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往生的条件

湛然

 

往生的条件:临终十念相续

这一往生条件,

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

以及证道的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所开示的,

圣言量

 

念佛人首先一定要弄清楚:

往生的条件是什么?

否则南辕北辙,

误了自己的往生大事。

 

往生的条件,

这是净宗的核心

它决定了教授师怎样来指导,

学人怎样来修行,

以确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圣言量〕这是圣人所说,正确无误,定可信受。例如,佛菩萨在经论中的言教,是圣言量。又例如,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永明大师、以及证道的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是圣人,他们的言教是圣言量。

 

问:我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管再苦再累,都精进不息。但是我必须弄清楚,往生的条件是什么,这样才知道怎样去用功。请明确告地诉我:往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往生的条件是:临终十念相续。也就是说,只要临命终时念佛之念十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往生的条件也可以表述成: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相续〕念佛之念相连接,不被妄念间断。〔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印光大师云:“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印光法师文钞·饬终津梁跋》)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开示道:“但能念念相续,其伏断修证,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矣。......一句佛号,不杂异缘不杂妄念十念功成(临终十念相续成就),顿超多劫顿超多劫之生死和苦修。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非狂即痴。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详见《念佛论(彻悟大师语录注释)》

(译文:只要能够念念相续,其伏烦恼、断烦恼、修行、证果,就会有不可思议之功效。......一句佛号,不杂妄念,临终十念相续成就,顿超多劫之生死和苦修。要是连这个都还不相信,真是痴如木石。舍去这样念佛而修别的什么,不是颠狂即是愚痴。对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为了确保往生,平时除了要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还要修福积德,以避免临终之时魔障现前。

关于怎样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详见《净宗参究念佛》

 

问:说“往生的条件是临终十念相续”,依据是什么?

答:常言道:“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是得道证果的人,他们就是往生路上的过来人。对于往生的条件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都开示道:临终十念,相续即生。(详见《昙鸾大师净土教法》《道绰大师净土教法》

对于弥陀本愿(第十八愿)的含义,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开示道: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在这里,道绰大师对于弥陀本愿(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含义,做了精准的诠释: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所以,弥陀本愿(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是临终的十念而且是相续的十念(详见《第十八愿》一文)

〔相续〕不为妄念间断。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云:“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不夹杂其它念头)。”昙鸾大师又云:无他心间杂(没有其它念头夹杂),心心相次(相继),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略论安乐净土义》)

关于“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昙鸾大师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开示道:“问曰:下辈生中,云:‘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云何名为十念相续?答曰:譬如有人,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刃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拼命逃跑),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纳,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一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就像那人不杂他念的思考:怎样渡河?),迳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注释详见《昙鸾大师净土开示》

所以,往生的条件是:临终十念相续。也就是说: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而且,对于怎样能够往生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中“相续即生”一节。)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的话,往生的条件当然是他说了算!这就是依据。

善导大师(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

 

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必须策励自己、约束自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昼夜莫废〕昼夜念佛都要念念相续地念。(详见《昼夜莫废》一文)

 

这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在《净业专杂二修》中之开示,专讲怎样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厉心克己,昼夜莫废,——这是 真信切愿的具体体现。

对这一段开示,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极为赞叹,赞曰: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又开示道:“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印光法师文钞·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的话。怎样能够往生,当然是以他的话为凭据!念佛人务必铭刻在心,信而更信,凭而尤凭。

 

关于临终十念 ,相续即生”,善导大师开示道: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四帖疏》)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往生礼赞》)

这里所说的“下至十念”、“下至十声”,结合善导大师上面开示的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来看,明显地知道,这是“上尽一形(一生)念念相续,下至临终十念相续”的省略说法,因为善导大师已经清楚地说过:“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正是为了使念念相续积习成性,以确保临终十念相续若是临终没有念佛,或者临终是散心念佛,则不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所以,“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意思就是: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十念、十声〕念十句佛号。〔念念相续积习成性〕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念念相续成为本能。

所以,往生的条件是:临终十念相续。

 

【按:善导大师所开示的“下至十念(十声)”,本来毫无疑义的是临终相续十念,因为这是临终正念。然而近年来,由于本愿法门的侵袭,是非混淆,出现了另外两种解释:一、“下至十念(十声)”是至少散心念过十句佛号的意思,也就是说,只要平时散心念过十句佛号,就一定往生,这是称名必生的理论依据;二、“下至十念(十声)”是临终散心念佛的十念(十声)的意思,这是散心念佛亦必往生的理论依据。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只是平时念过十句佛号而临终没有念佛,或者临终虽然念佛却是散心念佛,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所以“下至十念(十声)”“下至临终十念相续”的省略说法。因此,道绰大师明确地开示道: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安乐集》

而且,善导大师非常强调一心,开示道:一心才是正行。现在竟然有人公开鼓吹:“善导大师主张称名必生(只要平时散心念过一句佛号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主张散心念佛”,岂不可笑!。善导大师开示道: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什么是正行呢)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观经四帖疏》,注释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中“一心持名”一节。)善导大师在这里明确开示道:一心念佛才是正行。所以善导大师所开示的“下至十念(十声)”,既不是“只要平时散心念过十句佛号,就一定往生”(称名必生的依据),也不是“临终散心念佛十声,就一定往生”(散心念佛的依据),而是临终相续念佛十声(不被妄念间断),就一定往生

称名必生〕慧净法师和净宗法师大肆鼓吹:称名必生,不用修行,不须持戒, 不须行善,不须摄心,不须自净其意,甚至终生作恶都无所谓,恶人正机,阿弥陀佛代替我们修行,承担我们的罪业。他俩追随的本愿法门祖师法然上人云:“若人造五逆,得闻六字名(得闻‘南无阿弥陀佛’),火车自然去(地狱的火车自然离去),莲台即来迎。”(详见《评法然上人之“念佛安心法语”》

这是说:即便造五逆罪的大恶人,只要临终听到佛号,便得往生,更何况还念过佛号。因此,你只要念过佛,哪怕是一句佛号,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任意作恶,即便造五逆罪,命终都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无量,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直至成佛。这简直是在教唆行恶

〔五逆〕五逆罪: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僧。这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散心念佛〕法然上人说:“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阿弥陀佛)殊胜之本愿。”(详见《法然上人曲解“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慧净法师和净宗法师也大肆鼓吹此谬论。

 

永明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永明大师开示道:“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念佛之念被妄念间断),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恐怕难以遇到能够令他生起临终正念的善知识),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回向临命终时),念念不亏(做到念念相续),即无虑矣。”(《万善同归集》)这段开示是说:要以念念相续之心,成就临终十念,也就是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这与善导大师的开示完全一致。

〔永明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所以永明大师的诞辰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就被作为阿弥陀佛圣诞。对于永明大师,印光大师赞曰:“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大慈大悲,开化众生。”(《印光法师文钞·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临终十念成就〕成就临终十念相续。〔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

所以,往生的条件是:临终十念相续。

 

问:善导大师开示说:“相续即生。”这是什么意思?

答:“相续即生”是说:临命终时,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里的“相续”,就是念佛之念,念念相继,中间不杂妄念(若杂有妄念,即非相续)。切不可将这里的“相续”二字,误解成口头上佛号相续(心中却杂有妄念)。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问:何以知道“相续即生”是说临命终时念佛之念相续即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是平日只要曾经念佛之念相续,临终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善导大师开示道:“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请注意:“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是“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而不是平日曾经念佛之念相续者。善导大师继续开示道:“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中“相续即生”一节。)所以,“相续即生”是说临命终时念念相续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厉心克己〕厉心,激励其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克己,约束自己不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厉心克己”四个字,是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的强大武器。〔昼夜莫废〕详见《昼夜莫废》一文。

问:何以知道“相续即生”的“相续”,是“念佛之念相续”,而不是“口头上佛号相续(心中却杂有妄念)”?

答:“相续即生”是出自善导大师之《净业专杂二修说》,其文曰:

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释迦牟尼佛)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正是由于持名念佛比观想念佛容易成就的缘故),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心不向外杂七杂八地攀缘,而得正念的缘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由杂缘乱动(由于心向外杂七杂八地攀缘)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唐·善导大师《净业专杂二修说》,其注释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

请注意善导大师在这段开示中所说的:“念念相续”、“得正念”、“失正念”、“系念不相续”、“心不相续”、“前念命终,后念即生”,这些都说明“相续即生”中的“相续”,是“念佛之念,念念相续”,而不是“口头上佛号相续(心中却杂有妄念)”。

印光大师对这一段开示极为赞叹,曰“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昙鸾大师云:无他心间杂(没有其它念头夹杂),心心相次(相继),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略论安乐净土义》)所以,相续是无他心间杂(没有其它念头间杂)。

道绰大师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安乐集》)所以,相续是心心相续,而不是口头上相续

对于“念念相续”,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开示道:“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念佛之念被妄念间断),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恐怕难以遇到能够令他生起临终正念的善知识),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回向临命终时),念念不亏(做到念念相续),即无虑矣。”(《万善同归集》)

永明大师在这段开示中,明确指出:“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即是“言行不称,信力轻微”、即是懈怠。所以,相续是心中念念相续,而不是口头上相续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开示道:“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牢牢铭记心中)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焉。”(《彻悟大师遗集》)这就是说:念佛之念没有被妄念间断、没有妄念夹杂,名为念念相续。所以,念念相续是没有妄念夹杂。

〔拳拳服膺(yīng)〕拳拳:紧握不舍,引伸为恳切;服膺:铭记心中。“拳拳服膺”,形容恳切地牢记不忘。

 

对于如何名为十念相续,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昙鸾大师开示道(详见《昙鸾大师净土开示》一文):

【譬如有人,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刃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纳,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一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

答:譬如有人,在旷野中,遇到怨家盗贼,拔刀冲过来,要将他杀死。此人拼命逃跑,看见一条大河,若是得渡此河,便可保全性命。那时他想的只是怎样渡河才好:‘我到了岸边,是穿着衣服泅渡?还是脱掉衣服泅渡?若是穿着衣服呢,恐怕游不过去;若是脱掉衣服呢,又怕没有时间。’他在这个时候,只有怎么样渡河的念头,更没有其它念头,只有这单单的一念:怎样渡河?就是这一念。如此不夹杂其它心念,名为十念相续。

【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迳(同‘径’)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修行人也是这样,一心念阿弥陀佛,如同那人一心念怎样渡河,径直十念:或念佛名字,或念佛相好,或念佛光明,或念佛神力,或念佛功德,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本愿。无其他心念间杂,心心相继,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相次〕相继。

 

问:临终十念相续与一心不乱是何关系?

答:一心不乱是指平日,这是临终十念相续最可靠的保证。所以前人很讲究单提一念,按照《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来修。由于往生的最低要求是:临终十念相续(详见《弥陀本愿》一文所以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和善导大师大发悲心,谆谆教导念佛人要将十念相续做到积习成性,以确保临终十念相续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详见《昙鸾大师净土开示》《道绰大师净修开示》《善导大师净土教法》)而且十念相续的功夫深了,就会做到百念相续,进而千念相续。更进而随时相续,便达到了一心不乱的境界。

〔积习成性〕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十念相续成为本能。(详见《临终十念,相续即生》一文)

 

问: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与信愿有何关系?

答:要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修炼过程,善导大师云:“念念相续,毕命为期(终生这样行持)。......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在这一过程中,要排除许多障碍和干扰,克服许多困难和诱惑,面对挫折和难关永不言败,用热情与毅力来迎接挑战,还要挨得苦。如果没有信作前导,愿作动力,是坚持不下去的。同时,能否这样坚持不懈地修炼,也是信愿的具体体现,以及对信愿的实地检验,从而知道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知道如何来加深信愿。并且随着十念相续积习成性的功夫愈来愈深入,信愿的程度也会愈来愈深入,愈来愈实在。所以信愿行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正如预知时至的修无师临走前说出的经验话:“能说不能行(只是在口头上说信说愿,却没有证信满愿的实际行动),不是真智慧。”(详见《往生范例》一文。)印光大师云“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极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居士书》)

当遭到挫折,难关现前时,是通过刻意的练习来突破,还是选择放弃,这就是对信愿的实地考验,也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佛言:“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佛说无量寿经》)

善导大师云:“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今天一过去),命亦随减(活在世上的日子也就随之减少一天),如少水鱼(犹如池水日渐枯竭之鱼),斯有何乐(这有什么快乐可言)?大众!当勤精进(应当勤奋精进地修行),如救头然如同救护自己的头那样,迫不可待。但念无常(时时刻刻想到念死亡的来临),甚勿放逸(千万不要放纵自己,去贪图闲适安乐,而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当勤精进,如救头然〕应当勤奋精进地修行,如同救护自己的头那样,迫不可待。(例如,当有东西向头上砸来,就必须立即挡住,或者躲开,一刻也不能够耽误。同样,当死亡袭来,解脱此身的修行必须勤奋精进,一刻也不能够耽误。)“然”用于词尾,表示状态,例如:显然,忽然,飘飘然。这一句是说:死亡迅速逼近,念佛应当精勤不懈,赶快地迫不及待地,抢在昏迷死亡之前,成就“十念相续,积习成性”。〔无常〕无有常住(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亦指死亡、勾魂之鬼。〔甚勿放逸〕千万不要放纵自己,去贪图闲适安乐,而浪费了宝贵的时光。佛言:“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佛说无量寿佛经》)

 

格言:在成功者的眼里,失败不只是暂时的挫折,还是一次机会,它说明你存在着某种欠缺和不足。找到它,补上这个缺口,你就增长了经验、能力和智慧,也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缺乏热情和毅力,刚遇到一点挫折,就打起了退堂鼓。世界上真正的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失去了热情和毅力而轻易放弃。

对念佛人而言,念佛的热情和毅力是来自真信切愿,也是真信切愿的具体体现。请问:那些懈怠懒惰耍滑头、畏难畏苦而鼓吹称名必生、散心念佛的人,能够是真信切愿吗?

 

问:既然信愿行密不可分,为何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答:持名念佛的人有三种:以佛号为话头的参禅者,念自性弥陀的理持者,和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事持者。以佛号为话头的参禅者,他们所求的是明心见性;念自性弥陀的理持者,他们所求的是证悟唯心净土。由于净土法门是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前两种人都不是修净土法门,只有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事持者才是修净土法门。

蕅益大师所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是针对以佛号为话头的参禅者和念自性弥陀的理持者而言。此则开示既是告诫这参禅者和理持者应当兼修净土法门以确保今生了生死,也是告诫修净业者必须知道,念佛当以往生净土为旨,而非明心见性或者证悟唯心净土为则,故云:“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以确保今生了生死〕因为“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这在净宗修学中已经完全是一心不乱的境界,只要具足信愿,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出轮回。但是对于参禅和理持来说,要了生死、出轮回,必须经过万念归一、一归于无、明心见性或证悟唯心净土,然后做保任功夫,直至见思烦恼断尽,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而“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不过是最初步的功夫——万念归一,离了生死、出轮回还远着呢。所以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和许多祖师大德,都一再劝告参禅者和理持者要兼修净土法门,免遭落空之祸。永明大师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四料简》)

〔也是告诫修净业者必须知道,念佛当以往生净土为旨,而非明心见性或者证悟唯心净土为则〕在蕅益大师的时代,禅宗和唯心净土盛行,常有净宗学人在禅净之间、理事之间摇摆,故蕅益大师特别叮咛。《印光法师文钞·念佛摄心偈》云:“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有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祖师如此极力道破,乃为一辈以持名压捺妄想不知求生者(以佛号为话头的参禅者和念自性弥陀的理持者即属此辈),吐肝吐胆,剖心沥血之诚实语,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然而,现今修净土法门是绝对的主流,只求明心见性或者证悟唯心净土的人,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形下,一些酸葡萄心理的人,竟然把蕅益大师所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曲解成是针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宗念佛人而言,这就大错而特错了。试问:若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宗念佛人能够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你还能说他无信愿吗?若无信愿作为前导,作为动力,作为激励,作为鞭策,作为监督,念佛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吗?

〔净宗念佛人〕念佛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才是净宗念佛人。〔酸葡萄〕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意思是说,自己得不到或者做不到的就说不好。典故出自《伊索寓言·狐狸与葡萄》。

 

问: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所以,只要有信愿,即得往生。

答:这是对蕅益大师这段开示的错误理解。为什么是错误的理解,详见《得生与否》一文。

 

问:善导大师云:“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所以,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亦必往生。是这样吗?

答:“上尽一形”是指“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下收十念”的十念,是指“临终相续的十念”。“下收十念”绝不是说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也必得往生。善导大师云: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中“相续即生”一节。)在这里,善导大师清清楚楚地开示道: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而本愿法门却明目张胆地将“下收十念”,曲解成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也必得往生。对于他们这些谬论的批判,详见《称名必生吗》一文。

对于怎样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讲得一清二楚:

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正由称名易故〕正是由于持名念佛比观想念佛容易成就的缘故。〔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念念相续〕佛号彼此之间不被妄念间断,但可以有时间间隔。〔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厉心克己〕厉心,激励其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克己,约束自己不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厉心克己”四个字,是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的强大武器。这里的“厉”同“励”,振奋。例如:“坚甲厉兵以备难。”(《韩非子·五蠹》)“克己”:约束自己。〔昼夜莫废〕昼夜都不要停止念念相续。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开示,我们一定要全面地准确地理解,依教奉行。若是断章取义,肆意歪曲,反其道而行之,其后果是:不仅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落得一个谤佛毁法的下场。

〔反其道而行之〕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本愿法门却大肆鼓吹:“称名必生”、“散心念佛也必得往生”。

 

问: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开示道:“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然“纵令一生造恶”,只要“临命终时,十念相续”就一定往生,是否就不须要断恶行善呢?

答:“纵令一生造恶,只要临命终时,十念相续,就一定往生”,这表明临终正念(十念相续)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临终十念相续是往生的唯一要求,只要临终十念相续,就能够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但是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平日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而断恶行善是非常重要的助缘。所以善导大师开示道:“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开示中的“厉心克己”,就是策励自己、约束自己。一个放纵自己行恶的人,是做不到“厉心克己”的,而且与不含杂念的一心念佛不相应。对此,慈云忏主开示道:“如此系心于佛,任运常自遮挡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也常自缓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所以不厉心克己的人,临终十念相续没有保证。虽然也有极为罕见的例外,“纵令一生造恶”,而做到了“临命终时,十念相续”,但自己决不可效仿,因为万个往生人中难有一个,这一道理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有许许多多的开示和论述。

例如,蕅益大师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洪名耶?”(《灵峰宗论·歙浦天马院普说》)藕益大师又云: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於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灵峰宗论·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

(译文:要做到临终十念,必须深植善根。现今若是逆、顺境缘一来,便不再有正念,更何况临终时能够保持正念?况且,现今青天白日,明明朗朗,尚且不能够对明师善友真实的劝诫教导信受奉行,而妄图在临终苦现时,仅只借助于善友提醒教导就能够做到信受奉行吗?)

 

问:读到道证法师《弄清楚往生的条件》一文,上面说:“最近有人很紧张、很沉重地告诉末学(道证法师自己的谦称),说台湾某大助念团的团长,临终的状况很不好,没有往生西方。另外,又有人很沮丧地说,某某师父,拜佛两百五十万拜,可是临终也不好,可能也是没往生西方。”怎么会这样呢?

答:这是他们二人没有把往生的条件弄清楚,平日没有按照往生的条件来修,所以临终没有做到十念相续即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随业受生,依旧六道轮回。此二人,一位是台湾某大助念团的团长,一位是拜佛两百五十万拜的出家师,不能说他们不努力,可惜没有用在点子上。要是平日就一直在“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上用功,结局何至于如此呢?这真是十分惨痛的教训!令人扼腕叹息不已。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念佛人当思之,再思之,再再思之!千万不要让悲剧再在自身上重演。

 

问:有一种说法:“虽是散心念佛,只要信愿具足,亦必往生。”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若有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这根本就是谬论!是把信愿与行割裂开来。

信愿行三者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彼此间的关系是: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以行满愿,以行证信。许许多多谬论的制造者,其共同点的特征,就是把信愿与行割裂开来。有的甚至鼓吹:只要有信愿即得往生!信即往生!

佛和祖师都一再教导要一心念佛,并且一再叮咛要如说修行(详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注》)。因此,信愿具足者,必定是如说修行,而一心念佛(详见《一心念佛,而不是散心念佛》)。散心念佛者,是由于畏难畏苦,于是违背佛和祖师的教导而行,这正是信不真愿不切的具体表现(详见下面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之开示)。所以,散心念佛者,即如永明大师所说的:“信力轻微。”因此,散心念佛者,信愿一定不真切。“散心念佛而又真信切愿”这种情形,根本就不存在,是伪命题,就如同不存在临阵畏缩的勇敢战士一样。既然这种情形都不存在,哪里谈得到往生不往生的事呢?所以,“虽是散心念佛,只要信愿具足,亦必往生”是谬论。

〔伪命题〕不真实的命题。〔命题〕表示判断的陈述句。

永明大师《万善同归集》中开示道:“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即散心念佛)恃其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

〔风火相逼,正念不成〕在肉体四大(地、水、火、风)分散相逼迫时,不能够成就临终正念,因而不得往生。

在这段开示中,永明大师明确指出:为什么会散心念佛(“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呢?这是因为“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所以,言行相符,信愿真切的人,一定是一心念佛。而散心念佛,正说明此人是“言行不称,信力轻微”。而且永明大师特别指出:散心念佛是懈怠之行,这样懈怠下去(“恃其懈怠”),临终之时“风火逼迫,正念不成”因此不得往生

〔言行不称〕言行不符:口头上说自己是真信切愿,而实际行动却是懈怠的(既不真又不切):“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

 

问:为什么要临终正念(临终十念相续)方得往生?阿弥陀佛五劫的思维,无量劫的修行,整个的大愿都是要救度每一个众生。有着这样的大悲心,难道在我们临终之时不施展威神愿力,予以接引吗?

答:每一个众生临终之时,阿弥陀佛都在接引。只不过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看不到而已,便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所以,必须要有临终正念,才看得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而随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对于这一道理,誉为江南古佛的中峰大师在《三时系念》中开示道:“然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毕竟)非从外得。”

〔唯是随心自现〕阿弥陀佛来接引(摄取)众生,唯是随心自现,这是感应道交的缘故,而非从外得。所以只有临终正念者能见佛来,而周围的其他人看不见。对于那些没有临终正念的临终众生,由于自心浊乱,没有正念(十念相续)之感,自然阿弥陀佛之接引也就不会在心中应现,所以也看不见佛来,而不是阿弥陀佛没有来接引。所以,得生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有无临终正念(临终十念相续)这就是为什么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都谆谆教导:要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详见《第十八愿》。这可是阿弥陀佛的教导啊!〔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

对于临终感应道交之原理,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开示道: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译文: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而静则月现(喻正念之净心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若是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而与佛相违背,则如水浊而动,佛月虽然不遗漏地照临(喻阿弥陀佛总是在接引每一个临终之众生),但是不能够昭彰影现啊(喻动浊之乱心不能够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却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

“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捨,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

译文:只有水清而静则月影现,水浊而动则月影不现。月固然是没有取捨地照临,之所以不现,这是由于水昏浊奔腾,无法呈现月影。(喻:只有那些临终正念的众生,才能够看到阿弥陀佛之接引,而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却看不到阿弥陀佛之接引。阿弥陀佛固然是没有取舍地接引每一个临终之众生,而那些没有临终正念的众生之所以看不到阿弥陀佛接引,是由于自心昏浊散乱,于是跟着自己的妄想,而随业受生去了。)

所以,对念佛人而言,临终一心正念,极其重要。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佛者,无非为熟此念佛一念以确保临终之时此念相续不断,感现阿弥陀佛之接引。因此,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都谆谆教导:要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这是圣言量!阿弥陀佛的话不听,还听谁的?

无非为熟此念佛一念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开示道:“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念佛论(彻悟大师开示录注释)·临终一念》

对于彻悟大师的法语,印光大师极为赞叹。印光大师云:“彻悟语录,洵(实在)为净宗最要开示。”(《梦东禅师遗集序》)

〔梦东禅师〕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彻悟大师不仅是净宗十二祖,而且是临济宗第三十六祖,故世称梦东禅师。

 

 

参考阅读:

第十八愿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念佛人的一分钟禅定

往生条件答客问

净宗参究念佛

昼夜莫废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忏悔歌

今生,将是我在娑婆世界里的最后一生

刻意苦练一万小时成天才

成功的钥匙-毅力(视频)

往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