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心学功夫(续集)

湛然

 

心要有主宰。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此念凝寂圆明,便是入圣真根子。

静则一念不生,动即万善相随。

 

一、培养觉知

二、万念归一

三、一念不生

四、任运觉照

 

朱子(朱熹)云:(程子曰:)‘心要在腔壳子里。’心要有主宰。(《朱子语类》)

〔程子〕对宋代理学家程颢(hào)、程颐(yí)兄弟的尊称。〔心要在腔壳子里〕心要在胸腔里。这是程子的名言,喻指心要在本位上,即无思无虑,不要走失在事事物物中。〔心要有主宰〕自己要能够主宰心念,需用时起念,不用时息念。好比掌握了自来水龙头,要开便开,要停便停。

念头有两种,意念与浮念:一、自己主动起的念,自己做得了主,要起就起,要停就停,称之为意念;二、不由自主而起的念头,自己做不了主,起停由不得自己,这种念头称之为浮念,例如“头脑中喋喋不休的自言自语”,通常也叫做妄想。

 

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

(译文:人要是自己的鸡狗走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自己的心走失了,却不晓得去找回来。做人的学问,没有别的什么,就是把那走失了的心找回来罢了。)

〔学问之道〕这里的“学问”不是指系统的知识,而是心性的涵养,做人的学问。〔放心〕走失的心,即通常所说的打妄想。〔求其放心〕找回走失的心,不打妄想。

龙溪先生云:“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此念凝寂圆明,便是入圣真根子。”(《王龙溪先生全集》)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人们不再遭受饥寒交迫等实际之苦,而主要的苦常常是来自精神上的折磨,甚至出现许多心理疾病。其肇事者就是浮念,控制不住、无休无止思前想后的浮念。例如,事情早已经过去,自己也明明知道它对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遏制不住的痛苦回忆啮食着你的心,并且引起许多身体和心理的疾病。同时,心为思想和言行的根源,心学是令自心完善之学,所以,心学的修学必须做到心有主宰求其放心,进而即本体

〔心有主宰〕不是放任自心成天打妄想,而是管起来,进而做到静则一念不生,动即万善相随。〔即本体〕首先,悟得本体;然后,做不离本体的功夫:悟而守之,须臾不离。阳明先生云:“上根之人,悟得无善无恶心体,便从‘无’处立根基,意与知、物,皆从无生,一了百当,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截,更无剩欠,顿悟之学也。(注释详见《天泉证道记注》

 

那么,怎样能够息灭浮念,从妄想中脱离出来呢?妙法是:觉知!觉知是息灭浮念的利器:觉知时,即无浮念;若浮念生起,就说明此刻失掉了觉知,应当立即提起。当觉知成片时,自然就处于觉知而又无想无念的状态。

觉知既然与浮念不两立,有觉知即无浮念,有浮念即失掉了觉知。那么,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觉知与浮念同时存在呢?这是因为觉知不专注连贯,尚未连成片段,而出现瞬间觉知和瞬间浮念交替进行的情形,就误以为是二者并存。所以,做觉知功夫,首先是要把觉知连成片段。觉知成了片段,在这些片段中自无浮念。平时,要尽可能多地做到:觉知而无浮念,从浮念的控制下解脱出来。

 

人们心思散乱,如狡猿野马,要能够心有主宰,求其放心,就必须对心进行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本书便是为此而写,入心学精微处。

本教程有四个阶段:一、培养觉知;二、万念归一;三、一念不生;四、任运觉照。其中,“培养觉知”是前行,为修学正行打下基础。“万念归一”、“一念不生”和“任运觉照”是正行,通过这三个阶段的修学,就能够做到心有主宰求其放心,进而做到静则一念不生,动即万善相随

一、培养觉知

人们心思散乱,如野马狡猿,狂奔乱跳,片刻不停。在这妄念丛生的情形下就来求其放心,会感到难以下手,或者难以为继,甚至造成身体不适。所以先修前行,打下坚实的基础——筑基。

筑基的方法甚多,本文是觉知腹部的起伏(升降),以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为修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见的呼吸主要有两种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因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本文之呼吸是采用腹式呼吸的顺呼吸法(如下图),即吸气时扩张腹肌(腹部上升),呼气时收缩腹肌(腹部下降)。这种呼吸方法,比较胸式呼吸而言,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甚多。(详见《腹式呼吸》

 

 

当你吸气时,腹部会逐渐上升;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上升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上”。当你呼气时,腹部会逐渐下降;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下降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下”。要点是:要持续地保持对腹部起伏的觉知。开始练习时,可以把手置于腹部,来感受腹部的起伏。

自然地呼吸,只是专注地觉知腹部的起伏,将注意力放在腹部的起伏上。

只要是在觉知腹部的起伏,就不会有妄念。若是妄念生起,就说明失掉了觉知,就要立即把注意力收回来,专注地觉知腹部的起伏。失掉,收回来;失掉,收回来;......。如果整整一个钟头都是在这样打拉锯战,你这一个钟头都没有白费。随着不断地练习,你会发现失掉觉知的次数愈来愈少,失掉与收回来之间的时间间隔愈来愈短,这就是进步。

 

黄金法则:但有觉知,即无妄念。

 

古德云:“一念不在,即同死人。”这是说:一瞬间没有觉知,这一瞬间即是死人。若是一分钟没有觉知,这一分钟即是死人。若是十分钟没有觉知,这十分钟即是死人。如此等等。

〔一念〕这里的“一念”是指一瞬间(一动念间)。

所以,切莫成为行尸走肉,一定要行住坐卧、时时刻刻,都保持觉知。这是要诀!

 

问:但有觉知,即无妄念。那么,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觉知与妄念同时并存呢?

答:这是因为觉知不专注不连贯,尚未连成片段,于是出现瞬间觉知和瞬间妄念交替进行的情形,就误以为是二者并存。所以,做觉知功夫,首先是要把觉知连成片段。觉知成了片段,在这些片段中自无妄念。平时,要尽可能多地做到:觉知而无妄念,从妄念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前行阶段的核心是: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

 

当觉知腹部的起伏比较有把握时,便进一步去觉知腹部起伏过程中的感受(而不要去注意腹部的外形)。

在觉知腹部的起伏时,如果妄想炽盛,收回来比较困难,就不要再勉强去收,而是专注地观察妄想,看它要想什么,并将妄想分类标记:“分心”,“乱想”,“计划”,等等。待到妄想削弱后,便又回到觉知腹部的起伏上来。

修持时,就只有觉知腹部的起伏和观察妄想这两件事,而且是以觉知腹部的起伏为主,二者灵活地交替运用。(请注意,觉知腹部的起伏时,就不要去观察妄想,而是专心地觉知腹部的起伏。)

开始时,主要是在坐、卧的情形下专练。然后逐步做到行、住(站立)也练。(经行时,可以四步一吸,四步一呼。)这样,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在做功夫,功力就长进得快,而且适应性强。

躺下来睡觉时,也要觉知腹部的起伏,直到入睡前的最后一刻。

当对腹部起伏的觉知清晰专一时,便可进入修心。而且在修心阶段,也不要忘记经常抽时间来觉知腹部的起伏,以加深和巩固基本功。基本功愈牢实,参究就愈顺畅、得力。

 

这里介绍一个对于身心非常有益,性命双修的功法:无念深呼吸。其方法是:每一个呼吸是15秒(可以对着有秒针的钟表来练),呼气的时间等于或者略长于吸气的时间,还可以在吸气与呼气交换之间屏息(停住呼吸)两三秒钟。在呼吸过程中,要清楚地觉知到腹部起伏的情形,因而无念。每天做两次,每次10分钟。并且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做。

 

问:标记是否就是心中默念?

答:不是。如果随着腹部的起伏默念“上”、“下”,那么当你念得熟了,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实际上已经忘掉了觉知腹部的起伏,心中却还在机械式地念“上”、“下”。而标记是:当你觉知到腹部上升时,告诉自己这是“上”;当你觉知到腹部下降时,告诉自己这是“下”。没有觉知到,就没有标记。

 

问:静坐时,采用什么样的坐姿?

答:静坐时,选择一个能让你坐得长久的姿势。你可以盘腿坐,或者是在椅凳上正坐(背要离开椅背,令气脉通畅),两腿下垂。坐定之后,让背部与头部保持挺直,但不僵硬。

二、万念归一

方法 是:提个“究”字,即向内觑(qù)究自心。久了妄念若起,又提个“究”字,又如是向内觑究自心。若是妄念不起,就只是觑究着。

只要是在专注、连贯地觑究,即无妄念生起;若有妄念生起,说明精神涣散,觑究松懈,甚至走失。这时就要立即提个“究”,再次集中精神回光返照,专注、连贯地觑究妄念是在觑究的间断处生起,在走失了觑究时炽盛。

 

 

〔妄念是在觑究的间断处生起〕对于初学者而言,觑究是不连贯的,虽然自己以为是在聚精会神地觑究。所以,在修心的初期,就是要令觑究连贯,哪怕是短暂时间的连贯。只要按照上面介绍的参究方法坚持不懈地参下去,自会出现短暂时间的连贯。在这短暂时间内便处于无念,而只有觑究。只有觑究而别无它念,称之为明觉。日久功深,这些短暂的明觉,就会连成段,乃至打成一片。

 

向内觑究的要点是:不要去管有无妄念,而是全力以赴地觑究,源源不断地觑究。由于习气的缘故,人们在觑究时,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注意是否还有妄念,这样反而使得妄念不能够息灭。因此,不要去管有无妄念,而是全力以赴地觑究,源源不断地觑究。之所以在觑究的同时还有妄念,是由于觑究不连贯或者注意力还有分散,这在初学阶段是很自然的。如果有意地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觑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的进步,就会逐渐做到觑究连贯、注意力没有分散,这时候水到渠成,妄念自然息灭。

 

提个“究”,即向内觑究自心,契合本体。

 

当你专注地向内觑究自心,就会觉知到体内的能量场,鲜活的能量场。这时,妄想息灭,身心会有一种奇妙的感受,这就是对本体的感受,是对本体的契入

契合本体,就是感受到体内这一鲜活的生命力,并且与之合一,安住其中。契合本体,则妄念不起,就能够轻松自然地做到无念,或者专念。契合本体绵密不断,就是随时随地都在觉知到、感受到体内自性鲜活的生命力,并且与之合一,安住其中。在日常生活中,缘来即施,缘去即寂。无论做事,还是谈话时,都要保持契合本体,自在自主(不陷入妄想,不被境缘所操控)。愈加深入的觑究,即是对本体愈加深入的契合。

 

问:为什么我集中精神回光返照,专注、连贯地觑究,却仍然还有妄想,而且妄想与觑究同时并行?

答:这是因为你的觑究实际上还不连贯,尚未连成段,于是出现瞬间觑究和瞬间妄想交替进行的情形,就误以为是二者同时并行。这是开始阶段常有的情形。所以,初步功夫首先是通过“集中精神回光返照,专注、连贯地觑究”的不断练习,把觑究连成段。觑究成了段,在这些短暂的时段中自无妄想。这时明觉(觑究而别无它念)现前,就站住脚了。然后就是在长时段中,话头之间没有妄念。这一步成就了,就做到万念归一。进一步,令明觉累分成寸、累寸成尺地延长、持续,乃至成片,成团。直至一念不生,唯存明觉。这就是一归于无的境界。

如果是妄念丛生,感到要把觑究连成段很困难。这说明觉知力薄弱,建议你先按照上面“前行”一章来修学,奠定好基础后才开始参究。基础愈扎实,后面的修学就愈顺畅、得力。

 

只有“究”这个话头而没有其它念头,这是万念归一的境界。

方法:提个“究””,即向内觑究自心,契合本体。若是妄念不起,就保持觑究。若是妄念生起,说明觑究有间断,这时就抖擞精神再“提个‘究’字,即向内觑究自心,契合本体”,如此继续。随着功夫的深入,保持觑究而不被妄念间断的时间会愈来长。

要点是:即念觑究,深深地觑究,源源不断地觑究。直至唯存话头,不昏不散,这就是万念归一的境界。

〔不昏不散〕不昏沉,不散乱(没有妄念)。

 

修心有一个基本功夫:做到一分钟明觉。这个一分钟明觉,人人能够做到,也是修心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

其方法是:提个“究”,即向内觑究,契合自性。坚持练下去,起初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无念,继而无念的时间会逐渐增长,直练到提个“究”就能够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无念。这个寂而知(无念而又觉知)的状态,就是明觉。最好对着钟表来练。(例如,开始时看一下时间,然后加两分钟,作为结束时间。)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一分钟是很短暂的时间,但在修一分钟明觉时,这一分钟却感觉得要长得多。如果凭感觉来确定时间的长短,可能并不如实。

然后将这个提个“究”就能够保持一分钟明觉,在各种各样情形下练,见缝插针地练,特别是在喜怒哀乐时练,在利害得失、爱恨情仇攻心时练:提个“究”,顿时一念不起(只是源源不断地向内觑究),持续一分钟。这个“究”领头的一分钟明觉,是斩断妄想的金刚王宝剑,将它炼成,使(运用)得纯熟,利益无穷。

人们总是在问:妄念纷飞,当何策以治之?通过一分钟明觉的实修将证明:这一分钟明觉,便是“妄念纷飞,当何策以治之”的答案

 

你也可以利用下面的音频播放器来修炼一分钟明觉:一分钟后,钟声敲响。你可以检查在这一分钟,功夫做得怎么样,然后有针对性改进,令功夫愈做愈细密。

在第一次钟声敲响后,你按“空格键”,就可以再播放(播放时,也可以按“空格键”来暂停),这是非常方便的。

你也可以右击三角形的“播放键”,在菜单上设定循环播放模式(Loop)或者下载其音频文件自己来播放。

 

 

通常,人们在夜间睡觉时,入眠前都是在打妄想。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伤身体。要给自己做一个硬性规定:入眠前都是在观心。中间醒来,立即继续观心,直至入眠。要把这个规定养成习惯,形成本能。

三、一念不生

向一念未萌前究,不分动静,念念不间。

一念不生:这是一归于无,无思无虑的境界。

方法:提个“究”,即回光返照向内觑究自心,契合本体。久了妄念若起(或者觑究松懈时),又提个“究”,又如是回光返照向内觑究自心,契合本体。若是妄念不起,就只是觑究着。

如此而行,待到功夫深了,此时提个“究”,便持续地处于无念(无思无虑),这就是一归于无的境界。

 

向一念未萌前究,这是保持明觉的精髓。要不分动静,源源不断地向一念未萌前究。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照顾好明觉做好觑究而别无它念的功夫切切提撕,勿令间断。功夫要愈做愈细密。妄念才起,即便觉除。如此久久行之,动静打成一片,当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双泯(能所双亡),则彻见本性矣。

〔提撕〕警醒地保持正念,这里所说的正念就是觑究。〔即便觉除〕妄念若起,是因为觑究松懈,甚至走失;于是凛然一觉,专注地觑究,妄念即息。记住:妄念是在觑究的间断处生起,在忘掉了觑究时炽盛。

也可以这样来息灭妄念:妄念起时,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它起自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著力一拶(zā,挤榨),任它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

妄念若起,这是心向外驰;觉之即无,这是收拾放心。如此做下去,待到功夫深了,就能够长时间地处于“一念不起”的状态,偶有妄念生起,也会一飘而逝(所谓‘红炉片雪’);进而做到长时间地处于“一念不起”之无念状态,并且清清楚楚地知道是无念,所谓“寂而照,照而寂”;直到动静打成一片。

 

问:我做向一念未萌前觑究之功夫,时间久了,或者是在动中做,头会发晕。怎么办?

答:这说明你的觉知力不够强大,你继续做此前之功夫,待到觉知力强大时,再来向一念未萌前觑究。在修心的修炼过程中,凡是遇到新阶段的功夫做不下去,或者出现头晕等不适的现象,就说明此时之觉知力尚不能够胜任,就要继续此前之修炼,直至觉知力能够胜任新任务时,才开始新阶段的修炼,此所谓盈科而后进也。

〔盈科后进〕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这是比喻修炼应当打下坚实的基础,步步走稳,不要急躁冒进。

你也可以把新任务的修炼与此前之修炼穿插进行,逐渐增加每日新任务的修炼次数和持续时间。

 

问:我向内觑究时,有时候清明无念。但是,有时候并不清明,觉得念头似乎若隐若现。当后一种情况出现时,我是否应当去观察念头,做观心功夫?

答:这说明你的觉知力还不够连贯、稳定。所以,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提升觉知力。当后一种情况出现时,不用去观察念头,而是提个“究”,即专注持久地向内觑究自心,深深觑究;过一阵,再提个“究”,......;如此继续。觉知力上去了,后一种情况自然就消失了。

 

问:打坐时,常会被一种莫名不安的情绪所笼罩,十分难受。挥之不去,只好去做其它事情来摆脱它,例如网上冲浪等。这样做是否恰当?

答:要是你通过网上冲浪等事就能够摆脱这种莫名不安的情绪,这说明它并不是实际的危险、威胁所造成,而是自己的心理作用,更透彻地说,这是业来缚心,障碍现前。你去做其它事情来摆脱它,是治标不治本,它迟早会回来的,而且还会屡屡发生。

从根本上来解决的办法是,当你被一种莫名不安的情绪所笼罩时,不要抗拒,也不要逃避,而是直接面对它:不加评判地观察你内心的状态。坚持这样做下去,莫名不安的情绪,就会逐渐释放,转化为平安。这不仅消除了旧业,你的境界也随之提升。这是以心转业。《观心:观心的状态》一文所介绍的观心方法,甚有帮助,要多多观心。

被一种莫名不安的情绪所笼罩〕这是修心中的一道难关,古今有之,许多人在这里被卡住或者打退了。

四、任运觉照

随时随地保持觉照,这就是在修心,是在复还本体,并且加深和巩固一念不生的功力,是令心有主宰、心不放失之妙法。

〔复还本体〕心学功夫有两段(详见《天泉证道记注》):一、明其明德:将私欲之心(人欲)转变成无私欲之心(天理)。关于明其明德的功夫,详见《心学功夫》。二、复还本体:将识心还原成本心。关于复还本体的功夫,详见《修心法要》阳明先生云:“复还本体。”“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天泉证道记》)

 

龙溪先生云:“吾人此生干当,无巧说,无多术,只从一念入微处讨生死。全体精神打并归一,看他起处,看他落处。精专凝定,不复知有其他。此念绵密,道力胜于业力,习气自无从而入,杂念自无从而生。此是端本澄源第一义,所谓宗要也。”(《王龙溪先生全集》)

〔只从一念入微处讨生死〕龙溪先生云:“吾人年入榆暮,后来光景无多,随身资粮,作何干办?一念相应,即无生死,纵未能超,亦任之而已。”(《与存斋徐子问答》)〔榆暮〕垂老(将近老年)。

龙溪先生又云:“圣狂(圣人与凡夫)之分无他,只在一念克(克除非正念)与妄(陷入非正念)而已。一念明定,便是缉熙(贤人)之学。”(《王龙溪先生全集》)

〔圣狂之分无他〕《尚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人失掉正念即是凡夫,凡夫克除非正念即是圣人。)觉照令人保持正念而克除非正念。〔非正念〕违理情想。

龙溪先生又云:“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 ,此念凝寂圆明(无思无虑),便是入圣真根子。”(《王龙溪先生全集》)

〔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千古圣学,其实全都在讲当下一念要如何。《尚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人失掉正念即是凡夫,凡夫克除非正念即是圣人。)〔此念凝寂圆明,便是入圣真根子〕若是能够在任何情形下都做到当下一念无思无虑(凝寂圆明),那么就已经完全主宰自心,收放自如,自然是:静则一念不生,动即万善相随。而且一念不生是即本体,这是在复还本体,转凡成圣,故云:“便是入圣真根子。”(详见《天泉证道记注》

 

觉照的方法:常使其心,虚明洞彻(无思无虑),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美丑)自彼,於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妄念若起,当即察觉,灭除干净。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常使其心,虚明洞彻(无思无虑),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於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这是做“不取不念”功夫,非常重要,培养定力。二、“妄念若起,当即察觉,灭除干净。”这是在做“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功夫,将一念不生由短暂变长久,而且在各种情形下都能够做到一念不生,并保持下去。

有了坚实的觉照功力,便能够做“一念之微”“一念入微”的功夫。

 

觉照,要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着手一件陌生的事情时,你很专心。但是比较熟练以后,就会打起妄想来,边做边妄想,有的人甚至还察觉不到自己在妄想。而这些妄想多是充满贪嗔痴,良知当不了家。凡属于这种情形,最好的办法就是提起觉照,边做边觉照转恶为善转凡成圣心学做功夫就要这样做。

觉照就是把心看管起来,不让它走失。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

人生就是修行,令自心完善。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愈是艰难处,愈是修心时。

如此行之,日久功深,静则一念不生,动即万念相随。那时再来细读儒学、理学和心学的典籍,就大不一样!你已经逾越了横亘在你与古圣先贤之间的鸿沟 。

 

问:“静则一念不生,动即万善相随。”这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静”,就是当你不需要做什么时,则一念不生(无思无虑)。一般人在不需要做什么时,要么去找些事来打发时间(kill time),要么在那里打妄想。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光阴,而且是在造业下沉,自找罪受。所以要静则一念不生,这是存天理去人欲,集福消灾,改造命运。在《了凡四训》中讲到:“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凡是祈求上天、改造命运,都要进入无思无虑的境界,来感应通达。详见《了凡四训注释》。)而且一念不生是最好的养生术,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免疫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所谓“动”,就是在需要做事(思考、说话、行为)时,心无私欲,由良知来支配身思想和言行,这就是万善相随。觉照功夫深了,便能够做到。

〔找些事情来打发时间〕遗憾的是,现在不少电影、视频、小说、游戏等充斥着杀盗淫妄,徒乱人意,令修心一曝十寒。〔要么在那里打妄想〕妄想常常满含意恶,贪嗔痴是主旋律,后果十分严重。

 

问:心学文献上经常出现“一念之微”与“一念入微”,二者是一还是二?

答:二者是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念之微”意思是:微小的一念。所谓“微小”,这是相对于纷飞的妄想(它由无数念组成)而言。心学功夫(修心,修养心性),就要在这微小的一念上做,特别是要在一念发动处做。

由于“一念”是构成思想的基本单位,从当前的一念之微下手,便是从根本上做功夫,效果特别显著。

阳明先生云:“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不于自心良知这一念来省察它),亦将何所用其学乎?”

〔毫厘千里之谬〕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说,起初微小的一念之差,后来酿成巨大的错误。所以,要在起心动念处做功夫。

语云:“须臾坚忍,终身受用;一念之差,万劫莫赎。”(这是说:在关键时刻,须臾坚忍,克制住邪念而让正念做主,所得的福报,终身受用;反之,没能够保持住正念而让邪念做主,就此一念之差而失足便成千古长恨,所遭的灾殃,万劫莫赎。)

阳明先生又云:“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逐渐达到)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天理)存养扩充去耳。”

又:“问(有人问)知行合一。先生(阳明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阳明全集》)

这是在一念发动处做功夫,从根上斩除,将恶业灭除在萌芽状态。要紧!要紧!

〔立言〕著书立说。〔不善的念〕这是意恶,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龙溪先生云:“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此念凝寂圆明(无思无虑),便是入圣真根子。时时保守此一念,动静弗离,便是缉熙(贤人)真脉路,更无巧法。”

〔缉熙〕光明,在这里是喻指贤人。《诗·周颂·敬之》云:“学有缉熙于光明。”意思是:学那些光明中之更光明者。

龙溪先生又云:“戒自欺而求自慊,惟在察诸一念之微就在觉察当下那微小的一念,所谓慎独也。舍慎独之外,无所谓格致(格物致知)之功矣。”(《龙溪王先生全集》)

〔自慊(qiàn)〕自快。〔惟在察诸一念之微〕就在觉察当下那微小的一念。这里的“诸”,是“于”的意思。例如:“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慎独〕当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仍然需要谨慎守礼,不会因为他人看不到就放纵自己,也就是不欺暗室。《小窗幽记·集灵篇》云:“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学习君子之有道,就是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见不得人的事情。)

龙溪先生又云:“千古圣学,惟在察诸一念之微(只在于觉察到刚起的那微小一念),故曰一念万年,此精一(精粹纯一)之传也。”(《王龙溪先生全集·别曾见台漫语摘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千古圣学,只在于觉察到刚起的那微小一念,不让它相续成想(如果相续成想,就不是一念,而是无数念组成的妄想了)。这样做下去,当功夫深了,就会只有觉察(通常称之为“觉照”)的一念。将这唯一的觉照之念长久地保持下去(一念万年),这就是精一之传。

〔一念万年〕是形容将这唯一的觉照之念永远保持下去:一万年都只有觉照这一念。

“一念入微”是说心念的状态、层次。一般人妄念纷飞,心学较有功夫者,能够做到万念归一,也就是说,只有唯一的一个正念,例如上面所说觉照之念,而无其它念头。进一步,就做“一念入微”的功夫,令这个唯一的正念愈来愈轻微。

觉照功夫不深的人,当觉照之念轻微时,常会有妄念生起、或者昏沉。这时就要着意去觉照,令觉照之念加重(或者称之为加强),来摒除妄念和昏沉。觉照功夫深了,即便觉照之念轻微,都能够既无妄念、也不昏沉(简称为“不妄不昏”)。这样,令觉照之念愈来愈轻微,以不妄不昏为准。到后来,即便不去管觉照,仍然是不妄不昏,这是不照而照,谓之圆照,这是极高的境界。

龙溪先生云:“吾人此生干当(所作所为),无巧说,无多术,只从一念入微讨生死。全体精神打并归一,看他起处,看他落处,精专凝定,不复知有其他。此念绵密,道力胜于业力,习气自无从而入,杂念自无从而生。此是端本澄源(复还本体)第一义,所谓宗要也。”(《答李渐庵·第二书》)又云:“致知(致良知)无巧法,无假外求,只在一念入微处讨真假。”(《与陶念斋》)又云:“从一念入微取证,便是入圣之基。”(《书庐野永思卷后》)

〔复还本体〕将识心还原成本心,而超凡入圣。在“天泉证道”中,阳明先生说道:“复还本体。”“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在《别诸生》诗中,阳明先生云:“直造先天未画前。”(直抵心的本原状态。)(《王阳明全集》)

阳明先生云:“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勿助勿忘。”《龙溪王先生全集·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详见《吉安起兵家书序(注)》

〔勿助勿忘〕既不要加强它,也不要忘记它。

 

问:先德云:“如实知自心。”这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说,随时随地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心念。到达“如实知自心”的境界,便不会被妄想拖着跑。通常,人们都是不由自主地被妄想拖着跑,就像坐在自动驾驶的汽车里打瞌睡。“如实知自心”,是自己在主宰心念,就像自己亲自在驾驶汽车。

 

问:我边做事边觉照,感到头晕,怎么办?

答:这是觉知力不够强大的缘故。你可以边做事,边觉知动作。这样,既止息妄想(许多妄想,饱含意恶,危害极大),又在提升觉知力。觉知力愈强大,觉照就愈得力,愈能够主宰自心。

觉知动作,就是清楚地觉知到动作的进行和动作所引起的感受。例如行走时,觉知到脚的运行以及脚底与地面接触时的感受;洗脸时,觉知到手的动作、水的温度、毛巾与脸接触时的感受,等等。当然,也可以只觉知动作的运行。觉知的要领是:制心一处,妄念不生。所以,自己觉得怎样做最能够达到这一要求,就这样做。在觉知时,可以心中默念“觉知”来帮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觉知上。

觉知动作时要专注,无论做什么,都要一心一意地做,不打妄想。例如穿衣吃饭时,若觉知动作而无妄想,即是觉的状态;若一边做一边打妄想,即是迷的状态——做的是同样事,而“用心不同”,其后果天地悬殊。

《回到当下》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写道:“我在印度时,住在一家聚会所二楼。一天当中,必须上下楼梯许多次,每一次我都会去探究每一步攀登的结构,膝盖的运作和重量转移的情形。这是个有趣的过程,我们必须对所有的活动都持有这种兴致。洞察,探究一切事物,是如何发生的。”

 

 

参考阅读:

论格物致知

心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