观生平,向来经历过的一切种种境界,即便想要把它们当真,也了不可得(也完全办不到)。此了不可得处,便是诸佛祖师出生死之第一关也。

〔看到不觉发一大笑处〕憨山大师《醒世歌》云:“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问:谁狂乱?临终被业牵的是谁?谁惺悟?临终业不能系的是谁?

答:自性狂乱。临终被业牵的是自性,是自性随业受生。自性惺悟。临终业不能系的是自性,是自性所向自由。

问:圭峰大师讲了三个层次:伏烦恼、断烦恼和圆证佛果。为什么本章单以伏烦恼之“业不能系”为题?

答:在今生就断烦恼乃至圆证佛果,这是非常好的。但能够做到的人凤毛麟角,那都是在前世就打下了基础。而要做到“临命终时,业不能系,所向自由”,则不须要预先的基础。只要今生正确地、刻苦精进地修行,人人都可能在今生达到“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因而“临命终时,业不能系,所向自由”。这样一来,不仅不会“受恶道之苦,在茫茫业海中头出头没,不知哪生才能够再修习佛法”;而且可以自在往生诸佛净土;并且,今生已伏烦恼,便为来世继续修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遭三世冤。有此一举三得之利,“业不能系”应当是广大禅人今生奋斗的目标,故本章以此为题。

〔三世冤〕因为今生修行,来生便享福报,于是倚福作恶,而导致再来生之堕落。即使地狱业消,又再转生饿鬼、畜生,要想复得人身,难之又难了!所以世尊以手上土问阿难说:“我手中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阿难回答说:“大地土多。”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因而“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问:诱惑袭来时怎么办?

答:有这样一句格言:“如果诱惑以残忍的力量攻击你,用如理的分析及不屈不挠的意志去克服它,每一种欲望都能够被控制住。”——冷眼、冷心肠,看破、放下。所以,当诱惑袭来时,便立即起智慧观照: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以透彻的道理和坚定的意志来克服诱惑。功夫要经常做,经常反省、总结,不断地深入,直至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

 

关于“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元音老人说道:“这讲到临终了,临死怎么样?要临终得受生自在,须在平时做‘妄念若起,都不随之’的功夫。如果我们的妄念还没有断除光,一刹那妄念又来了,马上就要觉察,不要跟它跑。假如妄念势强,觉而不能断,就赶快念佛、持咒,或是提起话头,问这妄念从何处来,而将妄念化掉。假如跟妄念跑了老远才知道,那就迟了。这觉的速迟与除的快慢,是用功的力量问题。就象蜡烛光和电灯光亮度不同一样。起初能照,照到后面不大看得见,妄念起了很久才晓得,这是蜡烛光。功夫用得纯熟了,念头一起就能照见,如强烈的灯光照在面前,什么坑坑洼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走夜路便不会堕坑落堑了,这就是电灯光。这就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阶段了,不要着意照,而自然照了。这里面的功夫大有深浅之别。我们做功夫须时时觉察,绵密用功。一天二十四小时,就一两个小时用功,其他二十二小时都不用功,那太疏懒了,功夫就很难做得上去。所以我们要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时时用功,时时觉察,功夫用得上去。复次,妄念若起,‘都’不随着跑。不是认为哪个妄念好,就跟着跑。有人做了个好梦,醒来以后舍不得放掉它,还想着它。梦境本假,为何执着?梦中做了皇帝,你真是皇帝吗?梦中你得了大元宝,你真的得元宝吗?你恋着它,岂不愚痴吗!人就是这样愚痴啊!圭峰禅师苦口婆心给我们讲,‘妄念若起,都不随之’,不要跟它跑,假如我们真正做到,‘即临命终时,业不能系’。系者,捆住也。一切众生都是跟着业跑啊!善业者升天,恶业者下地狱。真能做到妄念起不随着跑,那时候业不能捆住你,就能够自由了。”(《大手印浅释》)

 

 

参考阅读:

消除旧业

四十二章经注

真心直说精解

莲池大师:一笔勾(注释)

觉知禅

白云心要(观心宝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