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道绰大师净土教法

湛然 辑注

 

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心心相续十念,便得往生。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

 

 

净土教法

 

一、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二、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三、一心念佛,消除业障

 

四、智者常摄心,临终意不散

 

五、圣道门与净土门

 

传记(白话)

 

传记(原文)

 

印光大师云:“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净宗二祖),以至承远(净宗三祖)、法照(净宗四祖)、少康(净宗五祖)、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印光法师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译文:唐代则有道绰大师,继承昙鸾大师,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几乎达二百遍。道绰大师门下英才辈出,有善导大师(净宗二祖),以至承远大师(净宗三祖)、法照大师(净宗四祖)、少康大师(净宗五祖)和大行大师,这样一来,净宗莲风炽盛于中外矣。

〔大行〕释大行,齐州人也。后入泰山,结草为衣,采木而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现身。行自叹曰:‘命且无常,必归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入藏内,信手探经,乃获西方圣教。遂专心思念阿弥陀佛三七日(三个七,二十一天)间,于半夜时,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见十方佛,犹如明鉴(明亮的镜子)中像。后,时诏行入内宫,寝于御殿,敕赐号常精进菩萨,受开国公。后一年乃示微疾,右胁(狮子卧)而终。葬后开棺,见仪貌如生,异香芬郁焉。(《宋高僧传》)

净土教法

道绰大师是善导大师的师父,教、禅、净俱通,是证道之圣人,对净土修学做了一系列精辟的开示,这是圣言量,充分体现了净宗三印,乃是净宗学人修行之指南。现摘录注释如下:

〔圣言量〕这是圣人所说,正确无误,定可信受。例如,佛菩萨在经论中的言教,是圣言量。又例如,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和永明大师、以及证道的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是圣人,他们的言教是圣言量。〔净宗三印〕一心念佛印、相续即生印和临终正念印。这三印是用来印证净宗修学中种种言论之正邪。符合者,即是正法;不符合者,则是谬论邪说,害你不得往生(详见《净宗三印》一文)

一、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对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的含义,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明确地开示道:“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说无量寿经》)

在这里,道绰大师对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的含义,做了精准的诠释:“临命终时,十念相续。”所以,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是临终的十念,而且是临终相续的十念。

对于临终十念相续即生,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又开示道: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

道绰大师在这里开示道: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心心相续十念,便得往生。也就是说: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刀风〕人临终时,四大分离,备受死苦。其中风解肢节如刀,名为“刀风”。《正法念经》云:“见命终时,刀风皆动,皮肉筋骨,脂髓精血,一切解截。”《五王经》云:“欲死时,刀风解形,无处不痛。”

二、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金钥匙。能够成就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开示道:

〔积习成性〕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十念相续成为本能。

 

【问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问: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有的人,闻此圣教,其表现是:全不在意。打算到临终的时候,才来成就十念相续。请问这种打算怎么样?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

答:这种打算是临渴掘井。临渴掘井与预办津梁是两码子事(此事不类)。为什么呢?经上说‘十念相续’,这看起来似乎不难(所以许多人自以为临终便能够做到)。然而一切凡夫,心如野马,识比猿猴还厉害,驰骋于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何曾停息过?各人须发信心,自己预先克除妄念,做到十念相续,并使之积习成性,临终时善根才能够坚固。

这一段开示,给存侥幸心理的念佛人敲响了警钟!(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血泪教训。)

通过苦练成就了“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与未曾苦练“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二者境界悬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识剧猿猴〕识比胡跳乱蹦的猿猴还要折腾得厉害。 〔克念〕克除妄念。〔积习成性〕通过反复练习,使之成为本能。

【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辨(办)?】

如佛告大王:‘人们平常不断地累积善行,则临终时没有恶念;犹如树木倾倒时,必定会朝已经偏斜的方向倒去。’若是死亡之刀风一到,百苦逼煎,要是事先都没有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临终时光靠想要做到‘十念相续’,哪里就能够做得到呢?

【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

所以,大家应该邀约三、五个志同道合者,事先约定好:临命终时,相继开晓,为临终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鼓励他坚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志愿,声声相继,使他成就临终十念相续。譬如以蜡印印合泥模,加热时蜡印虽然融化,而印在泥模上的花纹已经成就;故断气(印坏)之时,便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文成)之时。

〔相次〕相继。〔蜡印印泥,印坏文成〕用蜡印印合胶泥做的泥模,加热烘干泥模时腊印融化,而印在泥模上的印文形成。泥模是用来铸造金属器皿的模子。道绰大师在这里用“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是譬喻我们用色身来修行,做到了临终十念相续,呼吸停止时色身虽死(印坏),而往生大事便于此刻成就(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详见《印坏文成》

【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进入正定聚,那时,又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各位一定要思量到这巨大的利益,为什么不预先克除妄念,使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呢?

〔正定聚〕三聚之一。〔三聚〕三聚就是三类众生。这三聚是: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生。

〔何不预克念也〕为什么不预先克除妄念,使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呢?这就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所说:“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万善同归集》)〔临终十念成就〕成就临终十念相续。永明大师开示道:“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万善同归集》)〔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

三、一心念佛,消除业障

对于一心念佛消除业障,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开示道: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即便一贯作恶,但改悔后,常能系意专精地一心念佛,一切诸业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请注意:“纵使一形造恶”,这是悔改之前的情形;“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这是悔改之后的情形。因为,若不是真正悔改了,怎么能够做到系意专精常能念佛呢?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上尽一生念念相续,下至临终十念相续,皆无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即入正定聚,这与通途法门修道一万劫的功效相等啊!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联系上文来看,意思是:上尽一生念念相续,下至临终十念相续。古人行文,崇尚简洁,所以理解时,一定要将前文后文联系起来看,切莫望文生义,或者断章取义。

我们阅读经文和祖师大德的论著、开示,都是为了要求得真理。所以,要真实心中作,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切莫为了自己的私心私利,玩弄断章取义的把戏,例如将“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曲解成:“道绰大师说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下至十念’),临终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不皆往’)。所以,称名必生。”事实是:在“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的前面,道绰大师已经清楚地讲明:“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等等,因此将前文后文联系起来看,“下至十念”是临终相续的十念,而不是平时散心念佛的十念。而且在同一本书(《安乐集》)中,道绰大师开示道:“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哪里是说“只要平时散心念佛十声(‘下至十念’),临终就一定往生”呢?这样来断章取义,不仅误导他人,也害了自己。

四、智者常摄心,临终意不散

对于如何智慧地行持,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开示道:

【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

劝告一切的众生,一定要做到念佛之心(系念)常常现前。偈语说:‘青壮年精力充沛时,如果懈怠不精进,只贪心地经营各种事务,而不修行布施、持戒及禅定的话,等到临命终时,才来懊悔想要修善业就来不及了(这里的善业指上面所说的“施、戒、禅”——布施、持戒及禅定)。’

【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

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善于观察自己的心念,以断除五欲的妄想。这样精进勤修心念专一的人,临终时就没有懊悔,因为心意既已专一成性,临终就不会有错乱的念头。

〔五欲〕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故名五欲。《佛遗教经》中,佛言:“当制五根(眼耳鼻舌身),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智者由于平时精进勤奋地摄心,临终心念就不会散乱(于是成就临终正念而往生)。而平时不修习心念专一的人,临终心念必定散乱(于是不能够成就临终正念而六道轮回)。那时心念如果散乱的话,你想要它专一你也办不到,这就像平时用拉磨来训练马,战斗之时马只会绕圈子而不会向前直行。

〔如调马用硙〕犹如用拉磨来训练马。“硙 (wèi)”,石磨。

五、圣道门与净土门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将一切了生死的法门分判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净土门是自力兼佛力(详见《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这是易行道。其它法门称之为圣道门,全靠自力断尽见思惑而了生死,这是难行道。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学人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逢许多位佛在世,为什么至今仍在六道中生死轮回,出不了火宅?

〔火宅〕三界之中,众苦熬煎,身热心恼,犹如处于熊熊大火正在焚烧的住宅之中。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道绰大师回答道:依大乘圣教,这些众生全是由于没有证得二种胜法以了生死,所以出不了三界。哪二种呢?一是圣道,二是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圣道一门,如今末法时期难以证得。一是由于佛不在世已久,二是由于道理深奥,末法众生难于领悟,因此《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能够证得。’

〔圣道一种,今时难证〕圣道门全靠自力断尽见思惑,才能够了生死,这是难行道。〔断尽见思惑〕众生依圣道门修行,不须经过万念归一(这相当于净土门的一心不乱),一念不生,明心见性(断见惑),最后随缘保任以断思惑。断尽见思惑比较念佛一心不乱,二者难度有天渊之别。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当今末法时期,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因此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净土门了生死只须将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做到临终十念相续,便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了生死。这是易行道。

问:在《安乐集》中,道绰大师将圣道门譬喻为陆路步行,这是难行道;而将净土门譬喻为水路乘船,这是易行道。是否是说:念佛往生,如乘船而行,全仗佛力?

答:对于念佛往生,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明确开示道:临终十念相续即生(详见本文“临终十念,相续即生”一章)。又开示道:为了保证临终十念相续,必须在平日将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详见本文“十念相续,积习成性”一章)。这样,临终做到十念相续,则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感佛来接引。其中,成就临终十念相续是自力,阿弥陀佛来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佛力。所以,念佛往生是自力兼佛力(详见《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 。至于“念佛往生,如乘船而行”之譬喻,根据道绰大师“临终十念,相续即生”和“十念相续,积习成性”的开示,喻中之“乘船而行”,应当这样来理解:念念相续,船便前进;若不念佛,或者念佛而夹杂妄念,船便失去动力而停止。

〔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念念相续〕佛号彼此之间不被妄念间断,但可以有时间间隔。

念念相续,船便前进念念相续(不夹杂妄念地念佛),则未来的根身世界,密随其心,都在念念转变。这不是凡心肉眼所能知见的。待到报终命尽,阿弥陀佛及诸圣众,忽现在前,或现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才说是净业成就。然而净业之成,哪里是在此时此刻呢?〔根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组合而成之身。

道绰大师传(白话)

(原文见《净土圣贤录》)


 

道绰大师,俗姓卫,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年十四岁出家,专门学习教理经论,又师事慧瓒禅师学禅法。后来居住在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这个道场是昙鸾大师过去所建立的。道绰大师平日非常仰慕昙鸾大师净土法门的修行功业,于是专心一意澄心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坐的时候常常面向西方,六时之中依时礼敬阿弥陀佛,从不缺漏,并且每天念佛七万声为固定的功课。有其他的僧人,在禅定中曾亲见西方净土殊胜的瑞相,又见到道绰大师手持念珠,全身赤色鲜丽犹如七宝山之高大,其他还有种种的瑞相感应,没有办法全部地叙说。

道绰大师曾为大众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几乎有两百遍之多。凡是听讲的人,都各个持著念珠,称念佛号,念佛的音声好像潮汐海浪一样壮大。讲经完毕散席,念佛的音声便响彻山林和深谷。道绰大师平日激励劝发众生修行净土法门,讲说的义理通达透彻,如清泉流水般不断地涌现出来。常劝人们收摄思虑,停止攀缘,一心念佛。著有《安乐集》二卷,远则总摄龙树和天亲两位菩萨的思想,近则贯通慧远和昙鸾两位大师的文句。其言词义理切中心要,为当时的人士所推崇尊重。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有一日共修的时候,大众都看到昙鸾大师乘坐在七宝船上,并告诉道绰大师说:“由于你精进修行,你在极乐世界感得果报的宫殿楼阁已经完成了,只是你还有一些业缘未尽。”同时又见到化佛满虚空,种种妙好的天华从虚空中飘散下来,大众都满怀欣喜地抬头仰望,并绝口赞叹其不可思议。道绰大师自此以后因精进修行感得的色身体力愈来愈强健,容貌颜色也更加光彩焕发。无论出家在家闻风向往而来的信众日益增多,一直到了年纪八十多岁时才往生。

当时有一位名为释道抚的僧人,和道绰大师同一志向求生净土,两人每次相见,必定以同生净土为彼此互相的期许。道绰大师往生三日后,道抚听到消息,说道:“我常期望能够先行往生,不料今天反而在后。我再稍加用一点气力,就可以追随道绰而去了。”于是在佛像前,叩头顶礼祝祷发愿,然后退回座位就座而往生。

 

道绰大师传传(原文

(录自《净土圣贤录》)

 

·道绰、道抚

道绰,姓卫,并州汶水人。年十四,出家,习经论,又事瓒禅师学禅。后居汶水石壁谷玄中寺,昙鸾法师之所立也。绰慕鸾法师净土之业,于是潜心观想,坐常向西,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计。有僧定中睹西方灵相,见绰手持数珠,赩如七宝山。他诸瑞应,未可殚述。绰为众讲无量寿经,观经,几二百遍。听讲者,各捏珠,称佛号,若潮汐声。或时散席,响弥林谷。平时激劝净业,理致泉涌。劝人摄虑静缘,一心念佛。著净土论二卷,统该龙树天亲,迩及慧远昙鸾文句,词旨切要,当世重之。贞观二年,从咸见鸾法师坐七宝船上,谓绰曰,汝净土堂皇成,但余报未尽耳。又见化佛住空,天华下散,从皆忻仰叹异。绰自此报力愈强,容色盛发,道俗嚮风者日众。年八十余,卒。时有释道抚者,与绰同志,每相见,必指净土为期。绰亡三日,抚闻之曰,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后。吾加一息之功,可追而及矣。于佛像前,叩头祝愿,退就座而化。

 

 

参考阅读:

本愿法门是附佛外道

什么是本愿法门

法然上人捏造弘愿门

法然上人曲解《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法然上人的失足处

法然上人教法之实践

这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吗

慧净法师、净宗法师歪曲污蔑善导大师

不要提倡日本本愿法门

称名必生吗?

 

昙鸾大师净土教法

善导大师传(白话及原文)

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善导大师:相续即生

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注)

第十八愿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观经下品下生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