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净宗参究念佛

湛然

 

 

佛号一举,妄念全消。

 

随时提醒自己:

一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寿命无量,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直至成佛。

修学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够克服呢?

 

不管身心有多疲惫,求生净土愿不退。

 

理论,要通得过实践的验证,才是真理。

 

对于怎样念佛,以确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云:“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印光法师文钞·饬终津梁跋》)〔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念念相续〕佛号彼此之间不被妄念间断,但可以有时间间隔。〔毕命为期〕终生都这样行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因为临命终时,念佛之念相续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要终生这样来行持,令念佛之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样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积习成性〕就是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念佛之念相续成为本能。〔厉心克己〕厉心,激励其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克己,约束自己不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厉心克己”四个字,是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的强大武器。〔昼夜莫废〕详见《昼夜莫废》一文。

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师开示道:“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印光法师文钞·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一、前行

二、念佛

三、伏惑

四、答疑

 

持名念佛有两种方式:蓦直念和参究念。

一、蓦直念

就是直接一句一句地蓦直念去。这对于心地清净的上根之人非常适合,因为他们蓦直念去即可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愈来愈清净,妄念愈来愈少,愈念愈得力,逐渐做到念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乃至一心不乱。其优点是简单、直接。

〔蓦(mò)直〕径直。

可惜这样心地清净的上根之人,随着信息爆炸、物欲横流、人心躁动,愈来愈少。而对于心思散乱的一般人,这样蓦直念去,摄不住心,念佛时妄念依旧不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妄念不见减少,反而养成口中念佛心打妄想、边念边妄想的习惯。这就是憨山大师呵斥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白费力)。”(详见《费闲歌注》)不少人念佛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连个百念相续(一百句佛号中没有妄念)都没有做到,更别说积习成性,能够用佛号伏住烦恼,以心转业。这样怎么能够保证临终十念相续而往生呢?你念佛已经有五、六年了,可以评估一番,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情形:是适合于蓦直念,还是适合于参究念

二、参究念

这是憨山大师和莲池大师特地为后一类人开辟的路子:如果蓦直念抵不住妄念,就采用参究念来摄心,抵住妄念。净宗称这种修法为“参究念佛”或“体究念佛”。采用参究念,对于真修之士而言,要达到一心不乱绝非高不可攀,而是人人可以成就,这是真实语。所以世尊在《阿弥陀经》中要求善男子、善女人做到念佛一心不乱。

〔真修〕方法正确,刻苦努力,昼夜莫废,持之以恒。(关于“昼夜莫废”,详见《昼夜莫废》一文)

而要做到十念相续(不夹杂妄念地念十句佛号)、百念相续(亦名百句不乱),根本不在话下。要是将十念相续,积习成性,做到临终十念相续,便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详见《往生的条件》)。

参究念一旦练成,无论是间歇念(佛号之间有一段无念时间),还是连续念(佛号句句相接)、大声念、小声念、金刚持(嘴唇动没有声音)、默念,你都能够做到一心念佛(不夹杂妄念地念佛)。功夫深了,就能够做到一心不乱,进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所以,参究念佛是万修(这里的“修”是真修)万人去的路子。对于上根之人,还能够证入念佛三昧,上品上生(详见印光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就连憨山大师和莲池大师这样的上根也是参究念,而且都证入了念佛三昧。所以,参究念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念佛方法。

 

每每念及许多念佛人念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连个百句不乱都没有做到,真是令人扼腕叹息不已。这哪里是什么根性不根性,完全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念佛方法啊!所以古德云:“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只在于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路头若识得(若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生死一齐休。”

〔百句不乱〕在一百句佛号内,做到佛号历历分明,不昏沉,不散乱(没有妄念)。〔完全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念佛方法〕听说有位老太太,念佛时妄想不止,气急了,便用头去撞墙,边撞边说:‘我叫你妄想!我叫你妄想!’别人问她:‘撞了以后怎么样?’她说:‘仍然妄想!(这证明她是属于后一类人,蓦直念摄不住心,因此应当采用参究念)’像这等有决心的念佛人,如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念佛方法——参究念,脚踏实地修去,别说百句不乱,就是一心不乱,也能够达到。要是没有找到对她而言能够抵住妄念的念佛方法,用头去撞墙也没有用。

 

问:为什么蕅益大师说参究念佛有大利亦有大害?

答: 蕅益大师所说:参究念佛之大利,是参究念比蓦直念更为摄心,而且能够证入念佛三昧;参究念佛之大害,是有的念佛人由于参究念佛而舍净从禅。

在蕅益大师时代,禅宗是主流,因而出现念佛人由于修持参究念佛而舍净从禅的情形。所以蕅益大师在《参究念佛论》中,警诫念佛人不要错会祖师设立参究念佛的本意是要摄禅归净,这是因为以参禅来了生死的难度实在太大太大,所以祖师由此导引禅人以念佛来了生死。蕅益大师云:“古人本意原欲摄禅归净,于禅宗开此权机;今人错会,多至舍净从禅,于净宗翻成破法。”(《参究念佛论》)

当今世界,信息爆炸,物欲横流,人心躁动,单靠参禅而自力了生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佛门主流,都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谁还会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狂妄到因修习参究念佛而舍净从禅?

所以,就现代社会而言,净宗念佛人信愿俱足者,方为净宗念佛人修习参究念佛有百利而无一害。除去心地清净的上根人,都应当修习参究念佛,这是憨山大师和莲池大师为净宗念佛人亲自走出来的路子,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金光大道。

〔路子〕门路,路头。古德云:“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适合于一切根性之人。三根:上根、中根、下根。利钝:利根、钝根。

净宗念佛人修习参究念佛,是要做到“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是往生的最低要求,详见《往生的条件》一文),进而得一心不乱(详见《阿弥陀经注》)。

〔一心不乱〕对于什么是一心不乱,蕅益大师开示道:“历历分明(所念佛号历历分明),不昏不散(不昏沉、不散乱)是也。”(《灵峰宗论·梵室偶谈》)

 

其实,当时憨山大师和莲池大师等提倡参究念佛是出于两方面原因:一、对于禅人来说,仅凭参禅来了生死的难度实在太大太大,所以用参究念佛来禅净双修,以确保今世了生死。二、对于念佛人来说,鉴于蓦直念仅适合于心地清净之上根人,而中下根人抵不住妄念,边念边打妄想,因而虚度岁月,蹉跎一生。憨山大师云:“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费闲歌》)所以采用参究念来摄心,抵住妄念,以确保今世了生死

憨山大师开示道:“若自心烦恼粗重,无明障处不自觉知。如此则古德有教学人参究,即将念佛审实公案,正当著力。提起一声佛号,横在胸中,即便审究这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是随提随审,并不放空。将此疑团,横在胸中,如己命根,更不放舍。一切动静闲忙、去来坐立,唯此一事,更无余事。如此用心,才见妄想起时,就将(拿)此话头(佛号)一拶(zā),则(妄想)当下粉碎,一切妄想,自然扫踪灭迹矣。(《梦游集·示董智光》)

这样一来,一句佛号如金刚王宝剑,即便自心烦恼粗重之人,也能斩断一切妄想!这就是参究念的妙处。一旦功夫上手,佛号一举,妄念全消,乐莫喻焉

〔乐莫喻焉〕憨山大师云:心若有迷,但须念佛。(佛号)起即觉,觉则自性光明挺然独露,从前妄想,贪瞋痴等,当下冰消。业垢既消,则自心清净,脱然无累。无累则苦去乐存,祸去而福存矣。真乐既存,则无时而不乐。天福斯现,则所遇无不安。惟此真安至乐,岂口体之能致,富贵之可及哉?此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事心之功无外乎此,净土之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资粮)亦不外于是。”(《梦游集·示容玉居士》)

 

参究念佛总的来说,有四个阶段:万念归一(唯存佛号)、一念不生、明心见性(断见惑)、随缘保任以断思惑,愈到后面难度愈大。对于专修净宗者,只须做到万念归一(唯存佛号)即可,因为万念归一即是一心不乱的境界,这比起一念不生、乃至明心见性(断见惑)、随缘保任(断思惑),就容易得太多太多了。

参究念的具体修法,详见《参究念佛》一书。对于专修净宗者,只须阅读该书的“前行”和“万念归一(唯存佛号)”这两章即可,因为万念归一即是一心不乱的境界。

为了方便净宗念佛人修习,现将《参究念佛》前两章(前行和万念归一)的内容叙述如下:

一、前行

众生心思散乱,如野马狡猿,狂奔乱跳,片刻不停。在这妄念丛生的情形下就来参究念佛,会感到难以下手,或者难以为继,甚至造成身体不适。这是许多人参究一阵子便放弃了的主要原因。所以,参究念佛之前,最好先修前行,扎下基础。基础愈牢实,以后的修学就愈顺畅、得力。

筑基的方法甚多,例如《觉知念佛》中就介绍了许多种方法。本文的筑基方法,是觉知腹部的起伏(升降),以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为参究念佛打下扎实的基础。

〔升降〕腹部的升降,即腹部的凸凹:腹部上升,即腹部外凸;腹部下降,即腹部内凹。

常见的呼吸主要有两种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因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本文之呼吸是采用腹式呼吸的顺呼吸法(如下图),即吸气时扩张腹肌(腹部上升),呼气时收缩腹肌(腹部下降)。这种呼吸方法,比较胸式呼吸而言,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甚多。(详见《腹式呼吸》

 

 

当你吸气时,腹部会逐渐上升;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上升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上”。当你呼气时,腹部会逐渐下降;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下降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下”。要点是:要持续地保持对腹部起伏的觉知。开始练习时,可以把手置于腹部,来感受腹部的起伏。

自然地呼吸,只是专注地觉知腹部的起伏,将注意力放在腹部的起伏上。

只要是在觉知腹部的起伏,就不会有妄念。若是妄念生起,就说明失掉了觉知,就要立即把注意力收回来,专注地觉知腹部的起伏。失掉,收回来;失掉,收回来;......。如果整整一个钟头都是在这样打拉锯战,你这一个钟头都没有白费,觉知力在拉锯战中会逐渐增强。随着不断地练习,你会发现失掉觉知的次数愈来愈少,失掉与收回来之间的时间间隔愈来愈短,这就是进步。

 

黄金法则:但有觉知,即无妄念。

 

祖师云:“一念不在,即同死人。”这是说:一瞬间没有觉知,这一瞬间即是死人。若是一分钟没有觉知,这一分钟即是死人。若是十分钟没有觉知,这十分钟即是死人。如此等等。

〔一念〕这里的“一念”是指一瞬间(一动念间)。

所以,修道人切莫成为行尸走肉,一定要行住坐卧、时时刻刻,都保持觉知。这是要诀!

 

问:但有觉知,即无妄念。那么,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觉知与妄念同时并存呢?

答:这是因为觉知不专注不连贯,尚未连成片段,于是出现瞬间觉知和瞬间妄念交替进行的情形,就误以为是二者并存。所以,做觉知功夫,首先是要把觉知连成片段。觉知成了片段,在这些片段中自无妄念。平时,要尽可能多地做到:觉知而无妄念,从妄念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前行阶段的核心是: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

 

当觉知腹部的起伏比较有把握时,便进一步去觉知腹部起伏过程中的感受(而不要去注意腹部的外形)。

在觉知腹部的起伏时,如果妄想炽盛,收回来比较困难,就不要再勉强去收,而是专注地观察妄想,看它要想什么,并将妄想分类标记:“分心”,“乱想”,“计划”,等等。待到妄想削弱后,便又回到觉知腹部的起伏上来。

修持时,就只有觉知腹部的起伏和观察妄想这两件事,而且是以觉知腹部的起伏为主,二者灵活地交替运用。(请注意,觉知腹部的起伏时,就不要去观察妄想,而是专心地觉知腹部的起伏。)

在专练时间之外,要尽可能见缝插针地练,而且要尽量保持对日常活动中各个动作的觉知(可参考《觉知念佛》中“觉知动作”一章)。总之,抓紧一切机会练习觉知,培养觉知力,这是参究念佛的基本功力。绝不要轻忽每一个一两分钟的练功机会!

开始时,主要是在坐、卧的情形下专练。然后逐步做到行、住(站立)也练。(经行时,可以四步一吸,四步一呼。)这样,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在做功夫,功力就长进得快,而且适应性强。

躺下来睡觉时,也要觉知腹部的起伏,直到入睡前的最后一刻。

当对腹部起伏的觉知清晰专一时,便可进入参究念佛。而且在参究念佛阶段,也不要忘记经常抽时间来觉知腹部的起伏,以加深和巩固基本功。基本功愈牢实,参究就愈顺畅、得力。

 

这里介绍一个对于身心非常有益,性命双修的功法:无念深呼吸。其方法是:每一个呼吸是15秒(可以对着有秒针的钟表来练),呼气的时间等于或者略长于吸气的时间,还可以在吸气与呼气交换之间屏息(停住呼吸)两三秒钟。在呼吸过程中,要清楚地觉知到腹部起伏的情形,因而无念。每天做两次,每次10分钟。并且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做。

 

问:标记是否就是心中默念?

答:不是。如果随着腹部的起伏默念“上”、“下”,那么当你念得熟了,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实际上已经忘掉了觉知腹部的起伏,心中却还在机械式地念“上”、“下”。而标记是:当你觉知到腹部上升时,告诉自己这是“上”;当你觉知到腹部下降时,告诉自己这是“下”。没有觉知到,就没有标记。

 

对于初学者而言,在练功时有三种情形:一、失掉觉知;二、在觉知,但有妄念,这说明觉知不连续;三、觉知而无妄念,这说明觉知连续。应当避免第一种情形,保持第二种情形,以达到第三种情形。

二、念佛

妄念若起,这是业来缚心;以佛号取代之,则是以心转业。

 业转命转,殃去福来。

你可以当游戏来做,饶有趣味,就不会枯燥了。

 

〔净业成就〕念念相续(不夹杂妄念地念佛),则未来的根身世界,密随其心,都在念念转变。这不是凡心肉眼所能知见的。待到报终命尽,阿弥陀佛及诸圣众,忽现在前,或现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才说是净业成就。然而净业之成,哪里是在此时此刻呢?〔根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组合而成之身。

 

参究念佛的方法是:提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即回光返照向内觑(qù)究:念佛是谁?久了妄念若起,又提一句佛号,又如是回光返照向内觑究:念佛是谁?若是妄念不起,就只是觑究着。

莲池大师开示道:“今当於妄想纷飞时,只轻轻举佛一声(提一句佛号),即住了(就停下来)(向内觑究)看他念佛是谁?久之念起(妄念若起),又如是举,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云栖净土汇语·答余姚孙居士大珩》)

只要是在专注、连贯地觑究,即无妄念生起;若有妄念生起,说明精神涣散,觑究松懈,甚至走失。这时就要立即提一句佛号,再次集中精神回光返照,专注、连贯地向内觑究:念佛是谁妄念是在觑究的间断处生起,在走失了觑究时炽盛。

 

 

〔妄念是在觑究的间断处生起〕对于初学者而言,觑究是不连贯的,虽然自己以为是在聚精会神地觑究。所以,在参究念佛的初期,就是要令觑究连贯,哪怕是短暂时间的连贯。只要按照上面介绍的参究方法坚持不懈地参下去,自会出现短暂时间的连贯。在这短暂时间内便无妄念,而只有觑究。日久功深,就会连成段,乃至打成一片。

当参究功夫上手了,实际上是在念佛的同时便已开始向内觑究。佛号与佛号之间可以有时间间隔,但觑究不要有时间间隔,连绵不断。

 

向内觑究的要点是:不要去管有无妄念,而是全力以赴地觑究,源源不断地觑究。由于习气的缘故,人们在觑究时,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注意是否还有妄念,这样反而使得妄念不能够息灭。因此,不要去管有无妄念,而是全力以赴地觑究。之所以在觑究的同时还有妄念,是由于觑究不连贯或者注意力还有分散,这在初学阶段是很自然的。如果有意地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觑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的进步,就会逐渐做到觑究连贯、注意力没有分散,这时候水到渠成,妄念自然息灭。

 

所谓参,就是向内觑究。用觑究塞断意根,令妄想不行。这种觑究而无妄念的状态(亦即觉知而无妄念的状态),称之为“明觉”。参究,就是要照顾好明觉,令其成段,成片,成团(笼罩全身)。参究功夫要行住不离,昼夜莫废;不分动静,念念不间。

〔不分动静,念念不间〕无论动或静,都念念不间(不被妄念间断)地觑究。

参究的要领是:集中精神回光返照,专注、连贯、持久地向内觑究念佛是谁,以照顾好明觉(觑究而无妄念的状态)。

参究念佛的要旨是:令明觉站得住,站得久,连成片,抗干扰,生活在明觉中。所谓“无妄念”,是说:要么正念(念佛之念),要么无念而不昏沉。憨山大师云:“故佛法教人,一以(专以)断妄想为本,(因为)妄想乃贪瞋痴种种恶业之本也。即菩萨修行以至成佛,报得天上人间最胜庄严广大福田,皆从断妄想始。以(由于)妄想断,则恶业消,恶业消,则百福集,此所谓自求多福也(这就是自求多福啊)。”(《梦游集·示钟衡颖》)

 

提一句佛号,向内觑究,契合自性。

 

当你专注地向内觑究,就会觉知到体内的能量场,鲜活的能量场。这时,妄想息灭,身心会有一种奇妙的感受,这就是对本体(自性,那个念佛的主人公)的感受,是对本体的契入(契合自性)六祖云:“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六祖坛经》)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契合自性时,便不再妄执五蕴身心为我,而是主人公做主,妄想息灭,寂而知,这是在种最大的福田。憨山大师云:“故佛法教人,一以(专以)断妄想为本,(因为)妄想乃贪瞋痴种种恶业之本也。即菩萨修行以至成佛,报得天上人间最胜庄严广大福田,皆从断妄想始。以(由于)妄想断,则恶业消,恶业消,则百福集,此所谓自求多福也(这就是自求多福啊)。”(《梦游集·示钟衡颖》)

契合自性:自性是内在的灵能,是身体里面的那个主人公,那个念佛的主人公。契合自性,就是感受它,并且与之合一,安住其中。对于众生而言,身体是自性的住宅。《六祖坛经》云:“色身是舍宅。”临济祖师云:“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这是说色身如木偶,而赋予色身活力的是自性。故《修心诀》云:“百骸(色身)溃散,归火归风(四大分离);一物(自性)(永远)灵,盖天盖地。”

二六时中,知饥知渴,知寒知热,或嗔或喜,即是自性。色身是地水火风四缘所集,其质顽而无情,岂能见闻觉知?能见闻觉知者,必是汝之自性。祖师云:“四大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只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没有形相)者,始解说法听法。所谓勿形段者,即是汝之自性。”《大乘入楞伽经》云:“譬如木人及以起尸(令尸体起来行走、活动),以毗舍阇机关力故,动摇运转,云为(言论行为)不绝。”这是说:色身如木头人、尸体,因机关力而言而为。此机关力,就是自性这个生命力。

契合自性,就是感受到体内这一鲜活的生命力,并且与之合一,安住其中。契合自性,则妄念不起,就能够轻松自然地做到无念,或者专念。契合自性绵密不断,就是随时随地都在觉知到、感受到体内自性鲜活的生命力,并且与之合一,安住其中。在日常生活中,缘来即施,缘去即寂。无论做事,还是谈话时,都要保持契合自性,自在自主(不陷入妄想,不被境缘所操控)。

通常,人们形影不离的总是五蕴身心的那个“我”,这是迷的状态。当你离开了那个“我”而契合自性,这就是觉的状态。不离五蕴身心的那个“我”,就是迷,是在造轮回业;而离开那个“我”,契合自性,就是觉,是在修净业,种大福田,常生智慧。《修心诀》云:“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动解脱;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长劫轮回。”(详见《修心诀精解》

〔坐一如〕“坐”:坚守。“一如”:一者,不二之义;如者,不异之义。不二不异名曰一如。

愈加深入的觑究,即是对本体愈加深入的契合。印光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云:“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译文:绵密地、愈来愈深入地契合自性,殷切警醒地保持正念。)

〔提撕〕警醒地保持正念。莲池大师云:“愿放下万缘,十二时(二十四小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云栖法汇》)《禅宗无门关》云:“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

契合深了,你会感受到内部是一个深广无垠寂而知的空间。不失觉照地住在里面,即是住于真心性净明体。佛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都是由于不知常住于真心这一性净明体),用诸妄想(而去用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

〔性净明体〕性本清净的明妙之体。“性净”:性本清净,无系缚染污。“明体”:明妙之本体。〔真心性净明体〕从语法结构来说,“性净明体”是同位语,用来修饰“真心”这一名词。〔轮转〕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离轮回。〔变易生死〕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镇日走街坊,念佛觑究忙;

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

 

建议经常细读《念佛论》,深深体悟念佛之妙,得大受用。 彻悟大师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万应灵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度。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念佛论》

 

问:为什么我集中精神回光返照,专注、连贯地觑究,却仍然还有妄想,而且妄想与觑究同时并行?

答:这是因为你的觑究实际上还不连贯,尚未连成段,于是出现瞬间觑究和瞬间妄想交替进行的情形,就误以为是二者同时并行。这是开始阶段常有的情形。所以,初步功夫首先是通过“集中精神回光返照,专注、连贯地觑究”的不断练习,把觑究连成段。觑究成了段,在这些短暂的时段中自无妄想,这时就站住脚了。然后就是在较长时段中,佛号之间没有妄念。进一步,不断地延长、持续,乃至成片,成团,这就是万念归一(一心不乱)的境界。

如果是妄念丛生,感到要把觑究连成段很困难。这说明觉知力薄弱,建议你先按照上面“前行”一章来修学,奠定好基础后才开始参究。基础愈扎实,后面的修学就愈顺畅、得力。

 

妄念是陪练,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吧!

 

唯存佛号,就是只有佛号而没有其它念头,这是万念归一的境界。“唯存佛号”,亦名念念相续:佛号不被妄念间断(不一定佛号之间没有时间间隔)。

方法:提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向内觑究,契合自性。若是妄念不起,就保持觑究。若是妄念生起,说明觑究有间断,这时就抖擞精神再“提一句佛号,向内觑究,契合自性”,如此继续。随着功夫的深入,保持觑究而不被妄念间断的时间会愈来长。

要点是:即念觑究,深深地觑究,持续地觑究。直至唯存佛号,不昏不散。这就是万念归一的境界,亦即净宗之一心不乱的境界。

〔不昏不散〕不昏沉,不散乱(没有妄念)。

印光大师对此描述道:“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醍醐沃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注释详见《念佛三昧摸象记精解》

译文: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充满喜悦,如同甘露(智慧之水)浇灌头顶,醍醐(最上乘佛法)滋润我心。念佛的快乐,实在是没有什么比得上啊!

《中峰三时系念》云:“举起一声佛名,直下更无异见。如太阿剑,横按当轩;如大火轮,星腾焰炽。万物撄之则燎,触之则伤。直至一心不乱,能所两忘。”(注释详见《中峰三时系念注》

心若有迷,立即念佛。佛号一起,当下即觉(佛号一起,斩断妄想,这就是觉)。觉则自性光明,挺然独露,种种妄想,顿时冰消。业垢既消,心自清净,脱然无累。无累则苦灭而乐存,祸去而福至矣。

 

当参究念佛功夫上手了,就要做“即念即究”的功夫:念佛的同时向内觑究。随着佛号念念不断地向内觑究,这样很摄心。

三、伏惑

伏惑,就是伏烦恼,这对保证临终正念往生极其重要,一定要能够熟练地折伏烦恼:妄念一起,立即以佛号转掉。起心动念,喜怒哀乐,都归结到一句佛号上来:阿弥陀佛。妄念生起,这是业来缚心;用佛号转掉,这是以心转业。要随时随地地练,见缝插针地练。就像 做游戏一样,饶有兴味地练,乐此不疲地练。练!练!练!这是确保往生的关键,切勿掉以轻心!

游戏规则:不让妄念生起,如若生起,就要立即用佛号转掉。

要经常评估:自己练得怎么样?并且细细琢磨:怎样来改进?实练,评估,琢磨;(按照改进的办法)再实练,再评估,再琢磨。如此良性循环地练下去,必得一心不乱,功夫不负有心人!

 

当一心不乱粗成,即请阅读《心能转业》一文,通过以心转业来夯实一心不乱功夫。这样一来:

业转命转,殃去福来;一心不乱,愈趋圆熟。

 

莲池大师开示道:“今当於妄想纷飞时,只轻轻举佛一声(念一句佛号),即住了(就停下来)(向内觑究)看他念佛是谁?久之念起(妄念若起),又如是举,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云栖净土汇语·答余姚孙居士大珩》)这是以心转业之妙法。

〔以心转业〕这是修学中非常重要一环,业转命转,殃(祸害)去福来,修学自然起劲得力,不入歧途。例如,不少念佛人由于夙业障道,正说不信,反而偏信邪说(例如本愿法门的“称名必生”、以及“散心念佛亦必往生”、“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等等,详见《称名必生吗?》《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愿行》《得生与否》),而误了往生大事。又例如,明明知道“临终十念,相续即生”(详见《往生的条件》)。念佛人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便是要随时随地十念相续地念佛,以积习成性。因此,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不要放下十念相续,这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然而,许多念佛人却做不到。其实,“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不要放下十念相续”并不比上班艰难,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远胜挣得个亿万富翁不知多少多少多少倍!为什么他们做不到“不要放下十念相续”,却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能够受尽委屈而日夜操劳呢?原因就是被业障住了(你剖析自己,观察别人,就会明白业是在怎样地障难)。

 

问:古德说:“造命者天,立命者我。”这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出自《了凡四训》(详见《了凡四训注释》)。意思是说:描绘命运蓝图的是我自己(立命者我),上天不过是按图施工而已(造命者天)。也就是说,上天是根福善祸恶的原,按照各人的善德行,他的命加以安排,至於或行善、或作是取於各人,即如禅师“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天不因材而曾加毫意思上天不就各人本有的福,如了,哪过丝毫意思在里头呢?

 

通常,人们在夜间睡觉时,入眠前都是在打妄想。这不仅浪费时间,有伤身体,而且是在造轮回业。要给自己做一个硬性规定:入眠前都是在参究念佛。中间醒来,立即继续参究念佛,直至入眠。

要把这个规定养成习惯,形成本能,这是了生脱死的有力保证。

 

 

通过这一阶段的修学,你就真正做到了一心念佛(没有妄念地念佛)。此是选佛场,一心及第归。

〔一心〕不杂妄念之心。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开示道:一心者,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详见《昙鸾大师净土教法》〔及第〕考试中选。

 

一心念佛,极其殊胜。

因为,一心念佛,则戒定慧三学俱备:

戒是防禁过错,若是能够一心念佛,则诸恶不入,这就是戒。定是去除散乱,若是一心念佛,心不攀缘其它,这就是定。慧是明照,若是观照佛号做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和所念皆不可得,这就是慧。所以一心念佛,就是戒定慧。

〔三学〕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因为,一心念佛,则六度万行皆具足:

一心念佛,万缘自然舍弃,这就是布施波罗密;一心念佛,诸恶自然止息,这就是持戒波罗密;一心念佛,心自然柔软,这就是忍辱波罗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堕,这就是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妄想不生,这就是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这就是般若波罗密。由此而推展到一切之行法,一心念佛,则万行具足。

〔六度〕六种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六度万行〕《菩提心论》云:“复经三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皆悉具足,然证佛果。”

所以,一心念佛,是大安乐、大解脱法门。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得大自在。

 

在《观经四帖疏》中,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每一念都不被妄念牵离)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阿弥陀佛)愿故。”(译文: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无论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就叫做正定之业,这是顺从阿弥陀佛之愿的缘故。)

〔一心〕不杂妄念之心。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开示道:一心者,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详见《昙鸾大师净土教法》)〔念念不舍〕每一个念头都是弥陀名号。〔正定〕正确的禅定。身心清净,而不散乱,叫做“正定”。〔业〕身口意之造作。〔顺彼佛愿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这是顺从阿弥陀佛之愿的缘故。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的话。由此可知,众生一心念佛,念念不舍,这是顺从阿弥陀佛之愿。那么,散心念佛,则是违背阿弥陀佛之愿!

〔散心念佛〕口称佛名,心想它事。关于散心念佛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开示道: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白费力)。”〔费闲歌〕“费”,花费时间和精力;“闲”,没有用、白费功夫。费闲,就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而没有实际效果,即通常所说的做无用功。在《费闲歌》中,憨山大师指出修行中常见的白费功夫之误区,以及如何走出误区。(详见《费闲歌注》

四、答疑

问:参究念可以用于呼吸念佛吗?

答:可以,而且效果特佳。例如,吸气时念“阿弥”,呼气时念“陀佛”,就在呼气念“陀佛”的同时,向内觑究,契合自性。这比较容易地就做到在念佛的这段时间内,一心不乱。呼吸念佛的具体方法,详见《呼吸念佛精要》

问:呼吸念佛是末那识在念吗?

答:末那识哪能念佛!这是不了解末那识的功能。八识功能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问:体究念佛与参究念佛是一还是二?

答:二者是一,体究念佛是参究念佛之异名。莲池大师在其开示中,既用“参究”一词,亦用“体究”一词。(详见《参究念佛》

 

问:对于参究念佛,蕅益大师说:“有大利亦有大害。”(《参究念佛论》)什么是参究念佛的大利?什么是参究念佛的大害?

答:参究念佛的大利,是摄心,容易达到一心不乱;参究念佛的大害,是可能会有念佛人因此而舍净归禅。

在蕅益大师的时代,禅宗是主流,影响深远广大,而净宗念佛人是少数。所以当净宗念佛人采用参究念而接触到禅宗时,可能被裹挟过去。而在现代,净宗是主流,净宗念佛人是绝大多数。参禅人以自力断尽烦恼来了生死者是极少数,许多参禅人实际上是禅净双修。特别是现在信息爆炸,物欲横流,人的根性陋劣,要想靠自力断尽烦恼来了生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不会出现念佛人因采用参究念而舍净归禅。所以在当今时代,参究念只有大利而无大害。

信愿行,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资粮。念佛,是三资粮中的行。参究念与蓦直念,都只是行的方法而已。所以在《参究念佛论》中,蕅益大师开示道:“参、念皆属行摄,切则参亦往生,不切则念亦不生。又、虽有切行,若信愿为导则往生,无信愿为导则不生也。”(译文:参究念与蓦直念都属于信愿行中之行这个环节,信愿真切则参究念亦往生,信愿不真切则蓦直念亦不能往生。又、虽有真切之行,若是信愿为先导则往生,没有信愿为先导则不能往生。)

 

问:《阿弥陀经》云:“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在一日之中,乃至七日之中,真的能够达到一心不乱吗?

答:“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乃例举之词,这是省略的说法,如果用现代标点符号来标示,这段经文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所以并非限于七日之内就要达到一心不乱。例举的详细说法,例如世尊在《大念住经》中所说:“比丘们!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年,就可以期望有两种果报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证阿罗汉果),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证阿那含果)。比丘们!不用说七年......比丘们!不用说六年......比丘们!不用说一年......比丘们!不用说七个月......比丘们!不用说一个月......比丘们!不用说半个月,如果有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天,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四果〕修四圣谛有四种果位: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其中,四果阿罗汉是最高果位,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至于“在一日之中,乃至七日之中,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之问,回答是:念佛一心不乱是万念归一的境界,而万念归一这仅只是修行的最初步境界。就禅宗而言,须经万念归一、一归于无而明心见性,然后做保任功夫,直至见思烦恼断尽,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所以有些禅人已经万念归一,但是离明心见性还相当遥远,一旦闻说净土法门之殊胜,转而念佛,即可在一日中乃至七日中念佛一心不乱。自古以来,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详见《净土圣贤录》。而已经明心见性的禅人转修净土法门,他们一日之内即可念佛一心不乱,许多后来还成为净宗之祖师大德,详见《净土圣贤录》。例如彻悟大师,身为临济宗第三十六祖,广开讲席,率众参禅,策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声驰南北,宗风大振。但后来他每忆永明大师(净宗六祖),乃禅门宗匠,尚且归心净土,日课佛号十万,期生极乐。何况如今末法时代,更应遵承永明大师之遗风。于是离开禅寺,专修净土,教化无数,遂成净宗十二祖。对于已经明心见性的他而言,在弃禅归净的当天,即可做到念佛一心不乱。

 

彻悟大师往生瑞相:

大师早在往生的十个月前,便予知时至。嘉庆十五年二月,诣万寿寺扫祖塔,辞诸山外护。三月还山,命豫办荼毗事物。十月十七日,集众付院务,命弟子松泉领众主持。

〔外护〕乃僧侣以外之在家人,如族亲、檀越(施主)等,为佛教所从事之种种善行,如供给僧尼衣食以助其安稳修行,或尽力援护佛法之弘通等。〔荼毗(tú pí)〕火化。

临示寂半月前,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乃告众曰:“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以住世相劝,师曰:“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

〔百年如寄〕就是活一百岁,也不过是暂时寄居而已。〔臻(zhēn)〕达到。例:日臻完善。

十二月十六日,命设涅槃斋。十七日申刻(下午三点),告众曰:“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众称佛号愈励,师面西端坐合掌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闻异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慈和丰满,白发变黑,光润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
 

至于一般尚未达到万念归一的学佛人,要做到念佛一心不乱,时间就会长些;具体要多久,取决于各人的基础和修学进度。一般来说,只要方法正确,通过刻苦努力,人人都可以达到念佛一心不乱。此事须要有自信(深信自己能够达到一心不乱)、恒心和毅力。关于自信、恒心和毅力可以改变命运,俞净意公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详见《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原文及白话)》(其注释详见《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注释》

所以,念佛人须当真信切愿,精进不懈。虽然一生勤苦,须臾间尔;一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无量,快乐无极,成佛度众生,满菩提大愿。

 

问:为什么我专注、连贯地向内觑究,却仍然还有妄想,而且妄想与觑究同时并行?

答:这是因为你的觑究实际上还不连贯,尚未连成段,于是出现瞬间觑究和瞬间妄想交替进行的情形,就误以为是二者同时并行。这是开始阶段常有的情形。所以,初步功夫首先是通过“专注、连贯地向内觑究”的不断练习,把觑究连成段。觑究成了段,在这些短暂的时段中自无妄想。这时明觉(觑究而无念)现前,就站住脚了。然后就是在长时段中,做到佛号之间没有妄念,保持明觉。这一步纯熟,即得一心不乱。

要是妄念丛生,感到要把觑究连成段很困难。这说明觉知力薄弱,建议你先按照上面“前行”一章来修学,奠定好基础后才开始参究念。基础愈扎实,后面的修学就愈顺畅、得力,事半功倍。

 

问:据记载:月溪法师问铁岩和尚:“如何方法用功,方能明心见性?”铁岩和尚回答道:“汝不可去断妄念,用眼根向不住有无、黑暗深坑那里返看,行住坐卧不要间断,因缘时至,无明湛湛黑暗深坑㘞的一破,就可明心见性。师(月溪法师)闻此言,如饮甘露,由此日夜用功苦参,形容憔悴,骨瘦如柴。至某中夜,闻窗外风吹梧桐叶声,豁然有所悟。”为什么铁岩和尚说“汝不可去断妄念”?

答:铁岩和尚开示方法的要点是:“用眼根向不住有无、黑暗深坑那里返看,行住坐卧不要间断”。所谓“汝不可去断妄念”的意思是说:你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去断除妄念上,而是要完完全全地放在返看上。所谓“返看”,就是向内觑究。实际上,只要专注连贯地觑究,妄念自然就息灭了。而且,只要继续专注连贯地觑究,也就不会有妄念再生起。若有妄念生起,这说明觑究由于松懈而有间断,因此也不要去断妄念,而是抖擞精神,重新专注连贯地觑究,妄念自息。所以,这一方法用功的要点是:专注、连贯、持久地“用眼根向不住有无、黑暗深坑那里返看(觑究),行住坐卧不要间断”。日久功深,瓜熟蒂落,㘞地一声,黑暗深坑一破,彻见本性矣。

〔行住坐卧不要间断〕这里所说的“不要间断”,不仅是不要把返看(觑究)停下来,而且就是在返看(觑究)时,也要专注连贯,不可因为松懈而有间断。

 

问:妄念生起时,该怎么办?

答:对此,憨山大师精辟地开示道:“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著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恶念)(善念)皆挥。”(《梦游集·答郑昆岩中丞》)

“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但将本参话头(佛号),著力提起”,这是抵住妄念的要诀。“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是说,妄念生起时,不要去管它想的是什么,也不要考虑怎样来对付它。也就是说,绝不要有丝毫注意力放在妄念上,而是立即以全副心思、聚精会神地“提起佛号,向内觑究”。只要做到注意力全部都在觑究上,则妄念自息;若有丝毫注意力放在妄念上,妄念就会陆续生起。

也就是说,妄念生起时,企图遏制妄念这是扬汤止沸,愈制愈乱;而不要去管妄念(当下撇过),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觑究上,只要觑究到位,妄念自息,这是釜底抽薪。谚云:“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平时要经常这样来练兵,修行生活化(把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一旦荣辱得失缠心,妄念盘旋不去,就正是实战的大好机会,考验的时刻到了!

 

问:功夫深了,参究到一念不生,在此境界佛号亦无,能否往生?

答:对此,憨山大师开示道:“若参究果至净念现前,则净土不必外求,而一念即至,得上品上生者,此行所至也(此乃功行所至也)。”(《梦游集·答湖州僧》,注释详见《参究念佛开示》

〔净念〕憨山大师开示道:“毕竟要参到一念不生之地,是为净念。”“无念乃为净念。”(《梦游集·答湖州僧》

要注意的是,在一念不生阶段有一个误区:无念而失去觑究(路头不清之人往往还自诩为“清静自在”)。这是冷水泡石头,坐到无量劫亦无益处。古德称之为“坐枯木岩”、“坐在黑山鬼窟里”、“溺在一潭死水里”,这时必须提起觑究。所以,在一念不生阶段,务必做到一念不生,觑究不灭,始终照顾好这个“不生不灭”。

 

问:读了《一分钟禅定》后,心中十分羡慕这个一分钟禅定。请问,怎样才能够做到?

答:这个一分钟禅定,人人能够做到,也是参究念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其方法是:提一句佛号,向内觑究,契合自性。坚持练下去,起初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无念,继而无念的时间会逐渐增长,直练到提一句佛号就能够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无念。这个寂而知(无念而又觉知)的状态,就是宗门所说的前后际断,就是禅定。

《一分钟禅定》的网页上有一分钟后钟声敲响的音频,你最好对着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一分钟是很短暂的时间,但你在修一分钟禅定时,这一分钟却感觉得要长得多。如果凭感觉来确定时间的长短,可能并不如实。

(当然,你也可以随便用一个钟或表来计时:开始时看一下时间,然后加两分钟,作为结束时间。)

然后你将这个提一句佛号就能够保持一分钟禅定,在各种各样情形下练,见缝插针地练,特别是在喜怒哀乐时练,在利害得失、爱恨情仇攻心时练:提一句佛号,顿时一念不起(只是源源不断地向内觑究),持续一分钟。这佛号领头的一分钟禅定,是斩断妄想的金刚王宝剑,将它炼成,使(运用)得纯熟,何患临终不往生?要是练到炉火纯青,则得一心不乱,利益无穷。

《一分钟禅定》中就有这样一段:“每日试行多次,久久自得寂灭轻安之境。那时本来面目自然证得,定慧空三力自然启发。只怕你不肯做。果能忙里偷闲,做一次,熟一次,即可刻刻禅定,时时念佛,打成一片到了末后那一天,自能正念分明。心上的恐怖,身上的痛苦,顿可解脱,因旧债夙业先已陆续还清,并可预知时至。同人中,信而有征者(确实验证者),已有多人矣。”

这是说:修此一分钟禅定的朋友中,实地(实实在在)做到预知时至、临终正念分明的已有多人。

〔同人〕也作“同仁”,在一起工作或同一行业的人。〔信而有征者〕确实验证者。信,确实;征,征验、验证。

而且,妄念若起,这是业来缚心;以佛号取代之,则是心在转业。有这佛号领头的一分钟禅定,便是以心转业的法宝。在日常境缘中,随时随地用它将染业转成净业。如此坚持下去,染业日减,净业日增。净业一旦成就,即能预知时至。(参考阅读:《以心转业》

〔染业、净业〕世间善业和恶业是染业(轮回业),临终牵引神识入六道。善业牵引入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业牵引入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一心念佛是净业,临终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业、恶业和净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强者先牵〕临终之时,哪一种业的力量强,就先受这种业报。

在《净土或问》中,有一精彩之问,表达了许多念佛人所面临的困境:

“问曰:(佛号)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余(我)所愿也。奈何定力未成,念头无主。或旧学(往日研习的文章诗词)未忘;或邪思乱起;或境缘相触,照顾不牢;或情想纷飞,遏捺不住。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岂特间断而已哉!言之可惭,思之可恸,又当何策以治之?”

〔念念相续〕佛号之间可以有时间间隔,但不夹杂妄念。也就是说,佛号不被妄念间断。〔恸(tòng)〕极悲哀,大哭。

希望你通过一分钟禅定的实修来证明:这一分钟禅定,便是“又当何策以治之”的答案

 

问:什么是觉照念佛?

答:觉照念佛就是在念佛时,觉照当下一念,清楚地知道这是佛念、无念、或者妄念。如果是妄念,便凛然一觉,以佛念取代之。要是能够熟练而且持久地觉照念佛,则妄念无所遁形,自是一心不乱。对于有观心基础的人,这是非常好的念佛方法。至于如何观心,详见《观心》一文。

 

问:有时,一个印象深刻的念头总是盘旋不去,怎么办?

答:你就静下心来,细细地返观那个念头,不加任何评判地观察它,看它要想什么。当你这样观察时,妄想的力量就急剧地减弱了,终会停息。一会儿再起,你又如是观察,直到停息。

 

问:我念佛本来念得好好的,不知怎么搞的,大倒退了!怎么都念不好,烦乱、疲惫、昏沉相继而来,妄想盘旋不去。这该怎么办?

答:这不是大倒退,而是前进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功夫得力,将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无量劫来的业种子逼急,蹦了出来。你要冷静地沉着应战。对付的办法,一个字:(“与之厮捱”)。用真信切愿焕发出来的热情和毅力来熬,熬过去就是胜利!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抖擞精神,始终不放下佛号。“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只管照顾好自己的佛号就翻不了船!熬的时候虽说是要咬紧牙关,这主要是指坚韧不拔的信心,和不向困难低头的决心。但在具体做的时候,不妨来点小幽默,而且面带微笑: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记住,这是黎明前的黑暗。熬过这关,就是大胜利。

厮捱抵住,顶着。《鹤林玉露》云:“廖子晦为小官,遭长官以非理对移,殊不能堪。朱文公(朱熹)以书晓之云:‘吾人所学,正要此处呈验,已展不缩,已进不退,只得硬脊梁与他厮捱,看如何?’”

〔无量劫来的业种子逼急〕江味农先生在《复毛敬泉居士》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经验谈:忆前五年,弟(江味农先生自称)在北京,一日正念佛次(有一天正在念佛的时候),忽起大恶念,骇极,汗出如洗(大汗淋漓),竟有数日不敢作功课。嗣思(随后自思)生平绝无此想,何来此念,殆多生业种乎(大概是多生以来蕴藏在阿赖耶识中的业种子罢)?稍稍自释(稍稍自行宽解)。然究疑莫能决(然而究竟是怎么回事,自己不能确定)。后叩诸谛老法师(后来请教谛闲法师),谛公曰:‘此多生种子(这是多生以来的业种子),今为佛力熏逼而出,由此加功,即可拔去根株(即可根除这些业种子)。’”

憨山大师在《答郑昆岩中丞》一书中,也有这样的开示:如果工夫做到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缘无故突然四起。或者欲念横发,或者心生烦闷,或者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奈何。这是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无量劫来的习气种子(亦名业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这是最紧要的关头,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它们笼罩,决不可由它们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是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若是欲念烦恼还盘旋不去,就在这些念头起处,一直紧追下去:我这里本来并无此事,问它自何处来?毕竟是个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下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必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原文详见《修悟法要》

另外,当烦乱(或疲惫、或昏沉)时,你就仔细观察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当你这样观察时,烦乱(或疲惫、或昏沉)会逐渐变得不那么强烈,也不那么搅扰人了,心就慢慢安宁下来了。

 

 

参考阅读:

忏悔歌(视频)

往生的条件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参究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