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诸法实相

湛然

 

 

诸法实相,是佛法的基本原理,也是佛法与外道、魔说的分水岭。《三藏法数》云:“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之印证,即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说。”(关于诸法实相更详细的论述,见《佛藏经选注》

自古以来,东西方哲学莫不在孜孜寻求宇宙万有之本体。而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给出正确答案:宇宙万有之本体是诸法实相。观乎现代科学,佛之论断正在一一被证实,愈显佛之大智,究竟圆满。

一、什么是诸法实相

所谓“实相”,就是实际情形(真相)。“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实际情形(诸法之真相)。《佛藏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这是说,一切法的实际情形(诸法实相)是什么也没有

这就像你在梦中看见一头怪兽,牠实际上并不存在。这就是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六祖坛经》)所以,一切法是幻相,实际上并不存在。《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详见《金刚经精解》)《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法皆如幻相。”《法华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

〔空如实相〕什么也没有的真相。

 

对于宇宙万有,佛言:“如梦中色(如梦中的森罗万象)唯想妄见(心起念即入无明梦而见),寤即非有(梦醒就没有这些森罗万象)无明梦中见男女等种种之色(在无明梦中,看见男女以及种种事物),成于正觉(真正的觉悟,微细念灭成佛)即无所见。”(《大乘密严经》)《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译文:无明梦里,明明有六道轮回;无明梦醒,湛然无一物,根本就没有大千世界

〔色〕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正觉〕真正的觉悟,这是微细念灭,成佛的境界。〔成于正觉即无所见〕“众生於湛然无生中,唯见生灭;诸佛於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微细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妄念是粗念;正念是细念,例如念佛人之佛号,禅人之话头;微细念是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

这段经文开示道:宇宙万有是无明梦中事,心起念即入无明梦而见宇宙万有,念灭(微细念灭)则无明梦醒,即无所见。

 

在佛学中,“法”有几种含义:一、指事物现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二、法则,规律;三、道法,即修道的原理、方法和境界;四、与“道”同一含义。五、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的法尘。究竟是何含义,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诸法实相中的“法”是指事物现象。〔诸法〕指森罗万象的一切事物、现象。

〔空〕有相而无实体(如梦中事),叫做“空”。《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中,佛言:“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在描述事物的存在时,除了“有”、“无”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幻象,例如梦中事,并非真实存在,有相而无实体,就用“空”这个概念来描述。憨山大师云:“佛说‘空’字,乃破世人执著以为实有之谓,非绝无断灭之谓也。”《维摩经·弟子品第三》云:“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这一句中,“诸法”是说相有,“究竟无所有”是说实无(究竟来说是没有),相有而实无的这一情形(幻),称之为空。憨山大师对“空即是幻;幻者,乃有而不实之谓也”有一段深刻的阐述,现摘录如下:

“来书请益,甚是真切。但足下于空幻二字,未得谛当(确当),故于心境,不无其碍,所以工夫难做。今为足下说破,则了然无复疑虑矣。所谓‘空’非绝无之空,正若俗语谓‘傍若无人’,岂傍真无人耶?第(但)高举著眼中不有其人耳。所谓幻者,非变怪之幻,乃有而不实之谓也。譬若市如弄筒子,撮出许多人物一般。然此筒中,本无所有,而忽然有之,虽有而非真实也。既非真实,即是本无,由本无故说空耳。故曰: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人既非真,岂不是空耶?佛说‘空’字,乃破世人执著以为实有之谓,非绝无断灭之谓也。诚恐世人沦于断灭,复说幻字,以遣其断灭之见。是则一切身心诸法,因幻故空,由空故说如幻耳。”(《梦游集·示周子寅》)

〔弄筒子〕一木箱内放有轴卷的画片,箱上有一排小圆孔(三个孔或者四个孔),孔内有放大镜。顾客交钱后,都把眼睛凑近孔朝里看。那箱子的主人就慢慢地转动箱侧的手柄,于是一幅幅画面就从观者眼前连续地过去。通常,画面是描述一个个的故事。

由此可知,空与幻是同义词。《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幻学品第十一》云:“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与幻有异不?受、想、行、识与幻有异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色不异幻,幻不异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世尊,受、想、行、识不异幻,幻不异受、想、行、识,识即是幻,幻即是识。”仔细对照这两段经文,即知“空”即是“幻”的意思。

 

诸法实相是最究竟的真理,所以称为第一义谛。但是,就像哥白尼当年宣布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一样,人们实在难以置信,布鲁诺还因为宣扬这一真理,被判为异端而烧死。所以世尊在《佛藏经·诸法实相品第一》中连举十喻,来说明诸法实相这一真理,是如何的难以令人信解。例如,其中一喻:“舍利弗,譬如有人嚼咽须弥(须弥山)能令消尽,飞行虚空不以为患,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诸佛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译文:舍利弗,譬如有人能够把须弥山嚼咽在肚子里,而轻易地在空中飞行。你认为怎么样,这事希有吗?舍利弗回答道:希有!世尊。世尊说道:舍利弗,诸佛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而令人信解,这是加倍的希有!详见《佛藏经选注》

虽然难以令人信解,但诸法实相是真理,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法华经》中,佛言:“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以,若以凡夫智慧来推究思惟诸法实相,如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故佛弟子但当信受佛语,依教奉行!

 

问:什么是法性?

答:法性者,诸法之本质(体性)也,乃诸法实相之异名。《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云:“一切诸法,体性空虚,无常灭坏。譬如有人,于夜梦中见好园圃,山河人众茂林清泉,堂舍楼阁皆可爱乐,及其睡觉(睡醒)一无所见。”《大宝积经·卷第六十四》云:“不来不去亦不生,佛能演说如是法,虽说诸法体性空,世雄而令修习道。”《月灯三昧经》云:“诸法体性常寂然,凡夫无智不能会,若能心住于寂定,是人一切常有佛。”《华严经·升须弥山品》曰:“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大智度论》曰:“法性者如前说,各法空,同为一空,是为法性。”

〔世雄〕佛之异名。

问:既然法性是空,为善作恶应无区别了吧?为什么还要精持五戒十善呢?

答:究竟来说,为善作恶是没有区别的,因为都是无明梦中事,同为一空。但是,我们仍在无明梦中,为善作恶是大有区别的,受因果法则的支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苦乐宛然,栩栩如真。我们持戒修行,就是要觉悟,去除迷惑颠倒,从这迷梦中醒来。

问:什么是法界?

答:就事相来说,“法”者诸法,“界”者分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别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体来说,诸法在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即诸法实相。

问:什么是一真法界?

答:一真法界是华严宗所用极理之称,即诸法实相。

问:何谓缘起性空?

答:缘起是说诸法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这是从事相上来说(俗谛);性空是说诸法其性本空,并非真实存在,这是从理体上来说(真谛)。

二、诸法实相是佛法的基本原理

佛陀出世之一大事,乃为引导一切众生,尽成佛道。《佛藏经》云:诸法实相,毕竟空寂,即是佛道。”《大智度论·卷第五》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悉名为魔。”《大智度论·卷第十》曰:“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在《法华经》中,世尊开示道:三乘方便,一乘真实。《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指声闻乘、缘觉乘)亦无三(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除佛方便说。”“诸佛如来,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三乘是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和大乘(即菩萨乘)。一乘又名一佛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声闻乘依四圣谛修行得出生死,缘觉乘依十二因缘法修行得出生死,菩萨乘依六度修行得出生死,而一佛乘是依诸法实相修行圆成佛道。

《法华经》云:“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于中夜,当入于涅槃。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入楞伽经》云:“楞伽王!汝应远离心意识,如实修行诸法实相。”《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善男子!汝于尔时应当安住诸法实相。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染无净。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故,是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如是名为诸法实相。汝若如是安住,即不久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心意识〕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心、意、识”中,心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意是指第七识(末那识),识指是其余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心、意、识”,即是构成识心的八个识:阿赖耶识,末那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般若波罗蜜〕以般若(妙智)到达涅槃彼岸。《六祖坛经》云:“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意思是离生灭心)。著境生灭(生灭心)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生灭心),如水常通流(如水常通流而无波浪——并非死水一潭),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在《佛藏经》中,世尊对于什么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佛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依诸法实相来修行,都有十分详尽的开示。(详见《佛藏经选注》

三、诸法实相是第一义谛

诸法实相,是第一义谛。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

〔第一义谛〕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

诸法实相又名真谛,而森罗万象的一切诸法(无明梦中所见)名俗谛。

〔二谛〕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诸法之事相——无明梦中之森罗万象。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诸法之实相——毕竟空、无所有。古德云:“若有若空(空无),皆是世谛;非有非空(空无),始是真谛。”龙树菩萨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中论·观四谛品》)

〔若有若空(空无),皆是世谛;非有非空(空无),始是真谛〕‘说有说无,都是世谛’:在论说无明梦中事时,是相对于有来说无,相对于无来说有。例如:牛有角,兔无角。‘非有非空,才是真谛’:在诸法实相(真谛)中,根本就没有相对之有或无,而只是绝对的无。

空之一词,有二义:一、空无,也就是没有,例如“若有若空”一句中的空。“若有若空”,即是“若有若无”的意思。二、虚幻,例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里的空,就是虚幻、幻象的意思。(详见《心经精解》)在阅读时,须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究竟是哪一种意思。

〔无〕无之一词,有二义:一、相对的“无”,这是相对于有而说无,例如:牛有角,兔无角;这是俗谛中之无。二、绝对的“无”,即《六祖坛经》中所说“本来无一物”之无;这是真谛中之无。在阅读时,须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究竟是哪一种意思。

 

对于一切诸法,经论常从俗谛(无明梦中事)和真谛(诸法实相)这两个角度来论述。故时说有,时又说无(或空)。例如:《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都要度化他们成佛);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如此度化了无数无边众生成佛),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实际上,并没有众生得度成佛这回事)。”(详见《金刚经精解》)其中:“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就俗谛而言;“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就真谛而言。“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空,菩萨度众生必是悲空双运。

 

又如,《中峰三时系念》云:“生而无生,法性湛然(清澈明净);无生而生,业果俨然(栩栩如生)。”

其中,“生而无生,法性湛然”,是就真谛而言;“无生而生,业果俨然”,是就俗谛而言。

〔生而无生,法性湛然〕诸法万象虽然不断地生起,但这都是无明梦中事,其实并未曾生,故法性湛然。〔法性〕诸法之本质(体性)也,乃诸法实相之异名。〔无生而生,业果俨然〕究竟而言,诸法万象虽然本未曾生,但对于迷在无明梦中的众生而言,梦中的森罗万象,和所造之业(因)及所受之报(果),都是极其真实的。这就像人在梦中老虎追来,仓皇逃窜,苦不堪言。对于梦醒后而言,哪里有这些事?〔俨然〕栩栩如生。

 

佛言:“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萨陀波仑品第二十七》)

佛言:“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佛言:“一切诸法,体性空虚,无常灭坏。譬如有人于夜梦中见好园圃,山河人众茂林清泉,堂舍楼阁,皆可爱乐。及其睡觉(睡醒),一无所见。”(《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

佛言:“此中无法生,亦无有法灭,无生无有灭,是诸法实相。”(《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七》)

佛言:“诸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无不皆空,是为觉知诸法实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三十七》)

四、诸法实相是一法印

法印者,佛法之印契,这是佛佛相递持的真理之印,是佛法的准则,不合于法印者,即非佛法。小乘法是以“三法印”来印定。三法印是: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一切诸法无有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大乘法是以“实相印”来作印定,实相印又名诸法实相印。由于诸法实相已经涵盖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故称为一法印或一实相印。大乘法以说诸法实相之义理为本,离开诸法实相而说法,皆为魔说。《法华经》中,佛言:“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三藏法数》云:“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之印证,即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说。”于《法华文句》中又云:“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只令众生得此实相,唯为此事出应于世,曾无他事。除诸法实相,全皆名魔事。”

五、不生不灭

在经论中常见“不生不灭”一词,然而它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含义:一、外道所说“不生不灭”的意思是:从来就有,永恒不灭。二、佛法所说“不生不灭”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皆是虚幻,从来就没有(“本来无一物”),既未生,故不灭。佛言:“此中无法生,亦无有法灭,无生无有灭,是诸法实相。”(《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七》)

在《六祖坛经》中,关于佛法所说的不生不灭,六祖作了精辟的开示:“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六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译文:薛简说道:大师说不生不灭,这与外道有什么区别呢?六祖大师说: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是以灭来终止生,以生来彰显灭;这样一来,灭如同不灭,生说来还是不生。而我所说的不生不灭,是本未曾有(“本来无一物”),故亦无灭,所以不同于外道。)

佛法中所说的不生不灭,是说:一切法从未存在过(本未曾生,故亦无灭)——这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实际情形)。《佛藏经·念佛品第二》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云:“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仁王经》云:“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九十六》中,佛言:“善现(须菩提),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大宝藏中,不说少法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取有舍。所以者何?以无少法可生可灭、可染可净、可取可舍。”《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所以,佛法所说的不生不灭,是诸法实相,本来无一物,哪有生灭可言呢?《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幻学品第十一》云:“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有垢有净不?不也,世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有生有灭不?不也,世尊。”

六、无明梦

问:为什么说“一切法皆是幻象”?

答:因为,众生都在无明梦中,一切法皆是无明梦中事。宇宙万事万物,皆是一念妄动迷失了本性而入无明梦所见。永嘉《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明梦里,明明有六道轮回;无明梦醒,湛然无一物,根本就没有大千世界。)

对于宇宙万有,佛言:“如梦中色(如梦中的森罗万象)唯想妄见(心起念即入无明梦而见),寤即非有(梦醒就没有这些森罗万象)无明梦中见男女等种种之色(在无明梦中,看见男女以及种种事物),成于正觉(真正的觉悟,微细念灭成佛)即无所见。”(《大乘密严经》)《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译文:无明梦里,明明有六道轮回;无明梦醒,湛然无一物,根本就没有大千世界

〔 色〕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正觉〕真正的觉悟,这是微细念灭,成佛的境界。〔成于正觉即无所见〕“众生於湛然无生中,唯见生灭;诸佛於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微细念〕心念有三类:粗念、细念和微细念。妄念是粗念;正念是细念,例如念佛人之佛号,禅人之话头;微细念是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

这段经文开示道:宇宙万有是无明梦中事,心起念即入无明梦而见宇宙万有,念灭(微细念灭)则无明梦醒,即无所见。

在《圆觉经》中,世尊开示说众生是在无明梦中:“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有坚、湿、暖、动之四性,故称为“大”。这里的四大是指身体。《圆觉经》云:“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六尘缘影〕六根缘六尘所产生的种种念想,而这些念想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称之为六尘缘影——缘六尘之幻影。

《占察善恶业报经》云:“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又云:“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云:“一切诸法,体性空虚,无常灭坏。譬如有人,于夜梦中见好园圃,山河人众茂林清泉,堂舍楼阁皆可爱乐,及其睡觉(睡醒)一无所见。”

憨山大师云:“众生自性与佛平等,本来无染,亦无生死去来之相。但以最初不觉,迷本自性,故号无明。因无明故,起诸妄想,种种颠倒,造种种业,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无明,不了自心,随妄想转。如人熟睡,作诸恶梦,种种境界,种种怖畏,众苦难堪。及至醒来,求梦中事了不可得。是故众生堕在无明梦中,随妄想颠倒,造种种业,自取诸苦。醒眼看来,诸颠倒状岂可得耶?”(《梦游集·示董智光》)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生,下至饿鬼、地狱;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身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是已经没有色身,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空无边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轮回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首先是以出离三界为目的。

憨山大师云:“佛说:诸法如梦幻。又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梦游集·答袁沧孺使君》)

《圆觉经》云:“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诸法实相),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幻象),乱起乱灭。不即(不住一法)不离(不舍一法),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寂灭无二〕无所有,故云寂灭无二。〔于中〕在寂灭无二之圆觉真境中。〔阿僧祇〕汉译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生死涅槃皆无明梦中之事,如今无明梦醒,回顾往事,如昨夜之梦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六》云:“一切有情设能如实了达诸法皆如幻化,应本已证无上菩提;然由有情于一切法,不能通达皆如幻化故,于诸趣生死轮回。”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一切如来,依此三昧,成就无量大威神力,乃至证入一切法空(一切法皆是幻象),能于十方一切佛刹,示现种种自在事故。譬如有人,梦见种种变异事等,及其觉已,所见皆无。凡夫亦尔,无明梦故,妄于诸法生实体想。诸佛觉已(诸佛觉悟到这是梦境),皆无所著,故能十方一切世界,一念示现无量佛事,自在无碍,利益成就一切众生,皆令悟入无量深妙解脱门故。”

以上经论都是在说:众生迷在无明梦中,颠倒流转;而诸佛觉悟到这是梦境,因而于法自在,遍十方世界,示现种种佛事,度脱众生。

憨山大师《梦游集·答袁沧孺使君》亦云:“以菩萨修行,乃至七地以前,皆未破无明之梦(皆未觉破无明梦)。一向教化众生,成就净土,皆是梦中佛事。故八地菩萨如梦渡河,犹未存觉,直至于佛,方称大觉(完全觉破无明梦)。此乃明言,具载《华严经》,明明证据。”

无明梦是个大梦,就像虚拟世界一样,许许多多的梦中人在里面,彼此可以相互作用,还可以对环境和器物进行建造和毁坏。然而人们对于“是在无明梦中,一切都是幻象”,难以置信!这并不奇怪,如果你从未醒过,怎么会知道是在梦中呢?然而,古往今来,无数明心见性者,都证实说:我们是在无明梦中。永嘉大师《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自己通过修行,也能够证实,这就是科学的可重复性。

〔大梦〕无明梦称作大梦,因为它是无数众生共同的梦。

 

梦,如果你当真了,就受它的奴役。太虚大师说:梦中之心(不知道是在梦中,完全被梦境所牵),凡夫心也;梦中知梦之心(知道是在梦中,但还不能完全自主,尚为梦境所牵),菩萨心也;梦觉之心(觉破梦境,完全不为梦境所牵),佛心也。”(《唯识观大纲》)

《大乘义章》云:“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睡醒)。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

〔烦恼障〕世人由于不知我空,执著有我,有我而有贪嗔痴等烦恼,于是障碍涅槃的显现,故称为障。〔知障〕即所知障。世人由于不知法空,而执著诸法,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识,障碍菩提的生起,故称为障。经云:“法执不除,生所知障,障碍菩提。”

所以,功夫要分两个方面来做:一、觉察,念起即知;二、觉醒,不再著相。

 

问:祖师大德说“梦中梦”,这是什么意思?

答:无明梦,这是第一个“梦”字。自性是无明梦的梦中人,而自性妄执色身为自身,六尘缘影为自心,因此而有生死(分段生死)轮回,这就是第二个“梦”字,是在无明梦中做轮回梦,先贤称之为“梦中又梦”。五蕴身心是轮回梦的梦中人。《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例如以东为西、以南为北),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花)及第二月。......由此妄有,轮转生死”(详见《圆觉经精解》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者是积集而生起的,所以叫做“五蕴”;又能把人的真性盖覆,使人迷惑颠倒,造作诸业,故亦名为“五阴”。其中,色蕴是指物质,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叫做“心法”。这是构成身心的五大要素,其中色蕴是肉身,其余四蕴(受、想、行、识)是心。〔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有坚、湿、暖、动之四性,故称为“大”。〔六尘缘影〕六根缘六尘所产生的种种念想,而这些念想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称之为六尘缘影——缘六尘之幻影。

在轮回梦中,自性是永恒长存。《修心诀》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这个长灵之物,即是自性。

在轮回梦中的是六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这是六凡。轮回梦醒,便不再有分段生死,而是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

〔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所以,我们的修行有两大阶段:一、断尽烦恼,于是轮回梦醒,了分段生死,出六道轮回;二、断尽无明,于是无明梦醒,了变易生死,圆证佛果。

今生当务之急,是轮回梦醒。《大念住经》云:“修成了只有觉知和观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嗔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这就是轮回梦醒。

 

问:怎样能够轮回梦醒?

答:要轮回梦醒,须通过修行来成就。通途法门是断尽烦恼,临终之时做得主,便可以了生死、出轮回。黄檗祖师云:“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传心法要》)但是,要断尽烦恼,其难度极大,千万人中难有一人成就。如果是修净土法门,则仅须临终十念相续(详见《往生的条件》),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而从轮回梦中醒来。

 

问:上面说“一切法皆是幻象”,难道阿赖耶识也是幻象吗?

答:是的,阿赖耶识是幻象。因为这个问题历来颇有争议,故略加引证:

《说无垢称经·卷第六》中,讲到“无阿赖耶”,佛言:“虽乐观察无阿赖耶,而不弃舍清白法藏;虽观诸法毕竟无生,而常荷负利众生事。”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六》中,也讲到“无阿赖耶”,妙吉祥(文殊师利菩萨)言:“诸有情咸可安立于佛妙法觉慧无动,知法性空,无名无相、无依无住、无取无执、无碍无著犹如虚空,无阿赖耶、无尼延底,无上寂静、最极寂静,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成无坏、非有非无。由此于中成甚深忍,常不远离诸佛妙法。”

〔尼延底〕贪之异名,言其穷极无厌。

以上经文都是说阿赖耶识非真实,是幻象。

天亲菩萨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将一切法归纳为五大类: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阿赖耶识是属于一切法中的心法类。佛言:“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佛言:“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既然一切法如幻无实,那么阿赖耶识是一切法中之一法,当然如幻无实。

 

问:为何《大般涅槃经》中,佛言:“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

答:这里的“真我”,是相对于五蕴身心这个假我而言。在“付嘱品第十”中,六祖云:“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而“无生无灭”的意思是本来就没有,正如六祖在“护法品第九”中解释“无生无灭”时说:“本自无生,今亦不灭。”《佛藏经》中,佛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这说明本性(即如来藏、佛性)亦是幻象。

 

问:如此说来,难道法身也是幻?

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大乘入楞伽经》云:“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

 

问:那么,谁受缚?谁造业?谁轮回?谁解脱?解脱至何处?

答:自性受缚,自性造业,自性轮回,自性解脱。解脱有两个阶段,若了分段生死,则离轮回而出三界;若了变易生死,则圆证佛果。至于解脱至何处,按照解脱的层次有四土可居: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这四土皆是无明梦中事,高层次自性可去低层次之土,而低层次自性则不能去高层次之土。成佛之后,既可以留在无明梦中觉悟地度化众生;也可以入灭,于是那个做梦者便不再做无明梦了。(关于自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问: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既然是佛,为什么会起无明,沦为众生呢?

答:一切众生原本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说“本来成佛”,但是尚有根本无明处于潜伏的状态。一旦它起现行(一念不觉)而入无明梦,便沦为众生。其过程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问:如果说无明是本来就有,既然有无明,怎么可以说是成佛呢?

答:本初佛虽然有根本无明,但是根本无明是处于潜伏状态,故仍具如来智慧德相。既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当然是佛。

 

问:一切众生本已成佛,后来起无明入无明梦而沦为众生;那么现在我们修行,成佛之后,甚么时候又会再起无明而入无明梦沦为众生呢?

答:我们现在修行成佛,就是要根除根本无明。所以,根除了根本无明而成佛,就不会再起无明入无明梦而沦为众生。这就像一个人未患天花时,他是健康人,患了天花便沦为病人,他痊愈之后又是健康人,而且具有终生免疫力,永远不会再患天花。对此,《圆觉经》中,佛开示道:“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如来圆觉,亦复如是。”(译文:善男子!如熔炼金矿,金不是因为熔炼才有;既然已经熔炼成为纯金,就不会再重新为金矿。......如来之圆满觉悟,也是这样(不会逆转)。)

〔根本无明〕从无始之际,一念不觉而入无明梦,长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诸惑烦恼,是为根本无明,又名无始无明。《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如风飘火猛焰可制,如海涛波亦可息之,唯有妄心甚难调伏。何以故?无始无明迷心性故。”

 

问:“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是什么意思?

答:“心生则种种法生”,是说心生而入无明梦;“心灭则种种法灭”,心灭而无明梦醒。《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对于宇宙万有,佛言:“如梦中色(如梦中的森罗万象)唯想妄见(心起念即入无明梦而见),寤(梦醒)即非有。无明梦中见男女等种种之色(在无明梦中,看见男女以及种种事物),成于正觉(真正的觉悟,微细念灭成佛)即无所见。”《圆觉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云:“一切诸法,体性空虚,无常灭坏。譬如有人,于夜梦中见好园圃,山河人众茂林清泉,堂舍楼阁皆可爱乐,及其睡觉(睡醒)一无所见。”(《大乘密严经》 )

《大乘起信论》云: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译文:是故三界是幻象(虚伪),唯是心想所作(入无明梦而六尘境界现),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无明梦醒则无六尘境界)。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是分别之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的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梦心)而得以存在。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只是心在作无明梦,由于心生(入无明梦)则种种法生(种种境界现),心灭(无明梦醒)则种种法灭(种种境界灭)的缘故。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三界是无明梦中事,梦醒则无六尘境界。

关于“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占察善恶业报经》云: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心外之事物)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念起入无明梦),无实外事(这些境界是幻象,因为都是无明梦中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这都是因妄想而入无明梦,于是有所见、有所作;若无妄想——微细念灭,则无明梦醒而无所见,亦无所作)。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粗念或细念或微细念,念念相续),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相续不断),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

〔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心生故种种法生”,是说心生(最初动念)而入无明梦,故有种种法出现;“心灭故种种法灭”,心灭(微细念灭)而无明梦醒,则梦中所见之种种法灭。所以,这里的“心生”是指最初动念,“心灭”是指微细念灭。

〔最初动念〕这是根本无明,亦名无始无明。由此一念起动,而入无明梦,长夜迷昧,不了真理,而起惑造业,于是遭受业报而流转生死。〔微细念〕识心之微细生灭迁流,为阿赖耶识之相。《大乘起信论》云:“如菩萨地尽(修满十地),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问:既然诸法皆幻,身心也是幻象,修行也是幻象,那么为什么还要修行?谁来修行?

答:虽然是在无明梦中,诸法皆幻,但是你的实际感受却是非常真切,生老病死、忧愁烦恼、天灾人祸等等,对你来说一点也不虚幻,这就如同你在夜梦中丝毫未醒时的情形。所以,修行的目的是要从无明梦中醒来(成佛),彻底脱离这些生生世世的苦难,并且去救度一切遭受这些苦难的众生。修行是自性在修,这是以幻修幻,幻尽梦醒。这一道理在《圆觉经》中佛有精辟的开示,详见《圆觉经精解》中“如幻三昧”一章。

 

既然是以幻修幻,而且是要幻尽梦醒,就不能够离开无明梦中的事相来修,同时也不能够迷于事相而妄执为实。在修行中,常有两种偏差:一、偏无,否定事相,而落于断灭;二、执有,迷事相为实,而被所转。正确的是既不偏无、又不执有的中道,既要认真地修六度万行,同时又要离相。所以在经论中,常常同时从诸法实相和无明梦中事相(六尘境界)这两个角度来阐述。如果没有把握住这一点,便常常疑虑丛生:为什么一会儿说无,一会儿又说有?究竟是无还是有?实际上,“无”是就体性(本质)而言,这是诸法实相,所谓“湛然无生,诸法一相”;“有”是就无明梦中事相(六尘境界)而言,所谓“森罗万象,生灭俨然”。

〔中道〕不偏于无,也不偏于有,非无非有,亦无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

一个事物具有体、相、用三个方面。体是本质,也称为性、体性,事物的体是毕竟空、无所有,这是诸法之共通实相,常常用“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常在”这样的语句来描述。“真如平等”,是说一切法之体性(真如)彼此平等,同是毕竟空、无所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常在”,这是对毕竟空、无所有的描绘。相是事物在无明梦中的相状,用是事物在无明梦中的功用。

〔真如〕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常在〕“无生无灭”,诸法毕竟空、无所有,既然从来就不曾有过,当然无生,亦无灭;“不增不减”,诸法毕竟空、无所有,当然说不上增或减;“毕竟常在”,“常在”是形容没有生灭变迁,诸法毕竟空、无所有,自然是毕竟常在。

大乘人既要知相用,又要明体性,要摄相归性(摄事相归于体性),离相无住,不为境转。

 

关于离相无住之义理,佛在《金刚经》中讲得很透彻,例如: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说菩萨必须离四相。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是说布施要离相。因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以布施为首,这里是以布施来代表六度。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说:在菩提道上,从一开始,发心时,就要离相。

当须菩提发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道:“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所以,“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答案是:离相无住度众生。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说不住尘境生心,生心亦不住尘境。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离四相而修任何善法,皆证佛果。

(这段经文是说,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关键是无四相,而不在于所修的是什么样的善法。无四相所修之善法,即是无为法。世尊在这里为我们开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普遍原则,由此亦知离四相是何等的关键!何等的重要!)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这些章句的注释,详见《金刚经精解》

 

问: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

答: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如梦中事。

 

问:什么是二谛?

答:二谛就是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宇宙万有(无明梦中事);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诸法实相。一切法,二谛所摄。俗谛(宇宙万有)是相,真谛(诸法实相)是体。

 

问:什么是有为法和无万法?

答:有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有为法”;无因缘造作之法,即叫做“无为法”。

 

问:许多经论中都讲诸法无自性,为什么《楞伽经》中说“譬如牛无马性,马无牛性,非无自性”

答:自性一词有三种含义:一、事物的体性(实质),即诸法之实相;二、众生内在之灵能(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三、事物的属性。

〔属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事物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

语言文字中的多义词满足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以有限的词汇来反映无限的客观事物,但也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阅读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这一多义词在此处的含义。

你所问的这一段经文出自《大乘入楞伽经》:“大慧!如我所说诸法无我,以诸法中无有我性故说无我,非是无有诸法自性;如来句义,应知亦然。大慧!譬如牛无马性,马无牛性,非无自性。”其意思是:大慧!如我所说诸法无我,是因为诸法中没有我之体性故说诸法无我(即诸法是幻象),而不是说诸法没有各自的属性;诸佛如来所说之句义,应知也是如此。大慧!譬如牛无马之属性,马无牛之属性,诸法并非没有各自的属性。

在上面这段经文中自性的含义是:事物的属性。

在这段经文中,“诸法无我”是就诸法实相而言,是说诸法是幻象。而这里的“诸法非无自性(诸法不是没有各自的属性)”,是就无明梦中森罗万象各自的属性而言。这段经文的中心思想是:从根本上来说,诸法并不存在(“诸法无我”);但就无明梦中的形相世界而言,他们又有各自的属性(“诸法非无自性”)。前者是就诸法之体而言,后者是就诸法之相而言。

诸法无我”,在经论中也常常表述为“诸法无自性(诸法没有自己的体性)”,意思是说:一切法没有实体,皆是幻象,如梦中事。例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由此因缘,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若取有、若取非有、若取亦有亦非有、若取非有非非有、若取不取,非行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者何?以(因为)一切法都无自性,不可取故。”这里自性的含义是:事物的体性(实质),即诸法之实相。

《六祖坛经》云:“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这里自性的含义是:众生内在之灵能。

七、虚拟世界喻

无明梦可形象地譬喻成是个虚拟世界,自性即是玩家在虚拟世界中的替身Avatar)。玩家(Player)”,即是马祖所说的那个“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五灯会元》记载: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师(马祖)曰:‘为止小儿啼(这是对初心学人的方便说)。’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他)不是物。’”〔为止小儿啼〕喻方便说(非究竟说)。小儿哭时,大人将杨树黄叶给他,说:这是金片,可拿去买糖。小儿拿着就不哭了。《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曰: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

《五灯会元》又云:伊阙伏牛山自在禅师,吴兴李氏子。初依国一禅师,受具后参马祖,发明心地(开悟)。祖令送书与忠国师(慧忠国师)。国师曰:‘马大师以何法示徒?’曰:‘即心即佛。’国师曰:‘是甚么语话(大不以为然)!’良久(过了许久)又问曰:‘此外更有何言教?’师曰:‘非心非佛。或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曰:犹较些子(这还差不多)。”

在以上公案中,讲了悟道的三个层次:“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里所说的心,是指自性。“即心即佛”是说,佛不是别的甚么,圆满觉悟的自性即是佛。“非心非佛”是说,心(自性)和佛都是幻象,是无明梦中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那个“玩家”,而不是“替身”;是指那个“梦者”,而不是“梦中人”。

 

为了帮助理解无明梦,以下面一则假说来作譬喻。请注意,这仅只是一个譬喻,以事喻理。

〔假说〕人们在探索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为根据,用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一个譬喻〕在经论中,常用譬喻来生动鲜明地说明道理。例如,乾闼婆城喻:日初出时,得见城门、楼橹(无顶盖的高台)、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而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无智之人见我及诸法,淫嗔心起,四方狂走,求乐自满,颠倒懊恼。若以智慧了知无我无实法者,则颠倒愿息。

 

关于宇宙是个虚拟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有这样一种说法:

X,住有数不尽的超智体。为了娱乐,他们设计了一个虚拟世界。无论哪一位想要去玩,都可以在终端将自己的心神投射进去,操控其替身Avatar)去游玩,并感受这一切。玩够了,息灭掉微细念,把心神收回来,关机走人,因为这毕竟是虚拟的世界。

这个虚拟世界,有着极其复杂的程序。其程序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游戏规则):

一、心灵制导原则。替身心动起念,这个虚拟世界的系统就对他启动(即通常所说的“入无明梦”);要是其心寂然无念(连微细念都没有),这个虚拟世界系统就自动对他关闭(即通常所说的“无明梦醒”)。所谓:“万法唯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入无明梦〕正如替身始终是在虚拟世界中一样,自性也始终是在无明梦中,无论是觉(无念的如来藏状态)或是迷(有念的识藏状态)。但由于自性觉(如来藏状态)时,对于无明梦境没有见闻觉知;而自性迷(识藏状态)时,对于无明梦境才有见闻觉知。故把自性由觉转迷而对于无明梦境有见闻觉知,形象地说成是“入无明梦”;把自性由迷转觉而对于无明梦境不再有见闻觉知,形象地说是“无明梦醒”。例如,《大乘密严经》云:“如梦中色(如梦中的森罗万象)唯想妄见(心起念即入无明梦而见),寤(梦醒)即非有。无明梦中见男女等种种之色(在无明梦中,看见男女以及种种事物),成于正觉(真正的觉悟,微细念灭成佛)即无所见。”〔无念的如来藏状态〕这里所说的“无念”,是粗念、细念和微细念皆无。

二、替身互动原则。各个玩家的替身,可与环境互动,也可以彼此之间互动,共同参与这个无限创造的游戏。

三、动态修订原则。系统根据替身在虚拟世界中身口意之所作,不断动态地修改订正其命运数据,以此决定其未来。如果思善行善,命运就向好的方向转化;反之,如果思恶行恶,命运就向坏的方向转化。命运始终是自作自受,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法则,因果报应通三世。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因果报应通三世〕报应有三种: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是今生作善作恶,今生就得到善报恶报。生报是下一生受报应。后报是在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以后,终受报应。佛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问:古德常说:“造命者天,立命者我。”这是什么意思?

答:“造命者天,立命者我”,意思是说:描绘命运蓝图的是我自己,上天不过是按图施工而已。

 

这的确设计得极其巧妙,是非常好玩的游戏。无尽的时空,“人机互动”,“人人互动”,自动演进,变化无穷。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情景下,尽情地玩乐。

但是,久而久之,麻烦就出现了。有的超智体将心神投射进去玩久了,不仅上瘾,不愿出来,而且不知不觉就把这个虚拟世界当真了,在里面的一生一世、一生一世地不断玩下去。到后来,愈迷愈深,心念愈来愈烦乱,智慧愈来愈减少,所想所为愈来愈邪恶。竟然忘记了自己的本来,把替身当成自己,把境缘当成真实。忘掉这是虚拟世界,以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也忘掉了支配命运的因果报应法则,贪嗔痴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他们不知道还可以从虚拟世界中出来,更不知道如何出来了。

特别糟糕的是,在虚拟世界中,乐趣享受愈来愈少,而苦难折磨却愈来愈多。在迷得都不晓得这是在演戏、在做游戏时,光是老、病、死,就是难以承受的痛苦,一点也不好玩了!当初设计这个虚拟世界时,只求情节变化愈复杂、愈不可料,就愈好、愈有趣。殊不知如此不断地演变下来,竟然会发展到这样失控的地步。这可是始料未及,他们太过于相信自己在幻境中能够随处做主的智慧了。现在也没有办法修改程序或者关闭系统了,因为还有无数的“生命”在里面!

清醒者虽然着急,为了救度入迷者出来,也只能够将自己的心神投射进去,以同种之身,劝说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就像吸毒的瘾君子,亲人无论怎样着急,也不能够替代,戒毒还是必须瘾君子自己下决心、自己克服重重困难来戒掉。)然而,有的信,有的不信。或者这一生信,下一生又不信了。即便有的开始觉悟,发起真信,不再退转,但这是一条极其漫长的归家之路。没办法像电影《绿野仙踪》里的桃乐茜,只须知道:先并着脚,随后转动鞋跟,互相碰撞三次,就能够从幻境中出来。所以,怎么样迷进去的,还得怎么样返回来:先须息灭粗念,然后息灭细念,最后息灭微细念,完全证悟到这是虚拟世界,于是收回心神。

 

 

参考阅读:

佛藏经选注

心、自性、如来藏

诸法实相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