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呼吸念佛精要

湛然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

 

〔十念相续,积习成性〕这是往生的可靠保证。详见《往生的条件》一文。〔相续〕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积习成性〕通过反复练习,使之成为本能。

 

一、引言

二、前行

三、念佛

四、炼心

五、答疑

进阶篇

六、一念不生

七、明心见性

 

一、引言

呼吸念佛,是既摄心而又易于持久之妙法,并且性命双修。其方法是:鼻呼鼻吸的腹式呼吸,随着呼吸之入息出息而念佛:入息(吸气)时心中默念一句“阿弥陀佛”,出息(呼气)时心中默念一句“阿弥陀佛”。此乃宝王随息法门。令呼吸念佛念念相续,积习成性,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性命双修〕修性,是要了生死出轮回(自性解脱);修命,是要身心健康、快乐、长寿。

 

唐代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云:“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shì hù,倚仗,如同幼儿之倚仗父母一般),安惧(哪里会惧怕)一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一口气不来就死了呢)?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昧,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译文:世上的人,大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等为念珠。我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称佛名号,随之于呼吸(出息入息),便有大依仗,哪里会惧怕一口气不来即属后世呢?我行住坐卧常用此珠(出入息),即使昏昧,也是含佛而入眠,只要一醒,立即继续呼吸念佛。这样来修持,必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中不断地见佛,念佛三昧即当修成。面覩阿弥陀佛眉间玉毫,亲蒙阿弥陀佛授记往生,如此则万无一失也。

〔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属后世者哉〕呼吸念佛积习成性后,人生的最后一息,一定是在念佛,别无二念,当然是临终正念往生,哪里会惧怕一口气不来就死了呢?所以呼吸念佛是大恃怙(大倚仗)。〔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如钻木取火,有烟冒出来,就说明很快会起火了。烟飞是火起之前兆。这里用来譬喻梦中见佛是念佛三昧成就之前兆。〔钻燧(suì)〕亦作“钻鐩”。钻燧取火,是原始的取火法,燧为取火的工具。

 

印光大师非常推崇和赞叹呼吸念佛。他给谛闲大师的信中写道:“光(大师自称)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由于)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昏沉散乱)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至宝王随息法门(即上面飞锡大师的开示),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即摄数息观和念佛观,数息观止散乱、念佛观止业障)。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止贪欲),瞋恚必不炽盛(止嗔恚),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止愚痴)。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这又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法门)。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与谛闲法师书》)

译文:

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由于业障遮蔽,二十年来,悠悠(形容不勤奋)虚度时日。口虽念佛,心不上(念佛时在妄想)。近蒙法师您教诲勉励一定不辜负您慈悲的亲切叮咛无奈念佛之时,昏沉和散乱交,依旧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我现在每日阅十余页净土经典,以发起殊进之心。当读到宝王随息法门(即上面飞锡大师的开示于是试用此法来念佛便妄念不以前那样潮涌翻。想来这样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必定妄念全消,唯存佛之时。......

我又认为,仅此一法,便全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观(止散乱)和念佛观止业障。而摄心念佛,便可逐渐断绝,即止贪欲;瞋恚也一定不炽盛,便止嗔恚昏沉散乱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即止愚痴。此呼吸念佛,又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法门。

我以为,现今之悠忽(悠闲懒散)念佛者,似不宜叫他们呼吸念佛,恐怕他们由于不记每天念佛之数,便成懈怠。(按:呼吸念佛亦可记每天念佛之数,具体方法详见后文。)要是真正有决定心的念佛人,若不依此呼吸念佛之法,决定难成念佛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己然不必使用呼吸念佛,也当为后学试验一番,以便具体地传授给那些有智慧的后人使用此法,若是利根的人七日或十四日(一七、二七定得一心不乱。纵然如我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也会达到一心不乱。

〔不负婆心〕不辜负老婆心肠。“老婆心肠(禅林用语)”,意思是像老婆婆那样慈悲的亲切叮咛。〔宝王随息法门〕即上面“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一段开示。这是唐代飞锡大师所著《念佛三昧宝王论》中的开示,故称宝王随息法门。〔五停心观〕能使五种过失(贪欲、嗔恚、愚痴、业障、散乱)停止于心的观法。一、不净观,即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即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即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即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势至都摄六根法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释详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注》)〔三摩地〕即三昧。〔来哲〕后世智慧卓越的人。〔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想来十年八年也会达到一心不乱。这里的“或”是谦词。

 

对于呼吸念佛,倓虚大师开示道:“还有一种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往里一喘气(吸气)的时候念‘南无阿弥’,往外一呼气的时候念‘陀佛’。这样,只要人有一口气就念一声佛,久而久之,时时刻刻,行住坐卧,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方是真精进。当人临命终时,最后一息气欲断时,人一生的行业,也就随着最后呼吸的一声佛,去往生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

倓虚大师还开示说:“行人端身正坐,调顺呼吸,不使有快慢不均,粗涩喘急,一呼一吸,平静缓慢。然后依呼吸念佛,四字六字均可,但以四字较好,将佛号分成二拍,如呼气念‘阿弥’,吸气念‘陀佛’但要用腹部呼吸,注意下腹且须任其自然。此法凡休息、睡卧、坐立皆可用。若久练纯熟,正念不失,呼吸一断,即生西方,是持名念佛之上乘方法,有志西方者当留心焉。”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云:“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出息和入息各算一息)默念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矣!”

二、前行

众生心思散乱,如野马狡猿,狂奔乱蹦,片刻不停。在这妄念丛生的情形下就来呼吸念佛,会感到难以下手,或者难以为继,甚至造成身体不适。所以,呼吸念佛之前,最好先修前行,扎下基础。基础愈牢实,以后的修学就愈顺畅、得力。

筑基的方法甚多,例如《觉知念佛》中就介绍了许多种方法。本文的筑基方法,是觉知腹部的起伏(升降),以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为呼吸念佛打下扎实的基础。

〔升降〕腹部的升降,即腹部的凸凹:腹部上升,即腹部外凸;腹部下降,即腹部内凹。

常见的呼吸主要有两种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因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本文之呼吸是采用腹式呼吸的顺呼吸法(如下图),即吸气时扩张腹肌(腹部上升),呼气时收缩腹肌(腹部下降)。这种呼吸方法,比较胸式呼吸而言,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甚多。(详见《腹式呼吸》

 

 

当你吸气时,腹部会逐渐上升;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上升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上”。当你呼气时,腹部会逐渐下降;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下降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下”。要点是:要持续地保持对腹部起伏的觉知。开始练习时,可以把手置于腹部,来感受腹部的起伏。

只要是在觉知腹部的起伏,就不会有妄念。若是妄念生起,就说明失掉了觉知,就要立即把注意力收回来,专注地觉知腹部的起伏。失掉,收回来;失掉,收回来;......。如果整整一个钟头都是在这样打拉锯战,你这一个钟头都没有白费。随着不断地练习,你会发现失掉觉知的次数愈来愈少,失掉与收回来之间的时间间隔愈来愈短,这就是进步。

 

黄金法则:但有觉知,即无妄念。

 

祖师云:“一念不在,即同死人。”这是说:一瞬间没有觉知,这一瞬间即是死人。所以,修道人一定要行住坐卧、时时刻刻,都保持觉知。这是要诀!

〔一念〕这里的“一念”是指一瞬间(一动念间)。

 

问:但有觉知,即无妄念。那么,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觉知与妄念同时并存呢?

答:这是因为觉知不专注不连贯,尚未连成片段,于是出现瞬间觉知和瞬间妄念交替进行的情形,就误以为是二者并存。所以,做觉知功夫,首先是要把觉知连成片段。觉知成了片段,在这些片段中自无妄念。平时,要尽可能多地做到:觉知而无妄念,从妄念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前行阶段的核心是: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

 

当觉知腹部的起伏比较有把握时,便进一步去觉知腹部起伏过程中的感受(而不要去注意腹部的外形)。

在觉知腹部的起伏时,如果妄想炽盛,收回来比较困难,就不要再勉强去收,而是专注地观察妄想,看它要想什么,并将妄想分类标记:“分心”,“乱想”,或“计划”,等等。待到妄想削弱后,便又回到觉知腹部的起伏上来。

修持时,就只有觉知腹部的起伏和观察妄想这两件事,而且是以觉知腹部的起伏为主,二者灵活地交替运用。(请注意,觉知腹部的起伏时,就不要去观察妄想,而是专心地觉知腹部的起伏。)

在专练时间之外,要尽可能见缝插针地练,而且要尽量保持对日常活动中各个动作的觉知(可参考《觉知禅》中“觉知动作”一章)。总之,抓紧一切机会练习觉知,培养觉知力,这是呼吸念佛的基本功力。绝不要轻忽每一个两三分钟的练功机会!

开始时,主要是在坐、卧的情形下专练。然后逐步做到行、住(站立)也练。(经行,乃至日常步行时,可以四步一吸,四步一呼。)这样,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在做功夫,功力就长进得快,而且适应性强。

当对腹部起伏的觉知清晰专一时,便可进入念佛阶段。

 

问:标记是否就是心中默念?

答:不是。如果随着腹部的起伏默念“上”、“下”,那么当你念得熟了,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实际上已经忘掉了觉知腹部的起伏,心中却还在机械式地念“上”、“下”。而标记是:当你觉知到腹部上升时,告诉自己这是“上”;当你觉知到腹部下降时,告诉自己这是“下”。没有觉知到,就没有标记。

三、念佛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行住坐卧,昼夜莫废。

 

〔念念相续〕念佛之念相连接,不被妄念间断。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开示道: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必须策励自己、约束自己)昼夜莫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享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详见《善导大师净土教法》

〔相续即生〕临命终时只要做到念佛之念相续(不被妄念间断),即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便蒙佛接引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阿弥陀佛之应,相互交通。〔念念相续〕佛号彼此之间不被妄念间断,但可以有时间间隔。〔毕命为期〕终生都这样行持。〔厉心克己〕厉心,激励其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克己,约束自己不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厉心克己”四个字,是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的强大武器。〔昼夜莫废〕详见《昼夜莫废》一文。

印光大师云:念佛一法,当依净土经论为准。末世众生,业重障深,依观经修观,尚难成就。是以莲宗诸祖,多皆专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续即生。”(《印光法师文钞·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呼吸念佛的方法是:鼻呼鼻吸的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上升(外凸),呼气时腹部下降(内凹)。开始练习时,可以把手置于腹部,感受腹部的起伏。腹部上升(吸气)时心中默念“阿弥陀佛”,腹部下降(呼气)时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当然,你也可以腹部上升(吸气)时心中默念“阿弥”,腹部下降(呼气)时心中默念“陀佛”。

在初始阶段,念佛的同时要觉知到腹部的起、伏,以此为拐杖。待到功夫成熟,这时就不再留意腹部的起、伏,只是随息而念,亦无妄念。如若出现妄念纷扰不止的情形,就要立即拾起拐杖,念佛的同时觉知到腹部的起、伏,即可止息妄念。

佛言:“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详见《大念住经注》)因此,感受全身而呼吸念佛,效果也很好。

由于腹部有九条经络通过,呼吸念佛时,就在按摩这九条经络,保证五脏六腑的阴阳协调,同时也增加了呼吸深度,加大了肺的通气量(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因此祛病延年。详见《312经络养生法(视频)》

 

念佛,最忌讳的是散漫无归——念着念着就被妄想裹挟,不知所云了。所以,在初学阶段,还应该在呼吸念佛时,加上十记法来帮助止息妄念:每呼吸一次记一次数,从一记到十(123......910;记5之时小指曲,记6之时小指伸),再从一记到十,终而复始。在记数时,用一只手的手指屈和伸来记:左手(也可以用右手)每呼吸一次屈一指,五指屈尽后,每呼吸一次伸一指,五指伸尽,即十个呼吸。

用手指的屈和伸来记数,这一点非常重要,其中奥妙你慢慢就会领悟到。待到功夫深了,便不再记数,而此时亦无妄念。当你平时已经用不着手指记数这一拐杖时,也不要把它忘记了。每当心烦意乱时,就要记得(一般人是不记得)立刻把这个拐杖拾起来,帮助你度过难关。愈是心烦意乱,就愈是要念佛,既能够及时消除业障的纠缠和祸殃,又能够迅速地提升功力,一举两得。所以,风口浪尖,正是好机会,要迎着困难上,把心烦意乱变成增上缘。

十记法还有一个好处是:每数到十,就检查一下这十个呼吸念得怎么样?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然后有思想准备地抖擞精神念好下十个呼吸。这样即时反馈,即时处理,最初虽然显得费时费力,熟了就会得心应手,而且愈念愈精纯。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够胸有成竹地达到一心不乱。

为了使呼吸念佛的功夫做得更加细密,还可以缓慢地腹式呼吸,在每一次呼吸中都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个呼吸中有无妄念?

当十记法熟了,可以进一步做五十记法:每五个呼吸一次记一次数,从一记到十(1,2,3,......,9,10;记5之时小指曲,记6之时小指伸),再从一记到十,终而复始。在记数时,用一只手的手指屈和伸来记:左手(也可以用右手)每呼吸一次屈一指,五指屈尽后,每呼吸一次伸一指,五指伸尽,即呼吸了五十个呼吸。每次数到十,就检查一下这五十个呼吸念得怎么样?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然后有思想准备地抖擞精神念好下一五十个呼吸。这样即时反馈,即时处理,最初虽然显得费时费力,熟了就会得心应手,而且愈念愈精纯。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够胸有成竹地达到一心不乱。

在做五十记法时,要是继续曲伸另一只手的手指,则可记一百句佛号。也可以就一只手记两遍,这也是一百句佛号。

 

开始练习呼吸念佛时,主要是在坐、卧的情形下专练。然后逐步做到行、住(站立)也练。(经行,乃至日常步行时,念四字佛号,一字一步,四步一吸,四步一呼。)这样,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在做功夫,功力就长进得快,而且适应性强。

 

念佛,最忌散漫无归。呼吸念佛(包括行走时的呼吸念佛)在练习阶段,一定要用手指曲伸来记数。这样一来,功夫是在掌控下进行,每十个呼吸或者五十个呼吸检查一下:念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改进,愈做愈细密,直至一心不乱。

要见缝插针,把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每晚临睡前,都要小结:今天念佛念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差在哪里?怎样改进?明天怎样来念?把心安住道上,在呼吸念佛中入眠。

 

问:我呼吸念佛一百句的方法是:每呼吸两个5次才屈一指或伸一指(所以每动一指便是十句佛号),这样用一只手的手指屈和伸来记一百句佛号。可以吗?

答:完全可以。

 

还有一个呼吸念佛的妙法:每当呼气时,在心中默念佛号的同时,观察内心的感受(观心),这样容易止息妄念。这一观心方法,详见《观察内心的感受(观心)》 一文。

四、炼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慧);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定)

念念不放过,念念透得过。

 

呼吸念佛功夫熟了,就要历境炼心,有意识地“看破、放下”功夫,在各种场合锻炼对境不生心的定慧力。著境生心,即落生死;对境不生心,生死便了。你会发现这是非常有趣、非常美妙的事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以此来消除烦恼、习气和业障,逐步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这一条,至为重要!至为重要!

〔对境不生心,生死便了〕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注释详见《金刚经精解》

烦恼千千万万,归纳起来就是三毒:贪、嗔、痴。念佛功夫得力,就要用佛号来伏烦恼,净其心地,储备往生资粮。古德云:“行人净业成熟,心地清净,与佛相应,临终方见阿弥陀佛现前,接引生西。”佛月在天,光照亿万心水。若心不净,如水荡浊,月虽在天,其影不彰。故临终思绪纷乱者,佛虽放光接引,犹盲不能见也。

〔三毒〕贪、嗔、痴。贪是贪欲,嗔是嗔恚(恼怒),痴是愚痴(违背义理,颠倒行事)。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贪嗔痴三毒中,贪是根本,嗔和痴均是由贪而生。因为贪爱不到、或者失去贪爱的,而有嗔恚;因为贪爱,于是违背义理,颠倒妄取,而有愚痴。所以要息灭烦恼,当在断除贪爱上下功夫。佛言:“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佛说四十二章经》)

 

凡人不能无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贪、嗔、痴。念贪、嗔、痴则杀、盗、淫等恶业蜂起,生死轮回无有止息。佛乃因势利导,抓住众生不能无念的习气,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来代替妄念,令众生将妄念转为佛念,染心换为净心,从而容易地往生净土,出离生死。彻悟大师云:“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澄清浊水之宝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彻悟大师遗集》)所以,念佛就是于众生生死切近处作最亲切、最简易的转换。而作此转换的关键是:觉察。念念觉察,妄念一起,立即用佛号转掉。要切切实实地做“觉察-转掉”功夫,念念不放过,念念透得过。日久功深,自然打成一片,伏住烦恼,成就净业。净心的关键就是:用佛号将妄念转掉。

〔念念觉察〕念佛时,觉知当下一念。详见《觉知念佛》之“觉知当念”一章。〔念念不放过〕每一个妄念,都不要让它滑过(不被它瞒昧)。〔念念透得过〕每一个妄念,都不要被它笼罩,不听随它调弄,不当作实事,更不可被它绑架。

要了生死,就要知道生死之根,以及怎样来拔除生死之根。祖师开示道:生死之根就是贪嗔痴三毒,而拔除生死之根,就是在于此心一念转变之间不遗余力!要在日用现前境界,妻子儿女团聚之际,亲戚朋友交接之间,义利逆顺交攻之处,喜怒贪嗔未发之前,预先着眼觑定,真真实实,清清楚楚,见到如何是生死之根,并立即极力拔除。

五、答疑

问:呼吸念佛是末那识在念,所以不可采用呼吸念佛。

答:末那识哪能念佛!这是不了解末那识的功能。八识功能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

 

问:步行时可以呼吸念佛吗?

答:可以。方法是:步行时默念“阿弥陀佛”,一步一字;四步一吸,四步一呼。这一方法虽妙,但如同骑自行车,有一个学会的过程,一旦掌握,其利无穷。呼吸仍然是腹式呼吸:吸时腹部外凸,呼时腹部内凹。

 

问:我使用呼吸念佛不能持久,久了会感到胸闷气短,很不舒服。怎么办?

答:呼吸念佛的要点是:随息。也就是跟随自然的呼吸而念佛,而不要去控制或改变呼吸。呼吸念佛时的呼吸,应当与平时没有念佛时的呼吸一样。你现在要做的是,细心体会怎样来随息念佛(在“随”字上做功夫)而没有去控制或改变呼吸。先在静止状态下练,待到静中功夫熟练,才逐渐在动中做。

问:呼吸念佛久了,有时候感觉气不顺。后来我就采用鼓腹和收腹来帮助腹式呼吸:鼓腹时吸气,收腹时呼气。这样就解决了气不顺的问题。这样来呼吸念佛可以吗?

答:完全可以。

 

问:我肠胃不好,在网上发现按摩四缝穴(用大拇指指尖掐揉穴位)可以治疗。所以我在呼吸念佛的同时,也掐四缝穴。其方法是:吸气时念“阿弥陀佛”,呼气时念“阿弥陀佛”,在呼气时掐穴位;每次呼气掐一次穴位,每一个穴位掐五次,心中默记数,如此轮流进行。(也可以单手操作:用拇指去掐同一只手上的四缝穴。)经过一段时间,肠胃的老毛病治好了,而且发现这样来念佛,不仅摄心、抗干扰,并容易持久。我的问题是:这样来念佛可以吗?

〔四缝穴(见下图)〕具有健脾行气消食、活血消瘀止痛、调节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等功效。

 

 

答:你的方法与念佛时手掐念珠类似,都是拐杖,是帮助摄心。手掐穴位的好处是不分场合,开会、聚谈、睡眠等等,都可以做。如果你感觉得摄心、抗干扰,并容易持久(念佛方法以满足这三条为佳),当然可以这样来念佛。与此同时,要在 真信切愿上多下功夫。

应同修的要求,问者答道:讲一下我现在所使用的“呼吸念佛的同时也掐四缝穴”的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要点有三个方面:一、呼吸仍然是腹式呼吸:吸时腹部外凸,呼时腹部内凹。吸气时念“阿弥陀佛”,呼气时念“阿弥陀佛”。二、在呼气时掐穴位。两只手各用拇指去掐同一只手上的四缝穴,每一次呼气掐一穴,每一穴掐一次,依次掐食指、中指、无明指、小指,小指、无明指、中指、食指,食指、中指、无明指、小指,......,这样循环地掐。三、与此同时,专注连续地觉知佛号。清楚地知道佛号的念相(每个字发出的情形),以及是否只有念佛之念。我行住坐卧都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步行时,是一步一字,四步一吸,四步一呼,掐穴和觉知佛号的方法不变。

问:上述掐穴之法,我试了一段时间,觉得很摄心。但我的肠胃没有毛病,这样做觉得繁琐。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法子?

答:你可以用手掌(单手或者双手都可以)的开合来取代掐穴:吸气时,手掌摊开,腹部外凸,念“阿弥陀佛”;呼气时,手掌握拢,腹部内凹,念“阿弥陀佛”。熟练后,手掌的开合可以轻微地做,甚至轻微到别人不会察觉;总之,以舒适、方便、持久为好。与此同时,专注连续地觉知佛号。清楚地知道佛号的念相(每个字发出的情形),以及是否只有念佛之念。

虽然如此,无论掐穴还是手掌开合,毕竟都是辅助动作。一旦完全掌握了呼吸念佛,在觉得没有必要时,就可以离开这些拐杖。

问:我的方法是:吸气时念“阿弥”,呼气时念“陀佛”,在呼气时掐穴位,每一个穴位掐一次。这样做可以吗?

答:当然可以。法无定法,各人情况不同,只要是对于自己而言,容易摄心并且持久的念佛方法,就是好方法。

 

问:可以通过呼吸念佛来修念佛三昧吗?

答:可以。念佛三昧旨在明心见性(详见《念佛三昧摸象记》)。为此,应当按照上面所介绍的呼吸念佛方法,达到一心不乱。然后在此基础上修念佛三昧,以证入明心见性的境界。其方法是:呼吸念佛时,以玄关内照下丹田。若有妄念生起,说明内照涣散(不专注、不连贯)。要立即抖擞精神,将内照重新聚焦,则妄念自息。久久行之,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

〔玄关〕亦称上丹田,在第三眼(天目)的位置。〔下丹田〕乃任脉之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四指宽)处,为藏精之所。下丹田是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保养丹田元气非常重要。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久久行之〕这是般若熏无明,无明一破,法身顿现。〔力极功纯〕力量用到极处,功夫纯然一片。〔豁然〕形容开阔、通达。例如:豁然开朗,豁然贯通,豁然醒悟。豁然亦指开悟貌,例如《颜氏家训》:“积年凝滞,豁然雾解(雾气消散)。”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和念脱落〕能所双亡——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一时脱落。

修念佛三昧有几点须注意:一、最好一开始就对诸法实相(详见《诸法实相》一文)和本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一文)有所认知;二、修持中若有什么境界,都要不受不著,方能向上;三、座下要历境炼心,不为所转,以实证本性。

 

问:我念佛时妄念少多了,可是昏沉袭来,却束手无策。要怎么样来对治昏沉?

答:可以这样来对治昏沉:振作精神,时时仰头向上瞪视,并且做腹式深呼吸,用鼻深吸气(腹部外凸),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腹部内凹),屏息1秒,将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钟左右。与此同时,念佛并且清晰地觉知到腹部的起伏。这样一来,昏沉会逐渐退散。当昏沉消失后,便回到你原来念佛的方式上来。

 

问:我吸气时念“阿弥陀佛”,呼气时观心,效果很好。可以这样来念吗?

答:可以。

 

进阶篇

 

六、一念不生

一念不生,就是随时随地能够做到每一个呼吸,都处于无念状态,自己对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无念无不念”境界,也就是念佛三昧。

〔无念无不念〕这是无念而念,以无念(一念不生)来念佛,是实相念佛,念法身佛。〔实相念佛〕以“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佛藏经·念佛品第二》中,佛言:“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此)‘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此)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所谓无生无灭,无相无为。”

〔念佛三昧〕无念无不念境界。印光大师云:“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详见《念佛三昧摸象记》)净宗开山祖师慧远大师云:“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念佛三昧是什么呢?那就是专思寂想。详见《慧远大师传》《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佛告阿难: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谓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识生,非前後边际智慧生,亦非现在见闻所生。......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议,於诸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无说、无示、无相、无名。此即名为念佛三昧。”专思寂想专思,就是心不旁骛;寂想,就是一念不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憨山大师云:“四字佛号,相继不断者,是名系念,非净念也。......无念乃为净念。”(《梦游集·答湖州僧》)〔三摩地〕即三昧。

修持一念不生的方法是:以玄关内照夹脊。若有妄念生起,说明内照涣散(不专注、不连贯)。要立即抖擞精神,将内照重新聚焦,则妄念自息。久久行之,自然进入一念不生的境界。

〔夹脊〕人体之膻中天目泥丸夹脊命门丹田海底等七个关键穴位是聚集人体元气的重要穴位其中,夹脊一窍又是关键之关键夹脊窍在中医经络学中,名为心俞(shù同“腧”),在第七胸椎的两侧一寸半处(如下图中并列的两个圆点所示),是心气出入的门户而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夹脊一穴,与五脏六腑相关,可见夹脊一穴非同一般性命圭旨云:此着功夫最是简易不拘行住坐卧,常操此心,退藏于夹脊之窍,则天地之正气可导而进,与己混元之真精,凝结丹田,以为长生之本盖以天地无涯之元气,而续我有限之形躯,不亦易乎?学者只要认定此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则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

 


 

做到了一念不生,则妄想断而百福集,所以这是性命双修之妙法。憨山大师云:“佛法教人,一以(专以)断妄想为本,妄想乃贪瞋痴种种恶业之本也。即菩萨修行以至成佛,报得天上人间最胜庄严广大福田,皆从断妄想始。以(因为)妄想断,则恶业消,恶业消,则百福集,此所谓自求多福也。”《梦游集·示钟衡颖》

马祖云:“一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憨山大师云:“无物之心,是为实相。”而一念不生之心,即是无物之心。

〔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就如同太阳消融霜露,念实相(慧日)就能够消除众罪。〔无物之心〕心中对事对物没有念想,故一念不生之心,即是无物之心。

通过这阶段“一念不生”的修学,已经具备灭罪除障的能力,务必要在境缘上切实运用。请阅读《三无功夫:无念、无相、无住》,令一念不生功夫在灭罪除障的过程中日臻圆熟。

七、明心见性

当这一念不生的功夫深了,不用去管呼吸,也会长久地保持“寂而照,照而寂”境界。大愚法师云:“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做祖,无它秘密。”这样坚持不懈地修持下去,一旦水到渠成,豁然能所双亡,顿见本来面目(明心见性)。

〔能所双亡〕能究之心与所究之境一齐化去,身心世界当下隐没,十方圆明。这是彻见本性的境界,称之为明心见性。〔本性〕自性觉,这是自性的本原状态,称为本性;自性迷,称为识性。(详见《心、自性、如来藏》)

百丈禅师上堂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五灯会元》)

〔迥脱根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截然脱离。〔妄缘〕妄自攀缘;这里“缘”是动词。〔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只要离却妄自攀缘,即是法身佛。《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法佛(法身佛)者,离攀缘。”《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如如佛〕觉悟如如理体之佛,即法身佛。《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

憨山大师云:“看到一念不生处,则前后际断,中间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则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同“沉”),如空华影落(空华幻影息灭),十方圆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日用现前,朗朗圆明,更无可疑。始信自心,本来如此。从上佛祖,自受用地,无二无别。”《梦游集·示念佛参禅切要》

憨山大师又云:“但于念念中,看觑念未起处。由在离念一着,久久,忽然念头迸断,心境两忘(通“亡”),如脱索狮子,自在游行。”(《梦游集·示了心海禅人》)

〔心境两忘(通“亡”)〕心境两亡。这是能所双亡的境界,能看觑之心与所看觑之境一齐泯灭,亦即是明心见性的境界。

 

在《虚云和尚年谱》中,虚云老和尚自述五十六岁那年开悟的情形:

禅堂内职不令予(我)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

〔落堂〕落堂者,着实之谓也。虚云老和尚云:“惟念佛须摄心观照,句句落堂。落堂者,着实之谓也。句句着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

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qīng,厕所)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

至腊月八七(第八个禅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哪有什么水!),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哪)有今朝?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又偈:

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参考阅读:

性命双修

呼吸念佛与静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