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不是唯功夫论,而是如说修行

湛然

 

学佛,切忌唯嘴皮论。

 

佛言: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

佛言:当勤精进,如说修行,勿生疑虑。

佛言: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真信切愿,是精进念佛的动力和护甲;
精进念佛,是真信切愿的落实和检验。

 

广钦老和尚说:

不是佛法衰,而是人衰。

人为何衰?因为不肯持戒、在行住坐卧中用功。

 

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教导: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厉心克己,昼夜莫废。

难道这是唯功夫论?!

 

 

 

问: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开示道:“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所以,净土法门切忌唯功夫论。是这样吗?

答:持名念佛的人有三种:以佛号为话头的参禅者(参念佛是谁),念自性弥陀的理持者,和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

以佛号为话头的参禅者,他们所求的是明心见性;

念自性弥陀的理持者,他们所求的是证悟唯心净土;

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者,他们所求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由于净土法门是念阿弥陀佛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前两种人都不是修净土法门,只有念阿弥陀佛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才是修净土法门。

蕅益大师所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是针对以佛号为话头的参禅者和念自性弥陀的理持者而言(详见《如银墙铁壁》)。而《净土法门切忌唯功夫论》一文 ,却将蕅益大师这段开示曲解成是针对净土法门的念佛人,从而得出“净土法门切忌唯功夫论”的结论,这是十分错误的!

试问:若是那些“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念佛人,能够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你还能说他无信愿吗?若无信愿作为前导,作为动力,作为激励,作为鞭策,作为监督,念佛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吗?这样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信愿俱足,不但能够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净土法门切忌唯功夫论》说:“我们一般人一上来就喜欢谈功夫:‘我通过念佛得到功夫成片,得到事一心,得到理一心。’都是谈功夫,甚至:‘我要伏灭烦恼,忏除业障,得开悟,得神通。’绝大多数人都是走向这个路向。......如果你没有信愿,纵然你把这个名号做功夫做到相当的程度——能够把名号执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念念都是佛号,如银墙铁壁那样的相似,这样功夫做得好嘛——非常绵密,但是能不能往生呢?不能往生 ——‘亦无得生之理’上品上生之人竟然被颠倒黑白地说成是‘不能往生’!。”

 

问: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念佛之念不被妄念间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必须策励自己、约束自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这一开示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关键教导,因此按照这一开示努力精修。可是有同修批评我是唯功夫论,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学人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望为分辨。

 

善导大师开示道:

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必须策励自己、约束自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的话。

怎样能够往生,当然是以他的话为凭据!

念佛人务必铭刻在心,信而更信,凭而尤凭。

 

答:你这不是唯功夫论,更不是“以横超法作竖出用”,而是如说修行(见《如说修行》一文)。

〔以横超法作竖出用〕这是指禅宗以佛号为话头来参禅,他们虽然也念阿弥陀佛,但念的是自心的阿弥陀佛,即自性弥陀。他们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要明心见性、进而断尽见思惑,以自力来了生死。这与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迥然不同的修行路子。你是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哪里是以横超法作竖出用?!那些说你是“以横超法作竖出用”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竖出。竖出,是指断尽见思惑(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而自力了生死,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当今世上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地上菩萨〕十地位上的菩萨。

那些批评精进念佛“是唯功夫论,以横超法作竖出用”的人,是把信愿行三资粮中的信愿和行割裂开来,错误地认为精进念佛就忽视了信愿,好像信愿与行是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重视行,便忽视了信愿。于是给精进念佛之人扣上“唯功夫论”的大帽子,用精神胜利法来卫护自己的懈怠和懒惰。他们不了解信愿行是一个整体,彼此环环相扣: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以行满愿,以行证信。所以,真信切愿,是精进念佛的动力和护甲;精进念佛,是真信切愿的落实和检验。信愿是在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考验,并在克服困难而通过这些考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加深和巩固。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在上述开示中说道:“必须厉心克己(必须策励自己、约束自己)。”如果没有真信切愿,能够厉心克己吗?要是没有厉心克己,能够做到“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昼夜莫废”吗?反之,做不到厉心克己,能够说是真信切愿吗?中峰大师开示道:信而无行,即不成其信。行者,《楞严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中峰三时系念》)

其实,平日是否勤修正念,乃信愿是否真切的试金石,也是能否往生的关键莲池大师开示道:临终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那些鼓吹、信奉“称名必生”、“散心念佛”、“不需要什么功夫”的就是这种人,其下场是随业受生依旧轮回心多散乱。......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阿弥陀经疏钞》)

〔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轮回的境界。〔七趣〕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罗。“趣”是趣向的意思。

试想那些鼓吹、信奉“称名必生”、“散心念佛”、“不需要什么功夫”的人,面对五欲六尘时,念头一点都把持不住,连念佛都在打妄想,境风一起便随之飘荡,丝毫做不得主,这时候他们的信愿到哪里去了?(没有力行的信愿,祖师们斥为虚信浮愿。)更何况临命终时,能够做到一心正念与佛感应道交吗?能够不夹杂妄想地保持愿往生心吗?用古德的话来说:“镇日(终日)只管瞒人,争知(怎知)今日自瞒了去也。”

 

关于真信、切愿和力行三者之间的关系,印光大师(净宗第十三祖)开示道:“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又云:“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

彻悟大师(净宗第十二祖)开示道:“不信姑置(不信者,姑且放在一边不说他们)。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也还是)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也还是不)愿也。行而不猛,犹弗(也还是不)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彻悟大师遗集》)这里,彻悟大师开示道:“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这是信愿行的精髓。

〔三不退〕一、位不退,即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

由此可知,真信、切愿和力行,三者缺一不可,彼此环环相扣。而且,佛言:“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又云:“汝等有情,一切皆应信受领解,我及十方佛世尊语,当勤精进,如说修行,勿生疑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佛言:“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佛说无量寿经》)哪里是xx法师所说的“是在信愿感通上解决横超的问题,而不需要什么功夫”

〔有情〕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问:印光大师开示道:“念佛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无论工夫之浅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印光法师文钞·复张季直先生书》)所以,只要真信切愿,无论工夫之浅深,皆可往生。哪里须要做功夫?

答:请注意印光大师是说“无论工夫之浅深”而不是说全无功夫。念佛法门功夫:浅者,临终正念;深者,一心不乱;更深者,证入念佛三昧。所以,印光大师的开示是说:无论做到临终正念,还是达到一心不乱,乃至证入念佛三昧,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因此,念佛人一定要做到临终正念往生,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达到一心不乱,乃至证入念佛三昧”,这相当于通途法门的万念归一、乃至明心见性。通途法门在明心见性后还必须做保任功夫,直至断尽见思惑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所以,念佛法门极其殊胜,仅须临终正念便可了生死、出轮回。)

关于临终正念往生,印光大师和历来的祖师大德都有许多开示(详见《临终正念》一文)。善导大师还专门著有《临终往生正念文》(详见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注)》)。

所以,真信切愿者,一定要在“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上下功夫,以确保临终正念往生(详见《往生的条件》)。反之,连这最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能说是真信切愿吗?又怎么能够往生呢?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否须要临终正念,这是净宗正法与邪说之间的分水岭正法遵循经义,肯定须要临终正念(详见《临终正念》一文)而邪说违背经义,否定须要临终正念,鼓吹:乃至十念通平时,称名必生,不须持戒,不须修福,不须自净其意,甚至终生作恶都无所谓,因为“已经念过十句佛号,命终必生西方极乐世界”。

现在这股邪说逆流,以种种乔装打扮来哄骗念佛人,令其依旧在娑婆世界生死轮回。无论这些邪说怎样断章取义、曲解假冒、涂脂抹粉、说得天花乱坠,万变不离其宗,实质都是反对临终正念。所以念佛人一定要擦亮眼睛,切莫上当,误了自己的往生大事!

 

问: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必须策励自己、约束自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为什么在这段开示中并没有说到信愿?

答:净宗念佛人(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人),若非真信切愿,怎么能够做到“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果真做到“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厉心克己,昼夜莫废”,便不生尘浊之想,心净则佛土净,自然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故信愿俱足。身在含元殿,何须问长安?

〔身在含元殿,何须问长安〕含元殿在长安,是唐代皇宫之正殿,因唐代李华所作的《含元殿赋》而闻名。身在含元殿,自然就在长安城中了,何须再问他是否是在长安呢?

 

问:有一种说法:“临终正念并不只是十念相续,不夹杂妄想地保持愿往生心也是临终正念,所以平日不必修‘十念相续,积习成性’。”是这样吗?

答:不夹杂妄想地保持愿往生心也是临终正念,这是对的。但讲这话的人不知道,通过十念相续地念佛来做到不夹杂妄想地保持愿往生心,比默默地不夹杂妄想地保持愿往生心要容易得多(你自己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这就是为什么历来祖师大德,把临终正念归结为临终十念相续(不夹杂妄念的十声佛号)(这相续的十念,可以出声念,也可以在心中默念。)而且,为了保证做到临终十念相续,平日一定要勤修十念相续,令其积习成性,以确保临命终时,能够不夹杂妄想地保持愿往生心

姑且不说临终苦逼之时,就在平日,你自己实验:面对五欲六尘时,能够不夹杂妄想地保持愿往生心吗?如果做不到,你去问讲这话的人:他自己做到没有?要怎样才能够做到?

这绝非口舌之争,而是希望读者仔细思量,生死事大,来不得半点虚假

 

关于“横超、竖出”,印光大师开示道:

为什么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横超法门。古人有个譬喻,拿来解释,就把我们具足惑业的凡夫,比做一条虫,生在一根竹里最下的一节,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这个虫子要想出来,只有两个法子,一个是竖出的,一个是横超的。

竖出的,是自下至上,一节一节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节咬破了,才能够出来。这是比修别的法门,定要断尽见思烦恼,才能出三界的。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这许多的品数,就比做一根竹子的节数。那虫向上直钻出来,就叫做竖出。例如一个断见惑的初果圣人,要经过七生天上,七生人间的长久时劫修习,才能证阿罗汉,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间,才能证四果(阿罗汉)。三果,欲界思惑已尽,还要在五不还天,渐次修习,才能断尽思惑证四果。这才算是出三界的无学圣人。如果是钝根的三果,还要生到四空天,从空无边处天,以至非非想处天,才能证四果。这竖出的法子,是如此艰难久远的。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下至饿鬼、地狱;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身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是已无色身,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空无边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轮回的境界。

横超的,就是这条虫子,不向上面一节一节咬,只向旁边横咬一孔,便能出来。这样的法子,比那竖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复如是。虽没把见思烦恼断除,但能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到了这个清净国土,见思烦恼,不断而自断了。何以故?以净土境胜缘强,无令人生烦恼的境缘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尘沙无明,成就无上菩提,何等直捷简易的事!

所以古人说: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印光法师文钞·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由此开示可知,竖出是凭自力依次破尽“见惑之八十八使,思惑之八十一品”才能够了生死,而横超是“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而了生死。你按照善导大师的教导,念念相续地精进念佛,正是要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以横超法了生死,跟自力了生死的“竖出”有什么关系?怎么可以被随便说成是“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呢?

〔以横超法作竖出用〕“横超法”,是指称念阿弥陀佛;“作竖出用”,是指禅宗以佛号为话头来参禅,而求明心见性、进而断尽见思惑,以自力来了生死。在《印光法师文钞·复何慧昭居士书》中,印光大师开示道:“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又将所念的阿弥陀佛,全都说归自心的阿弥陀佛,即自性弥陀),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因此这样念佛的众生与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既然无感,也就无应,各归各,不能够感应道交,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

 

问:有大德开示道:“净土行人皆知往生须信愿行三资粮,其中以愿的力量最大,不论任何事,一举一动,都提起往生西方的愿力。遇到事情,心中虽乱,而往生极乐的愿力不断,纵使不断惑、不伏惑,也念得不熟,但是到了命终,四大分离之际,八识田中的愿力就能带你往生。”是这样吗?

答:事实上,“不论任何事,一举一动,都提起往生西方的愿力”,这比达到一心不乱的难度大多了。你自己可以来验证,也可以问问已经达到一心不乱之人,是否如此。如果真正做到了“不论任何事,一举一动,都提起往生西方的愿力”,哪里还会“遇到事情,心中乱”呢?试问:心中乱时妄想都已经把你牵跑了,你还能够“不论任何事,一举一动,都提起往生西方的愿力”吗?若是能够“不论任何事,一举一动,都提起往生西方的愿力”,这是何等的定力!有这样的定力,其境界远超一心不乱的境界,遇到事情心中还会乱吗?

切忌唯嘴皮论

学佛,切忌唯嘴皮论,须修真实行。

人哄地,地哄人,秋收自见分晓。

 

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广钦老和尚开示道:“不是佛法衰,而是人衰。人为何衰?因为不肯持戒、在行住坐卧中用功。”(《广钦老和尚如是说》)那些不肯持戒、不肯在行住坐卧中用功,靠耍嘴皮子来蒙骗信众的人,就是邪师。自己都不会游泳,怎么教人游泳?!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你若是精勤持戒,在行住坐卧中用功,他们就污蔑你攻击你是“唯功夫论”,这正好凸显出他们是利用畏难怕苦的人性弱点来盗名图利的唯嘴皮论

印光大师开示道:“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达到)断惑(断见思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即净土法门)。通途(通途法门)全仗自力,特别(特别法门)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印光法师文钞·近代往生传序》)

这是说,通途法门全靠自力,必须断见思惑,才能够了生死。而特别法门(净土法门)则兼靠自力和佛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其特别殊胜之处是:仅须临终十念相续,与佛感应道交,而感得阿弥陀佛现前;在阿弥陀佛的接引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脱生死。这是“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做到临终正念(临终十念相续),与佛感应道交,而感得阿弥陀佛现前,这是自力;在阿弥陀佛的接引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脱生死,这是佛力

〔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

而唯嘴皮论者否定“自力、佛力兼而有之”中的自力否定临终正念(关于临终正念的重要性,详见《往生的原理》《临终正念》《临终正念答客问》《临终正念是自力还是佛力》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说穿了,就是畏难怕苦,不肯在一心念佛上下功夫(详见《一心念佛,而不是散心念佛》)。他们无视或者忘了佛在《无量寿经》中的教导:“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由于自己没有实际修持,在讲经说法时,就只好靠耍嘴皮子鼓吹邪说来蒙骗信众以获名获利,这是不净说法,断人法身慧命的邪师,其果报在无间地狱。

〔鼓吹邪说〕佛的正法是教导众生如说修行以了生死。而唯嘴皮论者反对如说修行,他们在正法这面照妖镜前,原形毕露。所以,他们在讲经说法时,必然是通过篡改、曲解经论和造假来鼓吹邪说(具体情节,详见《乃至十念通平时?》《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心不颠倒》《如银墙铁壁》等文),这是不净说法

 

对于种懒庄稼的人,老人们常说:“人哄地,地哄人,秋收自见分晓。”

 

问:有一种说法: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通平时。(见xx法师《净土法门切忌唯功夫论》)是这样吗?

《净土法门切忌唯功夫论》〕这是一篇网上广为流传之文,摘自xx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视频)》。〔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通平时〕这是说,只要平时念了十声佛,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本愿法门“称名必生”的理论依据。本愿法门的特征,就是将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曲解成是平时散心念十声佛。所以他们鼓吹“称名必生”:只要平时念一下佛号,命终就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通平时”,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永明大师和历代的祖师都阐明这是临终相续的十念。(详见《第十八愿》)而且,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明确开示道:十念得生,属临终时。蕅益大师云:“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译文:通常所说“十念”有两种情形,一指平时,一指临终。慈云忏主提倡的“晨朝十念”中之“十念”是指平时;《无量寿经》中“十念得生”之“十念”,与《观无量寿佛经》中“十念称名”之“十念”相同,都是指临终。)

“十念得生”之“十念”〕指《无量寿经》中所讲“十念得生”之“十念”。在《佛说无量寿经》中,有两处讲到“十念得生”,一是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一是下辈往生者:“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蕅益大师在这里开示道:这两个“十念”都是属临终时。

“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通平时”的危害性极大。念佛人本来可以通过勤奋不懈地努力,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以确保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详见《往生的条件》)。但是由于相信了“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通平时”,自以为我平时念佛已经成千上万,临终必定往生无疑。殊不知到了临终提不起正念,更不能够保持正念,而不得往生!这实在是万万分可惜的事。其错就错在误信谬论(上了贼船),在实际修学中南辕北辙,导致不得往生。对于第十八愿的含义,道绰大师明确地开示道:“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安乐集》)详见《第十八愿》一文。

〔勤奋不懈地努力〕可笑的是,这勤奋不懈地努力竟然被说成是“唯功夫论”。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必须策励自己、约束自己)昼夜莫废。”善导大师说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昼夜莫废,岂不成了“唯功夫论”的典型?!然而这“唯功夫论”的果报却是:“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问:有一种说法:“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通平时,因此是在信愿感通上解决横超的问题,而不需要什么功夫。”(见xx法师《净土法门切忌唯功夫论》)是这样吗?

答:这是在否定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中的“行”。印光大师开示道:“但能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印光法师文钞·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这证明,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绝不能够缺掉“行”!而本愿法门的特征就是:只讲“信、愿”,不要“行”。

对于与佛感通的原理,印光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开示道: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不杂妄念谓之诚),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夹杂妄想),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喻不能感通)。”

译文: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而静则月现(喻净心感通阿弥陀佛)。若是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违背,则如水昏浊动荡,佛月虽然不遗漏地照临,但是不能够昭彰影现啊(喻不能感通)

“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捨,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

译文:只有水清而静则月影现,水浊而动则月影不现。月固然是没有取捨地照临,之所以不现,这是由于水昏浊奔腾,无法呈现月影。

鼓吹和信奉“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通平时”的人,从未在息灭妄念上下过功夫,就连礼佛念佛回向都在打妄想,请问:这样妄想纷飞的人,心水昏浊奔腾,怎么能够与阿弥陀佛感通呢?怎么能够“在信愿感通上解决横超的问题”呢?

对于感通,印光大师还开示道:心果得一(果然达到一心不乱),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心未一(尚未达到一心不乱),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印光法师文钞·复弘一法师书》)

请问:心未一(尚未达到一心不乱),而切求感通,其后果是什么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蕅益大师在去世前一个多月所写的《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记述到他当时在病中的情形:“今病患缠身,心虽明了,力不自由,痛哭号呼,罔知攸措。幸仗佛慈,残喘未绝,设非急勖净业,何以永脱苦轮?”

译文:今病患缠身,心明白应当提起正念、并保持正念以求往生,但是力不由己,痛哭号呼,不知所措。幸仗佛慈性命未绝(若是此时命绝,后果不堪设想),若不紧急地勉力精修净业何以永出生死轮回?

所以蕅益大师写下这篇《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邀同志法侣(十人),及外护菩萨沙弥(五人),和合一心,结社三载(结净社三年)来精进念佛,以确保临终正念往生。(详见《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号呼〕哀号哭喊。〔正念〕净宗的正念是不杂妄念的念佛之念(念念相续),禅宗的正念是无念(一念不生)。〔罔知攸措〕不知所措。罔,是“不”的意思;攸,是“所”的意思。〔勖(xù)〕勉力。〔苦轮〕生死之苦果轮转不止,故云

倘若真的是“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通平时,因此是在信愿感通上解决横超的问题,而不需要什么功夫”,蕅益大师怎么会在大病垂危之际,由于“心虽明了,力不自由”“痛哭号呼,罔知攸措(不知所措)?并且忏悔自己“观行荒疎”呢?怎么会要赶紧启建净社,精进念佛以求往生呢?而且还说道:“设非急勖净业(若不紧急地勉力精修净业),何以永脱苦轮(何以永出生死轮回)?”

〔观行〕于心观理,如理身行。〔荒疎〕同“荒疏”,因平时缺乏练习而生疏。

请问:蕅益大师这些披肝沥胆的话是否也是唯功夫论?

 

 

参考阅读:

乃至十念通平时?

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

心不颠倒

如银墙铁壁

临终正念

临终正念答客问

临终正念是自力还是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