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昙鸾大师净土教法

湛然 辑注

 

一心者,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

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相继),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临终十念相续,便得往生。

 

  净土教法
 

一、何谓一心

 

二、一心专念

 

三、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四、难行道与易行道

 

五、三辈九品

 

传记(白话)

 

传记(原文)

 

印光大师开示道:自从佛教东传至中国,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兴建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首创净宗。那对于净宗有伟大功绩而且成效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大师。昙鸾大师乃是神异不可测之人也。大师因事至南方朝见梁武帝,后来又回到北魏。梁武帝每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大师,教创天台,导归极乐。唐代则有道绰大师,继承昙鸾大师,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乎达二百遍。道绰大师门下英才辈出,有善导大师(净宗二祖),以至承远大师(净宗三祖)、法照大师(净宗四祖)、少康大师(净宗五祖)、大行大师,这样一来,净宗莲风炽盛于中外矣。

原文“粤(文言助词)自大教东流,(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净宗二祖),以至承远(净宗三祖)、法照(净宗四祖)、少康(净宗五祖)、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印光法师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著有《净土十疑论》,正如其序文所言:“赞辅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最为首冠。援引圣言,开决群惑。万年暗室,日至而顿有余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阿弥陀佛在因地名法藏比丘)后身,不能至于是也。”〔大行大师〕释大行,齐州人。入泰山修道,编草为衣,采果为食。修法华三昧,感得普贤菩萨现身。大行自叹道:“人命无常,必归磨灭,不知来世,何处受生?”因而入大藏经室,信手探取一经,而获得净土圣教。于是专心思念阿弥陀佛三七日(二十一天),半夜时,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见十方佛,犹如明镜中像。后来皇帝下诏请他入内宫,寝于御殿,赐号常精进菩萨,封开国公。一年后乃示微疾,右胁(狮子卧)而终。葬后开棺,见仪貌如生,异香芬郁。(见《宋高僧传》)

净土教法

昙鸾大师是证道之圣人,对净土修学做了一系列精辟的开示,这是圣言量,充分体现了净宗三印,乃是净宗学人修行之指南。现摘录注释如下:

〔圣言量〕这是圣人所说,正确无误,定可信受。例如,佛菩萨在经论中的言教,是圣言量。又例如,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永明大师、以及证道的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是圣人,他们的言教是圣言量。〔净宗三印〕一心念佛印、相续即生印和临终正念印。这三印是用来印证净宗修学中种种言论之正邪。符合者,即是正法;不符合者,则是谬论邪说,害你不得往生(详见《净宗三印》一文)

一、何谓一心

一心”,这是净宗经论和行持的基本概念。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对于“一心”这一基本概念,明确开示道:一心者,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

天亲菩萨云:“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愿生安乐国(极乐世界)。”(《往生论》)

昙鸾大师阐释道:“‘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往生论注》)

〔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十二异名之一。

所以,“一心”,即是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

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和善导大师是一脉相承,既然昙鸾大师在《往生论》中已经明确阐释了“一心”的含义,所以他们在以后行文时,就没有必要再处处注明:一心是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这是后人在研读他们的论著时要特别留意的,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二、一心专念

问: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什么是一心专念?

答:一心专念”就是不杂妄念专注地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

天亲菩萨《往生论》云:“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译文:心常作愿,一心专念,临终便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因为如实修止(奢摩他)的缘故。)

奢摩他汉译“止”,止息一切杂念。

天亲菩萨的开示,证明“一心专念”就是不杂妄念专注地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注释道: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一心专念是天亲菩萨亲口开示的,是昙鸾大师所倡导的。

而且,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称一心专念是“正定之业”。“正定”,即正确的禅定。身心清净,而不散乱,叫做“正定”。“业”,身口意之造作。在《观经四帖疏》中,善导大师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念佛之念相续不断,不为妄念所取代),是名正定之业。”这也证明“一心专念”就是不杂妄念专注地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号。

三、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原文录自昙鸾大师《略论安乐净土义》)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金钥匙。能够成就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积习成性〕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十念相续成为本能。

 

【问曰:下辈生中,云:‘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云何名为十念相续?】

问:关于下辈往生,经上说:‘(临终)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什么是十念相续呢?

〔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临终十念相续,便得往生。古人行文,崇尚简洁,而且喜好四字一顿,令文句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念往生”之十念是临终十念,这在当时已是共识(而且也是千百年来佛教界之共识,只不过最近十几年来,被本愿法门的颠倒说法搞乱了),所以将“临终十念相续”略写成“十念相续”(而且联系后文来看,也明明白白的是在讲临终十念相续)。这种略写之修辞法,在古文中随处可见。除非是故意曲解,否则绝不至于将“十念相续,便得往生”解释成:平时有过十念相续,便得往生。

【答曰:譬如有人,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刃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纳(通“衲”),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 。一念何当渡河,即是(此)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

答:譬如有人,在旷野中,遇到恶贼,拔刀冲过来,要将他杀死。此人拼命逃跑,看见一条大河,若是渡得此河,便可保全性命。那时他想的只是怎样渡河才好:‘我到了岸边,是穿着衣服泅渡?还是脱掉衣服泅渡?若是穿着衣服呢,恐怕游不过去;若是脱掉衣服呢,又怕没有时间。’他在这个时候,只有怎么样渡河的念头,更没有其它念头 。只有‘怎样渡河’,这单单的一念。如此不夹杂其它心念,名为十念相续。

【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迳(同‘径’,经过)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修行人也是这样,一心念阿弥陀佛,如同那人一心专念怎样渡河,经过十念:或念佛名字,或念佛相好,或念佛光明,或念佛神力,或念佛功德,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本愿。无其他心念间杂,心心相继,到达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相次〕相继。

(以下之文,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亦加以引用,足见其至关重要。)

【一往言: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凡夫心犹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不暂停息。宜至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

一向都说:临终十念相续,便得往生。这看起来似乎不难。然而一切凡夫,心如野马,识过猿猴,驰骋于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何曾停息过?应当以至诚的信心,预先自己克除妄念,使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临终时善根才能够坚固。

〔识剧猿猴〕识比胡跳乱蹦的猿猴还要折腾得厉害。〔积习成性〕通过反复练习,使之成为本能。

【如佛告频婆娑罗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西倾,必倒随曲。’若便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前不在怀,念何可辨?】

如佛告频婆娑罗王:‘人们平常不断地累积善行,则临终时没有恶念,犹如树木倾倒时,必定会朝已经偏斜的方向倒去。’若是死亡之刀风一到,百苦逼煎,如果事先都没有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临终时光靠想要做到‘十念相续’,哪里就能够做得到呢?

〔刀风〕人临终时,备受死苦,四大分离。其中风解肢节如刀,名为“刀风”。《正法念经》云:“见命终时,刀风皆动,皮肉筋骨,脂髓精血,一切解截。”《五王经》云:“欲死时,刀风解形,无处不痛。”

【又宜同志五三共结言要,垂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也!】

所以,大家最好邀约几个志同道合者,事先约定好:临命终时,相继开晓,为临终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鼓励他坚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志愿,声声相继,以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譬如以蜡印印泥,印虽坏而文已成;故断气之时,便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时。一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进入了正定聚,那时,又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相次〕相继。〔蜡印印泥,印坏文成〕用蜡印印合胶泥做的泥模,加热烘干泥模时腊印融化,而印在泥模上的印文形成。泥模是用来铸造金属器皿的模子。这里“印坏文成”是譬喻我们用色身来修行,做到了临终十念相续,呼吸停止时,色身虽死(印坏),而往生大事便同时成就(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详见《印坏文成》〔正定聚〕三聚之一。〔三聚〕三聚就是三类众生。这三聚是: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

四、难行道与易行道

(原文录自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在《往生论注》中,昙鸾大师根据龙树菩萨的判教,将大乘教法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净土宗是易行道,其余各宗是难行道。对此,印光大师云:“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印光法师文钞·与徐福贤女士书》)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说:菩萨要证得不退位(阿毗跋致),有两条道路:一、难行道;二、易行道。

〔谨案〕引用论据﹑史实开端的常用语。〔十住毗婆沙论〕共十七卷。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十住论”,是《华严经·十地品》经文之之注释。〔毗婆沙〕汉译:广解。〔阿毗跋致〕汉译不退转,功德善根不再退失。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难行道者,是说于此五浊恶世,没有佛时,要证得不退位甚为困难。此难乃有多途,大致而言,有以下五条:一者、亲近外道,破乱菩萨法。二者、误修声闻乘,自利不利他,障碍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坏他人功德善根。四者、颠倒善果,破坏梵行。五者、只有自力,没有他力摄持。如上等事,触目皆是。譬如取道陆路,全靠步行,则艰难劳苦。

〔五浊〕一、劫浊,言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二、烦恼浊,指世人心中充满贪嗔痴等烦恼;三、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苦多乐少;四、见浊,指邪见流行,思想混乱;五、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五三〕约计数目之词,犹言三五。〔梵行〕清净的行为。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易行道者,是说只要以信佛为因缘,愿生净土。则乘佛愿力,便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由于佛力住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不退(阿毗跋致)。譬如取道水路,乘船而行,则轻松快乐。

〔正定之聚〕三聚之一。〔三聚〕就是三类众生: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

五、三辈九品

(原文录自昙鸾大师《略论安乐净土义》)

 

【问曰:“生安乐土者,凡有几品辈?有几因缘?”】

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共有几品几辈?有几个因缘?

【答曰:“《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观经》中,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为九品。今依傍《无量寿经》为赞,且据此经作三品论之。】

答:“《无量寿经》中,只有三辈:上、中、下;《观无量寿佛经》中,每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三得九,总共为九品。现今参照《无量寿经》作为导引,并且根据此经分作三个等级来论述。

【“上辈生者,有五因缘:一者、舍家离欲,而作沙门。二者、发无上菩提心。三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四者、修诸功德。五者、愿生安乐国。具此因缘,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便随佛,往生安乐,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上辈往生者,有五个因缘:一、舍家离欲,而作沙门。二、发无上菩提心。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四、修诸功德。五、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安乐国)。具足这五个因缘,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便随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七宝华(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沙门〕汉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菩提心〕求取正等正觉成佛之心。《大智度论》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正等正觉〕梵语三藐三菩提,汉译为“正等正觉”,即真正平等的觉悟。〔一向专念〕一直都是一心念佛,无诸异念。(详见《什么是一向专念》一文)

【“中辈生者,有七因缘:一者、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者、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饭食沙门。六者、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七者、以此回向愿生安乐。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安乐,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

中辈往生者,有七个因缘:一、发无上菩提心。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建造塔与佛像。五、饭食沙门。六、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七、以此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如同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住不退转,其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悬缯〕以丝绸彩幡悬挂于佛殿。“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下辈生者,有三因缘: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三者、以至诚心愿生安乐。临命终时,梦见无量寿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

下辈往生者,有三个因缘:一、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心。二、一向专意念佛,乃至临终相续十念念阿弥陀佛。三、以至诚心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梦见阿弥陀佛,亦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功德智慧次于中辈。

〔乃至十念〕乃至临终相续十念。昙鸾大师对于《无量寿经》中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有明确的诠释:这是临终相续的十念。在《往生论注》中,昙鸾大师开示道:“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相继),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其后的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也开示道:“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而且,对于第十八愿的含义,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明确地开示道:“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古人行文,崇尚简洁,所以在使用“乃至十念”时,即指“乃至临终相续十念”,不再重复说明。

【“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中:谓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安乐。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生安乐。生安乐国七宝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又有一种情况,虽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却不在三辈之中者。这是因为这些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不领悟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而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求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宫殿,宫殿方圆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衣服饮食皆自然而有。在五百年中,不能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这在西方极乐世界中称之为边地,也叫做胎生。

〔由旬〕印度计量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

【“边地者,言其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义同边地之难;或亦于安乐国土最在其边。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边言其难,胎言其闇(同“暗”)。此二名皆借此况彼耳,非是八难中边地,亦非胞胎中胎生。何以知之?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五百年后还得见闻三宝故,故知非八难中边地也。”】

所谓边地,是说往生在那些宫殿里的众生,五百年中不能够见闻三宝,这等同于边隅之地不得见闻三宝之障难;也是由于那些宫殿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所谓胎生,就譬如人在胎生之初,未长成人。边地,是言其障难,胎生,是言其暗昧。这两个名称,都是借喻而言,并非真是八难中之边地,亦非真是胞胎中之胎生。怎么知道呢?由于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化生的缘故,因此并非实际胎生;而且五百年后还得见闻三宝的缘故,所以知道这不是八难中之边地也。”

〔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边地是指北俱卢洲,那里的人民,富庶安乐,寿命千岁,但是见闻不到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

传记(白话)

(原文录自《净土圣贤录》)

 

昙鸾。山西雁门人,年少时游历五台山,见到种种神迹灵异之事,因而发起信心,剃度出家。读《大集经》时,由于经典的言词义理深奥微密,因此发心要为此经作注解。行文注解才过一半,就感得气疾,于是周遍各处去寻求医疗。后来感叹说:“人命危脆,旦夕无常。我听说长命的神仙,常常出现于世间。如果得到长命的神仙术之后,再来宏扬佛教,不也是很好吗?”因此前往江南的道家陶弘景隐居的处所,恳求神仙术,陶弘景授以《仙经》十卷,昙鸾便欢心喜悦地回去。

回程经过洛阳时,遇到三藏法师菩提留支,昙鸾问他:“佛法中也有长生不死之法,胜过这部《仙经》的吗?”菩提留支说:“此方东土哪里有什么长生不死之法,纵得长命,短暂的时间内不死,终究归于六道轮转,有什么可以珍贵的呢?真正能够长生不死的,唯有佛道中才有啊!”因此菩提留支以十六观经(《观无量寿佛经》)教授给昙鸾。并告诉他说:“学习此经,则不会再来三界投生,也不会再去六道轮转,盈虚盛衰,祸福成败,也都不会再来干扰伤害我们。而其寿命之长远,有如恒河沙劫无量无边,真是没有办法度量、譬喻,这就是我佛之大觉金仙长生妙法。”昙鸾听了以后心中大喜,因此把《仙经》火化,专修净土的观法,不但自己修行,而且教化众生,德风四布,影响流传,久远广大。

他曾经撰写称名礼拜求生净土的十二首偈颂,以接续龙树菩萨所作的偈颂,又著述《往生论注》两卷,流传于世。

魏朝君主非常尊重推崇他,因此赐号为‘神鸾’,并敕令迎请居住于山西并州大寺。晚年移往汾州玄中寺。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公元542年),有一天晚上,在室中见到一梵僧,告诉他说:“我就是龙树,早已往生居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由于你和我志向一致的缘故,特地前来和你相见。”昙鸾自知往生的时候已到,于是集合大众,教导警诫说道:“大家生生世世劳苦奔波,永远没有止尽的时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说完之后,命令弟子们高声念佛,自己则向西方顶礼而往生。

当时在寺院的人都看到幡华幢盖,从西方而来,天乐充满了整个虚空,过了很久之后才消失。这些感应的瑞相传闻到了朝廷,于是皇上诏令将昙鸾大师安葬于汾西(今山西平阳)的文谷,并在当地为他建立塔寺和纪念石碑。

传记(原文)

录自《净土圣贤录》

 

魏昙鸾昙鸾,雁门人。少游五台山,见神迹灵异,因发信心出家。读大集经,以基词义深密,因为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周行医疗。既而叹曰:‘人命危脆,旦夕无常。吾闻长年神仙,往往间出。得是法已,方崇佛教,不亦可乎?’

遂往江南陶隐居所,恳求仙术。隐居授以仙经十卷,欣然而还。至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鸾问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仙经者乎?’留支曰:‘引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卒归轮转,曷足贵乎?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观。自行化他,流布弥广。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又撰安乐集两卷,传于世。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敕住并州大寺。晚移汾州玄中寺。兴和四年,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唱佛,西向稽颡而终。在寺者俱见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乐盈空,良久乃已。事闻于朝,敕葬汾西文谷,建塔立碑。

 

 

参考阅读:

本愿法门是附佛外道

什么是本愿法门

法然上人捏造弘愿门

法然上人曲解《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法然上人的失足处

法然上人教法之实践

这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吗

慧净法师、净宗法师歪曲污蔑善导大师

不要提倡日本本愿法门

称名必生吗?

 

道绰大师净修开示

善导大师传(白话及原文)

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善导大师:相续即生

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注)

第十八愿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观经下品下生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