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课程404教材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注

湛然 注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念佛的精髓。

 

印光大师云:“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净土五经重刊序》 )

〔净土五经〕净土三经之外,加《普贤菩萨行愿品》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合称为净土五经。〔净土三经〕净土宗所依据的三部经典:《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和《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大势至菩萨赞》云:“如子忆母忆世尊(阿弥陀佛),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觉两相契,立刻返本还源,都摄六根妙难论。”(这里的“忆”,是思念的意思。)

〔大势至菩萨〕此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涂(三恶道),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在西方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世称西方三圣。〔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因心〕因地之心,这里是指众生的忆佛之心。〔因地、果地〕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过程都叫做“因地”;圆满成佛,即称果地。〔果觉〕果地之觉,这里是指阿弥陀佛之圆满大觉。

 

《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中的一章。在楞严会上,世尊应阿难及大众的请求,对会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说道:“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谁证得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漏尽〕断尽一切的烦恼。“漏”是烦恼的别名。〔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圆通〕遍满一切,融通无碍。这里是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从何方便入三摩地〕用什么手段、方法而入三摩地?〔三摩地〕又名“三昧”,汉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于是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和大阿罗汉,依次讲了自己证得圆通的法门。其中,最后两个,也就是对一般修行人而言最重要的两个法门,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法门和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详见《耳根圆通法门》)。然后,世尊对文殊菩萨说:这二十五个圆通法门“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我现在要使阿难开悟,二十五个修行法门中,哪一个法门与其根性相应?

文殊菩萨针对阿难常乐多闻的特点,选择了“返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门。

然而,耳根圆通法门适合于利根的行人,证性断惑。那么,现今末法时期,物欲横流,人根陋劣,对众生而言,二十五行,谁当其根?答案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法门。世尊早在三千年前就在《大集经》中开示道:“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印光大师云:“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哉!”(《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大势至菩萨与其一同来自西方极乐世界的五十二位等觉菩萨,一齐从座位上站起来,趋至释迦牟尼佛座前,顶礼佛足。大势至菩萨恭敬地对佛说道:

〔大势至法王子〕即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在西方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世称西方三圣。据《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大势至菩萨又名得大势菩萨)载,将来无量久远不可计数时劫之后,阿弥陀佛当入灭,由观世音菩萨成佛补其位,掌握化权,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菩萨成佛补其位,掌握化权,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亦名善住珍宝山王如来)。〔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佛)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同伦〕同一等第。这里是说这五十二位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的阶位相同,都是来自西方极乐世界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之第五十一位,将证佛果的菩萨,其功德和智慧差不多与佛相等了,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菩萨”,或“金刚心菩萨”。例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这是最后身菩萨(等觉菩萨)的别号《佛说阿弥陀经》中,佛言:“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五十二阶位〕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正觉的人,被称为“佛”。

问者云:“五十二菩萨”,是表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

答:此说不妥。五十二个阶位,是说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前五十一个阶位才是菩萨,而最后一个阶位(妙觉)是佛,而不是菩萨。

问:众生只要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便无生死,都是一生成佛。为什么这里说一生补处菩萨才是“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

答:生死有两种: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说“众生只要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便无生死,一生成佛”,这里的一生是指分段生死中的一生;而说“一生补处菩萨是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这里的一生是指变易生死中的一生。

〔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众生,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脱轮回出三界。〔变易生死〕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在修道过程中,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了变易生死者,圆证佛果。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回忆往昔,恒河沙数大劫之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在祂出世的这个大劫中,一共有十二位如来,相继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尊佛,名超日月光,祂教我修念佛三昧。

〔恒河沙〕恒河是印度大河,河中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沙数来形容数目极多。〔念佛三昧〕念佛正定,彻见本性。关于念佛三昧,详见《念佛三昧摸象记精解》

下面,大势至菩萨讲述超日月光佛教他修念佛三昧的方法: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譬如有甲乙二人,甲专心一意地思念乙,而乙却丝毫不想念甲;这样的二人,即便相逢,也等于不逢;或许相见,也等于未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如果这二人都专心一意地思念对方,两人思念之情就愈来愈深,铭心刻骨,以致一生又一生,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形影不离,情同一体,不相背弃。

〔从生至生〕一生又一生,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同于形影〕如同形体与影子那样分不开。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十方诸佛,怜爱思念众生,犹如母亲思念儿子。如果儿子逃离母亲,母亲虽然思念他,对他而言,这样殷切的思念又有什么用呢?儿子若是思念母亲,就像母亲思念他那样,则母亲与儿子生生世世,既不相违,也不相离。

〔不相违远〕“远”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即上文所说:如果二人都专心一意地思念对方,两人思念之情就愈来愈深,铭心刻骨,以致一生又一生,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形影不离,情同一体,不相背弃。

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众生)若忆母(佛),如母忆时,则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因此,一念忆佛,一念蒙佛摄受,念念忆佛,念念蒙佛摄受。如是念念忆佛不忘,决定蒙佛接引乐邦。

要特别注意的是,口称佛号而心想它事,则不是忆佛念佛。

以上譬喻讲忆佛念佛的原理,下面是讲行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如果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或者将来,必定见佛,离成佛不远。不须假借其它法门,自会明心见性(自得心开)。就如同用香熏染过的人,身有香气。这就叫做,香光庄严——以德香和慧光庄严自己。

〔忆佛〕思念佛,如游子思念慈母地思念阿弥陀佛。〔念佛〕称念名号。〔忆佛念佛〕系心于佛,称念名号。〔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在或者将来,必定见佛。成就念佛三昧,即可现前(现在)见佛。在《西方确指》中,觉明妙行菩萨云:“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详见《西方确指(注释)》)往生时佛来接引,这是当来(将来)见佛。〔去佛不远〕离成佛不远。因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再轮回,而且不退转,上上升进,一生成佛,所以说离成佛不远。〔不假方便〕不须假借其它法门。〔自得心开〕这里“心开”是说见本性佛,亦即禅宗之明心见性。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觉明妙行菩萨菩萨在《西方确指》中,关于他往昔“专精忆念,便得心开,现前见佛”一事时,开示道:“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由于)夙业(前世的罪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如我昔年无异。(详见《西方确指(注释)》)〔事持、理持〕持名念佛有事持和理持。事持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理持是念本性佛。〔香光庄严〕忆佛念佛不断,净念相继,则身(言行)有德香、心有慧光,自然离臭脱暗,恶行止而妄念息,以德香和慧光庄严自己。

问:怎样忆佛念佛?

答:系心于佛,称念名号,如子忆母地思念阿弥陀佛。《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

〔法界身〕周遍于法界的身体,亦即佛的三身中之法身。〔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三十二相〕佛或转轮圣王之内德,表彰于身相者有三十二。〔八十随形好〕佛身所具有的八十种妙相。〔诸佛正徧知海〕如大海水那样多的佛。“正徧知”是佛的十号之一,“诸佛正徧知”,即诸佛。“海”,喻数量之多,犹如大海水。〔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如大海水那样多的诸佛,都是由心想佛而成佛的。即本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离成佛不远)。”

人生大事,莫若生死。念佛,是专为了生脱死之头等大事,哪敢失却?所以,一句佛号,切莫忘记;设或忘记,想起复念。二六时中,常把洪名牢记在心,久念必熟,直至念念不忘。记住:心常系念,不忘于佛!

善导大师开示道(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正由称名易故〕正是由于持名念佛比观想念佛容易成就的缘故。〔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云:“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印光法师文钞·饬终津梁跋》)〔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念念相续〕佛号彼此之间不被妄念间断,但可以有时间间隔。〔毕命为期〕终生都这样行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因为临命终时,念佛之念相续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要终生这样来行持,令念佛之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样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积习成性〕就是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令念佛之念相续成为本能。〔厉心克己〕厉心,激励其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克己,约束自己不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厉心克己”四个字,是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的强大武器。〔昼夜莫废〕详见《昼夜莫废》一文。

慈云忏主云:“凡公临(办公)私养(日常生活),历涉缘务,虽造次(匆忙)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迫切的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而不妨碍内心想念),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系心,任运常遮(阻止)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又若见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判案),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王法,当密(通“默”)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译文:

无论办公还是居家,涉历种种缘务,虽然匆忙,而内心常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有迫切之事系于心中,虽然历经谈话、去来、坐卧、以及种种作务,都不会妨碍密忆此事,此事始终栩栩如生地现在眼前。系念佛之心,也应当这样。或若失去系念,便要屡屡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系心于佛,任运常自遮挡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也常自缓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

又,每当察觉心中微起恶念,便立即忆佛,以佛力的缘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救于势力强大的援助,必得免脱。

又,若见他人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他,愿其离苦。若是判刑,由于系念佛的缘故,生怜悯心,虽是依循王法,应当默作愿云:‘我行王法,这不是我的本心,愿你往生净土,誓相救济。’

凡是经历一切境界,或善或恶,由于系心于佛,都是真心在作主。故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就是这个意思。如是相续的地在心中系念佛,能办一切净因功德。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我在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证得圆通。现今来此娑婆世界,摄取念佛人,归至西方极乐世界。

〔因地〕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其含义有三:一、对佛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二、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三、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无生忍〕即无生法忍,真智安住在“诸法本未曾生,故亦无灭”之理上,不再退堕。佛言:“一切诸法,皆是虚假。”(《大般涅槃经》)

问:十方佛刹,净土甚多;何以说“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是摄取念佛人,归至西方极乐世界?

答:大势至菩萨为西方三圣之一,今与观世音菩萨同在西方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菩萨说“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当然是摄取念佛人,归至西方极乐世界。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问如何证得圆通的,我没有选择其它的修法,而是将六根全都摄住,于是一念不生(净念相继),而证入念佛三昧(明心见性)。此种修法,是第一殊胜。

〔圆通〕遍满一切,融通无碍。这里是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摄六根〕将六根全都摄住:眼根看到就只是看到,不思虑;耳根听到就只是听到,不思虑;鼻根嗅到就只是嗅到,不思虑;舌根尝到就只是尝到,不思虑;身根触到就只是触到,不思虑;意根不攀缘法尘。〔法尘〕又名业种子、种子,储存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净念〕净念者,无念也。憨山大师云:无念乃为净念。”(《梦游集·答湖州僧》)

〔净念相继〕念佛相继有两个层次:一、系念相继;二、净念相继。佛号相续,不杂妄念,名为系念相继;一念不生(无念),名为净念相继。对此,憨山大师开示道:“四字佛号,相继不断者,是名系念,非净念也。......无念乃为净念。(《梦游集·答湖州僧》,其注释见《参究念佛开示》江味农先生《金刚经讲义》云:“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便是归于真如(本性),则不说断而自断(则不说断念而念自断),不期证而自证矣(证:彻见本性),其方便为何如哉!”(详见《念而无念》一文)《中峰三时系念》云:“念到心空佛亦忘。”这便是净念相继的境界。(详见《中峰三时系念注》

〔三摩地〕即三昧。〔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净念相继,证入念佛三昧。修念佛三昧有三个阶段:一、万念归一(系念相继);二、一念不生(净念相继);三、明心见性(证入念佛三昧)。(详见印光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所以,净念相继(一念不生)是证入念佛三昧的前奏,故云:“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念佛的精髓。我的问题是:怎样能够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答:“都摄六根”是因,“净念相继”是果。参究念佛的功夫深了,就能够做到都摄六根,因而净念相继。具体行法,详见《参究念佛》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