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

湛然

 

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

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

 

没有力行的信愿,是虚信浮愿,自欺欺人。

 

印光大师开示:

“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

xx法师鼓吹:

“你只要有信愿就能往生。”

 

〔印光大师开示:“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见《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xx法师鼓吹:“你只要有信愿就能往生。”见xx法师《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

 

 

问:xx法师说:“净土法门就是要从信心下手。这个信愿问题解决了,你生死问题就解决了。信愿问题解决不了,你就是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你也解决不了问题(你也解决不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的问题)。”(见xx法师《净土法门切忌唯功夫论》)是这样吗?

答:xx法师说:“信愿问题解决了,你生死问题就解决了。”这是错误的,是把往生三资粮中的信愿与行割裂开来,并且只要信愿而废除行。没有力行(精进念佛)的信愿是虚信浮愿,怎么能够没有力行而单独地来解决信愿问题呢

关于真信、切愿和力行三者之间的关系,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开示道:“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故慧行(信愿)为前导,行行(行——持名念佛)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以目喻信愿,以足喻行(持名念佛),信愿与行并运,才能够达到宝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详见《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注》

信愿是前导,行(持名念佛)正修所以蕅益大师以目喻信愿、以足喻行(持名念佛),开示道:要目足并运,才能够到达宝所。xx法师却鼓吹:“信愿问题解决了,你生死问题就解决了。”这相当于说:“只要眼睛看,不须足行,便可到达宝所。”岂不荒谬?

所以,信愿行三资粮,乃是净宗修学的核心。三者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彼此间的关系是: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以行满愿,以行证信。这十六个字,是净宗修学的基本方针。对此,

蕅益大师(净宗第九祖)开示道:“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灵峰宗论》)

彻悟大师(净宗第十二祖)开示道:“不信姑置(不信者,姑且放在一边不说他们)。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也还是)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也还是不)愿也。行而不猛,犹弗(也还是不)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彻悟大师遗集》)这里,彻悟大师开示道:“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这是信愿行的精髓。

〔三不退〕一、位不退,即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

印光大师(净宗第十三祖)开示道:“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

佛言:“一切皆应信受(信)发愿(愿)如说修行(行),生彼佛土。”又云:“当勤精进,如说修行,勿生疑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哪里是说只要信愿呢?

将xx法师所说:“信愿问题解决了,你生死问题就解决了。”与佛和祖师以上的开示相对照,其谬误毕露无遗。

 

至于xx法师说:“信愿问题解决不了,你就是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你也解决不了问题(你也解决不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的问题)。”现剖析如下:

持名念佛的人有三种:以佛号为话头的参禅者,“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理持者,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事持者。由于净土法门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前两种人都不是修净土法门,只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事持者才是修净土法门。

〔事持、理持〕事持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理持是念自性佛(自性弥陀)。事持切于往生,理持旨在见性。

以佛号为话头的参禅者,他们所求的是明心见性;“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理持者,他们所求的是证悟唯心净土。所以,他们的苦行和念佛根本不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否往生的事了,他们与净土法门无关。

但是xx法师所说“信愿问题解决不了,你就是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你也解决不了问题(你也解决不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的问题)是针对修净土法门的人,这就非常错误了。他自己做不到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反倒去攻击那些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的净宗念佛人,说他们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暴露其十足的“酸葡萄”心态——自己做不到就说不好

〔酸葡萄〕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意思是说,自己得不到或者做不到的就说不好。典故出自《伊索寓言·狐狸与葡萄》:狐狸口渴,看见棚架上长着一串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想吃又吃不到,于是就说:“这葡萄是酸的。”正要摘葡萄的松鼠说:“既然是酸的那就不摘了。”松鼠又告诉树上的猴子,猴子说:“我才不信呢!我种的葡萄我还不知道吗?肯定是甜的。”说着便摘了一串吃了起来,吃的非常香甜。

修净土法门的人就是为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所以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不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为了啥?如果不是真信有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他会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吗(你试试看!)?他当然是真信,所以才会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的信是真信。如果不是切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会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吗(你试试看!)?他当然是切愿,所以才会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来满足这个迫切的愿。所以,他的愿是切愿。这样真信切愿的人,怎么能够说他的“信愿问题解决不了”呢?他是“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以行满愿,以行证信”。这样真信、切愿、力行的人,目足并运,具足往生三资粮,命终当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如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所说:“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若能念念相续地精进念佛),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精进念佛〕精进念佛包含量和质这两个方面,既要勤奋不懈,又要一心念佛(而不是散心念佛),亦即善导大师所开示的:“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问:《无量寿经》中“欲生我国”“愿生彼国”“愿生其国”是指平时还是临终?

答:《无量寿经》中“欲生我国”“愿生彼国”“愿生其国”是信愿行中之愿,平时一定要有这个愿,而且令其愈来愈坚固,直至临终也能够保持。因为临终最后的决定,才是真正的决定。临终之际,犹如人到机场,平时说要到这里、要到那里,而究竟会到哪里,全看他最后登上的是哪一架飞机(即便是在迷糊中,毕竟也是他自己走上去的),这才是最终的愿,最终的决定。当然,也可以以临终相续十念感佛来接引(详见《往生的条件》)。

 

问:有一种说法:“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通平时,因此是在信愿感通上解决横超的问题,而不需要什么功夫。”(见xx法师《净土法门切忌唯功夫论》)是这样吗?

答:“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通平时”,这是谬论,详见《乃至十念通平时?》一文。对于与佛感通(感应道交)的原理,印光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开示道: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不杂妄念谓之诚),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夹杂妄想),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喻不能感通)。”

译文: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而静则月现(喻净心感通阿弥陀佛)。若是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违背,则如水昏浊动荡,佛月虽然不遗漏地照临,但是不能够昭彰影现啊(喻不能感通)

“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捨,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

译文:只有水清而静则月影现,水浊而动则月影不现。月固然是没有取捨地照临,之所以不现,这是由于水昏浊奔腾,无法呈现月影。

鼓吹和信奉“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通平时”的人,从未在息灭妄念上下过功夫,就连礼佛念佛回向都在打妄想,请问:这样妄想纷飞的人,心水昏浊奔腾,怎么能够与阿弥陀佛感通呢?怎么能够“在信愿感通上解决横超的问题”呢?

对于感通,印光大师还开示道:心果得一(果然达到一心不乱),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心未一(尚未达到一心不乱),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印光法师文钞·复弘一法师书》)

请问:心未一(尚未达到一心不乱),而切求感通,其后果是什么呢?

 

问:为什么要临终正念方得往生?阿弥陀佛五劫的思维,无量劫的修行,整个的大愿都是要救度每一个众生。有着这样的大悲心,难道在我们临终之时不施展威神愿力,予以接引吗?

〔正念〕不夹杂妄想的念佛之念。

答:每一个众生临终之时,阿弥陀佛都在接引。只不过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看不到而已,便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所以,必须要有临终正念,才看得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而随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只不过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看不到而已,便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所以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云:“若一念差错(若是临终一念不是正念而是妄念),历劫受苦(就会经历许多劫在六道轮回中受苦)。”

对于这一道理,誉为江南古佛的中峰大师在《三时系念》中开示道:“然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毕竟)非从外得。”

〔唯是随心自现〕阿弥陀佛来接引(摄取)众生,唯是随心自现,这是感应道交的缘故,而非从外得。所以只有临终正念者能见佛来,而周围的其他人看不见。对于那些没有临终正念的临终众生,由于自心浊乱,没有正念(十念相续)之感,自然阿弥陀佛来接引也就不会在心中应现出来,所以也就看不见佛来,而不是阿弥陀佛没有来接引所以,得生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有无临终正念(临终十念相续)这就是为什么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都谆谆教导:要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详见《往生的条件》。这是阿弥陀佛的教导啊!〔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感应道交(与佛感通)的原理,详见上文印光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的开示。

所以,对念佛人而言,临终一心正念,极其重要。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佛者,无非为熟此念佛一念,以确保临终之时此念相续不断,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因此,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莲池大师开示道:“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竟生彼国。”(《阿弥陀经疏钞》)

〔相续〕念佛之念相继,不被妄念间断。

 

问:临终时,我只要保持愿往生心,就能够往生。何必要一定在持名念佛上下苦功夫?

答:如果临终时你能够保持愿往生心,这就是临终正念,当然往生。《称扬诸佛功德经》云:“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这就是临终正念,感得佛迎),阿弥陀佛将(带领)诸众僧(声闻弟子菩萨众)住其人前,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此善男子或善女人)正觉之心。”

但问题是:没有一定的定力,你能够保持(“念不忘舍”)愿往生心吗?你要么被纷飞的妄想牵离,要么陷入昏沉。所以,要能够在临终时保持(“念不忘舍”)愿往生心,就必须在平时苦练,在制心一处上下功夫。比较来说,临终十念相续,更容易成就。这就是为什么历来祖师大德都倡导在持名念佛上下功夫,只要做到临终十念相续,就能够往生。也就是为什么他们把临终正念具体地说成是:临终十念相续(其实,临终时能够保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愿心,也是临终正念)。这是使往生的条件相对而言更具体,更容易。

〔在制心一处上下功夫〕佛言:散乱之心的可怕,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就连漫天大火也没有它那样可怕。......又像没有铁钩来制驭的狂象,驰骋奔逸;又像跑进树林的猿猴,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心稍有散乱,就要立即折伏(收回来),无令放纵。放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将心制之一处,则无事不办。是故比丘,你们应当勤苦精进,驯服你们的心。(原文:“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佛遗教经》)

对于平日不修正念者,莲池大师开示道:临终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将舍暖触之时将四大分解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为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又云:“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竟生彼国。”(《阿弥陀经疏钞》)由此可知,临终正念者,感佛来迎,往生极乐;而无正念者,随业受生,六道轮回。

 

问:只要有信愿,当然能够往生!临命终时我一心保持信愿,难道不能够往生吗?

答:要是你果真做到临命终时一心保持信愿,当然往生!问题是:如果你平日没有精进的行,你能够做到临命终时一心保持信愿吗?姑且不说众苦熬煎的临命终时,就在平日你能够一心(没有杂念地)保持信愿吗?你自己可以试验。众生无始劫来,心思散乱,如狂象,如狡猿,没有片刻停息地打妄想。正因为如此,才要通过精进的行——一心念佛,做到临命终时能够一心保持信愿。所以,要能够往生,信愿行中的行,绝不可缺少。

 

问:“念佛法门是不讲道理的”?

答:现在是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一定要明了道理,以具备辨别真伪正误的能力,就不会误上贼船,误入歧途。所以,念佛法门也一样,一定要明了道理,以辨别真伪,拣择正误。

例如:

信愿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应当怎样念佛才能够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往生的条件是什么?

“乃至十念”通平时吗?

是否真是“称名必生”?

是否真是“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是否真是“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

 

问: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开示道:“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

〔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xx法师在《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中说:“所以这个经典才说:如果你有信心,就应当发愿。你只要有这个信愿,你就可以往生。蕅益大师前面讲的‘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他是对《阿弥陀经》的义理掌握得非常深遂所说出来的,是有经典依据的,你只要有信愿就能往生!你说这是多么不同的声音!”

答: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开示的原文是:“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它的意思根本不是“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而是说“必须有信愿才能够往生”,其道理详见《得生与否》。然而xx法师别有用心地将开示原文中之“全由”篡改成“全凭”,然后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即是“只要有信愿就能往生”,并说这就是蕅益大师的开示。这种篡改、曲解、栽赃的手段,真叫人吃惊,能够这样来宣讲经论吗?至诚心到哪里去了?

〔全由、全凭〕要特别注意“全由”与“全凭”二词在含义上的差别:“全由”是必要条件(必不可少的条件),“全凭”是充分条件(只要具备这一条件就够了)。因此,把“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篡改成“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意思就完全变了:“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是说必须有信愿,才能够往生;而“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是说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栽赃〕把自己的谬论邪说强加于祖师,说这是蕅益大师所说。

〔至诚心〕善导大师开示道:“经(《观无量寿佛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观经四帖疏》)

请把真理传达给信众

讲经说法是弘扬佛法,令众生离苦了生死,功德无量。而其反面,则是利用讲经说法来贩卖私货(自己的谬论邪说),误导信众,这是不净说法,其罪大矣。

讲经说法,应当遵循“信、达、雅”三原则:

信”:不造假,不背逆原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

〔信〕诚实,不欺骗。〔造假〕假冒这是佛说,那是某某祖师说。例如,有法师讲经时说:“所以大乘经上,佛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句话很重要,决定不能疏忽。”(《净土大经科注(第二0九集)》)而事实上,没有哪一部经说过‘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更不是佛说,更更不是‘佛常说’。

背逆原文〕例如,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开示道:“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xx法师在宣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时,将其篡改成:“这个十念是通两时,通平时,也通临终。”(详见《乃至十念通平时?》一文)

为了杜绝造假、背逆原文等大弊,佛门应当形成一个规矩:凡是引用经文和祖师的开示、或者声称这是佛说、是祖师说时,都必须引用原文(可以在括号内加上白话译文)、或者在括弧内注明原文,并且标明出处。这样读者可以查对原著,以确认佛和祖师是否是这样说,以及确认引文的正确性和引文的真实含义(避免断章取义)。

达”:通顺,清楚,明白。

雅”:词语得体,通达流畅,逻辑清晰,生动而具有说服力。

其中“信”原则,最为首要。要是通过造假或者篡改、曲解经论的原文来贩卖私货(自己的谬论邪说),那就不是在弘法,而是在谤法,误导信众。这是不净说法,其罪大矣!

 

 

参考阅读:

不是唯功夫论,而是如说修行

乃至十念通平时?

心不颠倒

如银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