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相续即生

湛然

 

对于怎样念佛,以确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云:“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印光法师文钞·饬终津梁跋》)〔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念念相续〕佛号彼此之间不被妄念间断,但可以有时间间隔。〔毕命为期〕终生都这样行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因为临命终时,念佛之念相续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要终生这样来行持,令念佛之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样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积习成性〕就是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念佛之念相续成为本能。〔厉心克己〕厉心,激励其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克己,约束自己不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厉心克己”四个字,是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的强大武器。〔昼夜莫废〕详见《昼夜莫废》一文。

 

这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在《净业专杂二修》中之开示,专讲怎样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详见《善导大师三开示》

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对这一段开示极为赞叹,赞曰: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又开示道:“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印光法师文钞·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善导大师这段开示极其重要,这是往生的保证。其要点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厉心克己,昼夜莫废。——这是保证往生之念佛金诀,“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所以,念佛的要求是:念念相续,并将念念相续做到积习成性,以保证临终相续即生(详见《往生的条件》

〔积习成性〕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念念相续成为本能。

 

 

问:善导大师开示说:“相续即生。”这是什么意思?

答:“相续即生”是说: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里的“相续”,就是念佛之念,念念相继,中间不杂妄念(若杂有妄念,即非相续)。切不可将这里的“相续”二字,误解成口头上佛号相续(心中却杂有妄念)。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问:何以知道“相续即生”是说临命终时念佛之念相续即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是平日只要曾经念念相续,临终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答:善导大师开示道:“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请注意“毕命为期者”,而不是平日曾经念念相续者。善导大师继续开示道:“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所以,“相续即生”是说临命终时念佛之念相续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昼夜莫废〕详见《昼夜莫废》一文。

问:何以知道“相续即生”的“相续”,是“念佛之念相续”,而不是“口头上佛号相续(心中却杂有妄念)”?

答:“相续即生”是出自善导大师之《净业专杂二修说》,其文曰:

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释迦牟尼佛)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正是由于称名念佛比观想念佛容易的缘故),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心不向外杂七杂八地攀缘,而得正念的缘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由杂缘乱动(由于心向外杂七杂八地攀缘)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唐·善导大师《净业专杂二修说》,其注释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一文)

前念命终,后念即生由于念念相续,因此临终之最后一念必定是念佛之念,最后一念之后就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请注意善导大师在这段开示中所说的:“念念相续”、“得正念”、“失正念”、“系念不相续”、“心不相续”、“前念命终,后念即生”,这些都说明“相续即生”中的“相续”,是“念佛之念,念念相续”,而不是“口头上佛号相续(心中却杂有妄念)”。

印光大师对这一段开示极为赞叹,曰“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昙鸾大师云:无他心间杂(没有其它念头夹杂),心心相次(心心相继),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略论安乐净土义》)所以,相续是无他心间杂(没有其它念头间杂)。

〔相次〕相继。

道绰大师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安乐集》)所以,相续是心心相续,而不是口头上相续

对于“念念相续”,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开示道:“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念佛之念被妄念间断),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恐怕难以遇到能够令他生起临终正念的善知识),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回向临命终时),念念不亏(做到念念相续),即无虑矣。”(《万善同归集》)

永明大师在这段开示中,明确指出:“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即是“言行不称,信力轻微”、即是懈怠。所以,相续是心中念念相续,而不是口头上相续

〔临终十念成就〕成就临终十念相续。〔预办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预办津梁”就是预先做好准备。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开示道:“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牢牢铭记心中)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焉。”(《彻悟大师遗集》)这就是说:念佛之念没有被妄念间断、没有妄念夹杂,名为念念相续。所以,念念相续是没有妄念夹杂。

〔拳拳服膺(yīng)〕拳拳:紧握不舍,引伸为恳切;服膺:铭记心中。“拳拳服膺”,形容恳切地牢记不忘。

 

对于如何名为十念相续,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昙鸾大师开示道(详见《昙鸾大师净土开示》一文):

【譬如有人,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刃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纳,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一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

答:譬如有人,在旷野中,遇到怨家盗贼,拔刀冲过来,要将他杀死。此人拼命逃跑,看见一条大河,若是得渡此河,便可保全性命。那时他想的只是怎样渡河才好:‘我到了岸边,是穿着衣服泅渡?还是脱掉衣服泅渡?若是穿着衣服呢,恐怕游不过去;若是脱掉衣服呢,又怕没有时间。’他在这个时候,只有怎么样渡河的念头,更没有其它念头,只有这单单的一念:怎样渡河?就是这一念。如此不夹杂其它心念,名为十念相续。

【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迳(同‘径’)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修行人也是这样,一心念阿弥陀佛,如同那人一心念怎样渡河,径直十念:或念佛名字,或念佛相好,或念佛光明,或念佛神力,或念佛功德,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本愿。无其他心念间杂,心心相继,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问:通常我能够做到十念相续,然而在某些情境下,明明知道现在应当提起佛号,十念相续,但就是止不住妄想。该怎么办?

答:这里介绍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两句佛号为一组,每念一组记一次数。是用手指屈和伸来记数,从一记到五(12345),周而复始。前五组佛号记数是从拇指开始,手指屈;后五组佛号记数是从小指开始,手指伸。如此循环。此法很能摄心,平日就要练熟,好在急时用得上。妄想生起,这是业来缚心;以佛号取代之,这是以心转业。转业、消业就在此刻,风口浪尖上,最容易成就。(见《心能转业》

如果你用上述方法都还敌不住妄念,就按照《净宗参究念佛》来修持,一定能够敌住妄念,做到念念相续。要是勤奋坚持,还能够得一心不乱。

 

问:据说善导大师主张称名必生,甚至说善导大师主张“只要有信,命终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这样吗?

答:关于怎样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在上面开示中讲得一清二楚:“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告诫道:“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终生这样行持的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这是净宗的修行纲领!哪里是主张称名必生,甚至主张“只要有信,命终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而且,根据记载,善导大师一生书写《佛说阿弥陀经》十万多卷,这说明善导大师对《佛说阿弥陀经》非常尊崇,依教奉行。佛在此经中说道,信愿持名一心不乱,命终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怎么会违背佛训,而说“称名必生”,甚至“只要有信,命终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所以,“善导大师主张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主张只要有信,命终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这都是后人编造,强加于善导大师,而谎称这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其实,你只要把善导大师“相续即生”的开示和“正助二行”的开示,与那些所谓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一对照,就清楚地看到,他们打着“依止善导大师”的旗号,却是通过断章取义、曲解善导大师的原文,在针锋相对地反对善导大师。

 

问:既然他们并不真正信奉善导大师,为什么却要打着“依止善导大师”的旗号,说“信心一发,即得往生”、“称名必生”、“弘愿门”等等,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呢?

答:因为“信心一发,即得往生”、“称名必生”、“弘愿门”等等言论,如果人们知道是他们自己说的,由于这些言论明显地背离经义,就会嗤之以鼻,更没有人会相信。但是,如果通过断章取义、曲解善导大师的原文等手段,谎称这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进而说道:“善导大师既然是弥陀化身,他的思想,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所宣说的。”这样就可以欺骗信众,也没有人敢于评论、反对了。

 

问:什么是“正助二行”?

答:这是善导大师对净宗如何修行的开示,大师云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观经四帖疏》

译文:然而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之行而行,这就是正行。哪些是正行呢?一心专注地读诵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地思想、观察、忆念西方极乐世界二报庄严。若是礼佛,即一心专注地礼拜阿弥陀佛;若口称,即一心专注地称念阿弥陀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注地赞叹、供养;这才叫做正行。又,就此正行中,又有二种:一者、一心专注地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无论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念佛之念连绵不断——不为杂念所切断),就叫做正定之业,顺从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若是礼佛、赞叹、供养等,就叫做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之外,其余诸善都叫做杂行。若修此正助二行,心常亲近阿弥陀佛,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不夹杂妄念)也。

善导大师在这段开示中,非常强调一心,无论诵经、忆念、礼佛、持名,还是赞叹、供养,都要一心,因为这是正确修持的关键

一心者,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天亲菩萨《往生论》云: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阐释道: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所以,“一心”就是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

〔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十二异名之一。

智者大师云:“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不被其它念头间断)故名一心。”(《观音义疏》)一心,就是专一其心,别无二念,亦即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大师所说的“无诸异念(没有其它的念头)”也。永明大师云:“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译文: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切虔诚,无有杂念,如将处死、如关牢狱、如怨贼所追、如水火所逼,迫切地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众生,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此志诚,功不虚弃,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万善同归集》)

〔苦轮〕生死苦果如像车轮旋转,无有止息。〔无生〕不生不灭,也就是涅槃的道理。〔绍隆〕继承发扬。〔志诚〕诚笃专一。

 

问:为什么善导大师要书写十万多卷《佛说阿弥陀经》呢?

答:当时还没有印刷术,经卷都是手抄本,稀有可贵。善导大师为了让广大的念佛人都能够按照《佛说阿弥陀经》,如说修行——信愿持名一心不乱,所以抄来分送给念佛人。这也证明,善导大师不是主张“只要有信,命终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主张念佛人应当按照《佛说阿弥陀经》,如说修行:信愿持名一心不乱,命终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众弟子受其感化,而归心净土者不胜计数。善导大师的弟子中,有诵《佛说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纪述。

 

问:念佛人临终,阿弥陀佛自然会派船来接,何必要一心不乱?

答:念佛人临终有七艘船来接,一艘是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船,其余六艘分别是去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船。之所以念佛要一心不乱,就是临命终时能够正念分明,登上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船。所以,善导大师开示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若能做到“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则“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如果临命终时被妄想笼罩,就会在妄想中随着业力的牵引登上六道之中与自己业力相应的船。(这就是阿弥陀佛再来、净宗第六祖永明大师在《四料简》中所说的:“阴境忽现前,瞥尔(转眼)随他去。”)如果临终念佛,不妄想,不昏沉,则是愿力做主登上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船,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前念命终,后念即生”的情形。所以善导大师谆谆告诫道:“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这样就会:“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这也就是为什么善导大师要书写十万多卷《佛说阿弥陀经》分送给念佛人,要他们按照《佛说阿弥陀经》如说修行,以达到念佛一心不乱。这样就能够临命终时,不被妄想笼罩,而正念分明地登上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船。

 

问:信心一发,即得往生。哪里须要临终正念?

答:怎么不须要临终正念?善导大师开示道:“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善导大师在此《临终往生正念文》中,继续开示道:

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于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恳切真诚)。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着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耶?死生事大,须是自家着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

由此《临终往生正念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善导大师的净土修行指导思想:

一、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有临终正念,所以文题名曰“临终往生正念”。

二、为了能够确保临终正念,平日就要精进修持,做到念念相续,这是念佛人的头等大事。

所以,善导大师绝不是主张“念佛人只要有信,命终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主张:“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正是由于“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所以能够确保临终正念,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问: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何谓“正定之业”?

答:业为造作之义。正定,就是正确的禅定。身心清净,入无漏定,叫做“正定”。“无漏”就是无烦恼。“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就是整个心都专注在阿弥陀佛名号上,这才是一心专念。(若是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就不是一心专念,而是三心二意地念了。)“念念不舍”,即是念佛之念,念念相继,中间不杂妄念。(若是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就不是念念不舍,而是妄念一来,佛念便舍掉了,这样怎么可以说是正定呢?)

上面这段话,是出自善导大师论述净宗学人之正行(除此正行,其余皆是杂行)。善导大师开示道:“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在这段开示中,善导大师把净宗学人之正行和助行讲得一清二楚,而且特别强调要一心,而不是散心,怎么可以说善导大师主张“念佛人只要有信,命终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而且,善导大师本人身体力行,“勤笃精苦,昼夜礼诵,如救头然。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寒冰天气念佛,亦要念到汗湿衣襟才止息。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不仅如此,善导大师还谆谆告诫道:“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怎么可以说善导大师主张“念佛人只要有信,命终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问:《佛说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只要真信,称念十声佛名,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必要一心不乱?

答:经文中的“乃至十念”,若是指平日十念,则每个念佛人都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符合千百年来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实际情形吗?若是平日只须十念即得往生,世尊何必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讲“系念不乱”呢?又何必 反复叮咛要“如说修行”

所以,经文中的“乃至十念”,这是指临终十念,而且是相续的临终十念,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对此辨析甚明(详见《第十八愿》一文)。而且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论述道:临终十念者,必须深植善根,才能够临终正念现前。若是现今逆、顺境缘一来,便不再有正念,何况临终时能够保持正念?况且,现今青天白日,明明朗朗,尚不能对明师善友真实的劝诫教导信受奉行,而妄图在临终苦现时,仅只借助于善友提醒教导就能够做到信受奉行吗?更何况,当临终时,哪能就保证有真正的善友现前?即便有真正的善友现前,如果在开示时,其人又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这又是绝不可能的事!(原文是:“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於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

而且,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临终十念成就”之开示,也证明了《佛说无量寿经》中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是临终十念。永明大师开示道:“当行道(经行)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狴(bì)牢:牢狱),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念佛之念被妄念间断),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恐怕难以遇到能够令他生起临终正念的善知识),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回向临命终时),念念不亏(做到念念相续),即无虑矣。”(《万善同归集》)

由此可知,十念得生是临终最后十念,一念得生亦是临终最后一念,临终最后的决定,才是真正的决定。临终之际,犹如人到机场,平时说要到这里要到那里,而究竟会到哪里,全看他最后登上的是哪一架飞机。所以,临终最后能够专心一意地念十句佛号、一句佛号,是非常关键的。之所以平日念佛要一心不乱,就是要临终最后能够专心一意地念十句佛号、一句佛号。

关于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而往生的念佛状态,印光大师开示道:他虽然没有亲证一心不乱,但是临终之心除了念佛之念,毕竟了无异念。(印光大师开示原文:“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原注: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问:《佛说无量寿经》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只要真信,至心回向一次,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必要一心不乱?

答:“乃至一念至心回向”中,“一念”的意思是:一其念。所以,“一念至心回向”的意思是:专一其念(无有杂念)地至心回向。而不是“至心回向一次”。若是理解成:至心回向一次,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理解,讲得通吗?与往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吗?

 

总的来说,“只要真信,称念十声佛名,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真信,至心回向一次,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与念佛人中实际往生的情况相符合吗?《佛说无量寿经》云:“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你所说的“真信”,做到了“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吗?做到了佛在下文中的告诫吗?佛言:“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问:“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是什么意思?

答:经文中“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的意思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拒绝任何众生(其国不逆违),但是众生之所以不能够往生那里,是因为自己临命终时不能够保持正念而阴境现前,于是就随着业力去六道投生,自己丝毫不能做主(自然之所牵)。对此,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中开示道:临终颠倒者,都是由于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将四大分解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举止失措。应入地狱者,就将刀山剑树,看成美丽的园林。应堕畜生者,就将马腹驴胎,认作华丽的殿堂。即便作善者,应生人道或天道,入胎时也不免爱母憎父而作男身,或者爱父憎母而作女身。乃至小乘初果及初发心菩萨,犹有隔阴之迷,不能够正知地入胎出胎。这统统都是颠倒。由于临终的颠倒,于是就在三界中的七趣,随业而受生。(原文:“临终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将舍暖触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为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

〔七趣〕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罗。“趣”是趣向的意思。

 

参考阅读:

本愿法门是附佛外道

什么是本愿法门

法然上人捏造弘愿门

法然上人曲解《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法然上人的失足处

法然上人教法之实践

这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吗

慧净法师、净宗法师歪曲污蔑善导大师

不要提倡日本本愿法门

称名必生吗?

 

道绰大师传及净修开示

善导大师传(白话及原文)

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善导大师:相续即生

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注)

第十八愿

临终十念相续即生

观经下品下生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