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说修行”网上佛学院

净修院       禅修院       修学园地

修心法要

湛然

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截,更无剩欠。

静则一念不生,动即万善相随。

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此念凝寂圆明,便是入圣真根子。

 

一、前行

二、修心

三、应用

四、答疑

 

阳明先生云:“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王阳明全集·重修山阴县学记》)

〔学以求尽其心〕通过学习它(心学)使自心完善。

 

令自心完善之心学,其修心功夫有两段(如下图所示,详见《天泉证道记(注)》

 

 

一、明其明德:将私欲之心(人欲)转变成无私欲之心(天理),亦即存“天理去人欲”。其方法是:致良知(格物致知)。

〔明其明德〕彰显自己光明正大的性德。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集福消灾、改造命运的关键。〔性德〕本具之德。此光明正大之性德,人人本具,但为私欲所蔽,犹如宝镜蒙尘。只要格除私欲,光明性德自现(尘尽光出)。

〔私欲〕以损人利己损公利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私欲乃是万恶之源,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之大敌。《论语·颜渊》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准则,小人则反其道而行之。)朱子(朱熹)云:“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回归)于礼。”《论语集注》)《后汉纪·灵帝纪中》云:“从小人之邪意,顺无知之私慾,殆者之危,莫过于今。”《荀子·修身》云:“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这是说,君子能用符合公众利益的道义,来战胜个人的私欲。)〔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小人〕品格卑下的人。

存天理去人欲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去人欲。阳明先生云:“只要存天理去人欲,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动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不管宁静不宁静。”(《王阳明全集》)(详见《天理人欲图》〔格物致知〕通过为善去恶来格除私欲,而致良知。详见《论格物致知》

二、复还本体:将识心还原成本心其方法是:即本体

复还本体阳明先生云:“复还本体。”“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天泉证道记》)阳明先生《别诸生》诗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不离日用常行内〕不离日常生活和工作,随时随地修心(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直抵心的本原状态(本心)。〔即本体〕不离本体。

 

《天泉证道记》中,阳明先生开示了这两种修心方法:致良知(以明其明德)和即本体(以复还本体)。并指出:致良知(格物致知)适宜于中下根人;即本体适宜于上根之人,但也必须辅以致良知来对治贪嗔痴习气。详见《天泉证道记(注)》

这是因为,中下根人心地烦杂,妄想多,烦恼(贪嗔痴)重,必须通过致良知来去除妄想、烦恼,使其转变成心地清净,妄想少,烦恼(贪嗔痴)轻。然后,再做即本体功夫以复还本体。

关于致良知(格物致知)功夫,详见《天理人欲图》《四句教(注)》《论格物致知》

本文是面向已有致良知功夫(致良知功夫,详见《心学功夫》),想进一步修学复还本体的读者,所以主要是讲即本体功夫。这是通过前行来筑基(打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修持即本体功夫。

一、前行

众生心思散乱,如野马狡猿,狂奔乱跳,片刻不停。在这妄念丛生的情形下就来即本体,会感到难以下手,或者难以为继,甚至造成身体不适。所以,即本体之前应当先修前行,扎下基础。基础愈牢实,以后的修学就愈顺畅、得力。

筑基的方法甚多。本文的筑基方法,是觉知腹部的起伏(升降),以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为即本体打下扎实的基础。

常见的呼吸主要有两种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因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本文之呼吸是采用腹式呼吸的顺呼吸法(如下图),即吸气时扩张腹肌(腹部上升),呼气时收缩腹肌(腹部下降)。这种呼吸方法,比较胸式呼吸而言,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甚多。(详见《腹式呼吸》

 

 

当你吸气时,腹部会逐渐上升;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上升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上”。当你呼气时,腹部会逐渐下降;这时就专注地觉知腹部下降的过程,在心中标记“下”。要点是:要持续地保持对腹部起伏的觉知。开始练习时,可以把手置于腹部,来感受腹部的起伏。

自然地呼吸,只是专注地觉知腹部的起伏,将注意力放在腹部的起伏上。

只要是在觉知腹部的起伏,就不会有妄念。若是妄念生起,就说明失掉了觉知,就要立即把注意力收回来,专注地觉知腹部的起伏。失掉,收回来;失掉,收回来;......。如果整整一个钟头都是在这样打拉锯战,你这一个钟头都没有白费。随着不断地练习,你会发现失掉觉知的次数愈来愈少,失掉与收回来之间的时间间隔愈来愈短,这就是进步。

 

黄金法则:但有觉知,即无妄念。

 

问:但有觉知,即无妄念。那么,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觉知与妄念同时并存呢?

答:这是因为觉知不专注不连贯,尚未连成片段,于是出现瞬间觉知和瞬间妄念交替进行的情形,就误以为是二者并存。所以,做觉知功夫,首先是要把觉知连成片段。觉知成了片段,在这些片段中自无妄念。平时,要尽可能多地做到:觉知而无妄念,从妄念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前行阶段的核心是:培养专注、连贯、持久的觉知力。

 

当觉知腹部的起伏比较有把握时,便进一步去觉知腹部起伏过程中的感受(而不要去注意腹部的外形)。

在觉知腹部的起伏时,如果妄想炽盛,收回来比较困难,就不要再勉强去收,而是专注地观察妄想,看它要想什么,并将妄想分类标记:“分心”,“乱想”,“计划”,等等。待到妄想削弱后,便又回到觉知腹部的起伏上来。

修持时,就只有觉知腹部的起伏和观察妄想这两件事,而且是以觉知腹部的起伏为主,二者灵活地交替运用。(请注意,觉知腹部的起伏时,就不要去观察妄想,而是专心地觉知腹部的起伏。)

在专练时间之外,要尽可能见缝插针地练,而且要尽量保持对日常活动中各个动作的觉知。总之,抓紧一切机会练习觉知,培养觉知力,这是即本体的基本功力。绝不要轻忽每一个一两分钟的练功机会!

开始时,主要是在坐、卧的情形下专练。然后逐步做到行、住(站立)也练。(步行时,可以四步一吸,四步一呼。)这样,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在做功夫,功力就长进得快,而且适应性强。

躺下来睡觉时,也要觉知腹部的起伏,直到入睡前的最后一刻。

当对腹部起伏的觉知清晰专一时,便可进入即本体。而且在即本体阶段,也不要忘记经常抽时间来觉知腹部的起伏,以加深和巩固基本功。基本功愈牢实,参究就愈顺畅、得力。

 

这里介绍一个对于身心非常有益,性命双修的功法:无念深呼吸。其方法是:每一个呼吸是15秒(可以对着有秒针的钟表来练),呼气的时间等于或者略长于吸气的时间,还可以在吸气与呼气交换之间屏息(停住呼吸)两三秒钟。在呼吸过程中,要清楚地觉知到腹部起伏的情形,因而无念。每天做两次,每次10分钟。并且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做。

 

问:标记是否就是心中默念?

答:不是。如果随着腹部的起伏默念“上”、“下”,那么当你念得熟了,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实际上已经忘掉了觉知腹部的起伏,心中却还在机械式地念“上”、“下”。而标记是:当你觉知到腹部上升时,告诉自己这是“上”;当你觉知到腹部下降时,告诉自己这是“下”。没有觉知到,就没有标记。

 

问:修持时,采用什么样的姿势?

答:修持贯穿于行住坐卧。打坐时,选择一个能让你坐得长久的姿势。你可以盘腿坐,或者是在椅凳上正坐(背要离开椅背,令气脉通畅),两腿下垂。坐定之后,让背部与头部保持挺直(这一点很重要),但不僵硬。

二、修心

这里所讲的修心功夫,是“即本体”。阳明先生云:“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截,更无剩欠。”(《天泉证道记》,注释详见《天泉证道记(注)》)这是因为,做即本体功夫时心无妄念,自然没有私欲之心,所以这也是在明其明德,在存天理去人欲(详见《天理人欲图》),在致良知。

“即本体”功夫的方法是:提个“究”字,即向内觑(qù)究自心。久了妄念若起,又提个“究”字,又如是向内觑究自心。若是妄念不起,就只是觑究着。

〔提个“究”字〕即心中默念:究。

修持时,只要是在专注、连贯地觑究,即无妄念生起;若有妄念生起,说明精神涣散,觑究松懈,甚至走失。这时就要立即提一“究”字,再次集中精神回光返照,专注、连贯地向内觑究妄念是在觑究的间断处生起,在失掉觑究时炽盛。

 

 

〔妄念是在觑究的间断处生起〕对于初学者而言,觑究是不连贯的,虽然自己以为是在聚精会神地觑究。所以,在初学阶段,就是要令觑究连贯,哪怕是短暂时间的连贯。只要按照上面介绍的参究方法坚持不懈地参下去,自会出现短暂时间的连贯。在这短暂时间内便处于无念,而只有觑究,通常称为明觉,也就是即本体境界。日久功深,这些短暂时间的明觉,就会连成段,乃至打成一片。

 

向内觑究的要点是:不要去管有无妄念,而是全力以赴地觑究。由于习气的缘故,人们在觑究时,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注意是否还有妄念,这样反而使得妄念不能够息灭。因此,不要去管有无妄念,而是全力以赴地觑究。之所以在觑究的同时还有妄念,是由于觑究不连贯或者注意力还有分散,这在初学阶段是很自然的。如果有意地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觑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的进步,就会逐渐做到觑究连贯、注意力没有分散,这时候水到渠成,妄念自然息灭。

 

当你专注地向内觑究,就会觉知到体内的能量场,鲜活的能量场。这时,妄想息灭,身心会有一种奇妙的感受,这就是对本体的感受,是对本体的契入

契合本体,就是感受到体内这一鲜活的生命力,并且与之合一,安住其中。契合本体,则妄念不起,就能够轻松自然地做到无念,或者专念。契合本体绵密不断,就是随时随地都在觉知到、感受到体内本体鲜活的生命力,并且与之合一,安住其中。在日常生活中,缘来即施,缘去即寂。无论做事,还是谈话时,都要保持契合本体,自在自主(不陷入妄想,不被境缘所操控)。

愈加深入的觑究,即是对本体愈加深入的契合。先德云:“重重觑究,切切提撕。”(译文:绵密地、愈来愈深入地契合本体,殷切警醒地保持正念。)

 

当你处于“妄念不生,觑究不灭”的状态(简称“不生不灭”),就是即本体阳明先生云: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截,更无剩欠。”

做即本体功夫,要随时随地照顾好这个“不生不灭”,做到行住不离,昼夜莫废;不分动静,念念不间。这样来做功夫,才能够打成一片:有觑究而无妄念(“不生不灭”)其要领是:集中精神回光返照,专注、连贯、持久地向内觑究。做即本体功夫,一定要信心真诚坚定,不屈不挠,克服一切困难地觑究。

龙溪先生云:“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此念凝寂圆明,便是入圣真根子。时时保守此一念,动静弗离,便是缉熙(贤人)真脉路,更无巧法。”

〔缉熙〕光明,在这里是喻指贤人。《诗·周颂·敬之》云:“学有缉熙于光明。”意思是:学那些光明中之更光明者。

 

问:为什么要提个“究”字”?难道不可以直接向内觑究吗?

答:直接向内觑究,那是最好的,但初学者做不到。因为一般人有生以来都是妄念纷飞,不是想这,就是想那,片刻不停。要是一开始就直接向内觑究,会难以下手。提个“究”字”,这是以一念代万念,然后再向内觑究,就比较容易了。而且,随着功夫的深入,保持只有觑究而无妄念的时间间隔就会愈来愈长。到后来,就可以不用提个“究”字”,便能直接向内觑究。

提个“究”字”,这是拐杖;而直接向内觑究,这是即本体功夫所要求的

当做到能够直接向内觑究时,就要努力做到随时随地都能够直接向内觑究,而且没有妄念。只要一有妄念,就立刻向内觑究,妄念自息。如果不行,就提个“究”字”,向内觑究。要是这样都还不能够息灭妄念,这说明即本体功夫不得力,必须加紧修炼;或者基础不够,须要回到前行阶段,待打好基础后,再来做即本体功夫。

 

当你向内觑究而无妄念,这就是即本体,是在复还本体。而且,由于没有妄念,自然就没有私欲之心,这就是在明其明德,在致良知。所以阳明先生云:“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截,更无剩欠。”这是彻上彻下的功夫。

 

先德云:“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私欲之物,不能极力克除,则本有良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良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

(译文:然而,要作圣人也不难,只在于彰明自己光明正大的性德。要彰明自己光明正大的自性之德,必须从“格除私欲之物,而显现自心本有之良知”下手。倘如私欲之物,不能极力克除,则本有的良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良知显现,就应当在日用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之时,常起觉照,不使一切与理相违的情绪、念头,哪怕是短暂地萌发于心。要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明镜当台,面前有什麽就仅仅是映现它们,而不要被它们牵转。是美是丑是它们自己的事,与我有何干系?来时没有期盼等待,去了也没有失望留恋。假如违理情想,刚有显露,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同与贼军对敌,不但不让他们侵犯我的疆土,尚须斩将夺旗,剿灭余党,连根铲除。

〔自明其明德〕彰显自己光明正大的性德。光明正大之性德,人人本具,但为私欲所蔽,犹如宝镜蒙尘。只要格除私欲,光明性德自现(尘尽光出)。〔格物致知〕格除私欲之物,而显现自心本有之良知。《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云为〕言论行为。〔觉照〕就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当下的念头、情绪是什麽。这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的基本功夫。故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返观,了知是心。〔妍〕美丽。〔媸(chī)〕相貌丑陋,与“妍”相对。〔萌动〕刚有显露。〔封疆〕交给一位官员全权管理的地区。〔搴(qiān)〕拔取。

 

问:上文说: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具体应当怎样来严以攻治,剿除令尽?

答:只要违理情想稍有萌动,便立即向内觑究(或者提个“究”字,向内觑究),这样就会立即将违理情想斩断。继续保持向内觑究(或者提个“究”字,向内觑究),便不会再有违理情想出现,这就是剿除令尽。

问:若是向内觑究(或者提个“究”字,向内觑究),不能够立即将违理情想斩断,怎么办?

答:这说明即本体功夫不得力,必须加紧修炼。

 

即本体功夫要在临境遇缘之中打磨,做到在各种情形下都有定力,能够把握住自己,克制自己的妄念、邪念而保持正念。先贤云:“克念作圣。”

〔定力〕把握住自己的力量。〔克念作圣〕克制自己的妄念、邪念而保持正念,就能够从凡夫变成圣人。

人的言语行为,心为主宰。《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这是说:成圣成狂,只由罔念克念而得。亦即,成圣成狂,全在于心念的转变。故云:“克念作圣。”

〔书〕《尚书》的简称。〔尚书〕亦称《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惟〕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例如:惟妙惟肖。惟二月既望。〔罔念〕失掉正念,而陷入妄念、邪念。〔克念〕克制自己的妄念、邪念而保持正念。〔狂〕一般凡夫俗子。

圣人与凡人以及小人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是正?是妄?是邪?语云:“须臾坚忍,终身受用;一念之差,万劫莫赎。”(这是说:在关键时刻,须臾坚忍,克制住邪念而让正念做主,所得的福报,终身受用;反之,没能够保持住正念而让邪念做主,就此一念之差而失足便成千古之恨,所遭的灾殃,万劫莫赎。)

随时随地警醒:当下一念是正?是妄?是邪?如果是妄念或者邪念,就要立刻摄心,归于正念。

 

即本体有一个基本功夫:一分钟凝定(明觉),这是修心的基本功。要是连妄念都制止不住,何言修心?龙溪先生云:“吾人此生干当,无巧说,无多术,只从一念入微处讨生死。全体精神打并归一,看他起处,看他落处。精专凝定,不复知有其他。此念绵密,道力胜于业力,习气自无从而入,杂念自无从而生。此是端本澄源第一义,所谓宗要也。”

〔只从一念入微处讨生死〕龙溪先生云:“吾人年入榆暮,后来光景无多,随身资粮,作何干办?一念相应,即无生死,纵未能超,亦任之而已。”(《与存斋徐子问答》)〔榆暮〕垂老(将近老年)。

龙溪先生又云:“圣狂(圣人与凡夫)之分无他,只在一念克(克除非正念)与妄(陷入非正念)而已。一念明定,便是缉熙(贤人)之学。”(《龙溪王先生全集》)

〔圣狂之分无他〕《尚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人失掉正念即是凡夫,凡夫克除非正念即是圣人。)〔非正念〕违理情想。

觉照令人保持正念而克除非正念。

 

这一分钟凝定,是即本体的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其方法是:提个“究”字,向内觑究,保持一分钟没有妄念。通常,人们总以为一分钟非常短暂,其实当你修炼一分钟凝定时,会觉得这个一分钟很长,所以必须用钟表来检查是否真正做到了一分钟凝定。最初,主要是静坐时练,行走、站立、睡卧也练。达到以后,就要在喜怒哀乐时练,在利害得失、爱恨情仇攻心时练,在各种境缘上练,直练得炉火纯青,你将受益无穷。

 

你可以利用下面的音频播放器来修炼一分钟凝定:一分钟后,钟声敲响。你可以检查在这一分钟,功夫做得怎么样,然后有针对性改进,令功夫愈做愈细密。

在第一次钟声敲响后,你按“空格键”,就可以再播放(播放时,也可以按“空格键”来暂停),这是非常方便的。

你也可以右击三角形的“播放键”,在菜单上设定循环播放模式(Loop)或者下载其音频文件自己来播放。

 

 

当你即本体功夫有成,你就有能力按照上面那段开示来觉照了,觉照是明其明德的核心功夫。而且,这时候再来读阳明先生和龙溪先生的著作,就容易得多了。

请记住,做功夫的要领是:急不得,停不得。只要绵密做去,无有间断,自然会水到渠成。

 

龙溪先生云:“夫今心为念。念者,见在(现在)心也。吾人终日应酬,不离见在。千绪万端,皆此一念为之主宰。念归于一,精神自不至流散。如马之有辔衔,操纵缓急,自中其节也;如水之有源,其出无穷也。圣狂之分无他,只在一念克与妄而已。一念明定,便是缉熙(贤人)之学。一念者无念也(一念,即是不再起其它念想),即念而离念也。故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然此非见解所能臆测、气魄所能承当,须时时从一念入微,归根反证,不作些子(一点儿)漏泄。动静二境,了然不生(清清楚楚不生它念)。有事时,主宰常寂,自不至逐物;无事时,主宰惺惺(清醒),自不至著空。时时习静,察识端倪,冷然自照,自然畅达,自然充周。譬之悬镜空中,万象毕照,而无一物能为障碍。才欲觅静,谓之守静尘,非真静也。此中人以上境界,非一蹴(cù,踏)所能至,舍此亦无别路。”(《王龙溪先生全集·趋庭谩语付应斌儿》)

又云:“克念谓之圣,妄念谓之狂。圣狂之分,克与妄之间而已。千古圣学,惟在察诸一念之微。故曰‘一念万年’,此精一之传也。”

〔一念万年〕将此一念长久地保持下去,不起它念。〔精一〕精粹纯一。

三、应用

即本体功夫的主旨是:复还本体,以了脱生死,超凡入圣。在做即本体功夫时,由于没有妄念,自然就没有私欲之心,这便是存天理去人欲,这便是致良知,因此是彻上彻下的功夫,所以阳明先生开示道:“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截,更无剩欠。”

以了脱生死,超凡入圣〕超凡入圣有两大阶段:了脱生死和成就圣位。今生的目标是了脱生死,所以特别列出。

妄想乃贪瞋痴种种恶业之本,所以欲得最胜庄严广大福田,皆从断除妄想始。在做即本体功夫时,由于没有妄念,则恶业消,恶业消,则百福集,此所谓自求多福也。

 

其实,即本体功夫还有许多神奇妙用,效果非凡。下面略举数条,以见一斑:

一、当你即本体功夫有成,你可以用前文中关于觉照的开示:“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这是最究竟的致良知(格物致知)

违理情想萌动,这是业来缚心;以即本体功夫将其灭除,这是以心转业。能够以心转业,不仅少受许多苦,而且业转命转,殃去福来。

道德修养,改过是关键。改过有三法:事改、理改、心改,详见《了凡四训(注释)》。而“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这是心改,效果殊胜。对于心改,了凡先生赞叹道:“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

这时,儒学、理学和心学中的许多功夫,例如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约礼(用礼约束自己),操存(执持心志﹐不使丧失),居敬(持身恭敬),戒惧(警惕和畏惧,不放逸),慎独(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苟),等等,你都能够切切实实地做去。

二、打坐出灵感。

企业领导人日理万机,面对外界变动与内部管理的双重压力,如何让内心平静,以冷静的观察来应对各种状况,成为事业成功与身心健康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愈来愈多企业人士开始打坐冥想。

现以苹果电脑创始人乔布斯为例,他每天打坐,启发灵感,增强决策力,在事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乔布斯的办公室,有两百多平方米,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有房中间的一个坐垫,是用来打坐的。乔布斯有每天禅修习惯已经多年,在决策前,会先闭目打坐,然后叫属下将相关产品设计一并放到垫子的周围,来决定选择哪个放弃哪个。当心定下来的时候,直觉会非常的清晰、敏锐,能够做出最佳决断。

这样的成功实例,不可胜数,你在网上常能看见。

许多人听闻此法,欢欣鼓舞,但实践之后,能够继续下去的人就太少了。问题出在:自己的打坐出不了灵感,也不能够做出最佳决断。究其原因,是打坐时,仍然妄念纷飞,与不打坐时没两样,自然出不了灵感,也不能够做出最佳决断。但如果你即本体功夫有成,就能够做到心无妄念,湛然一片,处于明觉状态,这是灵感产生的温床,而且令你做出最佳决断

实际上,阳明先生一生能够做到“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彪炳青史,千古圣雄”,多得力于即本体功夫,养得此心不动。详见《王阳明传》《吉安起兵家书序(注)》、和《养得此心不动》

三、这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所谓:“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当你即本体功夫有成,通过修心,你就能够切实地做到养德、养心、养生。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是,一般人妄念纷飞,无有停歇,怎么能够做到“恬淡虚无”?怎么能够做到“精神内守”?然而,当你即本体功夫有成,你就能够进入那个境界。

四、即本体功夫有成,即可修不动心,养得此心不动(详见《养得此心不动》)。这是性命双修,不仅成就事业,而且绝无现代人那些焦虑、抑郁、烦躁、忧惧、自闭等等心理疾病。

五、自古以来,无数的人,大多被命运所束缚,自己作不得主张。当你即本体功夫有成,不用来改造自己的命运,那真是身怀巨金却去讨口要饭过穷苦日子!你现在大有能力来改造命运,转病为健,转穷为达,转罪为福,转凡为圣。这既是即本体功夫的实际运用,而且在改造命运过程中,也可以勘验你的功夫,提升你的功夫。改造命运的道理和方法,详见《了凡四训(注释)》

四、答疑

问:修持时,采用什么样的姿势?

答:修持贯穿于行住坐卧。打坐时,选择一个能让你坐得长久的姿势。你可以盘腿坐,或者是在椅凳上正坐(背要离开椅背,令气脉通畅),两腿下垂。坐定之后,让背部与头部保持挺直(这一点很重要),但不僵硬。

 

问:妄念生起时,该怎么办?

答:妄念生起时,切勿去遏制妄念,这是扬汤止沸,愈制愈乱。而是不要去管妄念(当下撇过),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向内觑究上,只要觑究到位,妄念自息,这是釜底抽薪。谚云:“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平时要经常这样来练兵,修心生活化(把修心融入日常生活)。一旦荣辱得失缠心,妄念盘旋不去,就正是实战的大好机会,考验的时刻到了!

 

问:怎样能够悟得本体?

答: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来修,功夫深了,就会悟得本体,而且自己知道是悟得本体,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问:既然即本体是彻上彻下的功夫,更无剩欠。为什么阳明先生在《天泉证道记》中开示道:上根人虽已悟得本体,仍当随时用渐修工夫?

答:上根人虽已悟得本体,但凡心未了,有时会心烦意乱,这时候很难进入即本体境界。此时就应当用为善去恶致良知的功夫(渐修功夫),存天理去人欲,令内心宁静下来,然后再做即本体功夫。要逐渐地做到,随时随地,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够进入即本体境界。

 

问:心学文献上经常出现“一念之微”与“一念入微”,二者是一还是二?

答:二者是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念之微”意思是:微小的一念。所谓“微小”,这是相对于纷飞的妄想(它由无数念组成)而言。心学功夫(修心,修养心性),就要在这微小的一念上做,特别是要在一念发动处做。

阳明先生云:“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又云:“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毫厘千里之谬〕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阳明先生又云“问(有人问)知行合一。先生(阳明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阳明全集》)

这是在一念发动处做功夫,从根上斩除,将恶业灭除在萌芽状态。要紧!要紧!

龙溪先生云:“戒自欺而求自慊,惟在察诸一念之微就在觉察当下那微小的一念,所谓慎独也。舍慎独之外,无所谓格致(格物致知)之功矣。”(《龙溪王先生全集》)

〔自慊(qiàn)〕自快。〔惟在察诸一念之微〕就在觉察当下那微小的一念。这里的“诸”,是“于”的意思。例如:“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慎独〕当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仍然需要谨慎守礼,不会因为他人看不到就放纵自己,也就是不欺暗室。《小窗幽记·集灵篇》云:“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学习君子之有道,就是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见不得人的事情。)

龙溪先生云:“千古圣学,惟在察诸一念之微,故曰一念万年,此精一(精粹纯一)之传也。”(《王龙溪先生全集·别曾见台漫语摘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千古圣学,只不过在于觉察到刚起的那个微小的一念,不让它相续成想(如果相续成想,就不是一念,而是无数念组成的妄想了)。这样做下去,当功夫深了,就会只有觉察(通常称之为“觉照”)的一念。将这唯一的觉照之念长久地保持下去(一念万年),这就是精一之传。

〔一念万年〕是形容将这唯一的觉照之念永远保持下去:一万年都只有觉照这一念。

“一念入微”是说心念的状态、层次。一般人妄念纷飞,心学较有功夫者,能够做到万念归一,也就是说,只有唯一的一个正念,例如上面所说觉照之念,而无其它念头。进一步,就做“一念入微”的功夫,令这个唯一的正念愈来愈轻微。

觉照功夫不深的人,当觉照之念轻微时,常会有妄念生起、或者昏沉。这时就要着意去觉照,令觉照之念加重(或者称之为加强),来摒除妄念和昏沉。觉照功夫深了,即便觉照之念轻微,都能够既无妄念生起、也不昏沉(简称为“不生不昏”)。这样,令觉照之念愈来愈轻微,以不生不昏为准。到后来,即便不去管觉照,仍然是不生不昏,此即圆照,这是极高的境界。

龙溪先生云:“吾人此生干当(所作所为),无巧说,无多术,只从一念入微处讨生死。全体精神打并归一,看他起处,看他落处,精专凝定,不复知有其他。此念绵密,道力胜于业力,习气自无从而入,杂念自无从而生。此是端本澄源(复还本体)第一义,所谓宗要也。”(《答李渐庵·第二书》)又云:“致知(致良知)无巧法,无假外求,只在一念入微处讨真假。”(《与陶念斋》)又云:“从一念入微取证,便是入圣之基。”(《书庐野永思卷后》)

〔复还本体〕将识心还原成本心,而超凡入圣。在“天泉证道”中,阳明先生说道:“复还本体。”“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在《别诸生》诗中,阳明先生云:“直造先天未画前。”(直抵心的本原状态。)(《王阳明全集》)

阳明先生云:“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勿助勿忘。”《龙溪王先生全集·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详见《吉安起兵家书序(注)》

〔勿助勿忘〕既不要加强它,也不要忘记它。

对于初学者,首先应做入于一念之微的功夫,即万念归一:保持只有一个正念,而无其它念头。然后在此基础上做一念入微的功夫。

 

问:静坐时,常会被一种莫名不安的情绪所笼罩,十分难受。挥之不去,只好去做其它事情来摆脱它,例如网上冲浪等。这样做是否恰当?

答:要是你通过网上冲浪等事就能够摆脱这种莫名不安的情绪,这说明它并不是实际的危险、威胁所造成,而是自己的心理作用,更透彻地说,这是习气在障碍你前进。你去做其它事情来摆脱它,是治标不治本,它迟早会回来的,而且还会屡屡发生。

从根本上来解决的办法是,当你被一种莫名不安的情绪所笼罩时,不要抗拒,也不要逃避,而是直接面对它:不加评判地观察你内心的状态。坚持这样做下去,莫名不安的情绪,就会逐渐释放,转化为平安。《观心:观心的状态》一文所介绍的观心方法,甚有帮助,要多多观心,这也是修心之妙法。

被一种莫名不安的情绪所笼罩〕这是修心的一道难关,古今有之,许多人在这里被卡住或者打退了。

 

问:怎样来为善去恶?

答:关于怎样来为善去恶,详见《了凡四训注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注释》。此二书对于为善去恶的道理和方法都阐述得非常透彻,并且有许多鲜明的事例。尤其宝贵的是,书中揭示了:怎样通过为善去恶,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为善去恶,特别要在起心动念处做功夫:常起觉照,狠斗私欲一闪念。这是念念致良知的功夫。阳明先生云:“只要存天理、去人欲,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动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不管宁静不宁静。”(《王阳明全集》)

关于善念与恶念,阳明先生有一段开示。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传习录》)

阳明先生认为,“恶念”既去,即是良知显发。此时,只要依着良知所指示的去做,则所做之事均是“为善”的行为。因此,不必再另外存个什么“善念”。

 

 

为善必昌盛,为善不昌盛者,乃其余殃未尽,殃尽必昌盛;

为恶必遭殃,为恶不遭殃者,乃其余福未尽,福尽必遭殃。

 

 

参考阅读:

心学功夫

天理人欲图

天泉证道记(注)

养得此心不动

不动心有道乎

吉安起兵家书序(注)